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一)
(完整)语文文学常识试题
语文文学常识试题荟萃(一)一.文学、文化常识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收集了从______初年到_______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_______篇。
按音乐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伐檀》和《硕鼠》是选自《》。
《诗经》的__________有"赋"”比"”兴"三种,其中《硕鼠》主要运用的是_______。
2.《诗经》的形式主要是____言诗.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3.”楚辞”的主要作者是__________。
4.《》是屈原的代表作。
5.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是________和________. 6.汉大赋兴盛的标志性作品是枚乘的《》。
7.汉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性作家是________。
8.两汉历史散文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它开创了传记文学之先河。
9.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作者_______. 10.最长的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它和《木兰诗》合称"___________”。
11.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是《》. 12.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三曹"和”七子”成就很高,其中"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13.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了_______诗一体,大大提高了五言诗的艺术水平。
14.齐梁时期,出现了刘勰的《》和钟嵘的《》等专著,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的高峰。
15.唐代的诗最繁荣,宋代的词最兴盛,所以文学史上有”______"和”______"之称.16.被称为”李杜"的是________、_________.”小李杜"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人是______ 和________。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复习检测1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复习检测1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单选题] *○1○2○3○4○5○6○7○8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的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作者为左丘明,是对《春秋》这部鲁史的解释,和《公羊传》《谷梁传》并成为“春秋三传”。
B.“赐”,赏给,过去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如,赐予、恩赐;也指给予的财物或好处,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正确答案)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在中国周代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A应为“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C没有“王”;D错误,还有诸侯王。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也称皇太子。
(正确答案)B.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C.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指指德高望重的人。
D.购,本义为,当面买卖,后有“重金征求”“重金收买”等意思,文中是重金征求的意思。
答案解析:【答案】A秦以后称皇太子。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邑,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也用于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B.卿,卿相,如三公九卿;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也可用于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夫妻互称,朋友之间亦能称“卿”。
C.祖,祖先,祖庙,文中指出行时祭祀祖先,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祖先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正确答案)D.变徵,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D.变徵,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请王老师斧正。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
其诗多咏山水田园。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B.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都是词牌名。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 B【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专题13古代文化常识1高考语文专题集训
专题13 古代文化常识120练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相当于部长。
排在“御史大夫”后的为“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
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时沿置。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忧,也称“丁艰”。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
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
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1)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1)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各项中,关于三国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刺杀董卓的计划虽未成功,但相比王允等人的痛哭,曹操挺身而出的行为,体现了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品质。
B.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孙策虽占据江东,但曹操早已料定他必将身败名裂。
C. 诸葛亮出场之前,作者安排了他的童仆、友人、兄弟、丈人出场,侧面衬托了他高超旷逸、清俊洒脱的形象。
D. 诸葛亮出仕前,过着躬耕南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
2.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
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
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4.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
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B. 修禊事也。
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C. 期功强近之亲。
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
D. 余自束发。
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5.下列诗句,都有节日习俗的描写,若以节日的时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六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B. 表,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章的不同在于,上表常含有秉忠陈情、倾诉心曲的意思。
如《出师表》。
C. “二十四节气歌”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表述错误,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常见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 C【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B . 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一(文学文化常识)同步练习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一(文学常识填空)(一)古代部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也称“”,这些诗歌以四言诗为主,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
我们学过其中的两首诗《》和《兼葭》。
2.孔子名,字,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
《论语》是记录的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论语》的“论”的读音是。
3.孟子名,时邹人,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一部传世经典,,我们学过其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等文章。
4.《曹刿论战》选自《》,这是一部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史学名著和学名著。
而《战国策》是另一部史学名著,是一部体史书,编者为西汉的,我们学过的《》就是出自该书。
5.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的《》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作者是时的,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和家。
我们学过的《》节选自该书。
6.“世外桃源”的故事出自《》,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该文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采菊东篱下,”出自他的诗歌《》,表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闲适心情。
7.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是李白和杜甫,被人合称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
李白,字,号,是唐代主义诗人,史称“”;杜甫称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高度评价了李白的诗。
杜甫,字,号,是唐代主义诗人,史称“”;我们学过他的著名诗篇《》《》《》等。
8.唐宋时期,不仅诗词璀璨,散文也是很多作家擅长的文体。
我们学过的有韩愈的《》,柳宗元的《》,欧阳修的《》,苏轼的《》等。
这四位与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9.词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样式。
我们学过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的《水调歌头》。
我们学过的还有范仲淹的《》,辛弃疾的《》和《》,晏殊的《》。
10.四大古典小说及其作者按年代先后排列分别为:《》,作者;《》,作者;《》,作者;《》,作者。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
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 D【解析】【分析】D“传记”错。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 B【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B.没有写传统节日。
C.这两句诗写的是重阳节。
D.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节。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新整理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一)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3。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试题100题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试题100题(之一)梁郁强(整理)00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00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003、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004、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005、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006、“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A. 避讳避席B. 顿首下拜C. 拱手作揖D. 拂塵尾轼车【答案】 D【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不是表示敬意的。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2.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柳宗元的《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B.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农事,“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冰心和穆旦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繁星》和《我爱这土地》。
D. 古人把山的北向、水的南岸叫作“阴”,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作“阳"。
如“阴阳割昏晓”的“阴”指泰山的北面。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河阳”指黄河北岸。
【答案】 D【解析】【分析】A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项,“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C项,《我爱这土地》作者是艾青。
故答案为: D。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B. 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
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
《智取生辰纲》中的生辰纲指的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解析(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答案】 D【解析】【分析】D“宋濂,宋代文学家”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1)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平民为“布衣”。
B. 有人将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C. “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
“闾左”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D.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写的是端午节的风俗。
【答案】B【解析】【分析】B 项错误,这幅挽联中出现的《野草》不是小说,是杂文集。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D【解析】【分析】D有误。
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3.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B. 古代把“梅、兰、竹、菊”誉称为花中四君子,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
C. 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中的人物,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学生卷) (1)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1、“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A、苏武牧羊B、文姬归汉C、楚汉相争D、岳飞抗金2、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谁的文章?A、文天祥B、辛弃疾C、范仲淹D、苏轼3、成语“半斤八两”中的“斤”和“两”是古代重量单位,其中一斤合现在的多少两?A、六两B、八两C、十两D、十六两4、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A、中榜人的名字B、落榜人的名字C、大山的名字D、主考官的名字5、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下列哪座城市?A、山东济南B、山东曲阜C、山东泰安D、江苏徐州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中“逝者”指的是什么?A、失去的人B、消逝的时光C、流淌的水D、消逝的友情7、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A、韩信B、项羽C、赵高D、刘邦8、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是什么?A、黄河B、黄土C、黄山D、黄帝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诗的作者是谁?A、杜牧B、李商隐C、李清照D、王安石10、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11、《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A、神话故事B、地理著作C、人物传记D、文人随笔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A、岳飞B、辛弃疾C、陆游D、李商隐13、下列地支与其生肖配对正确的是哪一项?A、子——兔B、巳——蛇C、酉——猴D、申——鸡14、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
请问这位词人是谁?A、辛弃疾B、李煜C、宴殊D、李清照1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A、智者B、廉者C、仁者D、学者1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17、成语“差强人意”一词的意思是什么?A、差的让人不能接受B、勉勉强强还说得过去C、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18、成语“趋之若鹜”中的“鹜”是指哪一种动物?A、马B、乌鸦C、野鸭D、老鹰19、“满江红”被用作词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什么东西?A、水生蕨类植物B、浮游动物C、乔木D、菌类植物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色?A、春色B、梨花C、雪景D、雨景2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谁之口?A、荀子B、老子C、孙子D、孟子22、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A、《中庸》B、《尚书》C、《春秋》D、《左传》23、“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24、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下列哪一部?A、郭沫若的《女神》B、胡适的《尝试集》C、徐志摩的《志摩的诗》D、艾青的《大堰河》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
古代文化常识及综合性学习复习题带答案 (1)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题古代文化常识复习题1、下列哪一部作品属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五经”?( D )A、《大学》B、《中庸》C、《论语》D、《春秋》2、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A、打扰斧正包涵指教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C、包涵打扰赐教指教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3选择题:对下列诗句所表明的节令,按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1).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A.(3)(1)(2)(4)B.(1)(3)(2)(4)C.(2)(3)(1)(4)D.(4)(3)(1)(2)4、下列地支与其十二生肖配对正确的是( B )A、子——兔B、巳——蛇C、酉——猴D、申——鸡5、“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 A )A、口吃B、好说谎C、喜欢骂人D、喜欢无病呻吟6、“耳顺”代指什么年纪?( C )A、四十岁B、五十岁C、六十岁D、七十岁7、书画作品中的“四君子”通常指哪四种植物?( A )A、梅兰竹菊B、梅松竹兰C、梅荷兰菊D、梅荷竹菊8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时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 D )1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A 2 4 1 3B 4 2 1 3C 1 2 4 3D 4 2 3 19“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指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寒食节)10.庆阳的香包闻名全国,有人撰写一副对联赞扬它。
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B.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仞”“樽”等C.山东省别称“齐”“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D.古人以九为阳。
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答案: B解析: B选项中的“樽”是盛酒器,不是计量单位。
2. 下面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至和元年”中“至和”是宋神宗的年号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C.“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D.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答案: B解析: A项中“至和”是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C项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D项中月望通常在农历每月十五左右。
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
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答案: B解析: 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北向,西向是侍坐。
4. 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其他造型成分等艺术手段,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综合性艺术B.《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C.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艺术宝库的明珠,包括杂剧和正剧两部分D.京剧已经同国画、中医一起,并称我国的三大国粹答案: C解析: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不包括正剧。
5.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是指:稷、麦、黍、麻、豆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称,称呼别人的父母则为“尊”C.“金榜”是指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D.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答案: A解析: A项中五谷应为稷、麦、黍、菽、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A.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