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

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及预防策略鱼类是人们常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在养殖和捕捞过程中,鱼类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鱼类细菌感染病症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鱼类常见细菌感染病症1. 颗粒性病毒性鳃炎颗粒性病毒性鳃炎是一种由鳃炎颗粒病毒引起的疾病。

患病的鳃组织会出现颗粒状的细红色小瘤,严重时会导致鱼类窒息或死亡。

2. 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通过水体或饲料传播。

感染的鱼类呈现寡活性、食欲减退、口吻红肿、腹泻等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3. 肠炎弧菌感染肠炎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会引起鱼类腹泻、食欲不振、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

肠炎弧菌也常常引起鱼类内脏发炎和坏死。

二、鱼类细菌感染的预防策略1. 维护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保持适宜的水温、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鱼类细菌感染的关键。

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肥料化。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3. 种苗筛选选用健康的种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前提。

购买种苗时应选择有健康证明的供应商,确保种苗经过必要的检疫和筛选。

4.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的细菌感染病症,有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的接种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接种的时机和剂量都正确。

5. 定期检测和观察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某些鱼类出现疾病症状,应立即隔离感染鱼类,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6. 消毒和隔离定期对水池、饲养设备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对疾病感染的鱼类进行隔离,在确诊并治愈后再将其放回原来的鱼群中。

7. 定期清理池塘定期清理底泥和水生植物,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滋生。

保持池塘的干净和卫生有助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总结:鱼类细菌感染是养殖和捕捞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几种实验用鱼类致病菌株的鉴定

几种实验用鱼类致病菌株的鉴定

肉汤 、 营养琼脂 、 麦康凯 、 L B和 T S A培养基 , 血 琼脂平板 , 1 % ~ 2 % 脱脂奶蔗糖胰蛋 白胨平板 ,革兰
氏染 色试 剂 , 氨苄 青霉 素 , 卡 那霉 素 。

痴 害 防
《 水产养殖) ) 2 0 1 4 年第 8 期
基 做对 照 , 草鱼 饲养 在水 温 约 2 8℃的水 族箱 内 , 每 天 换水 三 分之 一 , 观 察并 记 录死 亡情 况 , 确定 L D 卯 , 同时从 死亡 鱼肝 、 腹、 鳍、 腮 等 炎症 脏 器分 离 菌加 以
血症 、 烂鳃病 、 白皮病 和 肠 炎等 , 主要 的病原 菌 有 嗜 水气单胞菌 、 柱状嗜纤维菌 、 副溶 血 弧 菌 和荧 光假
草鱼 , 体 长约 1 5 c i n , 重约 3 5 g / 条。
单胞菌等[ 1 - 8 1 , 防治方法主要是药物防治 , 抗病 育种 和 免疫 防治 亦有 报 导 。近年 来笔 者开 展 了对鱼 类 细
3 结 果
3 . 1 各 菌株 主要 培养特 性
见表 2 。
表 2 各菌 株 培 养 特 性 结 果 菌 株 主要 培 养 特 性
外毒素溶血实验除了 B 6 为 溶血外 ,其余 皆 为 B溶 血 ; 胞 外蛋 白酶 各菌 株均检 测 为 阳性 。
3 . 5 动 物致 病性 试验 结果
B 3 同B l
4 讨 论
近年 来 , 鱼类 细 菌 陛疾病 成 为水 产 养殖 业 的常 见危 害疾 病 , 相 应报 道 亦有 很 多 。致病 菌 种 以嗜 水 气 单 胞 菌 最 为 常见 , 柱 状 嗜纤 维 菌 、 副 溶 血 弧 菌 和 荧 光 假 单 胞 菌 等 亦 常被 检 出 。本 文 选 用 的试 验 菌 B 4 . 5 . 6 分 别是 柱状 嗜纤 维菌 、荧光 假单胞 菌 和副 溶 血弧 菌 , B 1 . 2 . 3是 嗜 水 气 单 胞 菌 。 由 表 3可 见 , B 4 . 5 . 6 镜 检形 态 和某些 培养 特征表 现 出与 嗜水气 单 胞菌 明显 的不 同 , 三株 嗜水 气 单胞 菌关 键 性 的指 标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1、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

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

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

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与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与夏季易发流行。

人工养殖的淡水鱼与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与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就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

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

菌体大小约1um×(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

LB培养基在鱼类致病菌药敏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LB培养基在鱼类致病菌药敏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LB培养基在鱼类致病菌药敏试验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以LB培养基为基础,通过直接法、富集培养法、致病菌纯培养后药敏试验法3种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反复实践证明,3种方法试验结果无差异,一般快则能在4~5 h得出试验结果,慢则7~9 h得出试验结果,且试验重复性好,适合于基层推广应用。

关键词LB培养基;鱼类致病菌;药敏试验;应用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恶化和其它多种原因导致细菌性疾病日益增多。

由于养殖户忽略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而盲目滥用抗生素,包括用药不当和剂量不准确等情况,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使得抗菌药对细菌性疾病的控制效果越来越差,不但造成药物浪费,更为严重的还延误病情。

也有一些养殖人员能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但在对症下药时却很难凭经验作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对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是最科学的方法。

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耗时长,尤其是细菌鉴定从一开始的细菌分离到最后的动物回归确诊,至少需1~2周时间,但鱼发病了,时间是很宝贵的,早用药可减少损失。

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微生物有无抵制作用的方法称为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K-B法,即通常所说的纸片扩散药敏试验,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

其具备技术上简单易行,重复性好;试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抗菌药物的选择有很大的灵活性;药敏结果解释性分类(S、I、R)易理解等特点[1]。

经典的药敏试验选择的是M-H培养基[1],也有选择肉膏-胰胨培养基[2],而关于LB培养基应用于药敏试验鲜有报告。

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某水库发病的鳊鱼为例,就LB培养基应用于药敏试验(K-B法)作一探讨。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3 结论与讨论以LB培养基为基础,通过用直接法、富集法、致病菌纯培养后药敏试验法3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这3种方法试验结果无差异,以后在实践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药物使用准则》中规定环丙氟派酸等药物属于禁止用渔药,故选用了诺氟沙星拌料投喂后2 d便控制了病情,效果显著。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下)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徐力文诺卡氏菌(奴卡氏菌)为放线菌类微生物,革兰氏阳性,弱抗酸性,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7天可形成淡黄色沙粒状菌落,形态与一般鱼类病原菌差别显着,菌体为长杆或短杆或分支状。

引起鱼类病害的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诺卡氏菌(),前者还可感染人类,而国内从患病鱼分离到的多为鰤鱼诺卡氏菌。

鱼类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可在内脏各器官形成肉眼可见直径的大量白色结节(肉芽肿),以脾脏和肾脏最为显着,相当比例的鱼还可在体表皮下脂肪和肌肉形成脓疮,呈现大小不一的鼓起软包,划破有白色或淡红色脓液流出,有的鱼还在鳃上形成白色棉絮状结节。

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个月-2龄鱼,可导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鱼商品价值,一个养殖季节死亡率约10-30%,淡水鱼和海水鱼都可以被感染,就我们检测到的有卵形鲳鰺、青斑、鮸鱼、红鱼、美国红鱼、海鲈、尖吻鲈、泥鯭、加州鲈、生鱼等,国内报道的还有大黄鱼,目前实验室保存的约有20株分离自不同海区和鱼类的诺卡氏菌株,鉴定均为鰤鱼诺卡氏菌。

危害严重的有目前养殖广泛的卵形鲳鰺及淡水养殖的加州鲈和生鱼,全年都可发病,在南方以秋季水温22-28℃时流行为甚。

诺卡氏菌本是水体条件致病菌,无处不在,但在鱼类遭受寄生虫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和单殖吸虫,可通过体表和鳃的伤口入侵,我们研究显示其还可以通过肠道感染,投喂含菌饲料,金鲳可在15天左右发病死亡。

近年来该病日趋严重,应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和虫害猖獗有关。

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基本诊断该病,也可以用常见培养基分离,但该菌生长缓慢,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如改良罗氏琼脂。

简便的诊断可用体表脓疱中脓液或内脏结节涂片,吉姆萨染色即可镜检到大量分支长杆状菌体。

几种常见淡水鱼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几种常见淡水鱼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几种常见淡水鱼致病菌的药敏试验摘要研究了强力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甲硝唑、土霉素、氟苯尼考、氟强先锋、呋喃妥因9种抗生素和五倍子、大黄、金银花、黄芩、陈皮、黄连、板蓝根、黄柏、连翘、黄梅10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5种常见淡水鱼类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结果显示:抗生素中氟苯尼考、诺氟沙星、红霉素、呋喃妥因对这几种致病菌抑菌效果明显;中草药中五倍子、大黄、黄芩的抑菌效果较好。

关键词淡水鱼致病菌;中草药;抗生素;药敏试验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越来越高。

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动物最重要的疾病之一,2005年以来暴发的生物源性疾病中,细菌性疾病所占比例超过55%,严重制约了水产业的发展[1]。

由于渔民缺乏基本的药理知识,存在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现象,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细菌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选取了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5种常见淡水鱼的致病菌进行体外中西药抑菌试验,旨在为淡水鱼细菌病防治提供依据,减少致病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均是淡水养殖动物最常见的致病菌,它们的大量繁殖给淡水鱼类养殖业带来巨大威胁。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毒力最强的引起化脓性疾病的化脓菌,可以产生溶血毒素、肠毒素、血浆凝固酶等毒素和酶,引起水生动物外伤化脓死亡[2]。

嗜水气单胞菌通常能够引起的疾病多为暴发性传染病,患病水生动物死亡率较高,通常导致鱼、鳖、鳗、牛蛙及蚌等水生动物的败血症及局部感染[3]。

藤黄微球菌是黄鳝出血病的主要病原,黄鳝感染后出现体表弥散性出血、肛门红肿外翻、肝脏肿大出血等症状并造成高死亡率[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鮰高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发病鱼主要出现体表褪色斑、脱肛、严重肠炎和腹水等病征,并以肠套叠为主要病理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9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5]。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人,胃肠炎一、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1、鱼类引起多种淡水鱼类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在不同的文献中常根据病症将其称为溶血性腹水病、爆发病、出血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危害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鱼类细菌性病害。

该病害在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综合病症一般表现为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类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病鱼体表严重充血甚至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鳙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混浊腹水;鳃、肝脏、肾脏的颜色均较淡,且肝、肾常呈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脏常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没有食物、常有较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体、肠管被胀得较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

病情严重的鱼,还出现厌食或不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

陈翠珍等(1998、1999)分别研究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鲤体表出血感染症,由嗜水气单胞菌单独或与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草鱼肠炎。

鲤体表出血感染症病鱼的主要病变为在鳞片上有点状或片状出血,刮取时可见出血常与体表粘液混合在一起形成红色粘胶状物、也见有充血迹象,多数鳞囊有同样的出血或充血现象亩多位于体侧散在出现;鳞囊下皮肤与肌层缺乏明显眼观病变,病变严重处在鳞囊下实质脏器无明显异常。

草鱼肠炎病例为2龄草鱼,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有的基本不摄食,体表色泽变黑、尤以头部明显;病死鱼腹部膨胀且有红色斑块,肛门红肿突出;剖检可见病鱼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内有许多淡黄色黏液。

王肇赣等(1985)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尼罗罗非鱼腐皮病,病鱼体表腐烂,可引起病鱼大量死亡。

在鳗鲡,陈会波等(1992)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所引起的鳗鲡赤鳍病,主要症状为各鳍部明显充血,肛门红肿,体表充血(尤以腹部明显),背部及两侧体表呈斑纹状,剖检可见胃肠红肿充血,肝脏局部淤血,部分鱼胆汁溢出胆囊;郑国兴(1999)报道了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欧洲鳗皮肤溃疡,主要症状是厌食、反应迟钝,游动无力、偶尔窜至水面侧身作间隙性狂游,下颌处出现白色斑块、充血或溃疡穿孔,死后体僵直、头上扬、嘴张开。

鱼类疾病监测

鱼类疾病监测

鱼类疾病监测鱼类疾病的爆发对养殖业和渔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确保鱼类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鱼类疾病的常见监测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一、传统监测方法1.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监测方法。

它通过肉眼观察鱼类的行为和外部症状来判断是否患病。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是准确性较低,容易忽略一些病理性症状。

2. 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疾病监测方法。

通过从患病鱼类身上取样,将样本培养于适宜的培养基中,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检测出疾病的致病菌,但是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较为耗费时间和人力资源。

3. 病理解剖法病理解剖法是通过解剖患病鱼类的尸体,观察内脏器官和组织是否发生病变来判断疾病的种类和程度。

这种方法是一种直接可靠的监测手段,但是需要专业的解剖技术以及一定的动物解剖知识。

二、现代监测方法1. 分子诊断法分子诊断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疾病监测方法。

它利用PCR 技术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检测样本中的病原体DNA或抗原,从而准确诊断疾病的种类。

与传统方法相比,分子诊断法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菌,但是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2. 免疫诊断法免疫诊断法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疾病监测方法。

它通过检测鱼类体液中的抗体或病原体相关物质来判断鱼类是否患病。

免疫诊断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单,可以迅速得出结果,但是需要特定的试剂和设备。

3. 无创检测技术无创检测技术是一种不对鱼类进行损伤或取样的监测方法。

它可以通过鱼类的呼吸、泌尿、脱落的鳞片等获得相关的生理和病理信息。

无创检测技术非常便捷,可以大大减少对鱼类的伤害和应激,但是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其准确性。

三、疾病监测的发展趋势1. 快速便携式监测装置的研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监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耗时费力,而快速便携式监测装置可以在养殖场和渔场直接使用,快速准确地监测鱼类的健康状况。

池塘养殖过程中鱼体寄生虫的检测方法

池塘养殖过程中鱼体寄生虫的检测方法

池塘养殖过程中鱼体寄生虫的检测方法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但在养殖过程中,鱼体寄生虫问题是养殖户必须关注和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寄生虫会影响鱼的健康状况,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因此,及时检测和治疗寄生虫是确保鱼类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鱼体寄生虫检测方法。

一、外观检查法外观检查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寄生虫的方法。

养殖户可以观察鱼体表面是否有明显的寄生虫。

寄生虫常表现为鱼体表面有白色斑点或丝状物。

此外,在观察鱼的眼睛、鳃孔和鳞片等部位时,也可以发现一些寄生虫的存在。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只适用于寄生虫种类明显的情况。

二、鳃丝切片法鳃丝切片法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鳃丝切片来检测寄生虫的方法。

首先,将鳃丝取出,然后进行切片染色。

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数量和分布情况。

该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和设备,适用于专业人员进行寄生虫检测。

三、鱼肌肉压片法鱼肌肉压片法是一种通过鱼肌肉的压片来检测寄生虫的方法。

将鱼体取出,取适量肌肉组织,然后用压片法制作鱼肌肉压片。

通过显微镜观察压片,可以发现寄生虫的存在和数量。

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养殖场使用,具有简单、快速、可靠的特点。

四、粪便检测法粪便检测法是一种通过鱼的粪便来检测寄生虫的方法。

将鱼体取出,将粪便样本收集,然后进行寄生虫检测。

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样本,可以发现寄生虫的卵或幼虫。

该方法便捷易行,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鱼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在以上的寄生虫检测方法中,各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以提高检测准确度。

同时,发现寄生虫后,养殖户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驱虫药物、调整水质环境等,具体方法需要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和感染程度来确定。

总之,鱼体寄生虫的检测对于池塘养殖非常重要。

养殖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保证养殖鱼的健康和产量。

同时,定期清理和消毒池塘设施,严格控制养殖环境,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措施。

鱼类常见细菌病大全

鱼类常见细菌病大全

(2)实验室诊断 根据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 第2部分:柱状
嗜纤维菌烂鳃病诊断方法》(SC/T 7201.2-2006)进行。 酶免疫测定:取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涂片,丙酮固定,加
兔抗柱状黄杆菌的抗血清,再依次加入酶标抗体、漂洗、显色、 脱水、透明和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 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防治】
1. 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 ②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 溶液或15-20mg/L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 ③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食场大小及 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
【症状与病理】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早期可见
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 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 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腹部膨大,腹壁上有红斑,肝脏 常有红色斑点状淤血,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 仅将头部提起,即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外表症状初诊,并且患病鱼必有受伤史。 (2)实验室诊断 根据农业部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 术规程 第4部分:荧光假单胞菌赤皮病诊断方法》SC/T-7201.42006)进行。 (3)鉴别诊断 应与疥疮病向区别。 疥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 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2)治疗方法 ①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双黄苦参散、青板黄柏散、三 黄散、板蓝根末、大黄散、大黄岑鱼散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 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 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1次拌饵投喂 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100g:诺氟沙星9g+盐酸小檗碱 2g)15-20 mg,连用3d。或选用国家规定的其他水产养殖用抗 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鱼类常见病虫害的分类

鱼类常见病虫害的分类

鱼类病虫害的分类——八百洞庭曾宪义一、鱼类原虫病:鱼类原虫病指的是由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有:鳃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粘孢子虫病及小瓜虫病等。

­二、鱼类蠕虫病:因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鱼病,称鱼类蠕虫病,如: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舌状涤虫病等。

三、鱼类甲壳动物病此病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鱼怪病等。

病鱼的检查一:鱼体的肉眼检查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

在实际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另外,一些大型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跟也可观察到。

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

鱼类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鉴定,同时,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实际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虫类鱼病后,根据病鱼表现出的症状,大致确定为某种类型的鱼病。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根据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有的凭肉眼即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对鱼体的检查,主要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

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1、体表:将病鱼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

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很容易被观察确定。

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

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

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

复口吸虫表现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

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

常见的鱼类寄生虫

常见的鱼类寄生虫

常见的鱼类寄生虫及治疗方法1、车轮虫2、九江头槽绦虫3、马颈鱼鲺病4、毛管虫寄生态5、台湾棘带吸虫成虫6、尾孢虫病7、吸虫8、虾蟹类纤毛虫9、小瓜虫10、鱼鲺11、指环虫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的检查与诊断正确的鉴定病原生物与统计其寄生强度是诊断鱼类寄生虫病和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依据。

其方法如下述。

一、检查病鱼应注意的事项1.作检查诊断的病鱼要采用活鱼或刚死不久的,否则会因鱼死后太久,而使某些症状消失或体表的病原体死亡或病原体离开宿主而无法鉴别,影响诊断结果的可靠性、正确性;2.检查过程中要保持鱼体表面的湿润。

因鱼体一经干燥,部分病征就自行消失,病原难于识别。

取样时标本(待检病鱼)应放在盛水的桶中,如路较远,病鱼应用湿布或湿纸包裹,以防干燥;3.检查时,分离器官应力保各器官的完整性,并分别放置,特别要注意,切莫让各器官之病原相互污染,并保持湿润,防止干燥;4.所有用具要洗净,防其相互污染,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会发生忙乱或遗漏。

遇一时不能肯定的病原或病变的材料应留下标本,以备进一步研究。

二、检查方法1.现场观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察看现场,测量池中的水温及pH值,察看水色、水源和塘面及鱼群的活动与死鱼的情况,了解发病的经过及已采取的措施等。

详细记录以备作为确诊时参考之用;2.肉眼检查鱼类的寄生虫病有时会在有关部位出现一定的病理变化,呈现出症状,有时症状清楚,可用肉眼作现场初步诊断。

但有时有些病并无特殊明显的症状,或由于病原体细小或隐藏于组织器官中,肉眼难于查看。

因此,凡有条件者应进行镜检,以保诊断之准确;3.镜检即是利用显微镜或解剖镜进行检查。

主要采用水浸片法、压片法和涂片法三种方法。

水浸片是最常用的一种。

取一点受检的组织,如鳃丝、体表溃疡处、消化道的内含物、体表附着物或粘液等于载玻片上,加上一滴清水(或海水)用镊子将组织分散,加上盖玻片,稍加压平,即可观察。

受检组织不能放置于玻片上太多、太厚和互相重叠。

花鳗鲡病原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的鉴定

花鳗鲡病原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的鉴定

花鳗鲡病原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的鉴定
花鳗鲡病原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花鳗鲡病的
主要病原菌之一。

该菌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存在,可引起花鳗鲡的肠胃炎、
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鉴定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方法主要
包括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弗氏柠檬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利用柠檬酸为唯一碳源生长,不产生氧化酶和嗜热性蛋白酶,但可以产生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醛酸等代谢
产物。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利用PCR技术扩增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确定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类地位。

免疫学
方法鉴定:利用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弗氏柠檬酸杆菌的
存在和数量。

综上所述,鉴定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鉴定。

对于花鳗鲡病的防治,及时准确地鉴
定病原菌是非常重要的。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一、鱼体内条件致病菌种类鱼类细菌性疾病是造成水产业严重损失的重要疾病,为此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大多数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

这类细菌可长期潜伏在鱼体内并不引起疾病,但当环境突变或受污染、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可迅速导致疾病发生或流行。

据有关调查,正常鱼体内条件致病菌经初步鉴定,它们归属于8个菌属,其中气单胞菌属占59.1%,不动杆菌占13.3%、黄杆菌占10.8%、肠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引起鱼、鳖细菌性疾病的实例均有报道。

而嗜水气单胞菌不仅是我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出血性败血病的主要病原菌,同时也是中华鳖、牛蛙、三角帆蚌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重要致病菌。

以上引证足以说明:气单胞菌为正常鱼体内主要存在菌和条件致病菌,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致病原因1、从微生态学角度讲,鱼类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生是鱼、细菌和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常态下,三者处于动态平衡,单胞菌不呈致病作用。

当生态环境突变(如水温升高、有机质浓度增加)或受到污染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处于“静态”的条件致病菌被“激活”,迅速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等致病因子,此为致病之外因。

2、在饲养池中高密度饲养的各种鱼类,与在河湖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生活的鱼类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是不同的,前者所受到的应激性刺激要显著地高于后者。

正是由于养殖鱼类频繁地遭受各种应激因子的刺激,才导致了饲养鱼类免疫力下降,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

此为致病之内因。

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鱼病的暴发与流行,国内诸多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发病特点及应注意问题从鱼类的感染类型来分析,单纯感染、原发性感染较少。

正常鱼体内分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且共生于同一鱼体,这一事实说明水体中存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共同条件,因此在致病过程中往往起到协同作用,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严重化,故在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中同样不可忽视。

鱼的致病性微生物

鱼的致病性微生物
防治措施
保持水体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等设备 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以及避免将不同来源的鱼类混养在一 起,可以有效预防原生动物感染。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是一类两侧对称、扁平的动物,常见的有猪 肉绦虫、牛肉绦虫等。
输入 标题
致病性
扁形动物寄生在鱼类肠道内,吸取鱼类的营养,导致 鱼类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等症状。同时,扁形动物还 会释放毒素,对鱼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鱼的致病性微生物
目录
• 常见鱼类致病菌 • 鱼类病毒 • 寄生虫 • 微生物对鱼类的致病机理 • 防治措施
01
常见鱼类致病菌
细菌类
嗜水气单胞菌
鳗弧菌
荧光假单胞菌
爱德华氏菌
一种常见的水生细菌, 可导致鱼类出现败血症、
肠炎等症状。
主要感染鳗鲡、鲈鱼等, 引起鱼类出现败血症和
肠炎。
可导致鱼类出现皮肤溃 疡、败血症等症状。
种类
传播方式
避免将不同来源的鱼类混养在一起,定期检查鱼类的 健康状况,发现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保持
饲料的新鲜和卫生,避免使用被污染的饲料。
防治措施
扁形动物主要通过食物链传播给鱼类,如鱼类吃了被 扁形动形动物是一类长条形的动物,常见的有蛔虫、钩虫等。
药物防治
合理使用药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进行治疗,并严格按照用药说明使用药物。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采用轮换用药的方式 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
中药防治
利用中药的天然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开发新型的 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谢谢观看
健康状况,发现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04
微生物对鱼类的致病机 理

一株锦鲤腐皮病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及3种消毒剂对其的作用效果

一株锦鲤腐皮病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及3种消毒剂对其的作用效果
表 1 少 动 鞘 氨 醇 单 胞 菌 生 理 生 化 特 性 鉴 定 结 果
项 目 值 项 目 值 项 目 值
细菌 ; 使用 VT K 2 自动微生物鉴定 及药敏分 IE 一 全 析仪对细菌进 行鉴定 ;通过 注射感染 的 疗法进行 攻 毒试 验 以确 定 致病 菌 。
第 6期
辛伟涛等: 一株 锦鲤腐皮病致病 菌的分 离与鉴 定及 3种 消毒剂对其的作用效果
1 材 料 和 方 法
2 结 果 与 分 析
11 病 原 细 菌 的分 离和 鉴 定 .
21 致 病 菌 的鉴 定 结果 .
采 用 常 规 方 法 从 病 鱼 内脏 器 官 中分 离 、纯 化

要: 为研 究锦鲤腐 皮病 的防治方法 , 试验分离 了锦鲤腐 皮病治病 菌一株 , V T K一 经 IE 2全 自动微 生物 鉴定及 药敏分 析仪
鉴定该菌 为少动鞘氨醇 单胞菌 (p igm ns ac b i)采 用改 良二倍稀释 法 , S hno o a p u i is ; mo l 研究 了甲醛 、 高锰酸钾 和三氯异 氰尿酸 3
S p u i b i w ss de . h eu s h w dm nm l n i t yc n e t t n( C o rekn s f i ne t t a 4 p L , .ac mo is a t i T ersh o e ii a ihb o o c nr i MI ) f he i s f a s1 L ~ l u d s ir ao t d odi cnw L・
3mg L n 2m ・ admiia bc r ia cnet t n( C w s 8 L L , 5mg L n 6m ・ ~ ‘ ~ad 1 g L n nm l at c l ocnr i MB ) a 2 ・ 一 1 ・ 。ad3 g L . e d i ao

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的基本方法

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的基本方法

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的基本方法
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是确保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的重要步骤之一。

以下是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的基本方法。

1. 样本采集
首先需要采集水产动物的样本,包括鱼、虾、蟹等。

在采集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选择健康的、无异常症状的个体作为样本。

2. 细菌分离
将样本切割、磨碎或处理后,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

常用的培养基有MacConkey、血平板、营养琼脂等。

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前需要进行纯化,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3. 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是确认致病菌种类的关键步骤。

现代通用的细菌鉴定方法是基于分子技术,如PCR、16S rRNA测序等。

但传统的生化鉴定法仍然是重要的技术之一。

生化鉴定法根据细菌的代谢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氧化-发酵试验、气体液体色谱、荧光抗体等。

4.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是判断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的方法。

该试验通常使用Kirby-Bauer法或最小抑菌浓度法。

通过该试验可以选择出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株,为治疗提供基础。

总之,水产动物致病菌鉴定是确保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来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1)X(1-3) g,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 C,最适为37C, 适宜pH值范围为5.5-9.0。

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 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 C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

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 )、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 )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

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和渠道鮎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C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C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 C时,一般于春季和夏季易发流行。

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鱒、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和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

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 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C或37C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 鲇鱼爱德华氏菌特征:鮎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

菌体大小约1umx (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C时有动力,在37 C时无动力。

菌落大小为 0.5mm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

由鮎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

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

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 C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 C,在37 C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 28 C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m X( 1.8-2.5 )^m ,为革兰氏阴性、直或弧状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以极生单鞭毛(有鞘膜)运动,单个或成双相连(有时3 〜4个排列成短链),亦可呈多形性,细菌运动呈活泼的穿梭状。

该菌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黄色、黏稠、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直径1-1.5mm。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特点基本同上,但菌落周围呈现溶血河流弧菌是淡水养殖鱼类(鲢、鳙等)细菌性败血症的一种致病菌•分离培养:取被检牙鲆病变组织材料无菌操作接种于含7%兔血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置28C培养24-48h做细菌分离,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菌落数量、分布及同一性等方面的检查后,从每尾鱼的分离菌落各择一定数量分别移接于普通营养琼脂斜面(28C培养24h)做纯培养后,置 4C冰箱保存供鉴定用。

菌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形状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透明至半透明、呈浅灰色的菌落,培养24h后检查,直径多在0.3mm左右;培养48h后检查直径多在1.2mm左右,生长中度。

菌落在血液营养琼脂上的形状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呈乳白色,不溶于血、湿润闪光的菌落,培养24h后检查,直径多在 0.5mm左右;培养48h后检查直径多在1.5mm左右,生长中度。

(这株菌在许多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不过形态不一样)。

在37C下不生长,在 28C下生长。

气单胞菌属1.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 )^m X 1.4 ^m 。

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2.温和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属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个别菌体稍弯曲) ,散在或成双排列、两端钝圆、无芽孢,大小多在( 0.5-1.0 )^m X( 1.0-2.0 )^m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鲫、鲢、鳙、鲤、草鱼、青鱼等。

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以 2 龄成鱼为主,引起细菌性败血症。

流行时间为3〜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10月份后病情有所缓和。

该病是淡水养殖中危害最大,流行范围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国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

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 100% ,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 95%以上。

3. 斑点气单胞菌斑点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为两端钝圆,多成对、少数单个排列,有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孢,大小为(0.4-0.5)^m X( 1.0-1.3 )^m 的革兰氏阴性菌。

4.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为嗜温的、有运动性的气单胞菌群,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单端鞭毛,具有运动性,为条件性致病菌。

可引起草鱼、青鱼出血性败血症。

5. 荧光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中的常见致病种,为直或轻微弯曲的杆菌,但不是螺旋状的,大小在(0.5-1.0)^m X( 1.5-5.0)^m ,菌体一般较短且细,无菌柄也无鞘,革兰氏染色阴性,靠几根极生鞭毛运动。

可引起赤皮病、烂鳃病、白云病。

6. 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

琼脂菌落呈圆形,24h 培养后中等大小,略黄而稍灰白,迎光透视略呈培养基色。

该菌可引起竖鳞病,为水中常在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

主要危害鲤、鲫、草鱼、鲢等,从较大的鱼种至亲鱼均可受害。

主要流行于静水养鱼池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流水养鱼池中较少发生。

本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发生时鱼体鳞片竖起。

分离培养:病原菌分离无菌采取发病细鳞鱼体表溃烂处、背鳍基部、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和TSA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上,28C培养24h,挑取单个优势菌落再次划线,将获得的纯培养菌株 4 C保存备用。

鉴定方法:气单胞菌的鉴定方法有免疫学鉴定法、生化鉴定法和分子鉴定法。

细菌的分离培养28 C培养24h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长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隆起、不透明、灰白色中等大小的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上仅划线起始部见微弱生长、薄层的菌苔及无色小菌落。

在TSA 上菌落圆形光滑、边缘整齐、浅灰白色,未见水溶性褐色色素产生。

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形态呈球杆菌,成双、短链或成丛排列,无鞭毛,无荚膜。

柱状噬纤维细菌特征:柱状噬纤维菌为噬纤维菌属细菌中常见的致病种,为中等大小但偏长的杆菌,菌体长为2-12um,宽为0.4um左右,两端不尖,无荚膜及芽孢,适宜生存温度为25-30C。

在噬纤维菌培养基中能良好生长可形成黄色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静止培养时可形成黄色菌膜、若震荡培养则呈均匀混浊生长,菌体一般培养到第4天后开始老化,最高耐 NaCI浓度为5g/L,在海水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在pH6.5-7.5生长良好,危害:该菌引起的烂鳃病在草鱼、青鱼、鳙、鲤等均可发生,但主要是危害草鱼。

全国各地均有该病发生在水温15 C以下一般少见,约20 C时开始流行,流行的最适水温为28-35 C。

柱状噬纤维菌为我国草鱼烂鳃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等的病原菌。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 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分离培养:平板划线分离。

取病鱼鳃丝小块,置于滴有无菌水的载玻片的边缘约I0 min , 用接种环蘸水,在胰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

采用平板划线方法,不重复的划线,尽量产生单个分散的菌落,在恒温培养箱中25C温度条件下培养 2〜3 d。

纯培养。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试管上,在恒温培养箱中28~30 C温度条件下培养 24 h。

病原体检测方法:菌落形态观察。

用接种环挑取菌落,接种在胰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在恒温培养箱中25 C温度条件下培养 2 d左右。

革兰氏染色: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生化检验: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验,涂片上有棕色细长颗粒,颗粒大小与杆菌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