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学案【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岳麓版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始皇*;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2.经济:(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1)春秋时期⎩⎪⎨⎪⎧①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伴随诸侯国力量的强大,部分诸侯国以“尊王”为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①各大国君主先后改称“王”。
②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
2.大统一(1)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用人制度: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3.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在制度上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四、秦汉时期总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秦的统一: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情况:①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北击匈奴,收复河套;③征服百越,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形成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长城的疆域。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1)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首创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为核心。
②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
③实行以中央任命为核心的地方郡县制。
影响:这种制度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发展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这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但它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并在封建社会下行阶段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颁布秦律。
这是第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律,以严刑峻法为特征,体现了皇帝的专制意志。
(3)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4)修驰道、直道、灵渠和长城。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巩固边防。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中华文明的兴起与转型——先秦史(远古——前221年)】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转型——先秦史(远古——前221年)一、复习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表现。
2、通过阅读史料,能够分析出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的原因及表现,进而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3、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二、时间轴梳理时间轴:三、阶段特征:先秦是秦朝以前的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1.经济:由原始农业到井田制到向小农经济演变,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2.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分封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政治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战国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兴起;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步发展和平民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四、知识清单1、夏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有哪些?简述其主要内容及影响。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3、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原因有哪些?商鞅变法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各是什么?5、中国石器时代生产发展表现有哪些?6、列举出夏商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7、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8、老子和孔子的主要主张有哪些?9、“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是什么?“百家争鸣”有哪些影响?五、重点知识突破1.(2019年天津卷,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高中课件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3)意义: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政局稳定。
②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流官制取代世官制;
地缘国家取代血缘国家。)
③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了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
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不断加
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汉武帝设立内外朝改革中枢体制、颁布《推恩令》与《附益之法》 加强中央集权。
东汉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加强监察制度。
【把握主线】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奠基时期。
一奠定基础。
(4)社会心理:人民渴望统一。墨子“非攻”代表平民要求
(5)秦的优势: 商鞅变法 ,使秦国从落后国家成为强国之一;秦王嬴政
雄才大略。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2.概况:
(1)东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乱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定都咸阳。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三、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4.监察制度:
(1)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立刺史(中央派到地方监察
官,监察地方(郡守、国)
(2)设立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京城周边的地方官。
5.选官制度:
(1)内容: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以德行和才能为主要标准。
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藏盖。
高考历史 模块一 第3步 一、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复习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2014高考历史模块一第3步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复习学案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等技术。
(二)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社会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趋向瓦解。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出现。
(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秦汉 )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一、预习提示二、大事概览(见先秦史大事概览秦汉部分)三、材料导学1.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
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
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特点:背景:目的:(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特点: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学习目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一标题、第4课第一标题《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第2课第而标题《土地私有制》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汉代思想大一统》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容选修一《商鞅变法》【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内外服联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阶段总体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在中央上建立起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设郡县制,在思想文化方面“焚书坑儒”。
从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推行“推恩令”,王国的问题得到解决;在中央组成决策机构“中朝”,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衰弱,出现了割据混战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
(全国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学案
专 题 二 中 国 古 代 文 明 的 发 展 ———秦 汉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分封制逐步瓦解 公元前 221 年 秦王嬴政结束了 长 期 的 诸 侯 割 据 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 史 上 第 一 个 统 一 的 中 央 集 权 的 封 建 王 朝 秦朝2 内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 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 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1 背景:西汉初年 地 方 郡 县、封 国 并 存 王 国 势 力 日 益 强大 威胁中央集权2 措施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通过分割王国封地削弱王国 力量 中 央 集 权 得 到 加 强 设 立 刺 史 加 强 对 地 方 的 监 察 和 控制3 汉代选官主要 实 行 察 举 制 孝廉 成 为 士 大 夫 做 官 的 主要途径4 汉武帝重用 身 边 人 员 组 成 中 朝 参 与 军 国 大 事 以 削 弱相权1 农业的发展耕作方式 西汉 赵 过 推 广 耦 犁 后来 出 现 犁 壁 汉 朝以后 铁犁牛耕 成 为 我 国 传 统 农 业 的 主 要 耕 作 方 式 赵 过 还 推行代田法水利工程 漕渠 白渠 龙首渠等 2 手工业的发展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东汉 杜诗 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丝绸之路 西汉开始 中国 丝 绸 远 销 亚 洲 欧 洲 为 中 国获得 丝国 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 丝绸 之路3 商业的发展西汉长安有 市 九处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 商大贾的势力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中央集权制度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关系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等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 部分史料考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及科技文化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 背景西汉初 年 统 治 者 吸 取 道 家无为而治 的 思 想 采 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国力日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威胁 西汉稳定 为了加 强 中 央 集 权 积 极 有 为 的 政 治 思 想 成 为 时 代 的需要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特点 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 想中 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以及后人归纳的 三纲五常 的道德 标准 3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选官的标准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设立 五经博士 教 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 提高儒学地位 设立郡县学校 儒学在民间开 始处于独尊的地位4 影响: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 思 想 逐 渐 成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 二、科技与文学艺术统治阶级治国方案的选择过程 秦朝采取法 家 思 想 治 理 天 下 但 运 用 失 当 造 成 秦 朝 的 暴 政 西汉初年 针对社会经 济 的 凋 敝 统 治 者 采 取 道 家 无 为 而 治 的思想 社会经济 逐 步 恢 复 和 发 展 汉 武 帝 时 期 为 了 加 强 中央集权 将经过董仲舒改造的 具有法家思想特征的儒学确立 为正统思想 即统治阶级的治国方案经历了法家 道家 儒家 实质是儒法并用 的选择过程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9主题一 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续表历史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 革 是 结论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犹也———顾炎武《 顾亭林诗文集》读史指导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答案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2019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学案含答案
专题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考纲解读】1.政治:(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始皇*;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推恩令;④察举制。
2.经济:(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3.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
(2)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科技文化:(1)汉代造纸术。
(2)小篆和隶书。
(3)汉赋。
◆【核心概念】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制)、推恩令、中外朝制、汉代新儒学◆【真题自查】1. (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 (2012·海南高考·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3. (2016·海南高考·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4.(2015·海南高考·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宗法制5.(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时期、秦汉【考点导图】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1.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③西周的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2)经济发展①农业: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井田制。
②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发展①夏朝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
②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秦灭六国。
(2)经济发展①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②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③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文化繁荣①思想: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诸子②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
③文学艺术:出现了《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政治: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 第0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课件
2.经济与社会生活: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 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 江。
3.思想文化与传承: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 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清单二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1)政治制度 ①中央:汉武帝时设置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东汉增强尚 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地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汉景 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王国问题初步解决。汉武帝颁行“推 恩令”、设置刺史、任用酷吏等加强中央集权。东汉裁并郡县,裁减官 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 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 县三级制。 ③选官与考核:汉武帝实行察举制。此处,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 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4)科技 ①医药成就: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 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②数学成就:西汉《九章算术》。 ③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5)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 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6)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汉朝设立的 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 学。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西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清查全国垦 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人教版:专题二 秦汉至元中华文明的演进导学案
专题二秦汉至元中华文明的演进一、考试大纲政治:秦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商业、手工业思想:儒学的发展二、知识构建三、阶段特征1、秦汉文明(前221-220年)【总的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开通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和巩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僚制度逐渐完善,使国家政治体系进入大一统时代且影响深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治世局面。
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2、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和581-907年)【总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成熟,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经济上由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到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2025年高中历史高考精品备课教案: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1.政治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大动荡大变革,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以巩固。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经济上:先秦时期由渔猎采集向农耕经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秦汉时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和对外关系上: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陆海通道的打通密切了中外联系。
4.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奠基并初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同,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技发明具有实用性的特征。
2020届二轮复习 专题02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 学案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主干知识全解※时间轴州郡县三级地方刺史察举制推恩令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221年秦律御史监察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经济)耦犁、耧车、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造纸术修驰道、开灵渠东西织室、 青瓷高炉炼铁、炒钢技术、水排商业发展艰难开通丝绸之路阶段特征经济——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铁犁牛耕普及,精耕细作技术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即二牛抬杠,二牛三人,西汉后期二牛一人,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后来出现了翻土的犁壁,耦犁技术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西汉时发明了播种的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3)兴修水利: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4)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形成。
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
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
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
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田庄的劳动者。
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
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
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
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
他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
2、手工业:(1)经营形态: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
(2)成就:冶铁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复习学案
知识重组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封建大一统形成时期。
思想都具有奠基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个中国古代史认识秦汉的历史地位。
并没有起到分解自然经济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西欧商品经济很大的不同之处,它是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延续,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
时期,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小农经济的形成;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百家争鸣。
误区警示1.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
西周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
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2.中国古代有“法制”,但无“法治”。
“法治”是依法治国的意思,是民主政治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中国古代“法制”与近代“法治”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总趋势是不断强化的,但在不同时期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是就中国古代整个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从局部而言,中国古代很多时期中央集权制受到了严重破坏,比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4.荀子很多主张与法家相通,但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荀子主张法制,其主张很多与法家相通,李斯和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弟子。
但是,荀子也主张仁政,其思想更多地与儒家相同,因此,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的本质特点是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它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考情调研考向例析1.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复习目标】1、通过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掌握必备知识。
2、通过史料探究,比较秦汉选官制度、汉代的商业发展政策及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一)政治: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选官制度沿袭战国以来的军功爵制度,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4)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事实上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汉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叛乱平定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设立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
(2)加强皇权:汉承秦制,沿袭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并发展形成“中外朝”(或“内外朝”,内朝:尚书令、侍中,外朝:三公九卿)制度,增强了皇帝的决策权,削弱了相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代的察举制(举孝廉,注重人才品德)和征辟制,这推动了社会进步。
东汉末年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
(4)户籍制度①西汉政府把控制的人口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②赋税制度分人头税和田税。
(二)经济:1.秦朝(1)农业:农业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2)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驰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2.两汉时期(1)农业: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逐渐普及,耕种工具与技术进步。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汉代租佃关系发展“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东汉的田庄: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有的田庄经济也会与市场发生联系。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
生产工具:西汉中期出现犁壁,推广“藕犁”(二牛三人),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水利设施:西汉的漕渠、白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之称;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大力推行抑制商业的政策,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制度:汉武帝时,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盐铁官营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西汉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三)思想文化科技1.秦朝(1)思想:焚书坑儒,以法治国,重刑罚轻教化,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打击和压制,摧残了文化。
(2)文字:书同文字,小篆成为官方文字,书写简便的隶书出现。
2.两汉时期(1)思想:汉初,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渐强;为汉武帝时的有为打下基础。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统一。
①董仲舒的思想a.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b.提出“春秋大一统”。
主张“罢默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实行仁政。
②特点a.吸收了法家和阴阳家思想,兼采众家,内儒外法。
b.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儒学官方化。
c.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上,强调君主权威,带有神权色彩。
③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
④影响a.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b.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2)科技文化:①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②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③天文: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早1000多年。
④医学:《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伦发明最早的麻醉剂一一“麻沸散”。
⑤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
⑥绘画:汉代绘画主要是帛画。
⑦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学、国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问题探究】探究1:秦汉选官制度材料一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
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
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
《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材料二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
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
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
广川董仲舒对曰:“……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试吏法。
秦统一后,需要大批人才巩固统治,而旧有的军功授爵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为了满足地方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实行试吏法。
试吏法是一种地方官吏的选拔方法,即地方闲散人才通过调查、考核,择优录取为地方基层官员。
试吏法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同时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也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服务。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制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
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后汉代人才选拔的变化。
设立各级学校,为国家培养、选拔更多人才;儒生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对象。
探究2:汉代商业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探究3:汉代儒学及文化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看法:班固按当时的观念将老子列为第四等,不合理。
说明: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开创了道家学派,提出了顺应自然、万事万物相互依存、无为而治等思想,影响很大,也可以列入圣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