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显微镜发展历史与主要技术参数

合集下载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一、早期简单显微镜显微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当时人们使用简单的放大镜来观察细小的物体。

这些早期的显微镜主要是使用单片或双片放大镜来放大物体的图像。

它们的功能非常有限,但为后来的显微镜技术奠定了基础。

二、光学显微镜诞生随着光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透镜组合来制造更复杂的光学显微镜。

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利伯在两片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可调节距离的管筒,从而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光学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可以放大物体数十倍,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

三、显微镜技术革新17世纪和18世纪,显微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革新。

透镜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使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断提高。

同时,科学家们开始利用染色技术来改善显微镜的观察效果,使得细胞等微观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四、电子显微镜发明20世纪初,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为显微镜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代替光束来照射样品,从而实现了更高的放大倍数和更高的分辨率。

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更加细微的结构和分子层面的现象。

五、超分辨率显微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的出现使得显微镜的分辨率进一步提高。

超分辨率显微镜利用特殊的光学原理和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更加精细的细胞结构和分子动态。

六、数字显微镜发展近年来,数字显微镜的快速发展为显微镜技术带来了新的变革。

数字显微镜将光学显微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

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共享,同时也提高了显微镜的观测效率和精度。

七、纳米显微镜技术纳米显微镜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显微镜技术,它利用特殊的纳米探针或纳米光源来观察纳米尺度的微观结构。

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对单个分子或纳米颗粒的精确观测和操控,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八、未来显微镜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显微镜技术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发展历史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发展历史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发展历史1.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

17世纪中叶,英国的胡克和荷兰的列文胡克,都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

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1673~1677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今。

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

1827年阿米奇第一个采用了浸液物镜。

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

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并因此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古典的光学显微镜只是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观察放大的像。

后来在显微镜中加入了摄影装置,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录和存储的接收器。

现代又普遍采用光电元件、电视摄像管和电荷耦合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整的图像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进入21世纪后,显微镜的发展除了在光学系统上改进和完善外,还呈现出光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互结合的趋势,将先进的光路系统与电子控制、采集元件进行整合,提高显微镜的性能并大大改善显微镜操作的便捷程度。

显微镜基础知识及主要参数说明

显微镜基础知识及主要参数说明

第一章:显微镜的几个重要光学技术参数在镜检时,人们总是希望能清晰而明亮的理想图象,这就需要显微镜的各项光学技术参数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要求在使用时,必须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各参数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显微镜应有的性能,得到满意的镜检效果。

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工作距离、覆盖差等。

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率为准。

1.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简写NA数值孔径是判断物镜性能(分辨率,焦深和亮度)的关键要素,计算公式如下:N.A.=n×Sin(u/2)n = 试样与物镜之间介质的折射率(空气:n=1、油:n=1.515)u:孔径角又称“镜口角”,是物镜光轴上的物体点与物镜前透镜的有效直径所形成的角度,也是光轴与离物镜中心最远折射光形成的角度。

孔径角越大,进入物镜的光通亮就越大,它与物镜的有效直径成正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

空气的折射率为n=1,孔径角最大不能超过180度,否则会因为物镜工作距离等于零而无法工作。

Sin(180/2)=1,所以空气介质的NA值小于1。

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NA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n值。

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系物镜和油浸物镜,因介质的折射率n值大于1,NA 值就能大于1。

数值孔径最大值为1.4,这个数值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极限。

目前,有用折射率高的溴萘作介质,溴萘的折射率为1.66,所以NA值可大于1.4。

这里必须指出,为了充分发挥物镜数值孔径的作用,在观察时,聚光镜的NA值应等于或略大于物镜的NA值,数值孔径与其他技术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几乎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项技术参数。

它与分辨率成正比,与放大率成正比,与焦深成反比,NA值增大,视场宽度与工作距离都会相应地变小。

知识点总结显微镜

知识点总结显微镜

知识点总结显微镜1.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佛兰德斯的光学仪器制造商扬·斯瓦年斯在荷兰德尔夫特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光学显微镜,从此开启了显微镜的时代。

之后,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哈伊因、利奥波尔德、费氏、埃斯特和南丁格尔等都对显微镜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到了19世纪,光学显微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可靠的实验仪器。

2. 显微镜的分类根据其原理和结构的不同,显微镜可以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

光学显微镜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等;而电子显微镜则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此外,还有比较新的成像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等。

3.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和技术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来观察样品的一种显微镜。

其基本构造包括镜体、透镜组、光源、物镜和目镜等部分。

物镜位于镜筒末端,是用来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光学组件;目镜则是用来进一步放大物体的光学组件。

在观察时,物镜和目镜的焦距要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以便获得清晰的图像。

此外,光源的选择也对观察结果有一定影响。

4. 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技术电子显微镜则是利用电子束来观察样品的一种显微镜。

与光学显微镜相比,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高,分辨率更高,可以观察到更小的微观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通过透射电子的原理来获得样品的图像,而扫描电子显微镜通过扫描电子束来获取样品的表面形貌。

5. 显微镜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显微镜在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细胞结构、组织形态、微生物和病原体等;在材料科学领域,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断口形貌等;在地质学领域,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岩石、矿物和土壤等。

6. 显微镜的维护和使用为了确保显微镜的正常工作和观察效果,需要对显微镜进行定期的清洁和维护。

在使用时,要避免碰撞和摔落,注意调整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合理选择光源,并避免长时间观察以减少镜片的老化。

第一课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

第一课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

取镜和安放
• 从镜箱取镜时,要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 托住镜座。 • 显微镜一般安放在试验台偏左位置,便于 左眼观察,右边记录。 • 让镜筒向前,镜臂向自己,然后安放好目镜和 物镜 。 • 不要用手触摸镜头
对光
•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 转动载物台下的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 准光孔 • 左眼注视目镜, (右眼也要睁开),转动反光镜, 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 可看到白亮的视野
安装玻片标本
•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 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观察
• 眼睛从侧边看着物镜头和标本之间,转动 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 接近玻片标本为止,但不要触及玻片 •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 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 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 加清晰
镜筒长度
盖 玻 片 厚 度
短 40x 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 • • • • •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安装玻片标本 4、观察 5、记录观察结果 6、收镜
3人分工
• • • • • • 1.观察记录员 (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 2.计时协调员 (分配管理时间,物品的管理) 3.纪律管理员 (控制音量,解决冲突)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
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
血细胞
草履虫
HIV病毒
噬菌体
黄 曲 霉 毒 素
流行感冒病毒
螨虫
螺旋类芽孢杆菌
房间里的灰尘
大头针和针眼
打结的头发
白蚁的头部
蝴蝶的翅膀
萝卜种子正在发芽
蝴蝶的头部
显微镜的发展史

【显微光学】显微镜光学原理及技术参数详解

【显微光学】显微镜光学原理及技术参数详解

显微镜光学原理及技术参数详解目录1 第一章:显微镜简史 (2)2 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2)2.1 折射和折射率 (2)2.2 透镜的性能 (2)2.3 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 (2)2.3.1 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3)2.3.2 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 (3)2.3.3 慧差(Coma) (3)2.3.4 像散(Astigmatism) (3)2.3.5 场曲(Curvature of field) (4)2.3.6 畸变(Distortion) (4)2.4 显微镜的成像(几何成像)原理 (4)2.5 显微镜光学系统简介 (5)3 第三章显微镜的重要光学技术参数 (5)3.1 数值孔径 (6)3.2 分辨率 (6)3.3 放大率 (7)3.4 焦深 (7)3.5 视场直径(Field of view) (7)3.6 覆盖差 (8)3.7 工作距离 (8)4 第四章显微镜的光学附件 (8)4.1 物镜 (9)4.2 目镜 (11)4.3 聚光镜 (11)4.4 显微镜的照明装置 (12)4.5 显微镜的光轴调节 (13)5 第五章各种显微镜检术介绍 (14)5.1 金相显微镜 (14)5.2 偏光显微镜(Polarizing microscope ) (17)5.3 体视显微镜(Stereo microscope) (19)1第一章:显微镜简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

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到1847年德国蔡司研制的结构复杂的复式显微镜,以及相差,荧光,偏光,显微观察方式的出现,使之更广范地应用于金属材料,生物学,化工等领域。

2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2.1折射和折射率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

2019分享课件-1显微镜发展史

2019分享课件-1显微镜发展史
第一章 光敦学金相分析
知 行 相 长
德1 光学金相显微镜的发展; 励2 光学透镜的基础知识;
3 金相显微镜的原理及结构;
学4 金相显微镜的性能; 5 金相试样的制备; 6 拍照时的常见问题。
材料研究方法——第一部分 光学金相显微术
1 金相显微镜的发展简史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商造 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现存的列文虎克显微镜
材料研究方法——第一部分 光学金相显微术
1 金相显微镜的发展简史
英国人JohnCuff 设计的Cuff显 微镜在十八世纪大受欢迎。
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 显微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
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
1882 年英国Wenham制出聚光镜 和传动装置的显微镜,被称为历 史上最精美的显微镜。镜和目镜。
1930年,蔡司制出第一台实验室 用显微镜。有缘学习更多驾卫星ygd3076
材料研究方法——第一部分 光学金相显微术
英王GeorgeⅢ的 新宇宙
1 金相显微镜的发展简史
市场的占有率第一,OM占70%的收入
四大 天王
高性价比,OM占业务小于30%
300多年的品牌
材料研究方法——第一部分 光学金相显微术
以高质量光学系统而闻名于世160年
1610年,伽利略和开普勒改变物镜 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 微镜光路结构。
1670年左右,荷兰列文虎克制成放 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放大倍数 270倍,分辨率为1.4微米),其中 九台保存至今。
荷兰眼镜商Hans Janssen的第一台显微镜
同期,英国罗伯特胡克在显微镜中 加入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工作台, 成为现代显微镜的雏形。开创了微 生物学。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

显微镜的发展史流程第一章最早的显微镜早在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安东尼·范·李温霍克发明了第一台简单显微镜。

范·李温霍克使用双凸透镜和凸面聚光镜组成的简易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微观生物体,比如细胞、红血细胞和微生物。

他的发现为微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显微镜的新时代。

之后,英国天文学家罗伯特·伏德发明了复合显微镜,用两个透镜组合的方式增强了放大倍数。

这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高,观察更加清晰,成为后来显微镜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光学显微镜的演进18世纪,显微镜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光学工匠们开始使用更高级的透镜材料,提高了透镜的质量和精度。

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发明了用于观察透明物体的倒置显微镜,提高了显微镜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埃尔南·冯·贝尔解决了透镜镇定的问题,设计出了高分辨率的近视镜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的分辨率更高,可以观察更小的微生物体和细胞结构。

同时,冯·贝尔还开发了差衍射技术,使显微镜的成像更加清晰和精确。

第三章电子显微镜的诞生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成为一种全新的显微镜技术。

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发明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使用电子束替代了光学透镜,使得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放大倍数大幅提高。

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更小的微生物体和更细微的细胞结构,对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改进,现代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类型,比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这些电子显微镜在原子级别的材料分析、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帮助科学家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

显微镜发展史(2024)

显微镜发展史(2024)

引言概述: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显微镜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高。

本文将对显微镜的发展史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起源、初期发展、光学显微镜的兴起、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以及现代显微镜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起源1.古代显微镜的起源:古代人们使用简单的光学透镜来观察放大镜下的世界。

2.单透镜显微镜的出现:17世纪早期,荷兰物理学家赫维略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透镜的放大效果,开创了单透镜显微镜的先河。

3.客观镜与物体镜的引入:17世纪中期,荷兰科学家李文虎布鲁克首次使用双透镜来观察样品,创造了客观镜和物体镜的组合方式,使观察更加清晰。

二、初期发展1.赫维略显微镜:赫维略设计并制造了可以放大数十倍的单透镜显微镜,成为显微镜的起源。

2.Leeuwenhoek显微镜:李文虎布鲁克进一步改进了显微镜的设计,制造出了更高放大倍数的显微镜,可以观察更小的物体。

三、光学显微镜的兴起1.双物体镜显微镜:18世纪,英国科学家兜爷改进了显微镜的设计,将物体镜和物体镜交替使用,显著提高了放大倍数。

2.玻璃棒法:19世纪初,罗斯科发现将玻璃棒放在熔融金属中制作物体镜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透镜,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

3.亚微米尺度的观察:19世纪中期,奥地利物理学家阿贝尔发展了现代光学理论,使得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亚微米尺度的物体,如细胞和细胞器。

四、电子显微镜的发展1.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取代了光线,通过电磁透镜对电子束进行聚焦,从而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2.传递电子显微镜: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卡尔·盖因茨发明了传递电子显微镜,首次实现对原子和分子的观察。

3.扫描电子显微镜:20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埃尔文·穆勒发明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对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

五、现代显微镜的应用1.生物学研究:显微镜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显微镜的历史》课件

《显微镜的历史》课件

X射线显微镜
4
晰地观察样本的细节。
20世纪后期,X射线显微镜的发展进一步 拓展了显微镜的应用范围,使研究人员 能够观察到更小的物质。
显微镜的应用领域
生物学
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帮助科 学家观察和理解细胞结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材料科学
显微镜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用于研究不同材料的 微观结构、粒度和成分,以改进材料的性能和 制造方法。
《显微镜的历史》PPT课 件
本课件将带领您一起探索显微镜的历史,了解显微镜的定义、种类以及其在 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中的应用。
什么是显微镜
1 显微镜的定义
2 显微镜的种类
显微镜是一种科学仪器,用于观察微小物体, 通常通过放大和聚焦使人眼能够看清细微的 细节。
显微镜有多种类型,包括光学显微镜、荧光 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显微镜等,每种 显微镜都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
医学
医生使用显微镜来诊断疾病,观察细菌、病毒 和细胞变化,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纳米技术
显微镜在纳米技术领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帮 助科学家研究和操控纳米级别的物质和现象。
建议阅读材料
《显微镜的历史》
《显微镜在现代科学 中的应用》
《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与操作方法》
显微镜的发展史
1
荷兰眼镜制造商
17世纪,荷兰眼镜制造商发明了第镜式显微镜,开启了显微镜的历 史。这种显微镜使用透镜放大样本。
20世纪,荧光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科学家
能够通过对物质注射荧光染料来观察细
胞和分子的活动。
3
电子显微镜
1931年,德国物理学家发明了电子显微
镜,使用电子束取代了光束,能够更清

显微镜历史发展简介

显微镜历史发展简介

显微镜历史发展简介显微镜历史发展简介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在此,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了显微镜历史发展简介,一起来学习吧!显微镜历史发展简介篇1古老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人们就渴望看到更多肉眼看不到的事物。

尽管没有人知道是谁第一次使用透镜来观察事物,大多数认为透镜的使用肯定是现代社会发展起来以后才发生的。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2000多年以前就有人曾经用玻璃来折射光的角度。

公元前2世纪,克劳迪思·托勒密发现一根木棍放在水里会变弯,并且非常精确地记判断它的“弯曲”角度不会超过0.5度。

然后,他又计算出了光在水中的折射常数。

公元1世纪,人们发明了玻璃,罗马人透过它观察事物和做各种测试。

他们用各种形状的透明玻璃来做实验,其中就有边缘薄、中间厚的玻璃。

他们发现,如果你把“镜片“放在物体上,物体会看起来变大了。

这些所谓的镜片其实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镜片,应该叫放大镜,或者凸透镜。

”透镜“这个词是从拉丁语词汇”Lentil“演化过来的,因为它们的形状非常类似于红扁豆。

与此同时,塞内卡认为是水珠的圆球状特性造成了放大效果。

”不清楚或微小的字在装满水的圆玻璃球下,可以被放大、变得清楚。

“制造13世纪,镜片才开始被广泛使用,那时的眼镜商通过磨玻璃的形式来制造镜片。

后来考古发现,大约在1600年,人们通过叠加镜片的形式来制造光学设备。

第一台显微镜早期的”显微镜“只有一个功能:放大,倍率大概在6倍到10倍。

当时人们非常乐于拿它来观察跳蚤和其他的小昆虫,因此早期的放大镜倍叫做”跳蚤镜“。

大概在1590年,两个荷兰眼镜工匠ZacchariasJanssen和他的父亲Hans开始尝试用镜片。

他们把一些镜片放到圆形管里,然后一项重要的发现就诞生了。

靠近管子底部的物体得到了放大,而且要比任何单放大镜片的放大倍率要高很多。

很大程度上,他们的第一台显微镜可被认为是一种创新,尚不能作为科学仪器使用,因为放大倍率仅有9倍,而且图像有些模糊。

显微镜的发展史

显微镜的发展史

引言概述:显微镜的发展史是科学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本文将继续探讨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革新和技术进步,显微镜已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本文将从传统显微镜的发展、光学显微镜的进步、电子显微镜的诞生、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五个大点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显微镜在不同阶段的进展。

正文内容:1.传统显微镜的发展1.1玻璃透镜的发现和应用1.2单透镜显微镜的出现和使用1.3复合显微镜的改进和优化1.4显微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光学显微镜的进步2.1抗反射镀膜技术的出现2.2高解析度显微镜的发展2.3相差显微镜的引入和应用2.4荧光显微镜的产生和扩展2.5共焦显微镜的创新和进步3.电子显微镜的诞生3.1历史上的关键突破3.2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3.3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3.4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展4.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4.1原子力显微镜的问世4.2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4.3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创新4.4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5.显微镜的未来发展趋势5.1三维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5.2生物荧光标记技术的改进5.3超分辨率显微镜的前景和挑战5.4探针技术在显微镜中的应用5.5新材料在显微镜制造中的应用总结:显微镜的发展历程涉及了传统显微镜的发展、光学显微镜的进步、电子显微镜的诞生、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几个方面。

从透镜到显微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从光学显微镜的进一步优化到电子显微镜的突破、从原子力显微镜的问世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创新等,显微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和新材料的应用,显微镜仍然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未来的显微镜发展将朝着更高的分辨率、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便捷的成像方式发展。

显微镜简史

显微镜简史

显微镜简史1.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1年Kepler(克卜勒):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65年Hooke(胡克):「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上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年Leeuwenhoek(列文胡克):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

1833年Brown(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1838年Schlieden and Schwann(施莱登和施旺):皆提倡细胞学原理,其主旨即为「有核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Kolliker(寇利克):发现肌肉细胞中之线粒体。

1876年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1879年Flrmming(佛莱明):发现了当动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其染色体的活动是清晰可见的。

1881年Retziue(芮祖):动物组织报告问世,此项发表在当世尚无人能凌驾逾越。

然而在20年后,却有以Cajal(卡嘉尔)为首的一群组织学家发展出显微镜染色观察法,此举为日后的显微解剖学立下了基础。

1882年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将微生物组织进行染色,由此他发现了霍乱及结核杆菌。

往后20年间,其它的细菌学家,像是Klebs 和Pasteur(克莱柏和帕斯特)则是藉由显微镜下检视染色药品而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Golgi(高尔基):首位发现细菌中高尔基体的显微学家。

他将细胞用硝酸银染色而成就了人类细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与原理解析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与原理解析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与原理解析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始于古代,然而直到17世纪的进步才催生了显微镜的诞生与发展。

本文将从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原理解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显微镜的发展历程1. 早期光学显微镜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便发现了近似放大效果的水滴放大镜,开启了观察微观世界的尝试。

后来,13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哈芬·伊本·阿里·塔巴里成功制作了双凸透镜,进一步改善了显微镜的放大效果。

2. 安东尼·范·李文虫虫镜17世纪的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李文利用了当时先进的磨镜技术,成功制作出一种具有10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用于观察虫类昆虫。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显微观察。

3. 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改进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对显微镜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他使用高质量的凹透镜替代了范李文的双凸透镜,使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进一步提高。

4. 巴塞尔的兄弟19世纪初的德国巴塞尔,冯·罗伯特和雅各布·奥古斯特兄弟将显微镜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他们改进了透镜制造技术,使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更高,观察更加清晰。

5. 发展至今的现代显微镜20世纪之后,显微镜在光学、电子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它的功能进一步提升。

例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凭借其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微观世界。

二、显微镜的原理解析1. 光学显微镜原理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和光源等组成。

当光源射向被观察物体时,光线会因为物镜的存在而发生折射,从而形成放大的倒立实像。

这个放大的实像再经过目镜的放大作用,使得人眼能够观察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2. 电子显微镜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主要利用电子束取代了光束,该束会通过被观察物体,并与之相互作用。

根据电子束经过样品后的散射情况,电子显微镜能够生成高分辨率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显微镜发展史ppt课件

显微镜发展史ppt课件

(1)新式底座。
(2)独特镜臂结构。 (3)当时最先进的聚光方
法。
Chest显微镜
Cuff-Style显微镜
Wales显微镜
马丁显微镜
➢历史上最豪华的显微 镜:英王GeorgeIII的银 显微镜。
➢ 在十八世纪单式显 微镜取得了很大的发 展,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出现了很多现代单式 显微镜的雏形,其中最 重要的是解剖镜的发 明。
➢万能研究显微镜 功能繁多:有明视 野,暗视野,相差, 偏振,微分干涉, 荧光,显微摄影等 等,有的还具有显 微操作的功能。是 一种高档次的显微 镜。
总观光学显微科学四百多年的历史,显微科学 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学 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它学科的支持。
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3800B 型扫描电 子显微镜镜
十七世纪的单显微镜与其说是科学仪器,不如说是艺 术品。似乎那时的显微镜制造者所追求的并不是高的 性能,而是视觉上的享受.
➢ 在十七世纪中叶,出现了一种滑杆显微镜
使用时,先将针尖刺入标本, 使标本固定在针尖上。然后 前后移动滑杆,调节标本与 透镜的距离使成像最清晰后, 即可进行观察。
缺点:标本放在针形的载物台 上不稳定,观察时的实际操 作很麻烦。因此,后来的显 微镜就没有采用这种针形载 物台。
为了观察更细微物体, 迫切需要更好的放大工具。
➢ 16世纪末,荷兰 的眼镜商詹森 (Zaccharias Janssen)和他的 儿子把几块镜片 放进了一个圆筒 中,结果发现通 过圆筒看到附近 的物体出奇的大, 这就是现在的显 微镜和望远镜的 前身。
➢詹森制造的第一台复合式 显微镜。其基本原理是使用 两个凸透镜,一个凸透镜把 另外一个所成的像镜的雏形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两篇)

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两篇)

引言:显微镜是一种关键的科学仪器,它使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中的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强调其中的重要里程碑和关键技术突破。

概述:显微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当时最早的显微镜主要是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的简单装置。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和技术的创新,显微镜的设计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扩展。

本文将从光学显微镜的进化、电子显微镜的兴起、超分辨显微镜的突破等几个大点阐述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正文内容:一、光学显微镜的进化1. 早期光学显微镜的设计和原理a. 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的简单显微镜b. 近视显微镜的设计和使用2. 光学系统的改进a. 使用高质量的透镜材料b. 过滤器和染色技术的应用3. 核心技术突破a. 光学解像力的提高b. 差分干涉显微镜的发明4. 光学显微镜的应用领域扩展a. 医学领域的应用b. 生物领域的研究二、电子显微镜的兴起1. 电子显微镜的原理与发展a. 电子束的产生与聚焦b. 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发展a.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的出现b. 显微镜成像技术的创新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突破a. 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b. EDS、EBSD等能谱分析技术的发展4. 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中的应用a. 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b. 纳米器件的研发三、超分辨显微镜的突破1. 过去分辨显微镜的限制a. 光学系统的分辨率极限b. 样品的发光性能限制2. STED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a. STED显微镜的基本原理b. STED显微镜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3. PALM/STORM显微镜的突破和应用a. PALM/STORM显微镜的工作原理b. 分子交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4. 其他超分辨显微镜的发展a. 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SMLM)b.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IM)四、离子束显微镜的应用1. 离子束显微镜的原理与发展a. 原子力显微镜 (AFM) 基本原理b. 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中的离子束键合技术2. 离子束显微镜在纳米加工和硅片制造中的应用a. 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b. 制造过程中的离子束阻抗显微镜3. 离子束显微镜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a. 离子束切片技术在样品制备中的应用b. 生物细胞图像的高分辨率成像五、显微镜的未来发展趋势1. 仪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a. 超级分辨显微镜的演进b. 自动化和数字化显微镜的兴起2. 多模态成像的应用a. 多通道成像技术的应用b.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融合及其应用3. 显微镜与人工智能的结合a. 图像处理与分析的自动化b. 显微镜数据的大规模分析和深度学习应用总结:通过对显微镜的发展历程的全面探讨,可以看出技术的进步对于显微镜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过程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过程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过程一、显微镜的发明显微镜是一种用于放大微小物体的光学仪器。

它的发明与发展是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显微镜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荷兰的安东尼·范·莱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他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也为显微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早期显微镜的发展在范·莱文虎克之后,许多科学家开始尝试改进显微镜的设计,以提高其放大倍率和分辨率。

其中最著名的是荷兰的赫尔曼·布尔哈维。

他在17世纪中叶改进了显微镜的透镜系统,使其能够放大更小的物体。

这一改进极大地推动了显微镜的发展。

三、复合显微镜的发明到了18世纪,复合显微镜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放大倍率和分辨率。

复合显微镜是一种使用两个或多个透镜组合的显微镜。

这种设计可以大大增加显微镜的放大倍率,使科学家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微小的结构和细胞。

复合显微镜的发明被认为是显微镜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四、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在20世纪,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进一步拓展了显微镜的应用领域。

与光学显微镜不同,电子显微镜使用电子束而不是光束来放大物体。

这使得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更小的物体,并提供更高的分辨率。

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对于研究细胞和微观结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近代显微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代显微镜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和高级化。

例如,荧光显微镜可以通过标记物体上的荧光染料来观察细胞内的特定结构和分子。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则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深层次的成像。

这些新型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生物医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研究。

六、未来显微镜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显微镜的发展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显微镜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提高分辨率、增加放大倍率、提高成像速度和增强功能多样性。

例如,超分辨显微镜已经能够实现纳米级别的分辨率,能够观察到更小的细胞结构。

同时,高速显微镜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更快速的生物过程。

显微镜2006

显微镜2006

数值孔径与其它技术参数的关系: NA与分辨率成正比; NA与放大率(有效放大率)成正比; NA与焦深成反比; NA值的平方与图像亮度成正比; NA值增大,视场宽度与工作距离都会相 应地变小。
②分辨率

显微镜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即物体 所能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R=0.61λ/N A (Abbe公式 )
从显微镜能看到的圆形范围叫视场,又叫
视野。
–视野愈大愈便于观察,但是视野直径随放大 率的增大而变小。一般观察时,将活动镜台上 加上推尺,可以移动位置,使标本的不同部位 依次进入显微镜的视野供轮流观察,以满足使 用要求。
⑤镜像清晰度与镜像亮度

物体经光学系统放大后的物像轮廓清晰、衬 度适中的能力称为镜像清晰度。
医学实验技术基础
显 微 镜
(Microscope)
王海龙
2006.03
拟探讨的主要内容



显微镜概述 光学显微镜及其它 荧光显微镜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第一节
显微镜概述
一、显微镜的发展简史

1590年,眼镜制造商Janssen父子制作了第一台复 式显微镜。
1665年,胡克设计出第一台具有物镜和目镜之分的 显微镜,发现了细胞。 1752年,J. Dollond 发明消色差显微镜。
(R=0.61λ/ n· α/2) sin
λ为入射光线波长; N A 为镜口率=nsinα /2, n为介质折射率; α为孔径角(样品对物镜镜口的张角)。

分辨率


思考: 如何提高显微镜的分辨能力?
提高分辨率的措施:
– – – – 降低波长λ值,使用短波光作光源 增大介质的n值(水浸或油浸物镜) 增大孔径角(极限值为180度) 增加明暗反差

第一章 显微镜发展历史与主要技术参数

第一章 显微镜发展历史与主要技术参数

十九世纪的显微科学
十九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显微科学也同其它学科一起飞速发展起
来。其主要的原因是机械的使用使透镜的质量大大提高,光学的发展使显微
镜的结构更加符合光学原理。 在这个世纪里,人们制造出了没有色差和像差的高质量显微镜以及分辨 率极高的暗视野显微镜,从而带来了生物学和显微科学的革命。 1850 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 1876 年 Abbe( 阿比 ) :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 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 1886 年 Zeiss( 蔡斯 ) :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 - 阿比 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3 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

詹森制造的是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使用两个凸透镜,一个凸透镜把 另外一个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就是复合式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的时候,惊 奇的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胡克把它们称作“细胞”。 胡克的显微镜能够放大约140倍,其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


普通光学显微镜:
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比0.1mm更小的物体或物质的结构细节。在显微镜发明出来
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
西。人要想看得到更小的物质结构,就必须利用工具,这种工具就是显微镜。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某些光学装置能够“放大”物体。比如在《墨经》里面就记载 了能放大物体的凹面镜。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
代表性的显微镜有:
Ladd的学生显微镜:这个显微镜由英国人WilliamLadd在1864年制造。它采用 了当时最先进的齿轮调焦装置(这一装置在今天仍然被大多数光学显微镜所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性的显微镜有:
Ladd的学生显微镜:这个显微镜由英国人WilliamLadd在1864年制造。它采用 了当时最先进的齿轮调焦装置(这一装置在今天仍然被大多数光学显微镜所使
用)。这个显微镜的镜臂上多出了一个在前几个世纪的显微镜上都看不到的东
西----聚光镜。聚光镜的出现对显微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聚光镜 是后来的一些新型显微镜的重要结构之一。
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
认识。至于凸透镜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可能已经无法考证。

凸透镜——有的时候人们把它称为“放大镜”——能够聚焦太阳光,也能让你看到放 大后的物体,这是因为凸透镜能够把光线偏折,形成放大的虚像。单个凸透镜能够把
物体放大几十倍,这远远不足以让我们看清某些物体的细节。

光在通过显微镜的时候要发生衍射——简单的说,物体上的一个点在成像的
时候不会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衍射光斑。如果两个衍射光斑靠得太近,我们 就没法把它们分辨开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再高也无济于事了。

1.分辨率:指显微镜在25厘米的明视距离处,能分辨出 标本上相互接近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对于使用可见光作为光源的显微镜,它的分辨率极限是 0.2微米。任何小于0.2微米的结构都没法识别出来。


带自动照相机的光学显微镜
配有电脑设备的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使得人们用肉眼仅能够分辨 0.1mm的物体的极限被突破,达到了0.2um。但 是,这个厚度对于微观世界来说依然是很大的, 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索的渴望。



依据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途径之一就 是设法减小光的波长,或者用具有更短波长的电子束来代 替光。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运动的电子具有波动 性,而且速度越快,它的“波长”就越短。如果能把电子 的速度加到足够高,并且汇聚它,就有可能用来放大物体。 1938年,德国工程师Max Knoll和Ernst Ruska制造出了 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TEM)。1952年,英国 工程师Charles Oatley制造出了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电子显微镜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由于电子的速 度可以加到很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 (10-9m)。很多在可见光下看不见的物体——例如病 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现出了原形。

荷兰人安东尼·冯·列文虎克(Anthony
Von Leeuwenhoek ,1632-1723)制造 的显微镜让人们大开眼界。

他制造的显微镜其实就是一片凸透镜,而 不是复合式显微镜。不过,由于他的技艺 精湛,磨制的单片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将近 270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显微镜。
当列文虎克把他的显微镜对 准一滴雨水的时候,他惊奇 的发现了其中令人惊叹的小 小世界:无数的微生物游曳 于其中。他把这个发现报告 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引起了 一阵轰动
特性和现象,对成像光路作了改进。 1902年艾夫斯奠定了现代双目镜
的基本系统。
19世纪中期的显微镜
20世纪初期的显微镜

如果仅仅凭借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等原理,我们可以想象出任意放大倍数的 显微镜。但是光的波动性质使得光学透镜的诸多弊端原形毕露,而且即使消 除掉透镜形状的缺陷,任何光学仪器仍然无法完美的成像。原因很简单:普 通光学显微镜已经达到了分辨率的极限。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用电子代替光,这或许是一个反常规的主意。但是还有更令人吃惊的。 1983年,IBM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Gerd Binnig和 Heinrich Rohrer发明了所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这种显微 镜比电子显微镜更激进,它完全失去了传统显微镜的概念。 很显然,你不能直接“看到”原子。因为原子与宏观物质不同,它 不是光滑的、滴溜乱转的削球,更不是达·芬奇绘画时候所用的模型。 扫描隧道显微镜依靠所谓的“隧道效应”工作。如果舍弃复杂的公式 和术语,这个工作原理其实很容易理解。隧道扫描显微镜没有镜头, 它使用一根探针。探针和物体之间加上电压。如果探针距离物体表面 很近——大约在纳米级的距离上——隧道效应就会起作用。电子会穿 过物体与探针之间的空隙,形成一股微弱的电流。如果探针与物体的 距离发生变化,这股电流也会相应的改变。这样,通过测量电流我们 就能知道物体表面的形状,分辨率可以达到单个原子的级别。 因为这项奇妙的发明,Binnig和Rohrer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 学奖。这一年还有一个人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就是电子显微镜 的发明者Ruska。
STM
工作原理模型



第一代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极限分辨率是200纳米。由于光的衍射 效应,分辨率受制于半波长,可见光的最短波长为0.4微米。 第二代显微镜:电子显微镜。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 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后来这种假设得到了实验证实。此后物理学家 们利用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与光线在介质中的传播相似的性质,研制 成功了电子透镜,在此基础上于1933年发明了电子显微镜。TEM的 点分辨率为0.2~0.5nm,晶格分辨率为0.1~0.2nm,扫描电镜的分 辨率为6~10nm。它们的工作环境都要求高真空,并且使用成本很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第三代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80年代初期,IBM公司苏黎世实验 室的G.Binning 和H.Rohrer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它的分辨率达 到0.01纳米。STM的诞生,使人类第一次在实间观测到了原子,并 能够在超高真空超低温的状态下操纵原子。 因为这两项重大的意义,这两位科学家荣获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 奖。

早在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 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 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
和改进。

大约在16世纪末,荷兰的眼镜商詹森(Zaccharias Janssen)和他 的儿子把几块镜片放进了一个圆筒中,结果发现通过圆筒看到附近的 物体出奇的大,这就是现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前身。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普及型、专用型和 高级型 1.普及型,这类显微镜结果相对简单,造价适中,普及性 较好,通常用于教学、常规镜检和一般性研究工作。 2.专用型,这类显微镜是根据不同的光学原理设计而成的, 专门用来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特殊的观察和研究,例如暗 视场、相位差、微分干涉、荧光、偏光显微镜等。 3.高级型,也叫研究型显微镜,更高级一些的多用途显微 镜又叫万能显微镜。这类显微镜大多配件齐全,附带多种 物镜、目镜、聚光器及电影、照相设备和电脑系统等。

2.反差:指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增大反差可使物体
清晰可见 解决方法:a.对于无色样品,可以通过染色增强反差 b.利 用特别设计的显微镜加强反差,如使用暗视野显微镜、相 差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等复杂显微镜。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光学知识的不断 积累,使得人们对显微镜的光学成像原理有了新的认识, 并开始从新的角度来改进显微技术。 人们在显微观察技术上典型的创新有: 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 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 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他 为此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十九世纪的显微科学
十九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显微科学也同其它学科一起飞速发展起
来。其主要的原因是机械的使用使透镜的质量大大提高,光学的发展使显微
镜的结构更加符合光学原理。 在这个世纪里,人们制造出了没有色差和像差的高质量显微镜以及分辨 率极高的暗视野显微镜,从而带来了生物学和显微科学的革命。 1850 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 1876 年 Abbe( 阿比 ) :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 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 1886 年 Zeiss( 蔡斯 ) :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 - 阿比 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3 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

詹森制造的是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使用两个凸透镜,一个凸透镜把 另外一个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就是复合式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的时候,惊 奇的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胡克把它们称作“细胞”。 胡克的显微镜能够放大约140倍,其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

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复合式显微镜得到了充分 的完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
一些科学家致力于提高显微镜的分
辨率及观察效果,设计并制造出了 反射镜、消色差物镜、大数值孔径 物镜、油浸物镜、暗视野聚光镜、 偏光附件及补偿目镜等光学部件, 使得显微镜的性能不断提高,应用 范围越来越广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后,人们又利用光波动某些

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等,使得操作更加方便。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
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最早把复式显微镜用于科学研究工作。 1610 年前后, 他用复式显微镜研究昆虫,观察到了昆虫的复眼。

在这一时期,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 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提出了“显微镜”这一术语。

1684年前后,荷兰学者惠更斯设计并制造 出结构简单而且效果较好的双透镜目镜— 惠更斯目镜,至今仍然广泛地应用在各种
普通显微镜上。

19世纪中叶,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 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 高。

1827年阿米奇第一个采用了浸液物镜。 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显微镜 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 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 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赫、巴斯德等在内的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 了有力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