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重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引言
学校体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体育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通过对学校体育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体育在现代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体育概念
1、体育的定义: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提高健康水平、传递文化和教育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平竞赛意识。
三、常见体育项目
1、田径:包括短跑、长跑、跳远、跳高等项目。
这些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
2、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3、球类: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协调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运动员代表
1、刘翔:中国著名跨栏运动员,曾获得奥运会金牌和世界纪录。
他的成就代表了中国体育的高水平。
2、姚明: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曾效力于NBA休斯敦火箭队,是中国篮球的代表人物。
五、学校体育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体育学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学校体育学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学校体育学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健康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校体育学是教育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学校体育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即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4.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5.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6.个性: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8.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9.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0.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11.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2.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3.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4.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学校体育学重点
学校体育学重点1.学校体育是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要求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并以身体动作为主要形式,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3.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4.身体练习即运动动作是指人们用于专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技术水平所采取的单个或成套动作的总称。
5.体育动作技术是指最合理最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6.技术细节是指完成动作时,在不影响技术基本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细微技术,往往体现个人的技术特点7.技术基础是指按特定的动作顺序和节奏要求所组成的动作结构整体8.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品质道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它存在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基本要素:教师,体育教材,传播媒介,学生,教学目标9.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采用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10.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质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11.分组轮换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教学内容,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12.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训练,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过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13.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14.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15.课外体育是在体育课程以外,一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16.动作示范是教师或其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17.一般身体训练是指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旨在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姿势,为专项身体训练打基础18.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19.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20.微格教学是指在悠闲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21.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集合,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次或一组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部分,逐次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1.学校体育的结构包含: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2.体育课的组织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常规,队列队形,编班分组教学,场地器材布置,体育骨干的培养3.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针对班组具体情况而编写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品德与作风训练5.学校体育目标中指定的理论依据:学校体育目标能否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6.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学生身型发展的特点7.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8.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9.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教学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和心理起伏变化的规律10.动作技术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11.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高尚的思想品德,全面的业务能力,广博的知识,精力充沛体魄健全12.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体形与姿势,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运动素质13.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条件14.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整体性,启发性,灵活性1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训练法16.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轮换法17.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18.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19.体育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实践性。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调整和发展的能力,包括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认识、社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的作用1.提高社交能力,促进人际交往2.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3.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4.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要求1.注重团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2.注重竞技体育,培养竞争意识3.注重体育教育的思想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时,需要考虑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3.学校的特点学校的规模、地理位置、教育水平等特点也需要考虑在内,以制定适合该学校的体育目标。
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步骤1.明确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学校体育目标制定的基础。
2.分析学校体育现状和问题通过对学校体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可以找到目标制定的方向和重点。
3.确定学校体育目标在考虑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校特点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该学校的体育目标。
4.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活动方案、竞赛计划等,以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5.监测和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监测和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体育目标和实施方案。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包括三个方面: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和其他体育健身活动。
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群众性的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
这些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能,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七个方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对全体学生;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研究与创新的关系;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一、学校体育学的概念与发展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学校体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早期,学校体育主要关注学生的身体锻炼和体能发展。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如今,学校体育学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和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学校体育的课程(一)课程设置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通常包括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等。
(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训练、体育游戏等。
同时,还应注重体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
(三)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技能掌握情况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教师教学评价则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等。
四、学校体育的教学(一)教学原则1、健康第一原则:始终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
2、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直观性原则:通过直观的演示、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4、循序渐进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1、讲解示范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学重难点
学校体育学重难点一、相关概念类1.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现象。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3.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生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总和。
4.休闲体育: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
5.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6.学校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传授身体练习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过程。
它与德育、智育相结合,构成培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学校体育。
7.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
8.大众体育:是指以个人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康复为目的而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身体练习。
9.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全校、年级、班级、体育俱乐部、小组或个人为组织形式开展的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1.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素质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2.健康教育:是指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内外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2024年学校体育学期末工作总结(3篇)
2024年学校体育学期末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本人有幸担任了学校体育教学与体育教研组组长的重要职责。
在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与坚定支持下,我始终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现将本学年度的具体工作成果与心得总结如下:一、在理论学习方面:本人坚持深化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体育教学方面:我致力于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与技能提升。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度。
三、业余训练方面:为积极备战____区冬季运动会,我携手体育组丁老师共同组建了学校代表队,并亲自带领队员们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晨练。
尽管最终因甲流疫情的影响,区教育局取消了比赛,但看到学生们在训练过程中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与显著的运动水平提升,我深感欣慰与自豪。
四、学校群体工作:我高度重视学校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通过策划并实施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赛事,有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与身心健康发展。
五、个人成绩方面:1. 在区教研督导课评比中,本人的体育课荣获“优秀课”称号。
2. 成功组织了全校一至六年级班级篮球赛,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评价。
3. 圆满举办了学校第十四届校运会,展现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丰硕成果与师生们的精神风貌。
4. 顺利完成了学校____年度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测试工作,并及时上报了相关数据,为上级部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健康信息。
总之,经过一学年的不懈努力与辛勤付出,我在体育教学与教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展。
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我深知所有工作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团队的共同努力以及各方的通力协作。
在此,我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以便我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能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2024年学校体育学期末工作总结(二)一、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是优化课堂教学1. 课前充分准备:精心备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学校体育学总结重点(3)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目标(1)、简述学校体育的功能。
(2)、简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3)、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教育、体育中123)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本身包含着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任务我国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构成。
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
学校体育与体育社会的关系:1.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的基础2.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3.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指挥棒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竞技体育必须以学校体育为基础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学校体育需要竞技运动的内容和形式,竞技运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学校教育中)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关系:1. 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信念2.学校体育能有效营造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的具体的道德行为3.学校体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第四学校体育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校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学校体育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
学校体育与美育:学校体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一.身体功能1.促进身体生长发育,提高技能水平。
2.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3.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教育功能1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1)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2 )培养学生具有竞争精神和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学校体育的目标概念: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在学校教育的整体,在一定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1 社会需要 2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3 学校体育的功能)我国的学校体育的目标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掌握和运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4、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基本途径:学校体育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外体育运动这两条基本途径来具体贯彻实施的。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总结学校体育是学生在学校里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
学校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学校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场所。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在团体和个人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识和良好的品质。
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体育项目、基本体能训练和竞技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项目包括很多种体育活动,主要有游泳、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排球、羽毛球、武术、健身操、跳绳操等。
学校在选择体育项目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年龄、性别等因素,确保体育锻炼的普及性和全面性。
基本体能训练包括身体柔韧性、肌肉力量、心肺功能、身体协调性等几个方面。
学校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竞技体育精神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意识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力量。
学校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这种精神,树立自信、坚韧、勇敢、顽强、合作、感恩等良好的品质。
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创新,通过创意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同时,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通过实践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科学,科学的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技能,增强体育能力。
同时,科学的体育教学也可以预防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受伤,保障学生的安全。
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团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竞技体育精神,培养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与此同时,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体育文化,体育是一种文化,通过学习体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的历史、发展、规则等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培养热爱体育、尊重体育的品质。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者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 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 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 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浮现。
《学校体育学》学习重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绪言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
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含4篇16章。
篇名: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奴隶社会文武合一。
夏代:校、序、庠;商代:大学和庠;西周:国学和乡学。
时称“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六艺”1。
西周以后,变为“学在四夷”。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儒家“四书”2、“五经”3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4。
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5,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双轨现象”。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戊学制》标志军国民主义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分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新。
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1927年中国出现两种政权: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不定项选择题1.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三基”的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础知识3.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是由下列学校体育功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因素决定的。
4.学校体育可为终身体育打下体质、意识、思想、习惯、方法、学历等方面的基础。
5.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
6、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7.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体育教师自我评价。
8. 体育课教学的概念具有双边性、教育性、技能传授,体育教学的阶梯性不在涵盖范围内。
9. 体育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传播媒介、体育教材。
10.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11.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其中礼、御、射、乐体现了体育的内容。
12.是心理特点组成因素的是气质、性格、才能。
1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有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情感的发展;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14.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15、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16,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句话评价”是一种口头评定成绩的语言法形式17.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因素有语言,器材设备、运动动作。
18.新兴运动项目的利用与开发包含郊游,远足:体育舞蹈、健美操:旅游登山 ;攀岩。
19: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确立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制定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3篇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第一篇:学校体育的意义与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体育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学校体育的意义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功不可没,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2.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对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各种挑战。
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学校体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体育比赛和训练,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和责任,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共同完成团队目标。
二、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注重以下方面:1.提高教师领导力: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有专业、有能力的教师带领,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同时可以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吸引优秀的体育教师。
2.扩大体育资源: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足够的体育设施、器材、场地等资源,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和比赛需要,校方需要增加体育场馆和器材,并协调运用社会资源,在优化区域体育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体育竞技。
3.加强策划和管理:学校体育的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策划和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和教学计划,优化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完善比赛制度,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热情。
4.注重宣传和推广:针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需要注重宣传并积极扩大影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体育交流和邀请机会,打造品牌,扩大知名度,加大外部比赛参与。
总之,学校体育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各校更要明确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整体素质,进而为国家的健康与长治久安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学校体育学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其典型的代表1在公元前八世纪,地处欧洲的希腊开始步入奴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它是西方奴隶社会制社会教育发展的高峰。
2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不重视文化研究3雅典的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配合学校体育课程(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受到高度重视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简况1奴隶社会入手下手出现,夏代称为“校”“序”“庠”等不同称号的学校2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3西周时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4奴隶主贵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乐是舞蹈、射和御属于军事技能训练5西周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原来的"学在官府"转变“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6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时期,教育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
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轻武。
7唐朝施行文举、武举分隔的科举制度,宋朝入手下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8明、清乃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办法9清朝末年,研究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近代新式学校,开始西方式的体育活动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灭亡,主张研究西方,兴办西学,军事课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学堂中,体操规定为学堂的研究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体重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注意、思维)2.情感与意志的发展(情感、意志)3.个性发展的特点(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
能力的发展有块又慢,不同个体有高有低)个性倾向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进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1.社会适应2.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三、.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学校体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学总结
学校体育学总结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体育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健身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喜爱。
而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通过学校体育学的教育,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还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学校体育学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学校体育学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体育课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体育运动,更是通过各种团队项目的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例如,篮球比赛中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足球比赛中需要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运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提高他们的领导才能、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终身运动的兴趣。
其次,学校体育学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纪律和自律能力的方法。
在体育运动中,严格的纪律要求和自律训练不仅适用于比赛,在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体育运动的特点,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各种规则和要求,这对他们的纪律和自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通过学习体育学,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纪律性和自律性,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此外,学校体育学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通过长时间的体育活动,学生们能够锻炼自己的心肺功能,增强耐力和体力。
同时,体育运动还能够缓解学生们的压力,提高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和压力,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此外,在学校体育学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观。
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和团队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体育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更要塑造他们的良好品德。
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对手、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
这些体育道德观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学在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学校体育是指在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开展的以体育为内容的教学、训练、比赛、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旨在探讨和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促进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以下是学校体育学的重点整理。
一、学校体育的概念和意义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的意义在于:首先,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增强体质,降低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还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最后,学校体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型公民所必需的。
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任务及时代背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拟定的。
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科学化、健康化和全面化的教育目标。
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长发育状况等特点,合理设计体育课程。
此外,还必须注意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横向和纵向整合,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应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由简至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同时,还适时的加入游戏、竞赛、社会实践等元素,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体育是以运动为主要内容的。
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旨在增强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因此,学校体育运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运动项目的选择、组织和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身体素质,提供多种选择,并注重运动的乐趣性、普及性和竞技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同时,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应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学校体育学重点
1、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国外学校体育产生的一些代表:○1斯巴达:一个军事化的城邦国家,全斯巴远人无一例外地被编入军队。
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远教育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2雅典:其学校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场。
在雅典,7岁时进入第一级文法音乐学校,主要学习文化知识和音乐;到12岁时,学生便进入体操学校,主要学习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以及游泳、舞蹈等。
3、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的一些代表性人物、观点: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1974年受夸美纽斯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德国博爱教育实践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古茨穆茨(1759~1839)整理研究并创造了体操体系。
4、新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它也被称之为自然体育学说。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既为身体也为精神,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5、二战以后的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学校体育实践的变革,学校体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1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乐”中的舞蹈。
○21903年,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辛亥革命后,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规现象”。
○3毛泽东同志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军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41922年,《壬戊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即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4.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5.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6.个性: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8.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9.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0.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11.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2.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3.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4.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15.体育课程评价:体育课程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程规划和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体育课程进行反馈,为体育课程编制、修正和完善提供事实依据。
16.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17.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18.体育学习策略: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19.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如期末的考核、考试等,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
20.过程性评价: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的评价21.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事务的总称。
22.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23.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24.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25.重复训练法: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
26.变换训练法: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27.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28.竞赛训练法: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29.竞赛规程: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30.淘汰法: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
31.循环法: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32.顺序法:参赛者按一定的顺序表现成绩的比赛方法。
33.轮换法: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各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二、简答题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和基本要求有那些?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1.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基本要求?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3.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1.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2.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3.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4.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5.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6.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7.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领域目标有哪些?1.运动参与目标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技能;主动参与运动作用的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2. 运动技能目标是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的进行运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身体健康目标是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发展体能;形成关注身体和健康的知识;懂得营养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目标是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和身心发展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尊与自信;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基本途径:1.体育与健康课2.课外体育活动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首先,学校体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其次学校体育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再次,学校体育要与健康教育、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6.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7.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4个方面: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技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
8.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答: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对体育课程建设评价。
1.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2.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应是评价的重点。
3.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另外,在整个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体育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采用持续性多次考核办法。
3.制定客观、公正、合理并且易于操作的进步幅度评价标准。
9.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那些问题?1.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发展。
2.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3.重视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4.够建体育课程改革的网络状系统。
10.体育学习的特征有哪些?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5.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
11.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有哪些?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12.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什么?1.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
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效果。
13.试述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4.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14.试述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5.试述教育改革对体育课程的导向?1.从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2.从精英教育到全员教育3.健康第一理念的确定4.教师角色的变化16.谈谈你对综合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解?综合课程应该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使学校课程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科知识、各要素极其成分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它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是原来学科课程的补充和超越,而不是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