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科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科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03395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f.png)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科教版)《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包括动物、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有些声音比较悦耳,如鸟叫声;有些声音比较刺耳,比如汽车喇叭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作用。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我们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我们可以把手放在喉咙处,感受到声音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当不断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时,玻璃罩里的电铃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轻。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物体在振动时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通过棉线传播。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鼓膜很薄,即使很轻微的声音,都会产生振动。
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来说明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于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我们可以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会改变。
伸出长,振动慢,声音低;伸出短,振动快,声音高。
第七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影响弦乐器的音高因素有弦的长短、松紧、粗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72832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0.png)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罗老师精简版)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结论:“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震动。
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震动也不同。
发生强,“鼓膜”震动的幅度大;发生弱,“鼓膜”震动的幅度小;距离近,“鼓膜”震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震动的幅度小。
4.实验四: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实验五: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根据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法分为生食和熟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daf4d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d.png)
1.科学常识:介绍常见天然物和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探索物体的
颜色、形状、重量、大小等基本信息,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原理。
2.生命科学:介绍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的来源、种类、生长、繁殖等,深入讲解植物、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活习性等。
3.物质科学: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究热、电、光等自然现象的
产生,学习使用基本实验仪器,如量杯、温度计、计时器等。
4.环境科学:介绍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等。
5.宇宙科学:介绍宇宙的基本特征和组成,学习太阳系、星系和银河
系等天体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探索宇宙的奥秘。
6.科学实验: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b400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d.png)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
理
1. 科学实验方法
- 科学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 实验要素: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2. 科学观察
- 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 观察要点:时间、地点、对象、方法、结果。
- 观察记录方法:数量、形状、颜色、大小、质地、重量等。
3. 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 物体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重量、透明度等。
- 物体的变化:分解、合成、蒸发、溶解等。
4. 运动与力
- 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旋转运动等。
- 力:推力、拉力、支持力、摩擦力等。
- 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远距离作用等。
5. 水的常见形态和性质
- 水的常见形态:液体、固体、气体。
- 水的性质:透明、无色、可溶解、具有表面张力等。
6. 植物的结构和生长
- 植物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等。
- 植物的生长过程:播种、发芽、生长、结果、繁殖等。
7. 动物的特征和生长发育
- 动物的特征:体形、皮毛、体温、动作等。
- 动物的生长发育:出生、生长、发育、变幼、变老等。
以上为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b9749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8.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梳理四班级上册科学共有八个单元,包括“性状相同的事物”。
第一单元:性状相同的事物1.生疏物体:物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物体有外形、大小、质量和颜色等性状。
2.生疏材料: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纸张、织物、橡胶和木材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3.生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来测量,物体质量由质量的大小来比较。
4.生疏物体外形:物体的外形有长方体、球体、立方体、圆柱、圆环等。
其次单元:物体的固定性和不固定性1.物体的固定性:物体的形态稳定,摇摆或拨弄不变形。
2.物体的不固定性:物体的形态不稳定,摇摆或拨弄会变形。
第三单元:物体的移动性和不移动性1.物体的移动性:物体可以自己移动或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2.物体的不移动性:物体不能自己移动,也不能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第四单元:物体的破损性和不破损性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物体的破损性:物体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2.物体的不破损性:物体不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第五单元:生物的运动1.生物的运动方式:生物有徒步、游泳、爬行、飞行和跑等不同的运动方式。
2.人体的运动方式:人体可以站立、坐立、行走、奔跑和跳动等。
3.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包括附肢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第六单元:物体的相互作用1.物体的接触:物体接触后会相互影响,包括推动、拉动和拖动等。
2.物体的非接触:物体不接触时也可以相互影响,包括重力、浮力和磁力等。
第七单元:饮食的平安与健康1.饮食卫生:保持食物清洁、饮食定时、不乱丢垃圾等。
2.饮食养分: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合理搭配食物。
第八单元:看图说话1.观看图形:观看图形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
2.描述图形:依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提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是四班级上册科学的学问点梳理,通过学习这些学问可以增加孩子们对世界的生疏和理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f206a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c.png)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标尺或尺子等工具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他们应该掌握公制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读数和记录。
二、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和气象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预测能力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天空、感受天气变化、记录温度等方式来获取天气信息。
他们应该了解不同天气类型的特征,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并学会使用天气工具如温度计和雨量计。
三、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需要了解水和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们应该知道水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明白水的循环过程。
此外,学生还应该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呼吸至关重要。
四、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将开始接触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他们应该能够准确地描述不同动物的特征,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等。
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
五、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和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他们应该能够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不同物体的用途和功能。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材料的一些基本属性,如硬度、透明度等。
六、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在植物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他们应该知道植物通过种子或其他方式进行繁殖,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可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对光线、水分和土壤的需求。
七、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明白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积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他们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植树造林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行动起来。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35305a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f.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及气候不同。
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温度及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及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
●风向及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cc7ec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0.png)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等。
-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
- 植物的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等。
2.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重量、导电性、导热性等。
3. 物体的运动和力
- 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斜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 动力的产生和应用:摩擦力、重力、浮力等。
-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
4. 地球与环境
- 地球的构造和形状: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等。
- 自然现象的原因和保护:地震、火山、气候变化等。
5. 科学实验与观察
-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设计: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
- 观察和记录:文字描述、图表记录、绘图等。
以上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https://img.taocdn.com/s3/m/0ca16b919b6648d7c0c74663.png)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fb430c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5.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efe268e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2.png)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整理第一单元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
通常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
(复习各种天气符号,会识别、会画)2.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4.观察记录某个时间段的气温,尽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测量。
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5.测量温度的要求:①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
②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
(也就是液柱稳定时)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6.一天中,正午(14时)的气温最高,清晨的气温最低。
每天的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
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风向。
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风向。
如:箭头指向北,吹的就是北风。
8.我们的风速等级分为3级:(0为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旗往东吹,刮的西风。
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也就是0-12级。
10.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自制雨量器要用直筒、透明的杯子),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雨量器测量的是24小时内降水量。
11.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
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量一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记录。
13.气象学家通常对云描述时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层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
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为雨层云。
积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可能发展成雷阵雨天气。
卷云:纤细的羽状云,卷云在温度低的高空形成,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1e93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5.png)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发现和认识世界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
在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中,我们将学习一系列与自然和科学有关的知识。
1. 动物世界的奥秘动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通过引入恐龙、鸟类、昆虫等内容,帮助我们发现和认识动物世界的奥秘。
了解恐龙的生活方式、特征和灭绝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史前动物;学习不同类型的鸟类,可以了解它们的习性、嗜好和飞行方式;研究昆虫,可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对我们的影响等。
2. 植物的生命之旅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学习植物的生命之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繁衍、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学习植物的主要部位(如根、茎、叶、花和果实),我们可以了解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另外,还将学习植物的营养需求、生活习性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植物等。
二、探索自然规律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规律和原理,了解并探索它们的奥秘,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1. 物体的重量和浮力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中,我们将学习关于物体重量和浮力的知识。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重量与重力的关系,以及物体在不同介质中受到的浮力。
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理,以及为什么船只能漂浮等。
2. 我们的身体了解我们的身体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是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骨骼、肌肉和血液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
同时,还将学习有关营养、健康和生活习惯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健康意识。
三、科学与生活科学离不开生活,而生活也无处不在科学的影响。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将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帮助我们将科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1. 火的利用和安全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深远,学习火的利用和安全,是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火的产生方式、燃烧过程到火的利用和安全措施,我们将学习火的知识,并学会正确使用和防范火灾。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b5e6f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0.png)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6.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内耳:耳蜗和前庭等。
7.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波,听到的声音更大。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
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guan。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运动的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因此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要增加。
6.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经常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7.根据食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根据食物的生熟程度分类:生食和熟食。
8.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9.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淀粉遇碘酒变蓝色,土豆、馒头、面包等食物中都含有淀粉。
10.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涂抹后会留下油迹。
11.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d5a6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4.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考点归纳总结《科学》是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主要涵盖了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观看等内容。
以下是对该教材的学问点和考点进行归纳总结。
1. 科学的基本概念- 科学是人们用来生疏世界的方法。
- 科学是试验、观看、推理和验证的过程。
- 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争辩和探究。
2. 科学的常识和原则- 科学要有试验依据。
- 科学要有阅历依据。
- 科学要有理论依据。
- 科学要有实际应用。
3. 科学观看- 观看是科学争辩的基础。
- 观看可以通过感官,如看、听、闻、摸、尝等。
- 观看分为定性观看和定量观看。
4. 科学试验方法- 科学试验是为了证明或检验某种假设或推论的过程。
- 科学试验要有试验设计和记录试验数据。
- 科学试验要具备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5. 物质的变化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转变物质的本质,如物体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的转变。
- 化学变化转变物质的本质,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6. 燃烧和火焰-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和光的过程。
- 火焰是燃烧产生的可见的氧化物质。
7. 风- 风是大气中空气水平流淌的现象。
- 风是由于气压差引起的。
- 风的强弱可以通过风速计来测量。
8.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分散、降水和地面径流等过程。
9. 太阳能和风能- 太阳能是太阳辐射的能量。
- 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 风能是风的运动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动力等。
10. 鸟类和昆虫- 鸟类是温血脊椎动物,具有羽毛、喙和爪等特征。
- 常见的鸟类有鸽子、麻雀、乌鸦等。
- 昆虫是六足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和触角等特征。
- 常见的昆虫有蚂蚁、蜜蜂、蚊子等。
11.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气管等器官组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0aef4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0.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体与材料- 探究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特征- 观察和描绘物体的颜色、透明度、光泽等特征- 了解物体由材料构成,如金属、木材、纸张等- 探索物体的特性,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第二章:力与运动- 研究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如推、拉、挤等- 探索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等-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重力和浮力对物体的作用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能源利用- 了解能源的概念和分类,如人力、风能、太阳能等- 探索各种能源的利用方式,如人力车、风车、太阳能电池等- 了解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如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第四章: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活动-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了解动植物对生活环境的依赖- 认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如根、茎、叶等第五章:人体的组织与生活- 研究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如肌肉、骨骼、呼吸系统等- 探究人体的感觉器官和感觉的功能- 了解保护和健康人体的方法,如正确的饮食和锻炼惯第六章:物质的变化- 了解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索物质的溶解与不溶性- 观察和实验物质的燃烧现象- 了解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第七章:地球与环境保护-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如地球的层次和地壳的构成- 探究地球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如垃圾分类和节约用水第八章: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和原理第九章:科技改变生活- 了解科技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索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如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研究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十章:神奇的大自然- 研究大自然中的特殊现象,如彩虹、雾、霜等- 探究大自然的美景和生物多样性- 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保护以上是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研究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834e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0.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空的变化- 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或水汽达到饱和点时,水蒸气会凝结形成云朵。
- 晴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 多云天:天空有云朵,阳光不太明亮。
- 阴天:天空发灰,也叫“乌云密布”,经常下小雨或阴雨。
- 雨天: 天空下着雨,如细雨、大雨等等。
- 晴雨表:可以根据它来了解天气预报。
第二单元动物的种类和生活- 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有脊椎、有四肢。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哺乳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哺乳动物会分泌乳汁哺育子女,一般是胎生,生下来就有毛发,有保护作用。
第三单元动物园的小动物- 动物园是一个以展出、饲养、研究动物为主要任务的公共园地。
- 动物园的分区:食肉区、食草区、水生区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鸟类:老鹰、鸵鸟、孔雀、企鹅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哺乳类动物:大熊猫、老虎、长颈鹿、大象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爬行类动物:鳄鱼、蛇、乌龟等等。
第四单元植物的变化和运动- 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花、果。
- 植物向阳性:大部分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会向阳生长。
- 植物的都会运动:水蒸气和养分在植物茎叶间不断运动,这叫做“内涵运动”。
- 植物的对流运动:由光合作用引起,叶面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形成对流运动,这个过程叫做“呼吸”。
第五单元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每个人都应该尽的义务。
- 垃圾分类的种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
- 可回收物指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如纸张、塑料瓶等等。
-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废药品等等。
- 湿垃圾是指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等等。
- 干垃圾是指不能直接腐烂的垃圾,如塑料袋、旧衣服等等。
第六单元科学探究-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4abab7b1a37f111f0855b8f.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
(“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
5、在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的同时,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并进行比较。
6、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
7、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0、在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可以先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然后再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西)、(南)、
(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2、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等。
15、(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8、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
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4、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10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8、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0、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1、用完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2、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第三单元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4、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6、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7、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8、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9、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10、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
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2、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13、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就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4、(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立即(捂住耳朵),(张开嘴巴),保护听力。
还不能经常(掏耳朵)。
15、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甚至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持)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7、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血液(流回)心脏。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9、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0 、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1、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
12、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13、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1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