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因此,教学应让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教学和学习走向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一、寻找源泉,汲取知识
课堂上,老师教给了学生字词句篇,教学生感受酸甜苦辣,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动物、植物,什么是月亮和星星。的确,课堂是学生系统摄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写“人”字,认识了人,也将众多关于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贮存于大脑。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存于自己的大脑。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性的,没有质感的,大自然,社会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地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教学《燕子》一课之前,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燕子的外形、飞行特点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就会很容易理解。这样既巩固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了解知识的内涵,这样就会进一步丰富知识的仓库,视野也就更开阔。
二、抓住契机,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的,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教给他们识字写字能力,还培养他们阅读、理解、表达等各种能力,尤其是低年级,这种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一个不会写字和表达的孩子,老师要教给他握笔的姿势、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分析课文片断、用规范的普通话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的能力。不得不承认,孩子这些能力要在课堂上得以锻炼。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是的,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孩子写话,写自己第一次做饭,孩子也许不知道如何下笔、生搬别人的语言,因为没有实际做饭的经验,如果让孩子亲自去做饭,然后再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大不一样,思想和内容却会更深刻,肯定会写得真实、生动得很多。再如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一个课外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力肯定比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强得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将孩子学语文的能力拓展至课外,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锻炼各种能力。
三、利用资源,熏陶情感
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还应引导学生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情感熏陶、人格提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是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或是叙写英雄的敬佩之情,并会产生做英雄的念头:或是一些童话、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并激发起他们内心的那份纯真的情感……总之,这些文章都会使孩子内心深处激起波澜,使他们的情感得以迸发,并会塑就他们美好的人性。其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更会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比如身边的好人好事,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并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比如大自然优美的风景,可以让他们置身其中,让他们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体验世界的绚丽多姿,从而激起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世界的向往和珍惜……
因此,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些都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
运用,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人格得到极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