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从诗歌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解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诗歌的价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价值。
晏殊破阵子教案
晏殊破阵子教案教案标题:晏殊《破阵子》教案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晏殊和他的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介绍晏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简要介绍《破阵子》这首诗的背景,它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步骤二:诗歌分析(20分钟)1.分发《破阵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和押韵方式。
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的规律。
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
4.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铁马冰河”代表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步骤三:情感和主题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战争的痛苦、对家园的思念等。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如战争的破坏力、对家园的眷恋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扩展阅读(10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晏殊的作品,如《浣溪沙》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晏殊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2.鼓励学生自己写一首与《破阵子》主题相关的诗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晏殊和《破阵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2.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晏殊《破阵子》的诗歌原文2.其他晏殊的诗歌作品3.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4.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指导问题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收集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破阵子 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词,学生将能够了解并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
2.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的内容和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电子板书。
3.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师生互动,进行词的初步讨论。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能举例说明一下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逐步引导其了解古代词的特点。
2. 展示辛弃疾的画像,引出话题:“你们听说过辛弃疾吗?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独特。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破阵子》。
”步骤二:课文阅读和讨论 (15分钟)1. 教师将《破阵子》的原文呈现在电子板书或PPT上,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一遍。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a. 词的主题是什么?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b. 词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词语?c. 词的结构和韵律如何?对于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3. 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与其他小组交流,学生分享观点。
步骤三:课文分析和文化背景讲解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中重要的句子和词汇,解释其中的文化意涵。
2. 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宋朝、南宋政权动荡的时期)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向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
3. 解读词的形式和韵律结构,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四:欣赏与鉴赏 (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并邀请学生与彼此分享对这些词的欣赏之处。
破阵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破阵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破阵子》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破阵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破阵子》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壮”,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背诵《西江月》阅读《清平乐村居》豪放派:写的就是军国大事,表的是雄心壮志。
语言高亢激昂,直抒胸臆。
婉约派:婉约派词写的是风花雪月,表的是儿女情长。
语言清新委婉,情思曲折。
同学们预习得不错。
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显示学习方法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
(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
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学生读)我们突出在“读”字三、读题。
突出一个“读”,读什么?首先读题。
1、“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写作目的:赋壮词:表达雄心壮志的词四、读作者,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
《破阵子》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欢迎他们?(师生齐鼓掌)师:除了用热烈的掌声,我想我们还可以用精彩的课堂表现。
好不好?生齐声:好!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经学习过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好不好?师生齐背诵师:同学们背得很流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谁来读一下题目?(投影)生:读《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师:谁来帮老师把这个标题解释一下?生:破阵子是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古典诗词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2. 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音频资料。
3. 准备相关诗词的案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1.2 展示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色。
1.3 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3.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3.2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案例分析4.1 展示相关诗词的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晏殊《破阵子·春景》教案
晏殊《破阵子·春景》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破阵子·春景》的背景、意境及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格律、韵味等。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情感表达及词牌知识。
2.难点:品味词句之美,领悟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对晏殊有哪些了解?他的词作有哪些特点?2.词作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破阵子·春景》。
分析词牌:破阵子,讲解其来源、格律及特点。
分析意境:词中描绘了怎样的春景?有哪些意象?3.情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表达。
分析: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抒发情感的?4.艺术手法分析教师讲解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
分析:这些艺术手法如何增强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5.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拓展:推荐其他晏殊的词作,让学生课后阅读并尝试欣赏。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春景》。
2.选择一首晏殊的其他词作,分析其意境、情感及艺术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晏殊《破阵子·春景》的意境、情感及艺术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清明祭扫,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寒食。
池面上碧苔点缀三四点,林间枝头黄鹂歌唱一两声,春日漫长飞絮轻轻飘荡。
巧笑着的东邻女伴,在采桑的路上相遇。
怀疑是昨晚做了个美梦,原来今日在斗草游戏中获胜,笑容从两颊。
《破阵子》教案1
《破阵子》教案1
《破阵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课类型精讲教学方法研讨主要教具多媒体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
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结合)
课后反思
时间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朗读交流赏析诗句体会意境总结构思特点布置作业
一
导入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
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
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
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
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教案《破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读并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
2. 掌握《破阵子》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
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2.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的故事背景。
2. 理解《破阵子》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难点:1.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2. 熟读并理解《破阵子》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白居易这位唐代著名诗人以及他的作品,引入《破阵子》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文本(15分钟)分段解读《破阵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给予肯定和指导。
4. 语音语调练习与朗读(20分钟)利用课堂录音或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5. 听课评析(10分钟)播放名家朗读的《破阵子》,让学生聆听,比较差异,体验不同的朗读风格。
6. 小组对话(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话,讨论、分享及比较自己的朗读心得体会。
7. 个人创作(20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内心感受的短文,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8. 展示与分享(15分钟)学生读出自己创作的短文,并进行展示和分享,班级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鼓励。
9. 总结与反思(5分钟)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个人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板书设计《破阵子》教案知识目标:- 熟读并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
破阵子初中教案
破阵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2. 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诗词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全文、字词解释、意象分析、背景介绍等;2. 学生准备《破阵子》全文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齐读《破阵子》。
二、诗词字词解释(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释诗词,解释生僻字词;2. 学生跟读,确保字词理解正确。
三、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破阵子”、“剑气”、“秋水”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四、意境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如“雄浑”、“悲壮”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境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五、表达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六、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破阵子》的创作背景,如历史背景、作者心态等;2. 学生听讲,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七、情感把握(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情感,如豪迈、悲壮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词情感的把握;3. 教师总结,强调情感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八、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九、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2. 写一篇关于《破阵子》的读后感。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欣赏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深入剖析诗歌主题。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提高创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1)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分析其他古代诗词,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辛弃疾的其他作品,突出本诗的艺术特点。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意象。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4.1 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4.2 学生跟随教师解析诗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艺术特色分析5.1 教师对比分析辛弃疾的其他作品,突出本诗的艺术特点。
5.2 学生欣赏并评价辛弃疾的写作风格。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教案、教学设计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破阵子》,让学生感受诗人李清照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通过诗词鉴赏,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必做作业:
(1)背诵《破阵子》,并准确书写生僻字、词;
(2)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诗人的家国情怀;
(3)分析诗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在诗中的作用;
(4)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翻译、赏析等,巩固所学知识。
2.选做作业:
(1)搜集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破阵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古诗文阅读能力,对诗词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破阵子》这首诗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首先,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可能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其次,学生对诗人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及情感内涵的把握可能不够深入;最后,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是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如“破阵子”、“沙场”等;二是诗人李清照的家国情怀及诗歌情感内涵的把握;三是古诗词鉴赏方法的传授和运用。
2.教学难点:一是诗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如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二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个性化解读;三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的能力。
破阵子晏殊 教案
破阵子晏殊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晏殊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及其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破阵子》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破阵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破阵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破阵子》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 《破阵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2. 针对《破阵子》的词汇和句式练习题。
3. 与《破阵子》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晏殊及其作品《破阵子》。
2. 引发学生对于《破阵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破阵子》的原文或翻译版本。
2. 分析《破阵子》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3. 解读《破阵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鉴赏与创作:1. 分析《破阵子》的艺术特点,如韵律、押韵、意象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比较《破阵子》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是对《破阵子》的续写、改编或创作类似主题的诗歌。
总结与评价: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顾《破阵子》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学生互相展示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进行晏殊及其他宋代诗人作品的比较研究。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或演出,加深对宋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介绍晏殊及其作品的资料。
2. 《破阵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3. 与《破阵子》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4. 针对《破阵子》的词汇和句式练习题。
评估方式:1. 学生对于《破阵子》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评估。
2. 学生的创作成果评估。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背景及意义。
1.1.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
1.1.3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格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热爱与关注。
1.3.2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春天燕子归来,词人感慨时光荏苒,抒发了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情感。
本词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展现了作者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基本的诗词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针对本词较深层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启发和引导。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分析《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韵律格式。
2.3.2 教学难点:理解词人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民族精神。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景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实践环节,观察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运用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掌握程度。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案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学步骤与内容教学活动导入新课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新课研讨一、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
景德初,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
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
诗文集今已不传。
有《珠玉词》三卷。
晏殊词多写男女恋情,但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
他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
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二、相关背景社日是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是在春分前后的戊日。
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些针线活。
每逢社日,就可以放下针线活,从事游玩。
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可以出门踏青挑菜的日子。
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
作者晏殊在此时春游郊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外,看到美丽的春景,有感于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三、内容提要这首词写的是古代闺中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片段。
词人用生花妙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仕女图,展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四、写法借鉴1.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上片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黄莺,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意象分析、背景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与活动:阅读并理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3 巩固与拓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写,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以及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分享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教师教材《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文章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笔记本和文具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制定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
6.2 学生准备:预习《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歌。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
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破阵子 教案
破阵子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古文诗词,使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破阵子》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学会运用相关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感受古文诗词的美。
教学准备:1. 课文《破阵子》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画面,引发学生对古代战争的兴趣,并与《破阵子》的主题相联系。
呈现(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破阵子》的作者杨慎,以及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2. 教师分段朗读《破阵子》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3. 学生跟读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破阵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破阵子》的意义和主题,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拓展(15分钟):1. 教师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类似于《破阵子》的诗词,展示自己对古文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古文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古文诗词,进一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破阵子》的读后感,包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破阵子》这首古文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诗词,提高了对古文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破阵子》。
本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并领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战争场景的视频资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英雄的关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背景,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破阵子》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南宋抗金战争4. 主题:英勇抗战、保家卫国5. 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破阵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抗战精神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让学生背诵课文,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抗战为主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破阵子文言文讲解教案
破阵子文言文讲解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文言文讲解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破阵子》这篇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破阵子》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破阵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材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破阵子》这篇文言文,以及他们对文言文的看法。
二、讲解文言文基本知识(10分钟)1. 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它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2. 解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如句式结构、词义辨析等。
三、文言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段讲解《破阵子》的文言文原文,结合翻译材料进行解读。
2. 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文言文翻译与写作(15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从句子结构和词语意义入手,逐句进行翻译。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仿写,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言文段落。
五、文言文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1. 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2. 分析《破阵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六、小结与延伸(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供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文言文的世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话题、讲解文言文基本知识、阅读理解、翻译练习和修辞手法分析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文言文写作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辛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并达到背诵目的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2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化的标签。
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作家作品5
1、辛弃疾,祖籍山东济南,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就在家乡组织义勇军抗金,不久率部南归。
他一生力主抗金,不仅具有爱国热忱,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屡遭朝廷当权者排挤与打击。
所以,他的词多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2、解题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公元1188年,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已,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陈亮专门前去拜访。
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大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
三、朗读正音5(板书正音)
1、正音
2、朗读
欣赏配乐朗诵
分小组朗读,大家点评,集体齐读
四、整体感知,诗词释义
1、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理解词的内容,疑惑之处与同伴讨论,
大家都不明白,请教老师。
5
2、每个小组负责翻译一句,教师启发、纠正、点拨、提问。
10
3、归纳上下片内容
五、鉴赏品析,难点探究10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
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壮)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2、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表现“壮”的特
点?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豪迈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分食烤牛肉,翻奏战歌)假如把“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改为“弹”你觉得如何?(弹琴,显得很优雅,缺乏战场上的那种气氛“翻”可以是各种乐器一起演奏,而用弹就是一种乐器在演奏,就缺少一种豪迈雄壮的气势)。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快”和“惊”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飞奔的战马,“惊”既写出万箭齐发惊雷般的响声,也写出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气势)。
“了却”写出词人收复失地,平定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怜”写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壮)。
3、词人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昂扬壮阔的梦境——可,他的这个梦实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提示:入梦前的动作,梦醒后的感慨,“醉”“梦回”“可怜白发生”)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
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
4、归纳主题:
这首词是词人的代表作之一,既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
词人回忆了早年军旅生活,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战斗场面,表达出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六、迁移拓展,复习鉴赏古诗10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辛弃疾的这首壮怀激烈的词作,同时也了解了一点鉴赏诗词的方法,即抓住“诗眼”和“妙字”领会诗人情感。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其中的关键词与诗歌内容是如何紧密联系的。
小组合作探究
鉴赏《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鉴赏这两首诗,将以前学过的古诗词用这种鉴赏方法复习一下。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破阵子》,复习八上古诗,找出“诗眼”“妙字”,并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
八、背诵比赛
九、教学反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
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首尾行结,浑然一体。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