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分析小结
六年级美术教案《徐悲鸿与奔马》分析
徐悲鸿与奔马一、教学目标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比较分析,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并临摹感受。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重难点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设计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请学生竞猜成交价。
作者是谁?(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2、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纵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优什么不同?(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
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
(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
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
(2)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大班优质美术教案《抽象大师作画》
大班优质美术教案《抽象大师作画》【活动目标】1、在初步理解抽象画的基础上,尝试用苍蝇拍拍出抽象画面进行添画,说出画面所表现的主题。
2、体验抽象画创作的乐趣,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1、课件;2、颜料盘、铅画纸、画笔、各色颜料、画框、苍蝇拍等。
【活动过程】一、出示抽象画《构成第四号》,请幼儿观看。
1、孩子们,来说说看你在这幅画里看到了什么?2、请幼儿交流。
3、教师小结。
光从画面来看,我们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幅画描写的是战斗的画面,中间高高的像不像一座山?你们看,这两条直线垂直下来,成了一条路。
把整个画面风格成两各部分,画面左边是骑兵的战斗场面,这些线条就像箭一样朝着战斗方向冲出去。
右边是两个卧倒的人像,显示出和平、宁静的气氛来,与左边的场面互相对立。
这样一分析,你们觉得这幅画是不是很有意思啊?二、认识抽象大师康定斯基,欣赏他的作品。
1、介绍康定斯基,帮助理解抽象概念。
这是俄罗斯的抽象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构成第四号》。
他被人们成为“抽象绘画之父”。
孩子们,谁知道什么叫抽象画呢?2、解释抽象画的概念。
抽象画就是与我们要画的东西没有相像的地方,是画家想法上的创新的和想象,通过抽象的效果表现出鲜明的主题。
3、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
(1)康定斯基一直把自己的抽象绘画叫做“即兴之作”或者“构图”,即兴就是很随意的进行抽象绘画,而取名“构图”的作品是画家经过一定的构思再进行绘画的。
康定斯基有很多着名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着一个非常特别的名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逐一介绍抽象画作品。
带有弓箭手的风景:这是一幅“梦幻风景画”之一,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呀?这里像不像一个人拿着弓骑在马上呀?这个尖尖顶的你觉得是什么呢?(请幼儿讲述自己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小结:这个尖尖顶的是两座城堡,中间一座歪着的占据整个画面的也是城堡,骑马的是一个身穿俄罗斯传统服装的弓箭手。
康定斯基用很多色块描绘了俄罗斯乡村的美丽景色,表达他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及作品赏析
一.课题: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及作品赏析(伦勃朗,鲁本斯)二.课时:一课时三.教材研究内容:了解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四.教学目的:1.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3.了解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的艺术成就,提高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五.课业类别:欣赏六.教学思路: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评价美术作品。
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17世纪三大油画家介绍。
八.教学难点:①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培养。
②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九.教具准备:17、18世纪欧洲绘画大师作品图。
(展示)十.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整顿课堂纪律,稳定情绪1分钟)①首先和同学门问好!②准备上课所必需的工具。
2.导入新课:(展示《夜巡》图片)提问:这幅画是哪位大师的作品?(学生:伦勃朗!)提问:伦勃朗是什么时期的绘画大师?引出课题——17、18世纪欧洲绘画作品的欣赏。
3.讲授新课:(我们先来了解伦勃朗的生平)①伦勃朗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荷兰画家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
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建筑大师案例分析
室 露台 厨房 起 居
三层也用作卧室,南北最深处不到12米 三层也用作卧室,南北最深处不到12米。 12 整个住宅的台阶和楼梯也不只是服务于交通的功能构件, 整个住宅的台阶和楼梯也不只是服务于交通的功能构件,而是对基地 特征极好的表达。 特征极好的表达。
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件,看来有如贯穿空间, 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件,看来有如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了建筑最高的动感与张 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悬挑的阳台为最。然而当你站在人工石面阳台上,而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围时对于内部空间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悬挑的阳台为最。然而当你站在人工石面阳台上,而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围时对于内部空间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因为室内空间透过巨大的水平阳台而 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间——崖隘。赖特对于国际形式主义空谈机能主义的态度,浓缩地表现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楼梯。这个著名的楼梯,关联着建筑与大地,是内、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且总会使人们 崖隘。 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间 崖隘 赖特对于国际形式主义空谈机能主义的态度,浓缩地表现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楼梯。这个著名的楼梯,关联着建筑与大地,是内、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 一再流连其间。 流水别墅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在做妙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穿杆或近几年推移的空间手法,交错融合的稀世之作。 一再流连其间。 流水别墅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在做妙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穿杆或近几年推移的空间手法,交错融合的稀世之作。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饶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
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2、交流:此时的心情?感受?印象深刻的形象?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
(时间:2分钟)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大师作品——《格尔尼卡》(不出示作者及作品名)5、提问:① 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题目?(《格尔尼卡》毕加索1881—1973)(注:毕加索,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②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恐怖……)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老师也觉得“乱”,有点看不懂。
6、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也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这幅画,我想大家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幅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板书:战争之罪)二、自主探究、描述作品(5分钟)1、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P36-37,思考问题:⑴《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控诉、愤慨、抗议、同情)⑵ 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看谁找的多?(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2、思考: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毕加索是怎样画的?(以“马头”、“牛头”、“人头”为例,从动作表情、象征意义上加以分析)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问题:你哭过么?像这位母亲这样哭过么?谁来表演一下,做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情?——极度悲痛)3、学生质疑: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大家对《格尔尼卡》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对于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如构图上、造型上、色彩上、表现手法上等)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1、围绕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4人小组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2、交流讨论,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
音乐分析——如歌的行板
音乐分析——如歌的行板发布时间:2021-06-03T06:08:12.917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张馨予[导读] 本文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如歌的行板》更多涉猎和声和曲式技法上的分析论述来进一步由这首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柴科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家。
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摘要:《如歌的行板》是十九世纪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其作品涉猎广泛,本文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如歌的行板》更多涉猎和声和曲式技法上的分析论述来进一步由这首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柴科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家。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和声;曲式结构一、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其音乐风格影响了很多后来人。
柴可夫斯基作品虽然涉猎很广,但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只持续了五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11),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最为人们所熟知并且钟爱。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是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采用传统的四乐章套曲布局结构,第二乐章是《如歌的行板》。
编制乐器分别有:小提琴一,二;中提琴;大提琴。
《如歌的行板》,它的主题是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
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听见一个泥瓦匠唱这支歌,便把它记录了下来。
歌词如下;“瓦尼亚将身坐上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斟满半杯酒,就差人去请卡金卡——女人名”。
从词意来看,泥瓦匠唱的显然是一支油滑的小调。
柴科夫斯基曾作了一番努力去寻找另外的歌词,但未能如愿。
大师作品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师作品赏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师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创新,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师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2.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创新,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师作品的相关知识,如大师的生平、作品特点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大师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大师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分析大师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3. 分组讨论: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师作品的艺术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大师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模仿、创新,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学生模仿大师作品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分析学生模仿作品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3. 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三、实践环节1. 学生根据所学,选择一位大师进行模仿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通过模仿、创新提高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赏析大师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大师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模仿和创新,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抽象大师作画》教案
《抽象大师作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抽象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2. 引导学生学习并实践抽象画作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学习抽象大师的作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抽象艺术:介绍抽象艺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2. 欣赏抽象大师作品:分析和学习毕加索、康定斯基、克利等抽象大师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3. 创作抽象画作:实践大师们的创作方法,学生自行创作抽象画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抽象艺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学会欣赏抽象大师的作品。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大师的创作方法,独立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抽象画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抽象大师的画作图片或视频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抽象艺术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抽象艺术。
2. 讲解:教师介绍抽象艺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讲解大师们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3. 欣赏:学生欣赏抽象大师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和内涵。
4. 实践:教师示范抽象画作的创作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实践。
5. 创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创作抽象画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教学:教师展示抽象艺术与其他艺术流派(如具象艺术、表现艺术等)的作品,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2. 专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探讨抽象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七、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抽象艺术的重要性和创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对抽象艺术的兴趣。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幅抽象大师的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和技巧,写一篇短文。
2. 课后继续练习抽象画作创作,下节课分享作品。
七年级美术下册《我与大师同行》优秀教学案例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从技能、创意、情感等多方面给予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组织学生互评,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提高审美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大师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梵高作品中的激情、孤独等,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美术大师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作品、总结艺术特点。
2.各小组进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借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3.简要介绍梵高的生平事迹,为学生讲述这位大师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梵高等大师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如印象派、后印象派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发展历程。
2.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解析大师作品中的绘画技巧,如光影、色彩搭配、构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模仿和应用。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师作品背后的故事、艺术风格及其创作手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回答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问题导向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小组合作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师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艺术特点。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进步。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案与反思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案与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教材中的文字提示为线索,了解马蒂斯生平及在造型、色彩上的艺术风格,对“野兽派”有初步了解。
2、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了解剪纸艺术是他的艺术巅峰。
学习马蒂斯剪纸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归纳,能够总结马蒂斯的艺术特点。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评价马蒂斯的作品,能力强的学生能发生发表自己较为独特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马蒂斯晚年带病创作,达到个人艺术巅峰的事实,学习做事有恒心,不轻言放弃、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马蒂斯艺术特征,学习他一生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2、学习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的方法,体会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给观者带来的观感。
教学难点:对马蒂斯较为抽象的物象造型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马蒂斯剪纸像)提问: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生: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他在手术后进行剪纸创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影响20世纪的画坛巨匠——马蒂斯。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1、马蒂斯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画家呢(看书4页资料)野兽派画家2、为什么马蒂斯晚年要“用剪刀画画”呢(看书第五页资料)马蒂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
不幸的是到了晚年,却患了肠癌,只能在病床或轮椅上从事创作。
但顽强的他没有被病魔吓倒,反而激发他更加努力的创作热情,并使这一创作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他后来也被人们称为“用剪刀画画的人”。
3、马蒂斯在艺术高峰时期的剪纸作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1:马蒂斯的剪纸作品《王者之悲》组内谈感受:(关注造型上和色彩上的特点)。
提问1: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演奏的王子、六弦琴、求助者、舞蹈着、飘落的树叶……提问2:你认为作者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生:黑、白、红、黄、蓝、绿;色彩鲜明、大胆、有节奏……师小结:这幅《王者之悲》是马蒂斯的彩色剪纸的代表作之一。
浅析徐悲鸿水墨作品《负伤之狮》
浅析徐悲鸿水墨作品《负伤之狮》作者:李冉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徐悲鸿先生的《负伤之狮》为例浅析其艺术形象与作品隐含的深意。
通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的分析来看《负伤之狮》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存在的中西融合的特点,更好的理解徐悲鸿艺术特色。
关键词:徐悲鸿;负伤之狮《负伤之狮》作者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
《负伤之狮》的尺寸:110*109cm,创作年代为1938年,作品材质为水墨纸本。
1938年的新年,中国的抗战形势愈加紧张。
1月上旬,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与挚友林若先生流寓重庆,谈论国难民情之时谈到日军侵占中国,国土沦陷,生灵涂炭,徐悲鸿十分悲愤,在国难孔亟时与林若先生在重庆时抒怀画下了这幅寄寓着无限深意的激情之作——《负伤之狮》,以此画来表达当时作者爱国忧国的思想。
后来徐悲鸿将作品留赠给了吴蕴瑞[1]。
《负伤之狮》描画的是一只负伤雄狮勾着背,两只前爪向前伸,一爪挨地,一爪微微抬起蹲卧座在悬崖边,狮头回首眺望,确切的说是不堪回首,头上的毛发被风吹的十分凌乱,嘴微张,两只眼睛睁大看向前方,肋部四条肋骨十分明显,右侧内腿向里翻,尾巴向身体内弯曲。
画的右上角题有——“……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聊抒忧怀。
”这幅画创作于110*109cm的宣纸上,为抗战题材,表现的主题为作者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有战斗性的特征。
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为1938年,正值日军侵华时期,所以这幅画堪称为不朽的抗战创作,作者把中国隐喻为这只负伤的雄狮当时中国大部分国土已经沦陷,到处生灵涂炭,国家人民深受战争之痛,满地疮痍。
就像这只受伤的狮子一样。
如果不做出有力的反击,随时都会遭受灭国之灾。
当时中国被西方列强称之为“睡狮”所以我认为徐悲鸿画了这头受伤的雄狮意在告诉世人,“睡狮”已经被轰炮声叫醒了,不会在沉睡了,而我们的处境就像这头雄狮一样受了伤处在两难的边缘,一、前方是悬崖,无路可走。
地域建筑分析齐康·武夷山庄
② 依山就势,既突出闽北民间特色,又具江南庭院风彩
③ 高低错落,楼与楼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曲径回廊,浅滩流水, 池塘小桥等景色,浑然一体,形成人工自然化,自然人工化的格局
2.2建筑与场所
在环境处理上,建筑与风景环境水乳交融般的结合是其首要 特征。武夷的奇山秀水被置于重要地位,建筑起装点的作用。有效 利用地势高差,创造出经济、实用、富有情趣的多层次复合空间的 形象。
• 第二宗:崇洋媚外。随着外来产品与观念在我国的大行其道,目前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 有股新的崇洋媚外的风气。目前中国每年的建筑总量非常巨大,而很多项目特别是重大 项目往往都落入外国建筑师的手中,自己的建筑人才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这都是非常 可怕的现象。可以说,中国已成了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场所。
• 第三宗:规划无序。目前,城市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的总规划设 计师往往就是这个市的书记、市长,没有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他指出,建筑设计对于 专业的要求相当高,没有专业知识做依托,根本设计不出一个像样的作品。所以他强调 ,在城市建设规划上要花大力气去研究,而一些技术上的执行把关应该交由技术专家来 做。
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
因 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 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 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传承、转化、创新是 其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传承是一种历史文化 更新,历史建筑文化的保护;转化是结合;创 新是独创。建筑应该是文化的、生态的、情感 的、智慧的,地域性的建筑总是不断适应社会 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 ,反映地区的种种特点和特色。
地域建筑作品分析
——齐康·武夷山庄
建筑解析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设计过程
•选址
考夫曼家族在阿勒格尼山拥有1600英亩的土地;令他们吃惊的 是赖特挑选了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建造位置——地形复杂 溪 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
•构思与前期资料收集
赖特的想法是建造与溪流的韵律相和谐的建筑;并急切地向委 托方索要一份标有每一块大石头和直径6英寸以上树木的地形图;
巨大的岩石、人造混凝土、经过 加工的石墙;建筑的痕迹容纳于 一种危险的平衡中 ; 感觉平台好 想要掉落下来,形成一种动态平 衡。
流水别墅——总平面分析
• 流水别墅分为主体与客房两部分;通过依山势而成的弧形连廊
相接;
流水别墅——总平面分析
•侧的有环两形条车随道着和地桥势通而向蜿别蜒墅建的隐筑小蔽主路在体通东向北流角水处别的墅主; 人一口条;通另过一溪条流由东建南
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 种从属空间,并且有悬挂楼梯通向下面 的小溪;
• 一些天然的露头的岩石
从地下伸入起居室地面;成为 壁炉前的天然效果;
流水别墅——一层平面
• 层高只有7英尺;低矮的空间与周边的大玻璃窗将视线动态的引向外部景
观;
流水别墅——二层平面
卧室 更衣室
露台空间 盥洗室
交通空间
都是粗犷的岩石,岩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竖直性,产生一种明的对 抗,所有米黄色光滑混凝土的水平构件,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 予了建筑最高的动感与张力。
流水别墅——建筑细部
• 赖特取流水别墅这一名字是要描述建筑与用地之间的统一和动态
的联系; 屋内;悬在溪流上方的起居室地面铺装上了厚蜡的石板,光线 照进来时,就像涟漪在河床上起伏。
• 赖特的建筑里里外外都不允许被分开设计;因此他还设计家
具 织品、玻璃艺术品、灯具、餐具、银器及绘画;
托马斯。赫尔佐格生态建筑分析
生态建筑
(1)一般建筑的通风
❖
在著名的雷根斯堡住宅中,南向的玻璃温室,在冬季,发挥白天收集储存 热量、晚上释放热量、阻隔室外寒气的缓冲空间作用;在夏季,则因下部空气 受热升温而向北侧上部出气口运动的气流,并把室内多余热带走。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作 品浅析
❖ 班 级:建筑 09-1 班 ❖ 小组成员:陈依伦 谭军军
生态建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Thomas Herzog)是德国
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授。他以其关注技术、
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享誉世界。
托马斯·赫尔佐格很少把自己的创作愿望强加
于环境之上,他的生态建筑思想是人类和所有的
夏季白天
冬季白天
夏季夜晚
冬季夜晚 雷根斯堡住宅冬夏通风分析图
生态建筑
(2)大厅型空间的通风
❖
大体量的建筑空间仅靠热压通风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更好的促进自然通
风,风压通风常常与热压通风一起发挥作用。
❖
如汉诺威26号展厅项目中,新风从距离底面4.7m高度吹进,冷空气缓慢
下降后逐渐升温后再从高起的屋顶排出。气流缓慢下降后又上升的过程可以
作室设计中,室内空间的分隔
是可移动的胶合板墙,根据使
用的需要进行自由推拉,从而
最大限度满足空间使用灵活性。
巴伐利亚的工作室
生态建筑
小结
❖
从托马斯·赫尔佐格的设计思想可以看出:在生态建
贝聿铭经典作品赏析
从“对摇滚乐可是一 无所知”,到亲身去 学习和体验什么是 Rock—roll,然后再 作出设计的计划,从 人性的角度出发,充 分映照了他“以人为 本”的设计理念。
主体建筑物与玻璃帷幕 构成底边为4.2英亩的 直角三角。空间的变化 有利于地平下空间的隐 藏以及提供高调控交流 场所。 简单的几何造型在流畅 的整体中实现不同的功 能。 “摇滚乐就是能量。”在 听过许多演唱会之后, 贝聿铭为摇滚乐下了如 此的批注,他说,他设 计这座摇滚乐博物馆建 筑物,就是为了显示这 种音乐的能量。
香港中银大厦 1982年 - 1990 年 年
贝聿铭认为,“建 筑和结构”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建筑 师如果不能意识到 结构所蕴藏的力量, 就不可能有好的设 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 贝氏采用了严格的“模数 制”(统一模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
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 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 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 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以毫米为单位),所有的模数都
4 巴黎卢浮宫门前的 透明金字塔1989年 透明金字塔 年
大师一生都在忙碌的创 作,把这份科学与艺术 相结合的美带入人们的 生活。建筑与自然相融 合的空间理念,主导着 贝聿铭一生的作品,这 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人们 行径在他设计的建筑中, 自然的阳光透过窗棂交 织的光影仿佛能让周围 的线条流动起来。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 画般的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 多用光影线条变化 丰富室内空间 采 用现今建筑材料, 诠释江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 景 框景 庭园理 水等涉及手法
光,是建筑的 色彩。让光线 来设计是建筑 师贝聿铭的名 言。罗浮宫的 金字塔入口就 把大量的光线 引入死气沉沉 的博物馆里, 让过去的历史 晒晒今天的阳 光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1)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探寻建筑大师贝聿铭作品中的几何艺术
探寻建筑大师贝聿铭作品中的几何艺术作者:张含之范雯云缪玲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23期摘要:本文通过举例分析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的几何设计手法,引出他在家乡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研究该建筑的设计理念、平面布局、空间几何构成等方面,体会建筑师是如何结合建筑周围环境与本体建筑的,通过恰当地处理建筑的内、外部空间,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几何元素,展现富有时代性的建筑风貌。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几何艺术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020 引言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1999年收到了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参加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这是一座融合了现代建筑、古时风格建筑和山水园林的著名建筑。
新馆的占地面积十分庞大,超过了一万平方米。
建筑大师贝聿铭始终将东方艺术哲学贯穿在整个建筑上,其中,贝聿铭还将建筑的几何性发挥到了极致。
1 建筑形体的几何构成1.1 三角形从建筑的几何图形来看,三角形是贝聿铭设计作品中最常见到的,也是他最喜爱的一种形体。
三角形富有力量,代表稳定性。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下简称“东馆”)、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都体现出贝聿铭对于三角形的喜爱程度[1]。
贝聿铭的卓越才能之一是沿几何学的设计思路、在理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简洁明快的解决办法,就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形状都被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也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同时在高度方向上进行错动等[2]。
东馆(图1)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是用一条梯形的对角线切割形成的,建筑的东南方向是直角三角形,建筑的西北方向则是等腰三角形。
为了融于周围的环境,贝聿铭用不同形状和高度的建筑部分交错相连,给人带来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
1.2 几何造型组合在设计中,几何性是每个建筑中必然存在的性质。
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各种几何形状和几何组成。
建筑解析——流水别墅 (2)
流水别墅——立面分析
• 单元到整体 • 重复到独特 • 加法和减法 • 体块组织
流水别墅——立面分析
• 流水别墅最著名的出挑构造,被认为有三 种空间形式上的意义:
1、水平的杏黄色钢筋混凝土挑板,与从自然中 生长出来的毛石墙面对立,象征自由。
2、条形的玻璃窗削弱墙的概念,在外伸的巨大 悬臂阳台下形成阴影,造成参观者视觉上的偏 差,认为建筑的中心外移,溪水像是从建筑内 部喷涌而出。
• 赖特的建筑里里外外都不允许被分 开设计,因此他还设计家具、织品、玻 璃艺术品、灯具、餐具、银器及绘画。
赖特——美国现代主义先驱
• 赖特的精神气质和建筑思想充满了 古典气息,而且深受东方哲学与艺术传 统的影响。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 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赖特——美国现代主义先驱
• 赖特称自己的建筑为“有机建筑”, 然而即便他本人也没能对“有机建筑”下 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许,我们可以将它理 解为“自然的建筑”,因为自然界就是有 机的。
• 赖特认为建筑师应该从自然环境中得 到启示,房屋应该想植物一样,“是地面 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 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
• 赖特取“流水别墅”这一名字是要描 述建筑与用地之间的统一和动态的联系。 屋内,悬在溪流上方的起居室地面铺装上 了厚蜡的石板,光线照进来时,就像涟漪 在河床上起伏。
流水别墅——建筑细部
• 流水别墅体现了对 自然充分的尊重,在别 墅北部起着梁作用的廊 架设计中,对存在于基 址上的大树采取的保护 的态度,通过对其环绕 体现与自然的和谐。
• 他出生于美国的威斯康 星州,是西方建筑史上最富 浪漫气质的建筑师之一,他 和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 西耶一起被后人称为“现代 建筑四大师”。
大师作品分析-赖特流水别墅
A
13
流水别墅基本资料
流水别墅是房主人卡夫曼的度假别墅,1936年落成于美国宾西法尼亚 州匹兹堡市附近的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
流水别墅本身约380平方米,室外平台、阳台也近300平方米,内外交 融,沉浸在绿树玄岩、清泉湍流中。凹凸起伏的墙垛用当地的片石砌筑,与山 岩纹理相通,颇饶天趣。杏黄色的横向混凝土阳台栏板,上下左右前后错叠, 宽窄厚薄长短不一,形象鲜明突出。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1867(1869)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青年时在 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木工程。
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D.阿 特勒(Adler)和L.沙利文的影响。
1892年开始独立执业,1903年在布法罗市建成拉金行政办公楼, 极大地改变了办公塔楼的外观形式和社会环境;1904年在芝加哥郊区 的橡树园建成统一教堂,标志着对神圣空间的构思同样发生根本变化; 1909年在芝加哥市建成罗比住宅,创建美国“草原式住宅”之风。
A
20
A
21
A
22
功
交通分析
能 分
结构分析
析
光
线
分
析
形象分析
A
23
体量分析 材 料 分 析
A
24
原则四 平面的逻辑性
原则六 组成元素的一致性
流水别墅体现了赖特有 机建筑的原则,由基本构图可 以把其看成是若干矩形的组 合,
A
25
原则二 以空间作为建筑的本体
流水别墅可以抽象成几个 长方体的覆叠、重合 、穿插 , 避免了传统建筑中用墙体围合 成方盒子建筑物的结构体系, 用不相连的片墙独立的支撑起 空间,并将其解放出来。
A
小学美术_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一:导入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1890年的法国,一位21岁的小伙子正在医院里做阑尾手术,在疼痛之下,他竟然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自由,这种神奇的感受,加之一个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中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想被召唤着,从此之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是它主宰了我。
”这使我们更加迷惑,是什么召唤了他?这位小伙子的人生又会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位法国青年就是享誉20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野兽派”的创始人——亨利*马蒂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马蒂斯,感受他绚丽多彩的艺术人生!(板书课题)二:新授1、同学们可能很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他走进了艺术殿堂呢?(看视频)2、课前我请大家通过上网看书的方式了解马蒂斯的人生经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生:念师:马蒂斯一生涉足了绘画、剪纸、设计等多个艺术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你在这节课上想了解马蒂斯的哪些知识呢?谁能说说?生:马蒂斯为什么被称为野兽派?——好极了,还有吗?生:他的剪纸和中国的剪纸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我们的疑问?为什么把他的画称为野兽派?谁能猜一猜?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开始我们的艺术之旅。
我们先来欣赏他的绘画作品,我们先来看他早期的作品:3、欣赏:(1)早期的作品:《戴帽的女人》师:它是一幅肖像画的一部分,你觉得会是哪一部分呢?生:黄色的可能是头发;可能是帽子;我感觉是一张脸(这位同学做了预习)这是肖像画中脸部的一部分,是马蒂斯的成名作《戴帽的女人》(2)这幅作品主要运用了哪些颜色?生:红色、黄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黑色、白色。
这些颜色都用上了,那么红、橙、黄、绿、蓝、紫形成了怎样的色彩顺序呢?形成了一个色相环,在色相环上以怎样位置的2个颜色形成最强烈的对比?生:180度角。
师:成180度角相对位置的时候2个颜色能形成最强烈的对比。
与红色对比最强烈的是绿色;与橙色对比最强烈的是蓝色;与黄色对比最强烈的是紫色,黑白也能形成最强烈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作品分析小结
这次的大师作品分析作业,我们小组四人分析的是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萨伏依别墅。
从查找资料到画草图到做模型绘制A1,整整五周中,我们对萨伏依别墅做了详细的分析,从而了解到一个建筑的很多非表面性的东西,让我们感触颇深。
最初是查找资料并绘制草图的阶段,我们收集了有关萨伏依别墅的许多资料跟文献。
在查找过程中,这样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那一天小雨,当我们推开院门穿过绿篱,亭亭玉立的白色小楼便静静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绕过架空的门廊,走进宜人的门厅,循坡道而上,在屋室中徘徊,空间在流动,视线在流动;别致的楼梯,多变的隔断,浴室的躺衣,厨房的壁柜,室外的条案,室内的家具,以及白色、黑色、蓝色、绿色,一切都是那么质朴、简单,一切又都是那么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不要说70年前,就是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毫不落伍和逊色,这才是大师!”一句话讲萨伏伊的特点尽显。
对萨伏伊别墅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开始找绘制草图所需要的想要的数据,想要找到准确的数据并非简单的事。
我们分头查找,两个上图书馆找资料,我跟另一个同学则从身边已经买的书籍上和网上来找。
最后,利用有用的数据,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因为萨伏依别墅有底层的独立支柱的特点,所以根据底层的柱网结构,绘制出了底层,再这样结合二层找到的资料绘制出二层,再是顶层。
在绘制过程中,对萨伏伊别墅这个建筑的构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所以收集资料的过程培养了我们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理解建筑图纸的能力。
在绘制草图的同时,我们制作了一个草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才发现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曲面怎么做,萨伏伊别墅底层的弧形墙怎样才能与其他墙体连接牢固等。
我们边想边做,初步完成之后,心里也就有了底,接下来就是制作正式模型了。
在做之前,因为时间不多,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且尽量做的最好。
我们小组一起讨论了各自的时间表,因为课时有些不同,所以时间未必能凑到一起,讨论下来,只要同时有两个人有空变来做。
制作的模型该如何拆解才能使拆解方式与状态更准确。
在我们的讨论之下,别墅车库的设计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特殊的组织交通流线的方法,使得车库和建筑完美的结合,使汽车易于停放而又不会使车流和人流交叉,所以我们选择的剖切位置主要是把别墅中间的坡道展示出来,来展示萨伏伊特殊的交通流线。
在决定完如何剖切之后我们便开始模型的制作了。
在开始时我们碰到的问题,就是老是忘记做门,草模没有做门所以当时并没有发现。
于是我们马上查找萨伏伊的实景照跟其他一些能够现实别墅内部交通流线的图,这才解决了问题。
一路紧赶慢赶,光做底层就花费了我们很久的时间,想要把模型做的细致,就必须要把每块割下的模型板进行打磨,以致使板跟板之间能够很好的贴合。
在做弧形墙体的时候,我们把厚四毫米的纸板划穿一半,然后就形成了可以折成弧形的纸板了,然而弧形有一定的韧性,很难将其与其他墙体连接紧密。
我们一起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以两层卡纸的外墙一层和一层互相交错黏贴的方式将其固定,实施后发现很成功。
在不断有新问题出现的过程中,我们终于一起将正式模型做完,每个人都尽着自己的最大的力,看着从自己手里再现的萨伏伊别墅,别提有多激动了。
最后是绘制图纸,绘制过程要注意的是图纸的排版,整个版面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自己在不同排版中比较,来获得不同的感受,再去选择最后出来的效果。
图纸中包含
了建筑的总平面、平立剖面,还有模型的拆解过程,以及对于建筑形式构成逻辑的分析与结论,在绘制分析图时,我们跳出建筑的内部细节结构,而是从对建筑的自然光、体量关系、几何关系等的大方面去了解建筑本身,并且发散思维,理解每一个建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了自然、周边环境等的。
这次大师作品分析使我们对一个建筑大师的作品有了深入了解与剖析,更是使我们了解如何去“看”一个建筑。
我们要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多多学习,收集资料,拓展建筑方面的知识,不断积累经验,为以后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