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书法大全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洛神赋》的历代临摹本有很多,其中以唐人摹本最为接近原迹。
现存的石刻本有四种,分别是《碧玉版本》、《白玉版本》、《黄玉版本》和《响拓版本》。
其中,碧玉版本较为常见,为宋拓本。
白玉版本则较少见,属于明拓本。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历代临摹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法史论资料或咨询书法专业人士。
书法赏析:王献之《廿九日帖》高清,附释文
书法赏析:王献之《廿九日帖》高清,附释文
汉府文娱 2019-08-16 11:45:01
小知识
书圣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是和羲之齐名的书法大家,世人将其并称“二王”,他们又与张芝、钟繇合称“书中四贤”。
在书法史上影响之大,鲜有匹敌。
但王献之在书史上的名声曾经大起大落。
在王羲之逝世之后,尤其在宋、齐两代,小王名声曾经超过其父,为世所独尊。
但后世经过梁武帝、特别是唐太宗的贬抑,几乎受到灭顶之灾。
在很长时间之内,其作品准以流传,也使其书法的本来面目变得模糊不清,使后人的鉴别工作遇到很大困难。
但侥幸的是,他也有个别(或少数)较能反映其真实面貌的作品流传下来,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廿九日帖》,其次刻帖《十二月帖》也算较为可靠。
《廿九日帖》
【释文】
忠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宪侯献之书。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勿勿,不具。
献之再拜。
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展开全文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仅存十三行,所以这个碑帖在书法界就被称为《十三行》,虚和简静,灵秀流美。
被称为是小楷极则,小楷书法中的一个经典。
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王献之代表作,无论笔法结体,还是布白都无可挑剔,如果不是岁月带来的痕迹,将是多么美的一幅身精品。
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该版本为无锡博物馆藏拓本,小楷,真迹写于麻笺,至唐代已散破。
宋高宗得九行,后贾似道又觅得四行,共二百五十字,遂刻于玉版上,世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楷书学其父,又不拘于父法,张怀瓘言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洛神赋十三行》或为楷书新体的代表作,此作结体舒展,兼有行草笔意,后人评其“冲和疏宕,神采飞越,精丽绝伦,为小楷极则”。
其对后世楷书的影响是巨大的。
小楷书法之研习,于书家而言,至关重要,古人曾有"不精小楷便不足称书家"之说。
然而,此作因为字迹漫漶,给很多书友临习时带来困难!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玉版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拓片。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
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
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
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
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第七子)。
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
有次,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地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但笔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动。
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
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
所以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
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
后来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
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
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了起来。
王献之<适奉帖>王献之<适奉帖>愿余帖拓本。
3行,46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愿余上下安和。
知婢日夕疏,慰意。
育故羸,悬心。
倪比健也。
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
诸女无复消息。
献之(白)。
王献之十二月帖(《宝晋斋法帖》本)王献之外甥帖冠军帖王献之前告帖王献之薄冷帖先夜帖拓本先夜帖拓本。
5行,43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得书为慰。
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
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
保爱。
临书增怀。
王献之(白)。
《思恋帖》承姑帖拓本承姑帖拓本。
6行,48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承白,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
不审以服散未?NFDC7书也。
舍内帖舍内帖3行,19字。
行草书。
释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静息帖拓本静息帖拓本。
9行,9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王献之书法名作《中秋帖》欣赏
王献之书法名作《中秋帖》欣赏引首乾隆题至宝二字历经辗转的“三希”《中秋帖》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古代著名书法作品,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希世珍宝。
现存《中秋帖》用竹料纸书写,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如何断句令人遐想。
此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但该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尚制造不出;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提、按、转折不灵活,无法达到行气贯通的效果。
后经书画鉴定家的研究,多数认为此版本是宋代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放大局部关于《中秋帖》的鉴藏和传世,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相传清末皇帝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与《伯远帖》携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后辗转被押给一位印度人。
那印度人又以十多万港币抵押于香港汇丰银行,后因无力赎回,准备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
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及《伯远帖》”,终于使其回归到故宫博物院。
《闰中秋月帖》赵佶帝王艺术家的丽美之气故宫博物院所藏赵佶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此帖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赵佶作品《闰中秋月帖》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字线条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
这种书体从美学的角度讲,丽美之气袭人,婀娜多姿。
在古代皇权集中的时代,肃穆、庄重、典雅、大气是皇家风格的主要特征。
但是,历史似乎在动荡的宋朝发生了非规律性的转变,从而造成了皇权和皇家审美标准的大逆转。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欣赏,婉转遒媚、典雅大方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欣赏,婉转遒媚、典雅大方
王献之《洛石全貌
王献之碧玉版十三行《洛神赋》
王献之《洛神赋》书法,为其小楷代表作,盛名千年不衰。此书笔画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宕,体势秀逸舒展,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等相比,其一反遒紧缜密之态,化为劲直疏秀,顾盼有致又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其书法结体疏密有致、舒展合度,行笔婉转遒媚、典雅大方,被誉为“小楷之极则”。
王献之的草书写法
王献之的草书写法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草书风格独特,笔势豪放、奔放而又不失稳重,深受后人推崇。
王献之草书的写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线条干净有力,筆直的笔画和弯曲的曲线相间,旋转自如,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美。
2.结构清晰,行云流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王献之草书刚柔并济,快笔结构严密,慢笔开合自如,构成完整的结构,营造了一种诗意和神韵。
3.注重笔画的粗细、长短和强弱,用笔狠、重、稳,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境、情绪和气息,形成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4.王献之还注重字形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让草书的字形更加完美,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妙的艺术效果。
王献之的草书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一段经典,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书法创作的重要参考内容。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第七子)。
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
有次,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地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但笔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动。
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
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
所以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
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
后来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
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
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了起来。
王献之<适奉帖>王献之<适奉帖>愿余帖拓本。
3行,46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愿余上下安和。
知婢日夕疏,慰意。
育故羸,悬心。
倪比健也。
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
诸女无复消息。
献之(白)。
王献之十二月帖(《宝晋斋法帖》本)王献之外甥帖冠军帖王献之前告帖王献之薄冷帖先夜帖拓本先夜帖拓本。
5行,43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得书为慰。
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
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
保爱。
临书增怀。
王献之(白)。
《思恋帖》承姑帖拓本承姑帖拓本。
6行,48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承白,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
不审以服散未?NFDC7书也。
舍内帖舍内帖3行,19字。
行草书。
释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静息帖拓本静息帖拓本。
9行,9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王献之 鄱阳三帖 高清附释文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介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季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擅长隶书,被誉为”隶圣”。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鄱阳三帖》。
这是一部字迹清秀、线条流畅的隶书作品。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献之、《鄱阳三帖》的背景以及其艺术特点,同时附上高清释文。
王献之简介王献之出生于344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父亲王羲之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影响很大。
王献之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兴趣和天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学习,他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且在隶书方面有了突出的成就。
《鄱阳三帖》简介《鄱阳三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隶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共有三帖,分别是《初鄱阳帖》、《中鄱阳帖》和《末鄱阳帖》。
每一帖都展示了王献之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才华。
《初鄱阳帖》《初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第一帖。
它以端庄、精密的书法风格为特点。
整个作品的线条流畅,笔画饱满。
王献之在构图上注重均衡和谐,力求每个字都协调一致。
通过细腻的线条,他展现出了书法的美感。
《中鄱阳帖》《中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第二帖。
相比于《初鄱阳帖》,它更加自由、豪放。
王献之在书写时更加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节奏感。
这种独特的风格给人一种激情和活力的感觉。
《中鄱阳帖》展示了王献之的书法才华和创新精神。
《末鄱阳帖》《末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最后一帖。
它是王献之在生命的晚年创作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作品笔势稳定,行草气息浓厚。
通过墨色和抑扬顿挫的笔画,王献之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鄱阳三帖》的艺术特点王献之的《鄱阳三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是主要的几点:1. 线条流畅王献之的隶书作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韵律感。
他注重每个字的形态和结构,通过细腻而有力的线条展示出书法的美感。
2. 笔画饱满王献之的字体饱满而有力,每一笔都充满了力度和张力。
他注重用笔的轻重和变化,使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气魄和韵味。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中文名称: 王献之又名: 大令字子敬小圣小字官奴朝代: 东晋国别: 中国籍贯: 山东临沂代表作美术图片: 中秋帖(局部) 兰草帖十二月割至帖岁尽帖廿九日帖承姑帖授衣帖新妇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诸舍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类别: 古代书法家生平简介王献之(344—386)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
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
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
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书法名作: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也是王献之书法作品中唯一的传世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共有两行15字。
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
字与字之间气
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
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
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
书精品。
稀世罕见:王献之碑帖《星凤楼帖》书法鉴赏,附注释(一)
稀世罕见:王献之碑帖《星凤楼帖》书法鉴赏,附注释(一)前言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
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仅42岁。
《星凤楼帖》是王献之书,北宋时赵彦约在南康所刻。
稀世碑帖星凤楼帖辰集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棋。
攘皓捥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擢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兮,步衡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逯,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兮,携汉滨之游女。
叹㚿娲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倚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子敬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此其一焉。
宝历元年正月廿四日,起居郎柳公权记。
献之白,日寒凉,得告,承诸恶复炙极,尝惨痛悲灼。
仆病正自不差,庆人自目深悲企甚积。
既惨塞居疾,系以罪黜二三所叙,似不识,出门近疑,益企恨,秋牵借请有人,当复叙耳。
思恋,无往不慰,省告,对之悲塞。
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
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服油得力,更能停敢面,只五六日停也,不至绝艰辛也。
足下明当必果,想即日如何,深想忆。
愿馀上下安和,知婢日夕疏,慰意,育故羸,悬心。
倪比健也。
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
诸女无复消息,献之。
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馀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左右便当发,奉兄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献之。
王献之全集释文
22十四、奉别帖献之白奉别告成安和庆慰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献之比日如复小胜因夜行忽复下如欲作㿃今服药尽温燥理冀当可尔然异极都不得复小失和卿恶亦不复得妄近生冷体气顿至此令人绝叹行有佳酒便腹32十九、适奉帖适奉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诸女无复消息献之白45二五、姊性帖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4647二六、鄱阳帖献之白不谓鄱阳一门艰故至此追寻悲惋益不自胜奈何奈何政作视其灭尽使人悲熟赖子高在此不尔无可成献之白48二七、阮新妇帖阮新妇勉身得雄甚善散骑殊当熹也4951二八、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始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己唯当绝气耳61三四、先夜帖得酒为慰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保爱临书增怀王献之白63三五、玄度帖玄度时往来以此为慰兴公使适还数日具都不问人情所忧良可叹息诸吴数问龄前来经日极为差云仁祖欲请为军司不知行不65三六、慕容帖慕容有易赖意耶68三九、饧大佳帖饧大佳柳下惠言饧可常饵亦觉有益耳69四十、陈事帖前告先以谏事意必是更有家信未知期洗见德远书所致人耶何可足念耶71四一、涧底松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74四四、外甥帖令外甥知问郗新妇更笃忧虑深75四五、冠军帖承冠军故尔不觉转胜炙无所觉忧驰深汝燋悚可言76四六、大都帖可必不耳企迟此大都如常秀顺至慰意顺心痛委顿憔劳77四七、深哽帖诸舍不能集会深哽78四八、桓江州帖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当具东攻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二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还一一白胛痛可堪而比作书绝若不可识81四八、疾不退帖疾不退潜处当日深岂可以常理待之此岂常忧不审食复何如肌色可可所堪转胜复以此慰驰誎耳83四九、消息帖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向秋冷疾下亦应防也献之下断来恒患湿头痛复小尔耳85五十、集聚帖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体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当有得集理不念悬心也耳8789五一、铁石帖近与铁石共书今致之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顷更寒不适颇有时气君顷各可耳迟旨问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髀脚重痛不得转动左脚又肿疾候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臧病耳9091五二、作乐帖知铁石不前往快作乐诸君善处世达於当年不复过此仆端坐将百日为尸居解日耳不知那得一散怀何其相思之深临书意塞9295五三、玄度何来迟帖玄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愬耶常复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安石停此过半日犹得一宿何物喻之一十当浦送近道所以致叹阳诸怀儿不可言且不复得卿送有此叹今此奕上道9697五四、忽动帖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唯叹绝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9899五五、委曲帖委曲前书具想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但恐停日不多耳100五六、庆等帖庆等已至世鹅差不甚悬心直道寻去奴定西诸分张可言101102五七、阿姨帖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愬恻想东阳诸妹当复平安不审顷者情事渐差耶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当遂至郡深想望103五八、豹奴帖豹奴此月唯省一书亦不足慰怀深悉足下情素耳104106五九、七月二日帖七月二日献之白孙权据有江东以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用斯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益州天府之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西连八蜀东通吴会此用武之国而其不能治天所以资将军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来之大国诚难至也107108六十、鄱阳书帖鄱阳书停诸舍便有月未具散骑书知情至草草未发遣奉去月问承妇等复不能差深忧虑耳109110六一、散情帖献之白审疾得损未极忧及更能出入未前书云至于散情嫂疾苦疗得所深喜慰想必为问敬和晚际似差耶诸舍也能各诸弟各也111六二、极热帖献之白极热敬惟府君此月内得书来时几得问希此消息极闷闷军中复如何112六三、无赖帖患脓不能溃意甚无赖君有好药必时复与府中多少极济事耶113六四、承冠军帖承冠军故尔不觉转胜灸无所觉忧驰深汝燋悚可言114六五、服油帖服油得力更能停噉面只五六日停也不至绝艰辛也足下明当必果想即日如何深想忆115116六六、阿姑帖近奉阿姑告知平安极慰人意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惙恐是恶风大都将息近似小却117六七、舍内帖白承舍内分违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献之白118119六八、复面帖复面悲积蕃首以不佳耿耿仆近动散委顿虽转折犹惙然发止尚以未定日冀以言居力还不复耳120121六九、还此帖还此今有书何以至不知诸舍故多患念劳以今差也得领军书故苦风丹杨书常疾动耿耿亦云得鄱阳近书为慰丹阳疾去不果来甚怅恨122七十、得西帖得西问不覆复之何令人邑邑具示124125七二、东家帖东家尚未欲下李参军无政日有此议能自来此方寸无使闻上极不妙之事献之顿首126128七三、八月十九日帖八月十九日具疏操之献之再拜昨日诸愿悉达奉奉告慰驰心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操之创故不差常恶乏故尔愦愦献之昨来复下如欲作㿃殊乏极服石的丸冀得力谨白不具操之等再拜129七四、不审尊体帖献之白不审尊体复何如昨夜眠多少愿尽宽喻理忧驰可复言若得消息者献之130135七五、嫂等承更恶不审顷痊复不必须散时终得力耶此药甚佳想姊举体不能行履服遂差安西且无恙府君属有和西久滞行路同人绝得此心故当携其长幼诣汝上下知彼骆驿有书示不足以慰吾意耶冬闲必欲至足下所居承使君明练不谓渐有胜也君数集聚然其大都可耳吾止於月半间耶鄱阳归乡承修东转有理吾贤毕欲事必俟胜欢慰于怀耶吾终权宜至承今年饥馑仰唯年支都乏绝不谓乖又至于此耶吾脚尚未差极忧也136七六、海盐帖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137七七、敬祖帖敬祖日夕还山阴与严使知闻颇多岁月今属天寒拟适远为当奈何奈何尔岂不令念姊远路不能追求耳。
王献之行书尺牍集
王献之行书尺牍集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廿九日帖》2、《舍内帖》3.《东山松帖》4.《新妇地黄汤帖》5.《鸭头丸帖》6.《夏日帖》7.《月终帖》8.《天宝帖》9.《集会帖》10.《阿姑帖》11.《阿姨帖》12.《薄冷帖》13.《阮新妇帖》14.《黄门帖》15.《告仲宗帖》16、《鹅群帖》17.《中秋帖》18.《患脓帖》19.《敬祖帖》20.《十二月帖》21.《承服帖》 22.《授衣帖》1、《廿九日帖》王献之行楷书法《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
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
纵26,37厘米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怅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
匆匆不具。
献之再拜。
2、《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
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译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3.《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纸本墨迹,纵22.8CM,横22.3CM,4行,33字,故宫博物院藏。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
“埭”(音带)即堵水的堤。
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
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实用版)
目录
1.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2.十三行的来历和价值
3.历代对十三行的临摹及传承
4.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书法承袭了家族传统,又自成一派,尤以行书见长。
他的作品《十三行》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临摹的典范。
《十三行》全文共 13 行,153 个字,内容为王献之致友人的书信。
这封信因为其书法的优美和内容的深情,备受后人推崇。
尤其是王献之将行书的笔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字字珠玑,法度严谨,又富有韵律感,堪称行书的巅峰之作。
历代书法家都对《十三行》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传承。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就曾亲自临摹《十三行》,并赞其为“绝世之宝”。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也纷纷效仿,使得《十三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宋、元、明、清各代的书法家,也无不以《十三行》为楷模,倾力传承和发扬。
《十三行》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和启示也非常深远。
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书法的魅力,使我们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同时,《十三行》也告诉我们,书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第1页共1页。
王献之书法作品欣赏(全集)
王献之书法作品欣赏(全集)
王献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献之书法作品共有:18 副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
他的楷书以《...详细资料点击:王献之简介
•
鹅群帖
•
舍内帖
•
鄱阳帖
•
思恋帖
•
中秋帖
•
廿九日帖
•
洛神赋十三行•
保母帖
•
鸭头丸帖
•
十二月割帖•
新妇地黄汤帖•
东山松帖
•
送梨帖•
余杭帖•
诸舍帖•
不谓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书法大全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
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
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
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
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
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
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献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善真、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律以家法,在羲献间”,传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王献之的字。
王氏后代大书法家王僧虔( 425-485 )、王志父子尤为显著。
辽宁博物馆藏有父子俩的摹本,分别是《万岁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无申帖》。
1.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
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
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
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
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 “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
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
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
1982 年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首都博物馆。
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
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擫”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
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
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
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洛神赋十三行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拓本洛神赋十三行无锡博物馆藏拓本【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 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 ...................... (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2. 中秋帖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 行书 3行,共 22 字,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 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 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中可知, 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 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 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 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清吴升《大观录》云: “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据 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 “至寶 ”两字。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 “晉王獻之中秋帖 ”一行。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 “宣和 ”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
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
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 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
1951 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 27cm ,横 11.9cm 。
三希 ”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中秋”之前还有 “十二月割至不 ”六字。
帖用竹料纸书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3.鸭头丸帖行草书鸭头丸帖卷绢本纵26.1 厘米横26.9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释文: “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
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
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 朱文半印。
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
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
《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肪》、《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
4。
廿九日帖廿九日帖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
纵26 ,37 厘米横11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
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释文: “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怅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
匆匆不具。
献之再拜。
”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
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5。
十二月割帖王献之《十二月割帖》清人拓本,纵25cm ,横14.7cm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
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6。
思恋帖王献之《思恋帖》(图片选自《淳化阁帖》上海图书馆藏本)王献之《思恋帖》拓本。
5 行,39 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释文思恋,无往不至。
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
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
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7。
鄱阳帖王献之《鄱阳帖》选自《淳化阁帖》卷十(肃府本)王献之《鄱阳帖》(又称《鄱阳归乡帖》)拓本。
8 行,57 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10)、《大观》、《宝贤堂》、《绛帖》、《玉烟堂》、《宝晋斋》。
【释文】鄱陽歸鄉,承脩東轉有理,吾賢畢欲事,必俟勝歡慰于懷耶。
吾終權宜,至承今年飢饉,仰惟年支都乏絕,不謂乖又至於此耶。
吾腳尚未差,極憂也。
8.不谓帖王献之《不谓帖》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
拓本。
6 行,47 字。
行草书。
入刻於《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
此帖首行有“不谓”一词,故名。
不谓,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
帖文大意为: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
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
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这通尺牍是向对方诉说因其家门不幸所带来的巨大悲伤。
并非哀悼他人之丧亡。
故用词遣句极为悲戚,而且是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恸,这样的行文方式颇类王羲之悼痛孙女夭殇的尺牍:“羲之顿首。
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
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己,可复如何,羲之顿首。
”(《右军书记》)“鄱阳一门”,当指王献之兄王操之一门。
王操之字子重,历仕晋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