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重点 厦门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跟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文档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跟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文档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一门医学基础课,其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及与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免疫学的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和超敏反应等免疫学基础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免疫学诊断和防治。

免疫学基础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相互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桥梁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

因此,本课程着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其他医学相关知识奠定病原学和免疫学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口腔医学专科、医学检验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专科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发生规律。

3.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4.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微生物学检查的特点。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成绩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和平时成绩占20%。

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及医学的关系课程内容一、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是非常广泛的生物类别,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征、 分类和重要性。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如细菌的形态类 型、病毒的结构组成以及真菌和寄生虫的特征。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自养、寄生、共生等。我们将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 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系统。我们将研究免疫系统 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抗体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起着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免疫系统的 重要功能,如识别病原体、产生抗体和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应对方式
免疫系统采取多种方式来应对微生物的入侵和感染。我们将了解免疫系统的主要防御机制,如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等,并探讨它们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微生物与免疫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免 疫学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准备好开始这个充满知识和惊喜的旅程吧!
免疫学基础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它的重要性的第一步。我们将介绍免疫学的定 义、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作用与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消毒与灭菌、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以及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真菌及病毒;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2.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消毒与灭菌方法;3.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4.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5.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黄汉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参考书:[1]《医学微生物学》,严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医学微生物学》,李凡、谷鸿喜、黄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医学微生物学》,吴移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王传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主要内容: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细菌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生态环境
微生物在土壤、水域、空气、动植物 体内等多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分布范围
微生物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无处不在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命维持起 着重要作用。
02
CATALOGUE
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组成,它们共同作用,维护机体的健康。
制备方法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纯化 、灭活或减毒处理,以及加入佐剂等 。
疫苗接种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程序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或卫生部门的建议, 按照规定的年龄和时间进行接种。
VS
注意事项
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符合规定,避免疫 苗失效;接种前应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 避免在疾病状态下接种;接种后应留观 30分钟,确保无异常反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 联系。
例如,与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深 入探索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奥秘,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未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肿瘤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 和细胞疗法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分子,如CTLA4和PD-1,来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免 疫反应。
肿瘤疫苗
利用肿瘤抗原制备的疫苗,旨在激发 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
细胞疗法
利用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 瘤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利用免疫疗法来调节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反应,以达 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4章+免疫应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4章+免疫应答
第四章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第一节 免疫应答概述
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 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 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 应的全过程。
免疫应答
意义:
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是识别“自己 ”与“非己”,并清除“非己”的抗原性物 质,以保护机体免受抗原异物的侵袭,保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D40分子和TNF受体表达增加,TNF分泌协 同IFN 增加巨噬细胞抗胞内微生物作用(如免疫应答
2)Th1细胞募集巨噬细胞到感染部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acrophage migration imhibition factor MIF )
效应 CD8 CTL表达膜FasL及分泌细胞因子: 1) FasL+Fas ---诱导细胞调亡 2)IFN --- IFN能直接抑制病毒复制;诱导 MHC I类分子表达;活化巨噬细胞等。 3)TNF和TNF ---协同IFN 活化巨噬细胞 ;与其受体TNFR-1结合诱导杀伤靶细胞。
连续杀伤靶细胞
免疫应答
当 IL-2R 与 IL-2 (自分泌或旁分泌的) 相结合, T 细胞即母细胞化,表现为胞 体变大,胞浆增多,染色质疏松,出现 明显的核仁、微管和多聚核糖体形成, 大分子物质合成与分泌增加,并增殖、 分化成效应性 T H 细胞,分泌一系列细 胞因子,包括 IL-2 、 IL-4 、 IL-5 、 IL-6 、 IL-9 以及 IFNγ 等,进而发挥 T H 细 胞的辅助效应。
抗原提呈
免疫应答
几乎所有能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都 具有将抗原肽结合到MHCⅠ类分子上, 并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作用。当这些细胞 被病毒感染,产生了病毒蛋白或发生基 因突变产生了突变蛋白,均可能被 CD8+Tc细胞识别和杀伤。

医学免疫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I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012201(医学寄生虫学II)、1101220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II)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II(包括医学寄生虫学II、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II)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I(Medical Parasitolog y、Medical Immunology,Medical Microbiology)总学时:72学时。

(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课:36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实验考核(1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10%)。

第二部分《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I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012201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Ⅱ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Medical MicrobiologyⅡ总学时:48学时(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学分:4学分。

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药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实验考核(1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10%)。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一)《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免疫学总学时数:32先修课及后续课:《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医学免疫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够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以后学习其他医学等课程及从事医药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疾病的形成、预防、诊断、治疗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依据这一宗旨,本课程内容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及临床免疫等内容,其中临床免疫为学生自学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原刺激机体,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及规律。

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总学时按30学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绪论重点: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的生理功能(防御、自稳、监视)3、免疫的类型第一篇抗原重点:1、抗原的概念和性质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一抗原决定簇(AD) 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难点: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种类2、抗原决定簇与抗原特异性的关系第二篇免疫系统重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4、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性5、MHC、HLA、HLA复合体概念6、HLA的生物学功能及与医学的关系7、CD分子和粘附分子的概念8、中枢免疫器官场所9、外周免疫器官10、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11、抗原提呈细胞12、自然杀伤细胞难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CDR与HVR概念、功能区、水解片段)2、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3、HLA复合体结构4、HLA复合体遗传特征5、重要的CD分子的功能5、粘附分子的作用6、T 细胞发育分化7、B 细胞发育分化8、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表面标记9、抗原特异 性淋巴细胞亚群第三篇免疫应答重点:1、固有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2、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 过程4、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5、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意义6、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7、 抗原的调节8、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W 9、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10、临床常 见疾病 难点:1、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基础2、APC 、TH 和B 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3、各型超敏 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第四篇免疫学应用重点:1、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5、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和指定阅读参考 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152601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48/16 总学分/实验学分:2.5/0.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形态实验室(微免)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已渗透到现代医学各学科领域,在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相关药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地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在药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有一定地位,是学好其他药学相关课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药学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药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初步掌握细菌的染色法、细菌的培养接种法、药敏试验;掌握常用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了解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厌氧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形态。

了解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和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等。

免疫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免疫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免疫学实验诊断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课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药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药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每班实验分2个小班进行,分别由2位教师带教,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学生每2~4人为1组,实验以学生操作为主,个别实验由带教师示教进行。

2、学生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养、细菌的常用染色法、划线培养、接种斜面、药敏实验、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病毒血凝及抑制试验等。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_厦门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_厦门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_厦门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实验室用的紫外灯,其波长在260nm左右,照射时可以穿透玻璃等,因而可用于玻璃器械的灭菌。

参考答案:错误2.革兰氏染色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可能是酒精脱色不足。

参考答案:正确3.枯草芽孢杆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其结果是:参考答案:呈现蓝紫色4.酵母菌可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其有性繁殖的有性孢子通常称为?参考答案:子囊孢子5.我们注射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通常是抗体分子。

参考答案:错误6.动物免疫实验中,直接引起免疫反应的免疫原通常会选择()。

参考答案:蛋白质7.实验中的巨噬细胞是来源于()参考答案:小鼠腹腔8.酵母胞外多糖发酵时,活化酵母菌所用的培养基与发酵多糖时所用的培养基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正确9.实验中酵母菌胞外多糖的含量测定时采用的方法是()参考答案:苯酚-硫酸法10.酵母胞外多糖是水溶性的,分离时可加入()参考答案:80%的乙醇沉淀11.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中不正确的说法是:参考答案:呈蓝紫色者为阳性,红色为阴性。

12.细菌的菌落较小,且较少隆起。

参考答案:正确13.分光光度计与浊度计是不同的。

目前实验室一般用分光光度计来测量菌液的浓度。

参考答案:正确14.用噬菌体来清除细菌的方法,属于生物手段灭菌。

参考答案:正确15.培养放线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属于下列培养基中的:参考答案:合成培养基16.感冒季节带口罩防止感染,其原理是过滤除菌。

参考答案:正确17.在进行厌氧菌发酵时,下面哪个措施是不合理的()参考答案:静置培养,防止因搅拌引起空气混入18.两次划线之间,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参考答案:为了稀释接种。

19.为什么每次操作前都要点燃酒精灯?参考答案:因为要无菌操作。

20.在计算每克土壤样品的菌落数时一般选择,平板中的菌落数是多少的稀释度进行计算。

参考答案:介于30-30021.化学物质用于防止生物组织微生物生长时,一般称为?参考答案:防腐剂22.在菌落计数时,对应平板的菌落数是200,稀释1000倍,换算为每克土壤样品的菌落应该是?参考答案:20000023.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接种时,哪项操作是正确的?参考答案:操作之前需要先用紫外灯对超净台进行灭菌处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54课程学分: 2先行课程:生理学适用专业: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07月(主编:刘晓波)2.《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主编:沈关心)3.《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科学出版社2009年02月(主编:曹英林)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交叉型应用学科,在医学美容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为专业课做好前期铺垫的作用,是学习美容皮肤科学基础及医学美容技术的必修先行课程。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与免疫的基础理论,明确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在皮肤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的新思维,为从医学美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技能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

熟悉微生物学在医学美容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熟悉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运用,为更好的发展专业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三)素质养成目标1.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献身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智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独立实验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3.体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要点:第一部分微生物学绪论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概念、特点、命名及分类。

2.熟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微生物与人类和医药学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公卫)】05A海外中医(免十微)试卷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公卫)】05A海外中医(免十微)试卷答案

厦门大学医学院05海外中医《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卷参考答案一最佳选择题C C CD A B A B A DD D C A C D D A D B二名词解释1抗原表位epitope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的物质。

2抗体antibody,AbB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存在血清),与相应抗原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3细胞因子cytokine,CK细胞分泌小分子蛋白,与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4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 M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质基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

5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是指APC将抗原处理成抗原肽,并与MHC分子结合为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并与T细胞表面TCR结合成TCR/抗原肽-MHCⅡ类分子三元体,最终提呈给T全过程。

6细菌bacterium有胞壁单细胞原核细胞微生物。

7病毒virus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无产能酶系统,活细胞内增殖,非细胞形态微生物。

8链球菌溶素O streptolysin O,SLO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具有致病性的外毒素。

为含巯基的蛋白质,对氧气敏感。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风湿热病人血清中SLO抗体显著增高。

测定SLO抗体含量可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或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9肥达试验widal test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测定受检血清中相应抗体效价的试验,常用于肠热症的辅助诊断。

10乙肝病毒大球形颗粒dane particle是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由双层衣壳和核心组成。

外衣壳为HBsAg,内衣壳为HBcAg,将HBcAg去除可暴露出HBeAg。

病毒核心为双链DNA和DNA多聚酶。

三简答题1简述IgG生物学功能。

抗感染、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作用、通过胎盘。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抗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抗原
———————————————————
A型 A抗原
抗B抗体
B型 B抗原
抗A抗体
AB型 AB抗原
无抗A、抗B抗体
O型
无A、B抗原 抗A、抗B抗体
———————————————————
第三十八页,共52页
抗原
免 疫 应 答
新生儿溶血症
孕妇(Rh-)
胎儿(Rh+)
抗Rh抗体 + 新生儿RBC (Rh+)
抗原特异性: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
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通常5~15个氨基酸
2. 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 antigen)
TI
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
胞辅助 。
第二十八页,共52页
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
特点
TD-Ag
TI-Ag
Th 细胞
+
-
体液免疫
+
+
细胞免疫
+
-
回忆应答
①甲胎蛋白(AFP)
检测其含量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②癌胚抗原(CEA) 检测其含量可协助诊断结肠癌;
第四十一页,共52页
抗原 免 疫 应 答
七、超抗原 1、概念: 指那些同时能与MHC分子及TCR多肽链结合
、从而激活多克隆T细胞的蛋白质大分子。 超抗原只需极低的浓度(1-10ug/ml)即可激活2%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讨论总结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讨论总结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讨论总结微生物与免疫学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生物体的免疫系统。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

免疫学则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和外界侵袭的科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涉及了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等知识,了解了不同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同时,课程还介绍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免疫调节等内容,帮助我们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原理。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对微生物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种类之一,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有益,如某些益生菌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还有些微生物则对人类健康有害,如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传染病。

我们学习了微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了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微生物可以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遗传特征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因素的适宜范围。

不同微生物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有些微生物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长,如高温、高压、酸碱等条件下。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还介绍了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宿主,如通过空气传播、食物污染、直接接触等途径。

微生物感染宿主后,可以通过侵袭宿主细胞、分泌毒素等方式引起疾病。

不同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也不同,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繁殖和扩散来引起感染,有些微生物则通过释放毒素来损害宿主组织。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和外界侵袭的科学。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它可以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免疫系统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抗体等。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

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

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二)目的任务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2、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3、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4、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二、教学安排与授课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重要代表人物三、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四、微生物的特性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一、细菌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成分、芽孢的结构及其特性和细菌的繁殖。

二、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代表介绍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繁殖、菌落以及用途。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介绍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一、概述二、酵母菌酵母菌的大小形态、细胞结构、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简述酵母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类型:
选择题:20题(单选、多选)、名词解释10个、简答4-6个、问答2-3个
考试时间:第十三周周二34节1#A202(2016年5月10日)
微生物重点
绪论
1.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差异分为几类?包括哪8种微生物?其特点是什么?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遗传物质;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eg: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为环状裸露的dna;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含有dna 和rna。

(eg:6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完整的细胞器;(eg:真菌)
名词: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致病微生物.
(3)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4)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微生物学经验时期:人痘治天花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菌所致,从而推翻了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巴氏消毒法、研制了炭疽、鸡霍乱疫苗、狂犬病减毒活疫苗
德国细菌学家——郭霍
创用固体培养基和细菌染色技术、发现并分离培养成功许多病原菌、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
郭霍法则(不足:有些人表面健康,实为带菌者;有些病原体还未能人工培养,有些尚未发现有易感动物,除了病原学诊断尚可通过血清学、分子生物学鉴定)
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纯培养。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止术后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奠定了基础。

英国科学家——琴纳:牛痘治天花
德国科学家——欧立希:合成砷凡纳明606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类? 其中球菌按分裂后排列不同分哪五种?
测量细菌以微米(μm)为单位。

球菌coccus 直径约 1 μm。

不同的球菌细胞排列方式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球菌按照分裂后排序不同分为五种: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八叠球)
杆菌 bacillus 长短粗细很不一致,中等大小的杆菌直径约1μm,长2~3 μm。

螺形菌 spiral bacteria 菌体弯曲。

一个弯曲为弧菌(vibrio),数个弯曲为螺菌
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是什么? 有何意义?(问答题) 革兰阳性菌肽聚糖 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糖类含量较多);
①使细胞壁坚固,是维持细菌形态的基础成分;
②青霉素作用的靶分子;③有致病作用
磷壁酸(细菌带负电的重要原因):①抗原性②致病性,脂磷壁酸(LTA)为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革兰氏阴性菌脂蛋白:与致病性和耐药性有关
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脂质A(不同种属细菌脂质骨架基本一致,脂质A 是内毒素和外毒素的生物活性主要成分,主要毒性部分,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是革兰阴性细菌分类的物质基础)、特异多糖(革兰阴性菌菌体抗原/O抗原,有种特异性)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关意义:保护细菌、维持菌体形态;物质交换;与致病性、耐药性、静电性有关;其他:革兰氏阳性菌的磷壁酸是重要抗原,与血清型分类有关;lps 增强机体非特异抵抗力
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由于肽聚糖受抑制或破坏而失去细胞壁的细菌。

原生质体: 革兰阳性菌L型;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L型
细菌L型的意义:①在高渗环境中仍能生存,具有致病性,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
骨髓炎、心内膜炎等;②由于形态结构和特性发生变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

4.细菌有哪些特殊构造?其作用及意义是什么?
荚膜 capsule :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由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黏液性物质结构。

大多数为多糖,少数为多肽。

厚度小于0.2 μm者称微荚膜。

①抗吞噬作用;②黏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 flagellum:蛋白质组成的结构,分类:单毛菌、双毛菌、周毛菌、从毛菌;
与细菌运动有关,有鉴别意义,某些鞭毛与治病有关。

菌毛 pilus由蛋白质组成,短而直,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可与特异受体结合,介导细菌在局部定植,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性菌毛: 数量少,中空呈管状,仅见于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由F质粒编码产生,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可通过接合传递细菌的毒力和耐药性等。

芽胞 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中内部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型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

芽胞是细菌的一种特殊存活方式,而不是繁殖方式。

一个细菌只能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也只能生成一个菌体。

产芽胞的细菌在未产生芽胞时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芽胞对理化因素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炭疽芽胞杆菌芽胞可在草原中存活20~40年;是否被杀死或破坏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细菌芽孢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来源。

5.革兰氏染色法的方法、步骤、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单染色法、复染色法、负染色法
结晶紫碘液 95%乙醇复红
(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革兰阳性菌(菌体为紫色)革兰阴性菌(菌体为红色)
鉴别细菌、选择用药、理解细菌的致病作用
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内陷、卷曲折叠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称拟线粒体。

第2章细菌的生理
1.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表面积、带电现象、蛋白质,带负电荷、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与染色、凝集、抑菌杀菌有关系、半透性、渗透压
2.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大标题)? 据细菌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哪四类?其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营养物质、渗透压、酸碱度:pH7.2~7.6(易在宿主体内生存)、温度:最适37℃、
气体 (CO2、 O2)
3.细菌个体生长繁殖方式是什么?菌体生长繁殖分哪四个期?•研究时取哪期的细菌?
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代时: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
迟缓期:适应新环境时期
对数期: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及生理活动都比较典型,研究细菌的性状时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稳定期:细菌的繁殖数与死亡数相等,活菌数保持稳定。

此期代谢产物堆积
衰退期:活菌数急剧减少,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4.IMViC试验代表哪四种实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IMViC试验的结果是什么?
IMViC 试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
5.细菌的合成产物有哪些?有何实际意义?
热原质:又称致热原。

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耐高温,需无菌操作。

毒素与侵袭性酶
色素:水溶性(能弥散到溶剂或周围组织)和脂溶性(只存在于菌体)、鉴别细菌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大多数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产生少(多粘菌素、杆菌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