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规范

合集下载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位监测与分析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位监测与分析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位监测与分析规范要求地下水位监测是地质勘察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为了确保地下水位监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下面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中地下水位监测与分析的规范要求。

一、地下水位监测的设备要求在地下水位监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监测,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常用的地下水位监测设备有水位计、压阻式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应具备以下要求:1. 精度高:地下水位监测设备的精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要求误差不超过0.01米。

2. 防水防腐蚀性能好:设备应具备良好的防水和防腐蚀性能,以确保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3. 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应具备自动采集数据和存储功能,使得监测过程更为便捷和高效。

二、地下水位监测点的选取地下水位监测点的选取是地下水位监测与分析的重要环节。

在选取监测点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 代表性:监测点应在勘察区域内代表性地选择,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 数量充足:监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和需求进行合理设置,一般情况下,至少要设置3个以上的监测点。

3. 空间分布均匀:监测点的空间分布应均匀,以覆盖整个勘察区域,避免出现监测盲区。

三、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对于准确分析和判断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在数据采集与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定时采集: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集,并确保采集数据的连续性。

2. 数据记录:采集的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应进行及时记录,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研究。

3. 数据分析:对采集的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地下水位的波动性和变化趋势,并结合地质勘察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四、地下水位监测报告的编写地下水位监测报告是地质勘察工程中地下水位监测与分析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它对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编写地下水位监测报告时,应遵循以下要求:1. 详实准确:报告中应包含完整的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对工程的影响。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实验室分析技术
分析方法选择
根据监测参数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等。
仪器设备
配备专业的仪器设备,如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质量控制
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等,确保实验室分析过程的规范性和数据质量的可靠性。
监测频率和时间
根据不同的指标和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率和时间。
监测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提供技术指导
规范化的监测技术可以提供技术指导,确保监测数据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监测效率
规范化的监测技术可以提高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 。
促进信息共享
规范化的监测技术可以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协同性。
通过降维技术,将多个监测指标 简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以便更 好地理解地下水环境的变化。
02
2. 相关性分析
分析各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识别潜在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04
4. 回归分析
利用历史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预 测未来地下水环境的变化趋势。
数据质量评估
1. 完整性
评估数据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缺失或异常值 。
提供保障。
完善监测网络布局
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 网络布局,提高监测点的代表性和覆 盖率。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 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监管 效果。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监测点位
根据地下水的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考虑 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
01
职责分工
明确各部门在地下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职责,如环境保护部 门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水务部门负责实施 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等。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概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重要水源。

然而,现代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地下水环境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指对地下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物理性质、微生物等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和监测,以及对地下水环境的趋势进行预警预测等。

本规范对于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进行规范化,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监测类型地下水环境监测可以分为点源监测和面源监测两种类型。

点源监测指针对某个污染源进行监测,如工业厂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等。

监测项目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包括地下水、土壤、废水、废气等。

面源监测指对某一区域范围内地下水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测。

监测项目应覆盖该区域内的所有可能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因素,如周边工业企业、生活区域、交通干线等。

三、监测内容地下水环境监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物理性质主要监测地下水温度、深度、流速、水位、饱和度、含氧量等物理指标。

2、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监测包括有机物、无机物、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等。

如苯系化合物、重金属、氨氮、硝酸盐等。

3、微生物监测微生物主要包括大肠杆菌、耐热大肠杆菌、菌群等。

4、放射性对于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地区,需要进行放射性监测,包括放射性核素、射线等。

5、水文地质地下水环境监测还需要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层厚度、水准线等。

四、监测方法地下水环境监测需要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仪器。

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监测方法:1、物理性质温度:使用水温计或温度记录仪进行测量。

深度、流速、水位:使用测深仪、流速仪、水位计等仪器进行测量。

饱和度、含氧量:使用采样器进行采样,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化学物质有机物: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

无机物: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地下水groundwater地表以下饱和含水层的重力水。

2、潜水PhreatiC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承压水COnfined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水。

4、水文地质条件hydrogeoIogica1condition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质和含水构成等条件的总称。

5、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1ogica1unit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6、静水位Staticwater1eve1抽水前井孔中稳定的地下水水位。

7、地下水环境监测井groundwaterenvironmenta1monitoringwe11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情况而设立的监测井。

8、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rechargezone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9、地下水径流区groundwaternmoffzone含水层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径流范围。

10、孔隙水PoreWater存在于岩土体孔隙中的重力水。

11、裂隙水fissurewater贮存于岩体裂隙中的重力水。

12、风化裂隙水WeatheringfiSSUreWater基岩风化带中的裂隙水。

13、构造裂隙水Structurefissurewater存在于岩石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

14、岩溶水karstwater贮存于可溶性岩层溶隙(穴)中的重力水。

二、地下水环境检测点布设1、监测点布设原则1.1监测点总体上能反映监测区域内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1.2监测点不宜变动,尽可能保持地下水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1.3综合考虑监测井成井方法、当前科技发展和监测技术水平等因素,考虑实际采样的可行性,使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切实可行。

14定期(如每5年)对地下水质监测网的运行状况进行一次调查评价,根据最新情况对地下水质监测网进行优化调整。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篇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篇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运动规律和质量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存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监测地下水的变化和质量是必要的。

在进行地下水环境监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点的设置:监测点应根据地下水运动规律和污染源位置进行合理设置,数量和位置应符合监测要求。

2.监测参数:监测参数应根据不同污染源的特点而定,全面反映地下水质量和变化情况。

3.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应选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监测频次:监测频次应根据监测要求和情况而定,一般应每年不少于四次。

5.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和分析,对于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有利于规范监测行为,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有效地保护地下水环境。

在地下水环境监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样品采集:样品采集要注意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和采样量等,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样品保存和运输:样品保存和运输要注意保存条件和运输方式,防止样品污染和变质。

3.污染物分析:不同污染物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

4.数据处理和分析: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5.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应具体、准确、科学,结果应真实可靠,防止隐瞒和虚假。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三)在地下水环境监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源头控制原则:要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2.积极防治原则:要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防止地下水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3.全面监测原则:要全面监测地下水的质量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信息公开原则:要及时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和处理情况,增强社会监督和参与力度。

给排水工程中的地下水监测规范要求

给排水工程中的地下水监测规范要求

给排水工程中的地下水监测规范要求地下水监测是给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之一。

为了确保地下水质量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利用,有效监测地下水的变化和污染情况至关重要。

本文将阐述给排水工程中地下水监测的规范要求及其重要性。

一、监测点的设置在给排水工程中,地下水监测点的设置应具备代表性和重要性。

监测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规范要求:1. 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能够充分反映该区域地下水的变化趋势,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监测点的位置应根据地下水流动方向和主要污染源的分布来确定,以便及时发现和评估地下水受污染风险的程度。

3. 监测点应尽可能覆盖整个地下水系统,并考虑地下水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确保监测结果的全面性。

二、监测项目的选择地下水监测项目的选择应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并根据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和监测目的进行合理选择。

常见的监测项目包括:1. 地下水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电导率、营养物质(氨氮、硝酸盐、总磷等)和重金属等。

2. 地下水位、流速和流量等水量指标。

3. 地下水温度、悬浮颗粒物和微生物等其他相关指标。

三、监测频次和方式地下水监测频次和方式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监测频次应根据地下水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源的特点,合理确定。

常用的监测方式包括:1. 定点监测:在固定的监测点上进行定期监测,以追踪地下水的长期变化。

2. 流动监测:利用移动监测设备进行现场监测,尤其适用于污染源易变或监测点分布范围较大的情况。

3. 远程监测:借助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和数据采集,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和监测难度。

四、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地下水监测数据应经过有效处理和分析,以获得可靠的监测结果,并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1. 数据质量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方面。

2. 数据统计与比对: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比对,以确定地下水质量的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地下水的环境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监测井,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地)级、县级控制监测井的背景值监测和污染控制监测。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水和卤水。

1.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GB681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12997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1.3 术语1.3.1地下水 groundwater狭义指埋藏于地面以下岩土孔隙、裂隙、溶隙饱和层中的重力水,广义指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

1.3.2重力水 gravity water岩土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地下水。

含水层 aquifer能够贮存、渗透的饱水岩土层。

1.3.4隔水层 confining bed结构致密、透水性极弱的导水速率不足以对井或泉提供明显水量的岩土层。

1.3.5包气带 aeration zone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与大气相通的地带。

1.3.6上层滞水 perched water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所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3.7潜水 hpreatic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1.3.8承压水 confined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对顶板产生静水压力的地下水。

1.3.9含水介质 water-bearing medium赋存地下水且水流在其中运动的岩土物质。

1.3.10孔隙水 pore water存在于岩土体孔隙中的重力水。

裂隙水 fissure water贮存于岩体裂隙中的重力水。

地下水技术检测规范

地下水技术检测规范

地下水技术检测规范引言地下水是地表下的水体,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供水。

地下水的质量和水位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准确地进行地下水技术检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技术检测的规范,包括检测方法、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等内容。

检测方法地下水技术检测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采样:地下水技术检测的第一步是采集地下水样品。

采样站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水源的代表性,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采样时,应使用干净的容器,避免污染样品。

采样后,应立即封闭样品容器,并保持低温储存。

2.物理参数检测:地下水的物理参数包括水位、温度、电导率等。

水位可以通过水位计进行测量,温度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电导率可以通过电导计测量。

物理参数的检测可以提供地下水的基本信息。

3.化学分析:地下水的化学分析可以确定水质的主要成分。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pH值测定、溶解氧测定、电导率测定、硬度测定、阳离子和阴离子浓度测定等。

化学分析可以评估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4.微生物检测:微生物检测用于确定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总大肠菌群检测、大肠杆菌检测、变形菌检测等。

微生物检测可以评估地下水的卫生状况。

仪器设备地下水技术检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仪器设备,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仪器设备有以下几类:1.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包括水位计、温度计、电导计等,用于采集地下水的物理参数。

2.分析设备:分析设备包括pH计、溶解氧仪、电导仪等,用于测定地下水的化学参数。

3.微生物检测设备:微生物检测设备包括细菌培养皿、显微镜、荧光菌液等,用于检测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

在选择仪器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其准确性、稳定性和操作便捷性。

质量控制地下水技术检测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1.标准曲线:在化学分析中,可以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来验证仪器的准确性。

标准曲线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得到的,通过比较待测样品的浓度与标准曲线上的浓度,可以确定待测样品的浓度。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_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_164-2004
•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水和 卤水。
• ⒉引用标准
• GB 6816 水质 词汇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 GB 495 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 GB 494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 GB 493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 卫生部 卫法监发[2001]161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
• 地下水水质采样器应能在监测井中准确定位,并 能取到足够量的代表性水样。
• 采样器的材质和结构应符合《水质采样器技术要 求》中的规定。
便携式地下水取样器图示
• ⅱ.水样容器的选择及清洗
• 水样容器的选择原则 • a.容器不能引起新的沾污; • b.容器壁不应吸收或吸附某些待测组分; • c.容器不应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 • d.能严密封口,且易于开启; • e.容易清洗,并可反复使用。
• 本规范规定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点网的布设与采样 、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实验室分析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地下水环境监测质量 保证等项工作的要求。
二、总 则
• ⒈适用范围
• 本规范适用于地下水的环境监测,包括向 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监测井,省( 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地)级、县级控制 监测井的背景值监测和污染控制监测。
• ④井口固定点标志和孔口保护帽等发生移位或损坏时,必须及时 修复。
• ⑤ 对每个监测井建立《基本情况表》(见表2-1),监测井的撤销 、变更情况应记入原监测井的《基本情况表》内,新换监测井应 重新建立《基本情况表》。
四、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 ⒈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 ⑴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 • ① 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

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监测的常用方法
抽水试验法:通过抽水试验获取地下水的水位、流量、水质等参数。
地球物理法:利用地球物理原理,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监 测地下水状态。
地下水监测井:在地下水区域设置监测井,通过定期测量水位、水质 等参数来监测地下水状态。
遥感监测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可以快速获取 大面积的地下水信息。
监测数据的评价: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相关标准和实际情况,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相 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的实施和管理
04
实施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和异常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为地下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的创新和突破
智能化监测设备:利用物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和 实时性
数据分析与预测:利用人工智能 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 掘,预测地下水变化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新型监测技术:研发更高效、准 确的监测方法,以满足不同地下 水环境的需求
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评价
监测数据的采集: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频次采集地下水样本,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的整理:对采集的地下水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初步处理,使其满足后续分析的需要。
监测数据的分析: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整理后的地下水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 其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内容
01
地下水监测技术概述
02
地下水监测的定义和目的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地下水的环境监测,包括向国家直接报送监测数据的国控监测井,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地)级、县级控制监测井的背景值监测和污染控制监测。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水和卤水。

1.2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GB6816 水质词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GB12997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号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1.3 术语1.3.1地下水 groundwater狭义指埋藏于地面以下岩土孔隙、裂隙、溶隙饱和层中的重力水,广义指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

1.3.2重力水 gravity water岩土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地下水。

含水层 aquifer能够贮存、渗透的饱水岩土层。

1.3.4隔水层 confining bed结构致密、透水性极弱的导水速率不足以对井或泉提供明显水量的岩土层。

1.3.5包气带 aeration zone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与大气相通的地带。

1.3.6上层滞水 perched water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所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3.7潜水 hpreatic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1.3.8承压水 confined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对顶板产生静水压力的地下水。

1.3.9含水介质 water-bearing medium赋存地下水且水流在其中运动的岩土物质。

1.3.10孔隙水 pore water存在于岩土体孔隙中的重力水。

裂隙水 fissure water贮存于岩体裂隙中的重力水。

地下水监测规范

地下水监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96条文说明目次1总则2井网规划与布设3测验4资料整编1 总则1.0.1本《规范》提到的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壳内岩土空隙中可流动的水体,包括潜水、承压水和泉水三种类型。

1.0.2井网是由监测井和泉水监测站组成的监测网络。

1.0.4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及规定主要指陆地水文、水文地质、普通测量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井网规划与布设2.1类型区划分、开采强度分区和井网分类2.1.1.1由于各类型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不同,故各类型区井网规划的要求、方法也不一样,因此,类型区划分是井网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

2.1.2超开采区指实际开采量超过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强开采区、中等开采区,弱开采区指实际开采量分别占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的50%~100%、20%~50%、20%以下(含无开采区)。

2.1.3基本监测井网是为控制区域性地下水运动或水文地质边界而设置的长期监测井网,由重点基本监测井(站)和普通基本监测井(站)组成。

重点基本监测井(站)是为完整地掌握地下水动态过程以便于控制水文地质边界或推算水文地质参数而设置的骨干监测井(站),其监测的频次、技术手段和精度要求都高于普通基本监测井(站)。

统测井网是为掌握特定时间地下水空间状况、补充基本监测井网密度不足而设置的监测井网。

试验井网是为比较精确地分析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探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防止水文地质环境恶化等科学试验研究而设置的监测井网。

2.2井网规划原则2.2.3地下水监测井网规划的总原则是科学、经济、合理、配套,尽可能做到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各监测项目统一设置,充分发挥监测井网的综合作用,以最少的投资、最合理的布局,获得尽可能多的监测资料。

本条(1)~(5)款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地下水是分层发育的,其中,潜水的开发利用意义最大,其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的动态变化最剧烈,因此,地下水监测应做到层次分明并以潜水为主。

地下水监测规范

地下水监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183-96地下水监测规范Regulation for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1996-10-31发布199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文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目次1总则2井网规划与布设3测验4资料整编5地下水动态报告附录A监测井基本情况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B基本监测井的编码附录C地下水监测原始记载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D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成果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E地下水基本监测井(站)分布图编制说明附加说明1 总则1.0.1地下水是一项重要的水资源,特别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监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

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为水利建设规划和为抗旱、除涝、治碱提供设计依据;为地下水水源地建设和管理,为地下水资源评价、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为了统一地下水监测的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利水电行业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基本监测井网和统测井网的井网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地下水动态报告。

试验井网的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地下水动态报告。

试验井网的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试验成果报告的要求,另行制定。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监测工作,也可供南方地区参考。

1.0.3在不与本《规范》相抵触的原则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补充规定或实施意见。

1.0.4与地下水监测工作有关的气象、水文、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等项监测,应遵守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及规定。

1.0.5本《规范》的用词用语说明以及采用的各项因素的单位和取用位数的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1.0.6本《规范》采用国家标准GBJ95-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中给出的有关术语,还应用下列术语:(1)含水层顶板,指含水层的上部界面。

地下水监测方法标准

地下水监测方法标准

地下水监测方法标准地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及时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保护地下水资源,制定地下水监测方法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地下水监测方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监测点的设置地下水监测点的设置应该根据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和水质变化情况来确定。

监测点应该选择在地下水流动的主要方向上,以便及时掌握地下水的流动情况和水质变化。

二、监测参数的选择地下水监测参数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pH值、电导率、溶解氧、总硬度、总碱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有机碳和重金属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出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频次的确定地下水监测频次的确定应该根据地下水的使用情况和污染状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监测频次应该较高,以便及时掌握地下水污染情况。

而在地下水使用比较频繁的区域,也应该加强监测频次,以确保地下水的安全使用。

四、监测方法的选择地下水监测方法应该根据监测参数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比如,在监测pH值时,可以选择玻璃电极法或者电位滴定法;在监测溶解氧时,可以选择溶解氧计或者氧化还原电位法等。

五、监测数据的处理地下水监测数据应该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和污染情况。

同时,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方便查询和管理监测数据。

总之,制定地下水监测方法标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维护人类健康的必要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才能及时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监测规范

地下水监测规范

地下水监测规范地下水监测规范是指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而制定的一系列监测标准和方法。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方面。

因此,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并确保其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介绍地下水监测规范的一些内容。

首先,地下水监测规范应明确监测目标和指标。

监测目标包括地下水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地下水水质指标主要包括PH值、总溶解固体、亚硝酸盐、硝酸盐、铁、锰、氨氮等。

地下水水量指标则包括水位、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排泄量等。

明确监测目标和指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工作。

其次,地下水监测规范还应规定监测的频率和采样点位。

监测频率应根据地下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季节性变化和人工活动进行定期监测。

而采样点位的选择则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流动情况和地下水污染源的分布特点,以保证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另外,地下水监测规范还应明确采样和分析方法。

采样方法包括采样时间、采样工具和采样容器等。

在选择采样点位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来源,并避免采样点位受到外界干扰。

采样容器要干净、密封且无污染。

分析方法则应根据监测目标和指标确定相应的检测方法,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此外,地下水监测规范还应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和报告要求。

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校准仪器、控制误差和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价等。

报告要求包括监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以及对异常数据和问题的解释和处理等。

报告内容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了解地下水监测情况。

最后,地下水监测规范还应规定监测数据的管理和使用。

监测数据的管理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备份和共享等。

监测数据的使用则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总之,地下水监测规范是确保地下水质量安全和合理利用的重要保障。

通过明确监测目标和指标,规定监测频率和采样点位,采用科学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和报告要求,以及管理和使用监测数据,可以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地下水监测规范
SL/T183-96
条文说明
目次
1总则
2井网规划与布设
3测验
4资料整编
1 总则
1.0.1本《规范》提到的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壳内岩土空隙中可流动的水体,包括潜水、承压水和泉水三种类型。

1.0.2井网是由监测井和泉水监测站组成的监测网络。

1.0.4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及规定主要指陆地水文、水文地质、普通测量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井网规划与布设
2.1类型区划分、开采强度分区和井网分类
2.1.1.1由于各类型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不同,故各类型区井网规划的要求、方法也不一样,因此,类型区划分是井网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

2.1.2超开采区指实际开采量超过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强开采区、中等开采区,弱开采区指实际开采量分别占相应区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的50%~100%、20%~50%、20%以下(含无开采区)。

2.1.3基本监测井网是为控制区域性地下水运动或水文地质边界而设置的长期监测井网,由重点基本监测井(站)和普通基本监测井(站)组成。

重点基本监测井(站)是为完整地掌握地下水动态过程以便于控制水文地质边界或推算水文地质参数而设置的骨干监测井(站),其监测的频次、技术手段和精度要求都高于普通基本监测井(站)。

统测井网是为掌握特定时间地下水空间状况、补充基本监测井网密度不足而设置的监测井网。

试验井网是为比较精确地分析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探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防止水文地质环境恶化等科学试验研究而设置的监测井网。

2.2井网规划原则
2.2.3地下水监测井网规划的总原则是科学、经济、合理、配套,尽可能做到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各监测项目统一设置,充分发挥监测井网的综合作用,以最少的投资、最合理的布局,获得尽可能多的监测资料。

本条(1)~(5)款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地下水是分层发育的,其中,潜水的开发利用意义最大,其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的动态变化最剧烈,因此,地下水监测应做到层次分明并以潜水为主。

2.3基本监测井网布设
2.3.1在运用表2.3.1(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表)时,应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或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时,宜采用下限值;反之宜采用上限值。

表中一般基岩山区、岩溶山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台塬区、沙漠平原区的布井密度,是指代表地段的布井密度。

2.3.2由于农村生产机井的单井效益与承包户的经济水平、生产技能有密切关系,用一眼生产井的开采量代表区域的平均单井开采量,偶然误差比较大,因此规定在开采水平相近的区域内选择1~2组有代表性的生产井群布设开采量基本监测井网。

2.3.4水质基本监测井(站)的布设密度控制在相应地区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的10%左右,是经验指标,各地可根据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适当增减。

2.3.5由于气温是随纬度的高低变化的,为了解地下水水温与气温的关系,所以规定地下水水温监测线沿南北向布设。

水温基本监测井的布设密度控制在相应地区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的5%左右,是经验指标,各地可根据地下水水温是否异常等情况,适当增减。

2.4统测井网布设
2.4.2水位统测井网是水位基本监测井网的辅助井网,在水位基本监测井网的基础上加密布设。

水位统测井网的布设密度,通常用工作图比例尺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井点距离不大于5cm。

国民经济比较发达、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和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的地区,布井密度应大些;反之,密度可小些。

2.4.3水质统测井网是水质基本监测井网的辅助井网,应在水质基本监测井网的基础上加密布设。

水质统测井网的布设密度可控制在水质基本监测井网布设密度的1~3倍。

越开采区和水化学特征复杂的地区采用上限值,弱开采区和水化学特征简单的地区采用下限值。

2.5监测井的设计与施工
2.5.1监测井结构是否合理和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监测资料的精度。

(1)除为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间转化关系的监测井外,水位监测井不得靠近地表水体。

(3)监测井的设计井深应超过已知最大地下水埋深以下2m,目的是防止监测井运行期间因泥沙淤积造成井干,使监测资料中断。

(4)本《规范》规定井口以下每百米井深的斜度不得超过2度。

目的是保证监测仪器安装和运行,并保证监测精度。

(6)监测井的透水性是反映其水位灵敏度的指标,透水性良好是保证水位监测精度的先决条件。

(7)为便于监测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和探求各含水层组地下
水资源量及其开采价值,承压水监测井必须严格分层止水,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含水层的底板。

2.5.2地层资料是反映监测井的代表性和分析水文地质参数必不可少的资料,因此,基本监测井和试验监测井应有完整的地层资料。

所谓完整是指从井口地面到井底的全剖面岩性都有详尽的描述。

岩性取名可参照《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6-88附录三的“土的分类和定名标准”执行。

2.5.3修筑井台是为防止地面雨水及其夹带的泥沙流入井内,从而造成井淤并影响井内水位和水质。

井台要用砖石浆砌,并用水泥沙浆护面。

井口固定点标志是测量地下水位的标志,应设置在不易磨损、碰撞的井口内侧。

2.5.4基本水准点和校核水准点是分别用于测量校核水准点高程和井口固定点高程的引据点,设置标准应符合陆地水文有关规范的质量要求。

3 测验
3.1一般规定
3.1.2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监测时间可定为10时。

为及时发现和分析地下水动态的异常现象,并找出原因、采取补救措施,要求监测人员在现场对本次监测结果与上一次监测结果进行对照。

监测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仪器、测具的使用和保养技能。

3.2高程测量
3.2.5井口固定点高程校核,新成监测井每季度一次,稳定后1~3年一次。

3.3水位监测
3.3.2统测水位每年监测三次。

其中,年末水位监测于12月26日进行;丰、
枯水位监测日期由各地根据当地汛期发生时期确定。

3.3.4布卷尺、钢卷尺、测绳(含导线)等测具的精度要求,按表3.3.4-1、表3.3.4-2和表3.3.4-3执行。

3.4水量监测
3.4.2水表是常用的量水设备,使用条件是水流不含沙石等杂物。

水表的允许误差为±2%~±3%。

按过水断面形状,可将堰槽分为三角堰、矩形堰和梯形堰三种类型,其中,三角堰的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小于100L/s的流量
测验;矩形堰适用于高水头蓄水池的流量测验;梯形堰适用于较大流量的测验。

3.4.3流速仪法是监测河流流量的一种常规方法。

3.5水质监测
3.5.1可参照本条文说明3.3.2确定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监测日期。

3.5.2各监测井(站)的水样采集时间原则上要求同步,当同一个二级类型区内水质监测井(站)较多,同时采样有困难时,各监测井(站)采样时间间隔最多不得超过5天。

井内滞水的水质代表性差,因此,在采样前,应扬除井内滞水,扬水量不得少于井内滞水水体的3倍。

3.6水温监测
3.6.1为了解地下水温随季节和日内气温变化的影响,本《规范》规定重点水温基本监测井每月监测3天,每天监测4次。

普通水温基本监测井只了解水温随季节气温变化的影响,故规定每季监测一次。

3.6.6为消除气温对地下水表层水温的影响,本《规范》规定水温计应放置在监测井内地下水面以下1.0m。

根据目前水温计的热传导性能,本《规范》规定水温计放置在地下水中10分钟后读数。

4 资料整编
4.2基本资料的考证
4.2.1测井附近的环境变化,指监测井周围500~1000m范围内有无挖沟、修塘、建闸蓄水、凿井、取土等影响监测精度的人类活动。

4.2.4经考证后,进行各监测井(站)技术档案整理的内容包括:监测井(站)设备及其附近人类活动情况,井深、清淤、维修、注水实验、换井情况,
监测项目、频次和测井类别的变动、停测及原因,固定点、水准点校测记录等。

4.4水位资料整编
4.4.1水位资料的插补方法有相关法、趋势法和内插法。

相关法是根据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相邻监测井同步监测的地下水位相关图(或相关曲线),推求其间某监测井的某一缺测水位值;趋势法是根据监测井地下水位过程线的变化趋势,通过外延或内插,推求缺测水位值;内插法是根据缺测水位前后两次地下水位的监测数值,以其均值作为该缺测水位值。

4.4.2.2本条中的缺测,均指未进行插补的缺测。

4.4.4经基本资料考证,原始监测资料审核并合格的地下水位自记资料摘录成果,应能反映地下水位变化的全过程并满足计算日平均地下水位及进行数值统计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