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并在长期的实践体验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善于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临场应变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一)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的案例分析

教师虽然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测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预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随机调控,以做到教学机智的正确运用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加以分析:

1.利用自己的错误,巧妙施教

每个人都会犯错,教师也不例外,在面对一些特殊的教学场面时,教师出错的现象会更容易发生。如果课堂上一旦出现失误,教师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手忙脚乱。对于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急于改错,而是恰当地利用自己的错误,引出一点教训,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记忆。

比如,有位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由于紧张,把《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的“高粱”二字写成了“高梁”。一位学生站起来吃惊地说:“老师你错了,‘高粱’的‘粱’底下是‘米’。”这时教师看了一眼自己写的字,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当坐在下面的听课老师都

为其捏了一把汗时,却只见这位教师依然面带微笑,神情自若地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看得都很仔细。以往老师在教授这个字时,有不少同学会犯同样的错误。”接着老师又问:“你们知道‘高粱’的‘粱’字为什么下面是‘米’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因为“高粱”是粮食,所以是“米”。接着,老师强调:“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高粱’是粮食的一种,所以下面是‘米’字,而这个‘梁’是栋梁,是一栋房子最重要的支撑点,是用木头做的,所以下面是‘木’字,大家记住了吗?以后可不能再犯和老师同样的错误哦!”

就这样,这位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化解了一场课堂危机,既挽回了自己的“面子”,也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承认自身不足,以诚感人

现在的学生视野宽广,思维敏捷,而且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超过教师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懂装懂,胡编滥造以蒙蔽学生,也不应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时,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留给全体学生讨论,这样,既能让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又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和碰撞。如果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则可留在课后解决,从而保证正常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的《西湖》。当讲到西湖是杭州十景之一的时候,有位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杭州十景到底是指哪些景色啊?”那位老师显然是

没有准备到这个内容,看着同学们等待答案时的充满渴求的目光,老师坦白地说:“不好意思,同学们,老师的答案也不是很全面。那么同学们有谁去过杭州,游过西湖吗?有谁愿意来说说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了起来,但没有一人能说全。老师想了想,说:“这个问题,老师也说不准,等查完资料后再告诉大家。现在我们继续来了解杭州十景之一的西湖。”课后,老师通过查资料,把答案告诉了学生。学生们都为她的诚恳态度和求知精神所感动,既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又沐浴了知识的甘露,获益匪浅。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直引主题

课堂上,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古怪的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引导,巧妙地把学生又拉回到课堂教学的主题上来。例如,有一次,钱梦龙先生执教《故乡》一文,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当时钱梦龙先生是这样应对的: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1]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钱梦龙先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放失,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保护孩子心灵,借题发挥

教育机智是一种教育行动,是一种直接指向学生的行动。范梅南指出:“教育机智不仅仅在于以巧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和过程,保护孩子的脆弱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不恰当的语言、行为都会伤害孩子们脆弱的心灵。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情感,借着出现的问题,伺机发挥。试想,假如老师一味地责备、批评和挖苦学生,那将多么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使尴尬的局面更为尴尬,甚至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教师应该巧妙、出奇、适度地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实习时,在讲授新课《做一片美的叶子》介绍作者金波的时候,有位学生开玩笑地问:“老师,吴金波和金波有什么关系吗?”这时,另外一个学生在下面起哄,“有什么关系啊,金波爷爷可是作家,可是吴金波是个差生!”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这时,我发现班上的吴金波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面对这个突然的局面,我冷静地思索了一下,然后说:“谁说没有关系呢,金波爷爷和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关系,他写的文章我们都很喜欢,而且我相信吴金波同学也喜欢,或许还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呢!对吗,吴金波同学?说不定啊,以后他还

会成为一名大作家,我们大家还要找他签名呢!”这时,同学们又笑了,但笑的感觉已经变了,吴金波同学也面带会心地微笑重新抬起了头。

5.“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

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希望出现种种不和谐的音符,但课堂突发事件是随机性很强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由课堂周围的环境引起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取“不行动”的方式,正如范梅南所说的“有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安静下来,再加上教师的一句“刚才讲到哪里了”的提示,以此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原来的课堂教学中来。

还记得曾上过这样一堂课:语文老师正在上课,突然,粘在黑板上的词语卡片脱开一角斜在那里,前排的一位同学低声指出:“老师,卡片掉了!”只见这位教师瞪了他一眼,说:“别管它!”于是,这位“紧急报告者”情绪明显低落下来,再也不见他举手发言了。

记得在心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类似的事件。在一堂课上,忽然“啪”的一声脆响,一块挂着的小黑板掉了下来,大家都吓了一跳。教师不慌不忙地把小黑板拾起重新挂起来,接着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讲到哪里了?”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又投到课本上,断开的思路又被重新连缀起来了。

两相比较,哪一种处理方式更明智些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