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十四课河中石兽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5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50张PPT)

背景资料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 案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他于沿途积极与当地人交流, 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 或奇闻逸事,写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 的《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即选自《阅微草 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 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重点积累
一、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介词,被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
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重新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二、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 (古:罢了 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种科学,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一起 4.阅十余岁 (古:经过,经历
本来
依照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
他的
言,果得
既然这样,那么
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的情,况

主观地判断
可据理臆断欤?

•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人们 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 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 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 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经验不足、考虑 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 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复合实际 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讲授新课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第一种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顺流而下
无迹
失败
讲学家 原地沙下
果得于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数里外
讲授新课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理由
寺僧 讲学家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 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
今:请求、要求、追求)
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作名词,洪水。
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当求之于上流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细读感悟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讲授新课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 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 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讲授新课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 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 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 推断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课件PPT【精】共55页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课件PPT【精】共55页文档
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
课件PPT【精】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24 河中石兽》课件(共29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24 河中石兽》课件(共29张PPT)

2.寺僧认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石兽?为什么?结果怎 样?
寺僧认为应该到河流下游去寻找石兽,因为他们认为 石兽会顺水流到下游。结果是他们划着小船,拉着铁钯, 往下游寻了十多里,却一无所获。
3.讲学家所言“尔辈不能究物理”中“尔辈”指的是谁? 讲学家认为自己掌握的“物理”又是什么?据此,他得出了 怎样的结论?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沧州(cānɡ) 沉焉(yān) 曳铁钯(yè pá) 啮沙(niè) 溯流(sù) 河干(gān) 募金(mù) 木杮(fèi) 坎穴(kǎn xué) 臆断(yì) 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倒掷(zhì) 欤(yú) 湮于沙上(yān)
2.古今异义
古义:一起。例:二石兽并沉焉。 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总结
《河中石兽》这个小故事用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河 中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说明了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 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 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这是一篇揭示科学规律的文言文。翻译时,一般运用的是 直译法。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 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 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 应当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准确、完美。
整体感知
1.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用
各种方法寻找石兽。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内容探究
1.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门前的两个石兽沉没在河里,十多 年后,寺僧重修寺庙,想把石兽找回来,于是在河中搜 寻石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 河中石兽》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 河中石兽》教学课件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一老河兵·闻之....
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谢谢 大家
郑重申明
作品整理不易, 仅供下载者本人使用,禁止其 他网站、 公司或个人未经本人同意转载、出售!
诚信赢天下,精品得人心!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案:1.经过,经历。2.终了,最后。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一、概念
命题点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 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现代汉语由古代 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 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 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甲】当余之从师也……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 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 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 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 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
一、考查形式
命题点 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要求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回答人物某种做法的原因。 2.要求分析人物的某种性情、品质的具体表现。 3.概栝事件或人物的特征。 4.梳理文章主旨。
二、答题技巧
1.梳理结构,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3.找准信息点后,与文章要点一一对应,看是否吻合。 4.抓重点,准确翻译信息点所关联的语段。 5.结合全文综合分析作答。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24《河中石兽》教学课件(42张)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24《河中石兽》教学课件(42张)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
是( D)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题解: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 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 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 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 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 判断。
D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 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 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 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 实事求是。
❖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 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 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 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 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 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疯狂
❖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 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 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 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 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 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 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 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 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46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46张PPT)

纪晓岚趣事4
纪晓岚揶yé揄yú (逗引,戏弄,嘲笑)和 珅
传说和珅建了一座亭子,请纪昀题写 横额。纪昀挥毫写了两个大字“竹苞”。 竹苞,竹笋也,出自《诗经》,是形容事 物象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和珅想,这 是说我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于是十分高 兴。后来,乾隆探访,看到亭上大字,哈 哈大笑,问是何人题写。和珅愣了愣,回 答是纪晓岚。乾隆说,“竹”拆开是“个 个”,“苞”拆开是“草包”。纪晓岚是 骂你家“个个草包”呢!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 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 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 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 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 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 为经、史、子、集四档, 总名为“四库全书”。
纪晓岚趣事1
• 巧解“老头子” 纪晓岚才思过人,办事练达,但却不修边幅,热 天里办公时常常衣冠不整。一日,纪晓岚正在军机处 里光着膀子办公,忽听手下人通报“皇上驾到”。纪 晓岚惟恐光着膀子有亵渎万岁之罪,可要穿衣服又来 不及了,情急之中,只得钻到桌子底下。 乾隆皇帝早将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故意 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纪晓岚躲在桌子底下,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过了一个时辰,他听不见什么动静了,才 壮起胆子问:“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一听此 话,板起面孔厉声问道:“好你个纪晓岚,你不接驾, 还叫我老头子,是何用意?” 纪晓岚连忙叩头解释:“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 立地称为头,至于子嘛,皇上为紫微星,天之子也, 这就是老头子的意思。” 乾隆皇帝转怒为喜,得意地笑了,赦纪晓岚无罪。
纪晓岚趣事3
• 纪晓岚揶yé揄yú(逗引,戏弄,嘲笑)和珅 • 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尚书, 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岚最后一个到。 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说:“那个纪侍郎,来 来来,有事请教。那个那个,到底是狼是狗? 是狼是狗?”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 狗,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 是狗?你堂堂一个尚书还分不出来吗?我教你 一个办法,看尾巴。下拖是狼,上竖是狗。上 竖(尚书)是狗。狼遇肉食肉,狗遇屎吃屎。” 和绅无话可说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河中石兽(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河中石兽(共38张PPT)

A.山门圮于.河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一老河兵闻.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D.;A项,于:在/向;B项,阅:经过, 经历/阅读;C项,闻:听说/名声。
4.[18 儒墨教研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 项是( D )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 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 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 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代表作有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 《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 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 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时期,纪晓岚的处境 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 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故在 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著作《阅微草 堂笔记》。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告诉人们:再深 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 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阅读时,应落实重要 文言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了解“叙述”和“议论”的 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从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 方法中,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18 儒墨教研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课件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课件

14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5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6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7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9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20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2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3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4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5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6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7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8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9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0
部编(统编)版语文ຫໍສະໝຸດ 册 2020/4/511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2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13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21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22
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020/4/5
23

第24课河中石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7张PPT)

第24课河中石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7张PPT)

fèi
xié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yān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kǎn xué
水处/啮 沙 /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 zhì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sù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 天下之事,但/知其 yì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六、课文梳理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代词,代石头. 的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
介词,被
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 沙为坎穴
动词,形成
注意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边 坍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竟然
摇(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8张PPT)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众服为确论”这一 句能否删减?
侧面衬托,一个“服”字既表现出了众 人的愚昧盲从,也反衬了老河兵的睿智自信。 情节反转,“确论”不确,更能讽剌“知其 一,不知其二,据理臆断”的荒谬。
2.事实证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但原
文并没有写出众人的反应,请你发挥想象,
在横线处用一句话补白。
游戏二:火眼金睛 要求:浏览课文第3段,给下面的图片排序。
A
B
C
D
E
F
G
H
顺序依次是E、F、A、D、C、B、G、H
(三)巧思 你是如何判断出图片的顺序的? 方法1:找关键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这几幅图,按照由下游到上游的 平行位置移动排序。
方法2:按照图中箭头标识,判断石兽的 受力方向。
▲这种自信除了通过相同的句式表现出来, 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
例如,讲学家之“笑”与老河兵之“笑”, 意味不同;
再如,讲学家说“尔辈不能究物理”的 “尔辈”这个称呼等。
(二)段落比读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游戏二:飞花令 游戏规则:请同学们用含有该字的成语来 解释文中这个字的意思。注意成语中的字义 要与课文该字的字义一致。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柿。 (3)一老河兵闻之。
积累词语 (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 闻所未闻。
3.讲学家在寺庙里搭了一个帐篷。
设帐”是“设馆教书”的意思。
4.讲学家判断石兽在河沙下面,表现了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课件
18
于是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不停止。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
逆流
中,不更颠乎?”
19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据理臆断欤?
20
译文: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止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 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 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 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 外寻到了石兽。
5
字词积累

zhào






fèi
yān
niè

杮湮啮溯
6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 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21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 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 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2
重点积累
一、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介词,被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
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重新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23
二、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 (古:罢了 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种科学,物理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
的话(去做),
• 果:果然。
• 果然在(上流)几里外
• 得:找到。
找到了(石兽)。(省
略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 然:既然这样。 • 则:那么。
• 既然这样,那么天 下的事,
• 但:只,仅仅。• 只知道表 Nhomakorabea现象,•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 • 不知道其中根本道
• 一位讲学家在寺 庙里设馆教书, (省略“于”)
• 听了这件事笑着 说:
• "你们这些人不能 探究事物的道理 。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是非木杮:这不是 木片。是,这。
杮,削下来的木 片。
• 岂能:怎么能。 • 为:介词,被。 • 暴涨:大水。暴,
突然(急、大)。 • 携:带。
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 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
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 论令“众服为确论”,谁
的修饰。如第一段写打 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
捞石兽,连用
的“又笑曰”,谜底这才
“棹”“曳”“寻”等动词领 揭晓。
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 3、寓意于事,立意高
经过,以“无迹”交代结 远。作者的兴趣所在,
果,简洁之至,又很生 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
• 凡:凡是。
• 河中失石:落入 河中的石头。
• 求:寻找。
•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 了这话,
• 又笑着说:
• "凡是落入河中的 石头,
• 应当到上游寻找它 们。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
穴。
• 盖:连词,表原因,•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
因为。
硬而沉重,
古 岸 经过,经历 事物的道理 这 停止
今 不潮湿
看 一门学科 表示判断
已经
课文分析
22
问题思考一
概括课文三部分内容大意。
• 第一部分:交代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 简述寺僧两次寻找石兽失败的事情。
• 第二部分: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 从的心理。
• 第三部分:写老河兵关于应到河流上游 找寻石兽的分析,并由此引申出不可主 观判断天下事的深刻道理。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过了十多年,僧
• 阅:经过,经历。 • 岁:年。 • 募:募集。 • 求:寻找。 • 竟:终了,最后。
人募集金钱重修(寺 庙), • 在河中寻找两只石 兽(倒装句),最 后没能找到 • (寺僧们)认为(石兽)
顺着水流到了下游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 寻十余里无迹。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家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问题思考四
•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 不一样呢?(请从石性、沙性和水流之 间关系,对比分析三人的方法)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 沿:顺流而下。 • 颠:颠倒,错乱。 • 众:大家。 • 服:信服。 • 为:认为是。 • 确论:正确的言论

• 顺流而下寻找它 们,
• 不是颠倒了吗?
• 大家都很信服, 认为是正确的言 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 河兵:巡河、护 河的士兵。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 风趣,任《四库全书》总 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 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 昀晚年所作的一部笔记体 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 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 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 当广泛。
原文学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 (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问题思考二
• 1、文中主要说了几位主要人物, 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 及结果。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问题思考三
•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 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 冲:冲走。 • 反:返回。
• 河沙的特点是松软而 浮动,
• 力:冲击力。
•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 必:一定。
• (但)河水撞击石头的返
• 啮:咬,这里是冲刷 冲力,
的意思。
• 一定会在石头底下迎
• 坎穴:坑洞。
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
子,形成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xué)中。
• 至:到。 • 倒掷:倾倒。 • 坎穴:坑洞。
•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 了“据理臆断”的态度。
• 老河兵: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 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了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态度。
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 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 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 棹:名词作动词, 划(船)。
• 曳:拖。
• 铁钯:农具,用于 除草、平土等。
• 迹:踪迹。
• (于是)划着几只 小船,
• 拖着铁钯,
• (向下游)寻找了 十多里,也没找 到(石兽的)踪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
• 设帐:设馆教书。
•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 们这些人不能探求 事物的道理。尔辈 :你们这些人。究 :研究、探求。物 理:事物的道理、 规律。
止。 • 遂:于是。 • 反:反而。
• 于是(石兽)反而逆 流而上了。
• 溯(sù)流:逆流。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求:寻找。
• 到下游寻找石兽,
• 固:固然。
• 固然颠倒了;
• 颠:颠倒。
• 在原地寻找它们,
• 如:依照,按照 • 不是更颠倒吗?”
• 其:他,指老河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
• 沧州南:沧州,地名 ,今河北沧县。南 ,南部。
• 临:靠近。 • 河干:河岸。 • 山门:佛寺的外门。 • 圮:倒塌。 • 并:一起。 • 沉:沉没。 • 焉:于此,在这里。
• 沧州南部有一座 寺庙靠近河岸,
• 佛寺的外门倒塌 在河中,(门前) 两只石兽一起沉 入河中。
阅十余岁,僧募(mù)金重修,求二石
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理的情况太多了,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 • 怎么能(只)根据某
气词,译为"呢"。 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呢?
重点词汇回顾
17
以为顺流下矣: 同“以”组成一 个词,认为。
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

介词,表被 动,被。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是。
必于石下迎水处 动词,成为, 啮沙为坎穴: 变成。
•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的自信和对 寺僧的嘲讽,刻画出讲学家一知半 解却自恃博学、自觉高明的性格特 点。
• 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 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 信。
问题探究: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分析寺僧、讲学 家、老河兵人物形象特点。
• 寺僧:考虑问题不全,先原地打捞,再 沿河而下,代表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 动的态度。
•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 沉渐深 ”了。
•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 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 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 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 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 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 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 这(石兽)不是木 片,
• 怎么能被大水带 走呢?(被动句)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
• 乃:是。 • 性:特点。
• 石头的特点是坚硬 而沉重,
• 湮:埋没。 • 耳:用在句末,语
• 河沙的特点是松软 而浮动,
气词,相当于 “罢 • (石兽)埋没在沙里
了”。
• 越沉越深罢了。
动。
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
层思考。
谢谢
49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 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之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的。
其反激之力: 通“返”,返回。

遂反溯流逆 上矣:
反而。
古今异义
干 阅 物理 是 已
• (石下的沙坑) 越冲越深,
• (当坑洞延伸) 到石头底部的一 半时,
• 石头必定会倾倒 在坑洞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
• 如是:像这样。
• 像这样再次冲刷,
• •
啮:咬,这里是冲刷的 意思。 转:翻转。

石头又会再次(向前 )翻转,
• 不已:不停止。已:停 • 不停地翻转,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问题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