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
教科书选用撬棍撬木箱这个情景开始这节课的研究,是因为这是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通过对教科书中这张示意图的研究,学生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能有较直观、清晰的认识。
像撬棍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是“杠杆”的描述性概念,是适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工作的杠杆都有三个重要位置:支撑杠杆,使杠杆能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下面是将杠杆这一概念进行推广应用。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是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
不同的杠杆类工具,三个点的位置也常常不同。找一找身边的常用工具,观察分析羊角锤、钳子、剪刀、天平、锥子、擀面棍等是不是杠杆工具(只有锥子和擀面棍不是杠杆工具,其他4个均是杠杆类工具),说一说理由(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这些杠杆工具的三个点),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作用进行思考,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怎样做就不能省力?
教科书向学生介绍研究杠杆的好工具——杠杆尺,可以把左边挂上的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把右边挂上的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
学生可先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两个钩码试用一下杠杆,然后分组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不能省力。要学生充分讨论并思考在此过程中应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在学生研究杠杆尺的活动中,要由学生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
位置和数量记录在书上或活动手册上。
取得一系列的数据后可以对记录进行分析。当学生们经过分析研究实验数据发现了杠杆工作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检验其他数据情况下的实验。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评价任务
1.认识杠杆类工具,能找到杠杆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用杠杆尺做实验并完成记录表,通过分析数据认识杠杆工作的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1盒、记录单。
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支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一)活动一:认识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观察第4、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二)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还有其他方法吗?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
五、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