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598()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7年6月第32卷第6期CJTCMP,June2017,Vol.32,No.6量表可选择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dyspepsiaindex,NDI)、董明国、舒劲、曾斌芳、谢胜、谢晶日、路广晁、蔡敏、潘洋、薛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QOL)、中医脾胃系疾病患西林、魏玮。
参考文献者报告结局量表等。
常用的精神心理状态评价量表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功能性专家共识意见(Hamiltonanxietyscale,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015年,上海).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17-229(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等。
[2]WaiCT,YeohKG,HoKY,etal.Diagnosticyieldofupper4.胃动力学功能评价目前认为,放射性核素显像胃排endoscopyinAsianpatientspresentingwithdyspepsia.Gastrointest[13-14]空法是胃动力检查的金标准。
胃排空检查的指标主要有:Endosc,2002,56(4):548-551①T50%:即指排出50%所需要的时间;②排出百分比:指在某[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一时间占排出的百分比。
液体排空先于固体排空,核素法一般(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4]ZhangSS,ZhaoLQ,WangHB,etal.Efficacyofmodified需要观察2-2.5h,对不消化标志物排出的百分比,要延迟至餐后LiuJunZidecoctiononfunctionaldyspepsiaofspleen-deficiency4-8h。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
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张声生;李乾构;汪红兵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0()5
【总页数】5页(P533-537)
【关键词】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临床;功能紊乱
【作者】张声生;李乾构;汪红兵
【作者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J],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胃肠安丸进入《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J],
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 [J], 张声生;李乾构;沈洪;郑凯;叶柏
4.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J], 苟晓盼
5.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 [J], 陈治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
附件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性消化不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日≤21天
实际治疗日: 天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2~7 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 分级护理
□ 分级护理
□ 普食(清淡软食)
□ 普食(清淡软食)
□ 中医辨证
□ 中医辨证
□ 口服中药汤剂 □ 口服中成药
□ 口服中药汤剂 □ 口服中成药
□ 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
□ 推拿疗法
□ 推拿疗法
□ 外治法
□ 外治法
□ 其他治疗
□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附件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 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中华消化杂志,2007;12:832-834)”。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化。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消化不良[1]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还可包括其他,如上腹部胀气、恶心、呕吐及嗳气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f 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
FD是临床常见病,一项研究表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经检查79.5% 诊断为FD[2]。
FD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09 年公布了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3],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FD,在临床[4-5]和基础[6-7]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有必要对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 年8 月在安徽合肥牵头成立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FD 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 轮投票。
2015 年9 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 015 年12 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2016 年6 月在福建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 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 年7 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8 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
并于2016 年9 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 2/3 的人数选择①,或 >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09)(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 T 或M 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纠正”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西医结合治疗,“纠正”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包括:早饱、餐后腹胀、上腹隐痛、灼烧痛等,并且这些症状不能使用任何器质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来解释。
由于该疾病的具体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目前仍然是医学界需要进行的重要课题。
现今,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后疾病的复发率较低。
病因病机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在中医学中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以及发病特点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
根据《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辩证分型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证五种类型。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于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部分学者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除了动力障碍之外,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的精神因素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基本病因包括(1)内脏敏感性较高。
当处于同一压力作用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上腹不适症状,并且餐后症状比空腹症状更加敏感。
除了对机械因素较为敏感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酸、脂质以及辣椒等敏感性也很高,因此怀疑这与其消化不良相关;(2)胃酸过多。
部分患者症状与胃酸环境异常相关。
当患者胃酸分泌增加或胃酸清除能力降低时,可出现相应症状。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当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导致胃部出现炎症反应,同时影响胃酸分泌、胃肠激素等导致发病。
临床上很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病。
(4)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的表达对该病有影响,比如环氧合酶-1T-1676C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中医辨证结合西医治疗。
谢芳芳等选择120例肝郁脾虚型同时伴忧郁焦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将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莫沙必利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探究组使用中药方剂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联合黛力新治疗,治疗三个疗程后,探究组总效率为88.3%明显优于对照组71.7%(P<0.05)。
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摘要】目的:探讨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作用。
方法:83例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以六君子汤合小柴胡煎剂为基础,以两组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分别给予两种药物,一种是奥美拉唑,另一种是吗丁啉;治疗组使用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和治疗之前相比显著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疗效观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而对照组75.00%(P<0.05)。
结论: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类主要表现为进食后出现不适、早饱、上腹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食欲减退、腹痛、呕吐等症状。
其原因及致病机理仍不明确,西医对其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对其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对8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六君子汤和小柴胡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20年6月到2022年6月,我院内科门诊83例。
治疗组43名患者,男性21名,女性22名;对照组患者40名,男性20名,女性20名,年龄分布21-60岁,平均34.1岁,发病时间1-25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未见明显差别(P>0.05),有比较价值。
1.2病例选择1.2.1根据《罗马 III》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特征为:①饭后有饱腹感,②有过早饱,③有腹部疼痛,④有腹部火辣辣的感觉。
没有能够说明上述申诉的症状(包含内窥术)的结构病变的证据。
1.2.2根据《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中的疾病名称和症状分级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协会脾胃疾病分会制订的中药和西药的诊断标准。
以腹胀和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在中医学上应当归入“痞满”和“积滞”的范围;以上腹部有烧烧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在中医学上就是“胃痛”的范围。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但并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优势,因此,制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高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
本共识意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本共识意见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以促进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共识意见的制定和推广,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推动中医消化病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但没有胃肠道结构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FD的病因病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利,从而引发FD。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FD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形成FD。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FD发病的内在基础。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和,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滋养脏腑,导致FD的发生。
外邪入侵:外邪如风寒、湿热等,可通过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畅,从而引发FD。
中医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论文选题参考1、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2、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3、中医中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4、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5、中医中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6、中医药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地位和存在的问题7、中医体质三论8、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9、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0、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肝脏关系的探讨11、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12、286例IgA肾病中医辨证与肾脏病理关系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13、中医药对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14、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15、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16、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17、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Meta分析18、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19、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20、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二、中医论文题目大全1、从维度与阶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标准化方法2、中医通里攻下法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3、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4、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5、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6、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7、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构建中医临床评价体系8、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思路和方法9、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10、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1、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12、中医体质三论13、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14、高脂血症与中医痰浊关系的实验研究15、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16、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特征调查问卷的研制17、对脓毒症中医病机特点及治法的认识18、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19、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20、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三、热门中医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医体质学说2、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4、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6、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证的研究7、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体会和展望8、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9、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10、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1、《中医大辞典》12、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3、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理特点与中医辨治思路对策14、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15、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16、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17、中医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评价方法18、糖尿病中医新论19、中医药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20、对中医护理人文特色的探讨四、关于中医毕业论文题目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3、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4、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5、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6、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7、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8、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9、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0、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1、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2、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13、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14、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5、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16、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17、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18、1016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19、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20、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五、比较好写的中医论文题目1、中医通里攻下法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肠道屏障功…2、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3、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几点思考4、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西医病理机制及其研究思路5、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6、肥胖病的中医辨证7、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8、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9、肝纤维化的中医中药治疗10、基于文献的肺炎中医证素组合规律研究11、中医辨证体系及"证"的规范化研究12、著名中医学家林兰教授学术经验系列之四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治疗当益气养阴为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13、中医药对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14、癌灵I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2例15、癌灵Ⅰ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2例16、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病名考辨17、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8、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19、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 20、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概况与展望。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或烧灼感等,但并未伴随器质性改变或生化异常。
由于其症状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存在一定的挑战。
为了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在该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一份共识意见,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诊疗参考。
本文首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后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重点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与策略,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多种手段,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本文还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二、FD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简称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为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等。
在全球范围内,FD的患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
FD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
在病因方面,FD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
多数研究认为,FD的发生与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微生态失衡、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发表时间:2015-08-04T15:40:25.6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作者:田英娟马芝艳王维亭[导读]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田英娟马芝艳王维亭(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莱阳 265200) 【摘要】目的:观察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或吗丁啉,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
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六君子汤;小柴胡汤【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29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现用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3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83例患者为本院内科门诊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患者。
其中治疗组43人,男21例,女2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6.2岁,病程在1~25年;对照组40人,男20例,女20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4.1岁,病程在1~25年。
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儿科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4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
治疗组:给予口服健胃消食口服液、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多潘立酮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多潘立酮片治疗, 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胃消食口服液有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健胃消食口服液;临床观察Clinical observation of Jianweixiaoshi oral liquid in thetreatment of children's functional dyspepsiaWUJin,Chen Ma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Liangxiang Hospital of Beijing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Fangshan, 102488;Doudi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2433)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Jianweixiaoshi oral liquid on children's functional dyspepsi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19, 48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pediatrics of Liangxiang Hospital,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and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take orally Jianwei Xiaoshi oralliquid, Bifidobacterium quadruple viable tablet and domperidone tablet,control group: take orally Bifidobacterium quadruple viable tablet and domperidone tablet, one month i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Jianweixiaoshi oral liquid has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children's functional dyspepsia,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 Children; functional dyspepsia; Jianwei Xiaoshi oral liquid; clinical observation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胃灼热、泛酸、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小儿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鉴别诊断
01
02
03
器质性消化不良
通过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等手段,排除胃肠道器 质性疾病。
其他功能性胃肠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 便秘等,需根据症状特点 和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精神心理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焦虑、 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需 进行相应评估和治疗。
03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与危 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专家共识总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 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 常见临床症候群。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 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长期管理
建立长期随访和管理机制,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病情稳
定。
药物治疗方法
抑酸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质子泵抑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H2受体拮抗剂,适用于 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改善餐后饱 胀、早饱等症状。
消化酶制剂
抗抑郁药
如复方消化酶、胰酶肠溶胶囊等,可补充 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缓解消化不良症 状。
加强医患沟通
0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患者对
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患者参与决策
02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同感和
依从性。
健康教育活动
03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宣传册、视频等,提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认识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方法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策略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康复与调护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 、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 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
表现为胃脘胀痛、胁肋不适、情绪抑郁等。
脾胃湿热型
表现为胃脘灼热、口干口苦、大便黏腻等。
脾胃虚弱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
胃阴不足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
鉴别诊断与误诊误治防范
与器质性疾病鉴别
如胃溃疡、胃癌等,通过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鉴别
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等,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进行 鉴别。
0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 ,了解气血阴阳状况。
闻诊
听取患者声音、气味,判断脏 腑功能状态。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生 活习惯等,了解病情发生发展
。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腹部等, 了解气血流通情况。
辨证分型诊断方法
肝郁气滞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01
个体化治疗方案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将更加注
重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02
综合治疗模式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_2009_深圳_
第18卷第3期第207页2010年6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Chin J Integr T rad W est M ed DigVol.18No.3P.207Jun.2010诊疗方案收稿日期:2010 03 18通讯作者:张声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E m ail:z ss2000@sohu com文章编号:1671 038X (2010)03 0207 03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关键词:胃炎,慢性浅表性; 中医诊疗标准; 共识 中图分类号:R 573.3 文献标志码:A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 nic super ficial gastr itis,CSG )是临床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已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诊疗标准与共识意见[1,2],而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中医药诊治CSG 在诸多方面亦有不少进展。
2008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协作组 和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起草小组,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CSG 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次投票,制订了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 。
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 完全同意; 同意,但有一定保留; 同意,但有较大保留; 不同意,但有保留; 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 ,或>85%的人数选择 + ,则作为条款通过)。
最后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胃酸倒流等。
尽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明确,但中医学认为其主要与情绪紧张、饮食习惯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一、病因病机二、诊断要点1.详细询问: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情绪状况等,以了解病情特点,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判断脾胃功能失调的程度。
3.辅助检查:可进行胃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三、治疗原则1.调和脾胃:首先要调和脾胃功能,中医常用的方法有健脾补气、和中理气等,常用药物包括养中益气汤、香砂养胃散等。
2.舒肝理气:情绪紧张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常用的方法有舒肝理气、安神养心等,常用药物包括柴胡疏肝汤、益气养阴汤等。
3.调理饮食:应提倡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
同时,应忌烟酒刺激,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
四、预防与饮食1.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压力,避免情绪紧张。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食物应新鲜、营养丰富,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多食用含有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3.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
4.定期锻炼:保持适度的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消化功能。
五、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
1.养中益气汤: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香砂养胃散:适用于胃气虚弱,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闷等症状。
4.益气养阴汤:适用于气阴两亏,心悸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诊疗专家认为其主要与脾胃失调、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
针灸合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针灸合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朱冉飞;罗源【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合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2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
治疗组采用针灸与中药内服,对照组单纯服用中药,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灸合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单纯六君子汤。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六君子汤;针灸【作者】朱冉飞;罗源【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以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烧心、反酸、纳差、恶心及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具有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其发病多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有关[1],属中医学“胃痛”“痞满”范畴。
笔者采用针灸合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1.1.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2]:(1)含1个或1个以上下列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2)无引起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依据。
(3)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者。
1.1.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痞满”的相关标准和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4]制定。
凡具备以下主症加次症2项者即可诊断为脾虚气滞证。
①主症:胃脘部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
②次症: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呃逆;嗳气;疲乏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
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13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通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 yspepsia,FD)中医诊治规范(草案)”[1],对FD中医诊疗起到了规范作用。
近年来,在证候分布[2]、临证治疗、诊疗流程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2008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协作组”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在充分地讨论后,结合国内外现有诊治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提出疾病范围由FD拓展为消化不良(dyspepsia)。
在此基础上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消化不良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制订了“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
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
并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1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1.1定义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3,4]。
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胆、肝脏疾病等引起。
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FD。
其中F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4]。
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
1.2流行病学据统计,我国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05%、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5%[5]。
采用FD罗马Ⅲ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符合诊断标准者约占就诊者的28.5%[6]。
1.3发病机制OD以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为多见,消化系统恶性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在我国也不少见[7]。
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也可引起消化不良,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及硬皮病等。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茶碱、口服抗生素和补钾剂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而F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几方面[8]。
1.4病因病机本病多由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内伤外感、湿热中阻;日久失治、寒热错杂或虚火内盛、胃阴不足等所致。
诸多原因导致脾胃损伤,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形成食积、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阻于中焦,胃中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土虚木乘,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嘈杂、嗳气等一系列症状。
因此,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情志不畅和饮食积滞存在于消化不良发病的整个过程,脾虚气滞是中心病理环节[9]。
2诊断2.1临床表现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询问病史时需了解:(1)消化不良症状及其程度和频度;(2)症状的发生与进餐的关系,有无夜间出现症状以及症状与体位、排便的关系;(3)进食量有无改变,有无体重下降以及营养状况;(4)患者的进食行为、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5)有无重叠症状,如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6)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病因,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报警征象包括: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岁的初发病者、有肿瘤家族史等。
对有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行相关检查。
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或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及治疗更为有利。
2.2相关检查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者应在详细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
建议将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肝、肾功能以及血糖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必要时行腹部CT扫描。
对经验性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者可行H.pylori检查[10]。
对怀疑胃肠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患者,应选择相应的检查以利病因诊断。
对症状严重或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FD患者,可行胃电图、胃排空、胃容纳功能和感知功能检查,对其动力和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2.3诊断标准FD诊断可参照罗马Ⅲ标准[11]。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特点及其与症状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症状的模式将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但临床上两个亚型常有重叠,有时可能难以区分,但通过分型对不同亚型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对选择治疗将有一定帮助。
在以研究为目的时应进行较严格的亚型分类。
在FD的诊断中还需注意其与胃食管反流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等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重叠[8]的特点。
OD可参照原发病进行诊断。
2.4中医病名(1)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积滞”的范畴;(2)以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1]。
2.5证候分类标准(1)脾虚气滞证。
主症:①胃脘痞闷或胀痛;②食少纳呆。
次症:①纳少泛恶;②嗳气呃逆;③疲乏无力;④舌淡,苔薄白;⑤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
主症:①胃部胀痛;②两胁胀满。
次症:①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②痞塞不舒;③心烦易怒;④善太息;⑤舌淡红,苔薄白;⑥脉弦。
(3)脾胃湿热证。
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舌苔黄厚腻。
次症:①口干口苦;②身重困倦;③恶心呕吐;④小便短黄;⑤食少纳呆;⑥脉滑。
(4)脾胃虚寒证。
主症:①胃寒隐痛或痞满;②喜温喜按。
次症:①泛吐清水;②食少纳呆;③神疲倦怠;④手足不温;⑤大便溏薄;⑥舌淡苔白;⑦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
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疼痛;②舌淡苔黄。
次症:①遇冷加重;②肢冷便溏;③嗳气纳呆;④嘈杂泛酸;⑤脉弦细滑。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3治疗3.1辨证治疗(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加减。
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枳实、姜厚朴、木香、砂仁、醋元胡、法半夏。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柴胡、枳壳、川芎、制香附、苏梗、白芍、陈皮、法半夏、生甘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药物: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薏苡仁。
(4)脾胃虚寒证。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主方:理中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荜拨、制香附。
(5)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开痞。
主方: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生甘草、姜厚朴、炒神曲、煅瓦楞子。
3.2随症加减胃胀明显者可加枳壳、柴胡;纳食减少(早饱)者可加鸡内金,神曲加量;伤食积滞者加炒莱菔子、焦山楂等;胃痛明显痛可加金铃子、元胡;嘈杂明显者,可加吴茱萸、黄连。
3.3中成药治疗(1)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天3次;三九胃泰颗粒(无糖型):每次215g,每天2次;胃苏颗粒:每次15g,每天3次;达立通颗粒:每次6g,每天3次。
适用于气滞证。
(2)枳术丸:每次6g,每天2次,适用于脾虚气滞证。
(3)金佛止痛丸:每次5g,每天3次,适用于肝胃不和证。
(4)加味保和丸:每次6g,每天2次,适用于湿滞食积,脾失健运证。
(5)养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天2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6)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天2次。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7)虚寒胃痛颗粒:每次3g,每天3次;香砂养胃丸:每次9g,每天2次;温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
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8)荆花胃康胶丸:每次2粒,每天3次,适用于寒热错杂证。
3.4其他疗法针灸或针药联合也是治疗FD的重要手段,一些临床报道证明针灸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尤其对胃动力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功能,可能是改善FD症状的病理基础[12,13]。
体针疗法[8]中实证常取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
虚证常取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
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
4消化不良诊治流程(图1)图1消化不良诊治流程5疗效评定5.1症状疗效评价标准(1)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14,15]:主要症状指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
主要症状分级记录:0级:无症状,记0分;Ⅰ级: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记1分;Ⅱ级:症状中等,部分影响日常生活,记2分;Ⅲ级: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难以坚持工作,记3分。
①显效:原有症状消失;②有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③进步: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④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2)主要症状总体疗效评定标准[16]:按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总体改善百分率。
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80%为显效,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为进步,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为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时为恶化。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5.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3)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5.3胃肠动力学疗效评定标准目前认为核素标记闪烁测定胃排空是胃动力检查的金标准[17],液体试餐用In-DTPA标记,固体试餐用99mTc标记[18,19],通过用“99mTC”-鸡肝固相试餐,在餐后不同时间应用γ-照相机计数,测定胃内容标记物含量,由此计算胃的排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