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摘要】前段时间,观摩了一次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比赛,10堂课下来,发现了参赛老师们都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每堂课几乎都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拓展延伸”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拓展延伸;理解;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对“拓展延伸”的理解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看来,“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观念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学生每天都接触的课本,里面的文本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通过课文学到更广泛、更深入、更实用的知识。那么“拓展延伸”就成了教师们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课文内外知识的好方法。
二、“拓展延伸”的作用
“拓展延伸”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变得灵动,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一直以来,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如八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能把课本上的一些物候知识与生活现象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课本拓展到生活,学生就会发现大自然语言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拓展延伸”的方法
虽然“拓展延伸”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但是,有很多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随意的抓住课堂中某一位学生的一个生成问题就无限的拓展延伸了出去,课堂是热闹了,但学生到底有没收获呢?所以在“拓展延伸”时,更多的是要注意有效性。
1.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
这里的“学习内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对文本的理解内容。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特别是把一些相对枯燥乏味的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就像上面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很多的文言文,生僻的字词,不能把握的句读,也是学生所头痛的内容。如《陋室铭》,就可以在学新课前引用现在很是流行的《考试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有了学习模仿的兴致,自然学起来就更加的投入用心了。
2.学习方法的拓展延伸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的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课堂,更讲究对语文方法的学习。如现代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的渗透就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
生的个性行为”,“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风筝》,是大家鲁迅的文章,其中有很多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但是,如果要真正的体现个性阅读,初一的学生通过自读又究竟能体会多少呢?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读---品---悟”的方式,让学生在淡化大师鲁迅的情况下,把文本当成是一篇普通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
3、情感教育的拓展延伸
有人戏说“学数学要智商,学语文要情商”。这种说法,虽不准确,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古人追求“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情趣,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抓作者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并且拓展延伸开来,如郦道元借《三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那种从容、豁达……对学生的个人情感,道德思想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拓展延伸”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当拓展延伸,但并不是什么样的延伸都是适合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就会打水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它需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语文课堂教
学中的“拓展延伸”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1.把握教学目标,提前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选点、设点,通过提前的预设,真正做到“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2.吃透重难点,不脱离文本
“拓展延伸”并不是随意的无限延伸,不管是学习内容的延伸、学习方法的延伸还是情感教育的延伸都是有限制的,是需要以文本作为基础的。文本所能传递出来的重难点知识,不能过分偏离。如曾就有人指出《愚公移山》一文到底是应该拓展讨论“愚公是该移山还是该搬家”呢,还是延伸到对“愚公坚持不懈精神”的探讨。如果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就不难做出选择,在课堂教学中肯定是更倾向于后者。
3.巧妙引导,适度使用
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在课中积极发挥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牵着鼻子走的课并不是一堂好课。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的组织与引导,通过对目标的把握,重难点的推敲,巧妙的把学生引向预设的“拓展延伸”方向。当然更不能过度使用,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