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五岛效应和气候部分知识总结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部分知识总结
一、城市的五岛效应
模式图
①热岛效应(市区比郊区热):居民多,汽车尾气多、工业废热多
②雨岛效应:高楼林立、大量热量→市区上空形成热气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凝结
核(城市空气中废气、灰尘,多颗粒物提供凝结核)
Ps. 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汽、有凝结核、气流上升运动或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凝结→重力原因下降成雨滴>)
③干岛(湿度低)(例如伏旱的上海)在整体干旱的季节或月份,城市温度高,蒸发
快,地面硬化多,下渗少排水多→空气湿度小
④湿岛(湿度大)水汽充足,下渗少,大多数水汽都被蒸发
⑤浑浊岛(阴岛)光照少,城市上空的废气、颗粒物遮挡阳光、反射阳光
另:降水的主要类型:对流雨(强辐射对流上升)、地形雨(地形抬升)锋面雨(锋面抬升)、台风雨(气旋辐合上升)
二、气压带风带
(1)总结比较
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极地高气压带2 干冷
温湿/冷湿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干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赤道低气压带1 湿热风带分布风向(北半球)风向(南半球)影响气候
极地东风带干冷
中纬西风带温湿
低纬信风带普遍干燥,甚至干热,与风从哪边
吹向哪边有关
风带=风从哪里来(低纬-热,中纬度-温,高纬度-冷)(海洋-湿,大陆-干)
气压带=气流运动(上升-湿,下降-干)+气压带位置(低纬-热,中纬-温,高纬-冷)
(2)季节性移动规律(理想状态下)
以北半球为例,每个气压带跨纬度10°,每个风带跨气压带20°
1.(夏至) 0-赤道低气压带-10;10-信风带-30;
30-副高-40;40-西风带-60
2.(冬至) -10-赤道低压-0,;0-信风带-20
20-副高-30;30-西风带-50
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
1.原理: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容不容)
②冬季北半球大陆散热快-冷高压;海洋散热慢-热低压
③夏季北半球大陆吸热快-热低压;海洋吸热慢-冷高压
↓↓↓
切断气压带→形成气压块,气压块状分布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切断(大陆北部散热快,留下的热量更少,陆地比热容小)
夏季→副高被切断(大陆南部吸热更快,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陆地比热容小)
2.【易错点】
a.北半球-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印度、我国部分西南地区)
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
b.南半球-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区: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为西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
季风气候的比较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改变水热组合状况而影响气候
气候=温度+降水
1.纬度:太阳辐射量,影响气温→决定温度带
温度热量-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原因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季风环流→主要影响降水(一定程度上调节大范围内热量分布)
3.下垫面:海陆位置(大陆性、海洋性)
海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和2有一定关联)
洋流、地形(海拔)等→非地带性差异
4.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下垫面反射率→局地小气候
一般性的规律→特殊性的存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
理想大陆和海洋情况下
气候分布模式(如下
图)
→
现实情况下各种气候类型
分布(地带性分布,见下
图后表格)
假设条件地球表面
性质均一
假
设
条
件
地表
性质
均
一、
不公
转
假
设
条
件
理想大陆和海洋情
况(已经考虑了简
单的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影响,气压带
和风带的季节性移
动)
以实际存在情况总结出来
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气
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下垫面
等多种因素参与而造成)无自转
(无地砖
偏向
力)、不
公转
世界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自然带典型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
间
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带
亚马孙河流
域、刚果河流
域、印度尼西
亚(新加坡、
雅加达)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
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气压和
信风带交替控
制
终年高温,干
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草原带
非洲中部、南
美巴西、澳大
利亚北部和南
部
(二)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析
非地带性气候→洋流、地形、海陆
1.非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侧狭长地带,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几内亚湾的延伸(分布的纬度偏高)成因:暖流经过,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的抬升(迎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