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
1让语 文教学 回归生活
下一 次 习作是 采 访 优 秀 个人写一 篇 记 叙 文 。 于是 , 者 就 笔
以往 的语文 教 学只注 重 知 识 的传 授 、技 能 的训 练 , 是 设 计 这 样 一 堂 课 :“同 学们 ,我 们 班 的 同 学 自己不 会 游 却 在教 语 文 课 本 , 少 站 在 学 生 生 活 的 高 度 来 审 视 教 学 活 泳 , 冒着 生命 的 危 险奋 力救 起 一名 落水 小朋 友 ,我 为 我 很 动, 致使 语 文 教 学 成 了学 生 生 活 的 一种 负担 。因此 , 语 们班 有这 样 舍 己为人 的 好 同学 而感 到 骄 傲 。 么 , 们想 在 那 你 文 教 学 中渗 透 学生 的生 活 , 走语 文 教学 生 活化 的道 路 , 让 不 想 知 道 事 情 的 经 过 ?想 不 想 了解 这 位 同 学 当时 心里 是 语 文 教学 回归 生 活, 该 是语 文 教学 的返 璞 归 真 。 应
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 要提倡 自 主合作学习。 1 纪的 实践 能力 为核 心 的素质 教育真 正 落到 实 处 。 文课 堂 教学 2世 语
开花 、结果 ; 只有让 学生应 当学会 合作、 学会生活, 来才 能得以生存 。 将 要注 重实 只有扎根 于生 活这 一片 沃 土才 能 发芽 、 生活 的清 泉在语 文课 堂 汩 汩流 淌 , 文教 学才 能 摆脱 干枯 语 践体验 , 扩大视 野, 增长 见识 , 提升 能力 , 养素质 , 励创 培 鼓 从而焕 发 生机 , 呈现 出一派 鸟语 花香。 新, 加强阅读 写作训练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 。 把部分语文教学 和乏味 , ( 者单 位 :河北 省唐 山市丰 润 区七树 庄 中学 ) 作 内容 加以改革 , 适当加 以开放 , 让学生倾 力向生活 拓展, 出 走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摘要:课文教学生活化,是指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综合性学习活动,为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良好范例,语文训练要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明白易懂,有利于启发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抓住生活中的契机穿插语文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语文、训练语文的习惯,也能使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迅速提高,真可谓一箭双雕。
课堂上也要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不断深化。
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
关键词:课文教学学生生活联系回归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我们生活的工具,也是工作的工具,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
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那么,如何与生活密切联系进行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让课文教学生活化,走进生活,丰富生活课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
如教学《化石吟》,我考虑到学生对化石很生疏,理解课文难度很大,于是我就到生物实验室借来几个植物和动物标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化石的特点,探讨化石的形成过程,再对照课文中的抒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平凡的真理”、“珍贵的密码”、“生命的档案”、“卓越的雕刻家”的含义,品味作者对化石的深刻感悟和用语的精准。
这样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难懂为具体可感,让学生轻松而准确地领会了这首科学诗的深刻含义和写法。
这正是教学联系生活的功效。
2、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联系生活,感受生活新课改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这是新教材的最大亮点,,为新时代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良好范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死气沉沉、语文学习枯燥乏味、整体语文水平偏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令人堪忧的现象。
究其根本原因,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没有调动各方面的生活资源,没有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使语文学习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
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陷入‚死水‛,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堂要想充满活力,洋溢激情,必须不断的充实新鲜的血液。
而这些新鲜血液的源头便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语文课堂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才能开出灿烂的智慧之花,流光溢彩,魅力无限。
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语文既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超越生活,又是生活的再现。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学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
顾黄初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的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
‛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这是‘根’‛。
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生活即语文‛,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尤其凸显。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
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如此阐释语文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支持课程改革,让语文回归生活
支持课程改革,让语文回归生活摘要:语言是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积极的学习意识,从而积极自主地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提升技能,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的主人。
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以及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回归生活;规范用词语言是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的学习途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不管是拼音识字、口语表达还是阅读理解,都是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当然,这些沟通技巧也需要在实际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语言交流能力,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间的壁垒,让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以及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打破教材束缚,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实际上,小学语文新教材设置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若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地讲解,肯定会与其设置的初衷渐行渐远。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链接点,并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对应生活现象的探索和学习,并能选择性地与语文知识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比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打破文本的束缚,说一说自己对时间的理解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感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有人说:“父母晚上加班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有的学生说:“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就是为了和时间赛跑。
”如此引导,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从教材狭义的时间范畴里走出来,弄明白文章的深意,从而激活了大家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这样让学生用生活的方式来感受和体会文本知识,将知识学活、用活,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谛!2.活学活用,试着描摹生活情境教育学家曾这样教导我们:“做学问就要活用,若学问不能活用,则是伪学问,不如不学。
让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张 ”、 “ 但 优 游 卒 岁 ,且 斗 樽 前 ” , 女 词 人 李清 照 , 可算 性 德词 中酒 意象呈现着诗 人的不 同情感 内涵和多样美 学意 酒 中巾帼,她醉后 写下 了 “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 , 写 尽 了诗 酒 蕴 ;但 是 醉酒 的佳 作 已经少 见 得 多 。 飘零 ,陆游 曾以 《 醉 歌》 明志 : “ 方 我 吸 酒 时 , 江 山入 酒 对 于 诗 人 来 说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 诗 中 有 酒 , 酒 中 亦
的生活背景越贴 近 ,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 的程 度就越 高。在
其实每 一篇课 文都是现 实生活 的折 射 ,感悟 课文 归根 教 学活动 中,教师要善于发 现、挖掘 生活 中的语文 资源 ,
到底还是 在感悟作 者对生活 的理解和释 放 。因而 在课堂教 从 学生熟悉 的生活场景 、轻松和 谐的课堂氛 围入手 ,让 学
胸 中 。肺 肝 生 崔 嵬 , 吐 出 为 长 虹 ” , 一 腔 报 国激 情 ,借 酒 有 诗 。 醉 酒 文 化 既 可 看 出 文 人 的 高 雅 生 活 情 调 , 同 时也 体
力 以抒发 ,辛弃疾 的 “ 醉里 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 工夫 ”,
现 了文 人的洒脱 、多情与 豪放 ,还有一种对命 途不顺 时的
2 0 1 3 . O 1
备
草 堆 的 后 面 ” ,但 只 要 我 们 一 联 系 生 活 经 验 , 就 可 以 知
如此 ,让学 生熟悉 的生活进入语文课 堂,使语文教 学
道屠 夫 需 要 绕 到 柴 草 堆 后 面 才 能 看 见 另 外 一 只 狼 在 打 具体 、直观 、生动 ,使语 文 问题看得 到,摸得着 ,学生也 洞 。所 以这 就指 导我 们 以后 在翻 译文 言 文时 可联 系 生活 更容易理解 和接受 。这样 既完成 了教 学 目的 ,强化 了语言 揣摩 词句 。 文字训练 ,进而提高 了学生的观察力和 理解能力 ,更深化
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摘要: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同时引导学生生活语文化,架起学生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将指日可待。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化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课堂与生活语文是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生活的。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文心》中指出:“读书贵有心得,关键是联系生活,在‘触发’上下工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显而易见,这“触发”其实就是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第一步。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
如果能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同时引导学生的生活语文化,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1.教学内容生活化阅读教学所选的课文要体现时代性、乡土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随着网络、知识经济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教育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加入一些新鲜时文,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同时,作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题材与学生生活贴近,“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要写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
2.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他们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
所以教师应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学习为广阔、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大课堂
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而源自生活的语文教学却成了一潭死水,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只要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改变以往停滞的、机械的、狭隘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将会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有效之路,也必将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1.语文教学的外延是生活好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原型,但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因考试的指挥,失去了应有的生活敏锐感。
其实,只要在教学时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课内或课外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笔者突破了传统的讲课文的封闭性教学模式,采用了开放的教学方式。
课前笔者千方百计收集与春天有关的资料,并发动学生收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短短的数天内,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有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文学资料等。
周末,笔者又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野外观察,了解家乡春天的特点,增加感性认识和体验。
由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有了广阔的认知背景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因此在上课时,兴趣盎然,话语滔滔不绝,充满了灵性和智慧。
2.语文教学方式更加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去学习语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
改变以往教师一张嘴讲,学生两只耳朵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1)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手脚动起来,是促进学生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
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形体运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分组排练课本剧,每组准备好道具,配上音乐,学生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感悟课文人物的不同特点。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教育者将课堂孤置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空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链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活力。
一、点化场景,课堂引向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在教室的四周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并在这些蔬菜旁放上了写有蔬菜名称的小卡片。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蔬菜,然后再读一读卡片,记住蔬菜名称。
由于教师点化了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了相关的认知园地,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立刻沉醉于“菜园”之中……在这种境界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语文处处皆生活,将语文课堂引向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的生活平台,他们思维的火花将会在这里绽放,我们也会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个性飞扬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起联系,使新学的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
如《西门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请几位同学通过表演补充出官绅们求饶悔过的言行。
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我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情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创设的这一生活情境里,整堂课上学生一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大放异彩”,课堂活力四溢。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作者:孙莹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10期《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是两大块:课内和课外。
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课程资源。
那么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呢?一.根据生活实际合理整合教材,活用教材《课标》在《教学建议》一章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
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在11月份都有“小星星科学节”,结合这个特点,我们大胆地筛选和补充、调整教材。
先把教材中“科学”这个单元调到前面来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介绍、故事,结合教材举行了一次“我所热爱的科学家”交流会,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又激发了学生对参加“科学节”的兴趣。
二.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用好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资源不仅限于课堂资源,更要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这一学科特点,把40分钟的课堂进行充分延伸,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
如:在教学北师版《书的世界》时,我不仅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和情景导入,引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报刊亭、新华书店寻找图书,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认识这些与书有密切联系的地方。
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阅览室,看图书编号、分类、及借阅程序、借阅制度,体验置身书海的感觉和尽情翻阅的快意。
在这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极高,尤其对书的分类兴趣浓厚,学到了按“科技类、文学类、常识类、历史类”等简单分类的方法。
在参观中,关于借阅制度,学生有自己的新想法,由此启发了学生想自己制定不同于图书馆的班级图书借阅制度,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更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我把语文综合实践这种活动融合到教学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如:在学习“秋天”这个单元时,我就利用教材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找秋天”的活动。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摘要: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
因而,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语言的表达运用的能力较差等等。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教育只盯在仅有的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笔者对生活化语文教学作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一、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
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提供了满足,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上课的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许的目光,一阵热烈的掌声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鼓励、赞美,这些愉快的情绪体验消除了孩子对于新环境的焦虑感,能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
二、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与教室,无论是学校的诗歌长廊、文化走廊,还是教室里摆放整齐的课桌椅子、优秀作业栏、评优栏、图书角、队角等等都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
可以说,在人性化、科学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已不仅仅是学生,他们同时还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因此有了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充满了不竭的生命活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一)在生活中学习语文1.立足家庭,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情趣飞扬
、
学 《 德 怀 和 他 的 大黑 骡 子 》 , 以 组 织 学 生 去 阅读 一 些 有 彭 时 可 关 红 军 长征 的 书籍 ,也 可 以 让 学 生 扮 演 成 小 记 者 的身 份 去 采 访 一些 老红 军 , 样 不 仅 使 学 生 全 面 了解 了 当 时环 境 的 恶 劣 , 这 深 刻 理 解 了 彭德 怀 与 战 士 同 甘 共 苦 的 高 尚品 质 .而 且 充 实 了 学 生 的 生 活 , 学 生 兴 趣 盎 然 。如 《 露 珠 》 文 , 露 珠 对 于 使 小 一 小 学 生 而 言可 谓 司空 见 惯 . 真 正 观 察 它 的 同学 却 不 多 . 师 应 但 教 在课 堂 上 向学 生 提 出 明确 的 观 察任 务 .并 精 心 指 导 学 生 抓 住 特 点 去 观察 , 而 知 道 因 为 有 了它 , 物 才会 有 变 化 , 样 , 从 植 这 学 生 学 习课 文 时就 能 如 鱼 得 水 , 心 应 手 了。 如 《 房 子 》 文 得 又 云 一
考 试 周 2 o g o 刊 0 &. , 1 5 ̄
让 语 文 回 归 生 活 , 学 生 情 趣 飞 家 巷 实 验 学 校 , 苏 常 州 2 3 0 ) 常 江 1 10
语 言来 源 于生 活 . 生 活 中学 语 文 . 是 “ 在 这 大语 文教 学 观 ” 的需 要 。 识字 、 读 、 阅 习作 、 口语 交 际 都 与 现 实 生 活 紧 密 相 连 。 语 文 教 师 教学 时应 贴 近 学 生 的生 活 , 语 文 教 学 返 朴 归 真 , 使 让 语 文 教学 回归 生 活 。同时 生 活 又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源 泉 , 课 堂 教 是 学 生 活化 的延 伸 。 学 在 教 学 中通 过 “ 一 访 , 察 生 活 ”、演 教 访 观 “ 演 、 现 生 活 ” “ 一 学 、 验 生 活 ” , 导 学 生 走 向社 会 , 再 、学 体 等 引 走 向 生 活 。美 国教 育 家 华 特 指 出 : 语 文 的 外延 与 生 活 的 外 延 “ 相 等 。 此 话 不 无 道 理 , 学 活 动 是 人 类 生 活 中 的 一 部分 , 开 ” 教 离 生 活 的教 学 活 动 是 不 存 在 的 . 语 文 教 学 更 离 不 开 生 活 , 活 而 生 中无 时 无 处 不 存 在 语 文 教 学 。《 日制 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全 准 》 出 了“ 合 性 学 习 ” 要求 , 提 综 的 以加 强 语 文课 程 与 其 他 课 程 与生 活 的联 系 , 进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的 整 体 推进 和协 调发 展 。 促 语 文 素养 是 指 能 适 应 生 活 需 要 的 、 合 的 、 有 可 持 续 发 展 前 景 整 具 的综 合 素 养 。 培 养 这 种 以促 进 人 的 发 展 为宗 旨 的综 合 素 养 , 要 必须 将 教 育 与生 活 紧密 相 连 。教 学 的生 活 化 是 将 教 学 活 动 置 于现 实 的生 活 背 景 之 中 .从 而 激 发 学 生 作 为 生 活 主体 参 与 活 动 的强 烈 愿 望 , 时也 将 教 学 的 目的 、 求 转 化 为学 生 作 为 生 同 要 活 主体 的 内在 需 要 . 他 们 在 生 活 中 学 习 。 学 习 中更 好 地 生 让 在 活 . 而 获得 知识 . 使情 操 得 到真 正 的 陶冶 。 从 并 教 学 中 回归 生 活 以往 的 语 文 教 学 只 注 重 知 识 的 传 授 、 能 的训 练 . 在 教 技 是 语 文 课 本 . 少 站 在 学 生 生 活 的高 度 来 审视 教 学 活 动 , 使 语 很 致 文教 学 成 为 学 生 生 活 的一 种 负 担 。 因此 , 文 教 学贴 近学 生 的 语 生 活 。 语 文 教 学 生 活 化 的 道 路 . 语 文 教 学 回 归 生 活 . 该 走 让 应 是 语 文 教 学 的返 朴 归 真 。 材 中 的每 一 篇 课 文 都 来 自于 生 活 , 教 课 堂 教 学 的 外延 与生 活 的 外延 相 等 .我 们 理 应 以课 堂 为 起 点 来 实 施 生 活 化 的教 学 , 强 课 堂 教 学 与 生 活 的 沟通 , 教 学 贴 加 让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法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法探究众所周知,语文源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育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美国教育家华特也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显而易见,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回归生活,怎样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则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需要进行探究的课题。
在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上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要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走进历史,走向社会,接触生活,开展专题性语文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识字、阅读、掌握口语交际,学习采访写作,学习商业文化和市场文化,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和社会性。
二、要渗透学生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轻松愉快而有趣味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负担。
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应重视教法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常见的教学设计有:1、设计认知回归历史生活,开展语文教学。
例如,教学《红楼梦》第三十三回的《宝玉挨打》(原题为“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时,由于课文的某些人和事与学生之间的时空差距大,学生学习类似课文时,在认识和理解文意、细节上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生活角度出发,设计引导学生循序回归认知历史生活,了解社会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所述知识与生活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原著或“红学”研究成果资料等,引导学生回归认知历史生活,了解“宝玉挨打”的前因后果,认识“宝玉挨打”在《红楼梦》一书中的地位及其社会背景意义。
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一些“红学”专家、学者,从而加深对课文精髓内涵的理解。
实践证明,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再现生活场景,促进情感体验,开展语文教学。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1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1访一访,认知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1.2演一演,再现生p1.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
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2生活中寓育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
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2.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不会游泳的女生奋力救起了一名落水的二年级小朋友。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
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
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
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
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
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文教学回归实际生活
语文教学回归实际生活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源泉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为此,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实现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方面的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实践工具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
”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在学习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之外,还应让学生将语文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生活是一所大学校,而语文教学中所掌握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识字教学的生活化“人生聪明识字始。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
学生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进行阅读、写作;我们才好进一步展开别的语文教学活动。
但字词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中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让学生不堪重负。
如何使识字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如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睑;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说明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冲他们招手;看电视时,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
让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让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教材中的课文都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例如《长征》一课,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再如《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 40 分钟得到深刻的体会,于是教师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使语文生活化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
读朱永新《致教师》中“让语文回归生活”有感
读朱永新《致教师》中“让语文回归生活”有感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呀,我在闲暇之时,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中的“让语文回归生活”,我受益匪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这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而轻“听说”。
《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说训练纳入教学目标,摆到了与读写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回归,为我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指明了方向。
下面就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语文学习成绩,与语文学习能力有很高的相关性。
而语文学习能力,又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
而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
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在听的方面至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磁带,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
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
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如黄诗雨、汪航等同学,听的能力提高后,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
第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
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
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要让学生通过听学会交流,训练大家及时捕捉老师讲课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首先我细化听的要求,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做到:一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脑子里不想其他事要“专心”;二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耐心’;三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更新颖的想法,要“细心”;四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接受并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要“虚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要“用心”。
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部活书,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这不活书?本人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活语文课堂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
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
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而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中交流,表达感情。
例如,在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让可爱的小动物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葱茏的绿叶成为学生休息的话题;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玩具等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
另外,课堂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模拟布置为“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等。
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到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
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
二.让教学内容闪烁生命活动的特质新课程教材无不紧紧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遵循“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生活。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诠释本文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1.)走进生活,感悟文本语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些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道学生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召唤生活的回归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局限于颈部以上的只有学问存在而无人存在的活动,而我们想建构一种接通同学情感生活领域、布满儿童情趣的生活化课堂。
在这种课堂上,师生是沟通者、合,老师以乐观的对象性情感和自我体验感染同学,鼓舞同学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给他无拘无束制造探究的天地,给他们以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课堂成为同学生活的一部分,同学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因此语文课堂召唤生活的回归。
一、课文内容的生活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颜色、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老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同学学习语文制造和供应详细生动、可借联想的学习背景,使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课文内容形成相像和谐的振动,让同学主动感知体验,进展同学的多元智能。
《云房子》是一则具有极强的情趣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我把整篇课文内容外化为活动的生活背景——在教室的前后黑板画上蓝天、白云,为每一位同学预备一张小鸟头贴;让全班的同学一起做一下小鸟跟妈妈飞上蓝天观察这么美的天空你们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接着让小鸟(同学)用白云(棉花)造一下云房子,最终相互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邀请别的小鸟(同学)到自己的云房子里去做客玩耍……这样把整篇文章内容活化为生活情境,感染同学进入角色(小鸟)体验他们的欢乐;此时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是教材更是生活。
同学在这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里达到忘我的境界,真真实切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好玩,并自觉地学习书上的语言把自己造的云房子介绍得更好玩。
围围着教材,师生沉醉在一个布满情感、言语沟通的“场”中。
二、语言训练的生活化阅读是一种简单的智力活动,要奇妙创设语文的各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让同学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的说话内容,让他们的思维感官始终处于一种是我自己要学要说的活泼状态。
闻名特级老师于永正有许多语言训练都是奇妙孕育于生活场景之间的,最为闻名的就是古诗《草》的听说读的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
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因此,教学应让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教学和学习走向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一、寻找源泉,汲取知识
课堂上,老师教给了学生字词句篇,教学生感受酸甜苦辣,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动物、植物,什么是月亮和星星。
的确,课堂是学生系统摄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写“人”字,认识了人,也将众多关于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贮存于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存于自己的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性的,没有质感的,大自然,社会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地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学《燕子》一课之前,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燕子的外形、飞行特点等。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就会很容易理解。
这样既巩固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了解知识的内涵,这样就会进一步丰富知识的仓库,视野也就更开阔。
二、抓住契机,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是的,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教给他们识字写字能力,还培养他们阅读、理解、表达等各种能力,尤其是低年级,这种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一个不会写字和表达的孩子,老师要教给他握笔的姿势、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分析课文片断、用规范的普通话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的能力。
不得不承认,孩子这些能力要在课堂上得以锻炼。
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是的,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
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孩子写话,写自己第一次做饭,孩子也许不知道如何下笔、生搬别人的语言,因为没有实际做饭的经验,如果让孩子亲自去做饭,然后再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大不一样,思想和内容却会更深刻,肯定会写得真实、生动得很多。
再如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一个课外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力肯定比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强得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将孩子学语文的能力拓展至课外,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锻炼各种能力。
三、利用资源,熏陶情感
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还应引导学生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
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情感熏陶、人格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是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或是叙写英雄的敬佩之情,并会产生做英雄的念头:或是一些童话、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并激发起他们内心的那份纯真的情感……总之,这些文章都会使孩子内心深处激起波澜,使他们的情感得以迸发,并会塑就他们美好的人性。
其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更会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比如身边的好人好事,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并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
比如大自然优美的风景,可以让他们置身其中,让他们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体验世界的绚丽多姿,从而激起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世界的向往和珍惜……
因此,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些都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
运用,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人格得到极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