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九章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摘要] 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受到人们普遍赞扬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明确利他行为的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而培养利他行为,防止利他行为的弱化。
[关键词] 利他行为产生原因培养利他行为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创用,但并未对其进行过理论概括。
对于什么是利他行为,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利他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自愿、以利他为目标、不附带外在酬赏的期望、包括利他者的损失成分。
利他行为根据发生情景的不同,分为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
例如,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为残疾人或儿童的教育事业募捐,义务献血,把迷路的小孩送回家等。
后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发生。
如抢救落水儿童、救火等。
从难度和行为后果的社会意义上讲,后者大于前者。
而前者却能更加考验行为主体利他意识的牢固程度。
对利他行为产生基础的理论解释有本能理论。
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利他行为是遗传的、先天决定的,是一切群体动物生存的机能,是有价值的积极意义的行为。
威尔逊以动物为例,如白蚁、蜜蜂来论证他的观点。
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华生曾说过一段偏激的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能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乞丐、小偷。
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
《人格心理学》第九章攻击与利他行为
第一节攻击 一、概述 (一)含义: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 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行为的多样性, 间接性;动机性;伤害他人。 (二)分类 1、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反社会与亲社会攻击; 2、攻击的方式,言语与动作攻击; 3、动机的不同,报复性与工具性(达到某种目 的); 4、攻击对象,外罚性与内罚性攻击;
二、攻击的生物与心理社会因素
(一)攻击的生物因素 1、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斗争本能 热带丽鱼攻击同类的雄性,没有同类的雄性,就 攻击其它类的雄性,没有雄性就攻击雌性。 2、遗传学的观点 XYY的男性攻击性比较强; 3、生理机制 颞叶是暴力的病理原因;下丘脑 是情绪中枢; 刺激猴子的下丘脑产生不同的反应;刺激雄性首 领产生对下属雄性;而刺激下属雄性则产生退缩。
(二)攻击人格因素
1、可能是一种特质:在22年的研究中,7-8岁的 儿童,到30岁也比较有攻击性。 2、其他人格变量:低自我价值感容易产生攻击; 盲目性的人容易受别人的暗示产生攻击。 3、行为异常者:社会化异常者,反社会人格。 四、预防和控制攻击 (一)提高生活质量(二)惩罚攻击者 (三)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四)唤起同理心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节利他行为
一、概述(一)定义:只想有益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助人纯属以外或者行 为者为了达到个人的私利而不得不助人。 利他行为三个层次:把人的利益都视为同等重要; 把利人放在利己之上;牺牲自己以利他人。 (二)分类:生物性和心理性利他行为; 亲属性,互惠性,平衡性(保持社会稳定);
佛教的慈悲观
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就是善;对自己不 利,但是对别人有利是大善; 对自己和别人不利是恶;对自己有利,对别 人不利是大恶;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 1、攻击不是情感、动机、态度等内在状态,而是一 种外在行为。
• 2、注重攻击的动机、意图,而不涉及其结果,这样, 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就不属于攻击。仅仅以后果 来定义攻击是不确切的。如杀人未遂同样是攻击行为。 一个人向你扔酒瓶子,你躲过了,是侵犯行为。
– 价值:按照重要的价值观(如人道主义)行事 – 理解:认识世界或者学习知识和经验 – 强化:通过自愿行动从心理上成熟并发展 – 职业:获得职业相关经验 – 社交:加强社会关系 – 保护:减少消极情绪,如内疚感或专于个人问
题
3 被助者的特征
•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 帮助弱者,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的 • 男性对女性帮助有时带有不自觉的浪漫或性 意向,有魅力的女性获帮助机会更多
• 内控:个体相信个体能够选择趋利避害的行为, 外控型的人人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是由运气、命 运、强权人物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决定的
• 低利己主义:不专注竞争、自我,不自私。
– 利己主义指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需要和幸福,忽略 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志愿者行为:长期的利他
• 有计划、持续的,并且消耗大量时间 • 自愿动机——为何自愿
• 贝克威兹强调,外在环境的攻击线索是使内在的攻 击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需的条件。但后来他又指 出,如果挫折引起的唤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也可 以引发实际的攻击行为。
• 根据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挫折是引 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起的作用可能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事件的攻击 反应。
• 3、攻击不仅指伤害身体,也包括想要在精神上、心 理上给对方造成伤害结果的一切行为,如骂人、或使 人丢面子的行为。辱骂是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影响利他⾏为的因素 (⼀)利他⾏为的⽣物学基础 达尔⽂(C.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观点已经被当代的社会⽣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所证实。
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只狼或者其它的⾷⾁动物接近它的孩⼦时,它就会假装受伤,⼀瘸⼀拐地逃出⽳窝,好像翅膀折断了⼀样。
这样,⾷⾁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次⽐较容易的捕⾷。
⼀旦⽼斑鸠将敌⼈引到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飞⽽⾛,斑鸠母亲的策略常常成功。
但有时侯也会失败,失败的话就会被敌⼈吃掉,它虽然牺牲了⾃⼰,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鸠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后代。
⼈类历也有许多这样的例⼦。
例如,⼀个家庭、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的⽣命。
因此,许多社会⼼理学家假设,利他⾏为有遗传机制,虽然迄今为⽌还没有研究证实该机制的存在。
西⽅许多社会⼼理学家对年幼⼉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类天⽣有利他⾏为的倾向。
有⼈总结了⼀些对10个⽉婴⼉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即便是婴⼉也有利他⾏为。
例如,他们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喂⾷物,把⾃⼰的玩具给别⼈玩,看到⽗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
当然,这些⾏为不完全就是利他⾏为,有些只是观察模仿成年⼈的⾏为。
但是,有些⾏为是⼉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只能认为⼉童具有先天利他⾏为倾向。
不到⼀岁的⼉童在看到另⼀个⼉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受伤时同样的痛苦,这种同情和替代别⼈分担痛苦的⾏为往往是利他⾏为的前兆。
(⼆)⾃然环境对利他⾏为的影响 ⼀般来说,令⼈厌恶的环境(例如,烟雾弥漫或天⽓闷热)条件促使侵犯倾向增强。
那么,舒适的⽓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为的可能性吗?⼀位社会⼼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帮助他⼈,⽽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帮助别⼈。
但是,这种微妙的联系是由于天⽓好坏⽽造成的⼈们⼼情好坏呢,还是由于天⽓的不同⽽使利他⾏为的代价不同呢?我们很难回答。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学习教案
1.生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影响 基因的影响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雄性激素(性别)
酒精: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 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 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 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第11页/共26页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外向攻击
挫折 (目的阻碍
)
攻击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内向攻击 (如自杀)
直接攻击 替代攻击
第12页/共26页
修正的攻击理论
无法接受 的挫折
愤怒 +
攻击线索
攻击行为
第13页/共26页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 观察学习
第14页/共26页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会计学
1
一、攻击行为
第1页/共26页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手段的目的 攻击方式:行为攻击、语言攻击
第2页/共26页
(1)人类的愤怒情绪
人们为什么会愤怒?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 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来自哪些方面? 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
不愉快的 体验 代价和回 报
情绪唤醒 +
结果预期
依赖 成就 退缩与顺 从 攻击 躯体症状 用药物和 酒精来 自我麻 醉 建设性地 解决问 题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有的时候,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的助人行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他却仍然选择了助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例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然而,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人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利他行为有何不同呢?利他行为是不是源于本能呢?人类的利他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行为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利他(altruism)是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却能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利他行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出理论观点,并用实验加以验证,逐渐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本章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
返回
第九章 社会行为
亲自电击 看电击 无电击 被激怒的被试 6.80 7.60 10.67 未被激怒的被试 8.07 9.73 6.60
返回
�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
1. 本能论 2. 社会学习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 2. 3. 4. 烦恼 挫折 酒精 个人特点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行为
四,侵犯的控制
1. 2. 3. 4. 减少挫折感 渲泄 移情 个性培养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3.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3.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利 益 代 价 个人烦恼 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 同 情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E. O.WILSON), 许多动物的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们无法 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则不同.
1. 2. 3. 4. 个人因素 环境教育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被帮助者的特点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五,个体认知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 2. 3. 4. 干涉的代价 他人受伤害的程度 受害者的求助线索 当时的情境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1.侵犯的定义 1.侵犯的定义 侵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 为.
第九章 社会行为
阿希的从众实验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三节 相符行为
从众的原因
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
第九章 社会行为 第三节 相符行为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可编辑全文】
二、社会文化规范(期望)
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 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
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 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平等规范:人们要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 人。
三、学习模仿理论
通过榜样学习以及强化而建立利 行为。
五、环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 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 制利他行为。 原因:责任扩散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利他行为的榜样能 促进利他行为。
3、噪音、气候、时间等的影响
2004年新年伊始,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 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 “少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 墙上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 种活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 的照片。赖宁照片被摘掉的消息传出来之 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 议论纷纷,有的说,应该让孩子们学习赖 宁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有的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赖宁这个孩子们见义勇为的典型 已经过时;还有的说,让孩子了解赖宁, 并不一定要让孩子去做。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基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有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二、代价的权衡
一次交通意外后,伤者躺在地上但肇事者却 逃逸了.多人围观但也是没人帮忙.一位路过 的司机看不过去,连忙把伤者抬上车送到医 院。但是那些围观的人怎么指责他呢?家属 怎么说他呢?他们都说:"肯定是你撞的!!你 要负起全部责任!!不是你撞的你怎么这么好 心送伤者到医院去!!!"
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 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
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用来涵盖所有与攻击、欺骗、谋害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一类行为,如同情、协助、善举、分享、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
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出现的利他行为,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主动打扫公共卫生、为残疾人服务等等,这些利他行为通常是利人不损己的。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 问题探究: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事件的?
旁观者效应
—拉塔奈和达利
课堂小实验
• 旁观者行为的研究
紧急报警实验 紧急助人实验 不幸女士实验
利他人格特质的个人 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 自认为具有同情心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 具社会责任感 内向性自我控制倾向 较不自我中心
非利他人格特质的人的对比 未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 自认为不太有同情心 较不相信世界是公平的 较不具社会责任感 外向性自我控制倾向 较自我中心
利他行为
什么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人们为什么、什么时候会做出利他行为? 谁会做出利他行为? 怎样才能减少冷漠而增加帮助行为?
利他行为概述 什么是利他行为 区分几个概念: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 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 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 进化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 • 社会规范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 • 决策理论
• 三个根植于基因的因素:
• (1)亲缘选择 • (2)互惠 • (3)伦理和宗教规则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嘿,咱今儿来聊聊社会心理学里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利他行为。
你说啥是利他行为呢?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对别人好,不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呗。
这就好比大冬天你看见有人在路边瑟瑟发抖,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人家披上,自己冻得直哆嗦也不在乎。
或者说你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好多钱呢,可你一点儿歪心思都没有,就想着赶紧找到失主还回去。
咱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呢!你想想,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们,他们不顾危险去帮助别人,这不是利他行为是啥呀!就像那次地震的时候,好多人自发地去灾区帮忙,送吃的送喝的,照顾受伤的人。
他们图啥呀?啥也不图,就是单纯地想帮别人度过难关。
这利他行为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
它得有几个条件呢。
首先,你得有那个心吧,得真心想帮别人。
要是心里压根儿就不想管闲事,那肯定不会有啥利他行为啦。
然后呢,还得有那个能力呀。
你说你想帮别人,可自己都自顾不暇呢,那也不行啊。
你再想想,要是这社会上人人都有点利他行为,那该多好啊!走在路上不用担心摔倒没人扶,遇到困难也不怕没人帮忙。
大家都相互照顾,相互帮助,那得多温暖呀!这不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嘛。
有时候,利他行为也不一定得是多大的事儿。
给老人让个座呀,帮邻居拎个东西呀,这些小小的举动也是利他行为呢。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事儿,积累起来那力量可大了呢!咱再说说为啥会有利他行为呢?有人说是因为人天生就善良,就有那种帮助别人的本能。
也有人说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好事呀。
反正不管是因为啥,这利他行为都是值得提倡的。
你说要是大家都光想着自己,那这世界得变成啥样啊?都自私自利的,谁也不帮谁,那得多冷漠呀!所以呀,咱都得有点利他行为,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反正我觉得吧,利他行为就是一种特别棒的行为。
它能让别人感受到温暖,也能让自己心里踏实。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咱都别光想着自己,多为别人考虑考虑,这世界不就更美好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