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它们的调和(论文)
论文:论康德对理性知识的考察
![论文:论康德对理性知识的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0531a0a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a.png)
论文:论康德对理性知识的考察论文:论康德对理性知识的考察一近代以后关于知识起源问题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流派,都被休谟所终结。
休谟的怀疑论得出的结论是经验和理性,都不能成为合法的知识的基础,而且不能保证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
这首先表明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知识起源问题的失败,而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只是在传统知识的框架下所区分出来的理性和经验。
就是在区分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才区分的理性和经验。
那么这就表明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本身是失败的,因为它自身无法解决知识问题,或者说休谟问题的出现直接表明了理性的无能。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将被完全否定。
这首先不是德国古典哲学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包括了德意志哲理,同时遵循的是古典传统,但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又是如何去拯救这样一种已经被休谟问题所彻底颠覆的理性能力的?康德的出发点是,既然在传统的古典的意义上,即由笛卡尔所开启的知识论的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方法上,没有表明理性自身的能力,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去审查理性,重新去考察理性本身,这是康德对待理性的出发点。
我们知道从古希腊开始,严格意义上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基于对知识确定性追问的理性传统开始诞生,一直到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一种理性主义传统得到巩固,这种理性主义传统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关注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个对本质的认识最后发展成为本体,发展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发展成为实体,所有关于事物本质,即共性的追问,其实是基于理性的抽象能力的。
因此针对事物个体本身的经验,就在这样的一种框架内被贬义了。
这也就是说从古希腊开始理性主义的最大的传统就是理性和经验本身的分离。
经验不能作为我们追问知识的基础,那么唯一的基础就是理性,因为只有理性才能通达本质。
而这个本质也将成为传统西方哲学本体的唯一合法通道。
因此我们在理解古希腊传统哲学的那个理性的时候,是要把经验排除在外的。
经验和理性就是对立着的。
因为按照柏拉图的理解,经验都是肉体内的东西,而理性是灵魂之上的东西。
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
![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41f80a0810a6f524ccbf8527.png)
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由鲁洁先生“自我质疑”而来的启发吕丽艳摘 要:生活论是鲁洁先生对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生活论转向是基于对人以及道德理解的转向的基础之上的。
对其进行哲学谱系的探源之后发现,生活德育有其实践哲学(经验论)的基础。
鲁洁先生撰文“自我质疑”,打开了形而上学(唯理论)的另一扇窗户,展现出了两种哲学背后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生活德育所提出的道德是“源于生活”这一哲学问题和“为了生活”这一伦理学问题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关键词:生活德育;生活论;经验论;唯理论从理论上看,鲁洁先生所建构的生活论的德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涉及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存在方式、道德的标准与目的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对人及道德理解的全方位的对焦。
诚如先生所坦露的,“‘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的理念面临着诸多理论上的挑战和难题”,并对生活论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康德的“为道德而道德”,道德与经验无涉,在当今是否还有现实意义?第二,道德第一性还是生活第一性?第三,道德是手段还是目的?第四,是动机性道德还是评价性道德?〔1〕先生的“自我质疑”极其深刻。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从哲学上提问的,后三个问题鲁洁先生合成一个整体从伦理学上来提问。
本文循鲁洁先生所指引的方向,就生活德育之后的哲学论争进行探讨。
一、生活德育的经验论基础与哲学的论争从哲学谱系进行探源,所谓经验哲学,是一个与唯理论哲学相对的概念,它相信“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早期的经验主义者如霍布斯仍认为单纯的经验不能给人以确实性,但是其继承者如洛克、埃尔法修等则都试图从经验的立场确立知识的合法性来源及其确实性。
经验论“(假定)盲目的风俗、强加的权威及偶有的联想的重负一旦排除了,科学及社会组织就自动地进步。
经验论的职务是要帮助人排除这个重负”〔2〕,从而为不断的超越提供哲学可能。
经验论者持目的论伦理学观,认为“是非的知识来源于经验……洛克之后的道德学家主要把道德知识建立在感情或冲动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或天赋的是非观念上……”〔3〕。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4af9ca9fc77da26925c5b05a.png)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作者:伍翠翠张勤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3期摘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在很多思想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的发展历程。
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到休谟与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末路。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发展,在先验哲学与经验哲学领域都有着经典的诠释,使得哲学再次焕发了生命力,虽然康德哲学思想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影响,存在局限性,从辩证发展的角度,这些局限也更成为后期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康德;唯理论;经验论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63-03一、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历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几乎从哲学诞生时刻起就早已存在。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争论,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与毕达哥拉斯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之别,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将争论延续下去。
到古希腊哲学的繁盛时期,柏拉图主张先验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重实体,主张对于个别事物的重视,师徒二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术分野,在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柏拉图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见哲学家对于自己哲学见解的坚持,这些坚持也造成了后期两方面思想的延续。
到了中世纪神学阶段,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不管是极端派的还是温和派的,都将一般与个别、经验与普遍的思想争论传承下来。
在近代哲学那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可谓达到了高潮。
经验论的典型代表弗朗西斯·培根、休谟、洛克、贝克莱等,唯理派的典型代表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各学派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也不尽都是纯粹的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其间各人思想也会部分兼涉其他理论的思想,而争论是主要的。
正如洛克和斯宾诺莎的直接争论,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张白板,经验在白板上留下印记,而莱布尼茨则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具有纹路的大理石,是先天的存在。
唯理论在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独断论,经验论在休谟那里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学派的生机已不复存在,均走向了末路。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https://img.taocdn.com/s3/m/b8d901faf61fb7360b4c6528.png)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摘要】古代本体论哲学向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转化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改背景的根基理应是时间,而呈现于观念形态上却是哲学。
认为真理性认识源于感觉经验者是经验论者,认为理性自身是真理性认识之源者则是唯理论者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及其各自的片面性,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必然对人类的认识及思维的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唯理论经验论分歧经验论和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今天,经验论和唯理论就其理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就其价值来说,则既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它的价值在新的理论中得到延续和体现。
因此,进一步探讨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为多大的实践意义。
一、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的历史背景近代西方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形成源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倾向。
近代认识论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环境有关。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
人类认识从方法上来讲,最初也只有这么两种方法,靠感性给它提供经验材料,靠理性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
在古希腊的早期,哲人们中间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较突出,毕达哥拉斯派的理性主义色彩比较突出,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开始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接对立。
当时虽有人看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自的片面性(如亚里士多德), 但未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最终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间的摇摆和皮浪的怀疑主义。
通往康德美学之路——从唯理论、经验论、卢梭到康德
![通往康德美学之路——从唯理论、经验论、卢梭到康德](https://img.taocdn.com/s3/m/d4091119f18583d049645942.png)
思 想的继 承发展 。
一
了康德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康德之所以成为一代 宗 师 , 自于其哲 学思想 的巨大包 容性及 创造 性 , 源 而这与他对同时代及其前代思想家的批判性吸收
联 系在 一 起 。
、
从 唯 理 论 到康 德
在 唯理论 派看 来 , 感性 认 识 或 审 美 活动 仍 属
于低级 的认识 活动 , 属于 “ ete c” 感 性认 识 ) A s ts ( hi
就康 德 的美 学 思 想而 言 , 界 普遍 认 为 主要 学
体现在《 判断力批判》 一书中, 自于康德哲学思 缘
想内部 , 是沟通现象界和物 自体之间的桥梁 , 用康 德 自己的话来说“ 断力的批判作为把哲学的这 判 两部分结 合为一个整体 的手段 ” , 晓芒称其 J邓 为“ 冥河 的摆渡者” 。这也 就意味着学界普遍认
收稿 日期 :0 1 闰帮仁( 90一 , 汉族 , 18 ) 男, 贵州大学人文学 院 20 0 9级美学 硕士研究生 , 究方向为 文艺美学。 研
很大, 我们就不能说美和愉快能有一种确定 的尺 度。 这种把美看作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 , ” 强 调审美主体和审美 的主观心理方面 的作用 , 实际 上认 为美 是一 种 主 观 的 , 同时 因 找 不到 确 切 的标
闰帮仁
( 贵州 大学 人文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0 2 ) 50 5
摘要 : 学界普遍认为康德 美学思想即为《 判断力批 判》 书之 思想 , 自于康德 自身哲学体 系 内部 , 沟 一 缘 是
通现象界和物 自体之 间的桥 梁, 一观 点忽视 了康德 美学思想的外在继承 关 系。实 际上 , 这 康德 美学思想主要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fb5d1e22453610661ed9f489.png)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d3adf0265a8102d276a22fe5.png)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摘要: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探讨了关于演绎与归纳、必然与或然等等有关认识论的问题。
二者之间的争论并没有完全否定对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双方都认可的观点,不断得出新的共识。
这对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正文:人类认识论无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其发生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由认识对象逐渐转向认识主体。
近代西方哲学公开高举理性精神的大旗,自觉地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注重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重心由本体论和心灵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化。
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
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西方哲学从开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转向,分别是: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和语言转向。
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发生在认识论转向时期的近代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曾经受到经院哲学的严重影响。
而哲学家应自然科学的发展之势,着力抛弃经院哲学老套的繁琐论证,为新知识的发现与发展立理论根基。
近代哲学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开始就体现近代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此时的自然科学正处于雨后春笋之势,发展迅速。
近代哲学家们需要通过研究认识论来找到自然科学的合理理论基础,以支持科学的发展。
受经院哲学时期欧洲大陆唯实论与英国唯名论之争的传统影响,近代哲学也相应有了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之争。
争论的问题是相同的,即知识如何被认识。
争论的结果就是,尽管双方的理论都存有不少缺陷,并且最终也没有彻底回答知识如何被认识这一问题,但是双方仍坚持自己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接受了对方的某些理念。
唯理论强调对真理的认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来自于上帝。
但这里的上帝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理性神。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论文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5c956a1ed9ad51f01df272.png)
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
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
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
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
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
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
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
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1de4479549649b6648d747a2.png)
第5卷 第2期 Vol.5 No.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OU RNAL OF HUA NGHE S&T UNIVERSIT Y2003年6月Jun e2003 试析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张晓兵(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河南郑州450005)摘 要:经验论与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所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产生,它们的本质区别与各自的片面性、进步性以及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启发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认识论;经验论;唯理论;争论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03)02-0041-05X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所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今天,经验论和唯理论就其理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就其价值来说,则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
也许这些理论会被更新更科学的理论所取代,然而其价值和生命力则在新的理论中得到延续和体现。
这正是该理论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因此,进一步探讨经验论和唯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哲学的产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向哲学提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的要求,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近代认识论问题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有关。
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
人类认识从方法上来讲,最初也只有这两种方法,靠感性给它提供经验材料,靠理性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https://img.taocdn.com/s3/m/7d531dc36137ee06eff91864.png)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康德……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各对了一半……
![康德……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各对了一半……](https://img.taocdn.com/s3/m/6a46735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d.png)
康德……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各对了⼀半……康德于⼀七⼆四年诞⽣于普鲁⼠东部的哥尼斯堡,⽗亲是⼀位马鞍师傅。
康德⼀辈⼦都住在这个⼩镇上,⼀直到他⼋⼗岁过世为⽌。
他们⼀家⼈都是⾮常虔诚的教徒,⽽他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他的哲学的重要背景之⼀。
他和柏克莱⼀样,觉得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康德是我们到⽬前为⽌谈过的哲学家中唯⼀曾在⼤学⾥教授哲学的⼈。
他是⼀位哲学教授。
世上有两种哲学家。
⼀种是不断找寻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的⼈。
另⼀种则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定曾建⽴⾃⼰的哲学理论的⼈。
康德两者都是。
如果他只是⼀个很好的哲学教授,通晓其他哲学家的理念,他就不会在哲学史上有⼀席之地。
不过,有⼀点很重要的就是:康德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
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柏克莱和休姆等⼈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理性主义者认为⼈类的⼼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经验主义者则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来的。
休姆更指出,我们透过感官认知所能获得的结论显然有其限制。
⽽康德认为两派的说法都有⼀部分正确,也有⼀部分是错误的。
这⽅⾯⼤家⼀致关⼼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能够有什么&样的知识?⾃从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家们都专注于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两种最⼤的可能性:⼀、这世界正如我们感官所认知的那样,⼆、这世界乃是像我们的理性所体悟到的⼀般。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不过他认为理性主义者将理性的重要性说得太过⽕了,⽽经验主义者则过分强调感官的经验。
⾸先,康德同意休姆和经验主义者的说法,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透过感官⽽来的,但他也赞成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说法,认为我们的理性中也有⼀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的世界。
换句话说,他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类⼼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
我们来做⼀个⼩⼩的实验,如果你戴上粉红⾊的眼镜,你眼中所看到的每⼀件东西都跟以前⼀样,但全都变红了。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4251ac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0.png)
经验论和唯理论第七章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理论分歧:1、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经验和理性。
2、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与知识。
3、认识的方法问题。
第一节培根四假相说:即盘踞在人脑中的错误观念形成了偏见,使人不能认识真理,妨碍科学的复兴。
1、族类的假象: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而不以客观为尺度。
2、洞穴的假象:由个人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3、市场的假象:对名称和概念的理解不当,使人相互交往中产生假象。
4、剧场的假象:指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法移植到人心中的假象。
自然哲学以“形式”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而万物本原即原初物质它本身不为其他本原所产生和决定。
2、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特性,物质本身是能动的,并且物质有多样的运动形式。
形式学说:“形式”指事物的运动规律,决定物体的单纯性质的法则和事物的本质规定性。
形式的特征:1、形式与物质不可分离,肯定形式是具体的。
2、形式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3、形式的普遍性。
4、形式是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
5、形式的效用性。
经验论基本原则:主张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也认识到经验的局限性,经验与理性结合。
经验归纳法:1、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全部工作的基础。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第二节笛卡尔笛卡尔重建哲学的基础,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新树立权威的方式。
以否定即怀疑的方式,去寻找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以我思故我在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1:方法论和认识论重建哲学基础的关键:科学和方法。
方法论四条原则:1、绝不把我没有明确认识的东西当做真的接受,即小心避免偏见。
(确定真理的标准)2、把考察的每个难题部分都分成细小部分,直到圆满地解决。
关于康德的哲学论文_康德哲学论文范文
![关于康德的哲学论文_康德哲学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464cc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0.png)
康德哲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进一步说,历史上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研究哲学史的人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究,如果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那么我们就必须证明我们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表面看来,这种证明带有自我辩白的嫌疑,不过更深层次的问题应当是哲学或哲学史的意义问题。
由此可见,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是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讨论康德的,它归根结底关涉到研究哲学史的意义问题。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借助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来讨论哲学史研究的意义问题,也可以说是借助讨论哲学史研究的意义来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并且由此而提出一种新的哲学史观模型。
一、哲学问题为什么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虽然斯人已去,其理论学说业已过时,我们还要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呢因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能够在哲学史上“青史留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学说或理论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意义的。
但是,谁都知道,哲学家们在几乎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未能达成最基本的共识,哲学中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套用霍布斯的一句话,就好象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转瞬即逝,哲学流派的更替其速度更是越来越快,我们怎么能说他们的思想有意义而且是什么永恒的意义呢!哲学家们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事实。
然而,我们以为,恰恰是因为哲学家们在哲学问题上无法达到最基本的共识,他们的思想才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因为这意味着哲学问题是万古常新、永恒无解的,即是说,哲学问题并没有终极的答案,因此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所面临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是问题。
既然哲学问题没有过时,那么每一位哲学家为这些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来说就永远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当然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许多种选择中的一种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史向我们展示的无非是有史以来哲学家们在哲学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解决方式,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史的目的无非就是在这些解决方式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或者在这些解决方式之外开辟自己的道路。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https://img.taocdn.com/s3/m/e9718edb80eb6294dd886c69.png)
① ② ③④
培根 : 新工具》 第 26页 , 《 , 3 商务 印书馆 13 9 5年版 。 北京大学哲学 系编 : 十六一十八 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 第 《 ,
93页 , 务 印书 馆 17 0 商 9 5年版 。
2 1 年第 1 01 期
No 1 2 1 . ,0 1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OC AL S E 年 2月 01
Fb 2 e 011
.
J OUR L O S T NA F OU H CHI N NA ORMA U I E I Y L N V RST
“ 白尼式 的革命 ” 康德对 经验论 和 唯理论 之争 的调和 哥 :
殷 筱 ,
( . 汉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 中师 范 大 学 心 灵 与 认 知 研 究 所 ,湖 北 武汉 40 7 ) 1武 湖 30 2 2 华 3 0 9
【 摘
要】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就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来源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
结构和形式 中为科学知识 的普遍必然性寻求终极依据。
【 键 词 】经验论 唯理论 “ 白尼式的革命” “ 关 哥 先验 自 我意识” 【 作者简介 】 殷筱(92 )女 , 1 一 , 湖北仙桃人 , 学博士, 7 哲 武汉大 学哲 学学院博 士后, 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所 华
识 ”⑨ 。洛 克还认 为 , 赋 观 念 不仅 是 不 必要 的 , 天 而
且也是 不 可能 的假设 。 因为设立 天赋 观念 的一个主
论 和唯理论 之争 的核 心还是 关 于科学 知识 的客观 性
和普遍 必 然性 的来 源问题 。
康德的哲学思想论文
![康德的哲学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47b5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1.png)
康德的哲学思想论文康德哲学的思想启蒙很大成分是由于近代欧洲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影响的,康德自称是休谟把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的独断论中唤醒的。
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康德的哲学思想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摘要:康德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一道无法逾越的思想高峰,他的一生看似枯燥平淡,可是却无法掩饰他在哲学界的光芒和高度,正如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康德作为古典哲学里程碑的人物为我们开辟了另一种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
康德不仅敏锐的发现了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弊端,更是很好的去其糟粕为自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就自己所了解的阐述一点个人拙见.关键词:康德哲学;批判;理性;继承近代以来康德哲学一致被人们称道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反应了康德单调的生活,那么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却承载着整个时代。
康德主张言论、出版自由,认为“笔的自由是人们权利的唯一保护着”,所以康德及时在当时的迷信、封闭的社会背景下依旧保有一颗不畏惧强权政治的勇敢之心。
康德哲学的思想启蒙很大成分是由于近代欧洲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影响的,康德自称是休谟把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的独断论中唤醒的。
恩格斯强调:“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
这个革命室友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取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
”近代欧洲发生在法国大陆的唯理论者,他们追求认识的普遍必然的真理性,把这种真理性归纳为“天赋观念”之类的理性。
正如斯宾诺莎认为:“完善的方法在于指示人如何指导心灵,使它依照一个真观念规范去进行认识,理性的本性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不在于认为事物是偶然的”。
斯宾诺莎认为从感官经验的来,不依照理智秩序呈现的一般经验是不可靠的、虚妄的知识。
对康德有巨大影响的是唯心主义唯理论莱布尼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认为,宇宙是由许多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精神单子组成,它们是“内在活动的源泉”,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觉和能动性。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https://img.taocdn.com/s3/m/c04ddcc3a1c7aa00b52acb3a.png)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摘要: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对此进行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休谟的不可知论、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都是其产生的重要渊源。
之前的古代哲学都是以本体论为中心的,试图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近代早期是从主体开始研究认识的问题,即怎么通过理性去认识,认识的可靠性这样的问题。
17——18世纪,诞生了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两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其各自的片面性和所导致的恶果都充分暴露了出来。
康德哲学正是在此条件下诞生的,他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力求避免两派的片面性,试图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寻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唯理论对只是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三、康德哲学的调和。
(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经验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其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
经验论者的根本立场都在于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理性,而是来自于经验,这也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对立。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一、洛克哲学首先来看洛克的哲学。
洛克哲学是经验论的开端,是经验哲学的系统化,其任务是为科学的发展扫清障碍。
洛克认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主要有三:1、对自己认识能力的无知。
人们无知到看不清自己认识能力有多大,因此滥用理性。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它们的调和(论文)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它们的调和(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b9eed57f1922791688e8aa.png)
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他们的调和中文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近代西欧哲学思想中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国本土经验论的分歧,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对它们所做的综合与批判地继承。
作者认为,欧陆唯理论与英伦经验论在六个方面存在分歧,其中根本分歧是在关于逻辑与事实的方面。
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方法。
唯理论认为,用逻辑的方法解决事实的问题,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
康德综合继承唯理论与经验论,创造出先验哲学思想,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将之当作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前提,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开创西方哲学史上的新纪元,开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先河。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先天综合判断;先验哲学引言在西方的近代哲学史上,经验论与唯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德国古典哲学,发源于康德以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总结综合的的精神品质对于上述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思想的批判地继承,并创造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先验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知识进行汇总,统一。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关于人类知识来源,人类的心里认知过程和人类所得到的知识的本质这些困惑着近代思想家头脑的问题而由欧洲最杰出的哲学家提出来的理论。
经验论是英国本土的哲学家洛克开其端,经由贝克莱和休谟共同完善发展的哲学理论体系。
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而不是天赋观念,人类通过对于外部经验的认识产生观念,观念与观念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人类的知识。
唯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中经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的发展修善,成为关于人类知识和认知过程问题的另一大哲学理论体系。
唯理论者认为,在人类的头脑中有一个天赋观念,它是人类所有真知识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实知识的前提。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知识只有与天赋观念相一致,才能成为真知识。
这两大哲学派别的根本思想不相同,按照各自的逻辑发展,直至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批判,综合,人类对于自身所获得知识的认识才升华到新的高度。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c62844711eb91a37f1115c82.png)
163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伍翠翠,张 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摘 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在很多思想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的发展历程。
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到休谟与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末路。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发展,在先验哲学与经验哲学领域都有着经典的诠释,使得哲学再次焕发了生命力,虽然康德哲学思想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影响,存在局限性,从辩证发展的角度,这些局限也更成为后期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康德;唯理论;经验论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63-03收稿日期:2017-02-16作者简介:伍翠翠,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张勤,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一、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历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几乎从哲学诞生时刻起就早已存在。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争论,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与毕达哥拉斯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之别,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将争论延续下去。
到古希腊哲学的繁盛时期,柏拉图主张先验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重实体,主张对于个别事物的重视,师徒二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术分野,在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柏拉图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见哲学家对于自己哲学见解的坚持,这些坚持也造成了后期两方面思想的延续。
到了中世纪神学阶段,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不管是极端派的还是温和派的,都将一般与个别、经验与普遍的思想争论传承下来。
在近代哲学那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可谓达到了高潮。
经验论的典型代表弗朗西斯·培根、休谟、洛克、贝克莱等,唯理派的典型代表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分析(精选多篇)
![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分析(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5a158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4.png)
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分析(精选多篇)第一篇: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分析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他们的调和中文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近代西欧哲学思想中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国本土经验论的分歧,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对它们所做的综合与批判地继承。
作者认为,欧陆唯理论与英伦经验论在六个方面存在分歧,其中根本分歧是在关于逻辑与事实的方面。
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方法。
唯理论认为,用逻辑的方法解决事实的问题,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
康德综合继承唯理论与经验论,创造出先验哲学思想,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将之当作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前提,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开创西方哲学史上的新纪元,开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先河。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先天综合判断;先验哲学引言在西方的近代哲学史上,经验论与唯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德国古典哲学,发源于康德以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总结综合的的精神品质对于上述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思想的批判地继承,并创造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先验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知识进行汇总,统一。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关于人类知识来源,人类的心里认知过程和人类所得到的知识的本质这些困惑着近代思想家头脑的问题而由欧洲最杰出的哲学家提出来的理论。
经验论是英国本土的哲学家洛克开其端,经由贝克莱和休谟共同完善发展的哲学理论体系。
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而不是天赋观念,人类通过对于外部经验的认识产生观念,观念与观念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人类的知识。
唯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中经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的发展修善,成为关于人类知识和认知过程问题的另一大哲学理论体系。
唯理论者认为,在人类的头脑中有一个天赋观念,它是人类所有真知识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实知识的前提。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知识只有与天赋观念相一致,才能成为真知识。
这两大哲学派别的根本思想不相同,按照各自的逻辑发展,直至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批判,综合,人类对于自身所获得知识的认识才升华到新的高度。
本文拟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进行论述,并且述及康德对于这两大哲学思想的分歧所做的调和。
一,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经验论与唯理论都是关于人类拥有的对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知识的来源获得方式,可靠性的哲学理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者所持思想不同,二者的理论观点相左。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
首先,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分歧是在关于逻辑与事实的方面。
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方法。
唯理论认为,用逻辑的方法解决事实的问题,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
唯理论强调逻辑规律的根本性质,认为关于事实的因果关系也是逻辑推理关系。
世界上只有两种原因:必然理由和充足理由,分别服从于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与矛盾律是逻辑规律的组成部分。
充足理由律说明任何一个真的陈述应该有一个理由,说明事物是这样的状态的原因。
因此,逻辑规律也解决事实问题。
经验论则认为,逻辑规律中没有充足理由律,事实的问题只能由经验来解决。
休谟将知识分为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
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是抽象知识,逻辑和数,它们需要用分析方法来解决。
分析方法即是逻辑的方法。
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则需要用综合方法,用另一观念证明。
其次,唯理论与经验论在天赋观念是否是知识的基础这方面有分歧。
经验论认为,没有天赋观念,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唯理论则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作为人类普遍同意的知识,即天赋观念。
他肯定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人类通过经验产生观念,观念以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互相作用形成知识。
唯理论的代表笛卡尔则认为天赋观念是真理的来源,一切事物的属性只有与天赋观念相符合,才能被大家认识,被认为是真实准确的。
再次,唯理论与经验论在天赋的东西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能力方面有分歧。
经验论者洛克认为天赋的东西是一种观念,唯理论者莱布尼茨发展唯理论的学说,在同洛克的辩论中,认为天赋的东西是一种能力。
莱布尼茨认为天赋观念是一种潜在于人类心灵之中的能力,天赋观念作为一种能力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发挥作用。
它起的功能就是人类的意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地认识事物的功能。
洛克主张双重经验论,心灵通过对于经验的反省作用产生观念,即是说,反省是人类知识的另一来源。
反省是有别于感觉的,它是人类心灵中固有的一种观念,即是天赋观念。
天赋的东西是一种观念。
当然,这里的天赋观念并不是唯理论所提倡的天赋观念。
洛克的天赋观念是指心灵的反思作用而得到的观念。
第四,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不同之点还在于经验是否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唯理论者认为经验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天赋观念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笛卡尔认为,“我思”是哲学的第一原则,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天赋观念是真观念,一切与天赋观念符合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
莱布尼茨认为,经验运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归纳法是有缺陷的,不完备的,不可能包罗所有的知识。
而洛克坚称心灵通过感觉外物和对于外物的反省获得观念,观念依靠一定的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知识,经验的意义就是感觉与反省,因此,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第五,唯理论与经验论关于经验的本质这方面也有分歧。
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源泉,莱布尼茨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机缘,提供发现天赋观念所需要的注意力。
莱布尼茨认为经验是一种能力,作用是潜在的,经验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有些观念不依靠经验也为人所知,经验是知识的机缘。
经验论者洛克则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知识来源于经验。
休谟的印象与观念学说也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
人类的心灵感觉到外物,在心灵之中产生印象,观念在印象的基础上产生。
最后,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在于,经验论者认为,逻辑的和数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综合命题是后天偶然命题。
唯理论者将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天赋观念表现为数学逻辑命题和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也可以是先天的。
休谟的观点是,分析命题的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谓词的含义包含在主词的含义之中,它是关于经验的,可以直接判断真伪,是必然命题,逻辑与数学命题具有这一特点。
综合命题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需要依靠经验才能对其做出判断,是后天偶然命题。
唯理论者认为,其实某些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也可以是先天必然命题,只要它与天赋观念相一致。
二,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分歧的调和德意志民族在精神世界中一种倾向,他们精于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层面,各种思想进行综合整理,创造一种规模宏大的,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
康德体现了德意志民族这一优良的传统。
在哲学领域内,他对于近代西欧流行的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对二者进行了综合,并且创造出先验哲学思想,在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思想观点:先天综合判断。
他用这一哲学体系对于人类知识进行综合,将人类知识的前提条件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的提出,来自于康德对于休谟的分析于综合命题的批判。
休谟的综合命题,否定了经验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在康德看来,这很有可能否定自然科学知识成为真知识。
而唯理论则认为,综合命题只要符合天赋观念,也可以是先于经验的。
他从休谟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切入,提出综合命题也可以是先天必然命题,借鉴天赋观念思想,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其实质是为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依据。
先天综合判断是先与经验的综合命题。
先天综合判断由三个具体命题组成:一,纯数学成为知识的必然性的前提的依据。
二,纯粹自然科学成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前提的依据。
三,形而上学是否是科学。
它们被分别表述为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和先验理性论。
先验感性论通过对于感性的论述,认为感性是人类认识外物的刺激反应模式。
创造出感性直观这一知觉判断的代名词,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前提条件。
指出感性直观的前提是感性纯直观,即是时间和空间。
数学研究时间和空间,所以纯数学是人类知识的前提。
解决了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来源问题。
先验知性论则通过运用范畴这一概念,指出范畴是人类思考经验对象的外部条件。
范畴综合一切现象,各种现象被范畴综合为自然界,范畴加诸自然街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那么,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自然科学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同时论述了人类是如何思考经验对象的。
先验理性论正明形而上学依靠理性对知识进行综合,重建了形而上学,使之成为科学。
康德借鉴了天赋观念思想,创造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思想,将唯理论者头脑中各自为是的天赋观念融为一体。
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思想,既证明了经验论者眼中的数学知识,即先天必然命题是真实的,无须经验证明的,又证明了经验论者眼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即经验知识也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它是综合命题,但是也无须经验证明。
先天综合判断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前提。
他运用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思想工具,融合了经验论与唯理论。
三,结语经验论与唯理论是近代西欧两大哲学流派,它们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及以后的西方哲学界的哲学观念。
经验论与唯理论在关于知识体系的认识上分歧明显,但它们各自的继承者在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地完善,调整各自的理论。
直至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创造了先验哲学,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判断,对于经验论与唯理论批判地继承,综合统一,用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总结了人类知识的来源及人类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①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2001年1月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83—283,25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