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
植物类汉语成语的文化积淀
植物类汉语成语的文化积淀宁佐权【摘要】汉民族是一个感性的民族,是有着丰富形象思维的民族.汉语成语中出现的植物,在汉民族人民心目中,是具有灵魂、具有鲜明人格的一个群体.植物类汉语成语寄托了汉民族对崇高精神的赞颂和对生命永恒的向往,彰显了汉民族以物喻人的感性思维和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积淀着深厚而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3【总页数】6页(P100-105)【关键词】植物;汉语成语;文化;积淀【作者】宁佐权【作者单位】邵阳学院文学院,湖南邵阳 4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31“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
植物,在人类早期的发展阶段中,与人的关系尤为密切。
”[1]汉民族是一个感性的民族,是有着丰富形象思维的民族,常常容易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借物咏怀,将物人格化。
所以相比西方民族,汉民族对植物所产生的感触更为深刻,联想意义也更加丰富。
汉语成语中出现的植物,在汉民族人民心目中,是具有灵魂、具有鲜明人格的一个群体。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
”[2]植物类汉语成语寄托了汉民族对崇高精神的赞颂和对生命永恒的向往,彰显了汉民族以物喻人的感性思维和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积淀着深厚而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
在汉民族文化中,“梅兰竹菊早已成为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人格”[3],被统称为“四君子”。
人们心目中的君子常常是品性高洁,人格崇高,并为世人所景仰称颂的人物。
既然这四种花木被人们以“君子”统称之,可见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反映出这几种花木都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即象征人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精神。
梅,历来是汉民族所推崇喜爱的植物。
梅的形态有一种特殊的美,枝条横斜,树影婆娑,树皮质地粗糙,身影瘦峋却在寒风中给人以一种遒劲、傲然挺立之感,它那看似枯老的枝条上竟能开出如此美丽鲜嫩的花朵,花香清新淡雅,让人神清气爽,让人陶醉不已。
成语文化意蕴的深层次解读
成语文化意蕴的深层次解读作者:王飞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5期成语是什么?它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显然这样简单的回答过于肤浅,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提示这个民族的心理。
从这一意义上讲,成语是华夏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气质的浓缩,在鲜活的方块字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成语是华夏民族原始思维逻辑的集中体现许慎将“仰观俯察、远近取与”作为文字产生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法,既渲染了文字的神秘色彩,又激发起人们对于文字的特殊敬意。
据此,成语很少静止地写真,而是寓情于物,把外物当作人加以对待,把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群体也纳入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里,把它们分类评价,组织进成语中,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与情感。
牛和狗,它们忠实地服务于主人,跟人的关系密切友好。
《说文解字》:“牛,大牲也。
”“牛为大物。
”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牛和大是紧紧相连的。
“牛鼎烹鸡”用煮牛的大鼎来烹鸡,比喻大材小用;“牛刀小试”用宰牛的刀稍微试一下,比喻有大才的人在小处略显身手。
牛老实听话,行动迟缓,只吃草料,也被人们认为愚笨不智,“对牛弹琴”就是这一观念的产物。
跟一个不明白某一方面事情的人谈论该事,就是“对牛弹琴”。
听话人因不明白事理而反应迟顿,也被比作“牛”,在这个意义上,牛和马构成了对立,马一般被比作贤者。
成语“牛骥同皂”“牛骥共宰”比喻贤愚同处或贤愚不分。
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是一种爱畜、宠物,因此语言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多带褒义。
与之相反,在中国人的眼里,狗大多是低人一等的奴仆的象征。
封建社会剥削阶级有权有势,养得起狗,广大劳动人民却过着“身穿破衣被犬欺”的生活,狗成了中国社会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一道屏障。
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了这种情形。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多带贬义。
形容西汉的成语
形容西汉的成语
摘要:
1.成语的起源和历史
2.西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3.形容西汉的成语举例
4.这些成语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们言简意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众多成语中,有一些成语源于西汉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西汉(公元前202 年- 公元9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繁荣。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盛行、史学研究的兴起以及汉字书法的发展等方面。
这些特点在成语的创造和使用中都有所体现。
以下是一些形容西汉的成语举例:
1.文景之治:形容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2.汉武盛世:形容汉武帝时期的国家繁荣、国力强盛的状况。
3.公孙弘:形容为人谦逊、有才华的人。
公孙弘是西汉初年的名臣,以儒学著称。
4.枚乘之才:形容善于辞令、口才出众的人。
枚乘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文学
家、辞赋家。
这些成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们传承了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让后人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另一方面,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启示我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要努力追求政治清明、国家繁荣、文化繁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之,形容西汉的成语不仅是汉语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了解西汉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XX文化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XX文化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摘要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1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精华,体现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学研究意义。
关键词:成语;汉民族;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ABSTRACTThe character is a symbol of cultural, is one kind of the cultural’s manifestation, has manifested peoples thinking mode and the cognition way itself. As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essence, Chinese idiom has manifested the language culture, the custom cultural,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Han nationality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has the important 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hinese idom; Han nationality; the language culture; the custom cultural; the material culture绪论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流和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而且它还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形式。
也就是说人是按照他语言的形式来接受世界的,这种接受形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母语。
汉语语法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语序灵活。
汉语句子的主谓宾顺序并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这种语序灵活反映了汉民族的开放、包容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的顺序可以交换,这说明汉民族注重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度,追求自我实现和创造。
另一个汉语语法的特点是语言的象征性和比喻性。
汉语中有很多比喻、典故和成语,这些语言符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种语言特点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同时也说明汉民族注重文化智慧和情感共鸣。
汉语语法还反映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汉语中的虚词(如“的”、“吗”、“了”等)和语气助词(如“啊”、“呢”、“吧”等)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语气。
这些语言符号反映了汉民族注重人际关系、礼仪规范和情感交流的价值观。
在汉语语法中,还存在一些与汉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句”、“并列句”、“比拟句”等。
这些语法现象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对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提供
了启示。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汉语语法,进一步了解和传承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
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简洁精辟,多由四字组成,如“有声有色”;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如“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等,反映、表现出缤纷多彩的人文世界,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生动、可感的写照。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天衣无缝、点石成金等。
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亡羊补牢等。
三是历史典故,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融入外来文化而出现的以及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很多成语源于儒道释文化中的经典和故事。
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破釜沉舟等。
四是文人作品,如世外桃源、乘风破浪、老骥伏枥、水落石出等。
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本文拟从成语与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探讨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对儒家文化的体现。
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方面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
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路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是最起码的成人标准了”;“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要学习对方的美德,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过化存神”(《论语·学而》),意为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指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成语典故与文化内涵
▪ 地域文化与成语典故
1.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地的地理、气候、风俗等因素都会影响 成语的形成和含义。 2.方言与成语:方言中的独特表达方式有时也会成为成语的来 源。 3.地域文化的现代传承:通过对成语典故的挖掘和传承,可以 弘扬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
▪ 成语典故与民族文化心理
1.成语与民族价值观:许多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如仁爱、忠诚、勇敢等。 2.成语与民族审美:成语的结构和韵律往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审美特点。 3.成语与民族文化认同:通过对成语典故的传承和弘扬,可以 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 成语典故的创新应用与发展
1.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将成语典故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设计 、艺术、科技等,推动其创新发展。 2.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创作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成语典故 产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3.加强研发支持: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对成语语典故在教育中的应用
1.成语典故的教育价值:成语典故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可以 在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发挥教育作用。 2.成语典故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故事讲解、互动游戏、情境 模拟等多种形式,将成语典故融入教育中。 3.成语典故的教育效果:通过对成语典故的学习,可以提高学 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常见成语典故解析
▪ 指鹿为马
1.含义:指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源头: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原为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 3.应用:在公共场合,应该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指鹿为马,不传播虚假信息。
▪ 胸有成竹
1.含义:指在做事之前已有详细的计划和设想,心中有底,有把握完成。 2.源头:出自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为文与可画竹的故事。 3.应用:在工作中,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胸有成竹,提高工作效率。
论成语的语言文化特质
论成语的语言文化特质莫彭龄【摘要】成语的语言文化特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成语是语言文化的全患元;成语是一种巨大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语言文化资源.【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158-162)【关键词】成语;语言文化;特质【作者】莫彭龄【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 213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3“成语是什么”?比较多的会从下定义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成语是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其基本形式是“四字格”。
这说明的是成语的语言属性。
毫无疑问,成语首先是语言中的一种固定短语。
但仅仅这样认识成语是不够的。
假如我们不单是从语言的视角,而是从语言和文化结合的视角来审视成语,那么,成语便会以一个全新的概念、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元”,还是一种巨大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语言文化资源。
从内容上看,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所在。
不少成语是由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
而这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大多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浓缩而成的成语,就像是颗颗珍珠,熠熠闪光。
如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点石成金、铁杵成针、画龙点睛等,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可以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
再如出自寓言的成语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愚公移山、滥竽充数等,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具有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
而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卧薪尝胆、图穷匕现、纸上谈兵等,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是历史人物的言行,给人教益。
当然,作为成语,一般又产生了新的意义。
上述三类成语,都具有典故性。
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
高中语文成语常考及解释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高中语文成语常考及解释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解释(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职场文书、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workplace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语文成语常考及解释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论成语语义的演变
论成语语义的演变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构成部分。
是人们长期使用,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结果比较稳固的短语。
它结构紧密,文字精练,是汉语言中的精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在成语的不断使用实践中,不少成语语义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很大的演变。
在现在日常成语的使用中,由于古今语义的演变使得经常发生使用上的错误。
了解成语语义的演变,最实际的功用在于准确的使用和解释成语的语义,更为灵活的掌握成语的用法。
同时也是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很好的补充。
一、成语语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成语有着比一般词语更具稳定性的特点,但是语言变动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从宏观上来分析成语语义的演变。
(一)成语语义转移。
1、成语意义改变,但是它们之间仍有联系。
如“飞扬跋扈”,本指仪态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不带褒贬色彩。
语出《北史·齐高祖纪》:“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后形容骄横放肆、不守法度,含贬义。
“春华秋实”,本意指有文采,又有德行。
语出《三国志·魏志》:“采竖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后比喻学习,奋斗有结果。
2 成语语义改变,两种意义没有任何联系。
如“来龙去脉”,旧时迷信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作“龙”,龙头之所在叫作“来龙”。
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
把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作“来龙去脉”。
明·吾丘瑞《运甓记·十三·牛眠指穴》中云:“此间前风有块好地,靠岭朝山,种种合格。
”后来“来龙去脉”中“龙”、“脉”二字的作用淡化,表意重点在“来”、“去”二字上,转为“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是最能体现成语语义演变的特点。
第一种类型是是由原意引申出来的意义,是原意的发展。
例如,“狗尾续貂”。
古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貂尾作帽子的饰物,因封官的人太多,貂尾不够用,故以狗尾代替。
后来“狗尾续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滥封官爵;第二种情况的成语是特指的,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但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消除了局限性而采用字面意思来理解使用。
成语文化常识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一、汉语成语的概念界定▪《辞海》为成语下的定义是,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习用的固定词组。
▪二、汉语成语与我们人生观的的联系▪▪三、成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一)关于诚信的理解。
▪ 1.爱情成语故事中的诚信观念和民族文化▪ 2.诚信的文化心态。
▪四、成语故事中所体现的人际交往原则。
➢➢*保持适当的独立和自由▪▪ 1.相濡以沫▪ 2.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焉。
《论语.里仁》成语概述▪1.1.1 成语▪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汉英词典》翻译成语为set phraseI ,idiom。
成语概述▪1.1.2 Idiom▪我们再研究一下idiom的含义,看看它与成语对应的程度。
▪1.1.3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2)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各词单个意义者),比如说give way(退让;不能支持),多数人认为以上两义中只有第二义相当于成语。
▪成语概述▪1.1.4 英语idiom强调的是语言的特殊用法,也就是强调习语性,而汉语成语则比较强调言简意赅。
强调出处和定型。
有些四字词组只有字面意义如。
欢欣鼓舞”、“力不从心”、“时不我待”,从idiom标准来看就不太符合。
成语概述▪1.2谚语、俗语与proverb▪1.2.1 谚语▪▪《现代汉语词典》对谚语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成语概述▪1.2谚语、俗语与proverb▪马国凡《成语》一书对俗语与成语(指四字词组)区别分析如下:▪(一)成语书面语性强,谚语口语性▪(二)成语比谚语的结构更定型化。
▪(三)成语在语言的运用中相当于词,谚语多数可以独立成句,或独立于句子之外。
▪(四)成语多表示一般概念,谚语多表示判断和推理。
汉语成语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和审美观
汉语成语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宁佐权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与生俱来,汉语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汉民族皇权至上观念、男尊女卑观念、血缘亲疏观念和正统排异观念等传统伦理观,以及以“圆”为美、以“正”为美和以“对称”为美等传统审美观,无不在汉语成语中有着深刻的反映。
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注重从历史和文化延续性的视角去把握和分析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汉语成语;中华民族;伦理观;审美观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记录、表现和传播;同时,语言也离不开其承载的词面意义和深层的文化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成语折射的中华民族伦理观和审美观等观念文化的透析,探寻古代汉族人民的文化心理状态,以求更深入地把握汉民族的文化,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中华民族的伦理观伦理即社会人际关系的秩序和行为准则。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其中包括皇权至上观念、男尊女卑观念、血缘亲疏观念和正统排异观念,等等。
这些观念在汉语成语中有着比较突出的反映。
(一)皇权至上观念封建帝王是最高统治者,他们处在权力的金字塔尖。
“九五之尊”“君权神授”“真龙天子”“称孤道寡”等成语就是对皇权至上观念的反映。
“九五之尊”语本《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一语,亦作“九五之位”,指的是帝王的尊位。
其中的“九五”是卦爻位名:“九”是阳数的最高位,“五”是阳数的最中位。
“九五之位”虽高,但居中,是典型的中正之位,故为“尊”。
《易经》认为得此位者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1]。
该成语突出强调了帝王之位的至高至尊。
“君权神授”亦称“王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
成语与中国文化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
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
“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
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
成语语义特点的文化观照
绥化师专学报年第期成语语义特点的文化观照古敬恒成语是人们“长期惯用的、意义完好、构造稳定、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峋。
在汉语浩瀚的词林中, 成语以其典雅、含蓄、生动、犀利而独放异彩成语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里, 成为厉史文化和民族智慧的凝聚物。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观照, 成语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的语义特点一、丰富多层次的语义色彩任何一个成语都具有根本的语义。
例如“一箭双雕〞表示射艺卓越高超, “含沙射影〞比喻在暗地里诽谤中伤, “先发制人〞指先下手争取主动, 可以制服对手在根本的语义之外, 成语还有其丰富的、多层次的附加语义色彩。
这些语义色彩, 有的富于形象性, 有的富于联想性, 有的富于深邃的哲理性, 种种附加的语义色彩使成语浸透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心理的特征, 闪烁着东方式的谐趣、智慧的光辉。
富于形象性“口蜜腹剑〞, 根本义是比喻嘴甜心毒,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记载说,李林甫当宰相, 妒忌一切才能、声望比他高的人。
他外表上说好话, 暗地里却排斥、陷害别人, 因此当时人们称他“口有蜜, 腹有剑〞成语把“口中含甜蜜哄骗人〞与“腹内藏利剑伤人〞两件截然对立的事物并提, 形成了心与腹、明与暗、外与内之间的强烈反差和比照, 形象地突出了李林甫式坏人的险恶狠毒, 从而强化了成语的贬义色彩。
“扣梁们烛〞, 根本义是比喻认识片面, 不得要领。
语本苏轼?日喻?, 说一个盲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人告诉他, “日之状如铜磐〞。
盲人和架得其声。
后来听到钟声, 就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对他说“日之光如烛。
〞盲人扣烛得其形后来摸到了禽, 也以为是太阳。
梁和烛本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扣架扣烛〞把那种不知掌握事物的本质, 只会死搬硬套者的笨拙可笑, 刻划得入木三分, 饱含诙谐辛辣的挖苦, 非常富有形象性。
“肩摩踵接〞, 根本义是形容路上行人很多。
语出?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 东毅击, 人肩摩。
成语中的中华文化作文800字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层次去发掘。
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
对于儒家思想而言,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姓名:张晶晶专业:对外汉语学号:2010134131【摘要】文化决定词汇的内涵,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真正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后, 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词汇的联想意义, 也才能真正比较完美地译好各国文化产品,使跨文化交流畅通无阻。
因此研究词汇中的文化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字】词汇文化关系【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再如汉族人自古有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认为生肉、生饭味不美,吃了生食容易生病等。
做饭炒菜时讲究火候,“欠火”和“过火”都会影响食味,因此都是不理想的,要求“火候”恰到好处。
“诗经成语”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例释
“诗经成语”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例释
张治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2)001
【摘要】由<诗经>诗句派生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即"诗经成语".以<汉语成语考释辞典>所收源于诗经的成语(共180余个)为代表,选取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对其逐一梳理分析,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文化信息,揭示"诗经成语"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诸层面的具体体现.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张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2
【相关文献】
1.重组与变异:《诗经》成语形义例释 [J], 李晶
2.《诗经》中动植物成语的词义演变 [J], 张洁
3.俄汉"黑"、"白"熟语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J], 刘波
4.俄汉成语及谚语俗语中"добро/善良"观念对比分析——从《俄汉详解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谈起 [J], 王乐汝
5.成语中的多义词例释 [J], 陈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语与中国文化》
成语与中国文化李大农汉语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
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专著和论文对成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角度,着力阐述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
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产物。
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语汇又是最能反映文化的一部分。
成语是语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一般语词相比,汉语成语本身又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词语,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
这些能存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第二,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义内涵,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定型的词组甚至短句,这就使得一条成语比一条普通的词语包容更大的信息量。
因此,整个成语系统也就比一般语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因为语汇的信息量越大,其文化的负载量也就越大。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
比如汉语成语大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且较普遍地使用表示虚指意义的数词。
在内部结构上,成语大多以单音词为主,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
从语音上看,成语内部各成分讲究平仄、重叠、叠用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与汉语的历史、汉文化的制约是分不开的。
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打算讨论成语在形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本文打算阐述的是第二个方面,即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
汉语成语反映中国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去考察。
因为文化概念本身,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文化也确实具有不同的层面。
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成就辉煌,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内容。
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农汉语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
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专著和论文对成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角度,着力阐述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
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产物。
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语汇又是最能反映文化的一部分。
成语是语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一般语词相比,汉语成语本身又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词语,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
这些能存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第二,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义内涵,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定型的词组甚至短句,这就使得一条成语比一条普通的词语包容更大的信息量。
因此,整个成语系统也就比一般语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因为语汇的信息量越大,其文化的负载量也就越大。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
比如汉语成语大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且较普遍地使用表示虚指意义的数词。
在内部结构上,成语大多以单音词为主,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
从语音上看,成语内部各成分讲究平仄、重叠、叠用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与汉语的历史、汉文化的制约是分不开的。
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打算讨论成语在形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本文打算阐述的是第二个方面,即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
汉语成语反映中国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去考察。
因为文化概念本身,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文化也确实具有不同的层面。
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成就辉煌,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内容。
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联系文化来研究成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的运用价值。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用用各自具体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语言、社会和文化需要共同研究的理论的正确性。
这一点,萨丕尔在著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中就曾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人类学家惯于凭种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
我们的研究,可以证明把语言沿流和文化沿流当作两个不能比较也没有关系的过程的旧的语言学研究体系是不正确、不完善的。
对文化现象的深入考察,必须借助于语言研究,反过来说,对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探索。
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为汉语文化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在实际运用上,我们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做得细致和深入,至少可以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成语的历史,抓住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二是可以帮助外国人,特别是正在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从文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为外国人扫除学习汉语的文化障碍,为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沟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拟从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这两个层次出发,探讨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范畴比较广,它包含汉族人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
所谓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是指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以及在观念文化影响下,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等等。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总的来说,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
有些成语所表现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如“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有些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方面的见解,如“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恭而有礼”“观过知仁”“见贤思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有些成语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等等。
2、汉语成语对道、佛两种文化的体现道、佛两家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为而治”、“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语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映。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多达两百条。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猛精进”等成语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等成语表现了佛教故事。
更多的成语来自于佛教著作,比如与《五灯会元》有关的成语就有八十余条,其中常见的成语有“叶落归根”、“逢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和“水涨船高”等。
3、成语对汉族制度文化的全面展示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宫廷及民间交往中的礼仪制度和习俗、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丧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历法制度等等。
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迷信、禁忌等。
以下择要举例说明。
“折冲尊俎”,原意是指在会盟谈判席上制人取胜。
“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们是谈判中必备的物品,这是外交谈判制度的折射。
歃血为盟”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即用手指蘸着牲畜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
“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为礼物,这是古代聘请或探问时奉送对方的最贵重的物品。
“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对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宫廷礼节。
“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
“父慈子孝”、“承欢膝下”、“兄友弟恭”、“扇枕温席”等成语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描绘,这种亲密关系正是汉人所十分看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体现。
由于汉民族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男子,所以在表现制度的成语中,必然以“夫唱妇随”为主基调。
与此同时,汉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稳定与美满幸福。
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象“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故剑情深”、“白头偕老”、“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样的成语。
“十恶不赦”、“朋坐族诛”、“明正典刑”、“五马分尸”、“法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记录。
汉文化十分重视教育与科举制度,强调人只有“尊师重道”、“发愤忘食”地学习,才能“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
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程门立雪”、“焚膏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刺骨”等。
不少成语是教与学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作为学生,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同时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4、汉语成语对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全面反映。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尽管有些成语的语义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究其原意,不少是与以上各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按部就班”这条成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后来比喻绘画或作文时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突出主体或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郊寒岛瘦”是对诗作的某种意境与风格的概括,“骈四俪六”是指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一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词清楚,婉转圆润,也比喻诗文写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汉人把乐器分为八类,它们轮番演奏,器乐齐全,场面盛大;“粉墨登场”指传统戏曲中演员用粉、墨化装后登台表演;“鸾飘凤泊”形容书法的笔势盘屈飘散;“剑拔弩张”、“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
诸如此类的成语,确实不胜枚举。
(二)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
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
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
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
“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
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
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
“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