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0年代之前的會計技術與成本制 度
工業革命之後,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生產模式, 逐漸由工廠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是,工廠老闆如 何有效來管理工廠中以工人為主的生產程序藉以 提昇資源使用效率。為了滿足內部規劃與控制之 資訊需求於是新的會計技術及加工成本制度被發 展出來,協助配合管理者欲控制由資源轉換成最 終 產 品 比 率 的 需 求 。 另 , Carnegie Steel Company首先運用成本單來控制人工與材料成 本(cost sheets for control) 。此階段,成本會計 並未包含分配固定成本至產品內或期間中。
•DCF法與RI法(1950年代)
1.現金流量折現(Discounted cash flow)法 Joel Dean and Associates顧問公司設計
DCF法用來評估資本投資計畫。
2.Residual Income (RI)法 此法主要是由General Electric 公司所發展
出來,作為ROI的補助工具 。 因 為 RI可克服 ROI所衍生的反功能問題(部門主管可能會拒 絕高於全公司資金成本,但低於部門現有ROI 的投資計畫)。
•杜邦投資報酬率(1910—1914年)
1900年代初期因企業購併風潮使企業 複雜化後,其內部產生之資訊,本身 很難整合,於是出現中央集權式的會 計系統來加以管理。1910年時,杜邦 公司(Du Pont)設計了一套至今仍被會 計及財務分析人員所使用的投資報酬 率(ROI),用以評估各部門績效並作為 衡量公司整體財務績效的指標。
•源自文库理會計實務的普及(1920—1950年 )
1925年後,隨著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張,迫使 企業需向外界提供財務報表,於是出現了獨 立審計。在此時期內,似乎是以財務會計的 發展為主,但是由Du Pont與GM所發展出來 的管理會計技術則在這段時期內被普及化。 這些技術包括多事業部門組織的分權化、以 投資報酬率作為績效衡量指標、資本預算、 彈性預算、利潤分享的獎酬計畫及市場基礎 的轉撥計價制度等。
資訊評估者說
此階段約在1970年後期。此法試圖彌補 資訊經濟學說以單人制訂決策的缺點, 將管理會計人員視為一個資訊評估者, 與根據該成本資訊作決策的經理人截然 劃分,而成為雙人設定之模式。由於此 說矯枉過正,高估了管理會計人員的功 能與角色,貶抑了經理人員之地位,使 其淪為被操縱的陪襯者。之後由於代理 理論的興起,方予填補與矯正其模式之 缺點。
•標準成本制度(1880—1910年)
科學管理工程人員為生產某一個別產品所需 要之材料、人工工時及機器小時制定出各項 標準。這些資訊主要是用來改善及控制生產 作業之效率,但也可作為計算產品成本之用 。此一努力成了標準成本制度的起源,標準 成本制度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製造費用 記入產品成本並簡化存貨評價與帳務工作, 利用差異分析來控制各項作業。但此時期會 計資訊只是用來專門控制單一種產品。
管理会计的发展史
壹、前言
會計係一門社會科學,隨著經濟環 境及社會型態的演變,管理會計所 提供的功能亦逐漸不同,每個歷史 階段均有其不同的使命,從早期的 單一產業強調單位成本的計算藉以 評估企業資源使用效率,到近期多 角化企業之經營強調企業總體目標 之達成等。本報告以下主要就管理 會計之發展與演變做一介紹。
二、管理會計理論之發展
❖ 絕對真理說(Absolute-truth approach) ❖ 條件真理說(Conditional-truth
approach) ❖ 資訊經濟說(Information-economics
approach) ❖ 資訊評估者說(Information-evaluator
approach) ❖ 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
資訊經濟說
此階段係在1968年至1976年之間。此法 是用來衡量資訊的需求,根據資訊所產 生之價值,和它的提供成本(包括準確 和適時的成本),加以比較,以決定何 種資訊量下所作成之決策最划算。此法 被 Horngren 稱 之 為 『 真 實 代 價 說 ( Costly-truth approach)』 目 的 是 將 管 理會計制度視為一個資訊系統而作成本 效益分析,強調為獲取正確和及時的資 訊必需付出代價。
絕對真理說
此階段約在1950年代以前,強調以 客觀而明確的方法,完全將所有成 本分攤給產品成本,研究的焦點在 追求“真實成本(True costs)”。 故其研究主題偏重在單位成本的計 算、聯合成本的分攤,標準成本以 及差異分析等問題上。
條件真理說
此階段約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此 說認為成本對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決策案會 有不同的含意,且成本的彙集或分攤方式 ,應隨所制訂決策不同而改變。這是管理 會計之開始,其目的在利用成本資訊協助 管理決策。此說亦有人稱為『使用者導向 法』或『決策模式法』。其研究主題有增 支成本分析、成本利量分析、資本預算決 策以及存貨規劃與管理等。
貳、歷史發展
一、管理會計實務之發展 二、管理會計理論之發展
一、管理會計實務之歷史發展
§1880年代以前的成本制度 §標準成本制度(1880—1910年) §杜邦投資報酬率(1910—1914年) §分權式責任制度及多事業部組織
(1920年代) §管理會計實務的普及(1920—1950年) §DCF法與RI法(1950年代以後)
•分權式責任制度及多事業部組織(1920年 代)
由於垂直整合型公司本身的複雜性及經營人員與 企業所有者目標不一致等因素,阻礙了垂直整合 型公司(例如:Du Pont、General Motors)的發展 ,繼之而起的乃是分權式管理所控管之多事業部 門組織。在多事業部門組織之中,分派給高階主 管的任務係規劃公司的策略,而對其下屬的經理 人,則指派他們對公司不同生產線或不同行銷區 域的營運活動。並藉由 投 資 報 酬 率 、 彈 性 預 算 、 利潤分享的獎酬計畫及市場基礎的轉撥計價制度 的運用,作為各事業部門經理人績效衡量的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