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心理动力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防御机制:内射、投射、分离、投射认同
1.Introjection 内射 婴儿会幻想将他们对外在客体的知觉与经验纳 入自己体内。最早从母亲的乳房开始。 2.Projection 投射 一种会把个人想法或情绪加诸于他人身上,以 为别人有此情绪或想法的幻想。
概念
3.Splitting 分裂
是指婴儿将有关自我和客体的复杂经验分成几个可 以控制的部分,以便选择性地保留某部分以避免焦 虑的过程。
关注我吗?

安全 探索周围环境
不是
不安全 焦虑
人类依恋的发展
前依恋期(0~2个月) 依恋关系建立期(2~7月) 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在孩子两岁以后,逐渐形成“内部工作模型”。 这种内部工作模型是孩子人际交往的基础。
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 系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人类依恋的发展
个体的心理的诞生
6、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客体关系不仅能根据婴 儿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提供适时的、足够的照顾, 同时还可以让婴儿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断 修正其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
个体的心理的诞生
7、个体化与分离:出生四、五个月以后,儿 童开始爬并慢慢直立行走,这使他有了关于自 身存在的最早感受,这种对自我存在的觉醒称 之为个体化,这是一种内在精神自主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母亲能及时地满足婴儿的这一需要 并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孩子就可以较好地 从与母亲的共生圈中走出来,顺利开始他的个 体化与分离进程。
(1)性格偏差的病理解析 (2)人际困扰诊断与治疗 (3)亲密关系危机咨询与辅导
客体关系理论基本论点
1.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在于寻求关 系的建立。而非如Freud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 2.个体在早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经验(尤其是与照顾 者之间的互动经验)是个人的自我概念、对他人的心 理意象、情绪发展与亲密关系发展的基础。 3.早期的亲子互动型态对于个人生命脚本的发展具关 键性的影响,且会在日后的亲密关系中重现。 4.语言发展前的幼儿(0-3),其生命经验并不是空 白的,亦即:凡经验过必留下记忆。
基本假设
8、意识,是一种意外而非常态。个人大都无 法察觉其心灵的运作过程。
9、潜意识大半要为有意识的行动、感受与想 法负责。
10、助人的过程即涉及寻求病态或毁灭行为的 根源,潜意识需求和欲望所表现出来的动机可由 对外显行为的了解加以诠释。
11、助人过程即是一修正情绪的经验。
主要的理论观点
心灵的组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 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出的理论
奥托·兰克(Otto Rank 1884- 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最早和最有影响的信徒 之一。
新精神分析观点
主要内容
一、客体关系理论 二、依恋理论
概念
● 客体关系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 研究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的精神结构是 如何从过去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 一种理论。
概念
•客体(Object): 是与主体(Subject)相对应的 概念。弗洛伊德最先在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子关系 时引用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客体是本能需要满足的对 象,这个客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 在客体关系理论框架里,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 所指向的人,而不是非人化的物。
个体的心理的诞生
4、母亲也以照顾婴儿为其首要任务,甚至将 婴儿视为自已的一部分。 此时,婴儿通过母 亲(乳房)对他的抚养来理解外部世界,并由 此形成婴儿最初的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
个体的心理的诞生
5、在婴儿看来,把他喂养得很舒服的乳房 (母亲)是好,并且是一切好东西的代表。此 时,他觉得自己也是好的。这样婴儿就形成了 一个“好的”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相反,如 果婴儿经常被饿着或者没有得到适时的照顾, 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乳房是坏的,他自己也是坏 的,这样就形成了“坏的”客体表象和自我表 象。
概念
4.Projection Identification 投射认同 为了缓解内在的焦虑与危险,婴儿将他的感觉 外化并经外部世界修正后,再重新内化,这就 叫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的目的是个体想操控外在的客体。
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减少内化客体所造成的沮丧﹑焦虑﹐鼓 励当事人重新经验早期的情绪和幻想﹐并在治疗的 过程中指出幻想和现实﹑意识和潜意识的差距。也 让当事人表达他们的正向移情和负向移情。这样能 让他们明白潜意识如何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一旦 这种联结产生了﹐将会减少当事人内在客体的困扰 ﹑减少焦虑﹑及把内心世界的客体干扰投射到外在 世界。
意识 前意识 (可复现的记忆) 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
主要的理论观点
人格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主要的理论观点
性心理发展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焦虑
主要的理论观点
现实性焦虑 精神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
主要的理论观点
Fra Baidu bibliotek
防御机制
压抑 合理化 转移 否认 反向形成 退行 投射
升华 隔离 反向自身 补偿 过度代偿 幽默 认同
客体关系理论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M.Klein 梅兰妮.克莱茵 (1882——1960),客体 关系理论的奠基者,被称 为精神分析之母。
将心理分析理论中以器官为基础的发展阶段转移到 强调个体在人际关系发展中早期幻想角色的重要性。
客体关系理论
1.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 论和人际取向的心理治疗理论。 2.客体关系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 客体关系是指人
际关系以及塑造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 系在其内心世界的残迹。
个体心理的诞生
1、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最初的精神发展 是在非常早、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这个 过程中,婴儿从与母亲完全共生的状态,经过 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从融合到分化,最终完成 精神上的个体化与分离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稳 定的内在精神世界。
第一章 心理动力理论 主要内容
一、精神分析观点与社会工作处遇 二、新精神分析观点与社会工作处遇
精神分析观点与社会工作处遇
1、基本假设 2、主要理论观点 3、处与的原则与过程 4、案例分析
基本假设
1、所有的心灵活动都是有意义的。 2、任何事情都有原因。 3、每项精神活动都决定于之前的事件。 4、行为立基于生物基础,受到内在性与攻击驱 力所造成的张力驱使。 5、社会是控制原始生物需求的必要力量。 6、每一个性心理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 7、人格形成的主要事件发生在生命的前五六年, 人格是五项阶段的产物
主要的理论观点
抗拒
当事人表现出抵制治疗过程中的各 种力量
移情
正转移 负转移
处遇原则
处遇原则与过程
● 揭开案主内在冲突及根源,使其获得自我了解并得 以洞察或顿悟。
● 需要案主有强烈动机及投入
● 接受治疗时需立下治疗契约。
● 治疗者需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情境
● 重视抗拒与移情
处遇过程
处遇原则与过程
治疗目标
治疗重点:Oedipus期前婴儿与母亲的 “二元 关系”。 治疗策略:治疗师的宽容、忍耐、节制,使患 者在退行中重建早年的客体关系,使内化的坏 客体得以外化、修正.
其他重要客体关系理论家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 婴儿心理诞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闭、共 生、分离―个体化。
习性说的创立人之一劳伦茨描述 了鸟类动物的“印刻”现象
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
实验
人类的依恋
孤儿院中长大的孩 子
动物的依恋
习性学家认为,依恋是物种 普遍存在的现象。
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
1、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
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 2、依恋系统关注:
接受我吗?
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
依恋 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 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早 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
•印刻现象:在 动物个体生命的 一个特定时期, 由于遇到某一特 定刺激而建立的 一种固定的行为 模式。
Klein对于婴儿的精神生活的观点
Klein强调生命早期的4到6个月的重要性。对 她而言,婴儿生命的开始并不是空白的, 而是带有减轻焦虑的遗传倾向, 而婴儿的这些焦虑来自于经验到生之本能与 死亡本能两股力量的冲突结果。
Klein对于婴儿的精神生活的观点
(一)Phantasies 幻想 1.基本假设: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 拥有一种积极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 潜意识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它不同于 意识层面的幻想。
治疗情境
治疗性对话 1、自由联想
2、治疗性倾听
治疗关系
3、诠释过程
诠释过程
防御
焦虑
治疗者
现在的重要 他人
冲动和感受
过去的重 要他人
面质 澄清 诠释 整和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出的理论
荣格(Carl G. Jung , 1875- 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 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 者。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出的理论
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 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 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 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 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 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 作用。
婴儿的基本需求有被母亲照顾到 与全能的母亲发展出安全的共生关系 能脱离母亲的保护并建立分离的个体性
其他重要客体关系理论家
欧托‧康伯格 (Otto Kernberg) 美国最有影响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最重要的 贡献在于对边缘性人格的治疗与研究。
依恋理论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 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 狭义依恋指母婴依恋。 广义依恋除了母婴依恋之外,还包括儿童 依恋、青少年依恋以及各种类型的成人依 恋。
个体的心理的诞生
8、在完成个体化的同时,儿童还必须经历与 母亲在精神上的分化、脱离并保持适度距离的 心理发展过程,这便是所谓分离。一个稳定的、 正性的客体(母亲)表象是顺利完成分离过程 的基本保证。随着个体化与分离的进行,儿童 逐渐用言语交流代替其它交流方式,超我及自 我的各种功能开始发展,现实原则逐渐替代快 乐原则,现实检验能力逐步建立。
Klein对于婴儿的精神生活的观点
3.随着婴儿的成熟发展,和乳房连结的潜意识幻 想继续影响着婴儿的精神生活,但是新的潜意 识幻想也会出现。后来的潜意识幻想则是受到 现实和遗传倾向的塑造。
Klein对于婴儿的精神生活的观点
(二)Objects客体 1.Klein同意Freud所说的人有天生的驱力和本 能,包括死之本能。而特定的驱力则会有特定 的客体。 2.Klein相信从婴儿的早期起,儿童是同时在幻 想上以及现实上和外在客体连结的。 被内射的客体(亦即:客体表征)≠外在客体 的实际特征。
(三)POSITIONS状态 1.Klein认为婴儿是持续地处于生之本能与死之 本能间的基本冲突,也就是在好与坏、爱和恨、 创造和破坏之间。 2.为了要处理对于好和坏的这种二分的感觉, 婴儿会将他们的经验组织成为positions,它是 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处理内在和外在客体的方式。 3.Klein指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 的状态:分裂妄想状态(Schizoid-Paranoid)、 忧郁状态(Depressive)
个体的心理的诞生
2、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婴儿的 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 幻的无指向状态。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 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 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 闭。
个体的心理的诞生
3、共生状态:大约从出生后二个月开始,自 闭的壳打破,逐渐形成一个积极的、新的保护 层,这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共生圈。共生阶段的 基本特征就是婴儿与母亲(客体)表象的幻想 性融合。在这个阶段婴儿以为他与母亲是一个 完整的整体,这种在精神上、情感上对母亲照 顾的高度依赖以至于婴儿都意识不到这种照顾 的存在。
Klein对于婴儿的精神生活的观点
2.Klein认为初生婴儿具有潜意识的「好」和 「坏」的形象。
例如:一个饱满的胃就是「好」,空腹就是 「坏」。当婴儿吸着指头睡着了 ,他们在幻想 着在他们自己的内心里正拥有母亲的「好」乳 房的形象。当饥饿的婴儿会哭、踢腿 →他们正 幻想着在抗议、在破坏「坏」乳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