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寄生虫病病例误诊分析
肺吸虫病43例临床误诊分析
![肺吸虫病43例临床误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94231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4.png)
肺吸虫病43例临床误诊分析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常常造成误诊。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我们对43例误诊的肺吸虫病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旨在帮助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判。
病例一:胸腔积液一名40岁男性患者以胸腔积液为主要症状入院,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被诊断为肺结核。
然而,经我们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发现,此患者实际上是患有肺吸虫病导致的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是肺吸虫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由于肺结核在我国的高发率,此患者被误诊为肺结核,延误了治疗时间。
病例二:咳嗽和咯血一名45岁女性患者以咳嗽和咯血为主要症状就诊。
她被初步诊断为肺癌,但病理检查却显示并无癌细胞存在。
进一步检查后,我们发现该患者的症状与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相符。
因此,她最终被确诊为肺吸虫病。
这个案例再次强调了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时,应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避免误诊。
病例三:寒战和高热一名61岁男性患者在发热和剧烈寒战的症状下前来就诊。
由于这些症状与肺炎相似,医生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并立即给予相应治疗。
然而,症状并未改善。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的血液中存在肺吸虫寄生虫,因此最终被确诊为肺吸虫病。
对于寒战和高热的患者,除了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外,应该考虑肺吸虫病的可能性。
通过对43例肺吸虫病误诊病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教训:1. 充分了解疾病特点:肺吸虫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不仅仅局限在肺部症状上。
医生应该充分了解肺吸虫病的特点,包括寄生虫生命周期、传播途径和症状变化等。
2. 全面检查和分析: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医生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不仅限于常见的病因,还应考虑其他非常见因素的可能性。
3. 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肺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应提高警惕,及早考虑肺吸虫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于误诊。
误诊华支睾吸虫病1例分析
![误诊华支睾吸虫病1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f21f4c6529647d262852c5.png)
误诊华支睾吸虫病1例分析摘要:目的强化镜下识别华支睾吸虫卵与灵芝孢子的形态特征,规避误诊误治。
方法采用湿片法镜下比对华支睾吸虫卵与灵芝孢子。
结果本例患者粪便检获比对物形态为与华支睾吸虫卵颇似的灵芝孢子。
结论实验室诊断发现类似华支睾吸虫卵可疑物须与病人、医生交流沟通,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确保检验质量的可信度。
关键词:灵芝孢子;华支睾吸虫卵;识别近年来,肿瘤病人为了增强免疫力,服用灵芝保健品,而灵芝保健品中,在粪检标本中尚有为数不等的灵芝未破壁的灵芝孢子,与其华支睾吸虫卵形态十分相似。
鉴于寄生虫病流行的新趋势,新现与再现性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日趋增多;医院检验科具有一定“寄生虫检验”工作经验的人员已大部分退休或临近退休,新上岗检验工作人员对寄生虫实验诊断技能和认知欠缺,寄生虫形态学检验相关人才断层现象是一不争的事实,加之,目前形态学检查在临床上有被忽略的趋势,且多数检验人员过渡依赖自动化智能化的仪器,对主观判断形态学诊断技能远不能满足当前临床诊断的需求。
本文灵芝孢子误认为华支睾吸虫卵1例报道,旨在强化检验工作者、医生对临床寄生虫病诊断温故知新。
病例资料隗某,女,42岁,因“右乳癌综合治疗一年余”入院,查体:肝脾、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齐,肠鸣音存在,血常规示:WBC1.64×109/L,RBC3.45×1012/L,Hb110g/L,PLT 156×109/L,尿常规,D-D、CEA、CA125、CA153、肝肾功能大致正常,B超肝脏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于7月26日予以DP(DOC120mg+DDP120mg dl)方案化疗,化疗中胃肠反应Ⅱ°,骨髓抑制Ⅳ°。
粪常规隐血试验阴性,低倍镜可见芝麻大小华支睾吸虫虫卵疑似物,高倍镜观察呈棕黄色卵形,或顶端平截,一侧有一塞状透明栓子,双层壁,外壁透明,平滑,内壁淡褐色或近褐色,大小为(9~16)μm ×(6~7)μm,中间时有油滴。
肠道寄生虫感染误诊1例
![肠道寄生虫感染误诊1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c5867633687e21af45a9b9.png)
第28卷 第29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Vol. 28 No.29 2018年10月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Oct. 2018收稿日期:2018-05-08[通信作者] 吴会超,E-mail :Wuhuichao985@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8.29.027文章编号: 1005-8982(2018)29-0127-02肠道寄生虫感染误诊1例成绍敏,苏薇,胡露丽,罗林艳,吴会超(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贵州 遵义 563099)关键词: 寄生虫;嗜酸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性肠炎;误诊中图分类号: R532.12 文献标识码: D肠道寄生虫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可伴随外周血、骨髓及局部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多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的区域,地方性较强。
下面就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患者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诊治分析。
1 临床资料女性患者,46岁,因反复腹痛4个月,加重伴腹泻3 d 于2017年9月15日就诊于本院。
患者4个月前出现腹痛,于外院行腹部CT 示不全性肠梗阻。
同期行血常规示WBC 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胃肠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食管及结肠粘膜正常。
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骨髓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示:未检测到断裂点簇集区/abl 融合基因阳性细胞。
寄生虫感染免疫检测示:裂头蚴、旋毛虫、囊虫、肝吸虫、肺吸虫及血吸虫均阴性。
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肠炎,予强的松40 mg,po,qd 治疗,逐渐减量直至2017年9月8日停用,期间监测血常规提示WBC 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无下降且腹痛无缓解。
入院3 d 前因腹痛加重伴腹泻于本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13.17×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5.93×109/L。
2 d 后复查血常规:WBC 15.74×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8.03×109/L。
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例分析
![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25d20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3.png)
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例分析卵巢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卵巢内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它与卵巢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案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容易被误诊为卵巢肿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分析一例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实例,探讨其原因和应对之策。
一、病历回顾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左侧卵巢占位而于2018年1月在当地医院行左侧卵巢肿瘤切除术。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左侧卵巢囊性肿瘤,考虑恶性可能。
患者于同年2月转至我院治疗。
病理复诊报告:左侧卵巢囊性病变,典型卵巢包虫病表现,未见肿瘤组织。
二、对疾病的认识卵巢包虫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由于病变形态多样,症状不典型,往往会被误诊为卵巢肿瘤,临床上被认为是卵巢实性肿瘤患者的主要误诊原因之一。
卵巢包虫病的主要病因是人类和动物误食带有细粒棘球绦虫幼虫的未煮熟食品,幼虫在肠道内穿破肠壁,进入肝脏和腹腔,并经血液或淋巴道转移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包括卵巢。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不规则月经、不孕等症状,但也有不少患者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表现以卵巢囊性病变为主,要与卵巢肿瘤及其他卵巢囊肿相鉴别。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等。
三、误诊原因分析卵巢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并且,卵巢包虫病不仅可以患者疾病造成卵巢囊性病变,也可能在全身器官内出现类似病变。
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未能及时察觉和发现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并在术后病理学检查中未能进行细致的检查和判读,则也容易导致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
四、对策建议卵巢包虫病的临床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以及抗体检测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术中病理学检查也很重要。
在卵巢包虫病与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多光谱CT及MRI等影像技术对病变的定性和定位有很大的帮助,可帮助医生提高准确率。
值得注意的是,卵巢包虫病是由于误食受感染的生食牛瘤,狗肉或猪肉导致的,因此在膳食保健和相关教育方面也很重要,诸如告诉病人尽量不要食用未煮熟的动物肉和肝脏,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抗体检测等等,能够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情的严重性。
11例肺吸虫病例误诊分析
![11例肺吸虫病例误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7c36cc2cc58bd63186bd1b.png)
胸 膜 炎 ” 。
、
1 例 病人 中 1 为男性 , 例 为女 性 ; 1 0例 1 年龄最 大 5 7
岁, 最小 6岁 ; 中 1 其 0例来 自本省 ( 中 2例来 自市 区 , 其 8例
来 自农 村 ) 1 , 例来 自四川 省合江县 ; 中 5例有饮 用溪水史 , 其
阴影为 2例 ; 全部均有胸 腔积 液表现 , 中单侧 胸腔积液 为 7 其
例, 双侧胸腔积液 为 2例 ; 心包积 液 2例 ; 腹腔 积液 。积 液 无 量 为少至中量。均未见肝脾肿大 。 四 、 常规及 嗜酸性 粒细胞计数 : 血 白细胞 总数增 高共 4例 , 最高达 2 . 0 2×1 L 嗜酸性 粒 0/ ;
七、 诊断及分析 :
[ ] 谢醒 民, 3 杨树森. 临床寄生 虫病学 [ . M] 天津 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 9 9:6 3—7 0.
[ ] 许隆祺 ,薛纯 良. 4 重要寄生虫病诊治指南 [ . M] 北京科学技术 出
三、 影像学检查 : 全 部行 胸部 x片或 C T检查 及 B超检查 : 中肺 部片 状 其
临床医师易首先考虑结核 。流行病 学资料对诊 断肺 吸虫病有 重要参考价值 。我省为肺 吸虫新发疫 区, 对临床诊 断不 明确 的病例有时应做相应 的鉴别诊断 。 二 、 问病史不仔细 , 询 对患者生活 , 饮食习惯未仔细询问 。
临床肺 科 杂志
・
21 02年 2月 第 l 7卷第 2期
35 6
误诊分析 ・
1 1例 肺 吸 虫病 例 误诊 分 析
阮树 松
肺 吸虫病属人兽共患蠕虫病 , 为卫氏并殖吸虫 , 氏病 殖 斯 吸虫等寄生人体所致 , 因在 流行 区生食 或半生食 含囊 蚴的 人 溪 蟹或蜊蛄 , 用生水而感染 , 饮 临床特点 : 有长期咳嗽 , 咳铁锈 色 痰或癫痫 , 头痛 , 瘫痪 等 , 或有 持续 的嗜 酸性 细胞增 多而 已 排 除其他寄生虫或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等 , 确诊 以痰 、 或 粪
寄生虫学病例分析
![寄生虫学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e03c60a98271fe910ef9f6.png)
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
病例4
• 患者,男性,37岁。因反复发作性黄疸伴肝功 能损害5年余入院,入院前半年症状加重,于 1995年7月11日以“黄疸原因待查”入院。患 者1990年5月初起因腹痛\黄疸伴肝功能损害, 曾住院5次,累计时间逾1年,分别诊断为“急 性胆囊炎,胆石症,肝内胆管扩张”,“早期 胆汁性肝硬化”,“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 石”,“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等, 曾行“胆囊切除术”和“脾切除及脾静脉分流 术”,但黄疸一直未消退,时有右上腹痛,乏 力纳差等症状。
病例2.1
• 病儿,男,12岁。1997年3月在全麻体外循环 直视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4小时左 侧呼吸音明显减低,经所管插管内吸痰未见明 显好转。继续吸痰病儿咳嗽,从气管插管内突 然吸出一条蛔虫幼虫,左侧肺部呼吸音立即恢 复正常。术后病儿恢复顺利,第12天痊愈出院。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胸外科 朱家光 等:室间隔缺损伴蛔虫钻肺1例 中华胸心血管 外科杂志 1998;14(6))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病例3
• 患者,女,23岁,因四肢抽搐反复发作1年余, 加重2天,于1997年7月8日以原发性癫痫收住 院 。 检查:T36.6,P20次/分,BP13/10kPa,神志不 清,处于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2.0mm,光反射消失。四肢肌张略低。可见不 自主活动,双膝腱反射++,双侧巴氏征阳性。 •
蛔虫
病例2.2
• 沈××,女,14岁,宁夏某地区小学学生。 1996年10月以突发性哮喘为主诉就诊,患儿多 于白天出现呼吸稍短促,轻度干咳,但夜间哮 喘加重,甚至出现端坐呼吸,体温正常,但患 儿两肺均闻及哮鸣音,肝脏有轻度肿大,在哮 喘的同时伴发痒性皮炎,于二年前曾有排蛔虫 史。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至63%。
寄生虫病例分析
![寄生虫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aa308b680203d8ce2f244a.png)
病例分析病例一沈××,女,6岁,因腹泻9天,发烧腹痛及脓血便7天而于60年11月19日入院,发病前8天有跌入粪坑病史。
体检:T 38℃,BP110/70mmHg(14.7/9.33kPa),精神萎靡,全腹有轻压痛,脐中可触及肠样肿块,可以移动。
粪检:RBC少量及巨噬细胞0~3/高倍镜。
2.根据上述资料,可确诊为急性期丝虫病。
由于班氏丝虫成虫可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因此可引起附睾炎,而下水游泳可能是其诱因。
睾丸鞘膜积液一般属丝虫病的慢性阻塞病变,但少数病人在急性睾丸或驸睾炎时,由于炎症反应压迫,堵塞了局部淋巴回流,也可引起轻、中度的鞘膜积液,在炎症消退后,鞘膜积液也就很快消失;由于本病是由丝虫感染引起,因此如不进一步检查微丝蚴及杀虫治疗;则今后会复发,因此在临床症状治疗后仍需进一步查明病因及杀虫,才能彻底治疗。
尸检:腹腔右侧有散在小脓肿20余处。
结肠、空肠、回肠均可见溃疡,以结肠为甚,且深;在粘膜下找到阿米巴原虫。
1.这小孩是怎样感染到阿米巴痢疾的?2.为什么粪便中找不到阿米巴滋养体?试分析有几种可能性?3.典型的阿米巴痢疾患者有何症状?粪便有何特点?4.阿米巴痢疾患者病变的原发部位多发生在何处?5.阿米巴痢疾患者肠壁溃疡的病理变化呈何特征?6.为什么会引起肠穿孔?[分析]1.根据病史,病孩沈某于8天前曾跌入粪坑,口腔和消化道可能被痢疾阿米巴包囊污染,从而获得感染。
2.该患者粪检未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有如下几种可能:①阿米巴病变已向纵深发展;有的已形成炎性肿块,尸解虽见溃疡,但因病程较短,大多为散在小脓肿,可见溃疡面不大,因而跌入肠腔的大滋样体数量不多,很有可能漏检;②标本送检时的不当处理如尿液污染,未予保温等所造成的后果;③技术上的漏检。
3.阿米巴痢疾的典型症状应有腹痛、腹泻或拉痢,便次增加,常伴以带粘液的脓血便,具恶臭,呈果酱色,有里急后重症状,全身可伴有中度发热。
4.阿米巴痢疾的原发部位以回盲部为多,其次为乙状结肠部位。
寄生虫病例分析
![寄生虫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71f79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a.png)
寄生虫病例分析一:史××,女,52岁,河南藉,现居贵州安顺。
1978年12月22日入院。
右乳房包块已3个月,无红肿热痛,有时稍痒,检查:右乳房外上象限有一包块,大小约3cm3,硬、界限不清,压痛不明显,腋窝淋巴结未肿大,疑诊为“乳腺癌”。
1978年12月28日于硬膜外麻醉下拟先经快速石腊切片证实再行乳腺癌根治术,当活检时见一白色虫体长约10cm,宽0.4cm自包块附近蜿蜒而出。
鉴定为裂头蚴,病理诊断为“寄生虫性肉芽肿”。
追问病史中发现,患者7年前按民间方法吞食生青蛙治疗关节炎,曾数次吞食活蛙,每次7只。
近五年来背、腰、腹、颈等处常有转移不定的硬结,有时拌搔痒。
[分析]1.入院时仅发现了乳房包块,忽略了裂头蚴病典型的游走性皮下包块,以致误诊为乳腺癌。
2.在手术发现虫体后,追问病史时才发现。
患者是于7年前按民间方法吞食生青蛙治疗关节炎而获得感染。
3.预防本病主要是不喝生水和不吃生蛙,也不用蛙、蛇肉等敷贴疮痔。
二:王××,男,28岁,江苏微山县人,三个月前患者乘船到湖北、湖南农村,由于天气炎热多次在河湖边洗澡洗脚,当时足、手臂等处皮肤有小米粒状的红色丘疹,发痒,有时出现风疹块,以为是蚊叮咬所致,几天后发烧,咳嗽,吐痰,吃了些感冒片经几天就好了。
大约一个多月后开始发烧“拉痢”有脓有血,每天2~4次,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消瘦,曾到乡卫生院,认为是痢疾,多次服药无效,后到镇人民医院就诊。
曾患过疟疾,经有效治疗,未再犯病。
体验:体温39℃,发育尚可,消瘦病容,神志清楚,心、肺(一),腹部稍膨胀,肝剑突下3cm,有压痛,脾可触及,四肢(一),体重60kg。
化验:血常规WBC 19200,N 48%,L 35%,E 17%,尿常规正常。
胸部拍片:正常。
[分析]1.患者发病前3个月曾到过湖北,湖南血吸虫病流行区,并且有下水历史;当时足,手臂等处皮肤有小米粒状的红色豆疹,发痒,可能是尾蚴性皮炎;1~2个月开始发烧,“拉痢”,大便有脓血;入院检查:体温39℃,肝剑突下3cm,有压痛,血常规WBC增高,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7%。
恙虫病误诊1例分析
![恙虫病误诊1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67288ae518964bce847c49.png)
恙虫病误诊1例分析摘要】探讨恙虫病误诊原因,提高恙虫病的临床诊断率。
方法对我院收治疗收治疗1例误诊为黄疸原因待查的的恙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例因“头痛、乏力、纳差10余天,尿黄4天,发热1天”入院。
入院后给予“复方苷草酸苷注射液、还原型谷胱苷肽、门冬氨酸钾镁、三代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4天,患者发热体温波动在38℃到38.5℃之间,出现意识模糊转上级医院就诊,诊断为“恙虫病、肺炎、中毒性肝炎”,治疗2天,病情好,因经济问题转回我院,给予多西霉素、保肝、护肝、营养脑细胞、甘露醇降颅压治疗,病情好转,于2013年8月8日治愈出院。
结论:提高对恙虫病的认识,详细采集病史,认真细致体检,综合分析,减少误诊,提高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R5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07-021 病例资料女性,60岁,农民,因“头痛、乏力、纳差10余天,尿黄4天,发热1天”入院。
自述于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头胀痛感,伴有肢体乏力、食欲下降,曾多次在当地私人诊所及卫生院治疗(具体未详)病情无好转,4天前开始出现尿黄,似茶样,曾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具体未详),昨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8.5℃,经对症治疗后体温下降,但今日再次升高,家人视病重带至我院,门诊行肝功能后拟“肝炎、上感”收住我科。
(3)否认有肝炎病史。
入院查体:T38℃,P120次/分,R22次/分,BP89/63mmHg,神志清醒,精神差,慢性病容,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5)辅查:血常规示WBC5.65X109/L, N%73.6%,L%21.8%,HGB108g/L;肝功能总胆红素72.9umol/L,直接胆红素54.8umol/L,谷丙转氨酶105u/L,谷草转氨酶171u/L,总蛋白69.6g/L,白蛋白39.4g/L,碱性磷酸酶583u/L,γ谷氨酰转肽酶350U/L,胆碱酯酶5102u/L,总胆汁酸85.6umol/L;乙肝六项正常。
肝片形吸虫病误诊1例
![肝片形吸虫病误诊1例](https://img.taocdn.com/s3/m/06995f64b84ae45c3b358c9f.png)
肝片形吸虫病误诊1例报道1例肝片形吸虫病在2007年期间相继确诊为“感冒”、“胃肠道疾病”、“阿米巴肝脓肿”、“血吸虫病”、“肺吸虫病”、“胆结石症”、“肝癌”等疾病。
该病极易引起漏诊、误诊,通过对该病例的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引起的人畜共患病[1]。
肝片形吸虫能感染很多不同的哺乳动物,尤其是羊和牛。
人类多由于食用被肝片形吸虫囊蚴污染的水生植物或饮用被肝片形吸虫囊蚴污染的水等而被感染。
近年来,在四十几个国家,被报道的病例有几千例[2] [3]。
世界卫生组织将肝片形吸虫病列为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现报告1例被误诊的肝片形吸虫病病例。
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7岁,四川成都人,2006-09至江浙一带旅游,进食以海鲜、河鲜为主当地特色食物。
回家后约1月,开始高热(39℃左右)、腹痛2d,并周期性发作,患者以感冒和胃肠道不适处理。
2007-02,患者除高热、腹痛外,伴明显乏力、食欲不振和腹泻等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
血常规检查显示:RBC 4.60×1012 /L, 血小板106×109 /L,WBC 5.52×109 /L,嗜酸性粒细胞22.5%(参考值1-5.0%),嗜酸性细胞绝对值 1.24×109 /L(参考值0.05-0.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6IU/L,门冬氨酸氨转移酶(AST)16IU/L,甘油三脂(TG) 4.06mmol/L,谷氨酰转肽酶(GGT)58 IU/L,碱性磷酸酶(ALP)64IU/L,肌酸激酶(CK)22IU/L,。
CT检查显示:肝右叶后下段多房性病灶,大小约4.0×6.5×6.0cm 低密度灶,肝左叶内侧段低密度影,结论是多系肝脓肿。
2007-04底,患者病情加重,到该院用头孢、替硝唑等药物治疗半月,病情有所缓解。
肺吸虫病199例误诊
![肺吸虫病199例误诊](https://img.taocdn.com/s3/m/b11520ddb9f3f90f76c61b18.png)
肺吸虫病199例误诊分析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肺吸虫病误诊的状况和几种常见原因。
方法收集在寄生虫病专科门诊就诊并符合临床诊断的肺吸虫病例,对在初诊时曾被误诊的病例,加以分析总结。
结果296例肺吸虫病,误诊199例,误诊率高达67.23%。
多被误诊为肺结核、白血病、肿瘤、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
结论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因其寄生的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过分依赖影像学诊断,没有重视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史的采集及对疫区生活史做全面的了解,以及没有充分利用相关的辅助检查来提示和帮助诊断,都是产生误诊的原因。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是我国常见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由于并殖吸虫的种类和对人体的适应性的不同,其所产生疾病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近几年由于人们的饮食方式、方法的改变,生吃或烧、烤各类淡水食物的情况较以前明显增加,患此病的几率也相应增加[1,又因为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且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 故不仅误诊率高,而且误诊范围也很广泛, 涉及到多学科, 多系统疾病[2]。
现将误诊的199例肺吸虫病病例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在寄生虫病专科门诊就诊并符合临床诊断的肺吸虫病例296例,其中男170例,女126例,年龄0~5岁68人,6~15岁196人,16~56岁32人,初诊时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共199例,占确诊总数的67.23%,其中男性89例,女性110例,误诊病例中0~5岁的43人,6~15岁的131人,16~56岁的25人。
1.2 临床表现199例误诊病例中,以肺部症状为主的患者97人,多在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出现咳嗽、咳出血性或铁锈色痰液、咯血、胸闷、气短、无力、微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出现气胸表现。
部分患者合并皮下游走性结节或包块,少数患者出现荨麻疹;以脑部症状为主的患者78人,多表现为头痛、头昏,或以各类癫痫发作为主的脑部症状;单纯性皮下结节或包块的患者11例:8例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仅表现为初期的低热,多有原因不明的心包积液、胸水、腹水;肝脏占位性病变5例。
钩虫病2例误诊分析
![钩虫病2例误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7e00d779563c1ec4da71a6.png)
钩虫病2例误诊分析由于钩虫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慢性胃炎、缺铁性贫血、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现报告误诊2例如下。
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25岁,建筑民工。
因黑便伴头晕乏力2天在我院拟诊“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疗,立即予禁食,静滴奥美拉唑、止血合剂等治疗2天后,仍有黑便,贫血加重,一般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而转入本地一家二级医院。
入院后予一般常规检查及彩超、CT、胃镜等检查仍不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及部位,予潘托拉唑、止血剂等治疗仍黑便不止,血红蛋白下降至70g/L,家人要求转院到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治疗,入院后第2天诊断为“钩虫病”经驱虫、输血、止血等治疗1周后治愈出院。
例2:患者,女,42岁,农民。
因乏力上腹部隐痛不适,多次在多家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反复多次一般常规检查及胃镜、CT、彩超、生化、骨髓常规等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缺铁血性贫血”予铁剂和一般治疗胃病药物等口服治疗,症状无好转,贫血最重时血红蛋白50g/L,曾多次输血治疗,3月前患者在我院门诊购药时问及患者近日间断黑便,立即予饱和盐水漂浮法大便虫卵检查,镜下见较多钩虫卵。
予驱虫及口服硫酸亚铁、维生素C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2个月后血红蛋白升至110g/L,停药后,随访半年病情未复发。
讨论误诊原因分析:近年来,随着卫生条件迅速改善,钩虫病发病率大大下降,由钩虫病导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慢性贫血常被忽略,以致误诊误治时有发生,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鉴于大便常规检查涂片法查钩虫卵阳性率较低,再加之大部分检验室因工作繁忙又往往仅涂片1张(按严格要求大便常规检应涂片3张镜检)这又人为造成阳性率进一步下降,所以不能仅凭1~2次大便常规检查未见钩虫卵而否定钩虫病的存在。
饱和盐水漂浮法查钩虫卵不仅能大大提高检出率而且极其简便易行,所以对具有贫血和黑便病史的病人,尤其对和土壤密切接触的农民和工人,应高度警惕钩虫病的可能,应常规多次做大便常规检查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查钩虫卵。
急性血吸虫病7例误诊报告
![急性血吸虫病7例误诊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b08da0e6edb6f1aff001f52.png)
人
学生
人
,
,
沉率2 5 % 三
、
遂诊 为 急 性 血 吸 虫 病
、
1
人
1
,
农民
,
人
。
误 诊为 菌 痢
1
例
,
急
因畏寒
咳 嗽 伴嗜 酸 细 胞增 多 而 误
。
性肠 炎
1例
例
嗜 伊 红 细 胞 增多 症
。
例
伤寒
诊 为 哮 伊 红 细 胞 增 多益 病例
寒 发热
, :
沙 门 氏菌 属 感 染 3 例
、
男
,
6 岁 1
患者 1 0 天 前开始 有 畏
一
因 排服血 便 而 误 诊 为 茜痢
:
以 下 午为 重
,
有 咳嗽
,
全身乏力
。
,
病例
,
男性
,
3 岁
。
发热 一 周
,
,
在当地
,
无吐 泻
0 1
。
。
来 院 就 诊发现嗜 酸 细 胞 高 达 。 而 以 嗜 尹 红 细胞 增多症入 院
T 3
。 。
1 9
欠
用 退热 药物治疗 上升
临床 表现 较 为 复杂 而 多
病例 天 院
,
岁
,
5 0岁
,
农民
。
2 畏 寒 发 热1
,
,
样化
,
缺 乏 血 吸虫 病典 型症 状 易与其它疾病
。
下午热 甚 入院
以 沙 门 氏 菌属 感 染 转 来 我
,
相 混淆
2
钩虫病22例误诊分析
![钩虫病22例误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658c08360cba1aa811daf7.png)
钩虫病22例误诊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虫所致的疾病正逐漸减少,正因为如此,导致临床上常忽略一些既往常见的各种寄生虫所致的疾病,造成误诊、误治,耽误患者病情,浪费医疗资源,严重者引起医疗纠纷。
2005年1月~2010月10月收治钩虫病导致的贫血患者22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52~74岁,平均65.4岁,均来自农村。
以贫血待查入院10例,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胀痛、乏力、贫血;以上消化道出血,黑便为主要表现入院12例。
贫血发现时间2个月~1年。
轻度贫血15例(血红蛋白90~110g/L),中度贫血6例(血红蛋白60~90g/L),重度贫血1例(血红蛋白30~60g/L)。
诊断标准:在流行区有赤脚下田和“粪毒”史以及贫血等临床症状,应怀疑钩虫病;通过粪便检查查出有钩虫卵者可确诊[1];通过胃镜检查取出成虫确定为钩虫成虫者亦可确诊[2]。
方法:①虫卵检查:用0.85%的生理盐水直接涂大便,置显微镜下,用低倍镜查虫卵;或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集卵查虫卵。
②血常规检查:Urilest URIT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查患者抗凝血血常规。
③胃镜检查:用富士能530N胃镜检查患者胃及十二指肠部位,如有成虫取出送检验科确认是否钩虫。
④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血涂片,瑞氏染色后,高倍镜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
⑤大便潜血检查:用Pyramidon滤纸法,AOC-HEMODIA隐血试剂。
结果误诊情况:本组误诊16例,首诊误诊率72.7%。
其中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误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12例。
实验室检查:本组初次就诊被误诊,经反复多次就诊,对症治疗,贫血症状无改善,反而加重,怀疑钩虫病,请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查,查出钩虫虫卵或成虫得以确诊。
22例贫血待查者的血色素38~94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C)均低于正常,符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血嗜酸性细胞15%~34%;大便涂片找寄生虫卵阳性13例,大便漂浮集卵法阳性5例,胃镜找到钩虫成虫4例。
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7例分析
![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7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e5a2eef78a6529657d5301.png)
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7例分析目的:探讨卵巢包虫病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原因及建立系统鉴别方法避免误诊。
方法:我国西部地区1998年7月~2009年9月收治的卵巢肿瘤术后7例病理诊断为卵巢包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因临床上的罕见导致了7例的误诊。
结论:因临床上缺乏对卵巢包虫病的认识,往往误诊为卵巢肿瘤,术前对患者居住地、症状、体征并结合B超及卡松尼实验等详细鉴别可减少其误诊率。
标签:卵巢包虫病;卵巢肿瘤;误诊包虫病又称白泡泡或者水疙瘩病,是人类绦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包虫病包括棘球蚴引起的包虫囊肿病和泡球蚴引起的多房型包虫病。
包虫囊肿病主要传播者是狗,而羊、牛及其他家畜是中间宿主,因此本病在牧区多见。
多房型包虫病主要传播者是狼、狗、狐,而各种鼠类是中间宿主,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部位是肝,其次是肺、脑、肾、肌肉、骨骼等均可累及,包虫可在人体生存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但卵巢包虫病却少见。
本文分析了1998年7月~2009年9月我国西部地区收治的误诊为卵巢包虫病1例病例,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8~52岁,体重45~68 kg,7例患者均有牧区居住史,左附件区囊肿实性包块3例,右附件区囊肿实性包块4例,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初潮13~15岁,月经周期25~32 d,月经期3~7 d。
既往无特殊疾病史。
1.2 临床表现及起病特征包虫病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中青年多见,初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扪及腹部包块,腹胀、腹痛,少数患者曾有过敏反应症状。
本组病例中6例患有慢性下腹部疼痛史或者体检时发现附近区囊肿后住院治疗,1例患者因婚后2年不孕,盆腔肿瘤住院做剖腹探查术。
妇科检查:子宫均正常,于一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实性包块,包块均为单个,边界清楚,活动欠佳,质硬,触痛阳性,其直径最大约为10 cm,最小约为4 cm。
B超提示一侧附件区囊性低回声区,外形规则,壁厚,提示为卵巢囊肿。
肺吸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报告
![肺吸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cb1410c26fff705cd170a75.png)
肺吸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报告肺吸虫病是常寄生于人体肺部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容易误诊为结核病。
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1例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的肺吸虫病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患者,女,37岁。
左侧胸痛两个月。
患者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左侧胸痛、深吸气时疼痛加剧,伴咳嗽,声咳,少痰,有1次痰中带血丝,伴低热,体温37.5℃左右,有盗汗,无消瘦、纳差。
胸片示左侧少量液气胸、左中肺炎,血常规WBC 7.1×109/L,N 80.4%,L 10.6%,HB 147g/L,PLT 194×109/L,给予头孢曲松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7天,后改口服左氧3天。
仍感左侧胸痛,并有胸闷,复查胸片左侧液气胸加重,左中肺炎吸收好转,外院住院治疗,PPD试验阴性,T细胞斑点试验阴性,痰找结核杆菌未找到,痰培养无细菌生长,ESR 18~32mm/小时,血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B超示左侧胸腔见88mm液性暗区。
予左侧胸腔穿刺抽液两次,共抽出黄色胸水800ml,常规示渗出液、黄色,比重>1.018、有核细胞8000×106/L~3000×109/L、单核占比0.30~0.4、多核0.70~0.6,李凡他试验阳性,胸水生化总蛋白50.9~52g/L,葡萄糖0.74~0.05mmol/L,胆固醇2.43~2.53mmol/L,腺苷脫氢酶38.2~51.4u/L、乳酸脱氢酶1913~2636U/L、胸水CYFRA21-1 113.4~103.6ng/ml、NSE 64.7~127.5ng/ml、SCCA 37.2~14.16、CEA 1.49~1.6μg/L、AFP 2.49~2.2μg/L,胸水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胸水离心涂片未见癌细胞、另见大量不等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病程10天胸部CT示左侧液气胸治疗后左肺野见片状无肺纹理区,并见少许斑片索条影,右上肺条片影,左胸腔见片状液性密度影,气管及左右支气管开口通畅,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寄生虫病病例误诊分析四川省地域宽广,气候温暖颇适宜寄生虫生长发育和在人群中的流行与传播。
经半个世纪的防治,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丝虫病已被消灭,一些寄生虫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感染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尤其是通过实施群体驱虫治疗、推行全民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环境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后成效更为显著[1~2]。
然而,在寄生虫病防治成效取得令人瞩目的当前,也存在着部分临床医务人员与基层专业人员对人体寄生虫病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现象。
对部分常见寄生虫病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很少考虑为寄生虫感染所致,忽视了解患者是否来自流行区、有无进行寄生虫检查及职业等病史的询问[3],且目前省内相当部分医院无论对感染有吸虫、绦虫、线虫、原虫的寄生虫病患者采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多为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这样易造成对寄生虫病患者的漏诊与误诊。
给这部分患者带来因误诊引起的病情加剧、精神负担与经济损失。
现就近年处置的部分临床寄生虫病误诊病例报告如下,供临床医务人员与基层专业人员交流,以减少与防止对这类患者的误诊。
1 病例与分析病例1:患者,李某,男性,27岁,成都市某公司保洁员。
因反复腹痛、腹泻2月余,腹泻2~4次/d。
食欲不振、消瘦。
曾于本市某社区医院就诊多次,经B超及X摄片检查未见异常,血、尿、粪便三大常规检查仅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5%)。
被视为肠炎,消化不良医治1月。
曾服用氟哌酸、黄连素、呋喃唑酮、vitB1等药品未见好转,患者便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咨询与诊治。
经对患者的饮食卫生习惯、职业、籍贯、居住环境、经济、受教育程度等问诊得知其家居农村,除打工时间外,每到春秋农忙季节均回广元家中务农。
患者在农村有生饮溪流、泉水历史、平时有生食蔬菜、瓜果、泡菜饮食习惯,多年未服驱虫药物。
根据患者生活习惯与临床表现,结合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特点疑患者系肠道线虫感染,但不排除肠道原虫感染的可能。
对患者粪便采用kato-katz法检查检获蛔虫卵165个,EPG(克粪虫卵数)为3960个,鞭虫6个,EPG为144个。
对患者粪便再行碘液直接涂片检获兰氏贾弟鞭毛虫包囊且为满视野,并有少许蛔虫卵与鞭虫卵确认患者为蛔虫、鞭虫与兰氏贾弟鞭毛虫混合感染,对患者采用甲硝唑2g顿服连服3d的驱虫治疗,3d后症状明显改善。
第4d对患者再行复方阿苯达唑3片顿服连服2d驱肠道蛔虫与鞭虫的治疗,1周后所有症状消失。
半月后对患者采用以上2种检查方法复查未再检获蛔虫卵、鞭虫卵与兰氏贾弟虫包囊。
治疗效果显示并非驱虫前诊断的肠炎所致[4]。
病例2:患者颜某,女性,23岁,遂宁市人。
清晨解小便有排尿受阻、胀痛、难受感,后用力排尿瞬间通畅,患者自以为系泌尿道结石所致,在查看尿液有无结石时,只见尿中排出2条1.5cm-2cm长的圆柱状肉色活动虫体,而未见结石。
当即在就地市级医院就诊被疑为泌尿系统蝇蛆。
院方建议到四川省疾控中心寄防所咨询与诊治。
对患者职业、生活、饮食卫生习惯、饮食种类、籍贯、居住环境与卫生状况、既往史、临床症状等病史问诊得知,患者较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自幼喜食鱼虾、尤其对烹饪时间不长的鲜嫩鱼肉特别嗜好。
在排虫前的近2月患者有腰部、下腹疼痛症状。
曾于就地市级不同医院多次经内科、妇科及泌尿科B 超、X线检查无果,粪便、尿液检查均为阴性,血液检查仅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2%)。
根据患者症状及排出虫体外观并非具有蝇蛆形态,结合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疑患者为其他寄生线虫感染。
将虫体置于解剖镜下,经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共同鉴定为肾膨结线虫童虫,而且国内也有此同类病例报告[5],该患者的症状也为该虫感染与寄生所致。
并嘱患者近日继续观察小便中排虫情况,并收集患者次日24h尿液经离心沉淀法检查未见肾膨结线虫虫卵。
结合患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B超、X线、尿液、粪便检查肾、肠腔、腰部均未见异常。
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3%),余为正常的结果,故判断患者体内仅为肾膨结线虫童虫寄生。
嘱患者杜绝半生食鱼虾肉,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避再染,否则虫体发育至成虫阶段不仅需手术取虫,而且造成对肾脏实质的损害难以挽回。
并要求患者近日大量饮水便于肾脏、输尿管与膀胱、尿道的冲洗与童虫的排出。
在大量饮水的第3d于尿中再次检获1条1.5cm长的肾膨结线虫童虫。
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排虫2周后症状消失,未再见虫体从尿中排出。
该例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肾膨结线虫感染而非泌尿系统蝇蛆。
对患者3月与半年2次电话随访未见异常,尿中也未再见该虫体排出。
现有资料表明除本病例外,国内目前已见8例从尿中排出肾膨结线虫的病例报道,多以1~2条虫体为常见,其中1例在2年中排出22条虫体为国内外罕见[6]。
病例3:患者林某,男,15岁,学生,成都市人。
以头痛、头晕、双颞麻木,发热、颈强直、全身肌肉疼痛、触痛、四肢无力为主的症状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曾于成都市几所医院就诊。
分别被视为“严重感冒”、“痢疾”、“食物中毒”、“体位性低血压”、“贫血”处置。
经止痛、抗病毒、抗菌、镇静、补血药物治疗及营养补充40d,患者症状仍未见好转,四川省疾控中心查治。
针对患者在市几所医院血象检查中21项指标除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7%),其余各项指标未见异常的情况,结合患者头痛、双颞麻木、发热、颈强直、全身肌肉疼痛的典型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疑患者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对患者进行饮食习惯、近期饮食种类、烹饪方法、卫生习惯、外出史等问诊中得知患者本人及家人从未有过该症状,在发病的半月前患者同家人曾去云南大理与在滇亲戚利用假期团聚时,曾进食过凉拌福寿螺肉。
当即嘱患者家长与云南同餐进食凉拌螺肉的其余15名亲戚联系后得知,该15名亲戚中2/3的人员不同程度出现该患者的症状。
并有1名6岁与1名77岁的症状与体征严重的女性患者已在当地入院治疗,被当地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为此,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对该患者作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诊断。
对患者采用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布洛芬胶囊止痛、健脑安神片镇静与多种维生素片药物治疗后第3d,症状与体征缓解,1周后全身症状明显改善,10d后症状消失。
治后的1月与4月随访中见患者精神饱满,已在校学习无任何不适,愈后良好[7],患者经驱虫治疗后的转归表明并非驱虫治疗前的“严重感冒”、“痢疾”、“食物中毒”、“体位性低血压”、“贫血”等临床诊断结果,而系因生食螺肉所致广州管圆线虫病。
病例4:患者,女,34岁,藏族。
在家因生食风干羊肉约250g,3d后出现39~40℃的发热伴腹痛、腹泻、颜面出现红色痘状疹块及头痛,继而面部及四肢出现水肿,全身肌肉疼痛,因病情加重入住藏区某医院被视为红瘢性狼疮治疗。
经口服强的松、输入白蛋白及抗炎、止痛对症处理72d后,不仅症状未见好转,而且全身肌肉疼痛、发热、颜面及四肢水肿症状加剧,为此,患者从藏区来四川省疾控中心咨询与诊治。
根据患者发热、水肿、全身肌肉疼痛的三大症状,触诊中且又以腓肠肌疼痛为甚的临床表现,视患者为旋毛虫感染。
当即建议患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腓肠肌直接压片检查与住院治疗,入院后在腓肠肌检出旋毛虫囊包而确诊为旋毛虫病。
嘱患者食动物肉以免再染。
对患者采用阿苯达唑32mg/kg/d,分3次口服连服10d,间膈1周再行1个疗程驱虫治疗、营养补充、卧床休息、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d症状明显改善,1周后行动自如,2周后康复出院[8-9]。
该患者因当初临床误诊、误治2月余,给患者带来1万余元的经济损失,不仅给不宽裕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当初临床误诊为红癍性狼疮使患者服用2月的强的松也引起患者体形的一些改变。
病例5:患者,男性,80岁,因脑梗塞入住成都某三甲医院。
近日该院医务人员发现从患者鼻腔钻出近30条乳白色圆柱状虫体,次日再次从该部位检获26条同样的虫体。
因临床与检验科人员不知何种虫体,便将虫体送四川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鉴定与咨询。
经肉眼与镜下鉴定为蝇蛆。
建议首先应清除患者鼻腔寄生虫体,保持鼻腔清洁,如有感染采用抗菌素治疗3~5d与对症处理即可。
注意居住环境、医疗器具的清洁卫生与消毒,防蝇与环境灭蝇、特别应消除居住临近蝇类滋生场所。
采用上述措施后1月电话随访对方告知未再见蝇蛆从患者鼻腔钻出。
据目前资料显示,国内此病例资料已有数例报道,分布于广东、福建、河北、云南、甘肃等省境内[10~11]。
2讨论四川省是我国主要寄生虫病流行省区之一,据1988-1992年首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表明,经病原学检获蛔虫、鞭虫、蛲虫、东方毛圆线虫、粪类圆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虫、日本血吸虫、斯氏肺吸虫、缩小膜壳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猪囊尾蚴、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溶组织阿米巴、兰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哈氏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结肠小袋纤毛虫、人毛滴虫等26种寄生虫[12]。
加之原有调查与防治中的疟疾、丝虫、黑热病与其他部分少见并已有报道的寄生虫病例,人体寄生虫病种在50种以上。
而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经过50年的防治过去一些农村人群感染极为普遍的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蛲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等这些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少数已被消灭(丝虫病)。
但是城镇与农村人群因职业、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卫生意识、饮食习惯、生产方式、环境、经济、城乡各地寄生虫病在人群中防治力度的不同,卫生、医疗条件的差异,故城镇与乡村人群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感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历来农村高于城市。
而该省适宜的气候与地理条件、相当数量的农村目前仍以传统耕作方式,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浇灌农作物,人群进食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生饮渠、溏、山泉、河流生水、部分人群生食动物肉类等,均为寄生虫病在我省各地的流行、传播提供了条件。
这也是该省目前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寄生虫虫种在一些地方引起人群不同程度的感染率,而且在短期内又难以达消灭的重要因素。
目前省内个别地方的蛔虫、钩虫等土源性线虫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仍然高达40%~60%以上。
同时也为从事临床与疾病控制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与重要性。
因多数寄生虫病通常缺乏特异的典型症状与体征,临床医务人员在对这类患者的问诊中往往有些忽视寄生虫病史的询问,如了解患者是否到过疫区、有无接触与饮用河塘、溪流与山泉生水、生食未加洗净的蔬菜瓜果与动物肉类、赤脚田间地头劳动、有无不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
注意患者职业、种植、施肥种类及方式、居住环境、患者是否接受过某种寄生虫检查、诊断结果是什么?驱虫疗效与患者转归等均是对寄生虫病患者作出正确诊断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