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意淫_黑格尔_精神现象学_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1228
作者简介:祁海军(19782),男,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孤独的意淫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
祁海军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解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于理解其所有哲学著作具有重大意义,而精神现象学是黑格
尔自我意识的满足。自我意识在自身获得极大满足,而这种满足本质上是虚假的,我们谓之为“意淫”。
关键词:意识;自我意识;意淫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63(2008)0120125204
美国学者罗伯特・皮平在《黑格尔的观念论》一书中把黑格尔的哲学称之为“自我意识的满足”或“观念论”。当然,这是就黑格尔的所有著作来判断的,如果单就其《精神现象学》一书而言,却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满足”,而且更是一种“孤独的意淫”。说其是“意淫”,是说其仅在头脑里或自我意识的泥沼里要求经验或经验的历史,并把这种精神的经验转化为自我满足。自我满足地方也就是停止之处,所以当精神到达绝对知识而停止前进就是必然的,不然那整个运动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并且就个人来说也没有满足。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没有意义。如同笛卡儿的怀疑止于那个“我思”一般。说其是“孤独的”,不过是说,任何一种意淫都在孤独的单子状态下才有可能,自我意识不可能不保持其对另一个自我意识或他物的差别,这一方面使意淫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意淫成为虚假的满足,哪怕这满足具有宏大的历史感和外化的证明,整个体系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出没于世界的幽灵的呓语,而这里所说世界没有超出———头脑或自我意识———最多也不过是书房的范围。本文拟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一特征予以揭示,并以黑格尔其他著作为参照,阐述一下对黑格尔学说的粗浅理解。
一、精神现象学的写作背景以及对康德
学说的扬弃
众所周知,《精神现象学》一书写于1805年冬
天到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书的序言写于1807年1月。这个时期对黑格尔而言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最初欢迎态度,转为对德国命运的热切关注,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对黑格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渐渐内化的
同时,德国人的脾性(司汤达在自传中说,德国人在热恋时像小猫一样温顺地看着对方,不敢表白,更别说行动了。当然,这只是19世纪初的德国人,特别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表现。不过,我们也不妨把这看做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和德国一般人的修养,那就是犹豫、软弱、保守、违心到极点了)和黑格尔本人的经历一起促成了黑格尔的哲学学说。
对于黑格尔整个的思辨哲学体系而言,这本书具有导言性质,同时也是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就黑格尔以后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之为精神现象学之具体的展开、外化以及实现而言,马克思才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圣经。”〔1〕
在这本书中,黑格尔吸收了前人关于现象学的思想,特别是费希特的思想,着重研究精神的自我显现的过程或者说意识经验的发生史。从这一点来说黑格尔没有超出康德,因为他还是在关注康德的问题:认识如何可能?是否必须承认自在之物———作为理性的界限?不过,黑格尔的办法与康德不同,他把精神的显现过程看成实际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两者是统一的(这一点要感谢费希
第6卷 第1期Vol 16No 11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 onal College 2008年3月March 12008
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说:“如果我们研究我们将其想象为一种媒介物的认识,从而认清了这媒介物对光线的折射规律,然后把光线的折射从结果里抽除出去,那么这样地抽除折光作用的办法也完全是无用的;因为认识不是光线的折射作用,认识就是光线自身……”〔2〕这里明显是针对康德从认识中抽除经验获得先天形式的做法。
黑格尔认识到自在之物不是一个实体,不过是一个界限,而界限是可以超越的东西,因为界限之为界限不过是两物交界处,如果没有认识一物之界限,那么我们就没有认识这个事物,同样也没有认识界限另一边的另一物,那么如果自在之物存在,我们同样不可能理解此岸性的事物。而界限之为界限就表明其是过渡,具有两方面的特征,所以不存在自在之物。真理不仅是客体而且是主体。这句话我们下面就加以解释。
二、精神现象学的结构
人们会问:精神关于自身的知识如何就是关于外物的客观的知识?这里,我们要了解到在黑格尔那里,精神和我们所说的“外物”是一回事,或者说“如果道成肉身,那么一切肉身皆道”,也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真理不仅是客体而且是主体”这句话的含义。真理是自在自为的精神。这里的“道”意指“理性”(l ogos)或“精神”(geist)。这里的精神和理性不是两个分离的东西,而是意识不同的形态,最终则是统一的。精神不能了解的事物就不是真的东西,对于从来都不显现的事物也是如此。我们永远没有关于某件事物的知识这一事件将意味着某件事物并不存在。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否定了康德的二元论以及“自在之物”学说,建立了自己的一元论思辨体系。
既然主客体是同一的,那么一部科学体系该从哪里开始?①这里,黑格尔从感性确定性开始。所谓感性不过是感官接受性(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我们实际上十分确定我们接受了某种给予,虽然我们暂时还不知道这给予是什么以及意味着什么(这里显示出欧洲大陆学者和英国经验论的一致之处,都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开端。他们的区别倒是经验论停留在感性经验上,而欧洲大陆学者则试图借助理性超越经验,当然,这仅就一般情况而言。不过,人们常常夸大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差别,他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何况还有许多折中主义者)。当然,这里的“我们”只是指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人,而不能指实际接受给予的人,因为在意识没有达到之前,“我们”这个词是不合法的,因为这不仅预设了意识还一起预设了自我意识。既然我们有某种感官的确定性,那么就有东西被给予了,这里黑格尔称被给予的东西为“感性杂多”,而我们从逻辑学里也可以看到,这里的杂多其实就是那里开始“纯有”,即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即“这一个”。或者确切地说是“仅仅意味着的东西”,没有名称也不可言说。然而如果不可言说,那就无法传达,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黑格尔说的知识是达到的,不断否定的结果(注意这里的结果并不是赤裸裸的结果,它保留了目的以及运动的历史)。不是仅停留在这种直接性之中。这里所说的否定是扬弃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否定,例如,对纯有的否定不是空虚的无,而是有了抽象规定和特定内容的无。在精神现象学里,对杂多的否定就是知性的对象意识,因为这里还谈不到认识,仅仅是在知觉而已。在这里真理还只是一般的共相,没有具体性。
感性确定性之为知觉过程就是这个过程的一分为二:即知觉和对象两个环节,两者虽然还都是共相,但是它们处在相互对立的关系之中。所谓知觉的意识就是以事物为对象的意识,没有事物(对象)也就没有知觉的意识,反过来说,知觉基于给予,所以前者是非主要的而后者是主要的。知觉的意识是具有可能陷于错觉的可能性的意识,它只是把那呈现于眼前的东西当做自身等同的予以把握。在这里知觉的意识才在意识里第一次有了彼岸,但是在这里自在的存在就是为意识的存在,就是知识。当然这种知识还有可能陷于错觉,还有待于纯化。这种
126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
①至于黑格尔为什么从感性确定性开始,也就是说从主体开始,这和黑格尔本人的元立场有关,即他认为任何一种哲学都是观念论,不过是贯彻程度的问题,详细可参考《逻辑学》第156页第二章实有部分。黑格尔说:“每一种哲学本质上都是观念论,或至少是以观念论为原则,问题只是这种原则真的贯彻了多少而已。”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观念论意指我们常说的实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