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31558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解析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解析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提高组织绩效、促进员工发展以及优化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解析一下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个体行为个体是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理解组织整体行为至关重要。
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态度和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
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外向型人格的人更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而内向型人格的人可能更擅长独立思考和专注于细节。
了解员工的人格特质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分配工作任务和组建团队。
价值观则是个体对于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个体在面对相同情境时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组织中,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度会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等方面。
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往往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工作投入度高的员工会更专注于工作任务,而具有较高组织承诺的员工更愿意为组织的长期发展贡献力量。
能力是个体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
包括认知能力、体力能力和情绪智力等。
管理者需要识别员工的能力优势和不足,为其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员工的绩效。
群体行为当个体组成群体时,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个体行为的特征和现象。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它可以是正式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
群体规范对于维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有时也可能限制个体的创新和发展。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和团结的程度。
高凝聚力的群体通常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但如果凝聚力过高,可能导致群体思维,对外界的意见和建议缺乏开放性。
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决策过程。
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可以汇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但也可能存在决策时间长、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管理者需要了解群体决策的优缺点,合理运用群体决策的方式。
组织行为学课件(斯蒂芬.P.罗宾斯-第14版)

› 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我们每个人都是行为的研究者。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 ,相反,我们可以找到所有人的行为当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一致性,然后加 以修正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X理论 ❖社会理论 ❖Y理论 ❖Z理论
17
人力资源研究框架
› 身处于一个变动的环境里,面对的变化数不胜数,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因 素可归为四大类:
人的因 环境因
素
素
工作本 成果因 身因素 素
18
人的因素
› 核心特性(Core Characteristics) › 知识和技能(Knowledge, Skills and Abilities) › 激励特性(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 信仰和价值观(Valve)
确定组织的目标; 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 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
计划 控制
管理者的五种职能
监控; 比较; 纠正。
协调
指挥
激励下属; 指导别人的活动; 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 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明茨伯格界定的 管理者角色
信息传递者角色
(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人际角色
(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组织行为学 (第14版)
背景
› “人”是构成生产的五要素之一(人、机、料、法、环),人力资源管理是企 业职能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技术、生产、物资、财务、人力资源) 。
› 有效管理的核心在分解与综合 - 分解:物的分解(工作分析)、人的分解(角色) - 综合:物-人的综合(工作任务分配);人与人的综合(群体与组织)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20
六、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心理科学中出现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 发展,人们对积极心理品质逐渐关注,组织行为学家也意识 到有必要将这一思潮和取向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中。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从形式上看,研究者也开始采用神经科学研究范 式研究组织行为学。
19
六、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其他新的动向。如 人力资源学派开始出现,它以一个组织内部的个人特征和 个人行为为研究对象,并侧重研究雇佣关系中管理一方,目 的是通过对本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实现 本组织既定的目标。另一个新的动向就是随着组织行为 学研究的深入,关于组织文化研究开始兴起。
10
四、学习、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 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 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
• 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 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组织 改革以增强活力和提高绩效。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
二、古典理论时代
亨利•法约尔提出了“管理过程理论”,即管理者的五 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进一步将 其归纳为14条管理原则,具体包括工作分工、职权、纪律 、统一指挥、统一方向、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 权力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 神、团结精神。
马科斯•韦伯则提出了“行政组织理论”,并从结构化 角度研究考察管理和组织行为。在管理科学发展史和组 织行为学发展进程当中,他们的理论被统称为“古典管理 理论”。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课件:个性与行为、知觉与行为、激励理论及运用

第一节 个性的基本概念
▪ 人与人之间在生理上、个性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组织行为学中所 讲的个体差异,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别。具 体地讲,这些差别包括气质差异、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等。只有当 个性与工作相匹配时,个体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满意的 工作绩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个员工 的个性特点,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并根据岗位职责要求,下 达合理的工作任务,才可能直接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
▪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 1.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你的公开立场通常会与你的个人 观点或信念大体一致。
➢ 2.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普遍有 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感,就 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和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谐的 方向转化。
组织行为学 (第二版)
个体行为
个性与行为
▪ 第一节 个性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个性与职业的匹配 ▪ 第三节 价值观与态度 ▪ 第四节 工作满意度
学习目的
▪ 1.掌握个性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 2.了解个性的相关理论。 ▪ 3.了解个性如何与职业相匹配。 ▪ 4.掌握个体的价值观与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总结

发展阶段:
(1)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划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具体特点看书P196)
(2)平衡——间断模型(P198)
群体结构变量
群体结构定义:指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的互相关系以及使群体按照有序的、可预期的方式运转的一些特征。
群体结构变量包括:角色、规范、地位、凝聚力、规范和群体结构。
☭第一章
☞组织
1.特征:目标、资源、结构、互动
2.分类:按社会功能——生产、资源、结构、互动
按组织成员收益程度——互利、商业、服务、公益
控制成员——强制型、功利型、规范型
按组织成员的多少——小型、中型、大型、巨型
按组织目标不同——盈利性组织、非盈利性、公共
按产权的归属——公有组织、私有组织
☞行为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
三.目标措施效应:强调一个问题的消极或不利的
方面更有说服力
(2)启发效应: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常常倾向于利用某些来自经验的认知模式或者易于评价的线索,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锚定和调整启发: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信息内容参照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第三章个性管理
1.人格内涵:是指一个人整个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规范
定义: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和遵循的指导行为的规则。
地位
和地位有关的群体行为
⑴从事工作时,地位较高的人要居于较主动的位置
⑵地位高的群体成员具有较大的偏离群体行为规范的自由度
⑶当群体需要做出一个决策时,地位高的成员的意见比地位低的成员的意见根本容易被采纳。
⑷在公众面前群体需要展示与成员地位相符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16版知识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16版知识点总结嘿呀!以下就是关于《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16 版知识点总结》啦。
第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呢。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应用这些知识来提高组织绩效的学科。
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理解员工的行为和动机,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引导他们,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呀!第二,个体层面的知识点哟。
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对工作表现产生影响呢。
比如,外向型的人可能更适合需要与人频繁交流的工作,而内向型的人可能在需要专注和独立思考的岗位上表现出色。
还有知觉和决策,个体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呀!动机理论也是关键,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的需求。
第三,群体层面的要点哇。
群体的发展阶段,从形成到成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挑战。
团队的类型多样,工作团队、项目团队等等,不同类型的团队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和目标。
群体决策既有优势,比如能汇集更多的想法和信息,但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群体思维导致的决策失误。
第四,领导行为的知识点呢。
领导风格多种多样,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等等。
有效的领导需要根据情境和下属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
领导的特质和技能也很重要,比如诚信、沟通能力、战略眼光等。
第五,组织文化的部分呀。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它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积极的组织文化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组织的发展。
第六,组织结构和设计的内容哟。
不同的组织结构适用于不同的组织规模和业务需求。
比如,职能型结构、事业部型结构等。
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灵活性。
总之哇,组织行为学罗宾斯16 版的知识点涵盖了个体、群体、领导、文化和结构等多个方面,深入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员工,提高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哎呀呀,是不是感觉组织行为学很有趣很有用呀!。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实证方法 组织行为学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经验材料的分析基础上,在经过控制的条 件下收集数据,并采用合理严谨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测量和解释。具体方 法包括案例研究、现场调查、实验室试验、现场实验以及聚合定量评价 等方法。 (2)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指全面地考虑因素,同时严谨地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罗宾斯认为,系统研究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来解释其中的原因 和结构,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论证之上。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5.群体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 学分支。
二、社会学
1.社会关系 社会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2.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 系。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三、管理学
1.职能学派 管理职能学派又称管理过程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 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 2.协作学派 职能学派说明了组织成员的基本行为规律是职能活动,但是该学派将组 织、组织目标、组织制度视为既定的前提,没有探讨组织如何形成、组 织目标如何产生、组织制度如何制定并能够得以实施。 3.决策学派 了解了组织成员参与协作的原因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管理措施 调整组织成员的行为,最终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高效地运作。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现状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发展
1.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1)社会交换理论 (2)社会认知理论 (3)自我决定理论
2.研究对象的发展 (1)组织承诺 (2)职位外行为 (3)创造力与创新 (4)团队协作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张德PPT全套课件

27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
• 权变理论:管理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 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按照 对象和情景具体情况,选择对策。
• 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探 讨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规律性。
• 科学的工作分析 • 通过心理测验、行为研究来改进雇 员
的甄选、培训、激励 • 丽莲·吉尔布雷斯对工人心理研究。
21
5.人群关系到组织行为
• 霍桑实验:1924--27,照明;27--32继电器装配工
人小组试验,访谈,接线班接线工作室试验
• 梅奥“人群关系理论”:工人是“社会 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非正式组 织活动机制;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
• 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 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 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 程
• 管理的效果:组织效率,组织效能 • 组织效能:“做正确的事” • 组织效率:“正确地做事”
8
5. 管理中的人事因素
•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 领导
• 管理技能----技术、人际、概念 用专业领域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任 务能力;处理人事关系(理解、激励 共事)的技能; 综观全局、洞察环境 影响之复杂性-------关联性关键
序装配机器;建立详尽的生产统计记录;按
机床、部门进行成本利润核算;培训工人
与管理人员;按成果支付工人工资;工人福
利由工人管理,等等。
17
2.工业革命时期行为研究
•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公理制;自由,民主,
平等.
• 欧文(1871—1858) “人际关系之父”改善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
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
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
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张德) 知识重点

技术技能:用专业领域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任务能力; 人际技能:处理人事关系(理解、激励共事)有关的能力; 概念技能:综观全局、洞察环境影响之复杂性-------关联性关键的能力。 3. 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 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论—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扮演了 10 种角色可以组合成三个方面: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 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 传播者, 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 混乱驾御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4.管理者的成功中人的因素: 费雷德·卢森斯和他的合作者通过对 450 多位管理者的研究发现,成功的管理者(根据在组织内部晋升速度来 衡量)与有效的管理者(根据他们绩效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所关注的工作重点大 相径庭: 社交联络对成功管理者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最小。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贡献最大而社 交的贡献最小。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及其重要,管理者要做好工作,取得成就,就必须培养管理和应对人事 因素的能力。 在管理上,通常用来表述这一研究领域的术语就是“组织行为” ,这一领域的研究也称“为组织行为学” 。 二. 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行为最原始的含义是指生命有机体的运动和活动。从组织的意义讨论行为的含义是把组织也看成是一个动态的、 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组织行为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在组织内部,个人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其中也包括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所以对组织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就必须分层次进行。一般我们的研究是分三个层次 进行: 组织行为三层次 个体 :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 ;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 程:知觉,归因 群体 :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 组织: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对组织行为的研究, 使我们了解了组织行为的含义, 也是我们对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可以说组织行为学就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学科,所以,我们对上述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后,就有了组织行为学 的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定义 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第二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第三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 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努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相关学科 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从个体的角度对人的行为作出微观的解释和说明。 社会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它不但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同时 也详细地对人的交往行为作出为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合理解释。 人类学:人类学通过研究社会来认识人及其活动。它通过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阐明了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文化的形成对人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们了解了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内人们的
组织行为学31558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组织行为学》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__ ___学号:_ __专业:___ ___学习中心:_ ____试题:一、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低效的沟通是发送者的错误。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低效的沟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发送者,也可能来自于接受者,或者来自于环境因素,但无论来自哪方面,均会降低沟通的有效性。
以下是造成沟通低效的一些因素(1)发送方面的障碍沟通首先从发送者开始·有效的沟通首先要求发送者能将心中的想法以合适的语言加以编码,使之成为可传递的信息。
这一编码过程的质量如何会概大地影响到沟通的总体效果。
具体说来,有四个因素限制着发送者生成高质量的编码信息:1、编码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就势必造成所传递信息的先天性缺陷.2、对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予以描述,因此,发送者在特定问题上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影响着所传递信息的质量.3、在许多问题上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会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些想法影响和左右着个体对所沟通信息的认识和描述。
4、社会文化系统会通过对发送者的地位,信仰与价值观的作用而影响到信息沟通行为,比如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环境中,个体就可能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过滤、选择,而对于不熟悉这种文化背景的西方人来说,这就会造成沟通信息的失真。
(2)传递中的障碍传递需要通过合适的通道并以某种特定的网络连接方式来进行,而传递中技术性的障碍时常存在。
比如开大会时扩音器经常会出现目题,经邮局到单位收发室递送的信件经常会晚点甚至丢失,手机信号经常会受到屏蔽和干扰,电子邮件常常会被莫名其妙地删除等等。
另外,在经由多环节通道而进行的沟通中,网络中的每一十环节都会对信息起某种筛选和过滤作用。
有研究表明,每经过—个中间环节信息就将丢失30%左右,这样环节越多失真的程度也就越严重。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PPT课件

提高的源泉。
二、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的定义 组织行为是组织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一系列活动。 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组合起来的人的
集合体。这种集合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必须实施 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称之为组织行为。
二、组织行为
举例: 企业是组织,企业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
三、组织行为学
(3)有助于群体的发展,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一个复杂的活动和工作需要很多人配合才能完成,这 样就形成了群体。要促进群体的良性发展,增强群体凝 聚力和向心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群体中,只有人际 关系和谐,这个群体才能健康、正常地发展,才能有助 于提高一个组织的绩效。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群体都存 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
现代的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人们工作、学 习和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组织中度过的。因 此,搞好组织的管理,对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组织 二、组织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
(一)组织的含义 1、组织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组织的定义表述不同。但我国学术界
一般用这样的一句话来阐述组织的概念,即:组织 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一、组织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实现目标 组织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这
些使命和目标是社会所必需的而单个人又不能完成 的,必须由组织者和它所管理的人来完成,因此组 织中的活动便分为两大类:作业和管理,这就形成 了分工和协作。
一、组织
(二)组织要素 1、目标
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如企业要实 现赢利最大化;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医院 要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等目标决定了一个组织 作为社会一分子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陈春华组织行为学

情境因素
情境对人格的形成也起 着一定的作用 情境是指导 致个体表现出人格的特殊性 的特定情况和环境
这种特殊性既指在平常 环境条件下没有表现出的潜 在人格;也指在特殊环境条 件下表现出的一些反常举动
体质能力
对于知识与技术要求较少而又比较规范的工作;如运动员 搬运工 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等;体质能力可能会成为成功的 非常重要的因素
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intelligence abilities是指从事需要思考 推理和解 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智力是心理能力的核心
组织 行为学
二 能力差异
体质能力
组织 行为学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 孟子•尽心上
组织 行为学
从个体来看;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可能来自于遗传 民 族文化 父母行为 老师的教育 朋友及其他环境 因素的影响等众多因素
工作价值观
影响了个体对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进而影响个体的 工作行为
组织 行为学
三 价值观
2 价值观的分类
1罗克奇的价值观分类
终极价值观
工具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
令人兴奋的生活 雄心大志
心胸开阔
描述 在心里保持一个特别视觉构像的能力 产生字词 思想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形成和验证假设 发现相互关系的能力 记住并能够回忆不相关材料的能力 在呈现一系列项目后立即正确地回忆出这个项目系列的能力 能够快速对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能力 发现图案 做出比较 进行简单视觉加工的速度 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它们的结果的能力 知觉空间形式;且操纵或变换空间形式的表象的能力 字词知识及其含义;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认得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区别第二章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的主要观点1对一般人来说,这些需要由低到高行成一个梯级,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2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最迫切的需要)决定。
3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
任何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会自行消失,只会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
若满足了高层次需要,未满足低层次需要,有的人会牺牲高~而谋求低~。
4一个国家的人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社会知觉的含义和类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类型: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的关系)3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行为观察和心理状态的感知)4角色知觉(对社会角色行为)3、举例说明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此外,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期望、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1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十五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整合规律(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三、知觉的情境因素1适应: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2对比:同一感觉器官、不同刺激,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对象与背景的对比)3敏感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4感受性降低:感受性降低与适应的感受性变化不同,由其他因素引起(不是刺激感觉器官引起)4.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P67~69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近因效应(最后或最近留下的印象) 4对比效应 5与我相似效应(投射效应)6严格、宽大和平均倾向 7定性效应(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第三章1.承诺与组织承诺的含义承诺: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庄重而有约束力,限制了个体行动的自由。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点总结管理学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学科之一,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行为在组织内的规律和特点。
对于考研管理学的学生来说,组织行为学是重点中的重点,下面将对内蒙古自治区考研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等微观层面的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组织行为和组织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它旨在帮助管理者和组织从行为层面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组织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1.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方面。
认知指个体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情感指个体的情绪、态度和动机等内在体验;行动指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实际行动。
2. 团队行为团队行为是指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工作小组或团队在共同目标下的协作和合作行为。
团队行为涉及到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角色分工、沟通协作、冲突处理等。
3.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在特定组织环境中,个体和团队所展示的行为表现。
组织行为研究包括组织中的领导、权威关系、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三、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知识点1.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特征(如性格、动机、价值观等)、情境因素(如领导、工作环境等)和组织因素(如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等)。
2. 团队行为的特点与效能团队行为具有协同性、互补性、动态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有效的团队行为可以提高工作效能、创造性和创新性。
3.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协作方式的总称。
组织结构的设计涉及到组织的层次、权责关系、职权分配、工作流程等方面。
4.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组织内共享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它对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效能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价值观则是组织对于什么是重要的、正确的、可取的等问题的评价和判断。
5. 领导与权威关系领导是指影响他人,并使他人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行动的过程,而权威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权力关系。
组织行为学高教版

•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莉莲· 吉尔布雷斯:工人的不满情绪会影响工作效率—管理心理学 梅奥:“霍桑试验”------人群关系理论 组织行为研究
(续)
• 、
理解组织 中的事件
组织 行为学研究
预测组织 中的事件 影响组织 中的事件
•
1
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主要影响 行为科学 心理学、人类学 社会学 次要影响 社会科学 政治学、 经济学
• (四)组织和管理
• • • •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效能来衡量 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技术提高的源泉
二、组织行为
• 、
1、追求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 知觉、态度、能力、个性、激励
2、相互影响的小组、群体和部门 群体、决策、凝聚力、冲突、沟通、 协作
第二节 需要、 动机与行为
• 一、需要与行为
• 推动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内驱力 • (一)动机的三种功能:
• • • • • • 1、始动功能:行为的直接原因,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 2、选择和导向功能:指导人们去学习和评价周围事物,作出 相应选择,使行动朝着特定方向 3、强化功能:保持和巩固行为的作用。(结果对动机的影响) 目的:动机所指向的对象,动机所期待的结果 需要:是动机的诱因、基础和根源,当需要具有特定的目标时, 需要才转化为动机 动机产生的原因:需要、刺激 诱因:能够减轻、消除个体内在驱力的外在刺激物。 被用来控制动物的行为。
(续)
• • • • 3、依变量的可控制程度 文献研究 如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成因 现场研究 亲社会行为研究、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遭遇 实验研究 如梅奥上的霍桑、津巴多监狱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组织行为学》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__ ___学号:_ __专业:___ ___学习中心:_ ____试题:一、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低效的沟通是发送者的错误。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低效的沟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发送者,也可能来自于接受者,或者来自于环境因素,但无论来自哪方面,均会降低沟通的有效性。
以下是造成沟通低效的一些因素(1)发送方面的障碍沟通首先从发送者开始·有效的沟通首先要求发送者能将心中的想法以合适的语言加以编码,使之成为可传递的信息。
这一编码过程的质量如何会概大地影响到沟通的总体效果。
具体说来,有四个因素限制着发送者生成高质量的编码信息:1、编码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就势必造成所传递信息的先天性缺陷.2、对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予以描述,因此,发送者在特定问题上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影响着所传递信息的质量.3、在许多问题上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会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些想法影响和左右着个体对所沟通信息的认识和描述。
4、社会文化系统会通过对发送者的地位,信仰与价值观的作用而影响到信息沟通行为,比如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环境中,个体就可能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过滤、选择,而对于不熟悉这种文化背景的西方人来说,这就会造成沟通信息的失真。
(2)传递中的障碍传递需要通过合适的通道并以某种特定的网络连接方式来进行,而传递中技术性的障碍时常存在。
比如开大会时扩音器经常会出现目题,经邮局到单位收发室递送的信件经常会晚点甚至丢失,手机信号经常会受到屏蔽和干扰,电子邮件常常会被莫名其妙地删除等等。
另外,在经由多环节通道而进行的沟通中,网络中的每一十环节都会对信息起某种筛选和过滤作用。
有研究表明,每经过—个中间环节信息就将丢失30%左右,这样环节越多失真的程度也就越严重。
(3)接收(受)方面的障碍传递到接收方,并不等于接收者就会接受和理解该信息。
接收者需要将其收到的信息中所包古的符号,通过解码过程而翻译成自己可理解的语言形式。
这一解码过程,同编码过程一样,也受到十体自身的技能、知识、态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这里任何一方面存在的差距都会影响到沟通双方的共鸣,影响沟通的效果,所谓对牛弹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在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常常自于权力和地位差距而出现信息沟通的失真,在分工过度的组织中·不同部门人员间的沟通也会面临很大的障碍。
(4)信息方面的障碍有人认为足量的信息会有助于沟通中能存在的任何问题,但事实恰恰恰相反,过量的信息会淹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使接收者无所适从。
面对大量超负荷的信息.人们往往会无视这些信息的存在,如果要回的信件太多,人们干脆就会把某些信件束之高阁;大部分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有先易后难的习惯倾向,这可能会忽视掉难度较大但也许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5)其他方面的障碍跟沟通有关的其他各方面因素也都会影响沟通的有效性.1、人际关系。
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事,沟通取方的相互信任程度,沟通时的气氛等都对信息沟通的效果产生影响。
双方的诚意和相互信任会增进被此之间的理解,而相互的猜忌只会增加抵触情绪,减少坦率交流的机会.2、沟通方式。
同样一句话,可以让人跳,也可以让人笑,沟通方式对沟通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交流方式,包括声调、语速、声量、停顿、率直或含蓄、遣词造句、提问方式、笑话等等,当语言风格不同,而人们又没有了解这些差异时,会导致无效的沟通。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沟通方式有着更大的区别。
不同国家的居民交谈时有的率直,有的含蓄,甚至交谈者之间的距离也有根大的差异。
比如日本人交谈时,要比美国人正式、更加尊重上级,日本的管理者不会介意交谈中的长时间停顿,相反美国人认为长时间的停顿会影响气氛的协调.3、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男人和女人的处世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男性—般比较理性,性格多大胆外向,交流比较直接,但方式容暑生硬:女性通常比较感性,情感细腻温柔,表达喜爱婉转含蓄,比较注意沟通方式的选择,重视对方的感受。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不同性别的行为方式要求也不同:东方文化认为女性是弱者,需要被保护·但行为上要受更多的约束,对男性则相对宽容,但却要求更多的责任;所以男人的沟通表达方式对于女人是不适宜的,而女性的沟通风格则不可以被男性所应用。
因此·不同性别的个体,尤其是异性之间在进行沟通交流时,如果不能注意到这种差异,就会产生误解和冲窘态,从而导致无效的沟通。
2.你认为今天的管理者所面对的有关“人”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困难是什么?给出具体的证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答:我认为今天的管理者所面对的有关“人”方面的一个最重要困难是劳动力的多元化问题。
劳动力多元化指的是某一特定国家中人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组织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的构成上越来越多样化。
劳动力多元化给管理者带来诸多问题:(1)管理者不得不去适应女性和少数民族人员的输入,接受不同类型的人员,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
(2)员工在工作时会带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偏好,因此管理者就要针对员工不司的生活方式、家庭需要和工作风格,使组织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研究所里来了个魏清李力一个人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坐着。
下班了,人全走光了,屋里静悄悄的。
老李把坐姿调整了一下,使自己坐得更舒服点,眼睛得意地瞅着桌子上那套光子元件头一轮测试结果的记录。
他就是喜欢在人家全走光了以后独自留下来。
他被任命为这新课题组长之事至今对他还挺新鲜,仍能使他深深地体验到一种快感。
他的目光盯着眼前的图表,可脑海里闪现的,却是研究所所长,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赵老多次对他说过的一段话:“在咱们所,如今你满可以指望能有大展宏图的机会,你有多大本事就使出来吧。
想干啥就能干啥,没什么能限制你才能的发挥的。
”想到这,老李就又一次感到既高兴又为难的复杂的兴奋心情。
他自言自语地说:“好,这下子老子总算搞出些名堂来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他是五年前调到应用物理研究所的。
有一回,他在对几个报废的克兰逊元件作常规测试的过程中,忽然灵机触动,想到了光子耦合器的主意。
赵所长知道后,很重视也很热心,很快调拨工人成立了一个新课题组,专门从事该项目的研究,想进一步开发这种装置。
老李荣任该课题组长自然是理所当然、众望所归的事了。
对老李来说,这接着发生的一连串的事,都有点像奇迹一样。
“看来,我老李是时来运转了。
”他终于不再胡思乱想,静下心来,想埋头查阅手头的实验记录,好好地思索一番。
就在这时,他听见有谁进了屋子,而且站在他身后了。
他带着期望扭头一看,满以为准是赵所长。
因为赵老也常呆到很晚才走,有时会折进他的屋里跟他聊上几句。
每当遇上这种情况,总使得老李觉得那天过得特别愉快。
可是这回却不是老赵,而是一位陌生人。
他三十刚出头吧,个子高高瘦瘦的,脸庞黑中透红,似乎曾经风吹日晒,像个农民,但却戴了一副知识分子常戴的那种秀郎框架的眼镜。
他穿了一件旧的部队的草绿上衣,脏脏的显得不太修边幅。
最古怪而显眼的是他挎着一个土黄色布包,下边带有穗子的那种。
后来老李爱人小杨曾说,这是朝山拜佛的香客才挎的那种包。
总之,有点不伦不类。
这位陌生人微笑了一下,就自我介绍说:“我是魏清。
请问您是李力同志吗?”老李说正是,于是相互握了握手。
“赵所长告诉我可能在这间屋子里找到您。
我刚跟他谈到您这个课题,我对您这里搞的这项研究很感兴趣。
”老李于是向旁边一张椅子摆了摆手,示意请坐。
这位老魏看来不像是来访者中任何一种典型类型的人:不像大学或兄弟研究所来的;也不像是仪器仪表公司来的;更不像上级部门来的。
老李指指桌上那堆纸说:“喽,这是我们搞试验的初步结果。
我们是发现了一种新玩意的苗头,可还没弄懂是怎么回事,还没搞完,不过,我可以把正在试验的那一节给你翻翻。
”老魏于是接过那堆材料,专心致志地看那些图表。
过了一会,他抬起头来,嘴上挂着有点古怪的笑意,微微露着牙齿,说:“这看起来有点像是詹宁斯函数曲面的一段嘛,是不是?我一直在搞曲面自动相关函数之类的名堂,想必你准是懂得这些的喏。
”老李有点发懵,他对老魏说的那些东西其实根本一无所知;可是他却未置可否地含糊地一笑作答。
但他随即感到有点不安,就说:“来,让我给你看看咱们正在搞的那个宝贝吧。
”说着就领头向实验室走去。
老魏终于走了。
李力把桌上的图表、材料往边上一推,心里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烦恼。
然后,就像突然拿定了什么主意似的。
他赶忙把房门锁上了,故意绕了一圈路,好从赵所长办公室门前走过。
可是,那办公室已经锁上了,老李有点怅然若失,心里在算计着,赵老会不会是跟那个姓魏的家伙一块走的。
第二天上午,老李就上所长办公室去找赵老,想了解老魏昨天作为不速之客来谈话的事,还想问问这老魏究竟是何许人也。
赵所长说:“来,先坐下。
我正想找你谈谈魏清的情况。
你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老李如实谈了自己的印象说,他觉得老魏好像很聪明,可能工作能力也挺强。
赵老听他这么说,看来也挺高兴。
他说:“我们正在调他来这里,基本没啥问题了。
他在好几个研究所干过,底子相当好,对于咱们正在搞的课题,他好像有些新点子。
”老李听了点点头,但心里却在说,千万可别把他安排到我这个组里来呀。
赵老接着说:“我们还没定他最后放在哪个组比较好,不过,他好像对你们组搞的题目很感兴趣。
我想可以让他先跟你们一块干上一阵子,要是他合适干这活,再正式算你们组里的人。
怎么样?”老李心思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那好吧,他好像肚子里事先就藏了些点子了,我们希望他能呆下去。
有了他,我们挺高兴。
”李力朝实验室回头走时,心境复杂矛盾,可以说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
他想,老魏来,对我们组是有好处的,他是个能干人,准能帮我们搞出些名堂来。
可是,他马上又想起赵老上回说到过的一段话:“谁能在这个课题攻关里搞出好成果,走在最前头,所里就提拔谁。
”这话如今听起来,好像就有点像威胁了。
试分析、回答:(1)请用个性理论分析魏清、李力和赵老的个性特征。
(2)赵老对这样的部下应如何管理?答:1、(1)魏清:从文中可看出属外倾型性格,他与人交往性情开朗而活跃,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自己的独立行为,工作勤奋;他知识渊博,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有个性,不愿受约束,不修边幅。
(2)李力:从文中可看出属内倾型性格,他与人交往显得沉静,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自己的行为,遇到问题好思考,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他工作责任性强,有事业心,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希望有所成就,得到晋升、提拔,并把普升看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