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传说故事

彝族传说故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那你知道彝族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彝族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传说故事篇【1】在位于弥勒县的立山与巡检交界地方有一堵陡峭的石壁,石壁上有个洞,人们叫它金银洞。
金银洞上有一个石门,可是却被鹅卵石严丝合缝地封住了。
据传说里边有很多金银珠宝,所以人们才叫它金银洞。
关于这个石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很久以前,离金银洞不远的地方有个小寨子,寨子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双,阿双的阿爹早死,只有个年老的阿妈。
娘儿俩相依为命,靠阿双每天砍柴度日。
有一天,阿双到山上砍柴时迷了路,不知不觉来到一座深山里,怎么也找不着回家的路,太阳快要落了,他还在树林里转。
后来他转到一个洞跟前,听到里面有说话声,他就朝里面走去,向人家打听一下出山的路。
走到里边他看见有两个老馆在对阵下棋,连人走进来都晓不得。
阿双上前跟他们问路,他们只点点头说:“等一下,等一下”,连头也不抬一下。
看他们那集精会神的样子,阿双也不知不觉被他们的棋阵迷住了。
等到两位老馆下完棋抬起头来,问阿双有什么事的时候,天差不多就要黑了。
阿双这才惊醒过来!“阿呀!咋个整呀,今天光顾在这里看人家下棋,连问路的事也给忘了,再说今天连一根柴也没有砍得,明天吃哪样呀!”他慌里慌张就要往外走。
俩位老馆急忙拦住他,说:“小伙子,不要回去了吧!天已经快要黑了,摸不熟这里的路,最好在这里随便过一晚上,明天再回去。
”阿双想: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就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阿双要回去的时候,两位老馆对阿双说:“小伙子,昨天怪我俩耽搁了你一天的工夫叫你砍不成柴,这样吧?你今天也不消砍柴了,我们这里什么都有。
金银财宝,吃的用的,要嘛你拿点哪样回去,你娘俩度日子吧!从此以后就不用再砍柴了。
”说着把阿双领进洞子的里层。
一到里边,只见金光闪闪,金银珠宝,金碗银筷,金玉米银谷子,满洞皆是。
阿双看了,不知道要哪样才好。
这时两位老馆对他说:“阿双,要哪样你就拿吧,要多少拿多少”。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在云南省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彝族。
他们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神话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神话的世界,听听那些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据彝族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名叫“阿吽”的神灵,他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阿吽看到人间的彝族民众生活艰辛,便决定下凡,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于是,他化身为一只美丽的孔雀,飞到了彝族的村落。
在彝族的村子里,有一位名叫阿娜的姑娘,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
阿娜每天都会到山上去取水,她用心的态度感动了阿吽神。
于是,阿吽神便在阿娜的家门口留下了一枚闪闪发光的孔雀羽毛,希望阿娜能够将它好好保存。
阿娜将孔雀羽毛带回家后,奇迹出现了!孔雀羽毛散发出的光芒,将整个村子照亮,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阿吽神的力量让人们感到无比敬畏,他们开始将孔雀视为神圣的动物,每逢重要的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孔雀舞表演,以示对阿吽神的崇敬。
除了孔雀之外,彝族神话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灵和传说。
比如,他们相信在山林中有着一位名叫“阿诺”的神,他是大地之神,掌管着丰收和生育。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阿诺节”庆祝活动,向阿诺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彝族还相信在深山之中有一位名叫“摩耶”的女神,她是生命之母,能够赐予人们健康和幸福。
每当家族中有人病重或者遭遇困难时,彝族人民都会祈求摩耶女神的庇佑,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彝族神话故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比如关于天神、水神、山神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彝族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命、命运的理解和崇敬。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支撑,激励着彝族人民不断向前,奋发向上。
彝族神话故事,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这些古老的传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彝族神话故事的光芒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凉山彝族神话故事

凉山彝族神话故事
凉山彝族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彝族人民拥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无不体现着彝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信仰。
凉山彝族的最著名的神话故事就是关于阿洛之父羊贤的传说。
据说,羊贤是一个勇敢而智慧的女子,她曾经用石头和泥土修建了一座用以防护家人的大型城堡,避免受到敌人的侵害。
有一次,羊贤在森林里遇到一条狮子,但是她没有害怕,反而让狮子成为自己的宠物,并被崇拜为神灵。
这也宣告着阿洛之父羊贤正式出现了。
另一个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是“艾凡的传说”。
艾凡是凉山彝族
的一个传说人物,他的出现使得彝族从动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文明社会。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艾凡被尊崇为彝族大先知文化的始祖,是彝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人物。
据说,艾凡被派遣到彝族人民中去,把彝族人民最落后的地方变成了最美丽的乡村。
他还把彝族诸多节日等文化习俗带到了彝族人民中,促进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而且又充满了正能量。
它们不仅记载了凉山彝族的古老文化,而且也极大地丰富和调动了彝族民族的精神力量。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让彝族人民有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彝族的思想观念得以彰显。
凉山彝族的神话故事将永远是一面动人的镜子,让彝族人民珍惜兴盛的传统文化,坚定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 1 -。
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

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 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下⾯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关于彝族的传说故事吧! 插花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整个世界洪⽔连天,淹没了⼟地,世界上只剩下了两兄妹,他们躲在⼀个⼤葫芦⾥,葫芦⼝⽤蜡封住。
这个葫芦在洪⽔中漂流了许多天,也不知漂到什么地⽅。
有⼀天,洪⽔开始退了,露出了⼭头,树梢。
这个葫芦落到⼀棵⼤树丫杈上。
⽼鹰在⼭头飞翔,它听到葫芦⾥的声⾳,那是⼈种在⾥⾯啊!⽼鹰把葫芦抓了起来,把它放在⼭顶上。
现在葫芦细着腰,那是当年⽼鹰抓成的。
耗⼦从地下钻出来,他听到葫芦⾥的声⾳,这是⼈种在⾥⾯。
耗⼦啃着蜡,把蜡啃通了,葫芦⾥出现⼀股光芒。
兄妹俩顺着光爬了出来。
在荒凉的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了。
⾦龟⽼⼈来到兄妹⾯前说:“为了传⼈种,只有你们结为夫妻了。
”兄妹俩回答说:“⼀个⽗母⽣的,怎么能够成亲?”⾦龟⽼⼈吩咐说:“⼈种只有你们两⼈,你们⼀定要成亲。
”兄妹⼆⼈很为难,哥哥想了⼀个注意,说:“我们俩各在⼀⽅烧⼀炷⾹,问问天公地神,如果⾹烟升起来绕在⼀起,我们才能成亲。
”结果,⾹烟升起来,真的绕在了⼀起,但是妹妹坚持不肯成亲,哥哥⼜说:“我们两⼈各在⼭头滚磨,如果两盘磨拢在⼀起合起来,我们才能成亲。
”他们⼜按照这样办了,结果两盘磨不偏不倚合拢在⼀起。
那是,妹妹仍旧不肯成亲。
妹妹说:“我们在滚⼀次簸箕,如果两个簸箕不偏不歪,⾯对⾯合在⼀起,才能成亲。
”结果两个簸箕果然合在⼀起了。
⾦龟⽼⼈说:“你们还有什么可说,就成亲吧。
”妹妹再试也没有⽤,⼜说道:“没有⽗母之命,没有媒为证,怎么能够成亲。
”⾦龟⽼⼈回答说:“这阵⼈烟已经灭绝,那⾥找⼈?你看那棵松树就是你的⽗亲,那棵万年青就是你的母亲,那边那棵梅树就是你们的媒⼈。
你们就成亲吧。
”兄妹俩再也坚持不住,为了传下⼈种,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妻。
过了⼗⼆个⽉,妹妹有了⾝孕,⽣了⼀胎,可惜不成⼈形,是个⾁团。
怎么办?妹妹埋怨哥哥,哥哥埋怨⾦龟⽼⼈。
这时⾦龟⽼⼈⼜出现了,他笑嘻嘻地前来向兄妹俩贺喜:“你们已经产下⼈种了。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彝族神话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天神和人类的故事,讲述了天神和人类之间的情感纠葛。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神,她名叫阿吽。
阿吽每天都会下凡,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困难和疾病,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崇拜。
而在人间,也有一位勇敢善良的年轻人,他名叫阿诺。
阿诺是村里的猎人,他勇敢善良,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一天,阿吽下凡时遇到了阿诺,两人一见钟情。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彼此深爱着对方。
然而,天界和人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恋情遭到了天界的反对。
天帝认为天神和人类不能有交集,否则会破坏天地之间的平衡。
于是,天帝下令阿吽必须回到天界,不能再和人间的阿诺相见。
阿吽被迫离开了阿诺,回到了天界。
阿诺十分伤心,他决定不顾一切去寻找阿吽。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界。
在天界,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他依然不放弃,最终打动了天帝的心。
天帝答应了他,让他和阿吽在一起,但要求他们必须守护人间的和平和安宁,不能再随意来往于天界和人间。
阿诺和阿吽重逢了,他们决心守护人间的和平和安宁,用他们的爱来温暖人间。
从此以后,他们成为了彝族人民心中的神明,人们在祈祷和祭祀时,都会向他们祈愿平安和幸福。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爱情和和平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彝族神话故事,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情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神话的世界,感受那份古朴而深厚的民族情怀,品味那份纯粹而美好的民族文化。
彝族民间故事传说200字

彝族民间故事传说200字彝族民间故事:阿巴扎与伊里妹从前,西山上有个孟拉村。
说是村子,也不过三户人家。
较富的一家是李大,他地多财富,却偏偏美中不足,只怨老婆嫣嫣独生一个男孩。
可这男孩长得结结实实,名字叫阿巴扎。
阿巴扎从小就喜欢跟对门的穷户独生女儿伊里妹在一起玩。
伊里妹早死了阿爸,只有阿妈抚养她成人。
后来由于生活贫困,阿妈的双目失明了。
只能靠伊里妹卖柴卖草、东奔西跑,维持母女俩的吃穿。
她不仅勤劳善良,还生得美貌俊俏,十分逗人喜爱。
阿巴扎很可怜伊里妹,常常把父母给他吃的食物分点给她,还把家里穿破的衣服也给她作破布补在她身上。
把母亲穿过的旧鞋也给她穿着上街做买卖。
阿巴扎不敢拿家里的新东西,来充当自己对伊里妹的爱,因为父母不喜欢穷人家。
当然伊里妹也不嫌旧,家里太穷,这也得感激巴扎哥了。
夜里,阿巴扎帮伊里妹打草鞋,回家时总叫伊里妹吹响蔑给他听;出门时,伊里妹总要送他一段路。
伊里妹去街上卖草鞋,他也送她到半坡。
他想跟伊里妹去上街帮她卖草鞋,但父母不准。
太阳落西,他总是坐在半坡等伊里妹回来,远远见她归来,非常高兴,头一句就问买卖怎样?当伊里妹带有笑意时,他也很高兴。
六月间,雨多路滑,伊里妹背着柴上街去卖,阿巴扎叫她路上多加小心,晚上快回。
伊里妹说:“阿哥不用担心,我要回来听你吹笛子呢?”街上很热闹,伊里妹把柴卖给一r一个年方五十的瘦高汉子。
那男人叫她送到他家,方可取钱。
路不远,伊里妹答应了,把柴送到他家,却偏偏不给钱,说这姑娘长得漂亮,要她留下今夜就和他儿子汀亲,明天清早方可回去。
伊里妹心慌地在外跑,可是,她哪能逃出这汉子的手,又给捉了回去,把门锁上了。
伊里妹哭呀!喊呀!喊道:“巴扎哥呀巴扎哥,我听不到你的笛声了,你可听见我的哭声呢,巴扎哥,快来救我呀!”她边哭边敲门。
天渐渐黑了,门开了,进来了一个女人。
那女人虽然衣着华丽,但使人看了害怕,她端着饭菜,笑嘻嘻地说:“姑娘,对不起了,我儿子今晚没回来,你就住一夜吧,等明早他回来;你看了,是会喜欢的,吃饭吧!你一人很孤单,我陪你睡好了。
彝族民间故事_彝族民间传说故事精选_民间故事

彝族民间故事_彝族民间传说故事精选民间故事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根据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彝族民间故事大致可分为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
彝族民间故事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彝族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彝族民间故事篇1:射太阳和射月亮古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和八个月亮。
每逢太阳出来就要连续出九天,把地上的万物都晒死了。
山头上只剩下猴子和蚂炸,世间的人只剩俄普浦罗一家。
这家人有兄弟三个,老大名叫俄普浦罗,老二名叫俄普浦保,老三名叫俄普浦果。
有一天,俄普浦保被太阳晒得实在支持不住,就扛起一块扁石头去砸竹子,一棵粗大的竹子被砸断了。
俄普浦课于是想到:既然石头能砸断竹子,那么把扁石头弄得再薄些、锋利些,不就可以砍削竹子了吗?在俄普浦课的不断努力下,人类的第一把石刀,第一把石斧创造出来了。
哥哥俄普浦罗又用石刀石斧去砍竹子,在制造各种竹器的过程中,发明了人类的捕猎工具—弓和箭。
俄普浦罗用他的神箭连续把太阳射落了八个,月亮射落了七个。
剩下的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吓得躲起来,不敢出来了。
弟弟俄普浦果在家着急了,没了太阳,庄稼哪能生长,人世哪得温暖,于是他用牛到山上喊太阳,太阳不出来;用羊喊太阳,太阳也不出来;用狗喊太阳,太阳还是不出来;最后只得用公鸡喊太阳,一连喊了三遍,太阳才慢吞吞地从山肚子里钻出来。
太阳出来了,月亮也羞答答地跟着出来了。
所以,直到现在公鸡叫三遍,太阳就出了。
月亮出的时候,时儿圆,时儿缺。
彝族民间故事篇2:蛇洞的传说在阿哲人住的地方有个巨大的溶洞,好像一条巨蟒张着血盆大嘴;洞口笔立着两根石柱,好像两把锋利的剑。
就是这个奇异的洞子,在阿哲人中流传着一个神妙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哲地区森林密布,山里泉水涂涂,山岭绿带起伏。
住在那里的阿哲人,勤耕苦织,日子倒还过得安宁。
有一夜,忽然狂风呼啸,森林里响起哗哗啦啦的声音,家里的门窗也吱吱呀呀乱摇乱晃,家畜、家禽和野兽都一齐惊叫起来,人睡在床上也颠来簸去。
彝族的简短介绍

彝族的简短介绍
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约有80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
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多元化,有些彝族人居住在山区,以农业为主
要生产方式,有些则在城市工作生活。
彝族的传统文化极富特色,其
音乐、舞蹈、文学、戏曲均有独特之处。
传统的彝族民歌以牧歌、爱
情歌和歌舞为主,通常有着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深刻的含义;而彝族的
舞蹈则以“大火节”表演最为著名,这是一种集跳、唱、打击乐于一
体的独特表演形式。
彝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也有许多值得探究的方面。
彝族的传
统服饰非常华美色彩斑斓,通常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以刺绣、银
饰和羽毛为装饰,展现出了独特的彝族风情;彝族婚礼通常持续数天,庄重神秘而又热烈欢乐。
值得一提的是,彝族人还拥有着多元化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信仰是“木鱼教”,这是一种多神论信仰,主要崇
拜自然神和祖先。
彝族人还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如“白衣节”、“龙
会节”等。
彝族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其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有机结合,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彝族文化。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
是彝族人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源泉。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彝族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彝族的重要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火把节”,这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彝族人民会举行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表演等活动,以此纪念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龙,同时祈求平安和丰收。
二、民间传说
彝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彝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梅葛》和《勒俄特依》等史诗,记载了彝族创世神话、民族迁徙、英雄事迹等内容。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彝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墙或木结构的房屋,适应了山区的生活环境。
彝族的主食以玉米、土豆、大米为主,喜欢吃辣椒和酸菜。
在服饰方面,彝族的传统服装以黑、红、黄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彝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说媒、订婚、迎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彝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彝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神话故事和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个彝族神话故事的概述:
《昆仑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昆仑山上生活着一对彝族的兄妹,他们名为昆玉和仑玉。
昆玉是一位勇敢善良的男子,而仑玉则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子。
他们生活在一个神秘的部落中,这个部落的人们遵循着一种神奇的生活方式。
这个部落相信,人们的生命是与大自然和神灵相互联系的,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和维护这种平衡。
一天,部落受到了一场可怕的洪水的威胁。
洪水蔓延,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并把他们逼到了山顶。
部落的长老们认为,只有昆玉和仑玉才能解救他们。
昆玉决定去寻找一个神秘的宝剑,这把剑据说可以控制水的力量。
他踏上了险象环生的征程。
在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退缩,坚持着。
最终,他找到了这把传说中的宝剑,并骑着一匹神奇的宝马回到了部落。
昆玉挥舞着宝剑,控制水的力量,成功地将洪水引导到了山外,拯救了他的部落。
人们为昆玉的英雄事迹感到敬佩和感激。
他们庆祝胜利,重建了家园,并将这一天作为昆仑山的传说永远流传下去。
这个故事反映了彝族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以及他们勇敢和智慧的品质。
它也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平衡和共生的意识,以及他们对部落和家园的责任感。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价值观。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读后感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读后感
摘要:
1.彝族火把节的传说简介
2.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故事
3.自己对彝族火把节传说的感想和理解
正文: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读后感
彝族火把节是我国彝族人民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其起源有着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
这个传说讲述了彝族人民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战胜了恶魔,保护了自己的家园,最终迎来了火把节的诞生。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他横行霸道,为祸人间。
彝族人民深受其苦,却束手无策。
后来,一位名叫包聪的彝族英雄挺身而出,与十大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摔跤比赛。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包聪终于击败了十大力。
恶魔败走后,放出了蝗虫等害虫,企图毁灭彝族人民的庄稼。
然而,彝族人民并没有屈服于恶魔的淫威,他们勇敢地拿起火把,到田间地头去烧死害虫,保护了自己的庄稼和家园。
从此,彝族人民将这一天定为火把节,以此来纪念自己的英雄和胜利。
这个传说充满了象征意味,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勇敢、智慧和团结的赞美。
在我看来,这个传说不仅揭示了彝族火把节的起源,也展示了彝族人民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战胜强敌,守护自己的家园。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和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这个传说中,我看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也看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强大生命力。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彝族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根据考古发现,彝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黄帝、炎帝时代就已经形成。
在历史上,彝族曾经迁徙到阳春龙派(今天的浙江省丽水地区)建立了彝文化的“两圣八母”历史文化瑶族和白蛇金华华阳山左岸女尊神圣世界。
据《史记》和《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彝族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居住。
隋唐时期,彝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居住地区。
元明清时期,彝族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特色民族聚居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组织。
二、文化1. 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彝族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彝族文字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发展最为完备的一种文字,其音节、字母、汉子和数字均非常完备。
2. 服饰彝族服饰十分独特,女性的服装以华丽、多彩、绚丽而著称。
男性的服饰则以简单、朴实为主,以羊皮制品为主。
同时,彝族还有各种头饰、饰物、鞋子等。
3. 风俗习惯彝族有丰富的风俗习惯,如丈夫送妻子猪头等,彝族还有花儿节、火把节、射会节等各种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人温情、热情、好客,传统节日时人们喜欢唱歌、跳舞,气氛热烈。
4. 艺术彝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歌舞、织布、编织、锻造、篆刻等。
其织锦制陶、织布编织等颇有特色。
彝族的歌舞节目也较为丰富,尤其以《黄梅舞》最为有名,舞蹈的动作优美多姿,节奏跳跃欢快。
彝族的传统音乐也颇为悠扬动听。
5. 建筑彝族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房屋盖有石板、木板、草帽等。
房屋多为方形,呈一,二层木楼,民居典型,窗通明净,门宽展阔。
三、宗教信仰彝族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东巴教是彝族的传统宗教,彝族人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祖先会保佑他们,所以家里必须有祖先堂。
在农事、生产等方面,彝族人士会进行丰富的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藏传佛教是在元代传入彝族地区的,后来逐渐深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

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彝族民间故事在彝族民间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从已经整理出来的彝族民间故事来看,民间故事的组合内容和题材是多方面的。
那你知道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阿细跳月的由来据说在很久以前,竹山上有一对青年,男的叫阿者,女的叫阿娥。
他俩成婚不久,男的出门打猎,女的在家织布。
早上,妻子总要送丈夫出门;傍晚,她又到半路迎接丈夫归来。
阿者每天归来,满身挂的是鹿子、斑鸿、野鸡、松鼠,从来没有空手而归。
阿娥的手也最灵巧,每天能织九百九十九尺象自云一样的布。
人们常说织女最善于织布,要是她跟阿娥相比,真是天_L和地上相差一大截吧!阿娥和阿者就象月亮离不开太阳,星星离不开月亮一样,生活过得象冬月里的蜜一样甜。
到了这一年三月间,天__L忽突其然地出来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就象十个大火球,不断地喷出熊熊的火焰。
山林里的鹿子、老虎、豹子吓得到处乱蹦乱窜,都想找一个比较合适的藏身之地。
人们也只能躲在屋子里哀声叹气。
这时,有一只绵羊也为了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当它跑到一间房子前,没想到有一头老牛早就躲在屋里,真是“蚂蚌脚长,蟋蟀脚短,”落在后了。
老牛见绵羊喘着粗气想闯进门来,想必是来跟自己争立足之地,于是用两足和角挡住门,睁大双眼瞪着绵羊。
绵羊见此情形也不示弱,破口大骂:“癫子皮,要是不一让我进去,你也不得好死!”屋里的老牛听了肺都快气炸了,便一头冲了出来。
绵羊也一跃而起,和老牛格斗起来。
它两你来我往,不知斗了几个回合,仍然不分胜败。
它两斗啊,斗啊!两双角相互撞击时不断迸发出点点火星,火星飞到枯草丛中,燃起熊熊大火。
这时正是风大季节,火势越烧越猛。
绵羊和老牛见了这大火便停止格斗,各自逃命。
它们各朝一方跑呵,跑呵!老牛终于发现了一条河,便急忙跳人河中藏起身来。
绵羊见火越烧越旺,心想:地上可能无立足之地了。
于是鼓足勇气向上一跃,便飞上了半空中。
因此,如今阿奥、阿么奥一旦发现空中有团团白云,便告诉孩子们:“那就是当年和老牛格斗过的绵羊。
彝族简介_??????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中国大陆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省区。
按照2010年的人口普查,彝族人口为780万,是中国第七大少数民族。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文化包括了丰富的民俗、传说、歌舞、乐器、服装等。
彝族人信仰的宗教比较多样化,有些彝族人信奉藏传佛教、有些信奉基督教、有些信仰神灵和拜祖先等。
同时,由于彝族分布区域较广,不同地区的彝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
彝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族群,尤其是与滇缅语族相邻处,彝族和滇缅语族的民族文化互通有无。
彝族是一种多口音的语言,根据不同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分为不同的方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和云南的话。
彝族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政治历史,曾统治着强大的“楚雄国”,并在明清时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现代彝族享有与其他中国少数民族一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彝族神话传说

彝族神话传说彝族神话传说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彝族神话传说,希望能帮到你。
彝族神话传说篇1斯日底里是彝族神话中掌管北方的神,最具智慧,是智慧神。
天地分开后,见地不平坦,斯日底里先用骏马去踏,骏马踏不平;后用牛去踩,牛也没踩平;再用绵羊去掏,羊也掏不平;最后让猪去拱,猪也拱不平。
斯日底里又请来工匠神革莫阿仑,铸造出九把铜扫帚和铁扫帚,派来九个仙女,扫天空,天空扫得蓝盈盈,再派九个仙女扫大地,大地扫得绿油油。
7.革莫阿仑革莫阿仑是彝族神话中的工匠神,有超凡的本领,住在吐鲁华物山。
他用膝盖当铁砧子,用嘴巴当鼓风箱,用拳头当铁锤,用手指当钳子。
铸造成四把铜叉和铁叉,用作开天启地;铸出了九把铜扫帚和铁扫帚,用来扫天空和大地;铸造出了四根铜柱和铁柱,把天的东西南北天撑开,天和地从此分开了。
彝族神话传说篇2传说哀牢山里有三座高山,山峰象竹笋一样,一座比一座高。
这就是有名的三尖山。
早晨,三尖山捧出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傍晚,太阳的余辉最后和三尖山告别。
三尖山下,彝家流传着一个故事。
古时候,天上有七个太阳。
阳光象乳汁一样哺育着万物。
那时,树木常青,鲜花不败,庄稼一年收七次,牛羊一年怀七胎。
人们的日子过得比蜜汁还香甜。
这样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不知多少年后,出现了一只夜猫精。
夜猫精生性喜欢黑暗,怨恨太阳。
有一天,它变成一个无比高大的鹰嘴铁人,展开翅膀飞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头。
等到太阳刚一露脸,便拔下身上的羽毛当箭射太阳。
第一个太阳射落了,接着射第二个。
第二个射落了,又射第三个。
就这样,一连射下了六个太阳,第七个太阳就不出来了。
天上没有了太阳,庄稼不熟,牛羊不长,草木死了,花也败了。
人们向着天空哭诉,巴望太阳早些出来。
可是,太阳始终没有出来,夜猫精却在一旁得意忘形地笑。
人们选出最有本领的人去找太阳。
民家选去的人没有回来,傣家选去的人没有回来,苗家选去的也没有回来。
汉家选去的小伙子倒是回来了,满身都是伤痕,只说了“夜猫精”三个字就死去了。
彝族民间故事

彝族民间故事
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其中包括许多传统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彝族人民的智
慧和勤劳,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来听
听一些彝族民间故事。
故事一,《石榴树下的誓言》。
从前,有一位彝族少年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爱了。
他们在石榴
树下交换了誓言,决定要永远在一起。
然而,少年却因为一次意外
而失去了记忆,不记得自己和姑娘的约定。
姑娘为了不让他伤心,
便默默地守在石榴树下,每天为他讲述他们的故事。
终于,少年在
姑娘的陪伴和故事中重新找回了记忆,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二,《勇士的传说》。
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位勇敢的勇士,他曾经为了保护家
园和族人,不惜与凶猛的野兽搏斗,最终战胜了野兽,守护了族人
的安全。
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被族人传颂,成为了一代代人心中的
英雄。
故事三,《玉米精灵的传说》。
彝族人民对玉米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相信玉米是神圣的,是由玉米精灵赐予的。
传说中,玉米精灵会保护农田,保佑丰收。
每年的丰收节,彝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感谢玉米精灵的恩赐。
这些彝族民间故事,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彝族人民对生活、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这些故事传承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彝族民间故事,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这些传统中,神话故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传承着他们的文化精神。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彝族神话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名叫“阿吉玛”的女神,她生有一对儿女,一个叫“阿吉玛龙”,一个叫“阿吉玛妹”。
阿吉玛龙是一位勇猛善战的英雄,而阿吉玛妹则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
他们兄妹俩常常一起在天上玩耍,过着快乐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他们听说了人间的苦难和困苦,便决定下凡去帮助人们。
于是,阿吉玛龙化作一只雄壮的牛,阿吉玛妹则化作一只温柔的羊,一起来到了人间。
他们帮助人们耕种、捕鱼、狩猎,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就在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人间的时候,天上的母亲却开始担心他们的安危。
她派出了一只神鸟来寻找他们,神鸟告诉他们母亲的担心后,阿吉玛龙和阿吉玛妹决定返回天上。
在他们离开的那一天,人们为了感谢他们的帮助,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他们能够平安健康,永远保佑人间。
从此以后,人们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用美酒美食和鲜花祭祀阿吉玛龙和阿吉玛妹,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这个祭祀活动就是彝族传统节日“阿吉玛节”,至今仍在彝族地区保留着。
这个神话故事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他们对勇敢、善良、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的追求。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传承着古老的智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彝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神话故事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神话故事,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光彩。
彝族的传说文案短句

彝族的传说文案短句彝族的传说,凝结着这个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些传说以神话般的色彩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为彝族人民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接下来,将为您带来彝族传说的精彩片段。
在彝族的传说中,有一个神秘的山神——"阿诗玛"。
据说,阿诗玛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平安。
每逢重要的节日和仪式,彝族人会礼请阿诗玛,祈求他的保佑。
这个传说代表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还有一个传说,讲述了六个勇士的故事。
他们分别代表了雷电、火焰、山石、风、云和水。
这六个勇士合为一体,守护着彝族的土地。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和文化。
此外,彝族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叫做"巴蛇娘娘"。
传说中,巴蛇娘娘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保护着人们。
每年,彝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巴蛇娘娘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除了这些传说,彝族还有许多关于神兽、神鸟和神人的故事。
这些神话和传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承着彝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
彝族的传说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还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寓意和启示。
它们教会人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秉持善良和友爱的道德准则。
这些传说不仅是彝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展望。
总的来说,彝族的传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和智慧的宝藏。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让我们一同感受彝族传说的魅力,感受这个古老民族的智慧之光。
彝族文化的历史与特征

彝族文化的历史与特征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彝族的区域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西藏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特征在这些区域中都有相应的体现,下面就来谈一下彝族文化的历史与特征。
一、彝族文化的历史在古代,彝族文化是以祭祀、巫术和婚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
据专家研究发现,彝族的宗教信仰非常复杂,他们既崇拜自然、山川、河流等,也崇拜祖先、神灵和鬼魂等。
在彝族的宗教信仰中,有一种叫做“三英五帝”的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三个英雄和五位帝王的事迹,其中包含了对祖先和英雄的崇拜和敬仰。
另外,在彝族的文化中,巫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古代,巫师是彝族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可以帮助彝族民众预测天气、疾病、祭祀等事宜。
巫术在彝族文化中的影响广泛,至今仍有部分彝族地区保留着这一传统。
彝族的婚姻制度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彝族社会中,婚姻是通过“走婚”形式进行的。
走婚指的是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可以随意变换,而不像汉族那样一夫一妻制。
在婚姻的过程中,由女方家庭出钱买下一件麻布,象征女方愿意与男方结为夫妻,男方则在女方家住上三年,待三年之后离开,如果女方怀孕了男方也可以待到孩子出生之后才离开。
二、彝族文化的特征1.独特的服饰彝族的服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彝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家庭、学生和宴会服等几种类型。
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复杂、线条流畅为特点,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彝族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可能是女性的“菜花衫”。
菜花衫是彝族女性节日或婚礼时穿着的传统服饰,其样式华丽、花纹多彩、搭配繁复,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菜花衫的花纹通常都是由彝族女性手工刺绣完成的,它不仅代表着彝族的文化传承,还透露出了彝族女性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和热爱。
2.独特的民俗活动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有独特性的民俗活动。
例如,彝族年那边,祭祖、识祖、聚餐、舞龙、打柿子等传统习俗依然保留着,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介绍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
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
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
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
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
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
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
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
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
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
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
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
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
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
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
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
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
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
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
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
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
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
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
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
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彝族普遍采用夏历。
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
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
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
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
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
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
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
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
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
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
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
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