《第十一章学习迁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学习迁移》教案

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学习上因有共同成分,可产生积极性的迁移作用,但学习的情况并不都是如此。在学习的经验中,常有两种可能的干扰:一为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即原先的学习,对于后来的学习起干扰作用;另一为后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 ),即后学的材料对于先前学习的干扰作用。而且两种材料相似成分愈多,则干扰的影响愈烈。这可说是共同成分说的限制。

3、经验泛化说(Theory of experience generalization);

经验泛化说(Theory of experience generalization)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Judd,C.H.)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先期与后期的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贾德的理论则不同,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这就是泛化或概括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倾向于把两个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限度,而突出强调经验概括的重要性。

贾德的理论产生于1908年进行的“水下击靶”实验。

他把五、六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者并分成A、B两组,让A组儿童充分学习光学折射原理,B组儿童不予学习,然后让两组儿童射击置于水中的靶子。起初射击离水面约3厘米的靶子时,两组射击成绩大致相等。理论对学习似乎没起作用,因为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会运用镖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后来,改变条件,射击离水面10厘米的靶子时,两组的差异明显地表现出来。掌握了折射原理的A组儿童,由于把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能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出适当得多的调整,迅速适应了水下10厘米的条件,故其射击成绩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准确性上都超过了B组儿童,而B组儿童则表现出极大的混乱,先前的练习不能帮助改进射击水下10厘

米的靶子,错误持续发生。

贾德认为经验就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与教的结果,所以教法在迁移中作用很大。贾德的泛化理论揭示了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在迁移中的作用,开始涉及高级的认知领域的迁移问题,为学习迁移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4、关系转换理说(transposition theory);

关系转换理论(transposition theory)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认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insight)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对情境中的一切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实质。

经典实验:小鸡觅食实验

结论:被试的反应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系所规定的。个体越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和推广,迁移也就与普遍,而对事物间的关系的发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后的顿悟基础上的。

5、学习定势说(learning set theory);

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所谓学习定势,就是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态度倾斜。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就是学习定势的作用。先行的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者使后续学习处于准备状态之中,这些均有利于迁移。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学习”也能起到定势的作用,有利于学习的迁移。

经典实验:猴子实验

在猴子面前呈现两个物体,如一

个是立方体,另一个是立体三角形。

在一个物体下面藏着葡萄干,并以它

为强化物。通过几次尝试,猴子很快

“知道”葡萄干藏在立方体下面,不

在立体三角形下面。当它解决了这个

问题以后,立即给它呈现另一个类似

的问题,如两个物体均为立方体,但

颜色不同,一为白的,另一为黑的。

它必须进行新的学习以解决这个新的

辨别问题。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又呈现一个新的辨别问题,如此继续多次。当猴子解决了许多这样的辨别课题之后,它解决新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于是,实验者认为,猴子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或者说,学会了如何学习。哈洛在谈到这个现象时说:“猴子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定势。”

6、分析概括说(theory of analysis summarizes);

分析概括说(theory of analysis-generalization)苏联心理学家С.Л.鲁宾斯坦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论。他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综合的分析揭示出两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类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法的概括。这种综合的分析及其所导致的概括是学习移的真正本质。鲁宾斯坦主要依据的是下面的一个实验:让被试证明的基本课题是梯形的两个对角线之间三角形等积。

经典实验:梯形实验

让被试证明的基本课题是梯形的两个对角线之间的三角形ABO和OCD等积(图1)。为了研究学习的迁移,在被试证明基本课题的过程中,让他们证明一个辅助课题:长方形ABCD的两个对角线AC和BD相等(图2)。

辅助课题是在被试证明基本课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来的,对第1组被试在他们证明基本课题的早期阶段提出,对第2组被试则在晚期。从实验过程可以看出,第1组被试是把辅助课题作为独立的、与基本课题无关的课题来解决的。在解决辅助课题以后,他们就回过头来解决基本课题。这时大部分被试一开始就把解决基本课题的活动与辅助课题的解法联系起来,利用三角形ABC和ACD的共同底AD。这个共同底AD是解决两个课题的共同环节。通过这个关键性的共同环节。他们找出了与三角形ABO和OCD 有关的全等三角形ABD和ACD,基本课题得以迎刃而解。他们之所以能完成这个过程,是由于把三角形ABD和ACD的共同底AD这两个课题的共同环节分解出来,也就是进行了概括。

第 2组被试是在证明基本课题的晚期阶段提出辅助课题。由于他们对基本课题经过充分的分析,所以一接触辅助课题就能把它的条件同基本课题的要求联系起来。立刻从解决的环节中分出一个环节作为解决基本课题的本质环节:概括是在解决辅助课题的进程中立刻完成的。根据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看出,概括不论是由于分析两个课题的条件或关系逐渐完成的、还是在解决辅助课题中立刻完成的,都决定于对基本课题分析的程度。把两个课题的条件进行综合的分析是概括的前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分解出两个课题的共同环节,才能导致迁移。根据实验所揭示的这个基本事实,可以看出分析概括说的特点或它所强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迁移的原因不在外部事实而在内部条件。所以,对它的研究应揭示迁移所赖以完成的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②学习的迁移不是由于个体学到的某种现成的东西,而是由于他通过对课题条件的分析和概括而得到的某种东西;

③学习能否迁移以及迁移的情况,主要决定于对所解决的课题的分析程度。一个人对所解决的课题的分析,包括着他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其他课题的环节以及有关启发和暗示的内部条件。如果缺乏这种分析,即使直接地、明确地向他提出这些有利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