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成才之路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葛孔明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他一生只追随过刘备,可谓死而后已,致力于助刘备夺得天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1诸葛亮可谓是神机妙算,智谋通天。
但他毕竟也只是一个人,但大家似乎将他神化到了一个不可到达的高度。
我们真的应该真真切切的认识他。
诸葛亮凭借他的智谋和胆识帮助刘备完成了三国鼎立,功不可没,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创造了无尽的传奇,充分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他还发明了许多机械,可谓是鬼斧神工。
如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等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智是极高的。
他七擒孟获又充分体现了他的仁爱。
他善于用兵,任用贤能,重视人才又体现了他的心虑深远,不得不说他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他被神化了,但却始终实实在在是一个人,我第一次对他产生质疑是在他挥泪斩马谡时,既然他已经知道街亭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地方而且马谡又不能守,为什么又同意让马谡去呢?最后竟还流着泪杀了他。
既然诸葛亮真的如此爱惜这个人才,他就应该坚持不让马谡去。
对于街亭失守后亡羊补牢地杀死了马谡我也是不看好的,虽然不知他到底是什么动机,但这个事却动摇了我心中诸葛亮神一般的地位。
其次就是对蜀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火烧连营。
一把大火烧尽了一切也烧去了一条仁君的生命。
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也必定应该与刘备同行,这样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而他只是留守了国内。
而他布下的八阵图则是这次失败的最让我疑惑的地方,据说诸葛亮做了最坏的打算,我却认为比起亡羊补牢,让失败不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一笔划断了蜀国的未来。
最后,先帝去世后诸葛亮打着讨贼的旗号六出岐山,劳民伤财又无结果,最终命丧五丈原,为他闪着金光透着灰芒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以他的才智和自己国家的优势完全可以采用劳兵之计拖垮魏国,自己养精蓄锐最后一举出击。
但他没有,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失败!我想世上没有所谓的神人,人就是人,我们要以客观的角度去审度人生,在不同角度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模式的分析,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立场!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2不问政局便知天下三分,不出门户遍晓天文地理。
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9篇
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9篇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第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数风流人物如春笋一般节节而出,而我却只欣赏其中一人——诸葛亮。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
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
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
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一幕幕,道出了他的智慧,演绎着他的神话般的人生。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月。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诸笑谈中。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纵观他传奇的一生,既有“隆中对”对天下局势的远见卓识;又有“舌战群儒”对东吴谋士的磅礴气势;有“草船借箭”对天气及曹操洞若观火的预测和揣摩;更有“火烧赤壁”对战事的胸有成竹……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
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第二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可是,一次登山改变了他的命运。
诸葛亮励志的故事
诸葛亮励志的故事关于诸葛亮励志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诸葛亮励志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躬耕陇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
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
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
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
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
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
漫谈诸葛亮的“生不逢时”
才十几岁的诸葛亮显然 尚不能发挥作用。
诸葛亮在 《 出师 表 》中言 : “ 臣本 布衣 ,躬耕于 众的 同情和拥戴 。所 以 ,诸葛亮才最终选择了投靠刘 南阳 ,……先帝 ( 刘备 ) 以臣卑鄙 ,猥 自枉 屈 ,三 备。 不 顾 臣于草庐之 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 许 先帝 以驱驰 。” 《 三国演义 》据此而说诸葛亮本是不
管 仲 、乐毅 ”n ,留心 于政治 ,设计出 《 中对 》, 隆
后 ,跟过 何进 ,投 奔过公孙瓒 、袁绍 、陶谦 、吕布 、
州的刘 表 。可 知刘 备敌 友关 系相 当模糊 ,且 初无 定
其 目的就 是要 干一番辉 煌的事业。只是 ,当他可 以入 曹操等人 ,又 先后与这些势力 “ 交恶”,最后归附荆
孙权 固然也是当时的一位 “ 人杰 ”,但缺乏 一统
目 兴复 室,越 其难 …
…
天下的雄心 ,只力图保全父 兄业绩 ,乐于偏安江东。
在 “ 中对 策 ”中 ,诸 葛 亮对 刘 备说 : “ 军 隆 将
蛑
. . .
期
既 帝 室 之 胄…… 诚 如 是 ,则 霸 业 可 成 ,汉 室 可 兴 次与魏 国进行 军事较 量。
其原 因是 复 杂 的 。这 些原 因 ,或 许 并不 是 诸 葛亮 在 别是 与魏国争雄 ,已然力不从 心 。诚 如 《 国志 》所 三
“ 中对策”时可 以预料到的 。 隆 早在 “ 中对 策 ”之 前 的建安 五 年 ( 0 年 ), 隆 20 东吴著 名策士 鲁肃在与孙权 的 “ 合榻 密议对 ”中就 已 明确指 出 : “ 室不可 复兴 。” 这 可 以说 是 当时 天 汉 下许多人 的认 识。诸葛亮对此 应该说也是有 清醒认 识 的 ,所 以他的 “ 中对 ”提 出的战略是两步 :首先 是 隆 载:
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出⼭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风云⼈物,他的神机妙算和呼风唤⾬的本领在纷乱的三国演绎的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最经典的出⼭故事相信很多⼈都有所了解,⼩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三顾茅庐诸葛亮的故事 公元201年,曹操亲⾃讨伐刘备,刘备投靠荆州刘表。
刘表亲⾃到郊外迎接刘备,安排刘备在新野屯兵。
公元202年,刘表命令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遭遇到夏侯惇、于禁、李典军队的抵挡。
刘备假装退兵,设下埋伏。
李典认为这是刘备的计策反对贸然进军,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
刘备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感慨时间的流逝,积极寻找机会实现⾃⼰的政治抱负。
他四处招揽⼈才,为⾃⼰出谋划策。
其中,刘备最赏识的是徐庶。
有⼀天,徐庶对刘备说,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是当今少见的⼈才,既有学识⼜有谋略。
于是刘备就和关⽻、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归。
不久,刘备⼜和关⽻、张飞冒着⼤风雪第⼆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封信,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挽救国家危亡局⾯的意思。
过了⼀些时候,刘备斋戒了三天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个⼈去叫,如他不来,就⽤绳⼦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顿,⼜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统⼀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赞叹不已,并恳请诸葛亮出⼭。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于是答应出来辅助刘备成就⼀番事业。
有关三国的人物辩论赛作文
有关三国的人物辩论赛作文正方(支持诸葛亮):今天咱们这个辩论赛可太有意思了,要论三国里的厉害人物,我方觉得诸葛亮那可是当仁不让的厉害角色。
就说这智谋吧,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你看那空城计,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他就那么淡定地坐在城楼上弹琴。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那是把对手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他知道司马懿多疑,就利用这一点,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敌人给吓退了。
这得有多聪明啊!再说说他对刘备的忠心耿耿,那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刘备啥都没有的时候就跟着他,帮着刘备出谋划策,建立蜀汉政权。
火烧博望坡,那是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仗,就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
他就像蜀汉的定海神针一样,只要有他在,蜀汉就有希望。
反方(支持周瑜):正方可别把诸葛亮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了。
我方的周瑜那也是相当厉害的人物。
周瑜年少有为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东吴的大都督。
他可是东吴水军的灵魂人物。
就说赤壁之战吧,这可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
周瑜才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他巧妙地利用东南风,火烧曹军战船,把曹操打得屁滚尿流。
这可是大规模的水战,周瑜能把各方的因素都考虑周全,什么兵力的部署,战船的安排,风向的利用,这智谋一点也不比诸葛亮差。
而且周瑜长得还帅啊,“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风度翩翩的样子,那可是迷倒了万千少女。
他在东吴的威望极高,士兵们都对他忠心耿耿。
再说了,诸葛亮老是耍些小聪明,什么草船借箭,那都是靠运气成分。
周瑜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和敌人干。
正方:反方说诸葛亮草船借箭靠运气,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诸葛亮那是事先算准了大雾天气才去的。
他对天文地理的了解那是相当的透彻。
这不是运气,而是他知识渊博的体现。
还有啊,周瑜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有功,但是他这个人小心眼啊。
被诸葛亮气了几次就气得吐血,最后英年早逝。
这度量和诸葛亮比起来可就差远了。
诸葛亮可是能容人之人,对待手下的将领那是相当的宽厚。
反方:正方说周瑜小心眼,这有点冤枉他了。
诸葛亮励志学习故事
诸葛亮励志学习故事、字孔明,号卧龙、是所有看过三国演义小说中最出名的人物了。
诸葛亮在未成名时的求学时光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学习故事,欢迎大家参阅。
诸葛读书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
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
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
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
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
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
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三国诸葛亮的生平经历
三国诸葛亮的生平经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国诸葛亮的生平经历,一起来看看吧!三国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
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
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
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
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钧史书上记载甚少,只说他一直追随诸葛亮,后来当过蜀国的长水校尉。
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
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
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
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
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
诸葛亮从小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
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他居住在襄阳的隆中,读了许多书。
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
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
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
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
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
他曾经这样评价诸子百家:“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
其中特别是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
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
诸葛亮的成才之路
诸葛亮的成才之路作者:张崇琛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4期诸葛亮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华民族正义与智慧的化身。
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是如何成才的?是如何由一位默默无闻的少年而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智星”的?说到诸葛亮的成才,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时代的及家族的因素,也与他个人的奋斗分不开。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主观的因素更为重要。
本文试从主观的角度,具体谈谈诸葛亮是如何走上成才之路的。
一、远大的志向诸葛亮的成才,首先是因为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已具有远大的志向,而他的一生又是为实现这一远大志向而努力奋斗的。
诸葛亮对“立志”问题看得非常重要,他认为这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他在《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中都很强调“明志”。
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
他主张,一个人要想成才,就必须“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他还从反面指出,“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
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一个人如无远大的志向,非但不能成才,而且,到头来还“不免于下流”。
诸葛亮对后辈的教导,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他的夫子自道。
从现有资料看,诸葛亮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要做一名功勋卓著的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
这在一般人看来,未免有点“狂妄”了,故“时人莫之许也”。
但真正熟悉、了解他的崔州平和徐元直却相信他会做出管仲、乐毅那样的成就的。
青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在“明志”的同时,又是本着什么样的原则来进行“自我设计”的呢?一是高尚的人生观。
诸葛亮认为,人生在世,立“志当存高远”,要“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忍屈伸,去细碎”;而不可贪图享受,得过且过,碌碌无为,以致流于凡庸。
简言之,一个人要想成才,就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必须摈弃一切世俗观念和低级趣味。
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而诸葛亮之所以能有这种“高远”的境界,除了琅琊文化及其家族文化传统对他的熏陶外,他个人的学习与自我修养当是至关重要的。
诸葛亮的成才之路
诸葛亮的成才之路
张崇琛
【期刊名称】《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16)003
【摘要】诸葛亮成才的主观因素有五点,即远大的志向,深厚的积累,正确的选择,完全的投入,不懈的努力。
五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聚合效应”,促使了诸葛亮的成功。
【总页数】4页(P75-77,,80,)
【作者】张崇琛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兰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2
【相关文献】
1.诸葛亮的成才之路
2.赤壁之战前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新论——兼论诸葛亮出山和“隆中对”
3.“诸葛亮成才之路”浅议
4.“诸葛亮成才之路”浅议
5.诸葛亮与《孙子兵法》——兼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诸葛亮是历史上享誉千古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卧龙先生”。
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个聪明、睿智、能干的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诸葛亮的聪明进行探究。
一、智慧的来源诸葛亮的聪明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努力才得到的。
他自幼就勤奋好学,精通兵法、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他在学习期间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他也取材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人事物,认真观察思考,搜集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历史背景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这种广泛学习、积累经验的做法,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从而成为了一个聪明的人。
二、智慧的应用在政治军事领域,诸葛亮大才大略,深谋远虑,非常善于谋划、布局和策略。
他以“纳贤”为核心,打造强大的团队,施行精细的人才管理计划,挖掘优秀人才并赋予其合适的职位,建立了蜀汉强大的政治体系。
在蜀汉与魏国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人称“孔明”,取得了古今罕见的将领之美誉。
他善于虚实相生、诈敌制胜,即便在形势千钧一发的时刻,也能取得对手的信任,占据先机,从而获得胜利。
从此,被誉为他的名言“军师有三项本领,谋略、机变和伸缩”三者的辉煌。
在文学领域,诸葛亮功成名就之后,也把大量的心血倾注在了文学创作上。
他的文笔犀利锋芒,洞察时势,反映时代,同时也散发出人文情怀和智慧魅力。
他的文学作品尤以史学与文学成就突出,现存有《诸葛亮集》、《出师表》等作品,受到后人极高的赞誉。
三、智慧的道德诸葛亮不仅智力高超,而且道德高尚。
他对待朋友忠诚,尊重长辈,敬重师长,具备极高的道德品质。
同时,他也是一个宽容、仁慈、谦虚的人,时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境。
他谦虚的为人,愿意跟任何人学习,不停地探索前进,始终保持拥有无尽的智慧的心态。
他的高尚的思想和文化含义,将永远流芳千古。
总结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以自己的才干、智慧和行为,成为了现代人们心中的榜样和抱负,成为了功绩非凡的天子名相、仁人志士;成为了最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
读《三国》,论孔明
读《三国演义》论卧龙愚忠否三国中能人异士奇多,知名的就数不胜数,但在这些谋士中,诸葛孔明绝对是里面的佼佼者。
他是一位史上不可多得奇人,后人杜甫曾这样写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
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
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肖何、曹参,更高一着。
这充分体现出诸葛亮的谋略是多么的高深。
可就是这样一个高人,却没能匡扶汉室,在刘备时刘备善于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从而使刘备的实力大增,成为一方霸主,原以为汉朝便可复兴。
可谁知一场八百里火烧连营使刘备损兵折将,刘备也是一个输不起的主。
他没有像曹操那样乐观的情怀,即使败了,却依然仰天大笑。
蜀国便从这变成另一番情。
要论诸葛亮是否愚忠,必先知道什么是愚忠,什么是“愚忠”?就是对国君个人盲目的、毫无原则、毫无主见、逆来顺受,因而是愚昧的“忠”。
不管国君善恶如何,行事是非怎样,一律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不敢有任何怀疑,更不敢有任何违忤;即使国君荒淫残暴,滥杀无辜,也不敢谏阻指斥;哪怕毫无道理地杀到自己头上,也只知低头受戮,还要说什么“天子圣明,罪臣当诛”的昏话;甚至国君腐朽亡国,仍一味追随,以死效忠。
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总是不断地集中权力,不愿受到任何制约;同时又总是要求臣民对自己无条件地效忠,鼓励愚忠。
特别是专制主义恶性膨胀的明清两代,统治者更是以各种手段灌输愚忠意识,以至愚忠成为一般臣民普遍的道德信条,严重地阉割了民族精神,阻碍了社会进步。
然而诸葛亮却与上面所说不一样。
诸葛亮并不是毫无原则、毫无主见毫无原则、毫无主见、逆来顺受的,他有自己的主见,有原则。
当自己的主公犯了错误,他或直谏、或婉劝、或严斥。
始终坚持原则。
其二,主公一旦有不英明之举,如《演义》中刘禅挺信宦官,将诸葛亮被召回诸葛亮面见刘禅后,先是戳穿“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诏回”的托词,指出:“必有奸臣谗谮,言臣有异志也。
诸葛亮励志故事5则
诸葛亮励志故事5则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5个小故事,供大家阅读。
诸葛亮励志故事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励志故事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
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
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
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诸葛亮励志故事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
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
”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
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
操必班师矣。
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诸葛亮励志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诸葛亮励志故事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
在我眼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作文
在我眼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在我眼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
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拥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才能,总是能想出办法解决各种困难的问题。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看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
每当诸葛亮出场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兴奋。
他不仅长得帅气英武,而且总是能运用神奇的计谋,帮助刘备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记得有一次,诸葛亮被困在了永安城里,外面是无数的敌人。
可是,他并没有慌张,而是设计了一个木牛流马阵。
这个阵法真是太神奇了!敌人被吓得四散而逃,诸葛亮就这样安全地逃了出来。
我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诸葛亮真是个了不起的人!还有一次,诸葛亮要从北方运送粮草,可是道路被敌人堵住了。
大家都很着急,就连刘备也一筹莫展。
但是诸葛亮却笑了,他让士兵们在船上装上木桶和木块,借助水流的力量,竟然设计出了"船桨阵",从敌人眼皮底下安全通过了。
我看到这一幕,就更加佩服诸葛亮了!不过,诸葛亮最神奇的,还是那著名的"孔明借箭"计谋。
当时蜀国的军队被围困在了祁山,箭矢射尽,形势万分危急。
可是诸葛亮却让士兵们把剩下的箭头朝内射,好像在给敌人"借箭"一样。
敌人看到蜀军箭如雨下,竟然被吓跑了!这个计谋真是太聪明了,我被诸葛亮的智慧深深折服了。
诸葛亮不仅头脑聪明,而且还很勤奋努力。
他利用白天勘察地形,晚上就熬夜钻研兵书,探讨作战部署。
有时候,他会单独躲在帐篷里深思熟虑,连吃饭都忘了。
为了保卫蜀国,他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可惜诸葛亮英年早逝,临终前还对着大家叹气说:"才疏学浅,阙陷无几。
"这样谦逊的话语,让我对他更加敬佩。
诸葛亮虽然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是他的智慧和事迹依然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总之,在我心目中,诸葛亮就是一个神机妙算、英勇无畏的超级英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帮助蜀国一次次摆脱危机,我由衷地敬佩他!希望我长大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运用智慧和勇气去帮助别人,造福社会。
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谋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文毕业论文
谈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
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
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
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
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
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政治谋略(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
”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
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
“诸葛亮成才之路”浅议
历, 也逐渐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正 气凛 然 的家族 。
从《 汉书 ・ 诸葛丰传》 可知作为司隶校尉的诸葛丰谨守臣职, “ 名特立刚直 ” 、 “ 刺举无所避” 。由于他 刚
直耿介 , 有“ 伏节死谊” 之志, 反被时俗所不容 , 后 因弹劾周 谌、 张猛遭元帝免职。侍 中许章以外戚而受元帝
关键词 : 诸葛亮; 三国; 成才
中图分 类号 : K 2 3 6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4 4 7 6 ( 2 0 1 3 ) 1 2— 0 0 0 5— 0 4
诸葛亮在隆中十年 , 是他逐渐走上成熟之年 , 也是他 日后成为政治家 、 军事家的准备时期。诸葛亮究竟 是如何在隆中成才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 , 这个问题清楚 了, 对我们今天打好思想理 论和知识技能的基础 , 为今后 即将走向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是有启迪作用的。
宠信 , “ 奢淫不奉法度” , 诸葛丰便写奏章弹劾 , 并在遇到许章时持节“ 欲收之” L l J 。诸葛丰这种不畏强暴 、 刚
正不阿的品行和惩治犯罪的斗争精神 , 以及“ 官尊责重” 的敬业精神 , “ 杀身认安 国, 蒙诛以显君 ” 的忘我牺牲 精神 , 加上嫉恶如仇的骨气等奠定了诸葛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取 向; 而 以明经为郡文学则开启了诸葛家族
5
第3 4卷第 1 2期
湖北 文理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1 2期
山郡郡丞 , 诸葛亮兄瑾少游京师 , 治《 毛诗》 、 《 尚书》 、 《 左 氏春秋》 , 以孝闻名 , 后避乱江东得孙权重用。亮弟
均亦 官至 长水校 尉 。其从 弟诞 以才 干著 称 , 被 曹魏 拜将 封 侯 , 誓 忠曹 氏。应该 说 这样 一 个 家 族 , 在儒 学 兴 盛 的齐地 , 通 经致 用和 重节 尚义是 其家 族文 化 的 固有 传统 和家 学优 势 。
诸葛亮成才原因研究
诸葛亮成才原因研究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千古人才”。
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学者和诗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成才呢?家族世代尊学诸葛亮所处的时间背景是中国汉末灭亡和三国演义时期,当时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动荡的时期。
究竟是什么能让诸葛亮在如此环境下成才呢?这可以从他所处的家族背景来分析。
其祖先背景世代尊崇学术,其祖父《岐阳夜行记》一书中的诸葛不与,在当时是被誉为才华出众的学者,为西汉末年八十贤之一。
诸葛亮的父亲则是一位农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于知识的追求,而是通过自学成为一位有文化底蕴的人。
这种学识的传承和强调,毋庸置疑也影响了诸葛亮,使得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经史子集,从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才思敏捷,机智过人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个人的天赋和才智,也是其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通过自学可以熟记《春秋》、《左传》、《国语》等经典著作,而且对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地域、规模、君主、宰相都能说得清清楚楚。
即使是最普通不过的树木草木,他也都能分辨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敏捷,擅长推理和判断。
这种敏捷的思维可以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谈及自己的才能时,诸葛亮曾说过:“年少时代,每当醉后,便有辄辄之言,所言所行,无不致力,到如今亦未绝。
盖以我机智,时人称我思维之明,心机之密。
”聪明好学除了天赋和敏捷的思维,诸葛亮的聪明好学也是其成名的重要因素。
除了接受传统学问教育外,他还利用自己的时间积极自学,涉猎的学问包括历史、哲学、文艺、工程及战略等诸多领域。
他不但擅长文学,更是了解很多时代的新技术发明,如:水井灌溉、水车、串烤肉等。
此外,诸葛亮还善于博览群书。
他研读各种书籍几乎是夜以继日,难舍难分。
其中,尤以《资治通鉴》、《韩非子》和《孙子兵法》的影响最为深远。
因为这些学问和智慧的积累,诸葛亮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识破周遭环境和事件的内在逻辑。
论诸葛亮作文(5篇)
论诸葛亮作文(5篇)论诸葛亮作文 1大概所有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都不禁为诸葛亮误派关羽据守华容道而放走曹操深感遗憾。
认为如不是他一遭失算,会省去后来的许多麻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但以我之见,华容道放曹却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实属英明之举。
这并非“天方夜谈”,诸葛亮一生谨慎,别的不说,后来一伐中原时,怕遭埋伏而不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由小路取长安之计,宁愿兵出祁山,稳中求进就是最好的例子。
要知道诸葛亮极会用人,深知亮极会用人,深知属下性格,当然更清楚云长义气深重知恩必报的脾性,经去华容道貌岸然是绝不会杀了曹操的`。
如果诸葛亮存必要杀曹操,只需另派赵云或张飞前去,曹操便插翅难飞。
他学有那样做,可见别有用意。
有人会问,孙刘两家联合拒曹,赤壁交战之际,作为冤家对头,诸葛亮何以要放掉曹操呢?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刘备兵不满千,尽占有江夏弹丸之地,就算华容道上杀了曹操,也根本无力一统天下,倒反而给江东孙权以极好的机会,借赤壁之胜,乘胜追击,大占便宜。
加之曹操一死,群龙无首,北方已被曹操*定了诸候以及益州刘璋、汉中张鲁、江南孙权等便可乘火打劫,天下必乱!诸候纷纷混战,互相兼并,战事不休,到时候,不仅导致生灵涂炭,诸葛亮也必将成为千古罪人。
而且,如此弱肉强食之争,对实力虚弱的刘备也丝毫无益。
如果放其生还,他由于赤壁新败,元气大伤,定要好好修整,伺机报仇;孙权虽胜也因忌惮,必然加紧防范,不敢妄动。
这样两大诸候互相牵制,诸葛亮便能大展其才,虎距荆襄,进兵西川,取益州,夺汉中,得三分天下,谋得魏、蜀、吴三足鼎力的局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事实上,诸葛亮确实这样做了,可见他当时就高瞻远瞩,早有图谋,可谓成竹在胸了。
除了战略上的需求之外,诸葛亮之所以要借关羽之手放曹还另有用意。
一则可让云长报曹操许昌的知遇之恩,成全其义;二则可使骄傲的关羽心悦诚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望,此真是“一箭双雕,巧计连环”啊!由此可见,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就是意在放曹,这不仅不失策,而恰恰是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诸葛亮的成才之路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人,主要是因为他让人敬仰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激励了后人。
他的成才之路是如何形成的?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浅探:一、家教优良,为诸葛亮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之所以成才,既有他的社会背景,也有他的家庭背景。
他的聪明才智既有他本人的努力,也有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但家庭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一点也不容忽视,甚至起的作用不亚于其它因素。
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的真理巳被人们所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不一定所有人都认识到,它不仅影响一代人,甚至影响几代人、几十代人。
诸葛亮成才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是优良的家庭传统——注重学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系诸葛丰之后。
在比较兴旺发达的汉朝,统治时间较长,又比较强盛,就足以说明汉朝的统治手段比较高明,科第制度比较严格,各种管理比较完善。
诸葛丰能任汉朝的司隶校尉,就证明了诸葛丰有较深的文化素养,诸葛丰渊博的学识既维护了自己的官职,又以注重学识的思想教育了后人。
他的后人成才者较多,即使到汉朝未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仍有诸葛丰之后任重要职位,如果他的后人背离了他注重学识的思想不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
从另一方面看,诸葛世家注重学识的正确战略得到了证明,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硅为泰山郡县丞、叔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并和学识较深的荆州牧刘表有旧,这也反映了诸葛亮父辈的才华对诸葛亮成才的影响。
顺境中,诸葛世家坚持重学识苦读书,出现了很多成才者;逆境中,兵荒马乱之年,诸葛世家仍未放弃注重学识的传统,千方百计地创造学习的条件。
诸葛亮在叔、父去世,自己功未成、名未就,生活特别困难的时候,精神压力没有把他摧垮,他立志在学业上做出成就的决心一点未变,他和弟弟诸葛均毅然选择了开荒度日,牛耕半读的学习生活。
所谓诸葛亮躬耕南阳隐居隆中决不是为了避开战乱,贪图清静便于学习,完全是求知欲所支配,是生活所迫。
试想荆州牧刘表的儿子为什么不到隆中苦读?难道隆中的办学条件比荆州好?古隆中的生活艰辛是可以想象的,青年人谁愿意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从这些方面分析,诸葛亮兄弟的隆中躬耕生活,既有他的生活条件所限,更重要的是诸葛世家注重学识决心的延续。
二、灵活学习,为诸葛亮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人的智慧先天赋予占三,后天学习占七,后天学习是人的智慧取得的主要根源。
诸葛亮天赋就很聪明,这种天赋被他的老师黄承彦所全面认识。
黄承彦也是在教书实践中对诸葛亮的全面了解才得出的结论。
如果他对诸葛亮没有全面了解,不会轻易把自己女儿嫁给诸葛亮。
诸葛亮当时比较贫穷,但其志不穷,抱负又大,天赋又高,遇到了黄承彦这样的好教师,就等于展翅高飞时又遇到了顺风。
高徒遇到明师哪能不出成果?黄承彦既把诸葛亮当成学生,又把他当做女婿,哪能不尽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得意的学生?诸葛亮的成才也为黄承彦教书拓宽了新路。
诸葛亮喜欢讨论式、启发式学习,黄承彦在死读书灌注式上作修改,他不要求自己的学生死记硬背,为学生提供了多讨论、多交流、多实践的机会,在讨论中弄懂疑难问题,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实践中修改理论。
著名的《隆中对》很可能是诸葛亮和同学们讨论的中心内容。
也是庞士元、司马徽等人的集体智慧,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如果老师的思路不开阔,学生不可能随意去座谈讨论。
襄阳地区当时的名人庞士元、司马徽、徐庶等人可能都求教过黄承彦或是黄承彦的学生,在和黄承彦的接触中结交了诸葛亮。
这些人思想敏捷,天赋较高,通过不断的交流座谈,既丰富了诸葛亮的学识,也提高了所有人的水平。
他们既是有抱负的青年,座谈讨论就不可能避开不谈论朝廷只谈学业,何况古代不可能对老百姓有限制言论自由的严格约束,即使有限制言论的地方,这些聪明过人的青年,也不会逆朝廷的指令顶风硬上。
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学习面较广,知识水平较高,他学习的内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也涉及天文地理、传统的道德、伦理等。
古襄阳确是人才辈出,是藏龙卧虎之地。
诸葛亮处在名师门下、精英之中,他肯定受益匪浅。
他在隆中的半耕半读生活也给他交往名人造就了有利条件,他选址隆中半耕半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襄阳名人志士多的缘故。
半耕半读并不是特别好的学习方法,对这一位贫穷但有志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上乘的选择,也正因为诸葛亮走的是一条非正规学习道路,所以他大胆尝试了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有才华的人经常交流,岂能不提高自己?由此可见,思路开阔定能出成果,灵活的学习方法必会带来大的收获。
三、谨慎择主,为诸葛亮成才提供了政治保障。
汉朝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稍有点才华的青年都为各路军阀所利用,就连庞统、徐庶这些才华极高的青年也在为自己的前途奔东吴、附刘备、依曹操。
诸葛亮不是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而是在选主人方面比较谨慎。
在军阀割据中,各路军阀都自称英雄,无非是为了取信于民,多招贤纳士。
诸葛亮不随便依附军阀,就是棋高别人一筹的证据。
凭他出众的才华和叔父诸葛玄与刘表的交情,及兄长诸葛瑾在东吴的影响,他完全可以在刘表手下或孙氏父子处谋个一官半职,但他没这样做。
他之所以选择刘备作主人,一是看准了刘备是皇帝后裔便于号令天下;二是看准了刘备手下缺少人才是个空档,自己填补后便于发展,依附刘备后取得成才的政治保障把握性较大;三是看中了刘备有取代荆州刘表的趋势和实力,有成为一方霸主的条件。
正因为他对刘备作了全面分析,所以他才设计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刘备三次来请,极力为自己成才寻求政治保障。
刘备也真正把自己的事业和诸葛亮的才能联为一体看待,“得到了诸葛亮如鱼得到了水”。
由此可见这样的政治保障是多么坚不可摧。
诸葛亮和许多名人一样,开始并非一帆风顺,他出山不久就遇到了曹操南下、刘备弃妻儿,败当阳长板的挫折。
刘备把失败的原因归为“不知曹公骤至,辎重多,行军慢”所致,不谈诸葛亮身为军师的责任。
诸葛亮有了这样的政治保障以后,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刘备之所以为诸葛亮提供全面的政治保障,主要是从大局出发,一是刘备确实需要人;二是诸葛亮确是一位技高一筹的贤人;三是刘备的战略眼光比较远。
他不但需要诸葛亮帮助自己,更需要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儿子,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缺点大于优点,所以在对待诸葛亮态度上总是敬如上宾,只颂扬他功绩,不追究他过失,这样对施展诸葛亮才华无疑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刘备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熟练地应用了辩证法,即允许高级职员犯错误。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作,诸葛亮反复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才华不断得到发展。
他尽管取得了可靠的政治保障,但并没有滥用职权,总是谨慎行事,忠诚刘备的事业,最终为刘备取得了天下。
从古到今,成才之路非常多,有才华的人更多,但有了才华不一定都能成名,即是你的才华再出众,没有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难于施展,这种政治保障一是机遇,二是领导信任。
诸葛亮就是及时把握了刘备急于用人的机遇和先主、后主的充分信任,所以他的聪明才智才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南征北战,为诸葛亮成才开拓了发展之路。
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都经过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发展阶段。
诸葛亮的成才之路同样经历了这个不可逾越的全过程。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是与他长时间从事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涯紧密相连系的。
他从出山开始到五丈原病逝,充满了许多传奇故事。
这期间他长期生活在上层社会,出山之前受学识较深的官吏影响就较大,视野就比较开阔。
他在学业上非常成功,对政治学习有独特的见解。
在理论上他正确分析了汉未的局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观点,令所有名人贤士赞叹,就连被曹操称为英雄的刘备也为他鲜明的政治见解所信服。
他一生能顾全大局,是他学习政治以后在思想上的反映,联昊抗魏既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学习政治的具体应用。
他始终不渝地为自己选择的政治目标奋斗,来源于他学习政治以后确立的信念。
他政治上成功地方很多,无一不贯穿他灵活机动,审时度势的学习成就。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全面反映了他政治上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他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在运用中从不满足,继续寻求新的发展。
他把政治学、心理学相结合,成功地处理了新降将马超与做,隆的关羽内部关系,使关羽深受感动,并为后人所颂扬。
正是他有了广阔的政治舞台,才有机会接触各地各类的名人,他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个政治舞台虚心向别人学习。
马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作战思想被他采纳以后,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南征孟获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的军事才能更是反映在各个方面。
他对巴山蜀水了如指掌,对平原丘陵无有不通。
老练驾驭沙漠戈壁,天文知识、风土民情皆熟记通晓,战略、战术样样精通。
他常常行兵布阵总是胜多败少,他多次置名将于死地,使对手首尾不能相顾,他创造许多奇迹,主要来源于各种战场给他提供的实践条件。
他从创建西川根据地开始,几乎所有军政大事都是他亲自策划具体部署,魏吴两国的将领没一位有这样好的机遇。
他灵活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所以他才熟练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自古以来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总是有成功者和失败者,成功往往属于那些善于动脑、善于总结的人。
所有科学都需要人去钻研,人的成才之路也不会静滞,也是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那么成才的桂冠是属于一些善于取长补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人。
诸葛亮成才的重要原因正是他在南征北战二十多年政治军事生活中不断进取开拓总结的结果。
如果刘备父子不给他提供用武之地,他也可能会像水境先生司马徽一样默默无闻长期隐居在隆中,即使他头上有桂冠也不会那样光明耀眼。
诸葛亮是历史上的名人,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
他成才的背景、条件、机遇和保障缺一不可,但并不否认他本人的努力奋斗。
历史演变一千多年,我们也只能粗谈浅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