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word精品文档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几点体会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与难点。
对于各类应用题,传统教材中内容分散,教学时间长,只能对一类一类问题分别进行教学,一个一个例题地教,学生反反复复地练。
这种教学方法,偏重于题海技能训练,没有突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学效果不那么理想。
现在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基础上,教材编排我认为较为合理,在对应用题教学安排上,突出了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与延伸,正适合当代儿童思维能力发展。
当然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必须在低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应用题基础能力、思维能力与变通能力等三方面能力培养。
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浅述对于小学应用题教学点滴看法。
一、通过日常用语与数学语言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内容一般都是反映实际生活,但在内容叙述语言上又与生活中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理解题意了带来很大阻力。
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新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含义,并能用生活中语言或已学到过数学语言表述遇到新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与数学语言互相转换。
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课,我发现这位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数学术语。
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
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建议,而在之后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证实。
对于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数学语言他们是难以理解。
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复习与之相应基础知识――乘法初步认识。
在“乘法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与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
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理解与掌握了。
那么,乘法中“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多出示几道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
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条件中常以一些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概念,在课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操作,再用语言表述。
举例:(直接利用教科书)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学教科书价格是5元。
通过类似练习,多做几道不同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述,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语言、“每份有(是)几”说法学生就有了具体认识,并由认识转到理解。
最后师生一起剖析乘法应用题也就轻松多了。
二、认识与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
抽象程度越高,应用题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数量关系,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特点。
心理学知识让我认识到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与提高。
对于低年级,学生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逐渐积累,早期掌握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可以直接感知。
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
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或熟悉事物作为应用题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
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
再从具体题目、具体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东西,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
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
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
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路程(即速度),接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认识还是不深,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与“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
这样通过说、练训练,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说理辨析能力。
三、多种形式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训练,也是思维训练
有经验教师应有这样同感,多种形式应用题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剖析方法等,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
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
在应用题基本训练中,我主要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也是最大量训练。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
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有饺子粉多少千克?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算式解答应用题,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知识找出等量关系:原有重量-每袋重量×卖出袋数=剩下重量。
把原有重量设为x,学生代入数字。
这样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且培养了思维灵活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
经过具体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
通过这样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与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应用题。
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10.5吨,_________。
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缺少了“剩下货物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_________吨”。
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公路,7天完成。
_________?这是要求学生补充问题训练,通过剖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是工作效率。
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训练
改编应用题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横向联系理解。
在训练中,我经常用方法是这样:按要求改变原题某个条件与问题。
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
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第三个已知条件与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通过以上几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认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综合思维方法与剖析思维方法。
总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领会它规律,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基础能力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开展教学活动,定能培养起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