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与双酚A的分子识别研究
环糊精与双酚A的分子识别研究
环糊精与双酚A的分子识别研究作者:闫静李程邵凯王晓彤来源:《粘接》2016年第08期摘要:分别利用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和2,6-二甲基-β-环糊精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分子双酚A进行包合,采用Hildebrand-Benesi方程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环糊精包合双酚A过程的结合常数;同时利用范特霍夫方程获得4种环糊精与双酚A结合的熵变和焓变数据,根据不同环糊精分子与双酚A分子结合的热力学信息,明确了环糊精与双酚A的分子识别机制。
结果表明:当常温(20 ℃)时,包结常数大小顺序为β-环糊精>γ-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在双酚A与环糊精的包合过程中,空间位阻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尺寸匹配为次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环糊精与双酚A的包合过程中,其熵变ΔS>0,其焓变ΔH关键词:环糊精;包合物;分子识别;主客体研究中图分类号:O6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16)08-0058-04早在1891年,环糊精就由Villiers首次从淀粉杆菌的淀粉消化液里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是由环糊精葡萄糖残基转移酶(Cyclodextringlycosyltransferase,CGTase)作用于淀粉、糖原和麦芽寡聚糖等葡萄糖聚合物而形成的由6~12个D-吡喃葡萄糖基以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1]。
目前工业中所用的环糊精主要是α-、β-和γ-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分别对应于6、7和8个葡萄糖单元,其中尤以β-环糊精应用相对最为广泛。
近年来,聚合度从9到几百不等的大环糊精(Large-ring cyclodextrins,简称LR-CD)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对大环糊精的制备、分离纯化、结构和性能以及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和2,6-二甲基-β-环糊精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分子双酚A进行包合的研究,探讨了环糊精与双酚A的分子识别机制。
功能性环糊精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分子识别的开题报告
功能性环糊精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分子识别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环糊精是一种由7个葡萄糖残基环状链接而成的分子,具有较强的分子包结作用,可以将分子包裹在其空心的内部。
由于其分子尺寸和结构的特殊性质,环糊精在药物传递、污染物清除、作为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环糊精的应用过程中,设计更理想的环糊精衍生物并探索其分子识别机理显得尤为重要。
功能性环糊精衍生物的设计可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更高亲和力和选择性,从而提高其包结效率和应用效果。
2. 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设计合成一系列功能性环糊精衍生物,并通过实验测试其与不同分子的分子识别性能和包结效果,深入探讨其分子识别机理以及应用前景。
3. 研究内容和方法:3.1 设计合成不同结构的环糊精衍生物;3.2 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3.3 探究环糊精衍生物与特定分子的分子识别性能和包结效果,并利用荧光、紫外等光谱技术进行定量分析;3.4 深入探讨环糊精衍生物的分子识别机理;3.5 研究分析环糊精衍生物在药物传递、污染物清除、生物传感器等应用中的前景。
4. 预期结果:成功设计合成一系列功能性环糊精衍生物,并通过实验测试取得高亲合度和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性能和包结效果,并对其分子识别的机理和应用前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取得理论和实验上的重要创新成果。
5. 研究意义:5.1 合成具有特定分子识别性能的环糊精衍生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药物传递、污染物清除、生物传感器等领域;5.2 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环糊精分子识别机理、指导环糊精衍生物的合理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5.3 为环糊精在应用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和价值提供了新思路和手段。
聚环糊精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2003 年 10 月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二甲基亚砜 (DMSO),分析纯,天津化学试剂一厂,使用前经减压蒸馏处理;甲苯二 异氰酸酯 (TDI),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站中心化工厂,使用前用沸石分子筛脱水干燥; β-环糊精 (β-CD),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站中心化工厂,使用前进行重结晶纯化。 红外光谱仪:FTIR 3DX,美国 Nicolet 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60A,日本岛津 公司;元素分析仪,Vanio-EL,德国 Heraeus 公司;化学吸附仪:CHEMEBET-3000,美 国 QUANTACHROME 公司; 超级恒温水浴振荡器: HZS-H 型, 哈尔滨东联电子技术公司。 2.2 聚环糊精 (CDP) 的制备 将 4.4mmol â-CD、35mmol TDI 和 50ml DMSO 加入 100ml 三口烧瓶中,通 N2 保护, 70℃,搅拌下反应 8h~10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洗涤反应体系,所得的固体沉淀物再依次用 沸水、热乙醇洗涤后,40℃下真空干燥 24h,产物收率 98.0%。 2.3 聚环糊精 (CDP) 对苯酚的吸附性能实验 将上述制备好的 CDP 用二次蒸馏水充分溶胀,并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称取溶胀后 的 CDP 0.1g (湿重),置于 100ml 锥形瓶中,加入 40ml 一定浓度、一定 pH 的苯酚水溶液。 将锥形瓶置于超级恒温水浴振荡器中,一定温度,振荡频率 150rpm 下进行吸附实验。在 一定时间间隔内取样,每次取样 2ml,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苯酚 含量,测定波长为 272.5nm。 CDP 对苯酚的吸附量由下式计算:
1 1 1 1 = + qe Q0 bQ0 Ce
Q0(mg/g) 和 b (l/mg) 为 Langmuir 常数。 将 1/qe 对 1/Ce 作图,由所得直线的斜率和截 距可得模型参数 (表 1)。
食品包装材料双酚A检验检测分析
食品包装材料双酚A检验检测分析摘要:双酚A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包装材料之中。
双酚A本身是一种毒性物质,同时还会在各种环境之中发生一定的结构改变产生新的毒性物质,其可以通过食品包装进入食品之中,对人的身体产生一定的侵害。
由于双酚A对于机体能够造成较大的损害,所以关于双酚A的分析检验,加强食品包装的安全就非常重要了。
主要对当前的双酚A的检测途径进行了总结和论述。
关键词:食品包装;材料;双酚A的检验检测;分析双酚A(BPA),是由两个苯酚基在对位通过取代丙烷中间碳原子上面的两个氢原子而组成,BPA在化工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下游产品包括了PC、环氧树脂、聚砜树脂等多聚物材料,广泛用于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塑料制品之中,如食品的外包装、PVC管、食品盘、医用工具等,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双酚A产量达到了7100kt,而仅我国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1430kt。
双酚A因为容易导致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产生紊乱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其残留物的检测和防治也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的热点话题。
1食品及包装中双酚A的残留因为双酚A属于脂溶性物质,它可以经过食物的摄入进入机体并且富集,据国外一项统计数据发现:在意大利人体的皮下脂肪检测的双酚A中,十六个样品的BPA检测含量在20~266ng/g,均值为122纳克/克;同时一项关于意大利妇女母乳的双酚A的检测分析发现,BPA在母乳中的含量为32纳克/克;因为高浓度的双酚A 将会导致身体机能的损害,引起人体的内分泌异常,出现性早熟等症状,而通过食品中低含量双酚A的生物富集作用将会导致其对于机体的损害最终被放大,所以关于双酚A污染食品进而被人体吸收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当前,双酚A已经在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各种食品中被检测出来,包括奶制品、蔬菜、肉、生活水中,在相关报道中,BPA在猪、鸡、牛肉中检测到的含量在0.5~0.67mg/kg;我国对海南地区的五种蔬菜的检验分析结果也显示出BPA的含量在0.43~5.31μg/kg;Toshimasa等关于涤纶材质的瓶装用水的分析中发现了在九个样品中检测的BPA浓度为0.002~0.01μg/L。
环糊精改性炭黑的制备及对苯酚类的吸附性能
第53卷第2期 辽 宁 化 工 Vol.53,No. 2 2024年2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February,20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2272042);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项目编号:2022FTSZ15)。
收稿日期:2022-11-04环糊精改性炭黑的制备及对苯酚类的吸附性能宋莹1,2,李琳1,陈建1(1. 四川轻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2.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攀枝花 617000)摘 要:采用HNO 3对炭黑N115进行氧化改性后接枝环糊精,制备环糊精改性炭黑材料,经FT -IR、SEM 及TG 等方法证实成功改性。
将炭黑材料用于对酚类的吸附性研究,考察炭黑用量、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邻甲酚、对甲酚与双酚A 去除率的影响关系。
结果表明,环糊精改性炭黑对三种酚的吸附率明显提升,最佳条件为:时间为40 min,用量12 mg,温度40 o C,其主要吸附机制是环糊精对双酚A 的强包结作用。
关 键 词:环糊精; 炭黑改性; 苯酚类; 吸附中图分类号:TQ42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4)02-0173-04炭黑是各种生物质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经过热裂解或燃烧等化学反应形成的黑色粉末型多碳产物,具有较高的含碳量和芳环结构及稳定性[1]。
炭黑表面存在羧基、羟基、酚羟基等含氧基团,能够与土壤或水中污染物相结合,从而用作在土壤环境和水处理领域的高效吸附剂,具备巨大的应用前景。
研究发现,炭黑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主要取决于炭黑本身的高比表面积和微孔结构。
Uchimiya 等[2]发现热解温度高于400 oC 制得的炭黑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复杂的微孔结构,对有机污染物也呈现更高的吸附效率。
Chen 等[3]指出低温热解炭黑对有机物的吸附机理是目标物的再分配作用、中温热解炭黑主要是目标物吸附在不规则的碳结构中,而高温热解炭黑表面的含氧基团数量较少,芳香性结构增多,对水中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吸附产生影响。
橙黄Ⅳ修饰β-环糊精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识别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橙黄Ⅳ修饰β-环糊精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识别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β-环糊精(β-CD)是一种分子,具有空心、环形的结构。
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在化学、药物、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研究β-CD的超分子识别作用及其修饰具有重要的意义。
橙黄Ⅳ是一种染料,已被证明对β-CD具有良好的亲和性。
因此,将橙黄Ⅳ修饰到β-CD上,可以增强其与其他分子之间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橙黄Ⅳ修饰β-CD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识别作用的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橙黄Ⅳ修饰β-CD的合成方法的优化。
2. 对合成的橙黄Ⅳ修饰β-CD进行物化性质表征。
3. 研究橙黄Ⅳ修饰β-CD与不同分子之间的超分子识别作用,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有以下几点意义:1. 通过橙黄Ⅳ修饰β-CD的合成,可以增强β-CD与其他分子之间的作用,扩大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 通过研究橙黄Ⅳ修饰β-CD与不同分子之间的超分子识别作用,可以了解其分子识别机制,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3. 本研究可以为β-CD的改性研究提供新思路,促进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研究方法1. 合成橙黄Ⅳ修饰β-CD:采用化学合成方法,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对合成方法进行优化。
2. 物化性质表征:采用FT-IR和NMR对合成的橙黄Ⅳ修饰β-CD进行表征。
3. 分子识别作用分析: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橙黄Ⅳ修饰β-CD 与不同分子之间的超分子识别作用。
五、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成功合成橙黄Ⅳ修饰β-CD,并对其进行物化性质表征。
通过分子识别作用的分析,揭示橙黄Ⅳ修饰β-CD的分子识别机制。
同时,优化橙黄Ⅳ修饰β-CD的合成方法,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新体系研究
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新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超分子凝胶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组织化和自组装特性的软物质,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
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使得超分子凝胶在药物传递、组织工程、传感器和智能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特别是,基于环糊精(Cyclodextrin, CD)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因其独特的包合能力和分子识别特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环糊精是一类由多个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转化产物,具有空腔结构和外部亲水性表面。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环糊精能够包合多种客体分子,形成稳定的超分子结构。
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通过引入适当的交联剂或功能基团,可以实现凝胶的可控自组装和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性。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的新体系,包括凝胶的制备、性能表征以及潜在应用等方面。
通过探讨不同环糊精类型、交联剂种类以及外界刺激对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旨在揭示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的构效关系,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介绍环糊精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以及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阐述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原料选择、反应条件优化等方面;接着,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对凝胶的结构、形貌、稳定性等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探讨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在药物传递、组织工程、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基于环糊精的功能性有机超分子凝胶体系的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环糊精(Cyclodextrins,简称CDs)是一类由多个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转化度淀粉衍生物。
根据葡萄糖单元的数量,环糊精可分为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等,其中β-环糊精(β-CD)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超分子凝胶体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A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计划(编号 :200910011 2作者简介 :张彦丽 (1984- , 女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E mail:sever511@126. com收稿日期 :2010-10-15第 27卷第 1期 2011年 1月V ol. 27, N o. 1Jan . 201110. 3969/j. issn. 1003-5788. 2011. 01. 044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 A 的研究进展Progress on bisph en ol A in food packing materirals 张彦丽ZH A N G Yan li任佳丽REN J ia li李忠海L I Zhong hai吴新华W U X in hua刘延丽L I U Yan li(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湖南长沙 410004(Faculty of F ood Science and Eng ineer ing , Centr al South Univers ity o f For es try andT echnology , Changs ha, H unan 410004, China摘要 :双酚 A 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 , 会导致人和动物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异常。
文章综述双酚 A 的毒性、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 A 的迁移、食品及食品包装中双酚 A 检测的提取、分离及检测方法。
关键词 :双酚 A; 毒性 ; 迁移 ; 分离和提取 ; 检测Abstract:Bis phen ol A (BPA can lead to ab normal phenomena of g enital, immun ologic and nervou s sy stem as an end 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 This pap er review ed the tox icity of BPA, the migration, segregation and extraction of BPA, and the detection meth od for bis ph enol A.Keywords:bis phen ol A; tox icity ; migration ; segregation and extrac tion; detection m ethod双酚 A (bisphenol A , BPA 是由两分子苯酚和一份子丙酮在酸性条件下催化缩合而成的酚类物质 , 分子式为 :C 15H 16O 2, 分子结构见图 1。
双酚a检测方法
双酚a检测方法双酚A(B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塑料制品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它被认为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开发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双酚A检测方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双酚A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双酚A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色谱柱对样品中的双酚A进行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双酚A的检测领域。
除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双酚A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样品的蒸发和气化,将双酚A转化为气态,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对双酚A进行快速检测的场合。
此外,质谱法也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双酚A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样品中的双酚A分子进行离子化,然后利用质谱仪对离子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质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特点,能够对双酚A进行准确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总的来说,针对双酚A的检测方法有多种选择,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测方法,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双酚A检测技术,如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等。
这些新技术在提高检测灵敏度、简化检测流程、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双酚A的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双酚A作为一种潜在的有害物质,其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双酚A检测方法出现,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
苯-萘修饰β-环糊精凝胶的制备及其对BPA的吸附性能研究
苯-萘修饰β-环糊精凝胶的制备及其对BPA的吸附性能研究苯/萘修饰β-环糊精凝胶的制备及其对BPA的吸附性能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β-环糊精进行苯和萘的修饰,制备了苯/萘修饰的β-环糊精凝胶。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氮气吸附-脱附(BET)和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修饰的β-环糊精凝胶具有较好的孔结构和热稳定性。
进一步研究了苯/萘修饰的β-环糊精凝胶对双酚A(BPA)的吸附性能,发现其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快速吸附速度。
此研究为制备高效吸附剂以及环境污染物BPA的去除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苯/萘修饰,β-环糊精凝胶,双酚A,吸附性能引言:双酚A(Bisphenol A, BP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在塑料制品、食品包装、环境污染等各个领域都被广泛应用。
然而,BPA被认为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高效吸附剂以去除水中的BPA变得尤为重要。
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在β-环糊精上引入苯和萘官能团,然后将修饰后的β-环糊精制备成凝胶材料。
制备步骤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即涂覆、硬化和干燥。
在涂覆阶段,经过适当比例的苯和萘与β-环糊精发生反应形成苯/萘修饰的β-环糊精。
在硬化和干燥阶段,通过加入交联剂和控制温度,形成凝胶结构。
结果与讨论:经过修饰的β-环糊精凝胶表面形貌和孔结构通过SEM观察和BET分析进行了表征。
SEM结果显示凝胶表面呈现出多孔结构,有利于提高吸附效果。
BET结果表明凝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加了吸附空间。
IR光谱和TGA结果证实了苯和萘官能团的引入。
在吸附性能研究中,探索了苯/萘修饰的β-环糊精凝胶对水中BPA的吸附性能。
实验条件包括初始浓度、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速率较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短。
吸附等温线研究发现,BPA在修饰的β-环糊精凝胶上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平衡度。
_环糊精_萘酚对有机小分子识别作用研究_陈金娥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3):443~446,2009Journal o f Shanx i U niver sity(N at.Sci.Ed.)文章编号:0253-2395(2009)03-0443-04B-环糊精/萘酚对有机小分子识别作用研究陈金娥,张海容*(忻州师范学院生化分析技术研究所,山西忻州034000)摘要:有机小分子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腈、乙二醇在Br itto n-Ro bison三酸缓冲液中,不仅改变了B-环糊精(CD)空腔的微环境,而且使B-CD/萘酚超分子包合物的离解常数发生改变.文章用荧光法研究了主客体分子间的诱导契合和几何互补等方面B-环糊精/萘酚对小分子的结合能力和分子选择性.结果表明:B-环糊精/萘酚作为一种光谱探针可用于指示分子键合能力和分子识别能力.关键词:分子识别;萘酚;B-环糊精;有机小分子中图分类号:O636.12;O652.7文献标识码:A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立体识别和手性识别功能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5].环糊精(简称CD)是A-1,4-糖苷键相结合的环状低聚糖,通常含有6、7、8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分别称为A,B,C环糊精.其疏水性空腔可以容纳多种无机和有机小分子形成包结物,分子识别过程是主体与客体通过它们之间几种弱相互作用力,如静电相互作用、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等的协同效应,而形成稳定的主-客体络合物或超分子包结物.客体分子被包结后,由于微环境变化,如溶解性、紫外可见、荧光、核磁等其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因而环糊精在医学、化学、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报道B-环糊精/萘酚超分子体系对几种脂肪醇及乙腈、丁酮、丙酮等小分子识别行为,从客体分子大小、空间形状以及主-客体分子的结构刚性及疏水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1实验部分1.1仪器与试剂H itachi F-4500荧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PH S-3T C精密数显酸度计,上海天达仪器有限公司;KQ-10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有限公司.A-萘酚、B-萘酚、分析纯,上海试剂三厂,制成5.0@ 10-4mo l/L工作液,B-CD兰州化物所,化学纯,使用时用二次蒸馏水重结晶;其余有机小分子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腈、乙二醇均分析纯.1.2实验方法在10mL比色管中,加入1mL1.0@10-4mo l/L萘酚工作液,5.0@10-3m ol/L B-CD溶液,依次选择加入0.1%(V/V)各种有机小分子,二次蒸馏水定容至刻度,超声助溶10min.用Britton-Robison三酸(磷酸、硼酸、醋酸)缓冲液调制pH.在F-4500型荧光光度计上测定含相同量有机小分子0.1%(V/V)时体系荧光强度.激发、发射狭缝分别为5nm/5nm.有关K c的测定和计算以文献[5]方法进行.2结果与讨论2.1不同pH条件下两种萘酚的荧光光谱A-萘酚在酸介质中主要以分子型态存在,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13、324nm和360nm,在碱性介质中*收稿日期:2008-01-18修回日期:2009-05-30基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1028);山西省归国留学基金(2008-90)作者简介:陈金娥(1957-),女,实验师,现从事分析化学与实验教学与研究.*通信联系人;E-mail:zhang-hair ong@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36nm 和479nm ,见图1(a);B -萘酚在酸介质中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31nm 和355nm ,在碱性介质中主要以离子型态存在,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52nm 和430nm.在B -CD 体系中,由于B -CD 的包合作用,中性条件下B -萘酚的激发波长仍为332nm;发射波长分别为363和430nm,见图1(b);随pH 增大,分子型态的发射强度(363nm)逐渐降低,离子型态发射(430nm)逐渐增大.(a)为A -萘酚/B -CD 体系,pH :1-10分别为:1.41;2.52;3.69;4.98;6.18;7.16;8.22;8.99;9.69;10.93.(b)为B -萘酚/B -CD 体系,pH :1-10分别为:1.74;3.07;3.82;5.01;6.19;7.21;8.28;9.03;9.70;10.92.C 萘酚=5@10-4mol/L ,C [B -CD]=1@10-2mo l/L 图1 不同pH 值条件下萘酚/B -CD 体系的荧光光谱Fig.1 T he fluor escent Spectr a of N aphtho l/B -CD at differ ent pH2.2 B -CD/萘酚对客体有机小分子识别行为的研究固定萘酚浓度1.0@10-5mol/L,主体浓度B -CD 为5.0@10-3mol/L.选择客体有机小分子分别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腈、乙二醇.体系荧光强度的变化反映B -CD/萘酚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与有机小分子的相互作用,萘酚的酸式离解常数的变化指示了不同有机小分子对B -CD/萘酚主客体超分子体系中空腔微环境极性的影响.荧光法测定的K c 及p K c [6](K c 是B -CD #ROH 的酸式离解常数:即B -CD #ROH =B -CD #RO -+H +)结果列于表1.表1 有机小分子存在时B -CD/萘酚K c 的变化Table 1 The effect of various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on K c of B -C D/naphthol小分子K c(1)$p K c(1)K c(2)$p K c(2)未加5.129@10-110 1.549@10-100甲醇 3.311@10-110.19 1.738@10-10-0.05乙醇 3.236@10-110.20 1.318@10-100.07丙醇N D */ 1.445@10-100.03异丙醇N D / 1.202@10-100.11丁醇N D / 2.512@10-10-0.21丙酮N D / 2.754@10-10-0.25丁酮 3.020@10-110.23 3.388@10-10-0.34乙腈4.266@10-110.083.236@10-10-0.32乙二醇 2.023@10-110.40 2.570@10-10-0.22注:1)K c(1)、K c(2)分别表示B -CD/A -萘酚、B -CD/B -萘酚超分子包结物中萘酚的酸式离解常数;$p K c 表示B -CD 体系中不同有机小分子存在时萘酚p K c 与萘酚单独存在时p K c 的差值.2)*在B -CD/1-萘酚中,加入极少量有机小分子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后,sto kes 位移进一步减小,激发和发射光谱相互重叠,以致无法准确测定其荧光值,未能测得其K c.2.3作用机理探讨一般认为,B -CD/萘酚超分子体系与第三组分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5,6]江云宝[7]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了芘/B -CD/醇体系中脂肪醇与B -CD 的相互作用,指出醇与B -CD 二者作用的本质是氢键.醇分子的烷44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3) 2009图2 B -CD/萘酚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示意图F ig.2 Sketch o f B -CD/naphthols co mplex inter action w ith small org anic molecules基链没有包合在B -CD 空腔内,而是覆盖于环糊精腔口.醇分子易与小口端形成氢键,醇分子链越长,形成的氢键越强.李隆弟等人[8]同样认为脂肪醇与CD 端口羟基形成氢键,而烷基链借助于疏水作用力覆盖在CD 的上下端口,随醇的烷基链的空间立体效应不同,形成一个疏密不同的/盖子0.陈园园等[9]则认为:醇分子的疏水作用,一方面可把空腔内的水分子排挤出去,另一方面使主体分子与客体分子的驱动力下降,客体分子的发光增强,与本文作者[10]报道有机小分子对B -CD 萘酚包合物磷光的影响一致.3 结论由表1可以看出,B -CD/萘酚主-客体分子的K c 大小与有机小分子的分子大小、空间结构以及主-客体分子的结构刚性及疏水性有一定的关系.两种萘酚对有机小分子的识别能力如下:A -萘酚:乙二醇>丁酮>乙醇>甲醇>乙腈B -萘酚:丁酮>乙腈>丙酮>乙二醇>丁醇>甲醇>异丙醇>乙醇>丙醇有机小分子乙醇疏水链较甲醇长,使超分子化合物B -CD/A -萘酚疏水作用更强,A -萘酚电离度下降.从空间结构来看,圆二色谱表明萘酚以轴向包合于B -CD 空腔中[11],由于两种萘酚羟基位置不同,有机小分子与B -CD/萘酚作用有很大的差别.对B -萘酚而言,羟基暴露在B -CD 口端,B -CD/B -萘酚包合物K c 可能与有机小分子的溶剂效应[5,10]有关.因此,介电常数(见表2)较大的乙腈、乙二醇、甲醇对超分子空腔微环境影响较大,使B -萘酚离解常数增大;而丙醇、乙醇、异丙醇则使B -萘酚离解常数减小.丁酮、丙酮、丁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虽然K c 并无数量级的变化,但B -CD/萘酚超分子体系为识别第三组分小分子以及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表2 水和有机小分子在室温时的介电常数[12](E )Table 2 Dielectric constant of water and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at room temperature [12](E )物质水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腈乙二醇介电常数(E )78.3832.6624.3020.118.317.120.718.5137.537.7参考文献:[1] F AN Y ue -Xian,Y AN G Y u,SH U A NG Shao -min,DO N G Chuan.M o lecular Recog nition o f A -cy clodext rin(CD)to Cho ralA mino A cids Based on M ethy l O range as a M olecular Pr obe[J].Sp ectr ochimica A cta P ar t A :M olecular andB iomolecu -lar Sp ectros cop y ,2005,61(5):953-959.[2] 王光辉,黄 磊,于 荣,邓南圣.B -环糊精对双酚A 分子识别作用的表征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606-610.[3] BR A NK O S J,PA RESH K.P ,Cy clodext rin A ssisted Enantio meric Reco gnit ion o f Benzo[de ]Isoquino line -1,3-dione De -rived A mino Acids[J].T etr ahedr on ,2005,61(4):919-926.[4] 杨 郁,郭良宏.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环糊精应用于环境污染物分离分析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54(2):128-137.[5] 白宝林,张海容.荧光法研究环糊精体系中有机小分子对萘酚离解常数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4):772-775.[6] 巫淼鑫,郑用熙.B -环糊精增敏荧光法分别测定1-萘酚和2-萘酚混合物中各自含量[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1994,6(3-4):42-46.[7] 江云宝,黄贤智,陈国珍.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脂肪醇与B -环糊精的相互作用[J].物理化学学报,1991,7(3):289-290.[8] 朱渝萍,李隆弟,童爱军.超分子组合流体室温磷光现象(II))))醇对环糊精/碘代乙基联苯/溴代环己烷体系室温磷光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18:617-621.[9] 陈圆圆,刘佳佳,唐课文,张文灵.B -环糊精衍生物对萘普生对映体的包合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445陈金娥等:B -环糊精/萘酚对有机小分子识别作用研究446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3)2009(3):474-479.[10]ZH AN G H a-i R ong,G U O S-i Y uan,L I L in,CA I M iao-Y an.Effect of Small O rg anic M o lecules on Room T emper atur ePhospho rescence Pr operties of Naphthol T er nar y Inclusion Complex in B-cy clodex trin[J].A naly tica Chimica A cta,2002, 463:135-142.[11]张有明,魏太保.B-环糊精与萘酚包合[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6(3):70-74.[12]实用化学手册编写组.实用化学手册[S].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3.Studies on Molecular Recognition for SmallOrganic Molecules by B-Cyclodextrin/naphtholCH EN Jin-e,ZH ANG H a-i rong(L ab of Biochemical A naly s is,X inz ho u T eacher s.Univ er s ity,X inz hou034000,China)Abstract:Effect of small o rganic m olecules m ethano l,ethano l,n-propanol,2-propanol,1-butanol,acetone, butanone,acetonitrile and glycol on the cavity microenv ir onm ent of B-cyclodex trin and change of disso cia-tion constants of B-cy clodex trin/naphthols supram olecular w ere determ ined in the Britto n-Robiso n buffer solution by fluorescence,the bonded ability and molecular selectivity of B-cyclo dextrin/naphtho l supramo-lecular com plex for sm all org anic molecule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inducing fit into the host-guest com plex and the geometrical m utual benefit et al.T he ex 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B-cyclodex trin/naphtho l supra-m olecular complex as a spectrum probe can denote the bonded and discriminated abilities of m olecules. Key words:molecular recog nition;naphthol;B-cyclodex trin;small org anic mo lecules规范关键词的选择据国家标准关键词的定义: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和术语.一篇论文所列关键词之间应有一定逻辑组合关系,通过这种逻辑组合,提示论文主题内容.单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语言中最小的有意的单位)的词或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术语:指某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应在摘要后列出,每篇论文不少于4个.从技术角度考虑,没有关键词的论文应列入非学术论文类.这些关键词应按以下顺序选择:第1个关键词应列出该文主要工作内容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第2个关键词应列出该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3个关键词应列出得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第4个关键词应列出前3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作者认为重要的词.如果需要第5个、第6个等以后的关键词应是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关键词.关键词名尽量从5汉语主题词表6、5科学技术名词术语6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叙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的重要术语,亦可选用.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关键词之间用/;0号或/,0号隔开.。
β-环糊精功能化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双酚A的吸附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9 7 3 1 ( 2 0 1 3 ) 增刊 ( Ⅱ) 一 0 2 8 0 — 0 5
曹 孝
料
2 0 1 3 年增刊1 1 ( 4 4 ) 卷
l 3 一 环 糊 精 功 能 化 磁 性 复 合 微球 的 制备 及 其对 双 酚 A 的 吸 附
吕 少楠 , 赵 关琴 , 程 昌 敬
1 引 言
磁 性 纳米粒 子 由于具有 独特 的磁 响应性 因而在 物 质 分离 _ 】 ] 、 核 磁共 振成像 ( MR I ) ] 、 生 物传感 等方 面 展 现 出了 良好 的应 用 前 景 , 近年 来 受 到 人们 的广 泛 关 注 。而 由 大 量 F e 。 O 单 畴 磁 纳 米 晶 ( s i n g l e — d o ma i n ma g n e t i c n a n o c y s t a l s )通 过 自组 装 而 形 成 的 磁 性 F e 。 O 胶 体纳米 簇 ( F e 。 O C NC s ) 由于具 有 高 磁化 率 、 低矫顽 力 和超 顺 磁性 , 因而 在 药 物 控制 释 放 “ ] 、 生 物
征 。另 外 , 还 考察 了 F e 。 O @P G — C D对 模 型 环境 污 染 物双 酚 A( B P A) 的吸附性 能 。本 文所 开展 的工作 为 B — C D功 能化 磁性复 合微 球在水 处理 中 的应 用 提供依 据 。
M 0di f i e d wi t h M PS
葡萄 糖单元 通过 一 1 , 4糖苷 键 首尾 相 连形 成 的截锥 状
通 过红 外光谱 ( F T — I R) 、 透射 电镜 ( T E M) 、 动 态光散射
吸附萃取搅拌棒的研制及其在双酚A
吸附萃取搅拌棒的研制及其在双酚A分析中的应用朱飞,郑彦婕,胡玉玲*,李攻科*[摘要]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β-环糊精(PDMS/β-CD)吸附萃取搅拌棒涂层。
实验表明自制涂层对极性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萃取效率。
实验还利用自制PDMS/β-CD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建立了搅拌棒吸附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SBSE-HPLC-FLD)联用分析测定水样中双酚A的方法。
并利用此方法对自来水、桶装纯净水、加热后纯净水及塑料杯、纸杯和泡沫饭盒浸泡液样品中双酚A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均符合痕量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搅拌棒吸附萃取聚二甲基硅氧烷/β-环糊精溶胶-凝胶双酚A1 前言1.1 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技术简介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 SBSE)是由Erik Baltussen等人于1999年提出的[1],是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SPME)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样品预处理技术。
该技术与固相微萃取一样集提取、净化、浓缩和进样为一体,具有简单、高效、快速、重现性好、绿色无溶剂等优点,并在萃取过程中吸附搅拌棒自身完成搅拌,避免了在Fiber SPME中搅拌子的竞争吸附,而且其萃取固定相的体积比SPME大50倍以上[2,3],因此富集倍数明显提高,非常适合痕量分析。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环境样品、食品中污染物、毒品、医药和农药残留、人体内分泌干扰物质、多环芳烃、苯系物和多氯联苯等的分析[4-11]。
但是,商品化的SBSE装置只有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这一种固定相涂层,而PDMS是一种非极性的萃取固定相,对极性较大的化合物选择性比较差,而且商品化SBSE装置价格较高[2,3,5],SBSE技术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正因为此,对SBSE技术的研究也是一项十分有创新性和实际意义的工作。
β-环糊精对TO、NTO分子识别的MALDI-TOF-MS研究
β-环糊精对TO、NTO分子识别的MALDI-TOF-MS研究张敏;史真;白银娟【期刊名称】《含能材料》【年(卷),期】2005(013)003【摘要】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研究了β-环糊精对1,2-二氢化-3H-1,2,4-三唑-3-酮(TO)、3-硝基-1,2,4-三唑-5-酮(NTO)的分子识别行为,研究了不同基体、基体浓度对其质谱图的影响.研究表明β-环糊精对TO、NTO有很强的分子识别能力,以芥子酸为基体,基体复合物样品的摩尔比为10001时,这两种复合物的MALDI-TOF-MS图均可得到基峰为复合物加氢峰,从而准确得出TO、NTO的分子量.【总页数】3页(P176-178)【作者】张敏;史真;白银娟【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化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西北大学化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化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55;O657.6【相关文献】1.超分子体系中的分子识别--以环糊精为受体的分子识别和分子组装研究最新进展[J], 刘育;李莉2.超分子体系中的分子识别研究(XXX)--氨基酸修饰β-环糊精对客体分子TNS的包结配位研究 [J], 靳兰;孙世新;刘育3.超分子体系中的分子识别研究(Ⅻ)——环糊精及环糊精双核铜配合物对4-取代苯酚的分子识别 [J], 刘育4.超分子体系中的分子识别研究Ⅴ.单-[6-(1-吡啶)-6-脱氧]-α-和γ-环糊精对氨基酸分子识别的热力学性质 [J], 刘育;张毅民;孙世新;张智慧;陈荣悌5.超分子体系中的分子识别研究27. 单-[6-(8-氧喹啉基)]-β-环糊精与模型底物分子识别的荧光光谱研究 [J], 尤长城;李玉梅;刘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酚A检测技术研究进展_张丽莎
第12卷第5期2013年9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12No.5Sep.2013收稿日期:2013-02-02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2011C22100).通信作者:施曼玲(1969—),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研究.E-mail:smiling1969@163.comdoi:10.3969/j.issn.1674-232X.2013.05.014双酚A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张丽莎,瞿思宜,倪 健,陈娟娟,施曼玲(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摘 要:近年环境类激素双酚A在食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问题引起全球关注,双酚A的残留检测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双酚A作为塑料制品的原料之一,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相关研究表明,双酚A对人类健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于双酚A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物理法、化学法和免疫分析法等检测方法.关键词:双酚A;残留;检测中图分类号:S48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2X(2013)05-0456-06双酚A(Bisphenol A,BPA)化学名为2,2-二(4-羟基苯基)丙烷,主要用于合成聚碳酸酯、环氧树脂、聚砜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1],又用作酚酸树脂、可塑性聚酯、抗氧化剂及聚氯乙烯的稳定剂,被广泛用于生产各种塑料制品.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人们接触BPA的机会也越来越多.BPA可通过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餐具、饮水杯、供水管、奶瓶以及塑料薄膜等渗入食品而进入体内.虽然含量较低,但在生物体内具有富集、不易降解的特性.其含量在远低于国标使用剂量的情况下,对生物体也同样造成一定的伤害.一系列的研究证明,暴露在环境中的BPA在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累积[2],可能引起肥胖[3],并且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4-6],它不仅与儿童早发育、生殖器缺陷等有关,还与心脏病和糖尿病有关联,对人类健康存在着较大的风险.BPA已经被一些国家列入优先污染物的黑名单,欧盟于2011年3月2日起禁止生产含BPA的奶瓶[7-8],中国卫生部的公告也对BPA的使用做了一系列的规定[9-10].因此加强食品和环境中BPA的残留检测,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BPA检测方法主要有:物理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化学分析法、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荧光检测法和生物传感器).1 物理法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检测BPA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流动相和固相两相在色谱法仪中的相向运动,使试剂中的各组分依次流出固定相,从而达到定量分析试剂成分的目的.该法具有分辨力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易实现自动化等特点.与气相色谱法相比较,它更适合分离分析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离子型的化合物.但这种方法需要的仪器设备较昂贵,操作要求高,分析时间长.Szymanski等[11]以0.2M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2%丙醇的水溶液作流动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矿泉水和牛奶中的BPA含量,检测范围为0.5-100μg/mL,水中BPA的回收率为92.3%,最低检测限为0.3μg/mL,定量检测限为1.0μg/mL.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富集BPA含量有限,对于微量检测样品中BPA含量有一定的局限性.吴淑燕等[12]改进了方法,采用纳米纤维材料的固相萃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线检测器,检测了塑料瓶装水中的BPA含量,10mL的水样以3mL/min的流速过膜,1.5mg的尼龙6纳米纤维膜和300μL的洗涤液就足以满足样品中BPA含量的测定.检测范围为0.2~20μg/L,R2=0.9998,最低检测限为0.15μg/L.近年,随着新合成化合物种类不断增加,BPA的同分异构体也越来越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可以更加准确地定性分析BPA.杨成对等[13]建立了HPLC-MS测定BPA残留的方法,流动相为甲醇-水(3∶7),检出限为1.8ng/mL,线性范围为20.0-2000ng/mL,添加回收率达到91%.Olsen等[14]利用HPLC-MS测定了塑料中的BPA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在1016名测试者体内的残留情况.Ferrer等[15]建立了高压湿法萃取和HPLC-MS联用方法,测定了粉状婴儿食品中BPA含量.以乙酸乙酯作为溶剂萃取样品中的BPA,加标品为0.05-0.5mg/kg时回收率为89%-92%,测得样品中BPA浓度范围为0.07-1.29mg/kg.Céspedes等[16]采用电喷雾液相色谱-质谱法(LC-ESI-MS)检测污水处理厂中酚类化合物含量,BPA最低含量为0.06-17.5μg/L.1.2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沸点、极性和吸附性质的差异达到混合物的分离.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等特点,适用于高温不易挥发和受热易分解物质衍生化后的分离.但实验操作步骤繁琐费时,分离后的物质不能定性分析,设备要求高.由于BPA沸点较高,色谱行为差,故在使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时,对BPA需先衍生化或裂解.唐熙等[17]采用五氟丙酸酐(PFPA)衍生化反应的方法,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塑料奶瓶中BPA的迁移,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2μg/L,检测范围为0.2-50μg/L,平均回收率为92.3%-98.5%,精密度为3.35%-5.96%.水样中BPA含量多以微量、痕量形式存在,且存在形态不同,单一的分析仪器很难对水样进行有效分析.为了更准确地定性检测水样BPA含量,国内外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S-MS)检测水样中的BPA残留.李英等[18]选用固相微萃取和N,O-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衍生化反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前处理,采用GS-MS法建立了测定水样中BPA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100μg/L,检测限为25ng/L,添加回收率为86.3%-95.6%.Mudiam等[19]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氯甲酸乙酯衍生化BPA后,再利用GS-MS法检测水和牛奶中BPA的含量,检测限分别为0.01μg/L和0.1μg/L,定量检测限为0.052μg/L和0.38μg/L.1.3 紫外分光光度法 操作简单便捷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也可用于BPA的残留测定.相对于其他几种检测法而言,该种方法准确度不高.任霁晴等[20]利用pH=7的水溶液,在波长278nm处测定BPA紫外吸收光谱,建立BPA的紫外检测法,检测范围为4.5×10-7 mol/L-3.5×10-4 mol/L,检出限为4.5×10-9mol/L.进一步测定水瓶和塑料瓶浸泡液水样中的BPA残留,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53mg/L和2.33mg/L,回收率为92.2%-102%.Mei等[21]结合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和毛细管电泳紫外法(MI-SPE-CE-UV),检测了自来水、废水、江水及土壤、虾和人类尿液等样品中BPA的含量,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5.4、6.9、2.1、1.8和84μg/L,检测量为1-50mL时,相对标准差低于5.8%,不同样品的回收率为71.2%-86.23%,加入标准品的回收率达到95.2%-105.4%.1.4 荧光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唐舒雅等[22]利用在pH=1的酸性介质中,β-环糊精对BPA荧光强度有增强作用的特点,建立了荧光测定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4-300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3%,检出限为0.02μg/L.Molina-754 第5期张丽莎,等:双酚A检测技术研究进展García等[23]利用BPA的荧光特性,通过固相萃取法,在271/305nm(λex/λem)时的检测限为0.06ng/mL,RSD(相对标准偏差)低于6.0%(n=10),用该种方法测定了奶粉、婴幼儿配方食品和牛奶等样品中BPA含量,均低于最高残留限,且添加回收率均达到100%.2 化学分析法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在BPA的检测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该方法简单易行,成本相对较低,但灵敏度低,检测范围窄.Herrero-Hernández等[24]通过制备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BPA-MIP)(以4-乙烯基吡啶作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作为交联剂、BPA作为模板),用于萃取混合物中BPA等酚类物质.在有机介质中的回收率大于70%.BPA-MIP作为选择性吸附剂,预浓缩尿液和河流中的BPA,该方法为更有效地检测样品中微量BPA提供了思路.Chen等[25]首次采用银纳米强化的鲁米诺化学反应发光系统(AgNPs CL)检测水中的BPA残量,检测范围1.0×10-8-5.0×10-5 g/L,最低检测限约为1.0×10-8g/L.3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IA)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种快速准确测定小分子物质残留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从而更加准确地检测小分子物质的含量.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具有检测范围宽、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和对操作人员要求低等优点[26].3.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在检测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加入酶底物后,呈现显色反应,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BPA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包括基于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建立的两种ELISA法.3.1.1 基于多克隆抗体建立的BPA ELISA检测法 Zhao等[27]利用双酚酸制备了特异性良好的抗BPA多克隆抗体,建立了直接竞争ELISA法,检测范围为1-10000ng/mL,在添加回收实验中,日常饮用水和血清样品中检测限分别为0.1ng/mL和0.2ng/mL,回收率分别为92%和105%.Marchesinia等[28]制备了BPA多克隆抗体,检测限为0.5-1μg/L,水样中添加回收率为68%-121%.Lu等[29]利用BPA多克隆抗体分别建立了直接和间接ELISA法检测BPA,半抑制率IC50分别是0.78±0.01-1.20±0.26μg/L,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10±0.03μg/L和0.20±0.04μg/L.用该法定量检测蔬菜罐头、瓶装水和碳酸饮料中的BPA含量,检测值分别为0.5、2.5和100μg/L.Kaddara等[30]将BPA衍生化得到的BPA-CME,与BSA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体,该方法制备的抗体对BPA类似物具有极低的免疫交叉率,特异性较高.在检测中加入乙酸乙酯可以减少基质反应,主要用于血浆和生物样品的检测,回收率为96±4%,检测限为0.08μg/L,IC50为1.25μg/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5.6%和8.6%;3.1.2 基于单克隆抗体建立的BPA ELISA检测法 Kim等[31]制备了BPA单克隆抗体,改良了直接竞争ELISA法,使得检测更加快速简洁,检测范围为2-1000ng/mL,回收率为96.3%-107.2%.Ju[32]等利用制备的BPA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法,最低检测限为0.05ng/mL,IC50为0.7ng/mL.Marchesinia等[28]也制备了能高效吸附在传感器上的BPA单克隆抗体,通过使用固相萃取技术则可将检测限降低至0.03μg/L,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3.2 免疫荧光检测法免疫荧光技术是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标记物作为分子探针对特异性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一门技术.这种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定位准确等优点,但对检测设备要求较高.Rodriguez-Mozaz等[33]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检测水中BPA含量,检测限为0.014μg/mL,相对标准差为1.48%-6.93%.王利兵[34]等建立了荧光偏正免疫分析法检测BPA,检测灵854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 敏度为2ng/mL,线性范围为20-800ng/mL.Liu等[35]将BPA的抗体柱与荧光剂诱导脂质体柱串联来测定水中BPA,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2-140μg/L,比采用同一抗体建立竞争性ELISA法的检测范围(0.03-6.6μg/L)宽.Wang等[36]利用β-环糊精和BPA间的反式识别效应,建立了可逆荧光法检测水中BPA含量,检测范围为7.90×10-8-1.66×10-5 mol/L,最低检测限为7.00×10-8 mol/L.3.3 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是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生物传感器法专一性强,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易实现自动化.但这种方法中酶标物质容易失活,费时且重现性较差.3.3.1 电化学传感器 是将电化学分析方法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具有快速、灵敏、选择性高、操作简便等优点.Hegnerová等[37]利用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测定了PBS和污水中的BPA含量,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8ng/mL和0.14ng/mL,实验表明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ELISA法及HPLC法相近.Andreescu等[38]通过使用酪氨酸酶敏感识别元件,制备了一种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成功检测了BPA等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Rahman等[39]利用双酚酸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和电化学阻抗光谱(EIS)技术固定抗体,通过免疫传感器表面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引起的阻抗和质量改变来检测BPA含量.这种方法对BPA表现出高度的特异性,与其他BPA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低于4.5%,检测线性范围为1-100ng/mL,最低检测限为0.3±0.07ng/ml,可应用于人血液中BPA含量的测定.3.3.2 磁性纳米粒子传感器 Xu等[40]利用磁性纳米粒子设计了具有磁性弛豫开关的生物传感器,建立了一种简易、快捷、灵敏的检测新方法,该方法线性检测范围为1-45ng/mL,检测限为0.3ng/mL,BPA回收率为98%-102%,对BPA表现为高度的特异性,其他酚类无显著干扰.该法能准确检测自来水中添加量为5ng/mL和10ng/mL的BPA,添加量为1、10和50ng/mL时,回收率为86-109%.Mita等[41]研究表明,将10%酪氨酸酶、45%单壁碳纳米管和45%的矿物油联合使用的碳修饰电极能够很好地识别BPA,所研制的生物传感器灵敏度可达38μA/mmol,检出限为0.02μmol/L,检测的线性范围0.1-12μmol/L,响应时间仅为6min.3.3.3 免疫传感器 Park等[42]使用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BPA,最低检测值达0.1ng/mL.该技术采用偶联有BPA抗体的聚合物2-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酰胆碱纳米粒子,保持了免疫传感器信号的稳定性,增强了传感器上晶体对表面电极区附着质量灵敏性.Matsunaga等[43]采用固定化技术将单克隆抗体固定化于细菌磁珠上,研制了一种免疫传感器用于自动测定水样中BPA的浓度.该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线性检测范围为0.0023-2300μg/L,检测结果优于直接竞争ELISA法和传统的色谱检测法.3.3.4 其他类型传感器 Guo等[44]用一种新型的蛋白石光子晶体传感器将光结晶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这种方法对BPA具有特异性的高度吸附力,检测范围为1-1000ng/mL.该方法对目标分子的天然结构具有高度选择性,使用简便、成本低廉,为环境类干扰化学物质的检测提供了新策略.4 结论与展望鉴于BPA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高危害性,建立高效、快速和灵敏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非常必要.目前,BPA的检测方法有物理、化学和免疫分析等方法.双酚A作为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因其具有特殊的化学官能团,使得目前色谱检测法占主导地位.但色谱法对样品需要进行复杂的前处理,对实验人员专业及设备要求较高,不适于大批量检测.而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为核心的免疫分析法具有无需对BPA进行预处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成本与其他方法相比较低等优点,使得免疫分析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双酚A残留检测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简化色谱法的样品预处理过程和开发更便捷的新型免疫检测方法,是目前双酚A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1]肖晶.双酚A和烷基酚的检测与暴露评估[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954 第5期张丽莎,等:双酚A检测技术研究进展[2]Mita L,Baldi A,Diano N,et al.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BPA in some tissues of offspring of Balb-C mice exposed to different BPAdoses[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12,33(1):9-15.[3]Wang Tiange,Li Mian,Chen Bing,et al.Urinary bisphenol A(BPA)concentration associates with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2012,97(2):223-227.[4]Garcia-Reiriz A,Magallanes J,Zupan Jure,et al.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o evaluate the boron concentration decreasing profile inblood-BPA samples of BNCT patients[J].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2011,69(12):1793-1795.[5]Hiyama M,Choi E K,Wakitani S,et al.Bisphenol-A(BPA)affects reproductive formation across generations in mice[J].Journal of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2011,73(9):1211-1215.[6]Lam S H,Hlaing M M,Zhang Xiaoyan,et al.Toxicogenomic and phenotypic analyses of bisphenol-A early-life exposure toxicity in ze-brafish[J].Plos One,2011,6(12):1-16.[7]郭丽敏.关于含双酚A奶瓶欧盟遭禁的探讨[J].塑料助剂,2011,(2):7-9.[8]杜华斌.加拿大将双酚A列为有毒物质[N].科技日报,2008-10-20.[9]欧志葵.我国9月起封杀双酚A奶瓶[N].南方日报,2011-4-2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4942-1994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S].北京:1994-08-01.[11]Szymański A,Rykowska I,Wasiak W.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 in water and milk by micellar liquid chromatography[J].ActaChromatographica,2006(17):161-172.[12]吴淑燕,许茜,陈天舒,等.尼龙6纳米纤维膜固相膜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塑料瓶装矿泉水中双酚A[J].分析化学,2010,38(4):503-507.[13]杨成对,宋莉晖.双酚A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7):316-317.[14]Olsén L,Lampa E,Birkholz D A,et al.Circulating levels of bisphenol A(BPA)and phthalates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in Sweden,based on the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Vasculature in Uppsala Seniors(PIVUS)[J].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12,75(1):242-248.[15]Ferrer E,Santoni E,Vittori S,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octylphenol,and nonylphenol by pressurised liquid ex-tra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in powdered milk and infant formulas[J].Food Chemistry,2011,126:360-367.[16]Céspedes R,Lacorte R,Ginebreda A,et al.Chemical monitoring and occurrence of alkylphenols,alkylphenol ethoxylates,alcoholethoxylates,phthalates and benzothiazoles in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and receiving waters along the Ter River basin(Catalonia,N.E.Spain)[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6,385(6):992-1000.[17]唐熙,陈高群,梁鸣,等.气相色谱法测定塑料奶瓶中迁移出的双酚A[J].福建分析测试,2010,19(4):13-17.[18]李英,王楼明,张琛,等.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双酚A[J].质谱学报,2005,26(1):18-21.[19]Mudiam M K,Jain R,Dua V K,et al.Application of ethyl chloroformate derivatization for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A in water and milk samples[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1,401(5):1695-1701.[20]任霁晴,贾大兵,壮亚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塑料制品中双酚A[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7,24(4):40-42.[21]Mei Surong,Wu Da,Jiang Ming,et al.Determination of trace bisphenol A in complex samples using selective molecularly imprintedsolid-phase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Microchemical Journal,2011,98(1):150-155.[22]唐舒雅,庄惠生.荧光法测定水中双酚A残留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6,26(3):74-76.[23]Molina-García L,Fernández-de Córdova M L,Ruiz-Medina A.Analysis of bisphenol A in milk by using a multicommuted fluorimetricsensor[J].Talanta,2012,96:195-201.[24]Herrero-Hernández E,Carabias-Martínez R,Rodríguez-Gonzalo E.Behavior of phenols and phenoxyacids on a bisphenol-A imprintedpolymer.Application for selective solid-phase extraction from water and urine samp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1,12(5):3322-3339.[25]Chen Xiaolan,Wang Can,Tan Xinmei,et al.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 in water via inhibi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enhancedchemiluminescence[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1,689(1):92-96.[26]Sajiki J,Hasegawa Y,Hashimoto H,et al.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BPA)in plasma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using three meth-ods:LC/ECD,LC/MS,and ELISA[J].Toxicology Mechanisms and Methods,2008,18(9):733-738.[27]Zhao Meiping,Li Yuanzong,Guo Zhenquan,et al.A new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for determinationof estrogenic bisphenols[J].Talanta,2002,57(6):1205-1210.[28]Marchesini G R,Meulenberg E,Haasnoot W,et al.Biosensor immuno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bisphenol A[J].Analytica ChimicaActa,2005,528(1):37-45.064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 [29]Lu Yang,Peterson J R,Gooding J J,et al.Development of sensitive direct and 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s)for monitoring bisphenol-A in canned foods and beverages[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2,403(6):1607-1618.[30]Kaddara N,Bendridia N,HarthéC,et al.Development of a radioimmunoassa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bisphenol A in biological sam-ples[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9,645(1-2):1-4.[31]Kim A,Li Chunri,Jin Chunfeng,et al.A sensitive and reliable quantification method for bisphenol A based on modified competitiveELISA method[J].Chemosphere,2007,68(7):1204-1209.[32]Ju Chunmei,Xiong Youhua,Gao Aizhong,et al.Development of a 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using a sen-sitive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bisphenol A[J].Hybridoma,2011,30(1):95-100.[33]Rodriguez-Mozaz S,de Alda ML,BarcelóD.Analysis of bisphenol A in natural waters by means of an optical immunosensor[J].WaterResearch,2005,39(20):5071-5079.[34]王利兵,胥传来,吴晓玲,等.一种双酚A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检测方法:中国,CN102175846A[P].2011-09-07.[35]Liu Xueying,Nakamura C,Tanimoto I,et al.High sensitivity detection of bisphenol A using liposome chromatography[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6,578(1):43-49.[36]Wang Xu,Zeng Hulie,Zhao Lixia,et al.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BPA)in water by a reversible fluorescence sensor u-sing pyrene/dimethylβ-cyclodextrin complex[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6,556(2):313-318.[37]HegnerováK,Piliarik M,flteinbachováM,et al.Detection of bisphenol A using a nove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iosensor[J].Analytical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0,398(5):1963-1966.[38]Andreescu S,Sadik O A.Correlation of analyte structures with biosensor responses using the detection of phenolic estrogens as a model[J].Analytical Chemistry,2004,76(3):552-560.[39]Rahman M A,Shiddiky M J,Park J S,et al.An impedimetric immunosensor for the label-free detection of bisphenol A[J].Biosensorsand Bioelectronics,2007,22(11):2464-2470.[40]Xu Zhou,Kuang Hua,Yan Wenjing,et al.Facile and rapid magnetic relaxation switch immunosensor for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J].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2,32(1):183-187.[41]Mita D G,Attanasio A,Arduini F,et al.Enzymatic determination of BPA by means of tyrosinase immobilized on different carbon car-riers[J].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07,23(1):60-65.[42]Park J W,Kurosawa S,Aizawa H,et al.Piezoelectric immunosensor for bisphenol A based on signal enhancing step with 2-metha-crolyloxyethyl phosphorylcholine polymeric nanoparticle[J].Analyst,2006,131(1):155-162.[43]Matsunaga T,Ueki F,Obata K,et al.Fully automated immunoassay system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chemically conjugated to bacterial magnetic particles[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3,475(1-2):75-83.[44]Guo Chun,Zhou Caihong,Sai Na,et al.Detection of bisphenol A using an opal photonic crystal sensor[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12,166:17-23.Research Advances of Bisphenol A Detection TechniquesZHANG Lisha,QU Siyi,NI Jian,CHEN Juanjuan,SHI Manling(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Abstract:The problem that environmental hormone bisphenol A(BPA)residues in food and environment has causedglob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Therefore,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BPA residue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 spot.Bisphenol A,as one of the raw materials of plastic products,is widely used in daily life.Related studies show that BPA hascertain advers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This review presented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detection techniques of BPA residue,and introduced physical,chemical and immunoassay methods.Key words:bisphenol A;residue;detection164 第5期张丽莎,等:双酚A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β-环糊精聚合物对苯酚的吸附过程研究:吸附方程比较与误差分析
AdsorptionProcessofPhenolbyβ-Cyclodextrin Polymer:ModelingStudiesandErrorAnalysis
TaoShiying1,2,XuHuahui3,LiBoyang4,HuangHui4
(1.Facul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TheUniversityofNottingham Ningbo,Ningbo 315100,China;2.NingboNottingham NewMaterialsInstituteLtd.,Ningbo 315040,China;3.NingboSafetyProductionEmergencyManagementCenter,Ningbo 315000,China;4.SchoolofMaterialsandChemicalEngineering,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Ningbo 315211,China)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β-CD、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化学纯,上海晶纯试剂有限
公司。
SHA-C型恒温 水 浴 振 荡 仪,常 州 市 国 华 电 器 公 司;UV- 7504型紫外 -可见光分光光度仪,上海欣茂仪器公司。
含酚废水中的苯 酚 为 高 毒 性 物 质,属 细 胞 浆 毒 物,对 生 物 体的危害很大[2]。β-CD筒状空腔内径为 0.6~0.65nm,然而 苯酚的分子直径为 0.62nm,因此 β-CD可通过共价键包络苯 酚分子[3-4]。
本文的目的是制备非水溶性的交联 β-CD聚合物,并用于 对苯酚的吸附研究,借助误差分析方程比较了不同吸附动力学 方程和平衡吸附等温线方程对交联 β-CD聚合物吸附苯酚过 程的拟合结果,分别得到最佳方程,探析 β-CD聚合物对苯酚 的吸附机理,为应用于含苯酚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理论基础。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有机、无机药物的超分子组装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有机、无机药物的超分子组装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环糊精是一种大环状分子,具有内腔结构,可以与各类分子之间进行非共价键作用,形成稳定的超分子组装体系。
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工业等领域中,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有机、无机药物的超分子组装研究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能够搭载或包裹各类药物分子,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度,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毒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利用分子模拟和实验方法,系统研究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有机、无机药物的超分子组装机制和性能。
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计算化学方法(如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模拟环糊精与各类药物分子之间的非共价键作用,探讨键合力学、能量等参数对超分子组装的影响。
2.基于超分子化学原理,设计各类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药物分子的超分子组装体系,并利用实验方法(如核磁共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组装体系的稳定性和物理化学性质。
3.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药物分子的超分子组装体系对药物性能(如药效、药代动力学、毒性等)的影响,为研究药物的新型给药系统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三、研究进展和难点目前,已有很多研究使用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的载体,但对于超分子组装机制的解释还存在不足。
本研究将结合实验和分子模拟方法,深入探讨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非共价键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对超分子组装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其中,研究难点主要包括:1.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工艺和分离技术优化。
合成的纯度和分子结构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结果。
2.分子模拟计算量大,所需时间较久,需要运用并行计算等技术进行优化。
3.药物分子本身的物化特性和相互作用机制等问题也需要考虑,以便更好地探究其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超分子组装机理。
四、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药物的超分子组装研究在药物研究和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给药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糊精与双酚A的分子识别研究分别利用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和2,6-二甲基-β-环糊精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分子双酚A进行包合,采用Hildebrand-Benesi方程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环糊精包合双酚A过程的结合常数;同时利用范特霍夫方程获得4种环糊精与双酚A结合的熵变和焓变数据,根据不同环糊精分子与双酚A分子结合的热力学信息,明确了环糊精与双酚A的分子识别机制。
结果表明:当常温(20 ℃)时,包结常数大小顺序为β-环糊精>γ-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在双酚A与环糊精的包合过程中,空间位阻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尺寸匹配为次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环糊精与双酚A的包合过程中,其熵变ΔS>0,其焓变ΔHγ-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
这可能是因为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均无分支存在,空间位阻相对最小,而2-羟丙基-β-环糊精只含有1个羟丙基,空间位阻相对于含有2个甲基的2,6-二甲基-β-环糊精要小;在双酚A与环糊精的包合过程中,空间位阻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虽然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均无分支,但是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的内腔尺寸具有一定的差别,尺寸匹配也是影响包合的因素之一,综合两方面的因素,Ka(β-环糊精)>Ka(γ-环糊精)。
2.2 环糊精与双酚A结合过程中焓变和熵变的测定及讨论上述对于环糊精Ka的测定均是在室温下进行的,而Ka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本节通过变温控制来测定不同温度下的Ka,再通过范特霍夫方程拟合得出其热力学常数(熵变和焓变)。
表2和图2分别是在20、30、40、50、60 ℃时BPA和β-环糊精形成包结物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光度及拟合曲线(λex=194 nm,BPA=4.4×10-5 mol/L)。
根据H-B方程可确定BPA和β-CD形成1:1包结物,且Ka分别为1.99×105 L/mol、1.22×105 L/mol、9.05×104 L/mol、6.26×104 L/mol和4.80×104 L/mol。
依据测定的β-环糊精与双酚A的包合物于不同温度下在相对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A,利用-RTlnKa=ΔH-TΔS拟合可得到其ΔH=-28 560 J,ΔS=3.596 J/K。
如表3和图3所示。
同理,γ-环糊精形成包结物后,拟合得其ΔH=-193 30 J,ΔS=34.153 J/K;2,6-二甲基-β-环糊精形成包结物后,拟合得其ΔH=-3 368.7 J,ΔS=76.105 J/K;2-羟丙基-β-环糊精形成包结物后,拟合得其ΔH=-259 62 J,ΔS=7.783 8 J/K。
由试验结果可知:不同环糊精与双酚A的包合过程中,其熵变ΔS>0,且焓变ΔHγ-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
在双酚A与环糊精的包合过程中,空间位阻效应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尺寸匹配也有一定影响。
(2)不同环糊精与双酚A的包合过程中,其熵变ΔS>0,且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
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Ka减小,不利于反应发生。
(4)β-环糊精相对最易与双酚A发生包合反应,且变温对其反应影响相对最大;2,6-二甲基-β-环糊精相对最不易与双酚A发生包合反应,且变温对其反应影响相对最小。
参考文献[1]王福民.环糊精及其包合物的研究与应用[J].化工时刊,2003,17(7):4-9.[2]Staples C A,Dom P B,Klecka G M.A review of the environment alfate,effects,and exposures of bisphenol A[J].Chemosphere,1998,36(10):2149- 2174.[3]方世杰,徐明霞,黄卫友.纳米TiO2对光催化降解甲基橙[J].硅酸盐学报,2001,29(5):439-442.[4]刘夺奎,董振礼.环糊精包合客体分子机理的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4,24(3):155-157.[5]童林荟.环糊精化学-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8-186.[6]刘夺奎,张莹.环糊精-染料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J].北京纺织,2003,(4):40-42.[7]陶树青,陶倩玮.浅谈β-环糊精在巾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医药学报,2002,30(03):49-50.[8]赵娥,吴刚,王允亭.β-环糊精包合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工业,2002,21(1):32-33.[9]赵晓斌,何炳林.具有包络辨识特性的功能高分子进展[J].高分子通报,1993,6(02):98-103.[10]叶素芳.环糊精和环糊精包合物[J].化工时刊,2002,16(8):1-8.[11]李里特,孙艳.生淀粉生产环糊精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26(4):22-25.[12]周应学,范晓东,任杰,等.环糊精―药物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控制释放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5):136-140.[13]Wang Y,Zhou S L,Xia J R.Trapping and degradation of volatile nirtrosamines on cyclodextrin and zeolites[J].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04,75(4):247-254.[14]邱立勤,耿安利,贾培世.化学领域的前沿—超分子化学[J].化学世界,1997,(4):171-177.[15]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1.[16]Pringsheim H.Chemistry of the Saccharides[M].Mc-Graw-Hill:New York,1932,25-46.[17]Rapp W,Freudenberg K.Advances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J].Ber Dtsch Chem Ges,1936,69:2041.[18]Freudenberg K,Cramer F.Z.Analysis of Choral Organic Molecules: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J].Naturforsch,1948,3b:464.[19]Cramer F.Einschlussverbindungen(Inclusion Compounds)[M].Springer-Verlag:Berlin,1954,189.[20]Freudenberg K,Cramer F,Plieninger H.Cyclodextrin Technology[J].Ger,1953,12:1564-1571.[21]EHPD Andrea.Cyclodextrins and Their Complexes:Chemistry,Analytical Methods,Applications[J].Chirality,2007,19(2):162-162.[22]P Bortolus,G Marconi,S Monti,et al. Interaction of 4-Hydroxybiphenyl with Cyclodextrins:Effect of Complex Structure on Spectroscopic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J].Chemistry,2000,6(9):1578-91.[23]宋乐新.环糊精化学进展[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6,12(4):90-95.[24]刘潇,余浩然,沈青.基于环糊精的新材料的研究进展[D].广州化学,2011,36(3):44-57.[25]周应学,范晓东,任杰.环糊精―药物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控制释放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05):136-140.A study on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cyclodextrin and bisphenol AYAN Jing,LI Cheng,SHAO Kai,WANG Xiao-tong(Sanyou(Tianjin)Macromolecular Technology Co.,Ltd.,Tianjin 300211,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β-cyclodextrin (β-CD),2–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HP-β-CD),γ-cyclodextrin (γ-CD)and 2,6-dimethyl-β-cyclodextrin (DM-β-CD)were used to encapsulate the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on molecule of bisphenol A. Hildebrand-Benesi (H-B)equation and UV spectra-photometer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binding constant of cyclodextrin and bisphenol A. Meanwhile,by regression of van’t Hoff plot,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H° and △S°)of these complexes’ formation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information of molecular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yclodextins and bisphenyl A,the recognition mechanism between cyclodextrin and bisphenol A was revealed. At room temperature (20℃),the binding affinity between cyclodextrin and bisphenol A was descended as the order of β-CD,γ-CD,HP-β-CD and DM-β-CD,it revealed that the steric-hinerance effect was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and the effect of dimension matching was the second. During encapsuating bisphenol A with different cyclodextrins,the entropy change was above zero,while the enthalpy change was below zero,raising the temperature was adverse to the encapsulation.Key words:cyclodextrin;inclusion compound;molecular re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