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赏析之浣溪沙麻叶层层荷叶光【北宋】苏轼
苏轼《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及赏析
![苏轼《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583d2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d.png)
浣溪沙[宋] 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作品赏析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
上片写农事活动。
首句写地头的作物。
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
于是村中有煮茧事。
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
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
“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
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
“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
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
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
这里的“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见《广韵》。
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
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
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1f1c8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76.png)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轼浣溪沙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1[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
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这是一首记游小词。
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
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全文赏析: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a90f0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3.png)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苏轼《浣溪沙_荷花》赏析
![苏轼《浣溪沙_荷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4f94ae6c175f0e7dd13784.png)
苏轼《浣溪沙•荷花》赏析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浣溪沙•荷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荷花宋代:苏轼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译文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 eng )歌:合笙之歌。
赏析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 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c0cfc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79.png)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及赏析[宋代]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译文及注释: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
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注释苘(qǐng):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
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赏析: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苘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苘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苘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
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
“一村香”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
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
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
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古诗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5d747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e.png)
【导语】《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了严重旱灾,作为地⽅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的⽯潭求⾬。
得⾬后,他⼜与百姓同赴⽯潭谢⾬。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潭谢⾬路上写成的。
下⾯是分享的苏轼《浣溪沙·徐门⽯潭谢⾬道上作五⾸》古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 《浣溪沙·徐门⽯潭谢⾬道上作五⾸》 苏轼 《其⼀》 照⽇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叟聚睢盱。
麋⿅逢⼈虽未惯,猿猱闻⿎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村⾹。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
问⾔⾖叶⼏时黄。
《其四》 蔌蔌⾐⼱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古柳卖黄⽠。
酒困路长惟欲睡,⽇⾼⼈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家。
《其五》 软草平莎过⾬新,轻沙⾛马路⽆尘。
何时收拾耦耕⾝。
⽇暖桑⿇光似泼,风来蒿艾⽓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
【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了严重旱灾,作为地⽅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的⽯潭求⾬。
得⾬后,他⼜与百姓同赴⽯潭谢⾬。
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潭谢⾬路上写成的。
【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
2、徐门:⼀作“徐州”。
3、与泗⽔增减清浊相应:指⽯潭的⽔与泗⽔相通,⽔的涨落清浊常常是⼀致的。
4、乌:乌鸦。
5、黄童:黄发⼉童;⽩叟:⽩发⽼⼈;睢盱:喜悦⾼兴的样⼦。
6、麋⿅:⿅类的⼀种。
7、猿猱:猿类的⼀种。
8、旋:⽴即;使君:词⼈⾃称。
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罗裙:丝绸裙⼦。
11、收麦社:麦⼦收过之后举⾏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12、乌鸢:乌鸦、⽼鹰;赛神:⽤仪仗⿎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塞神。
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6b9d2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9.png)
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赏析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赏析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赏析1原文:浣溪沙·粉上依稀有泪痕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欲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日斜人散暗销魂。
注释:①郡庭:郡斋之庭。
②延秋门:长安禁苑中宫庭24所,西面二门,南曰延秋门,北曰元武门。
③卓:立也;金轮:车轮。
赏析:作品赏析评解: 又是落花满庭,夕阳斜照的时候了。
而心上人却一去不归。
远情深恨,向谁诉说!回想起来,不觉愁思百结,令人销魂。
全词写得孤寂冷落。
词中含蓄委婉地表露了离别相思之情。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纪初别,泪痕界粉,起句便从对面着笔,则“日斜人散”,销魂者不独一人也。
全词情殷语婉,六朝之余韵也。
作者《谒金门》词,结句云“早是相思肠欲断,忍教频梦见”,情致与此相似。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日斜人散,对此者谁不销魂?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赏析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作者】: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昇的长子公元943年嗣位称帝,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
好读书,多才艺。
“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于是适用于歌筵舞榭的词,便在南唐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存词五首,其中《南唐二主词》收四首,《草堂诗余》收一首。
【注释】:菡萏:荷花的别名。
韶光:美好的时光。
梦回:梦醒。
鸡塞:即鸡鹿塞,汉时边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
这里泛指边塞。
吹彻:吹到最后一曲。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赏析】: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之情,充满了感伤和哀怨,从而反映了封建时代夫妻远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赏析_苏轼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赏析_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8d77b23602020740be1e9b88.png)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赏析_苏轼【作品介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
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以诗的句法入词,是其主要艺术特色。
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
它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
【原文】浣溪沙1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2。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3。
【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4。
黄童白叟聚睢盱5。
麋鹿逢人虽未惯6,猿猱闻鼓不须呼7。
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8,三三五五棘篱门9。
相挨踏破茜罗裙10。
老幼扶携收麦社11,乌鸢翔舞赛神村12。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檾叶光13,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14。
垂白杖藜抬醉眼15,捋青捣麨软饥肠16。
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17,村南村北响缫车18。
牛衣古柳卖黄瓜19。
酒困路长惟欲睡20,日高人渴漫思茶21。
敲门试问野人家22。
【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23,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24。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25。
使君元是此中人26。
【注释】1、浣溪沙:词牌名。
2、徐门:一作“徐州”。
3、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4、乌:乌鸦。
5、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6、麋鹿:鹿类的一种。
7、猿猱:猿类的一种。
8、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11、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浣溪沙·荷花古诗翻译赏析
![浣溪沙·荷花古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6944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a.png)
浣溪沙·荷花古诗翻译赏析浣溪沙·荷花古诗翻译赏析《浣溪沙·荷花》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四面垂杨十里荷。
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前言】《浣溪沙·荷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
上片写初秋寻赏荷花,下片写以酒来消解因秋天而生的悲剧意识。
全词大起大落,体现了词人仕宦寂寞的心情。
【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⑵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⑶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⑷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翻译】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赏析】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c9734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f.png)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
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以诗的句法入词,是其主要艺术特色。
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
它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
作品原文:浣溪沙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作品注释:1、浣溪沙:词牌名。
2、徐门:一作“徐州”。
3、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4、乌:乌鸦。
5、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6、麋鹿:鹿类的一种。
7、猿猱:猿类的一种。
8、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11、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12、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塞神。
《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出处
![《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69eee9e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7.png)
《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出处《浣溪沙·荷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
上片写初秋寻赏荷花,下片写以酒来消解因秋天而生的悲剧意识。
全词大起大落,体现了词人仕宦寂寞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荷花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荷花》原文宋代:苏轼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浣溪沙·荷花》译文及注释译文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⑵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⑶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浣溪沙·荷花》赏析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苏轼的诗词《醉翁操》原文及注释
![苏轼的诗词《醉翁操》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682dd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e.png)
【导语】据苏轼⾃序可知,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词。
醉翁,即欧阳修。
《醉翁操》,是太常博⼠沈遵据欧公庆历中谪守滁州时在琅琊幽⾕所闻天籁之声,以琴写之,谱制⽽成的琴曲。
下⾯就给⼤家分享下苏轼的诗词《醉翁操》,欢迎阅读! 《醉翁操》 琅琊幽⾕,⼭⽔奇丽,泉鸣空涧,若中⾳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
既去⼗余年,⽽好奇之⼠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醉翁操》,节奏疏宕⽽⾳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
然有其声⽽⽆其辞。
翁虽为作歌,⽽与琴声不合。
⼜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
虽粗合韵度⽽琴声为词所绳的,⾮天成也。
后三⼗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
有庐⼭⽟涧道⼈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词,乃谱其声,⽽请于东坡居⼠以补之云。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
⽆⾔,惟翁醉中知其天。
⽉明风露娟娟,⼈未眠。
荷蒉过⼭前,⽈有⼼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有时⽽童颠,⽔有时⽽回川。
思翁⽆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⑴琅然:谓声⾳清朗响亮。
琅,⾳郎。
⑵娟娟:①明媚貌。
②姿态优美貌。
③长曲貌。
⑶蒉:⾳愧,草筐也。
⑷童颠:谓⼭⽆草⽊,如童稚之⾸也。
⑸徽:琴徽,系弦之绳。
后亦指七弦琴⾯⼗三指⽰⾳节之标识。
扩展阅读:主要作品 古⽂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论》、《⽯钟⼭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赋》、《记游定惠院》(⼀作《记游定慧院》 诗歌 《⾚壁赋》《后⾚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初见淮⼭是⽇⾄寿州》《春宵》《海棠》《和⼦由渑池怀旧》《和⼦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游孤⼭访惠勤惠思⼆僧》《六⽉⼆⼗七⽇望湖楼醉书》《三⽉⼆⼗九⽇⼆⾸》《上元侍宴》《⽯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有美堂暴⾬》《赠刘景⽂》《章钱⼆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有美堂赠述古》《南乡⼦·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年⽣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调歌头·明⽉⼏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新》《永遇乐·明⽉如霜》《南歌⼦·⾬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龙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折腰》《洞仙歌·冰肌⽟⾻》《念奴娇·⾚壁怀古》《南乡⼦·霜降⽔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三年》《⽔调歌头·落⽇绣帘卷》《定风波·常羡⼈间琢⽟郎》《鹧鸪天·林断⼭明⽵隐墙》《浣溪沙·细⾬斜风作⼩寒》《⽔调歌头·昵昵⼉⼥语》《⽔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声⽢州·有情风万⾥卷潮来》《⽊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过七⾥滩》《点绛唇·不⽤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龙吟·雁》《醉翁操·琅然》。
苏轼《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e7c53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2.png)
苏轼《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浣溪沙宋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 [61]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62] 。
垂白杖藜抬醉眼 [63] ,捋青捣麨软饥肠 [64] 。
问言豆叶几时黄?注释:[61]苘(qǐng)叶:即苘麻,一名白麻。
[62]络丝娘:莎(suō)鸡之别名,鸣声札札不止,如织机之声,这里指欢快的蚕妇。
[63]垂白:发将白的老人。
[64]“捋青”句:捋下半青半黄之麦子,炒干捣碎来给我尝新,饷馈我的饥肠。
麨(chǎo),炒制后磨碎的干粮。
软,唐、宋口语,饷馈之意。
软饥肠,就是饱饥肠。
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
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评析:此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夏,作者时任徐州太守,是一幅绝妙的农家风物图。
在麻叶蓬蓬的村舍里,煮茧的香味飘荡着蚕妇嫩软欢快的笑声。
醉眼惺忪的老人拄着藜杖,热情接待太守,捋下半青不黄的麦子,制成炒面让太守尝新。
太守也与老人话起家常,打听种下的豆子什么时候才会成熟。
一派怡然自得的太平景象,历历如在眼前,多么令人悠然神往!这在以风花月露盛行的词坛,可说凤鸣朝阳的时代元音。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晚年更远谪儋州(今属海南)。
徽宗立,遇赦归,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主将,诗词散文,无不精妙。
其《东坡乐府》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所开创的豪放词派,清旷雄奇,气象万千,丰富了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领域,有着截断众流、别开风气的作用。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13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5f11e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d.png)
《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优秀7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c10ce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d.png)
《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优秀7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7篇《《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原文、赏析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f03a51561252d380eb6e50.png)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原文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
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注释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
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赏析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檾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檾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
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
杜甫《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欣赏
![杜甫《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c3823d2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6.png)
杜甫《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欣赏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
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唐代:杜甫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文学语言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19b75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b.png)
【导语】苏轼在⽂、诗、词三⽅⾯都达到了极⾼的造诣,堪称宋代⽂学成就的代表。
下⾯是分享的苏轼宋词《浣溪沙·荷花》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垂杨⼗⾥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阳和。
天⽓乍凉⼈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听笙歌。
【译⽂】 四⾯垂柳围绕着⼗⾥⾹荷。
请问哪⾥莲花最多?画楼南畔,⼣阳西落。
天⽓乍⼀变凉,给⼈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为词牌名。
问云句:袭⽤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诗“问⾔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承上句“⼈寂寞”,因寂寞⽆聊,所以要⽤酒消遣⽇⼦。
唐⼈郑⾕《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赏析】 上⽚⾸写西湖荷花盛多:“四⾯垂杨⼗⾥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荷花更是秾丽迷⼈。
⼈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的词⼈,他吟咏湖⼭,并热爱湖⼭。
在⼗⾥荷⾹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限乐趣,故下⽂云:“画楼南畔⼣阳和”。
在四⾯依依垂杨和⼗⾥荷⾹的幽雅境界⾥,词⼈⼜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轮温和的⼣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波荡漾的湖⾯,给⼈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乍凉⼈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乍凉引发了词⼈的寂寞感,真实⽽⾃然,但实际上,并⾮天凉必然引起寂寞,⽽是由于词⼈内⼼早存寂寥空漠的⼈⽣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候的诱因⽽已。
此时的词⼈,可谓壮志难酬⽽⼼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官。
词⼈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肚⽪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https://img.taocdn.com/s3/m/44820e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e.png)
浣溪沙
苏轼
麻má叶yè层céng 层céng 苘qǐng 叶yè光guāng ,
谁shuí 家jiā 煮zhǔ茧jiǎn 一yī 村cūn 香xiāng ?
隔gé 篱lí 娇jiāo 语yǔ 络luò丝sī娘niáng 。
垂chuí 白bái 杖zhàng 藜li 抬tái 醉zuì眼yǎn ,
捋lǚ表biǎo 捣dǎo 麨chǎo 软ruǎn 饥jī肠cháng
, 问wèn 言yán 豆dòu 叶yè几jǐ时shí 黄huáng 。
◆注释
① 茼:苘麻,通称“青麻”,叶似苎麻而较薄,麻质略粗,可制绳索 。
② 络丝娘:虫名,纺织娘。
这里指缫丝的妇女。
③软饥肠:指充饥。
◆译文
村外麻叶层层发光,村内谁家煮蚕使得浪花满村飘香?隔着篱笆听见缫丝女娇柔的话语。
须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醉眼迷离,村民们摘取新麦准备炒熟了充饥,互问豆子什么时
候成熟可收。
◆赏析
这首词定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的喜悦心情及作者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 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 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 这首词 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 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 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 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 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 境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