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亡羊补牢》案例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亡羊补牢》案例解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亡羊补牢》案例解读作者:川大附小陈雯案例:第一个镜头: 我上课前准备了一只“羊”的图画。上课铃响了,我拿着这只“羊”走进教室,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我把“羊”贴在黑板上,问:“谁能用羊组词?”许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羊圈”,有的说“养羊”,有的说“山羊”,有的说“绵羊”,还有的说“亡羊补牢”。学生既扩充了词语,又巧妙地引导了出“亡羊补牢”这个寓言题目。第二个镜头: 课文中有一个词“窟窿”,“窟窿”是指什么呢?学生说是洞.我又问道:“谁能用手比画一个窟窿的样子出来?”一个平时上课就很活跃的男孩站了起来,比画了一个脑袋大小的洞,接着,其他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比划出了更大的洞。我紧接着问:“大家为什么觉得洞有这么大呢?说说你的理由。”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钻进去,应该是这样大的洞,因为狼得从这样大的洞里钻进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第三个镜头: 课文最后一段有一个词“从此”.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从现在开始.我又进一步问“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又答到“从养羊人修好羊圈开始”. 解读:无论在什么时候, 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一.形象直观, 激发兴趣《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内容比较简单,如何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于是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引入课题时出示了羊的图形,粘贴在黑板上,学生很感兴趣.再用羊组词,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亡羊补牢”这个词,也就切入了我们的主题. 二.联系生活, 自感自悟我经常提醒自己每天的学习还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主动感悟自主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的个性发展才行. 学习“窟窿”一词时,我想如果由老师直接讲出意思来,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于是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先让孩子了解“窟窿”就是洞,再让孩子联系生活,联系课文情节进行理解.然后用手势表示. 孩子们互相讨论着,都在比划着.整个过程, 孩子们非常认真和执著. 通过他们的自感自悟,得出: 本课的“窟窿”是能钻得过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 当他们得到我的肯定后,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多可爱的孩子! 我想: 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是“窟窿”一词的意思,而是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啊!三. 感悟体验,理解字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这一蓝本,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内容的丰富。例如:在理解“从此”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得到“从此”是指从现在开始。为了使学生感悟“从此”一词在文中丰富的含义,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充分理解:“在这一课中,从此是指什么意思?”学生们纷纷说道:“从此在这里是指羊圈修好以后。” 在这个环节中,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学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体验、情境、语言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对文本抽象的语言有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感悟。四. 教学模式1.利用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让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提高识字的能力。 3.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使教学变成有吸引力、有趣味、有哲理、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模式还在探索形成阶段,我们还将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完善、研究出现的新问题,使这一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形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