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 (《看云识天气》)
②朝霞在西,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
分句相互依存。这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1)甲分句和乙分句在意义上有关系。“天气 不好,会议推迟了。”有因果关系。
(2)甲分句和乙分句往往由特定的关系词语联 结起来。“因为天气不好,所以会议推迟 了。”
(3)甲分句和乙分句可以相互依赖而有所省略。 ①尽管他不想去,可是不能不去。(承前省)
2.3 关系词语的作用:标明复句关系 有四种动态过程:
1.显示
❖ 所谓显示,是指分句间本来隐含着某种 关系,人们用表示这种关系的关系词语 把它表现出来。例如:
①因为距离很远,所以他的话听不清楚。
②虽然距离很远,但是他的话仍能听清楚。
2. 复现
❖ 所谓复现,是指分句间本来隐含着两种关系, 人们拿表示这两种关系的关系词语把它们共 同表现出来。例如:
③华君武的漫画不仅令人发笑,更叫人受不了。
④这女人不单开荒地多,且是惹不起的人物。 (张贤华《小镇的墟天》)
递进句中有两类比较特殊:
⑴反转性递进句 比较: 他不仅不后悔起用郎平,而且下大力锤炼她。 他不仅不后悔起用郎平,反而下大力锤炼她。
“不但不A,反而B”,兼有递进关系和反转关系。 一方面,“不A”和“B”之间具有顺向性递进关
⑵限选句
“非此即彼”的选择,即限定从两个选择项中选择一 项,强调“二者必居其一”。典型标志是“不是… 就是…”,同类的还有“要么…要么…”、“要不… 要不…”等。例如: ①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 样。 ②要么同意,要么反对,不能模棱两可。
③不熟悉的孩子在一起时,要不就互相观望,要不就 单独玩耍。
表示平列的复句有时不使用关联词 语。 例如:
①田野里五彩缤纷,蓝天上白云飘 浮。
②夕阳开始鸣金收兵了,演员们开 始有秩序地退场。
B.对照关系并列
对照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相对或相反。 对照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而、而是、是…不
是…、不是…而是…”等。例如:
①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②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上
②尽管不想去,可是他不能不去。(蒙后省)
二 复句关系词语
2.1 关系词语的性质 ❖ 复句关系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标明
关系的词语。 孟人霞虽然已经做了体检,但还是不能最后 决定。既然情况有出入,还需要调查。如果 属实,可以纠正。(曹玉林《祠堂里的小 学》)
2.2 关系词语的范围。大体有四种: ❖ 第一,句间连词。它们通常连接分句,不充
①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 惜其认识不够。
②她对这种安排的见面毫无兴趣,父亲越催促, 她却越反感。
3.选示
❖ 所谓选示,是指分句间本来隐含着两种或多 种关系,人们有选择地运用关系词语来表现 其中的一种关系。例如:
①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又深惜 其认识不够。
②对于林冲,我们寄以满腔的同情,却深惜其 认识不够。
❖ ⑴说明性因果句
❖ 说明性因果句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典型 标志是“因为…所以…”。“因为”标明原因,叫因 标。可以作为因标的关系词语还有“由于、因”等。 “所以”表明结果,叫果标。可以作为果标的关系 词语还有“因此、因而、以致、故”等。
的发展。
表示对照的复句也可以不使用关联词 语。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②感情的短处在于会使人迷失理性的思 考,科学的长处在于它是不动感情的。
C.解注关系并列句
第一,解说。 一般是后面分句对前面分句或分句中的一部 分进行解说、补充。 分句之间常用冒号表示停顿,有时使用“就 是、那就是、就是说、换句话说”或者“像、 好像、仿佛”等。
①他不故意地冷淡谁,也不肯绕着弯子去巴 结人。
②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 培育人才的地方。
③在工作组召集的大会上,他也不检查,也 不辩解。
④一方面,普遍的贫困所引起的社会红眼病, 使他们像传统的财主一样不愿“露富”; 另一方面,自身社会地位的长期低下,又 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
④不但大风浪经不住,而且小风浪也经不住!
4.选择句
比较: ①他们或者去北京,或者去上海,或者去广州。 ②他们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 ③他们与其去北京,不如去上海。
⑴任选句
这类选择句表示“或此或彼”的选择,即在 两个或几个选择项中任凭选择,口气比较灵 活。典型标志是“或者…或者…”。 ①这些客人都穿着不怕泥水的翻毛马靴,或者 打着绑腿。(从维熙《黄金岁月》) ②你毕业之后,是考研,还是先找工作?
❖ 比较: ❖ ①因为他赞成,所以会议如期召开。 ❖ (因果句) ❖ ②一定要说服他赞成,以便会议如期召开。
(目的句) ❖ ③如果他赞成,会议就能如期召开。 ❖ (假设句) ❖ ④只有他赞成,会议才能如期召开。 ❖ (条件句)
1.因果句
❖ 因果句是表示分句之间具有某种实际联系的因果关 系的复句。因果句包括说明性因果句和推断性因果 句。
①她比根林聪明,根林比她成熟。
②她比根林聪明,根林却比她成熟。
比较: ①一面挥着手巾,一面高声呼喊。 ②一面笑脸相迎,一面暗暗诅咒。
三 复句关系和复句格式
复句可以根据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分类原则: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
复句可分为并列类复句、因果类复句和转折 类复句。
3.1 并列类复句
❖ 并列类复句是表示广义并列关系的各类复句 的总称,具体包括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 选择句。
❖ 第三,助词“的话”。表示假设语气,总是 用在假设分句末尾。例如:
不这样做的话,爸爸就没法给你买这本书了!
❖ 第四,超词形式。它们本身已不是一个词。 如“如果说、若不是、不但不、就因为、就 是因为”等。例如:
①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 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
②若不是这件投诉太特殊,这件事怕早被他们 忘了。
①他们穿过一片枣林,走进一座大院落。
②屋里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儿,遍地是被践踏乱 了的干草,草上还有星星点点的几滴鲜血和 几颗亮晶晶的手枪弹壳。
③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肥了羊群, 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
分析下列连贯句的顺序
①大山的深处有一座哨卡,几个战士默默 地在那儿驻守着。
②他从包里拿出一张图纸,铺在炕上,低 着头聚精会神地看着。
预递词和承递词可以成对出现,也可以只出 现一个。例如:
①邮局离得很远,而且不通公共汽车。(李陀 《魔界》)
②明山则不但不是一心念佛的和尚,根本就不 是个和尚。(高阳《草莽英雄》)
看下列句子的预递词和承递词。
①那干部比曹光荣小几岁,且又生得面嫩、消 瘦…(薛勇《红灯和绿灯》)
②跳芭蕾舞不是三亚的优势,甚至不是中国的 优势。
身上的肉!
③这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卖 友的丞相牛金星来负。
④与其这么等待,为什么不进城找他呢? ⑤离开她,不如死去!
3.2 因果类复句
❖ 因果类复句是表示广义因果关系的各类复句 的总称,具体包括因果句、目的句、假设句、 条件句。
❖ 因果类复句反映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因果 句重在说明或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目 的句中表示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实际上也是 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假设句和条件句 中的假设和条件,实际上都是一种有待实现 的原因。
③父亲越催促,她越反感。
④父亲催促她,她却反感。
他肯出面,事情好办。
①因为他肯出面,所以事情好办。 ②既然他肯出面,事情就好办。 ③如果他肯出面,事情就好办。 ④只要他肯出面,事情就好办。 ⑤只有他肯出面,事情才好办。
4.转化
❖ 所谓转化,是指分句间本来隐含着某种 关系,人们运用关系词语使本来存在的 关系有所转化。比较:
当句子成分。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等等。 ❖ 第二,部分副词。它们一般既起关联作用, 又在句子里充当状语。如“却、就、更、又、 也、还”等等。 ①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 般的温暖。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联 想。 ③到了夜间,敌人不敢出营门一步,更不敢在 山边放哨了。
人也受不了。 这浑浊的空气,好人尚且受不了,何况肺病患
者。
❖ 典型语表形式:“尚且…何况…” 。从较高的 级层向较低的级层反逼,以深证浅,以高证 低。
❖ “不但…而且…”表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 递进。再比较:
①大风浪尚且经得住,何况小风浪!
②不但小风浪经得住,而且大风浪也经得住!
③小风浪尚且经不住,何况大风浪!
①他既教语文,又教历史。 ②他先教语文,然后教历史。 ③他不但教语文,而且教历史。 ④他或者教语文,或者教历史。
1.并列句
并列句是表示平列、对照、解注等关系的复句。 根据分句间的不同关系,并列句又可以分成三
类:平列关系并列句、对照关系并列句和解 注关系并列句。
A.平列关系并列
平列表示相关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同 时并存。 平列常用的关系词语有“也、又、还、 同时、同样、另外、既…也/又、又…又、 也…也、一边…一边、有时…有时、一 方面…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会儿… 一会儿”等。
先分后总
①一是由风险投资引导的拉动力,二是应用 市场本身的推动力,二者是影响IT产业发展 的主要力量。
②进门晴天,出门下雨,这是不好的兆头。
③蔚蓝的天空,火红的彩霞,雪白的大地, 苍绿的山林,炊烟袅袅的小山村,山坡上 蠕动的牛羊群,江山秀丽多娇。
2.连贯句
连贯句又叫承接句、顺承句。连贯句的分句述 说按照时间、空间或事理的顺序排列的动作 或相关事物。分句的次序不能颠倒。比较:
①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 是下马观花。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观主义, 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先总后分
①恩格斯认为人对生活的要求有三种不同层 次:一是生存,二是享受,三是发展。
②早市上非常热闹,有卖菜的,有理发的, 有卖早点的,还有卖服装的。
③欧洲各国的广场,一直是各种活动的重要 场所:有的是商业云集的中心,有的是人 头攒动的会场,有的是口令阵阵的军校场。
③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万道霞光照射大 地。
3.递进句
比较:
①这孩子能听懂一些中国话,能写不少中国字。 ②这孩子既能听懂一些中国话,又能写不少中
国字。 ③这孩子不但能听懂一些中国话,而且能写不
少中国字。
递进句是分句间具有层递关系的复句。典型 标志是“不但…而且…”。“不但”起预示递 进的作用,是预递词,“而且”起承接递进 的作用,是承递词。
③他去应聘,你可别拖后腿! ④他去应聘,弟兄们好高兴!
第三,分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分句相对独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 是分句都有一定的语气。例如:
①看什么看,都七老八十了。 ②去照顾你妈吧,她身边离不开人。 ③我讲得太多了,占了别人的时间。 ④你来个独唱,你会唱《鸽子》吗?
二是分句不能相互作句子成分。比较:
系。比较:
他贴的标语不但不正,反而歪得更厉害!
→他贴的标语不但歪,而且歪得更厉害!
另一方面,“A”和“B”关系相逆,从“A”到 “B”具有反转性。
①他不但不笑,反而哭了 。
②(好在他并没有逃走的迹象…)不但没有逃 走,相反,却直奔边防站而来。(刘克《康 巴阿公》)
⑵反逼性递进句
比较: 这浑浊的空气,不但肺病患者受不了,而且好
复句
一 复句的定义
复句是包含两个或几个分句的句子。 第一,分析复句,得到的是分句。分析 单句,得到的是句子成分。 比较: ①母亲睡着了,宏儿也睡着了。 ②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第二,任何一个复句都具有“句”的特征, 末尾出现一个终止性停顿,书面上一般 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比如:
①他去应聘,问题就解决了。 ②他去应聘,父母有意见吗?
①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千万不要让脑筋懒 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②杨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容易繁 殖。
③他把手抱在头顶上,像是在投降。
④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 做“蒲团松”。
⑤室内突然变得一片寂静,静得令人恐惧不 安。
Leabharlann Baidu
第二,总分。
有的分句分别述说一件事情或一种情 况的几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有的分句 进行总括。比较:
⑶决选句
❖ 这类选择句表示“舍此取彼”的选择,即强 调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经过衡量 得失,决定选择其一,口气更加肯定。典型 标志是“与其…不如…”。有时也可以说成 “与其…宁可…”、“与其…宁肯…”、“与 其…毋宁…”等。“与其”和“不如”常常成 对使用,也可以只用一个。
①与其我转述他的意思,不如把这信寄给你。 ② (我怎么会呢?)与其吃它们,宁可咬掉我
②朝霞在西,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
分句相互依存。这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1)甲分句和乙分句在意义上有关系。“天气 不好,会议推迟了。”有因果关系。
(2)甲分句和乙分句往往由特定的关系词语联 结起来。“因为天气不好,所以会议推迟 了。”
(3)甲分句和乙分句可以相互依赖而有所省略。 ①尽管他不想去,可是不能不去。(承前省)
2.3 关系词语的作用:标明复句关系 有四种动态过程:
1.显示
❖ 所谓显示,是指分句间本来隐含着某种 关系,人们用表示这种关系的关系词语 把它表现出来。例如:
①因为距离很远,所以他的话听不清楚。
②虽然距离很远,但是他的话仍能听清楚。
2. 复现
❖ 所谓复现,是指分句间本来隐含着两种关系, 人们拿表示这两种关系的关系词语把它们共 同表现出来。例如:
③华君武的漫画不仅令人发笑,更叫人受不了。
④这女人不单开荒地多,且是惹不起的人物。 (张贤华《小镇的墟天》)
递进句中有两类比较特殊:
⑴反转性递进句 比较: 他不仅不后悔起用郎平,而且下大力锤炼她。 他不仅不后悔起用郎平,反而下大力锤炼她。
“不但不A,反而B”,兼有递进关系和反转关系。 一方面,“不A”和“B”之间具有顺向性递进关
⑵限选句
“非此即彼”的选择,即限定从两个选择项中选择一 项,强调“二者必居其一”。典型标志是“不是… 就是…”,同类的还有“要么…要么…”、“要不… 要不…”等。例如: ①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 样。 ②要么同意,要么反对,不能模棱两可。
③不熟悉的孩子在一起时,要不就互相观望,要不就 单独玩耍。
表示平列的复句有时不使用关联词 语。 例如:
①田野里五彩缤纷,蓝天上白云飘 浮。
②夕阳开始鸣金收兵了,演员们开 始有秩序地退场。
B.对照关系并列
对照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相对或相反。 对照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而、而是、是…不
是…、不是…而是…”等。例如:
①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②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上
②尽管不想去,可是他不能不去。(蒙后省)
二 复句关系词语
2.1 关系词语的性质 ❖ 复句关系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标明
关系的词语。 孟人霞虽然已经做了体检,但还是不能最后 决定。既然情况有出入,还需要调查。如果 属实,可以纠正。(曹玉林《祠堂里的小 学》)
2.2 关系词语的范围。大体有四种: ❖ 第一,句间连词。它们通常连接分句,不充
①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 惜其认识不够。
②她对这种安排的见面毫无兴趣,父亲越催促, 她却越反感。
3.选示
❖ 所谓选示,是指分句间本来隐含着两种或多 种关系,人们有选择地运用关系词语来表现 其中的一种关系。例如:
①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又深惜 其认识不够。
②对于林冲,我们寄以满腔的同情,却深惜其 认识不够。
❖ ⑴说明性因果句
❖ 说明性因果句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典型 标志是“因为…所以…”。“因为”标明原因,叫因 标。可以作为因标的关系词语还有“由于、因”等。 “所以”表明结果,叫果标。可以作为果标的关系 词语还有“因此、因而、以致、故”等。
的发展。
表示对照的复句也可以不使用关联词 语。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②感情的短处在于会使人迷失理性的思 考,科学的长处在于它是不动感情的。
C.解注关系并列句
第一,解说。 一般是后面分句对前面分句或分句中的一部 分进行解说、补充。 分句之间常用冒号表示停顿,有时使用“就 是、那就是、就是说、换句话说”或者“像、 好像、仿佛”等。
①他不故意地冷淡谁,也不肯绕着弯子去巴 结人。
②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 培育人才的地方。
③在工作组召集的大会上,他也不检查,也 不辩解。
④一方面,普遍的贫困所引起的社会红眼病, 使他们像传统的财主一样不愿“露富”; 另一方面,自身社会地位的长期低下,又 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
④不但大风浪经不住,而且小风浪也经不住!
4.选择句
比较: ①他们或者去北京,或者去上海,或者去广州。 ②他们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 ③他们与其去北京,不如去上海。
⑴任选句
这类选择句表示“或此或彼”的选择,即在 两个或几个选择项中任凭选择,口气比较灵 活。典型标志是“或者…或者…”。 ①这些客人都穿着不怕泥水的翻毛马靴,或者 打着绑腿。(从维熙《黄金岁月》) ②你毕业之后,是考研,还是先找工作?
❖ 比较: ❖ ①因为他赞成,所以会议如期召开。 ❖ (因果句) ❖ ②一定要说服他赞成,以便会议如期召开。
(目的句) ❖ ③如果他赞成,会议就能如期召开。 ❖ (假设句) ❖ ④只有他赞成,会议才能如期召开。 ❖ (条件句)
1.因果句
❖ 因果句是表示分句之间具有某种实际联系的因果关 系的复句。因果句包括说明性因果句和推断性因果 句。
①她比根林聪明,根林比她成熟。
②她比根林聪明,根林却比她成熟。
比较: ①一面挥着手巾,一面高声呼喊。 ②一面笑脸相迎,一面暗暗诅咒。
三 复句关系和复句格式
复句可以根据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分类原则: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
复句可分为并列类复句、因果类复句和转折 类复句。
3.1 并列类复句
❖ 并列类复句是表示广义并列关系的各类复句 的总称,具体包括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 选择句。
❖ 第三,助词“的话”。表示假设语气,总是 用在假设分句末尾。例如:
不这样做的话,爸爸就没法给你买这本书了!
❖ 第四,超词形式。它们本身已不是一个词。 如“如果说、若不是、不但不、就因为、就 是因为”等。例如:
①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 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
②若不是这件投诉太特殊,这件事怕早被他们 忘了。
①他们穿过一片枣林,走进一座大院落。
②屋里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儿,遍地是被践踏乱 了的干草,草上还有星星点点的几滴鲜血和 几颗亮晶晶的手枪弹壳。
③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肥了羊群, 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
分析下列连贯句的顺序
①大山的深处有一座哨卡,几个战士默默 地在那儿驻守着。
②他从包里拿出一张图纸,铺在炕上,低 着头聚精会神地看着。
预递词和承递词可以成对出现,也可以只出 现一个。例如:
①邮局离得很远,而且不通公共汽车。(李陀 《魔界》)
②明山则不但不是一心念佛的和尚,根本就不 是个和尚。(高阳《草莽英雄》)
看下列句子的预递词和承递词。
①那干部比曹光荣小几岁,且又生得面嫩、消 瘦…(薛勇《红灯和绿灯》)
②跳芭蕾舞不是三亚的优势,甚至不是中国的 优势。
身上的肉!
③这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卖 友的丞相牛金星来负。
④与其这么等待,为什么不进城找他呢? ⑤离开她,不如死去!
3.2 因果类复句
❖ 因果类复句是表示广义因果关系的各类复句 的总称,具体包括因果句、目的句、假设句、 条件句。
❖ 因果类复句反映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因果 句重在说明或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目 的句中表示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实际上也是 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假设句和条件句 中的假设和条件,实际上都是一种有待实现 的原因。
③父亲越催促,她越反感。
④父亲催促她,她却反感。
他肯出面,事情好办。
①因为他肯出面,所以事情好办。 ②既然他肯出面,事情就好办。 ③如果他肯出面,事情就好办。 ④只要他肯出面,事情就好办。 ⑤只有他肯出面,事情才好办。
4.转化
❖ 所谓转化,是指分句间本来隐含着某种 关系,人们运用关系词语使本来存在的 关系有所转化。比较:
当句子成分。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等等。 ❖ 第二,部分副词。它们一般既起关联作用, 又在句子里充当状语。如“却、就、更、又、 也、还”等等。 ①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 般的温暖。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联 想。 ③到了夜间,敌人不敢出营门一步,更不敢在 山边放哨了。
人也受不了。 这浑浊的空气,好人尚且受不了,何况肺病患
者。
❖ 典型语表形式:“尚且…何况…” 。从较高的 级层向较低的级层反逼,以深证浅,以高证 低。
❖ “不但…而且…”表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 递进。再比较:
①大风浪尚且经得住,何况小风浪!
②不但小风浪经得住,而且大风浪也经得住!
③小风浪尚且经不住,何况大风浪!
①他既教语文,又教历史。 ②他先教语文,然后教历史。 ③他不但教语文,而且教历史。 ④他或者教语文,或者教历史。
1.并列句
并列句是表示平列、对照、解注等关系的复句。 根据分句间的不同关系,并列句又可以分成三
类:平列关系并列句、对照关系并列句和解 注关系并列句。
A.平列关系并列
平列表示相关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同 时并存。 平列常用的关系词语有“也、又、还、 同时、同样、另外、既…也/又、又…又、 也…也、一边…一边、有时…有时、一 方面…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会儿… 一会儿”等。
先分后总
①一是由风险投资引导的拉动力,二是应用 市场本身的推动力,二者是影响IT产业发展 的主要力量。
②进门晴天,出门下雨,这是不好的兆头。
③蔚蓝的天空,火红的彩霞,雪白的大地, 苍绿的山林,炊烟袅袅的小山村,山坡上 蠕动的牛羊群,江山秀丽多娇。
2.连贯句
连贯句又叫承接句、顺承句。连贯句的分句述 说按照时间、空间或事理的顺序排列的动作 或相关事物。分句的次序不能颠倒。比较:
①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 是下马观花。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观主义, 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先总后分
①恩格斯认为人对生活的要求有三种不同层 次:一是生存,二是享受,三是发展。
②早市上非常热闹,有卖菜的,有理发的, 有卖早点的,还有卖服装的。
③欧洲各国的广场,一直是各种活动的重要 场所:有的是商业云集的中心,有的是人 头攒动的会场,有的是口令阵阵的军校场。
③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万道霞光照射大 地。
3.递进句
比较:
①这孩子能听懂一些中国话,能写不少中国字。 ②这孩子既能听懂一些中国话,又能写不少中
国字。 ③这孩子不但能听懂一些中国话,而且能写不
少中国字。
递进句是分句间具有层递关系的复句。典型 标志是“不但…而且…”。“不但”起预示递 进的作用,是预递词,“而且”起承接递进 的作用,是承递词。
③他去应聘,你可别拖后腿! ④他去应聘,弟兄们好高兴!
第三,分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分句相对独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 是分句都有一定的语气。例如:
①看什么看,都七老八十了。 ②去照顾你妈吧,她身边离不开人。 ③我讲得太多了,占了别人的时间。 ④你来个独唱,你会唱《鸽子》吗?
二是分句不能相互作句子成分。比较:
系。比较:
他贴的标语不但不正,反而歪得更厉害!
→他贴的标语不但歪,而且歪得更厉害!
另一方面,“A”和“B”关系相逆,从“A”到 “B”具有反转性。
①他不但不笑,反而哭了 。
②(好在他并没有逃走的迹象…)不但没有逃 走,相反,却直奔边防站而来。(刘克《康 巴阿公》)
⑵反逼性递进句
比较: 这浑浊的空气,不但肺病患者受不了,而且好
复句
一 复句的定义
复句是包含两个或几个分句的句子。 第一,分析复句,得到的是分句。分析 单句,得到的是句子成分。 比较: ①母亲睡着了,宏儿也睡着了。 ②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第二,任何一个复句都具有“句”的特征, 末尾出现一个终止性停顿,书面上一般 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比如:
①他去应聘,问题就解决了。 ②他去应聘,父母有意见吗?
①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千万不要让脑筋懒 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②杨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容易繁 殖。
③他把手抱在头顶上,像是在投降。
④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 做“蒲团松”。
⑤室内突然变得一片寂静,静得令人恐惧不 安。
Leabharlann Baidu
第二,总分。
有的分句分别述说一件事情或一种情 况的几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有的分句 进行总括。比较:
⑶决选句
❖ 这类选择句表示“舍此取彼”的选择,即强 调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经过衡量 得失,决定选择其一,口气更加肯定。典型 标志是“与其…不如…”。有时也可以说成 “与其…宁可…”、“与其…宁肯…”、“与 其…毋宁…”等。“与其”和“不如”常常成 对使用,也可以只用一个。
①与其我转述他的意思,不如把这信寄给你。 ② (我怎么会呢?)与其吃它们,宁可咬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