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悲观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御性悲观研究综述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肖娟
摘要:防御性悲观是指在过去的成就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时仍然设置不现实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复思考各种可能的结果。本文主要是对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防御性悲观研究的综述。
关键字:防御性悲观自我妨碍成就动机
1.引言
在当前,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很受学者们的亲睐同时吸引了社会大众的眼球。有研究发现,积极的想法与高成就和积极的情绪相关。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情绪总让人感到愤怒、内疚与不满。
最早研究防御性悲观的Norem和Cantor等人,他们的研究结果则与前面提到的积极心理学不一致。关于防御性悲观的研究首先是要与人们日常理解的悲观区分开来,指出并非所有的悲观都是适应不良的表现,消极的思维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1]
2.防御性悲观的概念和基本成分
1986年,Norem等人首次提出防御性悲观的概念,它是指虽然在过去的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时仍然会设置不现实的低期望水平,并且反复思考事情各种可能结果及应对策略。[2]
防御性悲观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是一种指向成功的应对策略。这一应对策略的完整过程包括:悲观预期、心理演练、制定计划和付诸行动。
综合前人研究,对防御性悲观可下如下定义:在面对可能会对个体评价的事件时,尽管个体之前对于类似的事件取得了成功,而个体依然感到十分焦虑并对此进行消极的预期和反复的思考各种可能的糟糕结果及应对策略,以保护自我价值和激励自身更加努力以避免失败。
3.防御性悲观的相关研究
防御性悲观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一些概念的界定、产生的原因,国外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对较少。
3.1 防御性悲观与乐观的主要区别
乐观是与防御性悲观相反的一种策略,对于乐观者而言在做事情之前不会去考虑各种糟糕的结果。乐观与悲观的一个区别是在预期策略和回溯策略的使用上。Norem等人认为防御性悲观者使用的是预期策略,即在事情发生之前预设各种不现实的低标准并想象各种糟糕的结果,并以此来激发自己。而乐观者使用回溯策略,即知道事情结果之后再调整自我的认知,以保护他们的自尊。
3.2 防御性悲观与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又被称作自我设限、自我设阻。Jones和Berglas于1978年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即认为自我障碍是“在评价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选择和行动”。[3]
从自我价值动机观点来看,防御性悲观和自我妨碍都是个体用来它们的自我价值的策略。自我妨碍通常把失败的原因放在远离他们的
能力而朝向诸如缺乏努力、缺少运气等因素上,从而改变失败的意义,这样便能很少威胁到他们的自我价值。防御性悲观则是通过为学习的结果设置较低、较安全的标准,当面临失败时达到保护自我价值的目的。
3.3 防御性悲观与悲观、抑郁
悲观和防御性悲观是不同的,悲观者不仅期望水平较低,其成就水平也较低,因为这种低期望同时也降低了其行动的动力。而防御性悲观所除了消极期望之外还有反思性,反思性会起到动机的作用,所以在实际表现中并不差。
抑郁者和防御性悲观者有相似之处,即两者都会在事情发生之前报告消极的期望水平,同时伴有较高的焦虑。但这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Showers在1990年的一项研究中将防御性悲观和抑郁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抑郁者经常采用回避式的应对方式而防御性悲观者并不使用,在压力事件结束后,防御性悲观者不再反复地思考问题。在敏感性上,对消极评价的恐惧程度,焦虑水平以及神经性测量上,抑郁个体得分高于防御性悲观者。
3.4 防御性悲观者与成就动机
2003年Elliot等人进行的防御性悲观与自我妨碍动机分析中指出:成就动机可以有效的预测防御性和自我妨碍。
2003年Martin等人研究发现,成就目标定向正向预测防御性悲观反思性,成绩定向负向预测防御性悲观,外在归因定向正向预测防御性悲观,同时影响了工作表现,反思性对成绩有正面影响。成就目标定向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趋向于竞争,当比其他人表现好时,有更多的成功感,把竞争结果归因于能力而不是努力,他们更多的以别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有价值作为判断的一句,其动机是避免失败。[4]
Lena Lim研究发现关于防御性悲观与成就动机的关系需要把它的两个基本成分进行区别然后单独进行考察,防御性悲观的消极期望不会让他们变得被动和无助,反而会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
3.5 防御性悲观的测量方法
现有的大量研究都是采用Norem和Cantor编制的DPQ(defensive pessimism questionnaire)防御性悲观量表。该量表共9个项目,11点量表,用以甄别个体在学业情境中对于悲观或乐观策略的选择情况。
国内关于防御性悲观的测量研究主要集中于对Norem和Cantor所编制的DPQ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检验,并且被试多为中学生和大学生。先后进行修订的学者安海燕、胡艳、顾红、鄢婷婷和侯玉波等,修订后的问卷都取得了不错的信效度。
3.6 防御性悲观产生的原因
2001年Martin研究自我妨碍与防御性悲观的预测模型时,探讨了防御性悲观的心理动机,主要是成绩目标定向和掌握目标定向等动机角度,然而个体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内部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有诸如社会家庭、情境变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影响个体采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原因。
Martin对大学生的防御性悲观进行质化研究,通过访谈法探讨了学生使用防御性悲观的一些原因,包括文化因素、家庭原因,除此之外,保护自我和激励自己也是人们意识到的使用该策略的原因。如有的人认为持有不现实的消极预期和怀有可能做得不好的想法,即使
预期实现自己也不会感到太失望。也有人认为更多的消极想法是促使自己去行动的一个好方法。这些人认为悲观对自己的情绪平衡是有益的。这与防御性悲观的自我保护作用和动机作用是一致的。
Lena Lim也通过对新加坡大学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文化因素是影响防御性悲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顾红的研究也证实了家庭原因是影响防御性悲观的主要原因。
4.以往研究的不足
4.1 研究范围的有限
现有的研究很多是测量学生学业范围内的防御性悲观,也有研究社会情景内的防御性悲观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人对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使用是否具有一致性,学业的防御性悲观是否会影响社会情境下个体对策略的选择,还有哪些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如竞争的学业环境,学习气氛等)会影响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使用,这些都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4.2 缺乏跨文化研究
自从Norem 提出防御性悲观概念以来,国外已有不少类似研究,但中国背景下的研究很少,社会文化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差异,国外的研究不能代替本土的研究,所以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研究防御性悲观更有现实意义。
4.3 防御性悲观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差异问题体现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很多方面,然而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使用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现有的研究结果还很不一致。
4.4 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现在广泛使用的由Norem等人编制的DPQ量表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该量表主要用于区分学业环境下的乐观和悲观。然而由于防御性悲观者还有很多其他特征,测量中就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仅仅依靠一个题目的得分来区分防御性悲观和真正的悲观似乎是不够的。又由于该测量工具属于自陈量表,由于防御性悲观自身的特点和自陈量表本身的局限性,会使测验分数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测验的信效度需要进一步验证。
5.研究意义及展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更好的识别防御性悲观的学生,就能更好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而不是一味简单地让这些学生乐观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个体能更有效的管理自己的负性情绪,提高工作成绩。人们也可以对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在我国当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为数不多,人们在重视乐观态度的同时似乎忽视了适当的悲观也可以有积极的力量,希望可以引起人们对防御性悲观策略的重视,并且希望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测量,量表的使用,被试的选择及研究范围等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苏彦丽,张进辅.国外防御性悲观研究综述[J].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8
[2].Norem J K, Cantor N. Anticipating and post hoc cushioning strategies: Optimism and defensive pessimism in-risky situation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