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

合集下载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山西省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为39586元,而农村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7537元,差距接近两倍。

其中,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奖金和产权收益,占可支配收入的85.0%,而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村土地经营和家庭副业,占可支配收入的77.5%。

考虑到消费物价指数的不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更加严峻。

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更多地用于生活必需品,如住房、交通、教育和医疗等,而农村居民的支出则更多地用于食品和日用品。

因此,该差距比实际收入差距更大,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更为明显。

1.经济结构不同山西省经济主要以重工业和煤炭为主,农业和服务业相对不发达。

城市的经济活动更为多元化和高效,更多地依赖于产业和服务,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更丰富的工作机会和收入。

而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受到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且主要依赖于本地农业产业,因此其经济增长速度有限,创造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也相对较少。

2.教育水平不同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质量优势,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技能,这对于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很多人缺乏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比较低。

3.政策支持不同城乡地区的收入差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支持的不同。

政府倡导的政策通常更关注城市居民,例如城市的就业保障、社保、房地产等,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

然而,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农村居民的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困难。

1.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可以积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推动区域间发展的均衡,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将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机会,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研究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研究
本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收集自1994年来的近15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对包括人均GDP在内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内各地市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差异,这些差异在时间推移下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研究还发现,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动力,从而塑造了山西省当前的经济格局。本研究旨在为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揭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摘要通过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山西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格局——核心、外围和网络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区域间经济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山西经济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山西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极辐射功能中心城市山西经济最近两年经过金融危机的低谷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山西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城乡收入,较先进地区,差距仍然显著。

从省内来说,省内各地区经济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建立省内协调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一、山西区域经济现状1、山西行政区域简介山西省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六个地级市和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五个地区。

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

其中太原市包括8区2县,人口401万;长治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5万;临汾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6万;运城市包括4区4县,人口297万;大同市包括4区3县,人口270万;侯马市包括4区3县,人口281万;晋城市包括4区2县,人口211万;朔州市包括3区3县,人口 234万;阳泉市包括3区2县,人口 198万;忻州市包括3区2县,人口 208万;吕梁市 3区2县人口 201万2、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

全省土地中含煤面积占到40.4%。

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中部盆地和西部山区。

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

从山西各地区的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最主要就是煤炭等资源性产业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地位,山西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太原为11.2,大同为36.7,阳泉为29.68,长治为38.17,朔州为54.35,忻州为21.7,吕梁为14.42,晋中为13.58,临汾为17.17,这些地区都是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只有运城市不以煤炭工业为重点。

山西省转型期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山西省转型期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 0 o 2 一O . 一O . 6 4 98 O. 4 3 3 2 一n 7 2 3 8 O . 7 7 6 4 —0. 2 O6 1 3 —0 . 41 4 4
中西地带之间或省际之间的收人差距 ,而对省 内农村居民
收入 区域 差异 问题研 究较 少 。因此 作为 资 源丰 厚 而经 济欠 发 达的 山西省来 说 ,要 实 现转 型跨 越 发展 ,必 须客 观 全面
差 距 问 题 作 过 深 入 的研 究 ,包 括 张 平 ( 1 9 9 2 ) 、万 广 华
由于各个 指 标 原 始 数 据 的 量 纲 不 同 ,本 文 采 用 z—
S标准差)对各个指
标 的原始 数据 进行 了标 准化处 理 。
表 1 各指标 的标准化值及 经济发展 水平值 E D
年 份 G D P P C G D P R G D P P C R T I P G D P G E D
( 1 9 9 8 ) 、李 实 ( 1 9 9 9 ) 等 ,其 中大 多数 研究 集 中在 我 国东
1 9 9 9 —1 . 2 1 3 0 —1 . 2 0 7 8 —1 . 5 4 5 3 一1 . 0 0 ∞ 0 . 9 3 O 7 1 . 4 : 3 7 —1 . 1 9 0 2 2 0 o 0 一1 . 0 6 4 9 一1 . o 7 o 8 —0 . 7 9 81 —0 . 9 91 8 1 . O 3 3 5 n 3 4 0 4 0 —0 . 9 7 o 9 2 0 o 1 一O . 8 9 o 9 一n 8 9 7 3 ~0 . 5 5 3 3 —0 . 8 6 2 4 1 . 2 3 9 2 2 . o 2 5 7 4 —0 . 8 61 3
发展进行 了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分析 ,得 出农村居民收入 区域差异是经济发展 的格兰杰原因,在 中长期

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太原市区域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对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一、太原市三大区域经济概况目前,太原市区划分为三个区域:1. 中心城区:包括小店、迎泽、杏花岭、万柏林、晋源五个区。

2. 卫东商圈:东跨云路、南跨滨河路,西界康家村街,北过卫东城门口大街的区域。

3. 高新区:位于太原市北部,作为太原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包括长治路以东、清徐路以北、登封路以西以及三墩山片区。

三大区域的GDP总量:“中心城区”为295.5亿元,“卫东商圈”为153亿元,“高新区”为143.9亿元。

1. 空间位置因素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较为明显,它位于太原市中心,拥有较完善的市政设施和交通网络。

而卫东商圈和高新区都位于太原市的边缘,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2. 产业结构因素中心城区的产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其中金融、商贸、餐饮等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而卫东商圈和高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能源与环保技术等。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和优劣势。

3. 城市化水平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太原市的各个区域城市化水平不同。

中心城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卫东商圈和高新区则相对落后。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区域人口数量、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因素,从而影响了其经济发展水平。

太原市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该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这些差异,会造成以下影响:1. 资源浪费: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各区域的资源,而是重复建设,将浪费有限的资源。

2. 人才流失:由于各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过大,这也会引起人才的流失,无法满足各个区域的经济建设要求。

3. 区域间竞争:由于经济差异的存在,各个区域也开展不同的经济竞争,可能会使得太原市整体的经济协调发展受到影响。

1. 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为各个区域的经济建设提供先决条件。

山西省区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山西省区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维普资讯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 0 o2 0 8 N . T ERRI TOR & NAT AL RE OU Y UR S RCE T S S UDY ・1 ・ 3
文章编号:03 7 5 (0 80 - 03 0 10— 8 32 0)2 0 1 - 2 基金项 目: 运城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项 目 ( 06 3 4 200 1)
会零售商品总额等 8项具有代表性 的评价指标 , 对全省 1 1个地级市经济实力进行 了综合评价 , 并揭示 了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
关键 词 :区域 经济 ; 济 实 力 ;空 间差 异 ;山西 省 经
E o o i ses e ta d t es a i l i e e c fr g o h n iP o i c c n m ca s sm n n h p ta f r n eo e in i S a x r vn e d n
Ke r  ̄6oa eoo y eoo cpw rsa a df rne S ax Poic ywo ̄: n cn m ; cnmi o e;p t ieec; h ni rv e l i l n
区域经济差异 为区域发 展理 论研 究 的核心内容之一, 也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 中一个普 遍问题 Ⅲ, 因此 , 区域经 济 差 对 异 的研究成为制 定区域经济 发展 政策 的 重要依据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吸引了不少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随着研究 的深入, 对 区域经济差异 的研究从地带之 间, 省级 之 间过渡 到县域经济差异 。 山西 省位 于我
Ab t a t T er g o a c n mi i aiiso h n i r v n e s ro sy af c ep vn e S c mp e e sv u l i g o l o cey s r c : h e in l o o c d s r e f a x o i c , e u l f t t r i c o r h n ie b i n fawel f s it e p t S P i e sh o d — o

中部六省的经济差异现状及评价

中部六省的经济差异现状及评价
年 来 的 最 低 点 . 后 又 缓 慢 增 加 , 势 随 趋 平 稳 .在 2 0 0 7年 六 省 的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的过 程 中 . 其 需要 分 析六 省 经济 的差 尤
异性 . 免 经济 的重 复建设 。 避
G P指 数都 处 于先 上 升 后 下 降 随 后 又 D

中 部 经 济 逐 步 走 向 相 互 补 充 、 互 协 作 相
直 处 于 缓 慢 上 升 的 状 态 . 余 五 省 的 其
的第 三产 业 增 加 值 占 GD P比重都 处 于 不 稳定 的增长 速度 2 0 0 4年 , 省 的第 六 三产 业 增加 值 占 G P比重 均 达 到 近五 D
( ) 展 成 本 差 距 显 著 。在 2 0 年 、 4发 05 20 0 6年 和 2 0 0 7年 这 3年 中 . 山 西 省 的 单 位 GD P耗 能 虽 然 在 缓 慢 减 少 . 是 它 但 都 还 排 在 中 部 六 省 的 第 一 位 . 且 远 远 并
充 、 调 发 展 给 出 了具 体 的 量 化 论 据 。 协
关键 词 : 中部 六 省 ; 济 差 异 性 ; 价 经 评 中 图 分 类 号 :0 15 F 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减 少 . 西 省 的 单 位 G P耗 能 位 于 中 部 江 D 六 省 的 最 后 一 位 ( ) 业 结 构 均 衡 发 展 。 中 部 六 省 5产
年 以 来 . 部 六 省 的 人 均 财 政 收 入 和 人 中
均 城 乡存 款都 一 直 处于 不 断增 长趋 势 山西 省 的人 均 财 政 收 入 和 人 均 城 乡 存
款 的 增 长 幅 度 很 大 . 远 远 大 于 其 他 五 并

山西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分解分析

山西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分解分析

加 权 变 异 系 数 对 山西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构 成 进 行 了空 间 分 解 和 产 业 分 解 , 出 了 相 关 结 论 , 提 出一 些 促 进 得 并
山西和谐发展 的政 策建议 .
关 键 词 :山 西 ; 区域 经 济差 异 ; 解 分 析 分
中 图分 类 号 :10 4 K 0 F2. ;91 文 献 标 识 码 :A
山西师 范大学学报 (0年 1 2月
J u n l fS a x r l U ie st o r a h n iNoma n v ri o y
Naur lSce c iin t a in e Ed t o
V0 . 4 No 4 12 .
区域 经 济差异 的构 成进 行 分解 ¨ . J 目前 , 已有 的关 于 区域 经 济 差 异 的研 究 大 多 集 中在 我 国地 带 之 间 和 省
际 的差 异变化 , 对 而言 , 相 针对 我 国省 区 内部 经 济差 异 的研 究较 少 . 国地 域 辽 阔 , L众 多 , 多 省 我 人 I 许
进行 : 是采 用 T e 系数 对 区域 经济差 异 的空 间构 成进 行 分解 , 一 hi l 二是 采用 加 权 变异 系 数 方 法对 区 域 经济
收 稿 日期 : 0 0 —1 2 1 ̄33 基 金 项 目 : 西 省 软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山 主体 功 能 区建 设 与 山西 区域 经济 发展 研 究 ” 2 00 13 -3 . (0 84 0 90 ) 作者简 介 : 常瑞 敏 (9 7 ) 女 , 西 襄垣 人 , 大 学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20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从 事 人 文 地 理学 方 面 的 研究 18 一 , 山 宁夏 09级 主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 中图分 类号 ]F2 17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 10 — 42 (0 0 5 07 一 2 05 63 2 1 )4 — 0 5 O 本 文分 析步 骤分 为两步 ,在第 一步 中 ,本 文利 用变 异 系数 和基尼 系数来 分 析山西 省经 济差异 特点 。公式 G P有 很 强 的 D
3 分析 方法及 结果 分析
3 1 数 据来 源和 分析步 骤 .
相关性 ,人 均煤 炭 销 售量 高 的地 区 ,其人 均 G P也 相 对 D
高 。山西省 内 ,除 了运 城 的人均煤 炭产 量很低 以外 ,其 他 地 区的人均 煤 炭 产 量 水平 都 远 远 高 于 全 国的 人 均 煤 炭 产
山西省 内区域经 济差异 演 变特 点进 行分 析 ,得 出山西经 济发展 差 异逐渐 缩 小 ,呈 阶梯式 下降 的特 点。据 此将 山西省 经济 发展 差异分 为 19 - 19 9 2 9 3年 、19 - 2 0 9 4 0 2年 、2 0 - 2 0 0 3 0 8年 三个 阶段 ;并通过 定 义 M 变量 ,运 用回 归分析 方 法得 出经 济差异 缩 小的原 因与 市场对 煤炭 的需 求和煤 炭行 业的政 策 直接相 关 ,在 此基 础上提 出 了相应 的建议 。 [ 关键 词 ] 区域经 济差异 ;基 尼 系数 ;变异 系数
第 二步 中 ,本 文把 19 9 2年 的各 地 区人 均 煤 炭 销售 量 前 五位 的地 区归 为第 一 类 地 区 ,包 括 :太 原 、大 同 、阳 泉 、晋 城 、朔 州 。其 余 地 区 ( 含运 城 ,因 运 城 煤 炭 产 不
量 很低 与 其 他 地 区 没 有 可 比性 ) 为 第 二 类 地 区 ,包 括 : 长 治 、晋 中、忻 州 、临汾 、吕梁 。在此 ,本 文定义 M =第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原因的实证检验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原因的实证检验
R EN ei W ’, LI Yan z U — e
(1 JIb ma in o lg . [ r to C le e. S a xi 7 h n Agrc lue iut r Un v ri iest y, T i u h n 0 0 0 , C ia; a g S a xi 3 8 1 hn
任伟 ,刘 艳 泽
( .山西 农 业 大学 信 息 学 院 ,山西 太 谷 0 0 0 ;2 1 3 8 1 .山 西农 业 大 学 经 贸 学 院 , 山西 太 谷 0 0 0 ) 3 8 1
摘 要 :采 用定 量 分 析 的 方 法 ,运 用 山 西 省统 计 年 鉴 和 中国统 计 年 鉴 的 官 方数 据 ,对 l 1市 经 济
中 图分 类 号 :F 6 . o 1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l 7 - 1 X ( 0 0 60 3 一 4 6 18 6 2 1 )0 — 7 Z0
Te tt eCa s so g o a o o i s r pa c n Sh n iPr v n e s h u e fRe i n lEc n m c Dic e n y i a x o i c
Ab ta t Usn h t o s o u n i tv n l ss a d o f ild t fS a x S a it a a — sr c : ig t e me h d f q a tt i e a ay i n fi a a a o h n i tts i lYe r a c c
b ok a o nd Chia St ts ia e r o n a itc lY a b ok,Thi a re a i st a e fe on m i o t s r p s p pe x m ne hec us s o c o cgr w h dic e — an y o iis i c f11 te n Sha xiPr vic . I o ds t a or i r d nd go r m e x n t e wil c n o n e tf un h tf egn ta e a ve n nte pe diur l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源自于各地资源的禀赋不同。

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而这些资源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源的禀赋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特色发展方向。

比如,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山西省,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产业;而海沿岸的广东省则凭借其丰富的水资源和港口优势,发展了以制造业和贸易业为主的经济。

因此,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其次,资源禀赋的差异还会导致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

资源的稀缺性会激发资源拥有者之间的争夺和竞争。

比如,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成为不同国家之间争夺的焦点。

而中国的西部地区由于拥有大量的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成为东部地区企业进行资源拓展的重要目标。

这种竞争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完全。

然而,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政府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好的政策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比如,中国的沿海地区由于政策优势和开放程度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资源丰富但政策环境不佳的地区,经济可能会陷入资源依赖型发展,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此外,技术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禀赋的差异可能激发地区内的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比如,南京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而缺乏资源禀赋的地区,可能通过技术创新来填补资源的缺口,实现经济发展。

总之,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

然而,政府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以及技术创新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Ab t a t Al n i h ie o e mi d e s a e i sr ii g S a x s e o o c d v l p n r b e h s c u e h o en n 8a d sr c : o g w t t e r ft d l t t ge asn 。 h n i c n mi e e o me t o l m a a s d t e g v r me t n h s h r p t e s h lr 8 h g te t n F r a l n i . S a x 8 lc l ai n c n t u e y t e c u t k s s a x o t b td t t e wh l i c oa ih at ni , o o g t l o me h n i o ai t o si t d b h o n r ma e h n ic n r u e o h oe z o t y i
中圈分类号: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山西 区域经济发展 的现状及对策
张 蒙 ,贾文毓 李建华 2 1 西 范 学 市 环 科 学 , 西 临 00: 山 大 生 工 学 ) , (山 师 大 城 与 境 学 院 山 汾 402 西 学 物 程 院 . 14.
摘 要: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 出与实施 , 山西的经济发展 问题引起 了政 和学者的 高 关注 ; 以来, 腑 l 度 长期 国家对 山西的定位使得 山西在
Z AN Meg e S h l f ra n ni n etl c neS ax o l Ivr , i e 4 0 4 C ia H G n t co bna dE v o m na Si c ,hn i r l eB Ln n0 10 , h ) M( oU r e N ma U i i f n

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的优 化配 。
企业 的 合法 利益 。此 外 , 湖北 省 对外 贸易 的 发展 还需 要 困地 制宜 ,因时 制宜 。具体 分析 各 种情 况 , 以制定 娟心 的 疗案 。 ( 七)学会利用金融手段规避损失 、应 该 学会 利用 金 融手 段 , 与金融 f 机 构展开 合作 , 住 人民 币_ 或者 回落 的 抓 丁 { 值 有 利时机 , 展相 关业 务 。 妙 利用 金融机 开 巧 佝 的相 关业务 ,为企 业 的 发展 保 驾护航 , 规 避 险 ,降低损 失 。另 外 ,企业在 经营 中规 避 汇 兑 险要 注 意的主要 有 如 卜 L 方面 : 』个 出 口企 业在 签约 之 后尽 可能 缩短 收 汇时 间 , 加快 应收 外汇 账款 的 回收速 度 , 取尽 快结 争 f r。企 业要 求 对 方 预 付 款 的 首付 比例 由 1 0 02%提高 到 3 (o 少远 期 ̄ f t例 , 04 /  ̄ ,减 fLR , t 争取 客 广提 前付 款 等 。( ) 一些 客户尽 量 1 2 对 争取 采崩 第二 方 货 币结算 ( )在 核算成 本 3 肟 ,将 率升 值 风险 留出~・ 成本 空 间。 定的
外贸易的影响[・ J 商业研究,2 0 ,() 】 06 B_ 6 杨帆, 陈继生等. 民币升值压力根 人 源探 究[】管理世界 月刊 ,2 0 ,9 : J. O 4 ()
【 考 文献 】 参 1 、赵子铱. 论人 民币汇率机制 改革对 我 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商场现代 J.
化 ,05 ( . 20 ,) 5
2 、姚铁明 。 民币汇率 升值预期对我 人 国纺织业的影响[】黑龙 江对外经贸, J. 20, ) 06( . 6 5 李燕, 王雪坤 . 民币升值对中部地 人 区外 贸 出 口 的影 响 及 建 议 [】 国际 贸 J.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区域分析以及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课题,这对于促进我国区域间的竞争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即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为例,对其区域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以及设施配套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六省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既能稳定增长又能促进协调两者兼顾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特点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政策只针对落后或结构衰退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有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过多倾斜于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

在这一战略中,中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稳增长、促协调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概述(一)区域差异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只是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覃成林把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定义为在中国区域经济主体中已经产生了区域经济权力利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一种重要区域经济现象,作者明确指出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中产生了区域主体经济的不公平与不合理问题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区域性问题。

[1](二)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在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这个问题上,大多数的学者观点都是较为一致的。

李保平、肖金成、陈文晖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指出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外开放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差异政策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和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同。

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迅速发展,比重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分强调地区所谓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经济论坛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山西省为例李园园(山西财经大学环境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复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知识的阐述以及对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分析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山西省1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增长速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或不同的经济实力,导致空间上呈现出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同时存在。

山西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明显差异,如何缩小各地区的差距来达到促进山西省整体和谐健康发展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2山西省区域经济指标评价本文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对本省的11个省辖市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分析。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知识及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情况,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对比性等原则,采用特尔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9项指标,最后采用特尔斐法,结合各项指标对山西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以100分为标准确定9项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

具体9项指标权重分配如下: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占16分、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占14分、人均GDP (元)占22分、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占12分、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占6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占10分、第三产业比重(%)占8分、农民纯收入(元)占6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占6分。

2.2搜集与整理原始数据为了准确地分析山西省各地区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发展差异,搜集并整理了山西省11个市辖区2011年、2013年、2015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经分析,所确定的9项指标都属于正向指标。

因此,对山西省11个市辖区自2011年到2015年(间隔一年)的社会经济指标的9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

基于人均GDP的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基于人均GDP的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1 改革 开放 以来 山西省 区域 经济 差异 总体 变化 特征
人均 G P 一个地 区经济发展 水平的最直观有 力的反映 ,本文以 D 是 山西 省 l 个地 市 1 8- 2 0 年 的人均 G P为基础数 据来分析各地 市 1 95 0 4 D 经济发展 的空 间差异 。
11 测量指标 .
20 年 06
第 1卷 6
第 2 期 4
收稿 日期:0 6 0 — 4 2 0 — 7 0
基 于人均 G P的 山西省 区域 经济差异分析 D
王 华 芳
( 山西大学黄 土高原研究所 , 山西 太原 ,3 0 6 000 ) 摘 要: 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衡是 改革开放以来 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 一。通过分
是最小的忻州市 的 4 3 , . 倍 经济较发 达的太原 (. 9 )大 同(. 5 ) 1 119、 9 1 0 、 0 8
阳泉( . 9 )长治 (. 2 )晋城 ( . 8 ) 朔州 (. 8 ) 1 4 、 2 0 1 2 、 0 8 1 9 、 1 5 1 3 相对 发展速 0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析 18 - 2 0 年 山西省 区域人均 G P差异 的变动特征 ,探讨 了差异产 生的原 因, 95 0 3 D 提
出我 省在今后注重发展效率的同时 , 注意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应
关键词 : 区域 经济差异; 均 G P; 人 D 山西 省 中图分类号 :0 1 F 6. 5 文献标识码: A
y 和 y 分别代表全省在时间 2 . 和时间 1 的人 均 G P D。
造成地 区经济差异扩 大的原冈是 多方 面的 , 但最根本 的是经济结构
方面 的差异 。 从各个 地市分析 来看( 见表 2 , )经济较发达的太原 、 、 大同 阳 泉、 晋城第三产业 比重高于全 省平均水 平 , 第一 产业 比重 则低 于全 省平 均水平 . 产业层次较高 ; 中 、 晋 临汾 、 运城 、 吕粱等经济发展 落后区域则产 业结构层 次较低 , 兰产 所 占比重小 , 一产业 所 占比重 大 。总体 来 第 k 第 看 , 省经济 发展 以第 二产业 占主导地 位 , G P增长 贡献最 大 ,o3 我 对 D 2o 年全省第二产 所 比重平均为 5. 6 %,各地市除忻州外第二产业 比重 6 均高于 5%。从第 二产业 内部分析 。 0 煤炭 产业 是带动地 区经济增长的主

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O. O 5l 61 O
0. 0 2 7 0 6 1
0. O 91 5 4 7 0. 0 43 99 0 0. 0l 7 5l 8 0. 01 0 60 9 0. 051 8 2 6
对整个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贡献率及权重 J , 本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值详见图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1
作者简 介 : 王 茜( 1 9 8 7 一) , 女, 山西临汾人 ,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 与环境科学学 院人 文地理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城 市规划 与 区域经济 发展 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 王 国梁 ( 1 9 5 5 一) , 男, 山西临汾人 , 山西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 境科 学学院教 授 , 硕 士生导 师 , 主要从事城 市规划 与 区域发展 、 世界政治军事地理方 面的研究.
山西师 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2 7卷 第 3期
2 0 S h a n x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V o 1 . 2 7 No . 3 S e p t .2 0 1 3
1 . 3 指标 的权重
每个 指标 因素在 城 市化水 平 指标 体系 中所 起 到 的作 用是 不 同的 , 因此要 对 每项指 标 因素赋予 权重 . 一 般 确 定权 重 的方 法有 主观 赋权 法 、 客观 赋权 法 和主 客观 集成 赋权 法 , 本 文采 用主 观赋权 法来 确定 指标 的权 重, 同时根 据 专家 小组 的经验并 结 合 山西 省情对 准 则层 产业 结构 和城 市环境 权重 略作 调整 , 得 出每项指 标

山西省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山西省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2 . Ge o g r a p h y T e a c h i n g a n d Re s e a r c h Gr o u p , Xi n z h o u No . 1 0 Mi d d l e S c h o o l , Xi n z h o u , S h a n x i 0 3 4 0 0 0 ;
s t a n d a r d d e v i a t i o n ,c o e ic f i e n t o f v a i r a t i o n a n d T h e i l i n d e x , t h i s p a p e r t a k e s 1 1 c i t i e s i n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a s t h e s t u d y u n i t , c o n d u c t s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r e g i o n a l d i s p a r i t i e s o f t o u r i s m e c o n o my i n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 2 0 0 1 t o
在 分析旅 游经济 区域差异影响 因素的基础上 ,提 出缩 小区域旅游差异 、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 的相 关建议 。
【 关键词】旅 游经济;区域差异 ;T h e l l 指数 ;山西省
【 中图分类号】 F 5 9 2 .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3 6 X ( 2 0 1 4 ) 0 1 — 0 1 1 5 — 0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在市、县空间尺度上 对山西省 1990 年~2007 年的经济差异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见图 2)表明:第一,除 2001 年前的基尼系数外,各指数的绝对值由大到 小排序均为县尺度、市尺度,县尺度上的结果一直比市尺度上大,山 西省经济差异在县尺度上更明显。第二,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 尔系数表示的山西省经济差异存在几点不同:(1) 基尼系数上的县 尺度反映的差异与市尺度上相异;(2) 从用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表
102 《商场现代化》2012 年 10 月(下旬刊)总第 699 期
区域经济
示的山西省经济差异的曲线图不难看出,在市尺度与县尺度上,山 西省经济差异发展趋势有相同点,表现为都在 2007 年达到极大值。
(1)
(2)
图 1 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表示的县尺度(1)和市 尺度(2)上的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1990- 2007
分析表明,虽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研究选用 的指标和方法相同,但相应的结果却不相同;而且,在不同空间尺度 上不同指数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市、县尺度上,变异系数和基尼系 数变化趋势一致,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敏感度最高,与锡尔系数相 比,选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更能贴切表现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
区域经济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周杰文 湖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得到湖北师范学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基金资助
[摘 要]在市、县尺度上,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数,选取人口、GDP 和人均 GDP 三项指标,分析 1990- 2007 年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尺度上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不同,在县尺度上比在市尺度上明显,即不同空间尺度的选择 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研究有影响。锡尔系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市际差异对山西省经济差异影响一直较县际差异明显,是山西省经济差 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山西省 经济差异 空间尺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经济以较高的姿态向前发展,在全国经 济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山西省经济发展也以成为众多学者所关 注的重点。关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文献已有很多,学者们对山西省 经济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如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及促进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等。 山西省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内部也存在经济差异以及经济发 展不平衡等现象,是值得学者们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对于区域 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等已趋于成熟,近年,学者们又转换视角开始 从空间尺度关注区域经济差异状况,这对于省区经济差异研究也具 有一定指导意义 (孙希华等,2003;刘爱华,2009;We i Ye hua 等, 2003;)。因而本文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选取市尺度 和县尺度等空间尺度,从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入手,从空间尺度上对 山西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在空间尺度上分析山西省经济 差异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山西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者们 从空间尺度入手研究如何缩小山西省经济差异提供一定指导。 二、方法和数据 1.研究方法 (1)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 法有很多,许多学者采用标准差、极差、极差变率、基尼系数、变异系 数、加权变异系数、熵指数以及锡尔系数等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状 况(高志刚,2002;周玉翠等,2002;王启仿,2003;刘慧,2006;余军 华 2007;)。在此,主要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分析法, 选取 GDP、人均 GDP 和人口三个经济指标,对山西省经济差异进 行分析。 变异系数最大的特点是计算方法简单明了,是研究区域经济差 异常用的方法之一。基尼系数也是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中常用的一种 测度方法。锡尔系数因其易于分解,现常用于研究区域经济在不同 空间尺度上的差异状况。 (2)锡尔系数的空间分解。近年来,学术界又运用一些新的方法 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有:基尼系数分解、加权变异系数对区域 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锡尔系数对区域差异的地理空间 构 成 分 解(林 毅 夫 等 ,1 9 9 8 ;于 淑 艳 ,2 0 0 3 ;贺 灿 飞 等 ,2 0 0 4 ;陈 昕 , 2004;)本文侧重于从空间尺度对山西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因此选 取锡尔系数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构成分解。而且,由于锡尔系数 具有把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划分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内部差异和外 部差异的特性,已被学者们用于从不同空间尺度上认识区域经济差 异的总体的发展差异,通过将总体的区域经济差异划分为内部差异 和外部差异,可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经济差异状况,以及比较 不同空间尺度对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和影响。 为详细了解山西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构成,本文对山西省进行市
级和县级空间尺度的划分,根据二阶段嵌套分解法对总锡尔系数进 行分解,从而将山西省经济差异分解为市际差异和县际差异,进而分析 不同空间尺度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的贡献和影响。根据以上对锡尔系数的 分解,山西省经济差异可以分解成地市内差异和地市间差异。
2.数据 因为涉及对多尺度的分析,所以在空间单元划分上进行等级划 分:以县(区)级行政区域作为较小空间尺度,以地(市)级行政区域 较大空间尺度,分别在市和县尺度上分析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以 山西省统计年鉴中的各县(区)的 GDP、人口以及人均 GDP 作为分 析计算的基础数据。 三、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结果 以人口、GDP、人均 GDP 为经济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 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在市、县不同空间尺度上,对山西省 1990- 2007 年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图 1)表明:第一, 山西省在县尺度上的三个系数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差异曲线图总体 上呈扩大趋势,但在市尺度上的经济差异曲线图总体上以 2003 年 为转折呈先下降、后扩大趋势。第二,在县、市尺度上,三个系数的结 果均为变异系数最大,锡尔系数最小,且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结果 较一致,与锡尔系数分解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