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思想变迁
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_读梁启超_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_
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在刊于《新民丛报》第 2 号的《保教非所以尊孔
论》中, 梁启超对学术思想定于一尊之害有更痛切而 淋漓尽致的阐发。虽文字稍长, 但因其关乎梁氏对中 国学术的基本判断, 故仍完整引录如下:
我中国学界之光明, 人物之伟大, 莫盛于战 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及秦始皇焚百家之 语, 坑方术之士, 而思想一窒; 及汉武帝表章六 艺, 罢黜百家, 凡不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 而思 想又一窒。自汉以来, 号称行孔子教者二千余年 于兹矣, 而皆持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者, 以 为一贯之精神。 故正学异端有争, 今学古学有 争; 言考据则争师法, 言性理则争道统。 各自以 为孔教, 而排斥他人以为非孔教, 于是孔教之范 围, 益日缩日小。 浸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 公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 浸假 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 浸假而孔子变 为程伊川、朱晦庵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 王阳明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纪晓岚、阮芸台矣, 皆由思想束缚于一点, 不能自开生面。如群猿得 一果, 跳掷以相攫; 如群妪得一钱, 诟骂以相夺, 其情状亦何可怜哉! ① 而中国学术之萎缩衰敝, 也成为中国社会停滞不前 的根本原因。 政治专制与学术一统既相缘而生, 为害甚烈, 梁 启超于是自觉以批判、破坏的姿态出现, 明确宣称: “一尊者, 专制之别名也。 苟为专制, 无论出于谁氏, 吾必尽吾力所及以拽倒之。 吾自认吾之义务当然 耳。”(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这与“新民”之道中以 “自由”为必不可少之义的论述也一脉相通。在《新民 说·论自由》② 一节中, 梁氏着重发明了“欲求真自 由者乎, 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的道理。他认为, 被 人奴隶并不可怕, 最悲惨的是自我奴隶, 那便会堕入 万世沉沦而永无超拔之日。 文章区分出“心奴隶”的 四个种类与解除之道, 而列于首位的正是“勿为古人 之奴隶”。 甚至说:“要之四书六经之义理, 其非一一
梁启超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进 化 之 现 象 而 求 得 其 公 理 公 例 者 也 ” 。 其 次 , 梁 启 超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史 学 研 究 中 的 主 体 与 客体 问题 , “ 学 问必 有可观 主观二 界 。 凡 客 观 者 , 谓 所 研 究 之 事 物 也 ; 主 观 者 , 谓 能
革 命 ” , 是 中 国 史 学 由传 统 转 向 近 代 的 开 创 者 、 奠 基 人 。 要 研 究 中 国近 代 史 学 , 粱 启 超
是不可 忽视 的标志性 人物 。对梁 启超 史学 思 想 的 研 究 , 大 部 分 的 学 者 都 以 《 史 学 》 为 新
开 端 , 以 欧 战 为 转 折 点 将 其 史 学 思 想 分 为 前 后 两 个 时 期 。这 样 的 分 期 , 既 抹 杀 了 粱 启 超 的 部 分 史 学 成 就 ,更 影 响 对 近 代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史学思 想研 究的广 度和深度 。鉴于此 ,本 文 根 据 中 国 近 代 社 会 的 发 展 情 况 和 梁 启 超 的 治 学 实 践 活 动 , 以 l O 和 i2 年 为 界 , 将 其 90 9 0
梁 启 超 是 绕 不 过 去 的 标 志 性 人 物 。 根 据 梁 启
是 “ 史 ” ,对 于 国 家 盛 衰 强 弱 的 原 因 没 有 君 已 , 已经 不 符 合 现 实 的 需要 了 。
总 体 上 来 看 , 在 这 一 时 期 , 粱 启 超 的 主 要社会 活动 是协助 其师 康有 为进行 “ 法 变
一 i 一
——一— —
文◎
蜃星 鲤
广西北海 )
叁旦 譬 翟 圈
梁 启超 史 学 思想 发展 的三 个阶 段
梁启超简介及新闻思想
• 第四个阶段是从1918年到1929年。1918年
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到欧洲游历,了解 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 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 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 界”。在这之后他到清华大学研究院从事 学术研究,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29年1 月19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病逝。
梁启超简介及新闻思想
•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 史学家、文学家。曾有人评价梁启超为中 国历史上的第一奇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人物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今天我们就 一同走近梁启超。
梁启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 东新会人,笔名有饮冰室主人、哀时客、 少年中国之少年、中国之新民等,是清末 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梁 启超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梁启超的一生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追随
时代进步的需要。从清末维新倡导变法,到民国 从政维护共和,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他对于中 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政治革命都作出了重要贡 献。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 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 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 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 新阶段。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三个阶段
• 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
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 文中。在文中,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 “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 情的通与塞。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 他指出,“中国受辱数十年”,就是因为上下不通,内外 不通。要改变这种状况,开设报馆是最好的方法。同时, 梁启超对怎样才能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还提出四条 要求,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 搜交涉要案”和“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只有这样,国家 才能“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梁 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学习借鉴西方、 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
梁启超三十自述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三十自述的主要内容梁启超三十自述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所撰写的自传体文章。
该自述于1912年在《自由日报》上连载,总共分为三十篇,记录了梁启超从幼年到成年期间的成长经历、思想变迁以及参与社会运动的经历等,对于了解梁启超的思想体系与历史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篇:“在家”的幼年时代梁启超在自述中首先回忆了自己的家庭背景,描述了在富裕家庭中的成长经历。
他提到西学东渐对自己影响的重要性,并倡导家庭教育应与时俱进、推崇科学知识。
第二篇:“课堂”的学生时代梁启超接着回忆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包括在国学私塾读书、到广东韦家桥学堂、到北京学习的经历。
他讨论了中学教育制度的问题,认为封建教育制度应向西方机制学校看齐。
第三篇:“出仕”的科举时代梁启超回忆了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以及考取进士后的官员生涯。
他强调科举制度的弊端,认为应实行一种以才能为标准的选拔制度。
第四篇:“发难”的社会时代梁启超谈到自己在天津参加政治运动、参与戊戌变法的经历。
他讲述了自己作为新政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的经历,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以及后来的失意与彷徨。
第五篇:“救民”的志业时代梁启超着重讲述了他在新政时期致力于国家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
他谈到了自己的反帝思想和对国家发展的期望,呼吁全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第六篇:“论战”的辩论时代梁启超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号召言论自由与对抗封建观念。
他回顾了自己在《申报》上的辩论活动,强调理性思辨与求真精神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篇章内容可自行发挥)总体来说,梁启超三十自述深入而详细地记录了他个人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变迁,以及参与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经历。
他通过自述让读者了解他的家庭教育背景、学术成长经历,思考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问题,谈到了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与抵抗。
自述中体现了梁启超的反思精神与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追求。
这些思想和经历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于学者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理解梁启超的思想都具有重要价值。
试谈梁启超及其史学方法
摘要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影响深远。
其史学思想以其人生经历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
在接收西方史学思想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完全接受到选择性接收的改变,在探究、梳理史学的过程中丰富了其史学思想体系,促进了我国史学思想的转型。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传统文化试探梁启超及其史学思想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
其一生最为人熟悉的便是青年时期曾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人之一,事败后与康有为均外逃,其后又在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活动,他倡导以相对温和的改良来改变国家的处境反对激进的革命。
辛亥革命之后在中国实行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彻底覆灭。
经过各方利益角逐袁世凯担任了总统,梁启超便曾进入袁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一职,之后因对倒行逆施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恢复皇帝制度的不满,对其严词抨击,之后一度加入了段祺瑞政府并担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一职,后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梁启超曾于1918年赴欧,在欧期间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于是在回国之后即主张发扬传统文化,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自1922年起便在清华学校授课直至1927年。
后患尿血症,因医生之误切错肾在经历众多变故之后于1929年病逝。
终其一生忧国忧民,走在探究国家复兴的时代前列,活动于政界、文化界、史界、教育界众多领域。
其众多言论在社会上都影响颇深,梁启超还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理论,这些活动使更多人了解西方、了解梁启超。
本文拟尝试写其在史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梁启超是19世纪-20世纪活动在中国众多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其史学认识及其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都与其在各领域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读书报告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读书报告张灏先生认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而这一思想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便是梁启超。
正因为处于过渡时期,所以梁启超总是纠缠与中西思想之间,体现了无比巨大的包容性,成为现代中国各种启蒙思想的发源地,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性”的丰富性,因此研究梁启超及其所处过渡时代的思想流变对于了解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和演变就极其重要。
一、经世致用思想的论述主线张灏对梁启超的研究沿着一条明显的主线,即:考察“儒家经世致用传统”在梁启超思想中的影响、侵蚀、转折乃至断裂这样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着从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到新民和新的国家思想转变,这里涉及的诸如梁启超与传统文化、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政治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革命与改良、破坏与保守、新旧人格理想等等关系问题,都被纳入这一论述之中。
所以在考察张灏研究的梁启超某个具体思想之前,必须先对“经世致用”思想做一番了解。
张灏在《宋明以来儒家经世思想诠释》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宋明以来儒家之经世思想的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指儒家入世的“价值取向”,这种入世精神是以政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淑世精神;第二层意义含义较广,相当于宋明儒家所谓的“治体”或“治道”,简单地说,主要是讨论在人世建立一个完满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问题,这层意义上的“经世”和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外王”同义,与“内圣”对举。
这层意义上的“经世”含义强调政治是人格的扩大,这里涉及到儒家的政治观问题,宋明以来的儒家一直强调“人格本位的政治观”;第三层意义就是通常所说的晚清“经世之学”,主要讲究如何由制度的安排,政府多种政策的运用,以及法令规范的约束以求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
知晓“经世”思想的具体含义之后,有必要了解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宋明以来的新儒学是一种以“仁”为核心观念的信仰,“仁”是一种双重准则的人生理想,一是自我修身,一是推己及人的“恕道”,这种“恕道”就可以用“经世致用”观念来代替。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年3月10日载《新民丛报》第3号,节略)吾欲画分我数千年学术思想界为七时代: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
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
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
四、老学时代,魏晋是也。
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
六、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是也。
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
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
其间时代与时代之相嬗,界限常不能分明,非特学术思想有然,即政治史亦莫不然也。
一时代中或含有过去时代之余波,与未来时代之萌蘖,则举其重也,其理由于下方详说之。
吾国有特异于他国者一事,曰无宗教是也。
浅识者或以为是国之耻,而不知是荣也,非辱也。
宗教者,于人群幼稚时代虽颇有效,及其成长之后,则害多而利少焉。
何也?以其阻学术思想之自由也。
吾国民食先哲之福,不以宗教之臭味混浊我脑性,故学术思想之发达,常优胜焉。
不见夫佛教之在印度,在西藏,在蒙古,在缅甸,在暹罗,恒抱持其小乘之迷信,独其入中国,则光其大乘之理论乎?不见夫景教入中国数百年,而上流人士从之者希乎?故吾今者但求学术之进步,思想之统一,不必更以宗教之末法自缚也。
生理学之公例,凡两异性相合者,其所得结果必加良。
此例殆推诸各种事物而皆同者也。
大地文明祖国凡五,各辽远隔绝,不相沟通;唯埃及、安息籍地中海之力,两文明相遇,遂产出欧洲之文明,光耀大地焉。
其后阿拉伯之西渐,十字军东征,欧亚文明再交媾一度,乃成近世震天烁地之现象,皆此公例之明验也。
我中华当战国之时,南北两文明初相接触,而古代之学术思想达于全盛。
及隋唐间与印度文明相接触,而中世之学术思想放大光明。
今则全球若比邻矣,埃及、安息、印度、墨西哥四祖国,其文明皆已灭,故虽与欧人交,而不能生新现象。
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
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
浅析梁启超护国运动思想
浅析梁启超护国运动思想(一)护国运动前中国的国情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近代化进程相比之前的洋务运动时期明显加快了,旧的观念在新兴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下被许多人抛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使得封建制度和思想逐渐瓦解,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气象,民主共和成为大势所趋。
1915年,袁世凯的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称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不能实行共和制,只宜实行君主制。
随后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胡瑛、李燮和等六人发起了筹安会,袁世凯的称帝行动正式开始。
在国内,袁世凯称帝倚仗的是自己的军事实力,二次革命后国民党的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国内已经没有可以和袁世凯抗衡的军事力量;外交上袁世凯又争取了帝国主义各国对其称帝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北洋系的冯国璋从一开始就是反对称帝的,在袁世凯称帝前更是准备和梁启超一起去北京劝说,这也为后来袁世凯手下各大将通电要求取消帝制埋下了伏笔。
1914年底,袁世凯改国务总理为国务卿,大封诸侯,种种复古做法,“举动越看越不对了”。
1915年初,袁克定在宴席上与杨度“历诋共和之缺点,隐露变更国体之意”。
同年5月,帝制传言越来越多,梁启超即与江苏将军冯国璋进京,想以冯国璋的军事实力和自己的辩才加以劝阻,在梁启超的自述中,冯国璋对他说:“我之辩说远不如子,子之实力亦不如我,必我与子同往。
子反复予以开导,我隐示以力为子后盾,庶几千钧一发,危机可挽。
”袁世凯称自己不会称帝,梁启超仍然存疑。
8月,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发表,随后杨度的“君宪救国论”也出现,“六君子”的筹安会成立,梁启超遂发表《异栽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驳斥,袁世凯充耳不闻,并于12月12日称帝。
(二)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思想的转变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曾附和其师康有为,发表“新中国建设一文”,主张虚君共和,仍旧是君主立宪者。
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后,梁启超不再继续坚持以前的政见,而是表示拥护共和。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摘要:在中国近代传播思想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堪称“报界巨子”,为近代中国报业界第一人,执舆论界之牛耳。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为研究课题,从其思想演变、思想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梁启超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据统计,他留下共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毫无疑问,梁启超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与领军人物。
作为去塞求通、开风气的时代主角,梁启超为中国办报思想的推进、新闻传播思想的定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的演变笔者认为,人的思想必与其人生阅历、见闻息息相关,而且,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外界环境等改变而发生变化。
梁启超的思想亦是如此,他的新闻传播思想围绕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为中心,以政治立场为风向,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梁启超是第一个以政治家身份办报的人,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
根据梁启超思想上的转变,可将其传播思想分为大致三个阶段:(一)萌芽期: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幼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给他灌输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舍生忘死、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
在师从康有为后,梁启超通过在万木草堂的学习,成为了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并称“康梁”,为改良主义摇旗呐喊,同时为一生的政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木草堂在当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济国利民的人才,立大志,明辨是非黑白,这为梁启超今后的传播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成熟期:戊戌变法失败至辛亥革命时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革命的风暴已不可逆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出现第二次办报高潮。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作者:张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许多史学理论,在我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十多年间他的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变化,我将从《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 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这三方面来讲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关键词:构建体系,史学思想,历史根源,转变。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许多史学理论,在我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史学界起了重要的影响。
他根据自己对史学理解,成功的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史学著作,其中对史学界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国历史研究法》。
我拜读了由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感概颇多,下面浅谈一下我读后的感悟,有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
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是梁启超于1921年秋在天津南开大学所作的讲演之后,对讲稿记录进行增减而成的;第二部分是《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和修正》;第三部分是《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梁启超在清华学校所讲,集录而成。
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研究法》更应该归为两类来进行比较学习,第一部分是旧有的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认识,可以归为第一类;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旧有的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时候梁启超的思想开始发生了改变,最后到《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史学思想体系彻底的转变,这可以归于第二类。
正如哲学中说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这种矛盾是否表现出来要看实际条件,当时机成熟了,矛盾就突显了。
梁启超的思想变迁
步
• 不变: ・保有真诚旳为国家着想旳品质,对祖国充斥希望。 ・有学识,善于吸收新思想,善于以文字为工具启发民智,传播 思想。
• 变:在不断探索中变化自己对中国前途命运旳看法和救亡图存旳 主张,以适应混乱旳形势
梁启超给我们呈现旳是一种敢于发声,有主张,不随声附和旳当代 人格,这也是他接受许多新思想旳体现,向人们展示了文章和思想 旳力量,这也为后来他在学术上旳成就提供了新旳启发。
改为另一种方式报效国家 • 不变:想要保有中华名族旳优异文化,不能全盘西化,但要坚定向
前
流亡日本,打开新世界旳大门
• 体现:与康有为旳信,与孙中山等旳组党计划 • 思想:从保皇转向革命 ,教不必保,也不可保 • 变:保皇派旳思想开始动摇,学习了西方旳民主思想,初步建立
了近代民权观,内心埋下革命旳种子。 • 不变:保有对师傅康有为旳敬畏和想要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旳愿
• 体现:回国组建进步党,希望能在既有情况趋于稳定 • 思想:国权主义,反对国民党旳民权主义,以为民智未开,民权
只是空想,应该牺牲民权,服从国权,赞成袁旳专制主义。 • 本心上无变,但矛盾重重
袁世凯复辟,梁启超愤起反袁
• 体现:联合蔡锷将军,云南起义 • 思想:《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变:国家大局旳变革需要国民运动,不是靠精英阶层旳掌控 • 不变:思想意识形态中旳进化思想,社会只能向前发展,不能退
梁启超思想旳“变”与“不变
梁启超思想和政治立场旳变化历程
从师康有为,主张:尊孔保教,中体西用,西学中源 痛走扶桑,接触孙中山和西方旳政治思想 美洲之行,觉共和之弊端,重回保守 立宪失败,回国参政,主张共和 袁世凯称帝,梁启超愤起对抗
从师康有为,坚定旳改良派
• 体现:参加公车上书,传播改良思想,维新变法 • 思想:尊孔保教,中体西用,西学中源 • 变:摒弃了老式旳知识分子一心想要经过努力进入仕途为官旳思想,
从政治到文化:梁启超晚年思想的转向及其原因
从政治到文化:梁启超晚年思想的转向及其原因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梁启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他的思想以1918年为界发生反差巨大的变化。
梁启超最后十年退出“政坛”后,醉心于以中国古典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引入西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现代理念重新诠释中国古代文化。
标签:梁启超;晚年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文化主张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曾用笔名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主要领袖之一,同时也是清朝末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之一,戈公振先生曾评价他说:“我国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
”但以1918年为界线,梁启超形成二个前后有着巨大反差的思想。
一、梁启超晚年思想的演变过程(一)梁启超前期思想的形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大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
早期的梁启超信“民权”,以“进化论”与“民权”思想为理论基础阐明君政与民权的关系,这与他自幼研习典籍和受戊戌时期变法的思想密不可分。
他18岁随父入京,得阅介绍西方的书籍,借此开始留心西方文化制度。
他早期思想继承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认为像洋务派那样光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不够,应该在制度上做一些改变,比如在经济上要求变官办为商办或官商合办,提出“商战”的口号,在政治上初步提出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
〔1〕1895年梁启超与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上书,商议变法事项,开始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场变法中,梁启超在理论方面有了比以往更大的突破,他在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民权”思想,“民权”思想已然达到了资产阶级理论的高度,也是他超过改良派有着自身创新的地方。
而这一思想在他日后的理论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于戊戌变法的刺激,他抛弃“托古改制”等学术外衣,开始就整体的资本主义体系为载体做探讨。
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转变
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转变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在他短暂的五十多年生涯中,除了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建树外,其史学成就也令人敬佩。
梁氏史學思想不仅是引领中国传统史学变革的重要力量,而且他的史学思想“庞杂纷繁”,又“变化多端”,经常在中国传统与西来学术之间来回游走,使得后来人对他的史学研究“每每难得要领”12,以至于他自己也宣称“启超之学,则未能定论”90。
学界一般性的认识是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分为前期与后期,李华兴在《近代中国风云与梁启超的变幻》一文中指出,梁启超一生曾有过十次转折,第十次转折是梁“从传播西学,提倡新知,变为鼓吹‘东方文明’,复归‘儒家哲学’”,这与刘东在《梁启超文存》中指出的《欧游心影录》之后的梁启超在时间上基本上吻合,如刘东说言,这是梁启超“未竟的后期”。
关于这一时期梁氏的史学思想被看作其史学思想的后期,而《欧游心影录》也被看作梁启超后期史学转变的标志。
其主要的特征是从西学回归到传统史学,与晚清张之洞等人所提倡的“中体西用”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以至于梁启超晚年遭受了很多批评,诸如孙中山、章太炎、严复等名流都斥其为“反复小人”“言屡易端,难于见信”,但仔细考察,在梁启超晚期史学思想的转变,与“中体西用”之学两者有1/ 14本质性的区别。
梁氏后期史学思想,对于西学在批判中继承,对于传统史学在弘扬中批判,其所体现出的梁氏史学二重性远比“中体西用”来的更有远见。
本文希望通过对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梳理,勾勒出梁启超在“未竟的后期”所展示的史学二重性,揭示梁启超晚年对于西学与传统史学的真实态度。
一、梁氏后期史学思想转变的背景与原因在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中,西方史学思想已经不在是他在高呼“史界革命”时那般神圣与向往,而更多的是对西方史学多了一丝理性的批判,不在将其看作无可替代的学术源泉,而此时的传统史学也重新焕发出新的色彩。
对于梁启超产生这个转变的原因,绝不是简单地归结于对西方世界的失望,或者是梁启超潜在的传统史学因子的激发可以解释清楚的。
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
梁启超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 变观念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启示
梁启超的观念对现代社会的意 义与价值
梁启超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念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思考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abc 汇报时间:20X-XX-XX
进步和发展。
梁启超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
从天下观念到世界观念的转变
天下观念:以中国为中心,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和典范 世界观念:意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文化和价值观,强调国际合作与交流 转变原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以及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转变意义: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根基: 梁启超虽然接受 了西方的思想, 但他也深受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使得他的世界 观念具有独特的
中国特色。
民族危机意识: 清朝末期的民族 危机意识对梁启 超的世界观念产 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识到中国需 要改革和进步才 能在世界舞台上
立足。
社会责任感:梁 启超具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他 通过自己的世界 观念来思考如何 推动中国社会的
梁启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转 变
传统天下观念及其影响
传统天下观念的内涵
传统天下观念认为天下的范围是以中原为中心,其他地区为边缘。
传统天下观念强调的是君主的权威和统治,认为君主是天下万民之主。
传统天下观念认为天下的治理方式是依靠礼乐制度,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和礼制规范。 传统天下观念认为天下的秩序是依靠封建制度来维护的,各个地区、民族之间存在着等 级和尊卑的差异。
传统天下观念对人类社会认知的影响
传统天下观念的核心思想
传统天下观念对政治、经济、 文化的影响
梁启超的变法维新
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重光,号梁半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背景、思想和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变法维新思想。
一、梁启超的背景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清朝的进士,家境优渥。
他自小聪明好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
然而,他在接触到西方文化后,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制度和观念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他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变法维新。
二、梁启超的思想梁启超的思想主要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和进化论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进行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他主张要以科学为基础,以民主为目标,以教育为手段,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政治方面,梁启超主张要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体制,实行宪政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和“君主共和”的思想,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君主制度来实现民主政治。
在经济方面,梁启超主张要进行经济改革,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自由贸易和产业化。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问题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和保守观念的束缚,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在教育方面,梁启超主张要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普及教育,培养人才。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的实践梁启超在实践中积极推动变法维新。
他曾参与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重要的政治运动。
他在戊戌变法中担任了重要职务,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在辛亥革命中,梁启超也积极参与,为推翻清朝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此外,梁启超还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曾创办过南洋公学和北京大学等学校,为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史学逐渐转变为以史事本身的研究为主,重视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形成了独特的史学思想。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思想内涵、主要观点和影响等方面,对梁启超史学思想进行述略。
一、思想内涵梁启超的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历史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等方面。
梁启超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主张作为史学家应当客观认识历史,并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事实。
他认为历史应当以事实为基础,重视历史实证、逻辑推理和科学验证,在史料和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历史分析和研究。
梁启超还主张史学应当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历史理论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历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理论。
在史学方法方面,梁启超提出了“视野、严肃、方法、诚实”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强调史学家必须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看清历史的全貌和内在规律;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精心研究历史事实和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包括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历史分类、历史比较和历史分析等;必须诚实对待历史,不偏不倚地还原历史真相,坚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历史的价值方面,梁启超认为历史在塑造时代精神、传承文明和启迪人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他强调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认为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和总结,更应当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借鉴和启示。
历史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主要观点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1. 历史研究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
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是要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情感偏颇。
他提出历史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对历史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摒弃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确保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 历史研究应当注重科学性原则。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要遵守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历史事实的描述和分析、历史理论的建立等,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追求历史的全面和真实。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
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梁启超一生创办和支持过的办刊有17家之多,撰写的文字达1400多万字,其一生报业生涯有27年,在中国新闻史上罕见至极。
有人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规划为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
我个人认为,其办报社、人报社编辑等主要是为了发表其对社会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也就是说,利用新闻报刊这些媒体,发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总可以从他思想可以窥探出来,而其思想的活动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列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
因而我的观点是,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来分析他的新闻思想的发展。
一、新闻服务于政治变法宣传,主要针对于封建大地主阶级。
梁启超出生在半耕半读的家庭环境,从18岁(1890年)时,才接触《瀛环志略》(主要有全球和各国、各地区的地图的一本书),此时他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20岁时主张维新变法,此时的他在家里已经研究了一年多的新发了。
而在他23岁(1895年)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的接触新闻界。
是年他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而为了宣传新法,创建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附《京报》发行。
梁启超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
七月有协助康有为创办“译书局”即“强学会”后改为“官书局”。
24岁时任《时务报》主笔。
我个人认为,到此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新变法”的服务的,宣传变法。
他在文章里写到“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他把报纸比作为人的五官,没有报纸也就没有外界的消息,那么就像一个残疾人一般。
因而,在他认为报纸是宣传政治变法的重要手段。
二、新闻可以开民智,主要针对于广大民众、文学界人士、封建士大夫。
25岁时(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的聘请,前往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他在课堂上宣传“开民智、伸民权”。
并协助经元善、陈敬如等在上海创办女学堂,还与黄遵宪一起,提倡“诗界革命”。
梁启超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梁启超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梁启超(1873-1929)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人。
他生于晚清,逝世于民国时期。
他的思想和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梁启超的思想发展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从保守到进步,再到激进的演变过程。
在其早期,他信奉儒家传统,主张“知行合一”、“君子好学以贯其志”,并且对于中国文化本身充满了自信和信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启超与其他西化派思想家接触颇频,开始发生思想变化。
他开始支持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明,提倡西式民主和自由主义,观点上逐渐趋向自由激进,追求中国的近代化。
梁启超的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晚清时期外力侵略、内忧外患,使得人口频繁流离失所,并且面对权贵的压迫、剥削与弊病,社会问题深重。
同时,智慧人对中国文化的内部危机和独裁腐败的政治实现,有了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中国发展和改变的必要性。
梁启超也因此逐渐转变立场,并坦言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有勇气接受新思潮并且把新的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培养自己和社会的现代化。
二、梁启超的思想内容1. 学术哲学梁启超主张儒家与西方哲学相结合,相信维持中国文化核心的同时,吸收西方知识来发展学术思想,特别是对于范畴的品质和定义的研究。
他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不是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而是关注思想的本身,品质和本体性的形式化。
由此也形成了“大一统”理论和“独立自主”理论,这种立场上的不拘泥于传统与尊重西方对于中国提出的批评,也成为了梁启超终身学术贡献的重要方面。
2. 政治理论梁启超反对传统封建的专制与腐朽的制度,主张自由、民主、人权和平等。
他在社会兴衰变迁中,在思想变革中推崇“民主主义”、“共和主义”的理念,创立了许多新思想。
他认为,对于政治伦理的分析、官位权力的基础、议员与选民的制度、派别对立的效力,都应被在中国推广。
他提出的“共和君主”论获得了不少支持者,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略论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革命思想之转变
略论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革命思想之转变内容摘要: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代表性人物,在护国运动时期一改以往改良风格,反而主张暴力革命,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思想转变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从梁启超“流质易变”的本性、改良派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强烈爱国心的驱使和客观的历史环境选择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梁启超革命思想改良派护国运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大多数人只看到他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却忽视甚至抹杀他对护国运动的贡献。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其思想多变,尤其是在革命思想上,时而高唱暴力革命,时而主张和平改良,时而坚持君主立宪,时而赞成民主共和,似乎不可捉摸。
但是我们只要联系当时社会的实际,应该明白这些都是鉴于不同历史环境、不同政治形势的一种应激反应,是进步的、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梁启超一向主张和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他还认为“毁灭一个业已建成的共和国恰恰同革命者推翻君主政体是同样性质的行动,不管是君主政体,还是共和政体,他只拥护进步,而革命始终阻碍进步” [1]。
但是在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之时,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革命”这种极端的方式,发动了护国运动,其内在的原因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本文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革命思想转变的原因这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时代背景劳累。
虽然辛亥革命冲垮了旧的统治秩序,但袁世凯却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以袁世凯为代表的独裁势力取代了清朝的封建势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失败了。
然而,袁世凯窃取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是在“拥护”共和的面纱之下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复辟帝制。
但是,当时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都没有看清楚他的真实面目,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人,试图在袁世凯的领导下,利用政党,组织责任内阁,以此来实现其政治抱负。
但是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袁世凯上台以后,开始积极准备复辟帝制。
1915年春、夏之间,袁世凯在军事上作了一系列的布置,通过裁撤各省都督改设将军,将北洋军分派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插曲: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立宪失败,回国参政,主张共和
• 表现:回国组建进步党,希望能在现有状况趋于稳定
• 思想:国权主义,反对国民党的民权主义,认为民智未开,民权
只是空想,应该牺牲民权,服从国权,赞成袁的专制主义。
• 思想:尊孔保教,中体西用,西学中源
• 变:摒弃了传统的知识分子一心想要通过努力进入仕途为官的思想,
改为另一种方式报效国家
• 不变:想要保有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不能全盘西化,但要坚定向
前
流亡日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表现:与康有为的信,与孙中山等的组党计划
• 思想:从保皇转向革命 ,教不必保,也不可保
梁启超思想的“变”与“不变”
旧时代的启蒙者,新时代的士大夫
第五组
梁启超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变化历程
从师康有为,主张:尊孔保教,中体西用,西学中源 痛走扶桑,接触孙中山和西方的政治思想
美洲之行,觉共和之弊端,重回保守
立宪失败,回国参政,主张共和 袁世凯称帝,梁启超愤起反抗
从师康有为,坚定的改良派
• 表现:参加公车上书,传播改良思想,维新变法
• 变:保皇派的思想开始动摇,学习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初步建立
了近代民权观,内心埋下革命的种子。
• 不变:保有对师傅康有为的敬畏和想要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的愿
望。
美洲之行,转为保守?宪政也!
• 表现:《新大陆游记节录》,从美洲归来后,言论大变
• 思想:因国民程度不及格,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
• 本心上无变,但矛盾重重
袁世凯复辟,梁启超愤起反袁
• 表现:联合蔡锷将军,云南起义
• 思想:《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变:国家大局的变革需要国民运动,不是靠精英阶层的掌控
• 不变:思想意识形态中的进化思想,社会只能向前发展,不能退
步
• 不变: ・保有真诚的为国家着想的品质,对祖国充满希望。 ・有学识,善于吸收新思想,善于以文字为工具启发民智,传播 思想。 • 变:在不断探索中改变自己对中国前途命运的看法和救亡图存的 主张,以适应混乱的形势 梁启超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敢于发声,有主张,不随声附和的现代 人格,这也是他接受许多新思想的体现,向人们展示了文章和思想 的力量,这也为后来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提供了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