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热河生物群中离龙类爬行动物

合集下载

导览:生命从远古走来——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

导览:生命从远古走来——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

导览:生命从远古走来——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期刊名称】《化石》【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13页(P56-68)【作者】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汇集全国17家研究所、大学和博物馆的化石精品所举办的展览,它充分显示了中国古生物学近年来的高速发展。

160余块化石,块块堪称珍品,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具观赏价值。

但受展览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一定有无数的古生物爱好者无法亲临现场,亲自观察古老生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踪迹。

在此我们将展览的框架和部分珍品简要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幅员辽阔,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

近二十年来,新的材料不断发现。

中国的古生物工作者在重要生物门类的起源、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演替与灭绝、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等方面为世界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为推动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知识的宣传,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共同发起举办“生命从远古走来——中国古生物化石珍品展”,期望以此来开展科学普及与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生活的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出现于36亿年前,从35亿-34亿年前的原核生物、25亿年前的真核生物,直到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形形色色的无脊椎动物门类和最原始的鱼类出现在地球上;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两栖动物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开始了登陆的艰难历程;大约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爬行动物出现了,它们在中生代成为地球陆地的第一代主宰,同时开始向海洋和天空的进军;大约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哺乳动物出现在地球上,在中生代的霸主——恐龙面前,它们是如此的弱小。

只是在白垩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之后,哺乳动物才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600万年前我们人类的始祖在非洲产生了。

热河生物群研究简史

热河生物群研究简史

一、热河生物群研究简史1923年,葛利普(A. W. Grabau)将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热河系(Jehol Series)”,1928年,Grabau提出“热河动物群Johol Fauna)1962年,顾知微提出“热河生物群(Jehol Biota)”和“热河群(Jehol Group)”热河生物群早期研究中的三个代表性化石属种戴氏狼鳍鱼(Lycoptera davidi)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三尾拟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lis)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辽西热河群地层中发现了数十个重要的以鸟类和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点:1988年,辽宁省朝阳县胜利乡发现三塔中国鸟(Sinornis santensis)1990年,周忠和在朝阳波罗赤九佛堂组中发掘出燕都华夏鸟(Cathayornis yandica)1993年,在辽西的北票县上园镇尖山沟义县组下部发现了原始鸟类——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和原始哺乳类——五尖张和兽(Zhangheotherium quin quecuspidens)二、热河群地层层序与化石层位热河群含5个主要化石层位,自下而上分别是:I.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热河龙——爬兽组合;II.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中华狼鳍鱼——孔子鸟组合;III.义县组中部(大王杖子层):戴氏狼鳍鱼——潜龙——辽西鸟组合;IV.义县组上部(金刚山层):室井氏狼鳍鱼——满洲满洲龟组合;V.九佛堂组(波罗赤层):吉南鱼——华夏鸟——朝阳鸟组合三、热河生物群的组合特征I.陆家屯化石层重要产地:北票县的陆家屯、小北沟、南岭;义县的六台等地生物组合特征:富含小型鸟脚类恐龙——上园热河龙(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上园热河龙(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鹦鹉嘴龙大型原始哺乳类——强壮爬兽(Repenomamus robustus)II.尖山沟化石层重要产地:北票四合屯、尖山沟生物组合特征:脊椎动物化石极度丰富,共计有30属35种,其中富含:中华狼鳍鱼中华狼鳍鱼潘氏北票鲟孔子鸟(数千件)带“毛”恐龙:6种带“毛”的恐龙:6种原始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s prima)粗壮原始鸟(Protarchaeopterys robusta)邹氏尾羽龙(Caudipterys zoui)董氏尾羽龙(Caudipterys dongi)意外北票龙(Beipiaosaurus inexpectus)千禧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III.大王杖子化石层重要产地:凌源县大王杖子乡,现称宋杖子乡)生物组合特征:富含戴氏狼鳍鱼、潜龙和辽西鸟戴氏狼鳍鱼(Lycoptera davidi)凌源潜龙(Hyphalasaurus lingyuanesis)楔齿满洲鳄(Monjurosuchus splendens)杨氏锦洲龙(Jinzhousaurus yangi)娇小辽西鸟(Liaoxiornis delicatus)丰宁原羽鸟(Protopterys fengningensis)IV.金刚山化石层:重要产地:义县金刚山生物组合特征:脊椎动物化石属种较单调,仅有4属4种室井氏狼鳍鱼(Lycoptera muroii)满洲满洲龟(Manchurochelys manchuensis)楔齿满洲鳄(Monjurosuchus splendens)细小矢部龙(Yabeinosaurus tenuis)V.波罗赤化石层重要产地:朝阳县波罗赤、上河首生物组合特征:脊椎动物化石丰富,15属17种,富含:长头吉南鱼(Jinanichthys longicephalus)燕都华夏鸟(Cathayornis yandica)郑氏波罗赤鸟(Boluochia zhengi)朝阳长翼鸟(Longipteryx chaoyangensis)热河生物群:动、植物各门类齐全,数量极其丰富。

辽西热河生物群一新的巨龙型类恐龙

辽西热河生物群一新的巨龙型类恐龙

比盘足龙和 梁龙更为进步 的类群 。
关键词 :辽 西 ;热 河 生物 群 ;早 白 垩世 ; 义县 组 ; 巨龙 型 类
中图分类 号 :Q915.86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1
A new titanosaurifoIrmes dinosaur from Jehol Biota of western Liaoning,China
第 37卷 第 2期 2018年 6月
世 界 地 质
GLOBAL GE0L0GY
Vo1.37 No.2 Jun.2018
文 章 编 号 :1004-5589 (2018)02—0327—07
辽 西热河生物群一 新的巨龙型类恐龙
周长付 ,吴 文昊 ,关谷透 ,董枝 明
1.沈 阳师范大学 古生物研究所 ,沈阳 110034; 2.辽 宁 古 生 物 博 物 馆 ,沈 阳 110034; 3.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 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 岛 266590; 4.吉林大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 学研 究中心 ,长春 130026; 5.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 ,福井 胜 山 911—8601,日本 ; 6.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328
世 界 地 质
第 37卷
denticles absent;well reduced and un—imbricated nine lower teeth;lower tooth erown is asymmetric,elliptical—like in cross section,lingual grooves and ridge present,basal crown bulbous lingually;proximal expansion of the hum e— I'US is about 54.9% the length of the humerus.ilium with a pointed preacetabular process.Preliminary result of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s that Liaoningotitan falls into the clade of titanosauriformes, and is more derived than Euhelopus and Brachiosaurus.

翼龙

翼龙
Katy和他的导师共同对50只大小各异的翼龙化石进行了研究,它们中最小的约有黑鸟(blackbird)大小, 而最大的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翼幅甚至可达12米,是现生最大鸟类信天翁的四倍。他们对翼龙的来源与 发展过程进行了追踪,并详细记录了它们的身体形态与适应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翼龙在头7000万年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之后才开始尝试各种生活方式。当鸟类出现并繁盛 后,翼龙并没有像普遍认为的那样走向灭绝,而是进化为拥有新生活方式的大型飞翔者。对不同食源的适应使得 翼龙出现了新生活方式,这体现在其头骨特征上,有的种类甚至因此丧失了牙齿。身体其余部分也显示出因种类 而异的适应特征。翼龙在1.25亿年前达到鼎盛,此时正是鸟类开始分异的时候。翼龙在早白垩世因适应而产生的 体征差异性是侏罗纪时的三倍。
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 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
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
研究进展
通常情况下,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都是快速地向各种可能性进行尝试。来自布里斯托尔大学的Katy研究发 现:翼龙的进化过程与众不同,在其1.6亿年的生命史中,它们变得越来越特化。翼龙是地史上最早的飞翔动物, 它的出现早于始祖鸟5000万年。翼龙非常擅长飞翔,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直到鸟类出现,翼龙才开始它们真正的 进化过程。
外形特征
莱提亚翼龙(赵闯绘)翼手龙比其它的翼龙身形要大,它们几乎没有牙齿,其它的翼龙有牙齿。典型的翼手 龙的尾巴要比其它翼龙短,其头上长有头冠。一些翼龙的大小与一般鸟禽无异,还有些却可以长得像小型飞机一 样大,最大的翼龙,其翼长为三十九英尺(12m)。

热河生物群的非鸟兽脚类恐龙研究进展

热河生物群的非鸟兽脚类恐龙研究进展

热河生物群的非鸟兽脚类恐龙研究进展Ξ姜 涛,马成龙(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59) 摘 要:自从1996年中华龙鸟的问世,热河生物群就不断诞生出新的恐龙化石,成为国内外恐龙研究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焦点,本文详细汇总了我国热河生物群的小型非鸟兽脚类恐龙,对这些出土化石的分类位置,鉴定特征以及科学意义进行陈述,并总结了我国在小型兽脚类恐龙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热河群;义县组;兽脚类;鸟类;分支系统 中图分类号:O 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0—0007—021 热河群简介热河群包括大北沟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分布于辽宁的西部、河北的北部和内蒙古的东南部。

相同时期的沉积地层遍布中国北部以及相毗邻的东亚和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蒙古、西伯利亚、日本和韩国。

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呈整合接触,层状地层从微弱到发育良好,都是早白垩世时期的古湖泊环境沉积地层,以硅质碎屑物沉积为主形成一个沉积序列,包含砂岩和页岩,夹杂薄层的火山灰,其中义县组还沉积几套主要由玄武岩和安山岩组成的火山岩层。

热河群主要有五个层位出产恐龙化石,包括义县组的陆家屯层、尖山沟层、大王杖子层;九佛堂组的上河首层和梅勒营子层。

根据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热河群的年龄应该在131-120M a,时间跨度为11M a 。

2 非鸟兽脚类恐龙化石研究状况热河生物群非鸟兽脚类恐龙名录及分类位置蜥臀目Saur ishcia 兽脚亚目Theropoda 虚骨龙类Coelurosaur ia 美颌龙科Com psognath idae原始中华龙鸟Sino saurop teryx pr i m a 东方华夏颌龙H uax iagnathus o riental is 巨型中国美羽龙S inoca lli op teryx gigas 似鸟龙科O rnithom i m idae东方神州龙Shenzhou sau ru s o rienta lis 3董氏中国似鸟龙Sino rn ithom i m u s dongi 暴龙超科Tyranno sauridea 奇异帝龙D il ong pa radoxus 3五彩冠龙G 手盗龙类M 未定科Fam ily indet.粗壮原始祖鸟P ro tarchaeop te ryx robu st 长掌义县龙Yixano sau rus longi m anus3道虎沟足羽龙Pedopenna daohugouen sis 窃蛋龙科O virap tor idae高氏切齿龙Incisivo sauru s gau thie ri 尾羽龙科Caudi p te ridae邹氏尾羽龙C audip teryx z ou i 董氏尾羽龙C audip teryx dongi义县似尾羽龙S i m ilicaudip teryx yixianensis 镰刀龙超科Ther izinosauro idea意外北票龙B e i p iao sauru s inexpectus 驰龙科D rom aeo sau ridae千禧中国鸟龙S ino rnitho sauru s m illenii 郝氏中国鸟龙S ino rnitho sauru s haoiana 赵氏小盗龙M icro rapto r zhaoianus 顾氏小盗龙M icro rapto r gui陆家屯纤细盗龙Grac il irap to r lujia tunensis 华美金凤鸟J infengopt eryx elegan s 奥氏天宇盗龙T ianyurapto r ostrom i 3精美临河盗龙L inherap to r exquisitus 3二连巨盗龙G igantorap to r erl ianensis 伤齿龙科T r oodon tidae 龙寐龙M ei long张氏中国猎龙S inovena to r changii 大齿窦鼻龙Sinusona su s m agnodens 3杨氏中国鸟脚龙S inornitho ide s yongi 3赫氏近鸟龙A nch i o rn is H ux leyi(注:3表示与热河群层位相当但不属于热河群的重要的恐龙新属种)非鸟兽脚类恐龙与鸟类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前肢7 2010年第20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Ξ收稿日期6uan long w uca ii an irap tora:2010-0-20比后肢短,而鸟类通常前肢长于后肢;非鸟兽脚类恐龙的第一趾不反转,不具有对握能力,而鸟类的第一趾通常反转,具有对握能力。

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序列与地层层序

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序列与地层层序
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序列与地层层序1)
汪筱林1,2 王元青1 金 帆1 徐 星1 王 原1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2长春科技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长春 130026
摘 要 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包含4个脊椎动物化石组合:义县组下部孔子鸟—中华鸟龙—张和兽(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Zhangheotherium) 组合,义县组中部满洲鳄—潜龙—辽西鸟(Monjurosuchus-Hyphalosaurus-Liaoxiornis ) 组合,义县组上部室井氏狼鳍鱼—满洲满洲龟(Lycoptera muroii-Manchurochelys manchuensis)组合和九佛堂组华夏鸟— 朝 阳 鸟 — 鹦 鹉 嘴 龙 (Cathayornis -Chaoyangia-Psittacosaurus) 组 合 。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对 比 确 定 的 时 代 为 早 白 垩 世 。 根 据 Gradstein 等 (1995) 中生代地质时代表,火山熔岩、沉凝灰岩40Ar/39Ar同位素年龄确定的含化石沉积夹层及脊椎动物化 石 组 合 的 时 代 分 别 为 Barremian中期、Barremian晚期和Aptian ,义县组、九佛堂组属Valanginian晚期-Barremian和 Aptian。
数百件脊椎动物化石和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及被子植物化石,并建立的四合屯及周边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 层序,确认了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和化石埋藏序列[14,31],对动物群组合面貌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该组合
的脊椎动物化石有:
鱼类:Peipiaostues pani Liu et Zhou, P. sp., Lycoptera sinensis Woodward, L. davidi (Sauvage), L. sp., Sinamia sp.;

热河生物群征文

热河生物群征文

热河生物群征文热河生物群是中国辽宁省热河县地区发现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群。

这个古生物群的年代相当于1.30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化石遗址。

热河生物群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震撼,也为科学家们研究古生物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热河生物群的化石种类繁多,包括恐龙、鸟类、哺乳动物、昆虫、植物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中国霸王龙”的暴龙,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暴龙化石之一,也是热河生物群最具代表性的化石之一。

除了暴龙,热河生物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如始祖鸟、蜥脚类恐龙等,这些化石为研究恐龙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除了恐龙,热河生物群中还有大量的鸟类化石。

这些鸟类化石的存在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并进一步支持了恐龙和鸟类的密切关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中国鸟的祖先”的始祖鸟化石,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始祖鸟化石之一,为人们揭示了鸟类起源和演化的奥秘。

热河生物群中还有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如早期真兽类、原始哺乳动物等。

这些化石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同时,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也非常丰富多样,为研究古昆虫的进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科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研究侏罗纪晚期的生物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热河生物群的化石种类繁多,涉及到恐龙、鸟类、哺乳动物、昆虫、植物等各个方面,可以为科学家们还原当时生物群落的样貌,揭示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热河生物群的发现也为恐龙和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始祖鸟化石的存在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并进一步支持了恐龙和鸟类的密切关系。

这为研究恐龙和鸟类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热河生物群的发现也对于研究古植物和古昆虫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和昆虫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热河生物群中的植物和昆虫化石可以为科学家们还原古植物和古昆虫的形态和生态习性,揭示它们的演化历史和环境适应性。

热河生物群作为一个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群,为科学家们研究古生物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古生物

中国古生物

其实为便于行走和站立,恐龙也“发明”一些减轻股骨承受力的“小窍门”。

对于有些两足或半四足行走的恐龙,或许是善于奔跑,身体体形保持得相对娇小和灵巧,而且某些长翅膀的恐龙还可以凭借翅翼跳跃或短距离滑翔,股骨逐渐进化得较小而轻。

有些恐龙在站立时还会采用一些巧妙的坐姿帮助缓解后肢的压力,据国外古生物学家研究,原晰脚类恐龙或兽脚类恐龙可能在休息或抬头取食的时候会坐在尾巴上,使得尾巴与两条后肢形成三角形支架,用这个第三支撑点托起身体的部分重量,使酸痛的后肢得以适当地体息。

但对于体型巨大的恐龙来说,除了躺下就必须四肢着地,没有适当的坐姿减压方式,当行走或站立时,身体的巨大重量主要落在四肢上。

为支撑其不断飘升的体重,下肢时刻要承受难以摆脱的巨重,因此其下肢的强健成为重中之重,而前肢骨的肪骨和后肢骨的股骨需要非凡的承受力。

通过测量股骨腓髁和髁的胫髁的下端外侧点连线与骨干中轴线的角度可以得知,在一般中小型恐龙中,这两线呈垂直状,而对于一些巨型恐龙,外侧点连线的垂线与骨干中轴线形成一个a 角,则说明巨型恐龙适应于一种外八字式外撇的行走姿态,这种姿态与其巨无霸的重量不无关系,是源于重压之下的股骨形态的相应调整,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看,来自上身的压力被转化为一定角度的分散力,外八字成为巨型恐龙的一种较舒服的行走和站立姿态。

澄江生物群展区上个世纪80年代在云南澄江发现了生存于5. 3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

它基本上是一个温暖浅海生活的底栖生物群,以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为主。

其中共包括}o多个动物门以及一系列分类位置不明的类群。

澄江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

该生物群的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上凡乎所有的动物门类一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脊椎动物---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的,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这对生物渐进演化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先光海葵是以澄江生物群的最早发现者侯先光教授的名字命名的腔肠类动物。

爬行动物有哪些

爬行动物有哪些

爬行动物有哪些Q1:常见爬行动物有哪些蛇、壁虎、蜥蜴、乌龟、海龟、鳄鱼、扬子鳄、鳖、变色龙Q2:哺乳动物、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昆虫有哪些?哺乳动物,人,牛,马,羊,猫,狗....鸟类:鸡,鸭,鹅,麻雀,燕子....两栖动物:青蛙,蟾蜍,蝾螈....爬行动物:蛇,蜥蜴,鳄,龟,鳖......鱼:鲤鱼,草鱼,鲫鱼,鳜鱼......昆虫:天牛,苍蝇,蜜蜂,蝴蝶,蜻蜓,蟋蟀......种类太多不能一一列举,Lz可以自己再找一些~Q3:常见的爬行动物有哪些?爬行动物(爬行纲动物的统称)一般指爬行纲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

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

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

大脑小脑比较发达,心脏3室( 鳄类的心室虽不完全隔开,但已为4室)。

肾脏由后肾演变,后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异体,有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具骨化的腭,使口、鼻分腔,内鼻孔移至口腔后端;咽与喉分别进入食道和气管,从而呼吸与饮食可以同时进行。

皮肤上有鳞片或甲,肺呼吸,卵生、变温。

代表动物有:蛇、鳄鱼、蜥蜴。

常见的爬行动物有:蛇、鳄鱼、蜥蜴、龟Q4:贵州有哪些常见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分属龟鳖目、蜥蜴目及蛇目等3目,共13科。

鳖、蓝尾石龙子、乌梢蛇等广泛分布于全省。

仅分布于东部地区的有荔波壁虎、睑虎、紫沙蛇、台湾小头蛇等17种,荔波壁虎、睑虎和贵州小头蛇属贵州特有种,目前国内外仅见于贵州。

仅分布于西部地区的有昆明龙蜥、青脊蛇、紫灰锦蛇指名亚种、绿锦蛇、双全白环蛇、棕网游蛇、颈槽游蛇、颈斑蛇及黑线乌梢蛇等9种。

蹼趾壁虎和侧条后棱蛇仅分布于贵州北部地区。

仅见于中部地区的有属于“古北界及东洋界种”的乌龟和紫棕小头蛇三岛亚种及属于“西南区种”的粗疣壁虎3种,其中,紫棕小头蛇三岛亚种目前在国内外仅见于贵州省。

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于中国北方(尤其是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的一个中生代动植物化石群、生物群。

这一生物群初始以“戴氏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为代表,辽西地区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包括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两个地层,共跨越约1800万年。

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含20多个重要生物门类:无颌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类群,以及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虾类、昆虫和蜘蛛类,轮藻、各类陆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生物组成:热河生物群可以分为热河动物群和热河植物群两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对植物化石的发现和了解都不多,所以主要的研究实际上是针对热河动物群的。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往昔的“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戴氏狼鳍鱼”已不能概括热河生物的面貌。

热河动物群至少包括了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蛛形类、昆虫、鱼类、两栖类、龟鳖类、离龙类、有鳞类、翼龙、恐龙、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主要门类。

其中,每一个门类又包括了多个次一级的分类单元。

热河植物群和动物群相比,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已经发现的植物有苔藓、蕨类、银杏、苏铁、松柏类和开花的植物。

其中,银杏、苏铁、松柏类尤其丰富。

被子植物也正是从这一时期才开始出现的。

著名的种类有辽宁古果、中华古果。

热河生物群窃蛋龙类研究进展

热河生物群窃蛋龙类研究进展

热河生物群窃蛋龙类研究进展作者:刘东旭来源:《科技资讯》2013年第18期摘要:窃蛋龙类由一群白垩纪的手盗龙型兽脚类恐龙组成,它们善于奔跑,拥有细长的后肢和紧握的双手,并且很少超过两米的长度。

窃蛋龙类是兽脚类恐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群,它们为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和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很多可靠的化石证据。

至今为止,热河生物群中共发现了6种窃蛋龙类,它们分别是:邹氏尾羽龙、董氏尾羽龙、戈氏切齿龙、义县似尾羽龙、王氏宁远龙和粗壮原始始祖鸟,其中邹氏尾羽龙和董氏尾羽龙同属于尾羽龙属。

从骨骼的解剖特征上分析,这六种热河生物群中的窃蛋龙都属于窃蛋龙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而这些原始类群的窃蛋龙类的发现与研究也将会为窃蛋龙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窃蛋龙类兽脚类恐龙尾羽龙中图分类号:Q915.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43-021 热河生物群中窃蛋龙类的基本特征热河生物群中的窃蛋龙类与其他地区发现的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实在头部的结构和牙齿的演化上。

最先发现的邹氏尾羽龙具有明显的前颌骨齿,之后发现的戈氏切齿龙等都具有牙齿,并且更加发达。

热河生物群中窃蛋龙类的头骨也较其它地区发现的更加趋于三角形,更加的长,眶前区的比例相对也更加的大。

而这些特征在窃蛋龙类的演化过程中都是十分原始的特征,而其它地区发现的窃蛋龙类的年代也都晚于热河生物群。

并且在热河生物群中的窃蛋龙类的化石中很多都保留了羽毛。

2 热河生物群中窃蛋龙类自从1998年在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第一块至今,正式命名的热河生物群中的窃蛋龙类已经有6种,虽然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辽西热河窃蛋龙类的原始窃蛋龙类的地位早已被大多数恐龙学者所接受,在图1的分支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辽西的窃蛋龙类都处于分支树基部。

2.1 尾羽龙属Dinosauria Owen,1842Theropoda Marsh,1881Oviraptorosauria Barsbold,1976Caudipteridae Zhou & Wang,2000Caudipteryx Ji et al.1998在尾羽龙属中,包括两个种,分别为邹氏尾羽龙和董氏尾羽龙,其主要的区别是胸骨的大小,董氏尾羽龙的胸骨较大其股骨与胸骨的比例为6.0(邹氏尾羽龙为4.1)。

辽宁凌源四合当地区九佛堂组珍稀化石层划分及意义

辽宁凌源四合当地区九佛堂组珍稀化石层划分及意义

辽宁凌源四合当地区九佛堂组珍稀化石层划分及意义佚名【摘要】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地区九佛堂组含有丰富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尤其是珍稀化石.通过剖面测制、化石采集以及实地调查等手段,将九佛堂组划分为3个段,确定了化石层的分布及重要化石的产出层位,同时命名了3个化石层:一段的韩家沟层、二段的卅二道湾层、三段的四合当层,加深了辽西九佛堂组化石层的研究程度.【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8(027)006【总页数】5页(P503-507)【关键词】九佛堂组;珍稀化石层;韩家沟层;卅二道湾层;四合当层;辽宁凌源【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11.60 引言四合当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凌源市的东南部(图1).该地区是九佛堂组在凌源-三十家子盆地内较为发育的地区,为一套河湖相的大规模沉积,总厚度为170~200余米,主要岩性为一套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与页岩的组合[1-2].凌源地区是热河生物群的重要化石产地,在该地区义县组二段的大新房子层中发现了鸟类、恐龙、有鳞类、离龙、哺乳类和被子植物等珍稀化石,其中鸟类为Confuciusornis santus,兽脚类恐龙 Sinosauropteryx prima,Sinornithosaurus sp.,角龙类Psittacosaurus sp.,哺乳类 Jeholodens jenkinsi,被子植物 Archaefructus sp.,Hyrcantha decussata 等[3-4].而在九佛堂组中还未见化石方面信息报道.笔者在工作中于九佛堂组中发现了鸟类、翼龙类、禽龙类、龟鳖类、鱼类等脊椎动物,还有叶肢介、介形类、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植物类化石,为该地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为该地区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图1 凌源市四合当地区九佛堂组剖面位置图Fig.1 Profile position map of the Jiufotang Formation in Sihedang area图2 凌源市四合当地区九佛堂组实测地层剖面(LHLP12)Fig.2 Surveyed stratigraphic profil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in Sihedang area1—第四系冲洪积物(Quaternary alluvium-diluvium);2—九佛堂组三段(3rd mem.of Jiufotang fm.);3—九佛堂组二段(2nd mem.of Jiufotang fm.);4—九佛堂组一段(1st mem.of Jiufotang fm.);5—馒头组(Mantou fm.);6—黄褐色含砾亚砂土(tawny pebbly sandy loam);7—粉砂质泥岩(silty mudstone);8—页岩(shale);9—凝灰质粉砂岩(tuffaceous siltstone);10—中层含砾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pebbled medium-coarse grained lithic feldspar sandstone);11—中厚层凝灰质中粗粒长石砂岩(tuffaceous medium-coarse grained arkose);12—厚-巨厚层泥砂质胶结复成分中粗砾岩(medium-coarse conglomerate of thick-huge thick pelitic-arenaceous cemented compound);13—植物化石及碎片(plant fossil and fragment);14—叶肢介、腹足类化石(conchostracan/gastropods fossil);15—硅化木化石(silicified wood fossil);16—鱼类、昆虫类化石(fish/insecta fossil)1 含珍稀化石层代表剖面2015年初,笔者在辽宁省古生物化石调查与评价项目工作中,在凌源四合当镇卅二道湾地区对下白垩统九佛堂组进行了1∶2000剖面的测制,并将九佛堂组划分为3个段(图2),同时在四合当的韩家沟以及刘李沟分别测制了九佛堂组一段和三段的辅助剖面.本次工作主要在剖面的12、20、24层中发现了大量化石,确定了化石的产出层位,分别命名了3个化石层.凌源市四合当镇卅二道湾中生界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实测地层剖面(LHLP12)岩性描述如下.不整合上覆地层:第四系(Qh1alp)九佛堂组(K1j)170.13 m三段(K1j)3未见顶25.灰白色中厚层凝灰质中粗粒长石砂岩与灰白色薄—中厚层凝灰质细粒长石砂岩互层夹灰绿色微薄层凝灰质粉砂岩,粗砂岩与细砂岩比例约为2∶1,夹层少见 34.21 m 24.四合当层:黄绿色粉砂质页岩夹灰白色薄层凝灰质粉砂岩该层产有鱼类、叶肢介、三尾拟蜉蝣、腹足类等化石,据当地居民称该处发现有鸟类化石3.37 m 23.灰白色中厚层凝灰质中粗粒长石砂岩与灰白色薄—中厚层凝灰质细粒长石砂岩互层夹灰绿色微薄层凝灰质粉砂岩,夹层可见2层,单层厚度不足 1 cm 28.89 m二段(K1j2)22.卅二道湾层:黄绿色粉砂质页岩夹灰白色薄层凝灰质粉砂岩,产有鱼类、叶肢介、三尾拟蜉蝣、腹足类等化石 2.06 m 21.灰绿色薄—微薄层泥质粉砂岩夹灰黄色薄层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与细砂岩比例约为3∶1 10.31 m 20.灰白色粉砂质页岩,产有植物化石碎片,鱼类,腹足类等化石 0.86 m 19.灰绿色薄—微薄层泥质粉砂岩夹灰黄色薄层细粒长石砂岩 10.83 m 18.灰白色中厚层凝灰质细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页岩,比例约为4∶13.66 m 17.灰绿色中厚层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黄绿色薄—微薄层泥质粉砂岩,二者比例约为2∶1,粉砂岩中含有植物化石碎片,夹层仅见有2层10.31 m 16.灰白色薄—中厚层凝灰质细砂岩夹黄绿色薄—微薄层泥质粉砂岩,二者比例近似1∶1 4.99 m 15.灰绿色、黄绿色薄—微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微薄层泥质粉砂岩互层2.43 m 14.灰白色薄—中厚层凝灰质细砂岩夹黄绿色微薄层泥质粉砂岩3.22 m 13.黄绿色薄层泥质粉砂岩与黄绿色薄—微薄层粉砂质泥岩互层5.8 m一段(K1j1)12.韩家沟层:灰绿色薄—微薄层粉砂质泥岩,产有植物,叶肢介,鱼类以及昆虫类化石 1.61 m 11.灰绿色薄层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薄—微薄层泥岩互层夹浅灰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与泥岩比例约为5∶1,页岩仅见1层12.24 m 10.黄褐色中厚层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该层顶部有—套细砂岩透镜体厚度约为30~50 cm,可见长10 m 5.15 m 9.灰绿色薄—中厚层泥质粉砂岩1.69 m 8.灰黄色薄—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黄绿色薄层粉砂岩互层,二者比例约为1∶1,向上可见2个旋回 2.51 m 7.黄褐色中厚层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产有硅化木化石 2.00 m 6.灰黄色厚—中厚层砂质胶结复成分中粗砾岩夹黄褐色中厚层含砾中粗砾长石岩屑砂岩透镜体 3.34 m 5.灰绿色薄层—中厚层细粒长石砂岩与黄绿色薄层粉砂岩互层,二者比例约为1∶1,向上呈多个旋回 12.36 m 4.黄绿色中厚层含砾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 1.26 m 3.灰绿色厚—中厚层泥砂质胶结复成分中粗砾岩 3.79 m 2.灰白色中厚层砂质胶结复成分细砾岩 1.26 m 1.灰白色厚—中厚层灰岩质中粗砾岩 1.98 m角度不整合下伏地层:馒头组(C2-3m)该地区九佛堂组地层主要为一套河湖相的粉砂岩、泥岩、页岩及砂岩为主夹砾岩.一段底部为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总体粒度变细的沉积序列,化石层岩性为顶部的灰绿色薄—微薄层粉砂质泥岩.二段主要为粒度较细的粉砂岩、泥岩及页岩,化石层岩性为灰白色粉砂质页岩及灰白色薄层凝灰质粉砂岩.三段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粒度相对较粗,化石层主要岩性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夹灰白色薄层凝灰质粉砂岩.2 九佛堂组珍稀化石层划分与对比根据东部五家子-王杖子,中部的韩家沟-段杖子以及西部的卅二道湾等地的九佛堂组剖面,可将该地区九佛堂组自下而上分为三段,以砾岩或含砾砂岩(局部地区缺失)等粒度较粗的岩性为分界线.在每一个段的顶部分别发现一个化石层,将其分别命名为:九佛堂组一段顶部的韩家沟层(Hfb)、二段顶部的卅二道湾层(Sefb)以及三段顶部的四合当层(Shfb).这些化石层在卅二道湾地区出露较全,且连续性较好(图3),现对这3个化石层做如下描述.1)韩家沟化石层(Hfb):主要分布于四合当西北部的韩家沟、卅二道湾、头道沟,为九佛堂组一段,对应LHLP12剖面(图2)12层.笔者在四合当镇卅二道湾西山测制了1∶500韩家沟层细分层剖面,该珍稀化石层顶部岩性为黄褐色含砾砂岩,底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化石层为一套河湖相的粉砂岩及页岩、钙质泥岩,产有鱼类、叶肢介、三尾拟蜉蝣等化石.据调查该层中产有鸟、恐龙、翼龙、离龙、龟鳖、鲟鱼等多门类珍稀化石.本化石层在韩家沟地区十分发育,产有鸟类Confuciusornis sp.、离鳄类 Monjurosuchus sp.等大量珍稀动物化石,昆虫Chironomaptera sp.、鱼类Eosestheria sp.、Lycoptera davidi、Lycoptera fragilis植物、Podozamites sp.等重要化石.2)卅二道湾化石层(Sefb):主要分布于卅二道湾地区(其他地区未发现),层位为九佛堂组二段.笔者在卅二道湾村西测制了卅二道湾层1∶500细分层剖面.该化石层底部为黄褐色细砂岩,顶部为黄褐色的含砾粗砂岩,化石层岩性为灰绿-灰黄色粉砂岩、泥岩及页岩,主要产有大量的鱼类化石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有鱼类化石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sp.、Protopsephurus liui、Lycoptera sp.,叶肢介类Eosestheria sp.,腹足类的 Viviparus sp.等.3)四合当化石层(Shfb):主要分布于四合当地区东南部、四合当镇及卅二道湾周边地区.笔者在四合当西的刘李沟测制了该化石层的细分层剖面.该化石层底部为浅灰色粉砂质泥晶灰岩(局部地区可能缺失),顶部为含砾粗砂岩,化石层主要岩性为灰黑色炭质泥岩以及灰白色页岩.产出化石较为单一,主要为龟鳖类化石,在卅二道湾地区产有鱼类化石,除此之外还产有植物类化石.据调查在四合当镇西山刘李沟地区发现有鸟类化石.龟鳖类化石主要为Manchurochelys,植物为 Baiera valida.由于工作区以往研究程度较低,且本次化石采集有限未能与其他盆地化石层进行详尽对比(表1),但据岩性及沉积环境划分可与其他盆地进行简单的对比如下.1)九佛堂组一段的韩家沟层可与建昌盆地的西店层以及大城子-四官营子盆地的花果山层可以对比,主要岩性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页岩,在本区内砾岩较少,主要为辫状河-滨湖的沉积环境.这些珍惜化石层在区域上主要产有鸟类、恐龙珍稀动物化石,而韩家沟层在韩家沟一带产有大量的鱼类、爬行类及恐龙等化石.图3 凌源市四合当镇卅二道湾地区珍稀化石层分布图Fig.3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ous fossil bed in Saerdaowan,Lingyuan1—冲洪积(alluvial-diluvial);2—坡洪积(slope pluvial);3—九佛堂组三段(3rd mem.of Jiufotang fm.);4—九佛堂组二段(2nd mem.of Jiufotang fm.);5—九佛堂组一段(1st mem.of Jiufotang fm.);6—张夏组(Zhangxia fm.);7—馒头组(Mantou fm.);8—化石层及编号(fossil bed and number);9—韩家沟层(Hanjiagou Bed);10—卅二道湾层(Saerdaowan Bed);11—四合当层(Sihedang Bed);12—砂岩与粉砂岩互层(interbedding of sandstone and siltstone);13—砂岩与页岩互层(interbedding ofsandstone and shale);14—砾岩与砂岩互层(interbedding of conglomerate and sandstone);15—砾岩、砂岩、粉砂岩互层(interbedding of conglomerate,sandstone and siltstone);16—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interbedding of sandstone,siltstone and shale);17—岩层产状(attitude);18—地质界线(geological boundary);19—平行不整合地质界线(parallel unconformity);20—岩性界线(lithologic boundary);21—化石层界线(fossil bed boundary);22—剖面位置及编号(profile position and number);23—化石采坑(fossil pit);24—鱼类化石(fish fossil);25—鸟类化石(bird fossil);26—叶肢介化石(conchostracan fossil);27—介形类化石(ostracoda fossil);28—植物化石(plant fossil)2)九佛堂组二段的卅二道湾层可与建昌盆地的肖台子层、大城子盆地的西大沟层、朝阳盆地的上河首层、大平房-梅勒营子盆地的喇嘛沟层以及阜新-义县盆地的团山子层相对应.在区域上主要岩性有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在凌源四合当地区不发育砾岩及含砾砂岩,岩性以较细的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主要为滨湖-浅湖的沉积环境.这些珍惜化石层在区域上主要产有大量的鸟类、恐龙及鱼类化石,而卅二道湾层在卅二道湾地区主要产出鲟鱼类化石.3)九佛堂组三段的四合当层可与大城子盆地的羊草沟东沟层、朝阳盆地的东波赤层、大平房-梅勒营子盆地的黄花沟层及原家洼层、阜新-义县盆地的皮家沟层相对比,主要岩性为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在凌源四合当主要为粉砂岩,主要为滨湖-浅湖的沉积环境.这些珍惜化石层在区域上产有鸟类、恐龙、翼龙等珍稀化石,不过在四合当地区该层中仅产有龟鳖类及少量鸟类化石,地方色彩十分浓烈.3 主要成果及意义(1)对凌源四合当地区九佛堂组化石层进行命名,为本地区与辽西各盆地九佛堂组对比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质及生物化石资料.(2)通过本次调查工作,采集到了一批化石,并确定了其产出层位,对该地区珍稀化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的地质资料.表1 辽西各盆地九佛堂组含珍稀化石层对比Table 1 Correlation of precious fossil-bearing beds of Jiufotang Formation in basins of western Liaoning据文献[5-6].*为本次研究新建立的化石层.岩石地层凌源三十家子盆地(本文)建昌盆地大城子-四官营子朝阳大平房-梅勒营子阜新-义县东波赤层三段四合当层(S h f b)*羊草沟东沟层九佛堂组西大沟层原家洼层皮家沟层黄花沟层上河首层喇嘛沟层团山子层二段卅二道湾层(S e f b)*肖台子层一段韩家沟层(H f b)* 西店层花果山层致谢:参加本文项目工作的人员还有张国仁、李显东、刘富、陈佩佩、包洪伟等同志.另外,在工作期间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张立君研究员、辽宁省化石保护管理局张立军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孙革教授等专家指导,在此一并感谢.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凌源幅(K-50-XXX)1∶2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65:1-154.[2]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856.[3]孙革,等.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148. [4]汪筱林,王元青,张福成,等.辽宁凌源及内蒙古宁城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脊椎动物生物地层[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0,38(2):81-99.[5]段冶,张立君,张立军,等.辽西建昌盆地九佛堂组珍稀化石层的划分与对比[J].地质科学,2010,45(2):606-613.[6]ZHANG Li-jun,YANG Ya-jun,ZHANG Li-dong,et al.Precious fossil-bearing bedsof the Lower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China [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7,81(3).。

热河生物群—朝圣中生代生命演化圣地

热河生物群—朝圣中生代生命演化圣地

小。

理论模型也越来越多,但实验的结果还不足以用来排除这些模型。

理论上也还没有一个能够为多数人接受的理论,这个困难毫不奇怪,因为暗能量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理论的最基础的部分。

仅仅从最简单的理论估算与实验值的巨大差别这一点,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我们对量子场论和引力的结合是多么的无知。

今后十年将是研究暗能量的关键十年,实验的发展将会帮助我们决定暗能量的性质,同时,我们相信基础理论包括超弦理论会有很大的发展,所以实验和理论将是相辅相成的。

最终对暗能量的理解将是本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发展。

(2004年12月24日收到)The Problem of t he Theory of D a rk Energy L i Mia oProfessor ,I nstit 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Chi nese Academy of Sci 2ences ,Beiji ng 100080Key words cos mology ,qua nt um gravity ,st ring t heory热河生物群———朝圣中生代生命演化圣地邢立达系统工程师,美国古世界研究基金会中国网站,中国恐龙网总编辑部,广东广州510000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中生代 生物演化 地质年代 研究热河生物群,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重构中生代晚期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合评述了热河生物群的整体面貌,包括热河生物群的背景、地质年代与环境、各门类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在生物演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热河生物群背景介绍热河生物群形成于距今约1.2亿年的中生代早白垩世,它覆盖了现在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以及朝鲜和日本的一部分。

其中辽西地区是整个生物群分布的中心,保存了独特而完整的陆相中生代地层,细腻如脂的页岩等含火山灰的沉积保存了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

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顾问葛利普教授(A.W.Grabau )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J eholSeries )。

热河生物群 汪筱林

热河生物群 汪筱林

热河生物群汪筱林主讲人简介汪筱林,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系。

1999-200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做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恐龙、翼龙以及地层、时代和环境背景研究,在Nature、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

内容简介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热河生物群》,大家知道,在整个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当中,生命的出现,已经有三十多亿年了,但是真正重要的出现,应该在我们国家发现的澄江动物群,就是寒武纪大爆发,这是五亿多年前。

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地方,那么这就是现在大家都叫它“白垩纪公园”,那么这就是我们辽西的,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的一个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现在的化石比原来刚开始发现以后,远远多得多,就是说它从脊椎动物的鱼类开始,一直到两栖类,爬行类,那么爬行类包括很多很多的门类了,比如说龟鳖类、蜥蜴、离龙、翼龙,一直到恐龙,很多很多门类。

爬行类,那么再到鸟类,一直到哺乳类,都有发现。

另外很多被子植物,也在这儿发现了。

那么这样好的标本这样多,那么总得找出一个原因来,为什么在辽西地区有如此丰富、如此种类繁多的这个生物,这样的化石?另外一个就是它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如此精美?这个就是说我们从地质上和环境方面,从它埋藏学方面会给它一个解释的。

那么要形成化石,首先有这样几个阶段,一个就是它的生物群——当时的生物要非常丰富,生物丰富当然和它生存环境有关系,环境适宜生物生长繁盛,那么生物就越多。

第二个,就是死亡方式,就是它是正常的死亡,还是灾难性的死亡,比如说地震或者是火山爆发,这种灾难性的死亡,往往能形成很多这个生物使它保存起来。

第三个,就是搬运距离的远近,就是生物是在原地埋藏的,还是异地埋葬的,就是搬运远近的问题,第四个,就是埋葬速度,就是说生物是快速埋藏还是很缓慢地暴露在地表,有一段时间,第五个,就是埋藏环境,埋藏环境就是说在它生活的环境里边,原地死亡以后就埋葬呢,还是说它经过河流、风等等的介质搬运很长的距离,一段距离以后再埋藏;最后是时间,就是只要形成化石的话,必须有时间,没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就形不成化石。

【辽西为何成为古生物化石聚宝盆】中国辽西古生物化石

【辽西为何成为古生物化石聚宝盆】中国辽西古生物化石

【辽西为何成为古生物化石聚宝盆】中国辽西古生物化石电影《侏罗纪公园》大家都很熟悉,可是你知道在我国辽宁省西部有一处“白垩纪公园”吗?与电影相比,这里所创造的奇迹可是实实在在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件件重要化石不断涌现。

从鱼类开始,到两栖类、爬行类(龟鳖类、蜥蝎类、离龙类、翼龙类、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再到鸟类,一直到哺乳类都有发现,另外还有很多被子植物。

对于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来说,辽西简直是一座天然的化石宝库,而这一切源于辽西得天独厚的古地理背景和埋藏环境。

辽西与热河生物群位于辽西的朝阳、锦州是热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区,周边地区也有广泛的分布,比如内蒙古的东南部赤峰和河北省的北部承德等等。

因为这些地区原属热河省,所以早在1928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在他的著作中首次用“热河动物群”来命名为他所取得的一系列发现。

随后的发现不仅限于动物,还包括植物,所以就组成了“热河生物群”。

关于热河生物群时代的争议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发现,从脊椎动物组合来判定,它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的,同位素年龄测定也验证了这个结论。

也就是说,热河生物群的时代距今1.3~1.2亿年。

近年来,由于热河生物群引起广泛关注,使得辽西许多原本不为人所熟知的地方有了鼎鼎大名。

北票四合屯发现了大量的孔子鸟、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北票龙,中国鸟龙及其鱼类、两栖类、龟类、蜥蜴类、翼龙类、角龙类和哺乳类等,现已成为世界上一个最著名的化石地点,它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德国出始祖鸟的索伦霍芬,相邻的尖山沟很早前就发现过大量的鱼,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后来引起轰动是因为出土了第一个原始鸟类孔子鸟标本和哺乳类张和兽;而在张家沟发现了带有真正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尾羽龙、原始祖鸟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白垩纪的“庞贝城”为什么在辽西地区有如此丰富、如此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为什么它们保存得如此完整、如此精美?让我们先看一下近2000年前的庞贝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座意大利的古城在公元79年的时候,被强烈喷发的维苏威火山所掩埋。

朝阳_辽西_热河生物群_龙_鸟从此起飞

朝阳_辽西_热河生物群_龙_鸟从此起飞

化 石009年 第3期朝阳-辽西-热河生物群:“龙”-鸟从此起飞郭建崴 曹红艳热河,曾经是我们中国一个省的名称,衔接华北与东北大地。

1928年,美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在科学巨著——《中国地质史》中首次提出了“热河生物群”这一名词,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化石群。

从此,热河生物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地质学文献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热河省被撤消,其西部划归河北省,东部划归辽宁省。

原热河生物群的经典产地因此落在了今天辽宁省的西部,即辽西地区。

但是,热河生物群这一在地质古生物学界具有深刻影响的名称却沿用至今(图1)。

热河生物群所包含的生物组合十分丰富,它囊括了白垩纪早期众多门类的陆相化石生物,包括鱼类(图2)、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古植物及其孢粉,以及无脊椎动物类群中的双壳类、腹足类、节肢类(包括虾类、昆虫类和蜘蛛类)、介形虫等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的地质、石油和煤炭部门的科学工作者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已经发表的有关热河生物群的科研论文和学术专著就达200多篇(部)。

在这些灿若繁星的研究成果中,早期鸟类的发现和研究可以说是最为亮丽的。

热河生物群中中国鸟、朝阳鸟、华夏鸟、孔子鸟、原羽鸟等一系列早期鸟类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100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早期演化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被誉为“中生代原始鸟类的灯塔”,“改写了鸟图1:热河生物群分布图 (周忠和供图)图2:狼鳍鱼——热河生物群典型代表 (周忠和供图)类进化的历史”。

除三十多种中生代鸟类之外,令世界古生物学家们赞叹不已的发现还有那些“龙模鸟样”的带毛恐龙,如中华龙鸟、小盗龙等等。

这些带毛恐龙的发现使得更多的科学家相信,一些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是恒温动物,鸟类则是从这些恒温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当中的某一种进化而来的。

鸟类起源——一个热议了140多年的科学之谜鸟类的起源是当今的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其间的争论已经有150多年了。

恐龙

恐龙

恐龙(英文名:Dinosaur)[1] ,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2] 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

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

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

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统治了地球大约8000万年(1.44亿年前---6500万年前)外形特征1.骨骼特征恐龙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适应,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

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

恐龙的共有衍征包含:后额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锁三角肌,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

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髋臼穿孔。

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

除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龙还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为出现在其他主龙类,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龙身上,因此不列为恐龙的共有衍征。

恐龙具有直立的步态,类似大部分的现代哺乳类,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动物则是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

恐龙的臀窝朝向两侧,股骨的第四转子往内侧,两者契合,股骨头垂直于股骨干,产生直立的步态,而不同于劳氏鳄目等臀窝向下的直立方式。

辽宁热河生物群小龙虾化石形态特征及分类之甄别

辽宁热河生物群小龙虾化石形态特征及分类之甄别

辽宁热河生物群小龙虾化石形态特征及分类之甄别
辽宁热河生物群小龙虾化石形态特征及分类的甄别是根据辽宁热河生物群存在的恐龙类、鳗鲡类、鱼类等古生物残留部分,以及当前世代生物普通分布的有关特征,来确定辽宁热河陆程生物群种类和具体变化的一种专业技术。

其中,小龙虾对辽宁热河生物群检索和比较古生物残留与现代生物普通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扮演着广泛且重要的角色。

辽宁热河生物群小龙虾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在:一是龙虾头颈部拱形,身体极其紧凑,呈流线型;二是鳃盖体无分裂,上下鳃盖体完全拼合在一起;三是鳃盖边缘清楚可见,呈半月形;四是第一个腹足头部发达,基部高大,台起的突出;五是足肿宽大,长度变化不大;六是鳃盖体短小,下部明显比上部低;七是头颈足部互联只有一条横纹,腹足部缺刻有三条皱纹。

在小龙虾的分类甄别上,应该考虑它的形态特征和构造特征,如体型尺寸大小、颈节数、头颈足距、铰关节孔位等。

同时,为了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小龙虾的种类,我们还需要利用行为特征、免疫检查等专业技术来进行区分和认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辽宁热河生物群小龙虾化石形态特征及分类的甄别既要深入分析小龙虾的形态特征,又要结合构造特征和行为特征确定小龙虾的种类,确保实验数据精准有效。

此外,不断更新及改进辽宁热河生物学实验设施,使生物群检索和比较古生物残留与现代生物普通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一致,更有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分析

2006年,季强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些含胚胎革质蛋得以保 存的原因,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处在孕期的白台 沟水生蜥遭遇了可怕的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山洪突发
或地震等),受到了惊吓,导致流产,而将软壳蛋排出了
体外;另一种可能是它们死亡后,躯体腐烂,这些软壳蛋 散落在周围,经快速埋藏后保存为化石。根据当时的化石
材料,我们认为白台沟水生蜥是一种半水生的离龙类爬行
动物,可以爬上岸,将蛋产在沙滩上。
幼年期标本的发现

此后,季强等又在义县采集了许 多个体很小的白台沟水生蜥的幼 年期化石标本,它们的躯体保存 了各种形态:卷曲的、半卷曲的
和伸展的。经个体发育研究,季
强等推测白台沟水生蜥可能是一 种特殊的水生爬行动物,也许是
白台沟水生蜥

2004年,季强等人在辽宁锦州义县 白台沟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件 离龙类爬行动物化石标本,其躯体 周围保存了十几个含胚胎的蛋化石。
经研究,季强等将其命名为白台沟
潜龙(Hyphalosaurus baitaigouensis),并且认为这些含
胚胎的蛋是不具硬壳的软壳蛋,即
革质蛋(leathery shell eggs),在 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
热河生物群中离龙类爬行动物
季 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014年6月,和政
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是广布于东 亚地区的一个早白垩世 陆生生物群,目前已发 现20多个门类的化石, 在研究鸟类起源、真兽 类哺乳动物起源、被子 植物起源、古生态等方 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 意义。
离龙类爬行动物
离龙类是热河生物群中比较特征也比
潜龙(水生蜥)

同年,高克勤等人(1998年8月)根据另一面标 本,将其命名为凌源潜龙(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并认为是一种半水生爬行动物, 营卵生。2001年,J. B. Smith和J. D. Harris在 《脊椎动物学报》(Journal of Vertebrate

雄性标本清楚地显示了腰 带结构。荐椎中的横肋两 端没有膨大,与荐椎也没 有完全固化,它的腰带是 活动的。这表明贵州龙没 有能力利用四肢支撑身体 爬上陆地,在陆地上生活 和产卵。换句话说,贵州 龙是终生生活在海洋环境 中的。

雌性标本也清楚地显示了一个活动的腰带,它的体腔内 保存了很多胚胎,表明贵州龙是卵胎生的。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大多数爬行动物均产硬壳蛋,只有某些现生蜥 蜴类、蛇类等才产软壳蛋。它们一般将蛋产在沙滩或洞穴 中,利用阳光和沙滩的温度进行孵化。为什么白台沟水生 蜥躯体周围会有这么多含胚胎的软壳蛋呢?如果是半水生 爬行动物,它们应该将蛋产在湖边或河边的沙滩上,死亡 后它们的躯体不可能与蛋埋藏或保存在一起。如果是水生 爬行动物,它们应该终生生活于水中,不可能将蛋产在水 中且利用水体温度来进行孵化。
卵胎生的,卷曲的形态很可能是
幼体排出母体体外时突然受到偏 冷水体刺激所致。
海生爬行动物—贵州龙
贵州龙是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
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于贵州兴义晚 三叠世地层中,由杨钟健先生于1958 年命名。它是一种典型的海生爬行动 物。

21世纪初,台中自然科学 博物馆收藏了两件珍贵的 贵州龙标本,一件为雄性 的,另一件为雌性的。程 延年、吴肖春、季强等对 这两件标本进行了研究, 并于2004年将成果发表在 英国《NATURE》杂志上。
Paleontology)发表文章,他们根据所谓的“第
一引用”原则将“潜龙”一名作为有效名称, 而将“水生蜥”一名作为无效名称予以废弃。
潜龙? 水生蜥?
动物学命名法规:优先律 “元旦”一词的含义 文化歧视 我个人认为:由李建军等人命名的“凌源
中国水生蜥”是有效名称,收藏于北京自
然博物馆的标本是正型标本。

白台沟水生蜥的腰带十分原始,没有完全僵化,同样说明
不能支撑身体由水中爬到岸上。 这些特征表明,白台沟水生蜥与中-晚三叠世的海生爬行

动物-贵州龙颇为相似,是一种终生生活于水体中的水生
爬行动物,不可能将卵产在岸上。
最 终 结 论


我们认为,像水生蜥这样的离龙类爬行动物肯定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 它们怀孕后将卵保留在体内,利用自己的体温来进行孵化,待幼体发 育成熟后再将其排出体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卵胎生”生殖方式。 此项研究还表明,后期较进步的某些离龙类爬行动物也可能仍然保留 了“卵胎生”生殖方式,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含胚胎的化石来证明而 已。
最新证据的发现

2008年,季强等又在义县白台沟早白垩世地层中采得了一件含胚胎 的白台沟水生蜥化石。经镜下观察,我们发现潜龙的体内保存了19 对发育成形的幼崽,这些幼崽头部相对,指向后方,位于母体体腔 中部,尾巴位于体腔两侧。
几点解剖学特征

白台沟水生蜥肩带的结构十分简单、微弱,肩胛骨、乌喙 骨以及尺骨和桡骨非常纤细,不能支撑身体由水中爬到岸 上;
满 洲 鳄

满洲鳄是我国热河生
物群中最早报道的爬 行动物之一,由日本
学者R. Endo发现并
命名,遗憾的是满洲
鳄的正型标本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丢失 了。
满 洲 鳄
1942年,R.
Endo 和T. Shikama在辽西凌源
大南沟(满洲鳄正型标本的发现地)又发 现了一些标本,命名了一个新的属种- Rhynchosaurus orientalis,并将其归于喙头 类(Rhynchocephalia)。同年,F. F. von Huene(1942)研究后也同意将其归于喙头 类。
较常见的爬行动物之一,目前已发现
三个属:伊克昭龙、满洲鳄和潜龙
(水生蜥),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它
们是半水生的类群,意味着它们都是
卵生的。
伊克昭龙

伊克昭龙是我国热河生物 群中最早确认的离龙类爬
行动物,与现今的鳄类颇
有相似之处,吻部较长, 最早发现于内蒙古鄂尔多
斯早白垩世的地层中。一
般来说,人们均认为它是 一种半水生的爬行动物, 营卵生。
谢谢各位的耐心和支持!
满 洲 鳄

2000年,高克勤等人通过 比较解剖学研究,认为满 洲鳄应归于离龙类
(Choristodera),并将辽
西凌源牛营子发现的一件 标本指定为满洲鳄的新型
标本(Neotype)。一般人
们均认为满洲鳄是一种半 水生爬行动物,营卵生。
潜龙(水生蜥)
在热河生物群中有一类小头颅、长脖子、
长尾巴的爬行动物,特征非常明显。1998 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李建军等人在馆刊第 一期(元旦)发表文章,将这类爬行动物 命名为凌源中国水生蜥(Sinohydrosaurus lingyuanensis),他们依据的是一件产自辽 西凌源大王杖子的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