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意淫_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解读

合集下载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自我意识、自由、宗教、艺术等。

在这部作品中,黑格尔对现象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现象学是一门探讨现象本质和现象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哲学学科。

下面将以1000字的篇幅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进行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人类意识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探讨的一部著作。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是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实现的,而这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是由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黑格尔将这种发展过程称为“辩证法”,它是一种思考和理解现象的方法。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将现象学视为一种研究现象的本质和实质的方法。

他认为,现象不仅是直接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表象,也是内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表现。

黑格尔主张,要真正理解和认识现象,必须超越表象,深入到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之中。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的观点,解释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他认为,现象的发展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力量推动的。

在这种对立中,不同的观点和思想相互冲突,最终达到一种更高级别的统一。

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衷或平衡,而是一种自我超越和转化的过程。

在现象学的阐释中,黑格尔强调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核心,也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自我意识,人们能够超越个体的局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个体,与世界和他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此外,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还包括对艺术、宗教和哲学等领域的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通过表现形式来展示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方式。

宗教则是人类对绝对真理和神圣存在的追求和信仰。

而哲学则是对现象和世界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学阐释。

他通过辩证法的观点,强调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他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意识和思维的发展过程,以及现象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导言当意识获得了个别的意识自身即是绝对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时,意识便返回到了它自身。

对于苦恼的意识来说,自在的存在乃是它自己的彼岸。

但是这个意识的运动已经使它在自身中得到了这样的变化:它将充分发展了的个别性,或者说,将现实的意识这个个别性,当作它自己否定物,即当作和它对立的极端;或者说,它将自己的自为的存在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就在它的这个运动中,意识也自觉它与这个共相或普遍的东西已形成了统一,这个统一在我们看来,不再落于意识以外,因为被扬弃了的个别的意识就是这个普遍的东西,同时,因为意识既然保持自己于它的这个否定性之中,这个统一对意识自身而言就是它的本质,意识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绝对分立的两极端的推论过程里表现为中项的那个东西,它对不变的意识表示个别的意识已经否定了自己,而对个别的意识则表示不变的意识已不再是它的一个极端,而已与它和解为一。

这个中项就是直接认知两极端并联系两极端的统一,它对意识因而对自己所表述的关于两极端的统一的意识,就是它自己即一切真理这个确定性。

〔Ⅰ.唯心主义〕自我意识既然就是理性,那末它一向对于他物〔或对方〕的否定态度就转化而为一种肯定态度。

在过去,自我意识一向所关涉的仅是它的独立和自由,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牺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实在性为代价,将这两者都当作它自己的本质的否定物。

但是,现在作为理性,本身既有了保证,它就感觉到自己与它们之间有了和平,能够容忍它们;因为它现在确知它自己即是实在,或者说,它确知一切实在不是别的,正就是它自己;它的思维自身直接就是实在;因而它对待实在的态度就是唯心主义对待实在的态度。

当它采取这种态度以后,仿佛世界现在才第一次成了对于它的一个世界;在此以前,它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它对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为,然后总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为自己取消世界,并将作为意识的它自身也一并取消——将关于世界即本质的意识以及关于世界的虚无性的意识,一并予以取消,予以否定。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回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回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回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现象学的重要阐释之一。

在这本著作中,黑格尔试图通过对思维和存在之间关系的探索,揭示精神发展的本质和目的。

现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存在和体验的方法论,被黑格尔广泛应用于这本著作中,以阐释精神的现象和演化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现象学的基本理念。

现象学认为存在的东西并非是完全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体,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知觉和经验之中。

黑格尔通过这一理论,试图揭示精神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现象和经验来实现自己的演化。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从感性认识开始,阐明了对于个体来说,世界是通过感觉来表现的。

他认为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知觉和概念。

这些感觉和概念构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接下来,黑格尔通过对辩证法的运用,揭示了精神的演化过程。

他认为,个体的感性认识只是精神发展的起点。

随着个体经历不断的思维活动和实践,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和文化的共同体,形成了更高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黑格尔的理论中,现象学的意义在于揭示个体通过不同的现象和经验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演化过程。

个体通过观察和体验不同的现象,逐渐超越感性认识,实现了更高级的理性和自我意识。

现象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解释,揭示精神发展的本质和目的。

最后,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强调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在他看来,存在不仅是思维的对象,同时也是思维的基础。

个体通过对存在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现象学不仅仅是对已有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思维和发展的思考。

总结起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现象学的阐释为我们理解精神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通过对个体感性认识和意识形态的研究,黑格尔试图揭示思维和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存在和体验的方法论,为我们理解精神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座丰碑,它宛如一幅展现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宏伟画卷,带领我们穿越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直至绝对知识的不同阶段,领略人类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从内容上看,黑格尔从最基本的感性确定性开始分析意识。

在感性确定性阶段,意识以为自己能直接把握对象的真实,但黑格尔指出这种确定性是最抽象、最贫乏的,因为它所知道的仅仅是“这一个”,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

随着意识的发展,进入到知觉阶段,意识开始认识到对象具有多种属性,并且意识到自身与对象的区别。

这一过程体现了意识从对事物的简单直观到对其属性和关系的理解。

在自我意识阶段,黑格尔重点探讨了主奴辩证法。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通过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对立和斗争而发展的。

在主奴关系中,主人通过奴隶的承认获得自我意识,但主人依赖于奴隶的劳动,而奴隶在劳动中克服了对自然的恐惧,通过对对象的改造获得了自我意识。

这一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联系。

从思想价值而言,《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哲学著作。

它为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是理解其绝对精神概念的关键。

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哲学对静态知识的研究模式,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精神的动态发展过程。

它促使后来的哲学家们关注精神发展的历史性和逻辑性,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实践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启发。

在思想内涵上,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它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认识,而要不断深入思考,通过否定之否定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

同时,主奴辩证法提醒我们在社会关系中,压迫与被压迫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被压迫者在特定的实践中可以获得成长和解放。

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公平、人权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去反思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有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
有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如下: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等,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

《精神现象学》句读是对这部著作的解读和注释,由邓晓芒教授完成。

该书沿袭了邓晓芒教授用十句话解读一句原文的做法,从头到尾每句必读,并且书中的每一句原文均是根据德文版本重新翻译。

《精神现象学》句读介绍了《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详细解读了书中的各个章节和主题。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和《精神现象学》一书的重要价值。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

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该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

该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精神现象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

《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

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内容简介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

创作背景黑格尔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完成于1806年。

当时黑格尔只是德国耶拿大学的一名无薪大学教师,工作十分不稳定。

当时也正值拿破仑破坏旧体制、试图建立新王国的时期。

黑格尔出版《精神现象学》时,年37岁。

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

当他于1831年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染霍乱病去世,到1832年才出第二版。

作品思想首先,黑格尔阐述真理问题。

他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1)真理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东西,是存在于概念和事物发展之中的有机统一体;(2)真理不是作为直接知识而存在的,真理是绝对的;(3)真理与错误是相辅相成的。

接着,他阐述个体意识,认为意识是指“主观精神之内的意识”,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意识的最基本形式有感觉、知觉和知性三种形式,它们被称为“感性确定性”阶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关键著作之一,该书涉及到了广泛而复杂的哲学问题。

其中,他对现象学的阐释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现象学进行解读与分析。

1.黑格尔哲学的背景与现象学的定义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处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边界。

他批判了康德的割裂主义,试图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在这个背景下,黑格尔对现象学进行了重新阐释。

现象学的本质在于揭示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

黑格尔认为,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在的表现形式。

通过观察和分析现象,我们可以逐步抵达事物的本质。

2.黑格尔的现象学方法黑格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并非简单的事物观察,而是要通过对现象的批判性思考来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发展。

他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即通过对事物发展的逻辑过程进行辩证分析,揭示出其中的本质。

这种方法不仅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践,更涉及到了思维的逻辑推理。

3.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通过对各种各样的现象进行揭示和分析,力求找到它们背后的真实本质。

他将现象分为主体性现象和客体性现象。

主体性现象是指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活动,而客体性现象是指外部事物的存在。

通过对主体性现象的分析,黑格尔试图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思维过程中存在着逻辑的演绎和辩证的推理,而这些逻辑和辩证法的规律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关键。

通过对客体性现象的分析,黑格尔试图揭示外部事物的真实本质。

他认为,客体性现象是思维的产物,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了解事物的本质。

4.现象学的意义与局限黑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他提出的辩证法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对后来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他的现象学方法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科学家可以逐渐揭示事物的本质,推动科学的进步。

然而,现象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个体性存在理论探析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个体性存在理论探析

维普资讯
体意 识到他 的个体 性 、他 的 自由、他 的历史和他 的历
史性 。 所以, 黑格尔对生命 和欲望的晦涩论述, 目的 其 是为论述后面 自 我意识的各种存在形态作准备的 因为人类 的欲望 不是指 向 自然 界而是 指 向社 会 , 指向他人 的 , 每一 个体 都有权 利为 自己争 得属 于 自己 的一份 欲望 。其结 果便发 生 了人 与人 的战斗 , 即为 了 实现他 的欲望 ,为 了使 他的 欲望为 他人所 确认 , 他不 得 不拿 自己的生命 去 冒险。 只有 在 冒生命 危险 以满足 他 的欲望时 , 的人 性才得 到 了体 现 。黑 格尔 说 : 只 他 “
学》 探讨的核心话题之一。它也是后来引起马克思、 廓尔凯戈尔、 海德格尔等人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 在《 精神现象学》中, 黑格尔深刻而全面地探讨 了人 的 问题 、个 体 的现 实存在 问题 、人类 的生存 问 题。 如黑格尔在《 精神现象学》 序言中就清楚地谈到: “ 任 何一 种形态 下 的知 识里 个体都 是绝对 的形式 , 在 即是说 , 他总 是他 自己 的直接确定 性 , 如大 家喜欢 假 另一 个名 词那 么还 可 以说 , 他总是 无条件 的存 在 。” ①《 神现 象学 》 精 是一部 意识 形态 的发展史 , 恩格斯 如 说过 :精 神现 象学》 也 可 以叫做 同精神胚 胎学 和精 《 “ 神古 生 物学 类似 的学 问 ,是对个 人意 识在其 发 展 阶 段 上 的 阐述 ,这些 阶段可 以看作 人 的意识在 历 史上 所经 历过 的诸 阶段 的缩影 。” 黑 格尔在 现象 学 中 @“ 既谈到了个体的存在 , 也谈到了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 全体 的关 系 。黑格尔 在 《 神现象 学》 精 中的杰 出贡献 正在 于他 把 对哲学 真理 问题 的探讨 与对 人类 生存 问 题 的探讨 密 切地结 合 了起 来 。每 一种 意识形 态 都是 种人类生存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实在的人生画面。 这样 , 意识 形态 ( 思想观念 ) 再是 离开现实 的纯 粹 不 抽象 物 。 二、 自我 意识 阶段 的个体 与“ 他者” 的关 系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有哲学知识体系的读者,读黑格尔著作原文会容易些,像我这样的哲学入门汉,阅读起来确实太难了,所以会特别选择导读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天书,睿智宏大但晦涩难懂。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致力于“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来理解它”。

黑格尔将《精神现象学》诠释为“意识的经验学”,精神现象是每个人都有的意识经验,古希腊人的精神形态是伦理的形态,个体与实体两种自我意识,而又彼此不分,个体以实体的普遍性为意识的真理和行为合法性依据。

《精神现象学》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古希腊社会,神法、人法调节了家庭私人领域与城邦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给我这样的初级读者一个非常强烈的引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本书是什么”这是什么?感性确定性是最初的意识,每个人都有知道的意识,休谟说唯一确定的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感性确定性。

黑格尔认为感性并不可靠,感性确定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难以确定,也在瞬息变化中,必须要超越感性,知觉就是不只感性的东西,有概念化的内容。

“物”是本身的事物,还是眼中的现象,想要把握“物”本身,就上升到了“知性”。

知性就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超出一切感官世界。

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

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同的表象或者概念联结在一起。

规律是各种现象中的一个现象,现象不是规律,任何现象都有规律,“等同者成为不等同,不等同者成为等同”互相矛盾、不想冲突的现象,知性从背后找规律。

《精神现象学》中主观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而对“自我意识”的探究是我在《精神现象学》中最想看到的部分,犹如浩瀚的宇宙缥缈又时刻息息相关的互动让人兴奋又迷惑。

康德认为意识对某个对象的意识,是单向的。

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要把自己也当做对象来看待。

《精神现象学》知识的内容

《精神现象学》知识的内容

《精神现象学》知识的内容《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被视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精神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意识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实现自由和真理的历程。

《精神现象学》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自由等多个哲学范畴。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内容的概述:1、意识阶段在《精神现象学》的开篇,黑格尔首先探讨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他认为,意识最初是直接的、感性的,只是对外部世界的单纯感知。

随着意识的进展,它开始意识到自身,并逐渐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向着自我意识过渡。

2、自我意识阶段在自我意识阶段,意识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开始思考自己的本质。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经历了从欲望、承认到普遍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

在欲望阶段,自我意识追求自身的满足和实现;在承认阶段,自我意识通过与他者的互动和相互承认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在普遍自我意识阶段,自我意识超越了个体的局限,达到了普遍性和客观性。

3、理性阶段理性阶段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涵盖了知识、信仰、艺术、政治等多个方面。

在理性阶段,人类通过概念思维和推理来认识世界,并试图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体系。

同时,理性也表现为人类对于信仰和价值的追求,以及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

4、自由阶段自由阶段是《精神现象学》的最高境界,它标志着人类意识的最终完成和实现。

在自由阶段,个体超越了自我意识的局限,实现了与普遍性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自由的本质在于自我决定和自主性,即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来行动。

在自由阶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必然性,还能够超越这些局限和必然性,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内容之外,《精神现象学》还涉及了许多其他的哲学范畴和问题,如语言、文化、历史、宗教等。

黑格尔试图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揭示出人类精神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总的来说,《精神现象学》是一部系统阐述人类意识发展的哲学著作。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的作品《精神现象学》被认为是他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探讨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揭示了人类精神的演化规律。

本文将针对《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些重要句读进行解读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精神并不是先在主观性的个体心理中才开始存在的,也不是先在由个人意识和意向构成的世界中才开始存在的,而是先在那样一种世界中开始存在的,那种世界是自身的非我本质是绝对精神的世界。

“这句话表明了黑格尔对精神起源和本质的看法。

他认为,精神并非源自于个体心理或个人意识,而是存在于超越个体意识的绝对精神世界中。

这种世界是独立于个体认知的,是一个自我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和实现。

2. “精神依然是‘有序’的......它首先是有序的——这不是外部的自然秩序,而是它自己的路径;但这个内在秩序如此之因而使这个内在秩序成为自然现象。

”这句话强调了精神的有序性和规律性。

黑格尔认为,精神并非一种混沌不明的存在,而是有着自身内在秩序和路径的。

这种内在秩序并非外部强加的秩序,而是精神自身根据其本质规律而产生的秩序。

这种内在秩序沿袭自然的规律性,使之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

3. “精神是即自己与被否定的心理,是自己势力与自己毁灭的生活;但这自己毁灭是它自身恢复、超越、完善的否定。

”这句话探讨了精神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精神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毁灭后再生、超越、完善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精神通过否定自身来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4. “精神的本性必须树立在三种主义的乌托邦的支撑下,这种三种主义彼此之间是相对的极端。

它促使精神的单理律摆脱外在主义并成为主观的、情感的与决断的灵性,而不是奔向另外反向的主义。

”5. “精神因为它具有这种思维的内在存在和存在的内在思维,而使这种起第二个为第一个,当某时替代这种一整体时,这个整体立即被宁非所相信。

海德格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海德格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海德格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解读和阐述,被誉为现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影响深远,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其他领域如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重要著作,海德格尔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他以独特的角度探讨了思维的运动和真理的生成,并对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剖析。

海德格尔在书中首先从黑格尔对哲学历史进程的阐述出发,指出了精神的本质以及其运动的动力。

他强调精神是向前推进的,通过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实现自身的自觉。

海德格尔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实践哲学,呼吁人们主动参与到社会和历史的变革中。

海德格尔进一步分析了黑格尔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他批评了黑格尔的绝对知识论,并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中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展开了具体的批判性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的思想犯了抽象推理的错误,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独特的存在方式。

此外,海德格尔还探讨了黑格尔哲学中关于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的问题。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主观的自由选择,而是自觉地融入于客观世界中的行动。

他还对黑格尔的概念和辩证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揭示了其内涵和意义。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远不止于哲学领域。

海德格尔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思想支持。

总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本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经典之作。

它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和阐述为我们深入理解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同时,该书展现出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世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张世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大家可能对黑格尔都有所了解。他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大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各位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其中有一个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便是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他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或者也可以说他是西方传统哲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意味着他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分水岭,他之前的西方哲学都属于西方传统哲学,从他之后,一直到现在,就属于西方现当代哲学。 哲学是讲什么的?恩格斯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哲学就是讲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比如,人是思维者,是一个主体,所有外界的事物都是客体,都是对象,都是存在。哲学就是讲主体怎么去认识客体的规律,把握客体总的概念,最后去征服客体。打个比方说,我去认识自然,我对自然的某个东西得到一个总的概念,得到一个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这时我就可以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客体)为我( 主体)所用。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的主体认识过程去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上面的这套思维方式,就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但在2 000多年前 的古希腊,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古希腊。早期哲学还没有把人和自然分成为主体和客体,那时二者是混为一谈的。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就有了一个转变,即转变成为主、客体分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经过1 000多年的酝酿和发展,到西方文艺复 兴 时期,就演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文艺复兴后,以笛卡尔的哲学为标志,形成了“主体客体,思维存在”这种思维方式。 把人作为主体,把外界作为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欧洲是经过中世纪觉醒,宗教神学思想统治结束以后才确立起来的。从笛卡尔开始,经过康德、谢林,到18世纪末、19

浅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对感性确定性的批判及其意义

浅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对感性确定性的批判及其意义

浅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对感性确定性的批判及其意义作者:付天运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4期摘要:感性认识是具体和直接的,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的整个观念世界也是以感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却在《精神现象学》中对感性确定性提出了根本性质疑,他认为感性认识的直接性并不是毫无前提的,在通常情况下,自我与对象之间的直接关系只是自我作为主体能够确定对象的存在。

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自我与对象都是共相,自我也只是以普遍性的方式来认识对象。

人类的语言只是一种普遍性的符号和工具,只能以一种普遍的符号化的方式来象征事物,这就是感性认识的种种局限性。

关键词:《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共相;语言一、引言我们都知道,感性是人与事物打交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是人类能够生存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人类必须依赖感觉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西方哲学家们也同样非常重视感性这一领域,例如,在康德哲学中,感性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德所谓的“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直观形式正式以人类的基本感性认识能力为基础,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直观形式,也是先天的直觉。

而我们也都知道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则更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他们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由此可见,关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始终是西方哲学家们探讨人类知识的确定性和合理性以及人类思维的内在逻辑时必须关注的领域。

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思路与其他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恰恰相反,他并没有将感性看作是具有完全的确定性的东西,而是试图通过论证发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并试图消解感性的那种看似理所应当的确定性。

当然,黑格尔并没有否认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但是感性的这种直接性在黑格尔看来并不足以支撑起真理,相反,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终究只是一种表面的确定性,在更深的层面上,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提出了根本质疑。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马克思特别注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

马克思这些意味深长的断语应该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和秘密”与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意思基本上相同。

所谓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意思是说,精神现象学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打开黑格尔哲学的秘奥的钥匙。

什么是这种关键和秘密呢?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这也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所谓“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在贯穿着“精神现象学”的“异化”或“自我意识的异化”这一概念上。

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就是“按照实际人的存在、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去加以研究”,因而“掌握这种知识的科学”。

换句话说,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的科学。

马克思也洞见到精神现象学作为研究意识形态的科学,也就是以研究人或自我意识异化的各种不同形态为对象。

他写道:“人的异化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形态,也就只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的形态”。

由于马克思抓住了精神现象学中所表述的“异化”——“否定性的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关键和合理内核,他还进一步肯定“精种现象学里面包含有‘批判的成分’”。

尽管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中“已经潜伏着黑格尔后来的著作中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无批判的唯心主义”的“萌芽”,尽管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是潜蕴着的、自身还不明白的和神秘化的批判”,但是他却独具只眼地发现了里面的批判成分说道:“但是,只要精神现象学坚持人的异化,纵使人只表现为精神的形态——则在它里面便潜伏着批判一切的成分,并且常常就会准备着并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这就是说,“异化”的概念,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包含有批判成分的,加以吸收、改造、颠倒、剥掉其神秘化的外壳,就可以“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谈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嘿,今天咱来聊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这可真是个有点深奥但又超级有趣的玩意儿啊!你知道吗,就说那次我去图书馆吧,我在书架间闲逛,突然就看到了一本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书。

那本书安静地躺在那里,好像在等着我去发现它的秘密。

我就好奇啊,心想这到底讲的是啥呢?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它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

就好比我们从懵懵懂懂的小孩,慢慢成长,经历各种事情,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它研究的就是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变化。

比如说吧,我们一开始可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就像小时候只能看到糖果的甜蜜,却不懂背后制作的复杂。

但随着我们不断学习、思考、经历,我们开始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就像是一层一层地剥开洋葱,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随处找到精神现象学的影子呢。

比如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

就像我最开始觉得榴莲好臭啊,打死都不吃,后来有一次尝试了一下,哎呀,居然发现它很好吃!这就是我的意识发生了变化呀。

再看看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体验,也是精神现象学的体现。

我们和不同的人相处,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这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起作用呢。

总之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自己和世界认识的大门。

它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更全面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这不,我又想起了自己在图书馆看到那本书的那一刻,真没想到它后来会让我懂得这么多关于精神现象学的东西呀。

以后说不定我还会继续在这条奇妙的探索之路上走下去呢!这就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主要内容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念的发展阶段《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

黑格尔在这部书中第一次阐发了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初步形成,可以看作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

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9页。

)、黑格尔哲学的“圣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页。

)。

黑格尔的“现象学”“现象学”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由现象去寻求本质。

当人们观察事物时,总是由外以求知其内,由表现在外的现象以求把握其内在本质,这就是现象学的研究。

黑格尔在规定现象学的性质时,强调意识在其自我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意识使其自身的现象和它的本质相同一。

他说:“作为意识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这个现象和它的本质同一”。

又说:“意识在趋向于它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按即由意识的现象趋向于它的本质的意思],它将“摆脱”它的异化或外化的形式,它“将要达到一个地点,在这地点上,现象即是本质”。

这就是说,意识经过矛盾发展过程,达到它的现象和本质的同一。

而人们研究、描述、分析意识由现象达到与本质的同一的过程,亦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的学问就是精神现象学。

“现象学”另一个说法就是从事物在时间内的表现去认识本质。

黑格尔说:“精神必然表现在时间内,而且只要精神还没有掌握住它的纯粹概念[即本质],它就表现在时间内”。

很明显黑格尔所了解的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表现在时间内的精神现象的科学,亦即研究精神在时间内力图掌握自己的本质,但尚未达到对自己的概念理解的过程的科学。

这也就规定了精神现象学具有研究精神或意识在时间中的发展史的性质。

《精神现象学》基本内容《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

孤独的意淫_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解读

孤独的意淫_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解读

收稿日期:2008201228作者简介:祁海军(19782),男,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孤独的意淫———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祁海军(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于理解其所有哲学著作具有重大意义,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满足。

自我意识在自身获得极大满足,而这种满足本质上是虚假的,我们谓之为“意淫”。

关键词:意识;自我意识;意淫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63(2008)0120125204 美国学者罗伯特・皮平在《黑格尔的观念论》一书中把黑格尔的哲学称之为“自我意识的满足”或“观念论”。

当然,这是就黑格尔的所有著作来判断的,如果单就其《精神现象学》一书而言,却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满足”,而且更是一种“孤独的意淫”。

说其是“意淫”,是说其仅在头脑里或自我意识的泥沼里要求经验或经验的历史,并把这种精神的经验转化为自我满足。

自我满足地方也就是停止之处,所以当精神到达绝对知识而停止前进就是必然的,不然那整个运动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并且就个人来说也没有满足。

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没有意义。

如同笛卡儿的怀疑止于那个“我思”一般。

说其是“孤独的”,不过是说,任何一种意淫都在孤独的单子状态下才有可能,自我意识不可能不保持其对另一个自我意识或他物的差别,这一方面使意淫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意淫成为虚假的满足,哪怕这满足具有宏大的历史感和外化的证明,整个体系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出没于世界的幽灵的呓语,而这里所说世界没有超出———头脑或自我意识———最多也不过是书房的范围。

本文拟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一特征予以揭示,并以黑格尔其他著作为参照,阐述一下对黑格尔学说的粗浅理解。

一、精神现象学的写作背景以及对康德学说的扬弃众所周知,《精神现象学》一书写于1805年冬天到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书的序言写于1807年1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1228作者简介:祁海军(19782),男,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孤独的意淫———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祁海军(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于理解其所有哲学著作具有重大意义,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满足。

自我意识在自身获得极大满足,而这种满足本质上是虚假的,我们谓之为“意淫”。

关键词:意识;自我意识;意淫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63(2008)0120125204 美国学者罗伯特・皮平在《黑格尔的观念论》一书中把黑格尔的哲学称之为“自我意识的满足”或“观念论”。

当然,这是就黑格尔的所有著作来判断的,如果单就其《精神现象学》一书而言,却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满足”,而且更是一种“孤独的意淫”。

说其是“意淫”,是说其仅在头脑里或自我意识的泥沼里要求经验或经验的历史,并把这种精神的经验转化为自我满足。

自我满足地方也就是停止之处,所以当精神到达绝对知识而停止前进就是必然的,不然那整个运动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并且就个人来说也没有满足。

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没有意义。

如同笛卡儿的怀疑止于那个“我思”一般。

说其是“孤独的”,不过是说,任何一种意淫都在孤独的单子状态下才有可能,自我意识不可能不保持其对另一个自我意识或他物的差别,这一方面使意淫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意淫成为虚假的满足,哪怕这满足具有宏大的历史感和外化的证明,整个体系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出没于世界的幽灵的呓语,而这里所说世界没有超出———头脑或自我意识———最多也不过是书房的范围。

本文拟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一特征予以揭示,并以黑格尔其他著作为参照,阐述一下对黑格尔学说的粗浅理解。

一、精神现象学的写作背景以及对康德学说的扬弃众所周知,《精神现象学》一书写于1805年冬天到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书的序言写于1807年1月。

这个时期对黑格尔而言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最初欢迎态度,转为对德国命运的热切关注,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对黑格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渐渐内化的同时,德国人的脾性(司汤达在自传中说,德国人在热恋时像小猫一样温顺地看着对方,不敢表白,更别说行动了。

当然,这只是19世纪初的德国人,特别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表现。

不过,我们也不妨把这看做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和德国一般人的修养,那就是犹豫、软弱、保守、违心到极点了)和黑格尔本人的经历一起促成了黑格尔的哲学学说。

对于黑格尔整个的思辨哲学体系而言,这本书具有导言性质,同时也是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部。

就黑格尔以后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之为精神现象学之具体的展开、外化以及实现而言,马克思才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圣经。

”〔1〕在这本书中,黑格尔吸收了前人关于现象学的思想,特别是费希特的思想,着重研究精神的自我显现的过程或者说意识经验的发生史。

从这一点来说黑格尔没有超出康德,因为他还是在关注康德的问题:认识如何可能?是否必须承认自在之物———作为理性的界限?不过,黑格尔的办法与康德不同,他把精神的显现过程看成实际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两者是统一的(这一点要感谢费希第6卷 第1期Vol 16No 11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 onal College 2008年3月March 12008特)。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说:“如果我们研究我们将其想象为一种媒介物的认识,从而认清了这媒介物对光线的折射规律,然后把光线的折射从结果里抽除出去,那么这样地抽除折光作用的办法也完全是无用的;因为认识不是光线的折射作用,认识就是光线自身……”〔2〕这里明显是针对康德从认识中抽除经验获得先天形式的做法。

黑格尔认识到自在之物不是一个实体,不过是一个界限,而界限是可以超越的东西,因为界限之为界限不过是两物交界处,如果没有认识一物之界限,那么我们就没有认识这个事物,同样也没有认识界限另一边的另一物,那么如果自在之物存在,我们同样不可能理解此岸性的事物。

而界限之为界限就表明其是过渡,具有两方面的特征,所以不存在自在之物。

真理不仅是客体而且是主体。

这句话我们下面就加以解释。

二、精神现象学的结构人们会问:精神关于自身的知识如何就是关于外物的客观的知识?这里,我们要了解到在黑格尔那里,精神和我们所说的“外物”是一回事,或者说“如果道成肉身,那么一切肉身皆道”,也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真理不仅是客体而且是主体”这句话的含义。

真理是自在自为的精神。

这里的“道”意指“理性”(l ogos)或“精神”(geist)。

这里的精神和理性不是两个分离的东西,而是意识不同的形态,最终则是统一的。

精神不能了解的事物就不是真的东西,对于从来都不显现的事物也是如此。

我们永远没有关于某件事物的知识这一事件将意味着某件事物并不存在。

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否定了康德的二元论以及“自在之物”学说,建立了自己的一元论思辨体系。

既然主客体是同一的,那么一部科学体系该从哪里开始?①这里,黑格尔从感性确定性开始。

所谓感性不过是感官接受性(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我们实际上十分确定我们接受了某种给予,虽然我们暂时还不知道这给予是什么以及意味着什么(这里显示出欧洲大陆学者和英国经验论的一致之处,都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开端。

他们的区别倒是经验论停留在感性经验上,而欧洲大陆学者则试图借助理性超越经验,当然,这仅就一般情况而言。

不过,人们常常夸大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差别,他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何况还有许多折中主义者)。

当然,这里的“我们”只是指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人,而不能指实际接受给予的人,因为在意识没有达到之前,“我们”这个词是不合法的,因为这不仅预设了意识还一起预设了自我意识。

既然我们有某种感官的确定性,那么就有东西被给予了,这里黑格尔称被给予的东西为“感性杂多”,而我们从逻辑学里也可以看到,这里的杂多其实就是那里开始“纯有”,即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即“这一个”。

或者确切地说是“仅仅意味着的东西”,没有名称也不可言说。

然而如果不可言说,那就无法传达,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

黑格尔说的知识是达到的,不断否定的结果(注意这里的结果并不是赤裸裸的结果,它保留了目的以及运动的历史)。

不是仅停留在这种直接性之中。

这里所说的否定是扬弃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否定,例如,对纯有的否定不是空虚的无,而是有了抽象规定和特定内容的无。

在精神现象学里,对杂多的否定就是知性的对象意识,因为这里还谈不到认识,仅仅是在知觉而已。

在这里真理还只是一般的共相,没有具体性。

感性确定性之为知觉过程就是这个过程的一分为二:即知觉和对象两个环节,两者虽然还都是共相,但是它们处在相互对立的关系之中。

所谓知觉的意识就是以事物为对象的意识,没有事物(对象)也就没有知觉的意识,反过来说,知觉基于给予,所以前者是非主要的而后者是主要的。

知觉的意识是具有可能陷于错觉的可能性的意识,它只是把那呈现于眼前的东西当做自身等同的予以把握。

在这里知觉的意识才在意识里第一次有了彼岸,但是在这里自在的存在就是为意识的存在,就是知识。

当然这种知识还有可能陷于错觉,还有待于纯化。

这种126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①至于黑格尔为什么从感性确定性开始,也就是说从主体开始,这和黑格尔本人的元立场有关,即他认为任何一种哲学都是观念论,不过是贯彻程度的问题,详细可参考《逻辑学》第156页第二章实有部分。

黑格尔说:“每一种哲学本质上都是观念论,或至少是以观念论为原则,问题只是这种原则真的贯彻了多少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观念论意指我们常说的实在论。

知觉和意识分离表明是一种假象,因为整个的区别仍然在意识之内,意识为自己提供尺度,它自身就是为另外一个意识的意识,明白地说来就是,如果另外一个意识也同样知觉,那么这一个意识陷于错觉的可能性将会降低,这是一种比较,不是绝对的,因为考查不仅是对知识的考查,也是对考查尺度的考查。

知觉某种东西所进行的运动正是人们称之为经验的那种东西。

它产生第二种对象,即把关于某对象的表象的知识当做对象来表象。

对象在这里就变成“为意识的自在”,或者说显示出其为他性。

这样我们就不仅仅知觉对象,而是意识到自身意识到自身即是意识返回到自身,另一方面,对象也返回自身,保持其自在存在,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但是在知觉的过程中,事物出现了不一致,表现为单一体和多样性的质的聚集,这种不一致(矛盾)导致我们认为事物并不是像认识自身为自身等同的那样,也是自身等同的那样的存在。

单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个别与普遍性的对立,表明事物在和他物对立,它不仅返回自身,是自为的,而且是一个为它之物,并且自为和为它存在并不分离,因而它只是被设定为被扬弃的环节,它们都是非本质的,但是它们都是在一个统一体内,由此,那无条件的、绝对的共相出现了,意识进入到知性领域。

意识在知性那里发现自己达到了一些观念,这些观念被概括为无条件的共相,理念被设为知性的真理,意识达到超感官世界。

对于这超感官世界而言,现象界是它的充实和补充,一言以蔽之,它只是现象界的现象。

也就是说,知性达到了规律的概念,因为现象的现象即是现象的规律,恰如变化的变化就是变化的规律。

意识认识到超感官世界不过是内在世界或自身差别,或者说无限性。

虽说意识在认识和解释对象,但是它也在认识自己。

于是意识既是差别的意识同时又扬弃了差别的意识。

换言之,它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扬弃以后是理性(精神),扬弃了精神就是绝对知识等等。

这些都是意识历史的诸形态(至于黑格尔更具体的划分我就不再详细阐述。

我认为黑格尔在涉及社会或者说到人的精神生活时非常深刻,但是在涉及自然的时候非常粗浅甚至十分荒唐,也许这是为精神一元论付出的代价)。

三、黑格尔的运思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黑格尔的运思路径。

前面整个过程也许是我们(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人)自身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忽略外在的细节和偶然情况,人们就能达到黑格尔所说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因为我们具有几乎相同的历史:出生、成长、成熟以及死亡。

这种感觉持续到初恋(发现一个可称为对象的人或物,总之,任何一个长大了的目的),初恋使我们的生命苏醒。

与其说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对象,不如说我们才第一次发现了自己,才有了清醒的自我意识。

如果我全身心地投入以至失去自我,那么我将没有幸福,因为那样我已经不再存在,无论幸福和痛苦,都将与我无关了。

我害怕才发现的自我会立刻消失。

但是自我总要失去,不过以不同的方式而已。

在日常琐事里忽然醒悟过来,当我们以为在诉说梦想的时候,我们已经是在诉说对梦想的回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