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摘要]汉英翻译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面对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而难有作为,追根溯源,这种遗憾源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英汉翻译中,译者常常遇到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的功能,重点探讨了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特征;原因;翻译方法
引言
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的创始人,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查德说过,“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人类具有的几乎所有的思维,特别是日常思维,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

”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

模糊性是一种交际手段,没有这个手段,语言就必然会失去其作为“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属性。

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模糊理论开始用于翻译,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

1 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
语言模糊性具体体现在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即模糊词(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词)和模糊结构(由模糊词所构成的词组)上。

如英语中修饰词about, approximately, very, more or less等都属于模糊限制语;量词few, several, tens of, plenty of 没有给出明确数量;一些习语结构clean and neat condition, where necessary, as the case may be也属模糊表达。

汉语中,模糊表达用得就更加广泛了,如限制词“约”,“稍稍”;情态动词“可以”,“应该”,“必须”;表示性状的“完善”,“满意”;表示时间的“过去”,“尽早”等在语义上都具有模糊性。

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1 口语表达中填补停顿
由于口语表达的随意性,人们在讲话时会一时想不起要表达的内容,或对要表达的内容不能确定。

为避免谈话中断,而使用模糊表达来填补停顿,如:I’m not sure. Oh...he was fairly young...err in his teens, I think…He’s about…about…seventeen or eighteen.(译文:我不敢肯定。

唔…他相当年轻…嗯…十来岁左右,我觉得…他大概…大概十七、八岁吧。

)该例句中,说话人不能确定所要描述的人的具体年龄,因而使用I think 和about 来缓冲一下,一方面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一方面也暗示自己对要表达的内容的不能肯定。

1.2 委婉,避免绝对化
模糊词具有委婉和灵活的特点,可以避免把话说得过于绝对化而引发矛盾,因而在新闻报道、政治、外交事务中广泛使用,如:The CIA may have learned from
their past mistakes; they captured five Salvadoran guerrillas trained in Cuba and had their confessions video taped to avoid a replay of last year’s embarrassment. (译文:中央情报局可能已经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

他们俘虏了五名在古巴受过训的游击队员,为避免去年那种难堪的局面重演,他们用录影机录下了俘虏的招供。

) 美国的间谍机构中情局曾以严刑逼供在全世界面前丢尽颜面,为了取得正面的宣传效果,作者在撰文时使用了一些模糊词,既陈述了事实,又尽量为中情局遮丑。

1.3 传递微妙复杂的信息,避免语言出现漏洞
模糊语言看似模糊,实则隐含了更多信息,含义更具有伸缩性,可为谈话的双方留下缓冲的余地,因而常出现在经贸谈判当中,如:That’s a bit more than I wanted to pay. (译文:这比我想出的价钱高了一点儿。

) 该句中,说话人希望对方能稍稍降低价格,但也给自己留有余地,一旦对方不能降价,还可以接受原来报价,比“That’s too expensive, I won’t pay.” 回旋余地大的多。

2 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语言的模糊性存在于客观的语言实体。

在客观的语言实体中,词语所代表的各种事物或现象大半存在其模糊的外延范畴。

它与其他词语特别是近义词之间,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过渡衔接。

语言的模糊性在跨文化的传译中如果把握恰到好处,便可起到传神达意的作用。

2.1 正反模糊翻译手法
由于语言文化习惯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正说与反说方面也常常不同。

原文中正说的句子进行翻译时可能需要模糊处理成反说。

如:1)Thompson was a man who lived up to his words.(译文:汤普森先生是个从不背信弃义的人。

) 2)The Dutchman began to think it was getting beyond a joke.(译文:这个荷兰人开始感到这事不是闹着玩的了.) 3)He was a total stranger to me.(译文:我从来没见过他。

/ 我根本不认识他。

)译者没有“对号入座”翻译,而是采用模糊手法反说,反倒使之更贴近译入语的文化,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明确无误的感受。

采用模糊手法反话正说同样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2.2 虚实模糊翻译法
虚实变化是翻译的艺术手法之一。

钱钟书先生说过:“寥廓无像者,托物以兴之;恍惚无联者,着迹而如见.”他是指把原文中抽象或比较抽象的词语具体化,使原文的虚说在译文中变为实说的模糊翻译手法。

转虚为实能使译文变空泛为实在,变抽象为具体。

如: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译文:Why like wine - flushed face is frosted forest red ? It’s dyed 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 许渊冲译) 2)我看过你的文章,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译文:I have read your articles. 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er man.) 化实为虚则是在翻译中把原文带有具体意义或具体形象的词语抽象化,是化虚为实模糊翻译手法的反动。

许多时候如不用此法,译文倒显得生硬费解。

如:The two sisters were usually in agreement on
most issues , but they were at sword’s points on the matter of abortion. (译文:在很多问题上姐妹俩的意见通常是一致的,但在人流问题上,她们往往固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
2.3 增减模糊翻译法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对原文的再创作。

译文根据译入语的文化特征通过艺术性地增减一些模糊词语,从而达到理想的传译效果。

增添模糊词语的情况十分常见。

如:1)Ideally , one day , researchers will know enough about the genesis of earthquakes and the nature of particular faults to predict quakes directly.(译文:最理想的情况是,有朝一日研究人员能够对地震的成因及具体断层的性质有足够的了解,从而能够直接预报地震。

)2)Steel and iron products are often coated lest they should rust .(译文:钢铁制品常常涂上油漆以免生锈。

)
2.4 直曲模糊翻译法
在表达方法上,可开门见山,直陈其事;亦可曲径通幽,曲达其情。

在语际转换中,我们可以通过模糊手法化直为曲,实现文化内涵的转换。

如:1)He was a clever man ; a pleasant companion ; a careless student ; with a great propensity for running into debt , and a partiality for the tavern. (Thackeray ,Vanity Fair) (译文:他是个聪明人,谈吐非常风趣,可是不肯用苦功。

他老是东借西挪,又喜欢上酒店喝酒。

)2)I repair to the enchanted - house , where there are lights , chattering , music , flowers , officers ( I’m sorry to see) and the oldest Miss Larkins, a blaze of beauty. Charles Dickens , David Copperfield (译文:我现在朝那家仙宫神宇走去,那儿灯光辉煌、人语嘈杂、乐声悠扬、花草缤纷、军官纷来(这是我看着极为痛心的) ,还有拉钦大小姐,简直是仪态万千,艳如桃李。

(张谷若译)
译者对这些看似浅白明了的直陈语言加以模糊曲译,使读者清楚地看出其中隐含的画面和动作。

与之相反,很多时候原文曲折起伏,尽绕弯子。

如果照字面直译,译文就显得拖泥带水,甚至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因此,我们也可采用化曲为直的模糊手法,使译文更为清晰明了。

如:1)(宝玉和黛玉) 真是言和意顺, 似漆如胶。

(《红楼梦》,第五回)(译文:On all matters , indeed , they were in complete accord.) 2)他决心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译文:He was determined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
2.5 顺逆模糊翻译法
顺与逆主要是指语序的正装与倒装,同时也指句子成分的前后调整。

语序在语言中有双重作用:语法作用和修辞作用。

在翻译实践中,有时为了照顾译入语语言结构,有时因为译入语语言修辞的需要,译文在语序的顺逆方面进行一些调整也是必要的。

例如:1)全客厅顿然见得一团和气了。

(鲁迅,《彷徨》) (译文:Complete harmony prevailed the hall .) 2)It was a bright September afternoon , and the streets of New York were brilliant with moving men.(译文:这是9 月的一个晴朗的下午,纽约
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五光十色。

)
2.6 模糊糅合翻译法
不论是西方作家,还是中国作家,都喜欢连用同义词以强调其表达的意思。

西方作家常用的是成对词,而中国作家常用的是一条前后两个部分为同一意思的四字成语,或两条同义成语。

既然这些同义词表达的是同一意思,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起来翻译,也就是采用模糊揉合译法。

例如:1)虽说是一枝小草,又无花朵,其妩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散。

(曹雪芹《红楼梦》,116 回) (译文:Though it was so small and had no blossoms ,its delicate grace was utterly enchanting.)2)他们都是些狐群狗党!(译文:They are a pack of curs !)
结束语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的,是绝对存在的,而其准确性是相对而言的。

只要每一个单词独立存在,它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让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翻译并非“复制”,而是一个“再创造”和“阐释”的过程, “就不可能不带上译家即阐释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就不能不允许他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创造和发挥,同时也证明了译者的主客体位置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出现了变化和换位。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模糊性的存在,使得译者既要站在主体的位置,破
解原文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模糊点,完成使译文流畅顺达的任务;又要在翻译中进行不懈的努力,去透彻了解两种文化中存在的空缺或模糊点,肩负使两种文化互动与沟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关家玲.英语广告中词汇的模糊现象及语用功能探讨[J]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
[4]赵德远.关于模糊理论及来源哲学思考[J] 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5]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本文责任编辑:周康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