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下水的循环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地下水的运动

水文地质-地下水的运动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四、裘布依公式的讨论
(2)抽水井流量与井径的关系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井径 对流量的影响比Dupuit公 式反映的关系要大得多。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四、裘布依公式的讨论
(3)水跃对裘布依公式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潜水的出口处一般都存 在渗出面。当潜水流入井 中时也存在渗出面,也称水 跃,即井壁水位hs高于井 中水位hw(图4一10),而潜 水井的Dupuit公式并没有 考虑渗出面的存在。
H Z p

图4-5 流网示意图
在渗流场中,把水头值相等的点连成线或面就构成了等水 头线或等水头面。
流网是由等水头线和流线所组成的正交网格。流网直观地 描述了渗流场(或流速场)的特征。它可以是正方形、长 方形或曲边方形。
第二节 地下水运动规律
水流类型
一维流任意点的水力坡度均相等(
图4-6a);
s1=1.00 m s2=1.75 m s3=2.50 m 求K?
Q1=4500 m3/d; Q2=7850 m3/d; Q3=11250 m3/d;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五、地下水流向非完整井和直线边界附近的完整井
1、承压水非完整井 当α=1时,A=0,就变成 完整井公式,当α很小, A值很大,则公式变为: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五、地下水流向非完整井和直线边界附近的完整井
2、潜水非完整井 潜水非完整井可以看做上段 是潜水完整井,下段是承压 水非完整井。这样可以近似 的看做总流量Q等于两段Q1 和Q2的和。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裘布衣假设:
天然水力坡度为0,井附近水力坡度<1/4; 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含水层的底板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ω—过水断面(在实验中相当于砂柱横断面积);
h—水头损失(h=H1-H2,即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
L—渗透途径(上下游过水断面的距离); I—水力梯度(相当于h/L,即水头差除以渗透途径); k—渗透系数。
第9页,本讲稿共59页
由水力学可知,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Q等于流速V与过 水断面ω的乘积,即:
孔介质都可能存在。
第26页,本讲稿共59页
(二)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 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
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等
水头线的方向运动。 • 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
第27页,本讲稿共59页
流网的绘制(以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稳定流网的
绘制为例): • 精确绘制定量流网需要充分掌握有关的边界条件及
• 实验:装有砂的圆筒(图)。
水由筒的上端加入,流经砂柱,由下端 流出。上游用溢水设备控制水位,使实 验过程中水头始终保持不变。在圆筒的 上下端各设一根测压管,分别测定上下 两个过水断面的水头。下端出口处设管 嘴以测定流量。
第8页,本讲稿共59页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下列关系式:
Q = Kωh/L = KωI (达西公式) 式中:Q—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通过砂柱各断面的流量;
达西定律适用范围很广。它不仅是水文地质定量计算的基础,还是定性 分析各种水文地质过程的重要依据。深入掌握达西定律的物理实质,灵 活的运用它来分析问题,是水文地质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功。
第21页,本讲稿共59页
达西定律具体适用范围为:
• 存在一个临界雷诺数Re临(1~10), Re临是达西定律成 立的上限,当Re< Re临,即低雷诺数时,属低速流,这 时该区域内达西定律适用。
• 在稳定流条件下,流线与迹线重合。 • 等水头线:在某时刻,渗流场中水头值相等的各点连线。(水势场

《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水循环的科学原理,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基本过程。

2. 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与保护意识,提高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其自然过程,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教学材料:1. 水循环相关的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地图或地球仪,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

3. 有关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案例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 黑板或白板以及书写工具,用于书写教学要点和互动问答。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水循环相关的故事,或者展示一些水循环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水循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阶段1. 概念阐释教师详细解释水循环的概念,包括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2. 环节分解将水循环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环节,如蒸发、凝结、降水等。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详细讲解每个环节的特点和作用。

3. 实例分析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城市雨水的排放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实际情况。

三、互动探讨阶段1.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水文地质第四章1

水文地质第四章1

3、当抽水井是建在无充分就地补给(无定 水头)广阔分布的含水层之中。若观测孔中 的s值在s-lgr曲线上能连成直线,则可根据 观测井的数据用裘布依型公式来计算含水层 的渗透系数
4、在取水量远小于补给量的地区,可以先 用上述方法求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然后 再用裘布依公式大致推测在不同取水量的 情况下境内及附近的地下水位降值
只有当雷诺数小于1~10时地下水运动才服 从达西公式。 大多情况下地下水的雷诺数一般不超过1; 例如,地下水以u=10m/d的流速在粒径为 20mm的卵石层中运动,卵石间的孔隙直径 为3mm(0.003m),当地下水温为15℃时, 运动粘滞系数γ=0.1m2/d,则雷诺数为?
(二)非线性渗透定律
当地下水在岩石的大孔隙,大裂隙,大溶洞中及取 水构筑物附近流动时,Re>10,紊流。 紊流运动的规律称为谢才公式(哲才公式)
D、地下水径流从水位高处向低处流动
达西定律要满足条件为( ) A、地下水流的雷诺数Re<1~10 B、地下水流的雷诺数1~10<Re<20~60 C、地下水流的雷诺数Re>20~60 D、地下水流的雷诺数可以为任何值
一潜水含水层均质,各向同性,渗透系数 为15m/d,其中某过水断面A的面积为 100m2,水位为38m,距离A断面100米的 断面B的水位为36m,则断面A的日过流量 是( )m3
裘布依公式推导的假设条件
1、水力坡度:天然水力坡度等于零,抽水时为了 用流线倾角的正切代替正弦,则井附近的水力坡 度不大于1/4。 2、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含水层的底板是隔 水的。 3、边界条件:抽水时影响半径的范围内无入渗, 无蒸发,每个过水断面上流量不变;在影响半径 范围以外的地方流量为零;在影响半径的圆周上 为定水头边界。 4、抽水井内及附近都是二维流(即抽水井内不同 深度处的水头降低是相同的。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预防和控制地下水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严格保护的原则;(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三)统筹规划、分区管理、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四)公众参与、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监测、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第五条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六条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二)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三)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质量、功能、环境等因素。

第七条国家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形成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第八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查与评价。

第九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遵循以下要求:(一)符合水资源保护要求;(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四)符合地下水功能区划和地下水水质标准。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程序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三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加强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情况。

第十四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水循环》教学参考素材

《水循环》教学参考素材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成因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通过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雨、降雪等形式落到地球表面。

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开始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我们将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也就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

这使水循环过程中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为水的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流动,为水汽的移动提供了条件。

地心引力(重力)则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从而实现了水循环。

整个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水循环的这5个环节,使天空与地面、地表与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相互交换,使水圈内的水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水循环类型及环节(1)海陆间大循环即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

此处的“大”不是指水量大,水循环中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也不是指空间范围广。

此处的“大”,是指沟通海洋和陆地,联系陆地小循环和海洋小循环,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

(2)陆地内循环指发生于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又称陆地小循环。

陆地内循环可进一步区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内流区小循环自成一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陆地不直接和海洋相沟通,水分交换以垂向为主,仅借助于大气环流运动,在高空与外界之间,进行一定量的水汽输送与交换。

而在外流区域,也存在“陆地水蒸发—陆地上降水”的陆地内循环,只是外流区除了参与陆地内循环外,还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3)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存在水汽输送。

水平方向的水汽输送,有由海到陆、由陆到海、陆地内部和海洋内部几类。

第四章-1 地下水的运动

第四章-1 地下水的运动
(二)渗流速度和实际流速
• 据渗流特点:渗流场中过水断面ω包括地下水实际
流过岩土空隙面积(n)和骨架所占的面积。而流 量Q相同,渗流速度v和地下水实际速度u,
二者关系为: v nu
u
Q
n
v
Q
由于空隙度n<1,故v永远<u。
第一节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三)水头和流网
• 在渗流中,地下水的实际流速非常缓慢, 每昼夜只有几m、几十m,最大也不超过 1000m,流速水头小,可忽略。地下水 运动可近似认为总水头在数值上等于测 压管水头。简称水头。
图4-1 流线示意图
过水断面:把垂直于水流方向(即流线)的水流
截面称为过水断面。它是平面或曲面,如图4-2。
流速:指水流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动的距离(m/s)。
实际的点流速 VS 平均流速
图4-2流线及过水断面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
的水量(m3/s)。
QW h v
tt
上式表明:某过水断面所通过的流量Q等于过水断
面面积ω乘以该过水断面上的平均流速v。
第一节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二、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1、曲折复杂的地下水通道
地下水储存并运动于岩 石颗粒间像串珠管状的 孔隙和岩石内纵横交错 的裂隙之中,由于这些 空隙形状、大小和连通 程度的变化,造成地下 水水流通道十分复杂。
第一节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H Z p
图4-5 流网示意图
在渗流场中,把水头值相等的点连成线或面就构成
了等水头线或等水头面.
流网是由等水头线和流线所组成的正交网格。流网直观地
描述了渗流场(或流速场)的特征。它可以是正方形、长
方形或曲边方形。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渗透与渗流
渗透: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渗流是一种假想水流。
假想水流应满足下列条件: (1)性质(如密度、粘滞
性等)和真实地下水相同; (2)充满含水层的整个空
间; (3)运动时,在任意岩石
体积内所受的阻力与真实水流 相同;
(4)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 及任一点的压力或水头均和实 际水流相同。 渗流区或渗流场:假想水流所 占据的空间。
• 流线: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 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 迹线:则是对水质点运动所拍的电影。在稳定流 条件下,流线与迹线重合。
一、均质各向同,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 正交网格。 • 分析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稳定流网。 • 徒手绘制定性流网
地下水的运动绝大多数服从Darcy定律。
二、非线性渗透定律—哲才(Chezy)定律
地下水在较大的空隙中运动且流速较大时,呈紊 流运动,此时的渗流服从哲才定律。有:
1
Q KI 2
1
V KI 2
即此时渗透流速V与水力梯度I的1/2次方成正比.
4.2 流 网
• 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 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2.层流和紊流
层流运动: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紊流运动:水质点无秩序的、互相混杂的流动.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速度一般较慢,大多为层流 运动。只有在大裂隙、溶洞中地下水流速大,才可能出现紊 流运动。此外,在抽水井附近小范围内,当降深很大时,流 速增大,也可出现紊流现象。
3. 稳定流和非稳定流
实际流速,ω有:
Q Kw h KwI Vw L
Q= ω/·u= ω·ne·u=

第四章__地下水运动4

第四章__地下水运动4
2
lg
2 .25 T t r
2 *

*
T [ t ]
给水度计算
降雨入渗系数计算
降雨入渗系数经验值


1.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有哪 些?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 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 数有几种方法?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3.某地在承压井进行带观测孔的定流量非稳定抽水试验。抽 水井出水量 Q 871 .2m / d ,观测孔到抽水孔距离 r 373 m ,水 位降深历时资料见表2-2。试用 S ~ lg t 直线图解法求参数 T 和 *
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运动
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泰斯公式
潜水 水位 传导 系数
a
kh

§4-3承压含水层中的完整井非稳定流
当承压含水层侧向边界离井很远,边界对研究区的水头 分布没有明显影响时,可以把它看作是无外界补给的无限含水 层。 1. 定流量抽水时的Theis公式 承压含水层中单井定流量抽水的数学模型是在下列假 设条件下建立的: (1) 含水层均质各向同性,等厚,侧向无限延伸,产状水 平; (2) 抽水前天然状态下水力坡度为零; (3) 完整井定流量抽水,井径无限小; (4) 含水层中水流服从Darcy定律; (5) 水头下降引起的地下水从贮存量中的释放是瞬时完成 的。
*
M 23 m
r 500 m
第四节 • • • • • • • •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渗透系数K 导水系数T 给水度μ 储水系数μ* 压力传导系数a 影响半径R 越流因数B 降雨入渗系数
稳定流抽水试验求K
• Q-S呈直线关系(b型)
–直接利用Dupuit、Thiem公式 –稳定井流公式.ppt

地下水动力学课后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地下水动力学课后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4)请指出地下岩溶集中发育的常见地质构造部位。
P131中。
第十四章 地下水资源
(1)对比以下概念
地下水补给资源、地下水储存资源。
P142。 (2)辨析论述:
只要地下水开采量小于天然补给量,就不会动用地下水的
储存资源? 不正确。
(3)阐述地下水补给资源的性质和供水意义。
P143。
(4)如果采排地下水一段时间后,新增的补给量及减少的 天然排泄量与人工排泄量相等,含水层水量达到新的平衡 。在动态曲线上表现为:地下水水位在比原先低的位置上
1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于浅部层圈水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以自由态ho分子形式存在液态为主也呈现固态气态存在
绪 言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于浅部层圈水,其中分布有大气水
、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以 自由态H2O分子
形式存在, 液态 为主,也呈现 固态 与 气态 存在。 详见P6。
第五章 包气带水的运动
(1)当潜水水位下降时,支持毛细水和悬挂毛细水的运动有什么不 同特点? 当潜水水位下降时,支持毛细水随水位向下运动,悬挂毛细水
不运动。
(2)对于特定的均质包气带,其渗透系数随着岩石含水量的增加而 增大直至为一常数,所以渗透系数是含水量的函数;
正确。参见P48中。
(3)当细管毛细上升高度为10cm,粗管毛细上升高度为5cm时,A管、B管、C 管毛细上升高度各为多少?
P57中。
(5)在某含水层的局部地区,沿着地下水流动方向, SO42-浓度显著下 降,HCO3-浓度则显著升高,试回答以下问题: (A)什么样的化学作用可能引起这种变化? 脱硫酸作用。 (B)与此相对应,地下水中其它水化学组分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SO42-浓度显著下降,H2S、HCO3-浓度则显著升高。 (6)试用掌握的地下水化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A)油田储层地下水中H2S,NH4+浓度较高,而SO42-,NO3-含量很低; 在还原环境,脱硫酸作用所致。 (B)灰岩地区的泉口出现钙华。 脱碳酸作用所致。 (7)阐明影响溶滤作用的影响因素和产生浓缩作用的条件。 参见P56。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

第四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非稳定运动§1、承压含水层中的完整井流一、定流量抽水时的Theis(泰斯公式)假定条件:(1)含水层均质各向同性、等厚,侧向无限延伸,产状水平; (2)抽水前天然状态下水力坡度为零; (3)完整井定流量抽水,井径无限小; (4)含水层中水流服从Darcy 定律;(5)水头下降引起的地下水从贮存量中的释放是瞬时完成的。

教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抽水形成以井轴为对称轴的下降漏斗,将坐标原点放在含水层底板抽水井的井轴处,井轴为z 轴,建立坐标系。

则以降深表示的微分方程为:教学模型为: 其解为:其中:s —抽水影响范围内,任一点任一时刻的水位降深;Q —抽水井的流量; T —导水系数;t —自抽水开始导计算时刻的时间; r —计算点到抽水井的距离; u —含水层的贮水系数。

利用上述W(u)和u 的关系制定P 93表,W(u)可查表得。

首先由 计算出u 値,然后查表得相应的W(u),再求r 处的s 値。

tsT urs r rs ∂∂=∂∂+∂∂*221⎪⎪⎪⎪⎩⎪⎪⎪⎪⎨⎧-=∂∂>=∂∂=∞∞<<=∞<<>∂∂=∂∂+∂∂→∞→T r s r t r s t s r r s r t t s T u rs r r s r r π2Qlim 00,0),(00)0,(0,010*22()()⎰∞-===uy dy y e u W Tt u r u u W T Q s 44*2πTtu r u 4*2=二、流量变化时的计算公式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阶梯变化和连续渐变,相应的流量过程线为台阶状和连续光滑的曲线。

连续光滑的曲线应概括成阶梯状折线。

概化的原则:矩形面积等于曲线与横坐标所围成的面积。

每一个阶梯视为定流量,用Theis 公式计算降深,然后将各降深叠加起来,得流量变化的总降深値。

如图,连续抽水,概括为4个阶梯,若求t 时刻的水位降深,则可分解为四个亚问题,第一个亚问题以Q 1流量抽水从t 0→t ;第二个亚问题以Q 2-Q 1流量抽水,从t 1→t ;第三个亚问题以Q 3-Q 2流量抽水从t 2→t ;第四个亚问题以Q 4-Q 3流量抽水从t 3→t 。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8.各种补给的特点 ①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 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河流水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由 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多在夏秋季节发生洪水,也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②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这类河 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不像降水 量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为规律。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 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⑤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 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①河流就是所在流域内自然地理背景下的产物。河水是以不同形态和经过不同转化 途径的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显然,只有进入河床的水量足以保持经常流动即足以补 偿蒸发和渗透所造成的损耗时,才能够形成河流。湿润地区河网密集,径流充沛, 而干旱地区河网稀疏,径流贫乏,说明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 ②除气候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对径流发生影响。如流域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 密度直接影响着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物质组成决定着径流决定着下渗状况, 植被则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影响径流等。
5.厄尔尼诺现象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有来自南赤道洋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洋流和沿南美洲海岸北 上的秘鲁洋流。与秘鲁流边部连接一起的大量上涌海水为浮游植物提供了足够的营 养物质,使以此为食的秘鲁鱼产量占师姐领先地位。但有时因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 移,东南信风微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洋流,上涌海 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与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硫化氢进入 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洋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 月以上,成为厄尔尼诺现象。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2 饱水带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达西定律
一、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1.达西定律 H.Darcy—法国水力学家,1856年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得出的线性渗 透定律 实验条件 1)等径圆筒装入均匀砂样,断面为ω 2)上下各置一个稳定的溢水装置——保持稳定水流 3)实验时上端进水,下端出水——示意流线 4)砂筒中安装了2个测压管 5)下端测出水量-Q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下列关系式: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1 地下水运动-渗流运动要素 4.2 饱水带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达西定律 4.3 流网 4.4 饱水粘性土中结合水的运动规律
4.1 地下水运动-渗流运动要素
一、地下水存在及运动
1.岩石空隙介质:三种。 2.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介质中的存在形式:强、弱结合水;毛细水;重 力水。
Q-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即为通过砂柱各断面的流量); ω-过水断面(在实验中相当于砂柱横断面积); h -水头损失( h = H1 − H2 ,即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 L -渗透途径(上下游过水断面的距离); I -水力梯度(相当于h / L ,即水头差除以渗透途径); K -渗透系数
2)水力梯度(I)
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而消耗机械能,出现水头损失。 水力梯度(I) 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即: I=h/L,h:水头差,h=H1-H2
水在空隙中运动时,必须克服水与隙壁以及流动快慢不同的水质点 之间的摩擦阻力(这种摩擦阻力随地下水流速增加而增大),从而消 耗机械能,造成水头损失。因此,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 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从另一个角度,也可 以将水力梯度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 力量。既然机械能消耗于渗透途径上,因此求算水力梯度I 时,水头 差必须与相应的渗透途径相对应。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等各种形式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流过一段路程,然后又以泉、蒸发等形式排出地表,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便叫做地下水的循环,其中资源量的增减正是补给与排泄不平衡所致。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即为地下水的补给,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凝聚水入渗、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一、降水入渗补给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雹,在许多状况下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

当大气降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变为地表径流,一部分蒸发重新回到大气圈,剩下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

一般状况下,入渗补给含水层的水量仅占降水量的20~50%,其余的水量通过各种途径耗失了。

L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大气降水抵达地表便向土壤孔隙渗入,假如土壤初始含水率很小,则入渗水首先形成薄膜水,到达最大薄膜水后,又连续充填毛细孔隙形成毛细水,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超过最大持水量时,才形成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

一般的降水入渗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属于受供水强度掌握阶段;后期为受入渗力量掌握阶段。

降雨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活塞式(PiSton type)及捷径式(short-circuit type)o活塞式是指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此类下渗主要发生于比较均质的砂层中。

捷径式指水流不作面状推动,而沿着某些通路优先下渗,例如在粘性土中下渗水往往沿着某些大孔道——根孔、虫孔及裂隙发生的移动。

⑴均质土的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动,如同活塞的运移。

分两个入渗阶段:①土壤吸水阶段:降水入渗水用于补充水分亏缺,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大,毛细率很大;②稳定入渗阶段:湿锋面下渗到肯定深度,重力水力梯度起主要作用,毛细水力梯度渐渐变小,入渗率趋于稳定值。

⑵粘性土的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汲取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集中。

水文地质第三、四章

水文地质第三、四章

最大涌水 量 /m3.min-1 24.4 225 320 60.5 75.25 17.4
安阳矿区 鹤壁矿区 焦作矿区 荥巩矿区 新密矿区 朝川矿区
(2)地质条件 a.含水层厚度:厚度变大,径流 减慢;反之,径流加快。 b.含水层渗透性:渗透性变好, 径流减慢;反之,径流加快。 (3)边界条件 a.开放性边界 : 地下水补给河流-由补给区至排 泄区径流加快,潜水面呈上凸 抛物线。 河流补给地下水-由补给区至排 泄区径流减慢,潜水面呈上凹 抛物线。 b.闭合性边界 潜水湖-径流条件差 潜水流-径流条件好
特征: 空隙分布极不均匀 地下水水头高,运移复杂 排泄集中,排泄量大。 水质简单,为重碳酸型水(HCO3-)
溶隙与溶孔
溶沟
落水洞与溶洞(石笋石钟乳)
石柱
石峰与石林
石笋
石牙与地下河
3.3地下水的循环
水文地质单元-由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构成的完整空间区域。 一、地下水补给条件 1.补给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2.控制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切割强烈,则补给条件差。 (2).植被条件-植被茂密,则补给条件好。 (3).气象条件-暴风骤雨,补给条件差。 (4).水文条件-地表水发育地带补给条件好 (5).地质条件-含水层渗透性好,厚度大, 倾角缓,则开启度大,补给条件好。 二、地下水径流条件 1.潜水 特征:水头小但分布不均匀,径流简单,流线大致平行,方向单一 控制条件 (1)地形条件 山区地形-地形起伏大,水头梯度亦大。因而埋藏深、径流快 平原地形-地形起伏小,水头梯度亦小。因而埋藏浅、径流慢
河南省岩溶矿区补给条件与地质条件关系表
(据李栋臣,1996)
矿区名称
裸露区 /km2 289 545 1073 264.8 168.5 15

地下水基础—第四章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基础—第四章  地下水的运动
显然,在均匀流中,质点的时变加速度和位变加速 度都等于零。
非均匀流——如果沿水流方向质点流速的大小或方向发 生变化,这种水流则称为非均匀流:
缓变流——在实际水流中,流线之间的交角很小,流线 间接近平行,且各流线的曲率半径很大,使得沿流程方 向质点的流速不论大小和方向都是很缓慢的。显然,在 缓变流中,质点的时变加速度等于零,位变加速度很小 趋向于零,为近似的均匀流。
头头 头
伯诺里能量方程
Z——从某一基准面算起的单位位置势能,其大小与基准
面的选取而变化;
p——水体本身所形成的压强势能,其大小与基准面的选
取无关;
u2 ——过水断面的平均单位动能,大小仅与水流速度的大
2g
小有关;
Z
p
——单位水具有的总势能,称为测压水头。
等水头线(equipotential lines)——在某时刻,渗流 场中水头相等各点的连线,表征水势场的分布。
地下水在较大的岩石空隙中运动且流速相当大时,则呈 紊流运动。此时的渗透服从哲才定律:
K
达西定律与哲才定律应用条件的区别仅在于水的流动状 态,即层流还是紊流。地下水的流态主要取决于渗透速度, 流速较小时,一般称层流运动,在层流范围内的最大允许流 速称为临界流速Vc。若流速大于临界流速,地下水则呈紊流 运动。
第四章 地下水的运动
4.1 基本概念 4.2 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4.3 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方法 4.4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5 流网
4.2 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地下水的渗流与地表水或管槽 中的水流相比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不论哪一类含水介质,其通道一般 都是不规则的,它是由大小不等、形 状不同的孔隙、裂隙、溶隙(或溶穴 连接组合而成的。因此,实际的水流 通道的空间形态与方向是相当复杂的。 这就使得地下水沿程流动时水质点运 动的速度的大小与方向都在不断地变 化着(右图)。

河北石家庄202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地下水47张PPT

河北石家庄202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地下水47张PPT

潜水与河流水、湖泊水的互补关系:
潜水补给河流水 河流水补给潜水 潜水、河流水互补 潜水补给湖泊水 湖泊水补给潜水 潜水、湖泊水互补
潜水补给河流水 河流水补给潜水 潜水、河流水互补
•小结1:潜水位线与地势起伏相一致。
•河流流向:即等潜水位线的递减方向
•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处流向 低处
• 潜水位与地势的关系
• 潜水水位指潜水自由水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一般情况潜 水的高低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地势高的地方潜水水位也高。在 一年中降水多的季节,潜水水位会升高,相反则变低。因此无固 定的潜水水位。
•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 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 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C
4.从图中内容可知,甲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地下水开采过度 B.地下水污染严重
A
C.有:
C
A.4-5月 B.6-7月 C. 7-8月 D.12-1月
中心潜水低,说明地下 水过度开采;
中心潜水高,说明当 地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6.图中地下水流速最大处是
等潜水位到达地面的垂直距离
水井中水面离地面高度计算公式为:H=H海拔-H潜水位
HA=65-50=15米 HB=55-46=9米
➢潜水的埋藏深度:指潜水面到地表的 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 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二者高 程之差),即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
• (3)潜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 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等潜水位线的应用
1、上图为某地两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图中数字表 示潜水位(单位:米),正确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

《水文地质学》大学笔记

《水文地质学》大学笔记

《水文地质学》大学笔记第一章:水文地质学概述一、水文地质学的定义与意义1. 定义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涉及地下水的起源、分布、流动、质量和管理与保护。

它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结合了地质学、环境科学、水文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 意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还与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城市建设、农业灌溉等众多领域紧密相关。

二、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 地下水的形成与循环- 地下水的起源:降水、地表水渗入、岩石水等。

- 地下水循环:补给、流动、储存、排泄等过程。

2. 地下水的分布规律- 地下水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

- 地下水层位的分布特征:水位、水质、水温等。

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味道、透明度、密度、导电性等。

- 化学性质:溶解离子、气体、有机物、微生物等。

4.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达西定律: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规律。

- 地下水流动方程: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

5.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利用- 资源量评价:储量、补给量、可开采量等。

- 开发利用技术:钻井、抽水、地下水处理等。

6. 地下水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污染源: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等。

- 防治措施:污染源控制、地下水修复、环境监测等。

7. 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地下水因素。

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 地表水系调查- 钻井与水文地质剖面- 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渗透试验等。

2. 实验室测试- 水样分析:化学成分、微生物含量等。

- 岩石样品分析:孔隙度、渗透性等。

3. 数值模拟- 地下水流动模拟- 污染物迁移模拟- 降水-径流模拟4. 遥感技术- 地下水资源的遥感监测- 地下水循环过程的遥感分析5. 地球物理勘探- 电法勘探- 地震勘探- 重力勘探6. 社会经济调查- 水资源需求调查-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现状调查四、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地下水理论的初步形成- 达西定律的提出2. 形成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 水文地质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 地下水流动方程的建立3.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计算机技术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应用- 遥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理念下的水文地质学研究五、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1.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水资源合理分配与调度2. 城市供水与排水- 水源地的勘查与评价- 城市地下水管理与保护3. 农业灌溉- 地下水灌溉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农田地下水位控制4. 矿产资源开发-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勘查- 矿井涌水预测与防治5. 环境保护与治理-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 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管理6. 地质灾害防治- 地下水诱发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地下水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第二章:地质基础一、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1. 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边界、汇聚边界、转换边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关物理量
1、过水断面A与实际过水断面Au: Au=A*ne 其中,ne为有效孔隙度。实际参与渗流的那部分孔隙度。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2、渗透流速(V)与实际流速(u)
渗透流速V:是假设水流通过整个岩层 断面(骨架+空隙)时所具有的虚拟的 平均流速。 地下水渗透流速 V=u ne,渗透流速等 于平均实际流速与有效空隙度的乘积。 实际流动速度(平均)要大于渗透速 度 意义:研究水量时,只考虑水流通过 的总量与平均流速,而不去追踪实际 水质点的运移轨迹——简化的研究。
一、地下水的补给
(4)人工补给地下水:采用有计划的人为
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
① 补充与储存地下水资源,抬升地下水位; ② 储存热源、冷源; ③ 控制论地面沉降; ④ 防止海水倒灌、咸水入侵;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式有: ① 地面,② 河渠,③ 坑池蓄水渗补,④ 井孔灌注。
一、地下水的补给
六、其他含水层的补给
一、 基本概念
3 稳定流与非稳定流
稳定流——地下水的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 等)不随时间 改变。 非稳定流——地下水的各运动要素随流程、时间等不断
发生变化的水流。
一、 基本概念
注意:
1. 自然界中地下水都属于非稳定流。
⑴ 补给水源受水文、气象因素影响大,呈季节性变化; ⑵ 排泄方式具有不稳定性; ⑶ 径流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 2. 为了便于计算,常将某些运动要素变化微小,或实际考 虑时间尺度内某些运动要素变化变化不大的渗流,近似地 看作稳定流。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
地下水排泄方式:泉、向河流排泄、蒸发、蒸腾、人
工排泄等。
三、地下水的排泄
1 、泉
(1) 定义: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2)分类:
根据含水层性质: 上升泉:承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上 升并溢出地表的泉; 下降泉:地下水受重力作用自由流出地表的泉。
一、 基本概念
2、地下水流形态类型
根据流速大小,渗流分两种流态:层流、紊流 层流——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作有秩序的、 互不混杂的流动。流速小,一般岩石空隙; 紊流——水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流速大, 岩石大空隙(砾石层、溶洞)。
绝大多数情况下, 地下水属于层流,如第四系松散介质孔隙、细小 裂隙中的流水,但在大的岩溶洞穴、大裂隙中的地下水流则属于紊流。
一、 基本概念
4、水头
地下水是流动的,某一点上承受的
压力除了静水压强之外还有动水压强, 因此总水头(Hd)的表示式变成如下:
式中,p为静水压强;为水的容重; v为实际水流速度。 含水层中实际水流速度很小,较重力加速度小得多,可忽略不计,在一 般问题研究中,视测压水头与总水头相等。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地下水的排泄
泉的类型:
45
三、地下水的排泄
2 泄流
泄流是指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向河流排泄的现象。
可采用断面测流法、水文分割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确定。
在流量过程线上找到 起涨点A,以及退水
后流量趋于稳定的B
点,AB连线以下部 分即为泄流量,称为 基流。
三、地下水的排泄
3 蒸发蒸腾
与含水层透水性,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位差成正
比;与补给区到排泄区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径流强弱影响着含水层水量与水质的形成过程。
二、地下水的径流
(3)地下径流量:
用地下径流模数(或称地下径流率)。
地下径流模数(M)表示每年每平方公里含水层面积 上的径流量(m3· km-2· a-1),其物理意义、表达式 和河川径流模数一致,其值反映某地区地下径流量丰
2、 径流的指标(方向、强度和径流量)
(1)径流方向: 径流方向总趋势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由高水位流向 低水位。
受局部地形和含水层非均一性影响,具体的方向和路径 往往复杂,为了掌握地下水的流向,通常通过编制潜水 等水位线图或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来分析确定。
二、地下水的径流
(2)径流强度:
含水层径流强度——地下水的渗流速度。
小循环 壳内循环 再生水
地质循环与水文循环关系示意图(据阿勃拉莫夫)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二、 水的地质循环 分类:
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循环(如图中1)
与岩石循环相关的循环(如图中2、3、4)
特点:
循环周期长、循环缓慢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三、 水文循环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一、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影响因素
( 1)透水河床的长度和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过水断 面大,补给量就大。
( 2)河床的透水性,亦即河床岩性的渗透系数,渗透系数大,补给量 就大。
( 3)河水位与地下水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水力梯度大补给量就大。
(4)河水过水时间,过水时间长有利于河水补给地下水。 (5)河水流向与地下水流向之间的夹角。
三、地下水的排泄
根据出露原因: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和断层泉。

侵蚀泉是沟谷等侵蚀作用切割含水层而形成的泉。
接触泉是由于地形切割沿含水层和隔水层接触处出露的泉。
溢流泉是当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由于隔水底板隆起潜水 流动受阻而溢出地表的泉。

断层泉是地下水沿断层带出露的泉。
接触带泉是地下水沿着岩脉或岩浆岩入侵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出露 成泉。
第四章 地下水的循环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4.2 地下水运动规律 4.3 地下水的补径排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分类 地质循环: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 分交换。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初生水 小循环 大循环
埋藏水 地下径流
也愈大;反过来,水力梯度I愈大时,驱动水流运动的速度也愈大。 物理实质: 水在空隙中运动时,必须克服水与隙壁以及流动快慢不同的质点之 间的摩擦阻力(这种摩擦阻力随地下水流速增加而增大),从而消 耗机械能,造成水头损失。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 耗失的机械能。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将水力梯度理解为驱动力, 即克服摩下水的补给
三、凝结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凝结作用指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由气态水转化为
液态水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相当
有限。但是,高山、沙漠等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
水对地下水补给很重要。
一、地下水的补给
四、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1)水库渗漏
(2)灌溉渗漏:灌溉渠系、灌溉田间渗漏补给。
(3)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渗漏补给。
欠,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重要参数。
二、地下水的径流
三、地下径流特点
地下水径流首先取决于水力梯度,地下水流向总是水力 梯度最大的方向。 径流受岩石透水性制约。 水流常呈层流运动,流速很小,动能通常不考虑。
径流强弱影响着含水层水量与水质的形成过程。
二、地下水的径流
三、地下水的排泄
续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保证。
特点: 循环速度快、水交替迅速、强烈,水质更新较快 思考:目前可以人为改变水文循环条件吗?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的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的区别? 循环范围不同:水文循环局限于地球浅表;地质循环发 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
循环周期不同:水文循环周期小,转换交替迅速;地质
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 相邻含水层之间的补给以及人工补给等。
一、地下水的补给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年降水量:降水首先需要补足包气带的水分亏损,因此降水量小时 补给地下水的量就小。 降水特征:雨强及其时间分布都影响入渗,绵绵细雨有利于入渗。 包气带岩性:渗透性强(K大)时,容易补给,渗透性差时不利于 补给;持水性大时,滞留在包气带里的水多,补给地下水的就少。 水位埋深:大时消耗于包气带的水分多,不利于补给,而厚度小时 有利于补给。 地形:陡坡不利于补给,平缓有利于补给。 森林、草地:有利于补给,而农作物可能减少补给。 人类工程:都市化不利于补给。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分类: 路径不同:大循环(海-陆)和小循环(海-海或陆-陆) 时空尺度: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 统
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
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 通过循环──水的质量得以净化、水的数量得以再生水 资源不断更新与再生,可以保证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的永
Darcy定律(线性渗透定律)
根据试验结果,得到关系式 Q = Kωh/l ----- (1) 根据 I=h/l 可以推出: Q = Kω I ----- (2) 根据水力学流速与流量的关系对上式转化: Q = ω ·V -----(3) 与(2)式比较得 V = K· I ----- (4) 称为渗透流速。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3、水力坡度(I)(hydraulic gradient)
水力学中水力梯度(I):单位距离上的水头损失。是沿 渗流途径上的水头损失与相应的渗流长度之比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3、水力梯度(I)
从达西公式: V = KI 来看:
当I 增大时,V 也愈大;即流速V 愈大,单位渗流途径上损失的能量
循环周期大,转换交替缓慢。 水文循环是以H2O分子态水进行转换;地质循环常伴有 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
4.2 地下水运动规律
一、 基本概念
1 渗流
渗流:对实际的地下水进行概化,概化后的地下水流 称为渗流。所占据的空间区域称为渗流区(渗流场)。 特定:(1)通过任意断面的流量与真实水流相同;(2) 某一断面水头和压力与真实水流一样。 概化方法:不考虑含水层中固体颗粒的存在,认为含水 层完全被水所充满;不考虑实际流向的多变性,只考虑 单向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