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谐趣词对辛弃疾词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谐趣词中生活化气息浓郁 和苏轼的“曲子中缚不住者”,无意不可 入,无事不可言。⑥一样,辛弃疾也善于在日常 生活中发现禅理禅趣,并以幽默的笔法入词。 “辛词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又极 尽自由的艺术境界竹”。⑦这一点和苏轼一样。 “生活中的细节小事,眼前的极为常见的景物, 在辛稼轩笔下常常成为他戏作小词的材料… …他总是怀着对事物的浓厚兴趣,赋予所见事 物以十分可笑的特质。”⑧ 比如《江神子》 簟铺湘竹帐笼纱,醉眠些,梦天涯。一枕惊 回,水底沸鸣蛙。借问喧天成鼓吹,良自苦,为
DOI:10.16566/j.cnki.1003-5672.2015.04.016
李恒
词
学
苏轼谐趣词对辛弃疾词的影响 研
究
今人曾评: “到了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和 发展了苏轼谐谑词的风格,使谐谑词有了针砭 时弊、讽刺权贵等功能,这是沿着苏轼开拓的 方向更进了一步。”①说明谐趣词进入南宋,焕 发出新的光彩。并由于异族入侵等原因,表现 出更强的讽刺功能。
(3)谐趣词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 苏轼曾有一首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⑩这首诗即景说理,启迪人们认 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 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会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首诗是人们耳 熟能详的。碰巧的是,辛弃疾也有一首词《玉楼
再如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 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 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 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 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 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
晦庵《答稼轩启》曾说: “经纶事业,股肱王 室之心;游戏文章,脍炙士林之口。”②这句话说 明辛弃疾词创作中的谐趣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词史上一直以来就有“苏辛词派”之说,除了词 学界公认的豪放派的继承之说之外,实际上还 有辛弃疾对苏轼谐趣词的一脉相承,甚至还形 成了“俳谐词派”。如辛派词人喜欢以戏谑为词 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刘扬忠先生统计《稼轩 集》说: “俳谐体或带有俳谐意味的词约有六十 首,占其词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③同样,苏轼 也被誉为“游戏之圣”④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 “游戏之词”,被清人陈廷焯喻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谐趣词的 内容与意境,提高了谐趣词的文学地位。这是 因为辛弃疾不仅仅是继承,更是创新式的创 作。“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 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 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⑤
词学研究 2015·04 文艺评论 93
记余戏语。 这首词是辛弃疾送弟弟赴职而作。上阕自
嘲姓“辛”所以命运的坎坷就在这个“辛”上,辛 家人更是如同姓氏一样刚直泼辣。尾句“椒桂 捣残堪吐。”用苏轼的典故,北宋曾布《从驾》, 押“辛”韵,苏轼和之,有“最后数篇君莫厌,捣 残椒桂有余辛。”更能看出辛弃疾对苏轼戏谑 嘲讽的继承。苏轼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 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 伸屋打头。……文章小伎安足程,先生别驾旧 齐名。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訛 輱 輥可 见,苏轼与辛弃疾一样貌似戏谑却暗含对亲人 的深沉绵长之爱。下阙辛弃疾戏谑其弟“芳甘 浓美”岂能到“吾家门户”。正话反说,满是牢 骚。尾句“休忆对床风雨。”用典韦应物诗“ :宁 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正是暗和苏轼《满江 红·怀子由作》中的“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 雨听萧瑟。”訛 輲 輥这是辛弃疾与苏轼的精神上的默 契,同样的创作心理,交由辛弃疾的手中发扬 光大。全词风格幽默谐趣,于戏谑嘲讽中抒发 心志。
苏轼生性诙谐,最喜和朋友同僚玩笑,在 苏轼词中有大量的谐趣词产生于戏谑之中,此 种情形辛弃疾也有。如《品令》,小序言: “族姑 庆八十来索俳语”。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自己 姑母的祝寿词。极尽夸张之能事,颇有苏轼的 贺李公择生子之词之谐趣。辛弃疾上阕夸姑母 是个在世的观世音菩萨,八十但看起来就像十 八岁一般。下阕“灵龟椿鹤”:相传龟鹤皆有千 年之寿,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以比 喻长寿。“十字上、添一撇”:即“千”字,虽然没 有办法脱离祝寿词的窠臼,但是还有热情有 趣,令人捧腹,只是较之苏轼稍差文采。苏轼的 《减字木兰花》中上下阕供使用六个典故。上阕 “惟熊佳梦”和“释氏老君亲抱送”都是赞美朋 友的儿子健康。 “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同样用典盛赞李常之子的结实和健康。同时 “未满三朝已食牛”,更是戏谑地赞美了朋友麟 儿之康健。但是在下阕中的典故“多谢无功。此 事如何到得侬。”相对来说,却表现得较俗。纵 观苏轼这首词化用前人词句,用典、用俗精当, 戏谑调笑笔法娴熟,机智幽默,略盛于辛弃疾 一筹。
词学研究 2015·04 文艺评论 91
官哪?心空喧静不争多。病维摩,意云何。扫地 焚香,且看散天花。斜日绿荫枝上噪,还又问: 是蝉么?
词序表明“闻蝉蛙戏作”, 上阕在戏谑青 蛙,难道是为官府“鼓吹”。正像苏轼《瑞鹧鸪》 中的“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戏 谑两位县令如同“双凫”戏水一样潇洒。下阕是 “蝉(禅)”吗?,借谐音来表达自己的参禅之意。 就像苏轼《如梦令》中的“轻手。轻手。居士本来 无垢。”借词来解析禅理,于幽默中借谐音双关 戏作谐趣词。
人不要看不起低矮的苍壁,实际上它的志向是 很高洁的。下阕用典腊,借典故来嘲讽所处时 代对人才的埋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自勉。这 首词实际上秉承着苏轼谐趣词 《临江仙·冬日 即事》中的“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 自嘲表面上生活悠哉,似有情趣,实际上是聊 以自慰罢了。下阕“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 追寻。”这是苏轼反用典故,自嘲自己的送别之 席,未有歌姬助兴。由此可见, 《临江仙》到了辛 弃疾手中进行了新的演绎和创作,但是精神上 却是一以贯之的。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来自百度文库中曾评价, “辛词 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 亦庄亦谐,俱臻妙境。……冷嘲热讽,痛快淋 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 的又一风格特色。”訛 輰 輥苏轼的谐趣词与辛弃疾, 具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寓庄于谐,主情于理。 这也是后人评价“苏词多雅谑”的重要原因。辛 弃疾作为南宋的主战派,在当时极为压抑的情 况下,就常用谐趣的形式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92 文艺评论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2015·04 词学研究
春》,词序中也点明“戏赋云山”,全词“何人夜半 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当时相对两三峰,走 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 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吴 则虞在 《辛弃疾词选集》 中曾指出: “慧忠曰: ‘念想由来幻,性自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 自当止。’浮云翳山山不见,念想幻也,云去山 住,性自在也。此类词似写景实似偈语,在《稼 轩词》又是一格。”輯 訛 輥这首词非常明显的是学习 了苏轼的《题西林壁》的内涵和形式,且幽默谐 趣地表达了词人在参禅中的“执与悟”。正所谓 “不畏浮云遮望眼”,辛弃疾的《玉楼春》与苏轼 诗同情亦同理,继承关系可见一斑。同时,从形 式上说,苏轼的词序是拓展了词的内容和意 境,这点在辛弃疾的谐趣词中也得到了很好的 继承。
再如: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小序“再如蔗 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 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 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 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 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这其中的“卮言”,借用的典故就是苏轼被 贬之后,回到江西,暂住在好友郑汝谐的居处 小阁“卮言”,辛弃疾借用这个典故,嘲讽朝中 趋炎附势的小人。“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同样 也是幽默嘲笑虚伪小人。接下来以物喻人,其 中“滑稽”和“鸱夷”是酒器,是辛弃疾戏谑善于 应酬,花言巧语的朝官们。“甘国老”,指中药甘 草,能调和众药,是辛弃疾讽刺那些无原则之 人。恰巧苏轼在自己的小赋中也讽刺过像“甘 国老”一样的老好人。下阕词人自朝自己“少年 使酒”,常常秉性执言。接下来“此个和合道理, 近日方晓。”这是反话,其实辛弃疾不屑于与这 样阿谀奉承之人为伍。“看他们,得人怜,秦吉 了!” “秦吉了”还是以物喻人,是对巧舌如簧的 小人的嘲讽。这种写作风格,颇像苏轼六篇传 记文,含有谐趣特点 《万石君罗文传》、 《叶嘉 传》、《陆吉黄甘传》、《江瑶柱传》、《温陶君传》 和 《杜处士传》,这六篇传记表面看来言之凿 凿,似是描写身边之士。但仔细观之,以物喻 人,滑稽类初,令人捧腹。此词颇得苏轼传记真 传。
南宋时期,国破山河碎,皇帝的偏安一隅, 使得很多文人在痛苦中挣扎,辛弃疾便是其中 最著名的一位词人。他的豪放词表达了对南宋 统治者偏安一隅的痛恨和嘲讽。其中与苏轼相 同的是在逆境中的自我遣怀,于顺境中的开怀 大笑,这三者就形成了辛弃疾与苏轼相同的谐 趣风格,两位词人南北宋遥相呼应,源远流长。 辛弃疾对苏轼谐趣词的继承,虽然常被人讥讽 “时时掉书袋,把破帽年年拈出”,实际上辛弃 疾是在风格和艺术特点上继承了苏轼的谐趣 词。
(2)自嘲词的精神借鉴 辛弃疾的谐趣词创作内容非常丰富,其中 自嘲词成就较高。辛弃疾有两首《临江仙》:其 一小序是“苍壁初开,传闻过实,客有来观者, 意其如积翠、清风、岩石、玲珑之胜,既见之,乃 独为是突兀而止也,大笑而去。主人戏下一转 语,为苍壁解嘲。” 莫笑吾家苍壁小,层势欲摩空。相知惟有 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天作高山谁 得料,解嘲试倩杨雄。君看当日仲尼穷,从人贤 子贡,自欲学周公。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戏下一转语,为苍壁 解嘲。”上阕表面上是为“苍壁”解嘲,来戏谑友
另外,苏轼还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幽默和谐 趣,并将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口诛笔伐,嘲讽 于谐趣词,发挥士大夫的治世的社会功能。到 了南宋,辛弃疾同样拾起这一谐趣之旗,将之 用于生活。另外,南宋的偏安一隅,使得宋代的 士大夫,即使是辛弃疾这样的士大夫兼武官, 也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收复山河的心愿,所以士 大夫们普遍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不 平与愤恨。与此同时,宋代统治者对士大夫宽 容的生活境遇,优厚的俸禄使得南宋的文人同 样有机会酬唱酒宴中发挥谐趣词的交际功能, 辛弃疾同样从此方面继承和呈现出同苏轼一 样的谐趣词创作面貌。
其二小序是“昨日得家报,牡丹渐开,连日 少雨多晴,常年未有。仆留龙安萧寺,诸君亦不 果来,岂牡丹留不住为可恨耶?因取来韵,为牡 丹下一转语。”
只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未开微 雨半开晴。要花开定准,又更与花盟。魏紫朝来 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红似向舞腰横。风流人 不见,锦绣夜间行。
这首词秉承前词同样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只是本词是借助牡丹花来言志。借助各类牡丹 花的争奇斗艳,却无人欣赏,岂不像项羽典故 中的“锦衣夜行”,借用典故来自嘲。此类题材 借花嘲人的谐趣词,苏轼也有一篇 《西江月》 (再用前韵戏曹子方)词的上阕,词人戏以花自 语,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 记吴风。”昂贵的瑞香花被朋友误作为丁香花, 瑞香花满腹委屈,拜托曹子方能不能通晓了花 名之后再作韵。“继取相如云梦”用司马相如典 的错误来调侃。下阕笔法更为大胆出新,充满 戏谑。 “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词人改 变立场,为友人解围, “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 此花撩动。”两词作比,显然辛弃疾的创作略逊 于苏轼的这首《西江月》,从内容和表现力方面 都是较为俗浅的。于是清人陈廷焯评苏轼和辛 弃疾的谐趣词,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 魄 力 之 大 ,苏 不 如 辛 ;其 体 之 高 ,辛 不 逮 苏 远 矣。”⑨
(4)使用苏轼的典故来创作谐趣词 辛弃疾谐趣词以苏轼为师,还体现在其对 苏轼诗词典故的直接运用上。 如《清平乐·为儿铁柱作》: 灵皇醮罢。福禄都来也。试引鹓雏花树下。 断了惊惊怕怕。 从今日日聪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 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这首词明显继承了苏轼的《洗儿戏作》 “人 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 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同样也包含着父亲对 孩子的殷切希望。同时,这首词还继承了苏轼 的《贺李公择生子》,介绍了宋代民间的风俗, 苏轼介绍的是民间为孩子庆满三的风俗。本词 介绍的是宋代为孩子驱病除灾的习俗, “试引 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下阙还饱含着苏 轼一样对铁柱的期望: “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 难公卿。”
DOI:10.16566/j.cnki.1003-5672.2015.04.016
李恒
词
学
苏轼谐趣词对辛弃疾词的影响 研
究
今人曾评: “到了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和 发展了苏轼谐谑词的风格,使谐谑词有了针砭 时弊、讽刺权贵等功能,这是沿着苏轼开拓的 方向更进了一步。”①说明谐趣词进入南宋,焕 发出新的光彩。并由于异族入侵等原因,表现 出更强的讽刺功能。
(3)谐趣词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 苏轼曾有一首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⑩这首诗即景说理,启迪人们认 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 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会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首诗是人们耳 熟能详的。碰巧的是,辛弃疾也有一首词《玉楼
再如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 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 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 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 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 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
晦庵《答稼轩启》曾说: “经纶事业,股肱王 室之心;游戏文章,脍炙士林之口。”②这句话说 明辛弃疾词创作中的谐趣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词史上一直以来就有“苏辛词派”之说,除了词 学界公认的豪放派的继承之说之外,实际上还 有辛弃疾对苏轼谐趣词的一脉相承,甚至还形 成了“俳谐词派”。如辛派词人喜欢以戏谑为词 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刘扬忠先生统计《稼轩 集》说: “俳谐体或带有俳谐意味的词约有六十 首,占其词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③同样,苏轼 也被誉为“游戏之圣”④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 “游戏之词”,被清人陈廷焯喻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谐趣词的 内容与意境,提高了谐趣词的文学地位。这是 因为辛弃疾不仅仅是继承,更是创新式的创 作。“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 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 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⑤
词学研究 2015·04 文艺评论 93
记余戏语。 这首词是辛弃疾送弟弟赴职而作。上阕自
嘲姓“辛”所以命运的坎坷就在这个“辛”上,辛 家人更是如同姓氏一样刚直泼辣。尾句“椒桂 捣残堪吐。”用苏轼的典故,北宋曾布《从驾》, 押“辛”韵,苏轼和之,有“最后数篇君莫厌,捣 残椒桂有余辛。”更能看出辛弃疾对苏轼戏谑 嘲讽的继承。苏轼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 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 伸屋打头。……文章小伎安足程,先生别驾旧 齐名。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訛 輱 輥可 见,苏轼与辛弃疾一样貌似戏谑却暗含对亲人 的深沉绵长之爱。下阙辛弃疾戏谑其弟“芳甘 浓美”岂能到“吾家门户”。正话反说,满是牢 骚。尾句“休忆对床风雨。”用典韦应物诗“ :宁 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正是暗和苏轼《满江 红·怀子由作》中的“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 雨听萧瑟。”訛 輲 輥这是辛弃疾与苏轼的精神上的默 契,同样的创作心理,交由辛弃疾的手中发扬 光大。全词风格幽默谐趣,于戏谑嘲讽中抒发 心志。
苏轼生性诙谐,最喜和朋友同僚玩笑,在 苏轼词中有大量的谐趣词产生于戏谑之中,此 种情形辛弃疾也有。如《品令》,小序言: “族姑 庆八十来索俳语”。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自己 姑母的祝寿词。极尽夸张之能事,颇有苏轼的 贺李公择生子之词之谐趣。辛弃疾上阕夸姑母 是个在世的观世音菩萨,八十但看起来就像十 八岁一般。下阕“灵龟椿鹤”:相传龟鹤皆有千 年之寿,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以比 喻长寿。“十字上、添一撇”:即“千”字,虽然没 有办法脱离祝寿词的窠臼,但是还有热情有 趣,令人捧腹,只是较之苏轼稍差文采。苏轼的 《减字木兰花》中上下阕供使用六个典故。上阕 “惟熊佳梦”和“释氏老君亲抱送”都是赞美朋 友的儿子健康。 “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同样用典盛赞李常之子的结实和健康。同时 “未满三朝已食牛”,更是戏谑地赞美了朋友麟 儿之康健。但是在下阕中的典故“多谢无功。此 事如何到得侬。”相对来说,却表现得较俗。纵 观苏轼这首词化用前人词句,用典、用俗精当, 戏谑调笑笔法娴熟,机智幽默,略盛于辛弃疾 一筹。
词学研究 2015·04 文艺评论 91
官哪?心空喧静不争多。病维摩,意云何。扫地 焚香,且看散天花。斜日绿荫枝上噪,还又问: 是蝉么?
词序表明“闻蝉蛙戏作”, 上阕在戏谑青 蛙,难道是为官府“鼓吹”。正像苏轼《瑞鹧鸪》 中的“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戏 谑两位县令如同“双凫”戏水一样潇洒。下阕是 “蝉(禅)”吗?,借谐音来表达自己的参禅之意。 就像苏轼《如梦令》中的“轻手。轻手。居士本来 无垢。”借词来解析禅理,于幽默中借谐音双关 戏作谐趣词。
人不要看不起低矮的苍壁,实际上它的志向是 很高洁的。下阕用典腊,借典故来嘲讽所处时 代对人才的埋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自勉。这 首词实际上秉承着苏轼谐趣词 《临江仙·冬日 即事》中的“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 自嘲表面上生活悠哉,似有情趣,实际上是聊 以自慰罢了。下阕“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 追寻。”这是苏轼反用典故,自嘲自己的送别之 席,未有歌姬助兴。由此可见, 《临江仙》到了辛 弃疾手中进行了新的演绎和创作,但是精神上 却是一以贯之的。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来自百度文库中曾评价, “辛词 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 亦庄亦谐,俱臻妙境。……冷嘲热讽,痛快淋 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 的又一风格特色。”訛 輰 輥苏轼的谐趣词与辛弃疾, 具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寓庄于谐,主情于理。 这也是后人评价“苏词多雅谑”的重要原因。辛 弃疾作为南宋的主战派,在当时极为压抑的情 况下,就常用谐趣的形式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92 文艺评论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2015·04 词学研究
春》,词序中也点明“戏赋云山”,全词“何人夜半 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当时相对两三峰,走 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 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吴 则虞在 《辛弃疾词选集》 中曾指出: “慧忠曰: ‘念想由来幻,性自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 自当止。’浮云翳山山不见,念想幻也,云去山 住,性自在也。此类词似写景实似偈语,在《稼 轩词》又是一格。”輯 訛 輥这首词非常明显的是学习 了苏轼的《题西林壁》的内涵和形式,且幽默谐 趣地表达了词人在参禅中的“执与悟”。正所谓 “不畏浮云遮望眼”,辛弃疾的《玉楼春》与苏轼 诗同情亦同理,继承关系可见一斑。同时,从形 式上说,苏轼的词序是拓展了词的内容和意 境,这点在辛弃疾的谐趣词中也得到了很好的 继承。
再如: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小序“再如蔗 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 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 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 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 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这其中的“卮言”,借用的典故就是苏轼被 贬之后,回到江西,暂住在好友郑汝谐的居处 小阁“卮言”,辛弃疾借用这个典故,嘲讽朝中 趋炎附势的小人。“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同样 也是幽默嘲笑虚伪小人。接下来以物喻人,其 中“滑稽”和“鸱夷”是酒器,是辛弃疾戏谑善于 应酬,花言巧语的朝官们。“甘国老”,指中药甘 草,能调和众药,是辛弃疾讽刺那些无原则之 人。恰巧苏轼在自己的小赋中也讽刺过像“甘 国老”一样的老好人。下阕词人自朝自己“少年 使酒”,常常秉性执言。接下来“此个和合道理, 近日方晓。”这是反话,其实辛弃疾不屑于与这 样阿谀奉承之人为伍。“看他们,得人怜,秦吉 了!” “秦吉了”还是以物喻人,是对巧舌如簧的 小人的嘲讽。这种写作风格,颇像苏轼六篇传 记文,含有谐趣特点 《万石君罗文传》、 《叶嘉 传》、《陆吉黄甘传》、《江瑶柱传》、《温陶君传》 和 《杜处士传》,这六篇传记表面看来言之凿 凿,似是描写身边之士。但仔细观之,以物喻 人,滑稽类初,令人捧腹。此词颇得苏轼传记真 传。
南宋时期,国破山河碎,皇帝的偏安一隅, 使得很多文人在痛苦中挣扎,辛弃疾便是其中 最著名的一位词人。他的豪放词表达了对南宋 统治者偏安一隅的痛恨和嘲讽。其中与苏轼相 同的是在逆境中的自我遣怀,于顺境中的开怀 大笑,这三者就形成了辛弃疾与苏轼相同的谐 趣风格,两位词人南北宋遥相呼应,源远流长。 辛弃疾对苏轼谐趣词的继承,虽然常被人讥讽 “时时掉书袋,把破帽年年拈出”,实际上辛弃 疾是在风格和艺术特点上继承了苏轼的谐趣 词。
(2)自嘲词的精神借鉴 辛弃疾的谐趣词创作内容非常丰富,其中 自嘲词成就较高。辛弃疾有两首《临江仙》:其 一小序是“苍壁初开,传闻过实,客有来观者, 意其如积翠、清风、岩石、玲珑之胜,既见之,乃 独为是突兀而止也,大笑而去。主人戏下一转 语,为苍壁解嘲。” 莫笑吾家苍壁小,层势欲摩空。相知惟有 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天作高山谁 得料,解嘲试倩杨雄。君看当日仲尼穷,从人贤 子贡,自欲学周公。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戏下一转语,为苍壁 解嘲。”上阕表面上是为“苍壁”解嘲,来戏谑友
另外,苏轼还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幽默和谐 趣,并将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口诛笔伐,嘲讽 于谐趣词,发挥士大夫的治世的社会功能。到 了南宋,辛弃疾同样拾起这一谐趣之旗,将之 用于生活。另外,南宋的偏安一隅,使得宋代的 士大夫,即使是辛弃疾这样的士大夫兼武官, 也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收复山河的心愿,所以士 大夫们普遍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不 平与愤恨。与此同时,宋代统治者对士大夫宽 容的生活境遇,优厚的俸禄使得南宋的文人同 样有机会酬唱酒宴中发挥谐趣词的交际功能, 辛弃疾同样从此方面继承和呈现出同苏轼一 样的谐趣词创作面貌。
其二小序是“昨日得家报,牡丹渐开,连日 少雨多晴,常年未有。仆留龙安萧寺,诸君亦不 果来,岂牡丹留不住为可恨耶?因取来韵,为牡 丹下一转语。”
只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未开微 雨半开晴。要花开定准,又更与花盟。魏紫朝来 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红似向舞腰横。风流人 不见,锦绣夜间行。
这首词秉承前词同样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只是本词是借助牡丹花来言志。借助各类牡丹 花的争奇斗艳,却无人欣赏,岂不像项羽典故 中的“锦衣夜行”,借用典故来自嘲。此类题材 借花嘲人的谐趣词,苏轼也有一篇 《西江月》 (再用前韵戏曹子方)词的上阕,词人戏以花自 语,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 记吴风。”昂贵的瑞香花被朋友误作为丁香花, 瑞香花满腹委屈,拜托曹子方能不能通晓了花 名之后再作韵。“继取相如云梦”用司马相如典 的错误来调侃。下阕笔法更为大胆出新,充满 戏谑。 “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词人改 变立场,为友人解围, “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 此花撩动。”两词作比,显然辛弃疾的创作略逊 于苏轼的这首《西江月》,从内容和表现力方面 都是较为俗浅的。于是清人陈廷焯评苏轼和辛 弃疾的谐趣词,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 魄 力 之 大 ,苏 不 如 辛 ;其 体 之 高 ,辛 不 逮 苏 远 矣。”⑨
(4)使用苏轼的典故来创作谐趣词 辛弃疾谐趣词以苏轼为师,还体现在其对 苏轼诗词典故的直接运用上。 如《清平乐·为儿铁柱作》: 灵皇醮罢。福禄都来也。试引鹓雏花树下。 断了惊惊怕怕。 从今日日聪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 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这首词明显继承了苏轼的《洗儿戏作》 “人 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 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同样也包含着父亲对 孩子的殷切希望。同时,这首词还继承了苏轼 的《贺李公择生子》,介绍了宋代民间的风俗, 苏轼介绍的是民间为孩子庆满三的风俗。本词 介绍的是宋代为孩子驱病除灾的习俗, “试引 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下阙还饱含着苏 轼一样对铁柱的期望: “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 难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