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现象的原因.docx

合集下载

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制定的许多公共政策都比较符合现实情况,在得到较好执行的地方,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

然而,在我国现实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诸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导致政策目标不能有效实现乃至与完全落空的情形,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政策敷衍执行。

主要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故意只做表面文章,只搞宣传而不研究实际情况,不采取可操作性的执行措施,不落实执行政策的组织、人员、资金。

政策执行主体或者被动等待上级的新政策,或观察上级是否要严肃执行,或旁观其他部门是否认真执行。

在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之后,政策执行容易错失最佳时机,从而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是严肃的公共政策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例如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政府口头上支持中央政策,或以书面形式表态,但没有按照中央政府的期望做任何事情;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政策选择性执行。

一项公共政策往往是由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目标的若干本分组成的,一些地方政府、单位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不利的内容则有意弃之不用;更有甚者,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对策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对策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对策公共政策终结是指终止或废除某些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计划或项目的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公共政策终结往往面临许多障碍。

本文将分析这些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1. 利益相关者的反对政策终结往往会触及到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

他们可能会通过游说、诉讼等手段来反对政策终结,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2. 政策终结的成本政策终结可能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

例如,需要支付赔偿金、安置费用,以及重新安排人力和物力等。

这些成本可能会使望而却步。

3. 政策终结的风险政策终结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如不稳定、经济下滑等。

这些风险可能会使犹豫不决。

4. 政策终结的合规性政策终结需要遵循程序,如进行公众咨询等。

如果政策终结的程序不合规,可能会影响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

5. 政策终结的舆论压力政策终结可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批评。

可能会担心政策终结会影响的形象和声誉,从而犹豫不决。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对策1. 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应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为政策终结提供依据。

2. 加强政策终结的沟通和协调应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调,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政策终结的阻力。

3. 提供政策终结的资金保障应提供政策终结所需的资金保障,确保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

4. 制定政策终结的风险防范措施应制定政策终结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政策终结的风险。

5. 依规进行政策终结应依法进行政策终结,遵循法律程序,确保政策终结的合规性。

6. 加强政策终结的舆论引导应加强政策终结的舆论引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减少政策终结的舆论压力。

三、结论公共政策终结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往往面临许多障碍。

应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加强政策终结的沟通和协调、提供政策终结的资金保障、和加强政策终结的舆论引导等对策,来克服这些障碍,确保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原因及对策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原因及对策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原因及对策作者:罗丹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公共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政策终结总是伴随着变动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容易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政策终结的过程中,政策终结推动力和政策终结抑制力始终并存,这要求公共政策决策者对双方力量都有深刻了解。

本文以力场理论为依据,试通过分析政策终结推动力和抑制力的对比情况,找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存在障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政策终结障碍力场理论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工具简介西方学界对政策终结的研究起步较早,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案例剖析,对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比较深入。

DeLeon在分析了公共政策终结的性质、类型和方式的基础上,对影响公共政策终结的一些因素作了深入探索,进而结合现实当中的情况,把公共政策终结可能遇到的障碍做了如下总结:心理上的不愿意、组织或制度的持续性、动态的保守主义、反终结联盟、法律上的障碍、高昂的终结成本。

在此基础上,Kirkpatrick等一批美国学者也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政策终结的因素,他们认为组织目标的复杂性、组织的隐匿性、组织具有的影响、组织利益的分配,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公共政策终结同盟的大小强弱和决心等,都对政策终结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以上一些学者同时也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政策终结总是会遇到各种障碍,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

我国学者舒绪纬则认为我国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来自政策、资源和目标团体三个方面,而通过进一步分解,他发现这三个面当中人为因素所占比重最大,并且认为政策终结能否顺利主要看是否具有“人和”这个条件。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我们发现,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终结的问题都进行了许多探索,也认为在政策终结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

然而现有的研究很少运用相关的理论工具来分析问题。

笔者认为政策终结之所以存在障碍,正是因为在整个政策终结的过程中存在这两股相互作用的力——推力、拉力。

第十章 公共政策终结

第十章 公共政策终结


还有更让人恼火的。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过问自己 的档案,一旦档案被学校打回原籍,容易失去 ‚踪影‛, 补办就相当麻烦。据了解,一旦档案丢失,当事人必须 回到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学校重新填表盖 章,找回曾经的记录。如果是已经工作了,还需要在工 作单位的人事部门重新登记。 • 早在一九八八年,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强流动人 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人调发[1988]5号’‛文件 规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统一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 事部门及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等机构负责。其它机 构不得承担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但由于历史的、体制 的原因,现在很多部门都在公开或私自管理人事档案, 除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外,劳动部门、失业管理 部门、社会保险机构、一些社会团体也在管理;国企在 管,一些私企也在管,一些民办中介机构利用各种名目 也在管 。目前一份人事档案每月的托管费用从 10~30 元不等,使用、调动都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一般只有 20多名人员的县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一年的人事档案收 入就达到两三百万。
• 6、成本上的障碍: • 一是现行政策的沉淀成本 • 现行的政策或组织机构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 但没有得到回报。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一方面, 对无效的政策,继续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 失;另一方面如不继续投入已投入的巨额资金将 会由于政策的终结而彻底落空。现行政策已经投 入的成本越高,决策者越难下定终止政策的决心。 • 二是政策终止本身的成本。 • 不仅要筹措政策终结所需要的各项费用,而且为 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还要对有关单位和 个人进行补偿。 • 在这些高昂代价的重压下,政策决定者在比 较权衡之后,很有可能改变初衷,放弃终结。
• 传统人事档案政策有何弊端?为何难以终 结?
•• 在美国和加拿大,个人档案网络化建设已非常完

(完整word版)浅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

(完整word版)浅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

浅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摘要: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有许多政策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共政策决策失败原因应对措施公共政策决策是指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政策决策是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调节利益关系,确定主导性意志和利益,形成公共行为准则或规范的一系列政治行为的总和。

而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与实践中,有许多政策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有些政策甚至产生背道而驰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

由于公共政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政策决策失败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沉重的代价。

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里着重讨论以下四个方面。

一、现有体制的不健全是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内在原因对于公共政策而言,其决策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现有体制包括国家的决策体制,管理评估体制和监督体制是否健全。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的决策体制。

可以说,我国现有的决策体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自身难免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在我国不断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这种决策体制会暴露出各种问题,包括决策主体权力集中,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决策民主化,决策内容过于主观,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决策科学性,以及决策过程不透明,不能保证决策的合法化。

在现有的决策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所必须遵循的三个维度是很难被实现的。

这三个维度包括:民主性维度,即政策制定要广泛的吸收公众和利益团体的参与,并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科学性维度,即政策的制定要吸收专家、学者的专业咨询,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合法性维度,即政策的制定必须合乎法定的程序,并且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公布。

由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权力仍然过分集中于少数人手里,一些权利很难下放,被过分的集中于某些地方政党机关中,这不仅损害了我国民主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及家长制的形成。

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

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

7、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公共政策的调整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 规律进行的,坚持尊重客观实际。
渐进调适原则。一项政策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由于采 取了大量的宣传贯彻手段,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 物力资源,业已在人民群众当中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 多数人也己经基本上认同和接受了该项政策,并取得了 心理上的平衡。这时,如果政策调整幅度和范围过大、 过急,人们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就 会对政策表现出疑虑和担心,从而对调整后的政策采取 观望甚至抵触情绪。因此,政策调整的幅度和范围要考 虑到社会承受的程度,这就要求政策调整一般要循序渐 进,逐步剔除新形势下不适用的部分,保留仍然可行的 部分,同时对更新部分加大宣传力度。
政策关系调整
政策系统内部和不同政策之间存在着各种横向和纵向 的关系。
由于政策问题相互关联,因此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 内实施的公共政策一般不只一项。但如果不同部门之间不 注意协调和呼应,就会造成政出多门的现象,这些政策往 往只从本部门的职责、利益出发,相互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和冲突,导致执行困难或执行偏差。
机构的终结
伴随着政策终结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消,就是机构终 结。有些机构是专门为某项政策而设立的,随着政策的终 止,机构随之撤消;有些机构,往往同时承担着多项政策 和功能,某项政策的终止不足以导致机构的撤消。因此, 通常通过缩小规模,减少经费等办法对机构进行缩减。伴 随着政策终结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消,就是机构终结。
追踪反馈原则。政策调整是动态发展的,它需要不断收 集反馈信息,然后提供给决策者,以判断政策对象和政 策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最 终决定是否要对政策进行调整以及进行什么样的调整。 这种再决策过程也叫做追踪决策。一方面表现为政策调 整首先要对原政策进行回溯分析,找出失误和偏差产生 的环节和原因,而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正和补充。另一 方面,当政策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的效果存在较大差距, 公众中也产生了强烈的政策调整的诉求,但此时政策偏 差原因还没完全弄清楚,调整的详细方案和具体步骤也 还来不及出台,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权宜的办法 ,先抓住问题最突出或影响最大的部分进行调整,然后 再跟踪调整、逐步完善。

反思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缘由、现状与出路

反思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缘由、现状与出路

上述定义无一例外地揭示了政策终结是种积极的政策行 为选择, 是种必不可少的淘汰机制, 直接目标是用优良政 策代替劣质政策, 间接目标是促进政策效力, 提升政府治理
*
“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研究” ( 项目号: 11YJC810008 )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
94
反思中国公共政策终结: 缘由、 现状与出路 能力, 最终目标是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一致、 良性共进。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策终结的理解正确与否直 接关系到政策终结的成败 。 就政策制定者而言, 政策终 意味着制定 结是对现有政策局部或全部的否定和废止, 者所设计的政策已无法适应社会现实 。 由于社会发展具 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适应在当前技术水平 下实属正常情况。 然而, 政策制定者从感情上不容易接 以致对政策终结产生恐惧和抵触, 担心对 受政策的失败, 自身权力及地位产生负面影响 。 政策执行者为政策实施 倾注了智慧和精力, 渴望工作成果 带 来 尊 严 、 权力和利 益, 期待政策问题的解决和政策良好效果的呈现 。 而终 止该政策, 意味着政策执行者的工作将付诸东流, 毫无意 他们的抵触自然可以想象 。 义, 在传统行政管理中, 行政人员只涉及执行政策的具 , “他们不但参与政策的发起和选择, 体细节。但现在 管 理庞大、 复杂的组织, 而且在公众面前还是政府的代表 。 他们承担着巨大的义务和责任, 难免比以前更加小心翼
① 台湾地区学者林永波等认为 ” : “政策终结概念不仅 停。
规则和惯例的终止, 政策活动的停止, 隐含了一套期望、 机关组织的裁撤, 而且还包含了新期望的提出, 新规则、 新惯例的建立, 崭新的活动的展开, 机关组织的更新与发
② 张金马认为 ” : “政策终结指的是在政策领域里发生 展。 ③ 陈振明提出 ” :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 的终结现象。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对策分析行政1201班马博 2012110385内容摘要:公共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

文章对政策终结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政策终结的障碍,并针对障碍,本文寻找出一些对策以推动政策终结。

关键词:政策终结; 现状 ;障碍; 对策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政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并为新的政策出台创造条件。

政策终结不但代表着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政策终结不仅有利于政策资源的节省,而且有利于政策绩效的提高。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涵义在西方,关于政策终结有两种代表性的定义:一是P·德龙的定义: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的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审慎评估的过程,而加以结束或终结。

”另一个就是G·D·布鲁尔的定义:政策终结是“政策与计划的调试,大凡政策与计划无法发生动能或已成为多余或过时,甚至不必要时,则将政策与计划予以终止或结束。

”笔者更认同前者,这个定义把政策终结的对象归为功能、计划、政策本身和组织。

这对于分析我国的政策现状是有现实意义的。

如在我国政府机关,有不少组织是因执行某项政策而设立的临时机构,这些组织应当在其功能完成之后立即终结,而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功能终结了,而组织却未及时终结,这是造成政府机构臃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政策终结不仅要终结其功能、计划、政策本身,更要终结其组织。

另外笔者还认为,政策上升为法律也应该是政策终结,虽然政策实质上并没有停止,只是以另一种形态表现出来,但它已不属于政策层面,而属于法律层面。

所以,概括地说,政策终结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政策的功能、计划、政策本身和组织机构的结束;二是政策的法律化,即一项政策被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有效,将其上升为法律,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发挥作用。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政策终结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政策终结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10.3 政策终结的障碍
彼得·德利昂提出了一个关于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 (Termination Obs心理上的抵触
机构的持续性
机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反终结的联盟
法律程序上的障碍
高昂的终结成本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10.4 政策终结的措施
合并就是指旧的政策虽被终止,但其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被取 消,而是被合并到其他的政策内容中去。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政策分解 分解就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
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分解作为政策终结的形式之一,虽然从形 式上终结了原有的政策,但其实质性内容却通过各个新的政策的形式 而被保留了下来。 政策缩减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政策法律化 1. 政策法律化的基本条件 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 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 比较成功的政策
2. 政策法律化的形式要求 立法主体一是享有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而是享有委托立法权 的行政机关。公共政策在向法律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从非规 范形式到规范形式的转变。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关键词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政策终结 政策对象 政策形式 政策障碍 终结措施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思考题
1. 政策终结针对的是哪些情况? 2. 为什么要进行政策终结? 3. 政策终结有哪些类型? 4. 政策终结有哪些对象? 5. 政策终结有哪些表现形式? 6. 什么是政策法律化? 7. 法律有哪些局限性? 8. 政策终结障碍何在? 9. 政策终结应如何进行? 10. “劳动教养制度”的废止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 政策终结则预示着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的放弃。 • 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提供的服务或管

公共政策学20112

公共政策学20112

简述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方式答:政策终结的原因政策终结的一般原因是:(1)财政困难。

财政赤字、税收减少等而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2)政府的低效率。

即政府机构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而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3)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或冲突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4)行为理论的变化。

即关于人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应如何提供方面理论的变化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5)学习。

采用“试错法”方式,在政策实践中学习,随时终结那些错误的政策或项目除了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绩效等原因外,政策终结的原因还在于政策系统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一是政策系统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必须随着变化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几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政策,而有时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政策终结包括了这种推陈出新的过程;二是政策系统也是一个个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修正自身的过程。

无论是可利用的资源、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政策的环境都处于一种不确定性变动的可能中。

即使在决策中不存在责任和科学态度的缺失,经过科学论证的政策仍有可能在执行后,由于变化了的主客观环境而失效或产生负效应。

政策分析过程只能减少政策失效或者负效应发生的几率,它并不能保证政策的成功。

因此政策终结非常有必要。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对政策错误的一种补救。

“由于现在的后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由于政策制定者无法准确预见现在的政策在将来的适应性,因此终结不能起作用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从他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途径之一。

”政策终结的类型政策终结有如下四种基本类型,它们所遇到的阻力依次递减:(1)功能的终结。

即终止由政策执行所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内容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因为一方面,功能的履行或承担,是政府满足人民需要的结果,若予取消,势必引起各方面的反对;另一方面,某项功能往往不是由某项政策单独承担的,而是由许多不同政策和机构共同承担的,要予终止往往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10讲 公共政策的终止

第10讲 公共政策的终止

国家发改委2008年12月1日起解除 年初对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 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等 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1、公共政策终结的涵义及特征
2、公共政策终结原因 3、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4、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5、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涵义及特征
1、公共政策终结的涵义 公共政策终结指政策决策者对政策进行 评估后,采取措施终止过时的、多余的、 不必要的、无效的政策的行为。 2、公共政策终结的特征 ――强制性 ――更替性 ――灵活性
第十讲 公共政策的终结
据新华社报道 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9月18日公布第109号总局令, 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对《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予以废止。 同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称,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维护人 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务院决定废止1999年12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9]24号)中有 关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内容。 据介绍,为了促进企业提高质量,避免各种重复性的检查,减轻企 业负担,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组织实施了产品 质量国家免检制度。 企业获得免检,需自愿申报,产品必须达到质量长期稳定、市场占 有率高、质量保障体系健全等条件,经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后,才能确定为免检产品。免检产品生产企业 必须定期报告质量状况。质检总局每年组织对免检产品开展国家监督 抽查,实施严格监管,确保产品质量。
四、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1、政策终结时机的可预期性 --突然启动式 --传播试探性信息 2、政策终结过程的长短 --急遽式 --渐进式 3、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4、正当利益补偿
两税合并历程: --1980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1982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 所得税法》 --1991年,将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 业所得税法》合并而成《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 业所得税法》。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 例》开始施行,形成了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 按照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大约是外资 企业的两倍。

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问题概述公共政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旨在促进社会公正、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然而,在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法律法规与实际脱节等。

这些问题导致公共政策效果不佳,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1. 原因:(1)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2)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资源和利益,常常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持消极态度或采取敷衍应付的方式。

(3)官僚主义:官员为了避免责任追究和承担风险,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往往过于谨慎或推诿责任。

2. 改进措施:(1)完善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2)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管理体系,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3)加强官员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机制,对不履行职责、推诿扯皮等行为进行惩戒。

三、法律法规与实际脱节的原因及改进措施1. 原因:(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无法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2)执行力度不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缺乏足够重视和力度,导致政策无法有效落地。

(3)信息不对称: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对于社会现状了解不足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政策与实际脱节。

2. 改进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并及时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

(2)强化执行力度:加大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力度和监督,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

(3)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加强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调整公共政策,确保政策与实际相符。

四、结语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协调、提高执行力度等措施,才能够让公共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国家治理效能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教学文案

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教学文案

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是:1、政策敷衍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将政策束之高阁, 阳奉阴违, 敷衍塞责, 从而使政策变成了一纸空文, 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具体目标。

2、政策选择执行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对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 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政策附加政策附加的主要特点是执行者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 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 自行其是, 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

4、政策歪曲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 从而导致政策失真, 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

5、政策抵制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野蛮执行公共政策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 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接受。

行政手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演变成野蛮执行,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1、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可钻。

政策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是策是否合理;二是政策本身是否明晰;三是政策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四是政策是否多变。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这表现在: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由于历史种种原因, 一些政策执行者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 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 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公共政策终结案例

公共政策终结案例

公共政策终结案例引言公共政策是指为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而制定的法规、措施或计划。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公共政策可能会逐渐丧失效果,甚至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文将通过分析若干个公共政策终结案例,探讨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

终结案例一:某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政策背景某城市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为此制定了一系列交通拥堵治理政策,包括限制车辆进入市区、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提供鼓励使用非机动车的政策等。

原因1.政策执行不力:政府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法措施,导致一些车辆仍然违规进入市区。

2.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某些道路狭窄、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对交通的需求。

3.社会文化因素:某城市居民对私车的依赖较高,缺乏对公共交通工具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影响1.交通拥堵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给居民出行带来困扰,对城市形象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政府信誉受损,居民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3.公共资源的浪费:交通拥堵导致时间浪费和能源浪费。

解决办法1.加强政府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2.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质量和容量。

3.提高居民对公共交通工具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通过宣传和教育改变居民的出行习惯和意识。

终结案例二:某国家环境污染治理政策背景某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升环境监管等。

原因1.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某国家经济仍过于依赖高污染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阻力。

2.环境监管薄弱:政府部门在环境监管方面存在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等问题。

3.对环境治理的优先级低:某国家经济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环境治理的地位不够重视。

影响1.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2.对国际形象的伤害:某国家因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和制裁。

公共政策分析 之政策终结 - 厦门大学

公共政策分析 之政策终结 - 厦门大学

我个人比较赞同李昌平的观点,也就是说要采取范式变化的方式来终 结农村税费政策,因为它引起了人们普遍性的不满,或者说反常积累已经 到了可以采取范式变化的程度。 而且还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扶持农业的发展。同时, 在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时,建立起对农村学生助学贷款的制度。因为 知识改变命运,它能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而且是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的命运。 下面,我对取消农民负担的阻碍因素和可采取的策略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
为什么说在经济扩张政策要实行重工轻农,扩大工农业增长比率;而紧 缩政策是实行重农轻工,缩小工农业增长比率?经济扩张和紧缩政策和工农 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案例 关于农村税费--调整还是取消
现在的三农问题主要是由四项不合理的政策造成的: 一、 现行的农村税费制度, 二、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三、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四、 岐视性的就业政策。 这四项政策就象四座大山一样压在我们的父老乡亲身上,形成 新的剪刀差―― 城乡之间的剪刀差,并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一 方面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是一派现代化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农 村却是一片萧条,有些学者认为,我们的农村已经是“垂死的农 村”。城乡剪刀差到现在已经到了不能再扩大的地步了,它的存在 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影响到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稳定。为此,现行的农村政策需要作出变 化,以防止城乡剪刀差的进一步扩大。
第一、是中国农民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发达国家如法国,每年向农 民人均补贴40000人民币以上。不发达的国家如印度,不找农民要负担, 还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如果我们的农民每年要交几千亿的负担,怎么 参与国际竞争呢?世界上仅有中国和越南找农民要钱(都是社会主义国 家 ) 。 第二、中国农业GDP的比重仅占15%,却要养活70%的人口,还承担 广大农村的公共品安排已经是不可持续了,根本无力承担税费任务。 第三、按照温铁军的观点,农民的土地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没有那 么种经济学认为社保资料应该纳税。 第四、找农民收100元税费,却要支出94元成本,找农民收税费已经 背 离 了 税 收 “ 取 之 于 民 , 用 之 于 民 ” 的 本 质 。 第五、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应该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了。 所以,不仅要取消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 卫生保健的投入。

公共政策终结的若干思考.doc

公共政策终结的若干思考.doc

公共政策终结的若干思考公共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共政策终结的若干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政策终结不仅意味着旧政策的结束,同时代表新政策的开始,是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的重要一环。

其所处环境十分复杂,因此要终结一项政策必定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文章主要从组织内与组织外两大方面简要分析其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政策终结制约因素我国知名学者陈振明将政策终结定义为: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的终结一般有两种情景:第一,政策完成自身使命,完美收官。

第二,政策失败,继续存在有害无利。

这往往是因为政策本身有问题或者是政策所处的环境发生重大改变,难以继续执行,因而终止。

因为政策牵扯的方面众多,终结一项政策时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使终结难度增大。

一、制约因素分析1.组织的内部制约因素。

1.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处于运行状态,具有很强的惯性,轻易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新问题的产生接受机构终结。

想要终结政策的执行机构即政策的载体,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

组织机构是由国家设立,它的终结也必须由设立机构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实施,否则会遭到它本能的抗拒。

同人一样,当政策终结来临时,组织机构会想方设法延缓甚至打破政策终结的进程,使政策终结难以实现,比如我国的行政机构在改革中难以克服膨胀的现象,这是由其导致。

1.2组织成员。

即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首先,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政策完成使命进而终结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因为他所设计的政策与现实环境不适应,要局部或全部废止,这时,政策制定者易产生抵触情绪。

由于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政策与社会需要不太符合实属正常。

然而,这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很难接受。

6第五章 政策终结分析——公共政策课件

6第五章 政策终结分析——公共政策课件

是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福利,保障和教育等方面仍然与城市城
市户籍身份密切相连,农民越来越意识到,户籍身份证带来的福利差
距是一种社会分配的不平等。城市之间的利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 而在扩大,1985-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685元增加到 38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578元,二者的比差( 以后者为1)从1.7:1扩大到2.5:1,同期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差 从2.3:1扩大到3.4:1。这还不包括城市居民在住房,医疗,福利, 物价等方面所享受的补贴和待遇。1995年,仅国家财政用于价格补贴 的支出就高达365亿元。为了减轻国家的城市福利负担,国家采取了 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
就地工业化。但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分散的农村工业成本甚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在利益
原则的驱动下,民工进城的潮流已难以阻挡,经济规律在自发地调整
着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状况。

以上材料说明政策持续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会导致政策僵化。

请您根据材料说明政策僵化的含义。
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我国的户籍政策一直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这已
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甚至成为市场经济的阻碍和力量,必
须尽早予以调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限
制以及物价,特别是主要食品价格的全面市场化,城市之间的制度化
壁垒有所松动。但是,城市政策终止 三、公共政策终结
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2. 公共政策 终结的障碍
行政机关的联盟 利益集团的阻碍
法律程序的复杂性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作业论文 谈政策终结的主要障碍及消除方法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作业论文 谈政策终结的主要障碍及消除方法

谈政策终结的主要障碍及消除方法(一)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政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如果一项政策的目标已经得到实现,政策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那么这项政策就应该及时地予以终止;如果一项政策由于失败而无法解决其所面临的政策问题时,这项政策也要被停止执行,以减少政策产生不良的后果,并为新的政策出台创造条件。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政策终结不但代表着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政策终结不仅有利于政策资源的节省,而且有利于政策绩效的提高。

政策终结的方式主要有:(1)政策替代。

政策替代是指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临的问题不变,所满足的要求不变。

(2)政策合并。

政策合并是指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它的政策中去。

(3)政策分解。

政策分解是指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

(4)政策缩减。

政策缩减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止,以缓冲政策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依据政策终结的对象可以把它分为:(1)政策计划终结。

公共政策在实施时,必须瞄准政策目标制定计划,其中包括具体的措施、手段。

政策终止必须首先终止政策实施的计划,即终止其原先所采用的措施、手段,使政策的具体推行和贯彻的活动终止。

在政策终结中,政策计划的终结是最容易的,因为政策实施的手段、措施等都控制在政策执行主体手中,公共管理部门要求执行机构停止实施某项政策,其实施计划也就随之终止。

(2)政策执行终结。

某项公共政策执行计划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公共政策的执行也终结了。

计划终结只是实施政策的具体手段、措施不再使用了。

如果政策继续执行,这些终止的手段与措施又会重新启用。

因此,政策终结的下一步就是宣布政策执行的终止。

8 公共政策的终结

8 公共政策的终结

5) 程序上的复杂性
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 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消, 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来办理。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
策终结的及时进行。许多政策经终结行为因此受阻于法律
的滞后性。
6)社会舆论的压力
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 会舆论,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西方国家称社会舆论为与 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种权力”。如果某一项需
3)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 压力
人们一般都不愿意看到政策终结, 然而人们一般很 少会立刻反对一个新的、较佳政策的出台。因此,为缓和 政策终结的压力,可以采用新政策出台与旧政策终结并举
的方法,及时替代,使人们在丧失对旧政策期望的同时得
到一个新的希望。这种做法往往可以大大减少关于政策终 结的争议和阻力,削弱反对者的力量。
我国企业利改税的政策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 A、替代 B、合并 C、分解 D、缩减 参考答案:A
)。
下列哪项政策不属于政策替代( ) A、利改税的政策 B、费改税的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 D、医疗保险代替公费医疗 参考答案: C
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BCD) A、收集信息 B、确定评估对象 C、制定评估方案 D、落实评估条件 E、预测评估效果
如下三种情况都可以看作政策终结: 1)政策使命的结束;
2)失误政策的废止;
3)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为法律。2、 政策终结的特征1)强制性。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 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政策终 结通常强制进行。 2)更替性。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 续性特殊表现。 3)灵活性。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现象的原因
一、政策终结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公共政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出现终结现象。

政策终结是指公共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工具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正如最近我们大家热议的取消晚婚假政策一样,根据全面两孩政策的新形势,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同时,晚婚晚育假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规定被删除,也意味着“晚婚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带有时代特色的公共政策也将走向终结。

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也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

学者陈振明指出:“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政策的一种行为”。

因此,政策的终结,既是一个政策的终点,也是一个政策的起点。

政策终结过程是一个节约政策资源、优化政策资源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和政策质量的过程。

政策终结既要剔除不合时宜、存有瑕疵的政策,也要对品质不高、不合时宜的政策资源进行淘汰。

二、政策终结原因分析
(一)政策主体间的利益博弈
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已经成为从事公共管理和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公共政策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项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实施实际上就是相关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博弈的结果。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各个政策行动主体由于自身所拥有的主体话语表达能力以及资源享赋差异的强弱等造成的政策主体力量此消彼长,这肯定会造成一部分群体受益、另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的现象。

利益时代的到来,是市场经济机制和社会结构分化两个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当市场取代再分配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的时候,利益的分配已经主要不是取决于国家的意志,而是市场和社会中的利益博弈。

同时,社会的分化在加深,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群体在开始形成。

如滴滴打车和
快的打车几乎同时宣布与2014年5月17日零点开始暂停乘客端的现金补贴。

滴滴与快的打车之争,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底气持续较近“烧钱”,其背后无疑还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对各自阵营的大力支持。

(二)政策内容缺乏科学性
1、政策内容缺乏法律支撑
政策过程的每一环程序都必须合乎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

任何一个公共政策,其制定和执行主体应该是合乎法律规定的,必须是在法律明确规定的具有相应权限的组织之中进行制定和执行。

比如,我国对养老机构的规划及配套建设、对空巢失独孤寡等老年家庭的社会保障、对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对养老服务评估等问题均没有法律法规,基层政府制定的相关养老服务政策文件等又因为缺乏法律的支持,导致政策效能不高。

所以说,我国各地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把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社区建设规划中;明确各项建设标准;完善对特殊困难老人家庭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加快建设养医结合型、康复护理型、居家照料型养老服务机构,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提高养老人员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等。

2、政策的公众认同度低
我们所说政策科学与否,是表现在政策能否客观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反映民众的需求和意愿并加以解决。

政策所实行的计划措施以及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必须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才能被公众所认可和接受。

2015年公共政策密集出台,比如:养老金并轨和入市、足协改革等等。

除了政策内容,政策何时被发布;政策如何被解读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度。

所以说,我们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感受,并且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这样也能够为公共政策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就拿2011年卫生部出台的“量化指标”政令政策来说,这个初衷很好但政令却没有让公众满意。

看病要等很长时间,看病难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老百姓也一定不会认同这项政策的。

可见,作为政策行动的主体力量,我们的政府必须要改善民生工程,而不应该是大搞形象工程来作秀,而应该为民办事,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恩惠。

3、政策的操作性不足
公共政策要得以顺利执行,不但要有明确的政策执行人和明确的政策目标,而且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但在实践中有些政策选择的弹性较大、政策目标也比较模糊,并且相关内容还比较笼统,导致不容易操作。

所以政府要必须提高政策质量和可操作性。

转型升级、破旧立新、防范风险,都要脚踏实地、精准发力,容不得半点“假大空”,要不得粗放浮躁的作风。

一项政策好不好,要看是否切实管用。

提高政策质量,一要注意分类指导,增强政策的针对性,不能一个药方治百病。

二要便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

制定政策多些换位思考,多站在执行者、实施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要多些小而实的政策措施,积小胜为大胜,贵在取得实效
(三)政策运行过程还有待规范
当前我们国家有一些行政决策主体忽视决策程序,从而导致政策问题不明、方案粗糙、目标模糊、政策出现偏差。

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实施以来,较好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保障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但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与完善。

按照上述文件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达到10人以上、高于总人数25%的纳税人,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一些企业反映,在考虑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无法安排如此众多的残疾人就业。

建议取消企业安置残疾人人数与比例的条件限制,改按企业实际安置残疾人数享受增值税退税优惠政策,此举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

所以说,我们的公共政策都是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规范,不断完善的。

只有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政府才能制定出更好更符合人民意愿的好政策。

这样不仅能够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又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政策执行力还有待提升大部分的政策执行者采取事模棱两可的态度,有时甚至采取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投入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以此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例如:2012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就是根据最新修订的《保健食品命名指南》和《保健食品命名规定》,规定药品生产
商不得使用天然、复方等夸张性词语对保健食品进行命名,但这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导致政策执行的阻滞,最终新政策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而不了了之。

这样既耗费了人力物力也造成了政策直接作用对象一消费者,对该政策的不知情和不理解,阻碍了此项政策的顺利实施。

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有很多,有政策本身的科学性问题,有政策执行环境的匹配性问题,然而最具能动性的还是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素质问题。

同样的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素质不同,则落实效果千差万别。

而且目前政策执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表明,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素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政策有效执行的最关键因素,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

(五)政策的责任追究机制缺乏
在对当前我国政策终结现象分析中发现,政策不能顺利执行下去并且变动频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的行政问责缺失。

问责纠错机制不健全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责任主体可以找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弹性空间,过去,有些领导干部随意决策、违法决策的事例时有发生,极大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深刻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行政问责方面,虽然有不少地方法规涉及责任追究,但都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责任追究法律法规;关于问责程序也缺少严格、统一的标准。

所以为了避免或者减少决策失误,特别是为了避免人为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国家建立了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

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将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六)政策环境的多变性
公共政策也受环境的影响。

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环境起主导作用。

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发展由环境需要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必须要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从我国的政策环境来看,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转轨以及社会阶层分化重构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
距逐渐拉大,这使得政策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

政策对环境变化的灵敏程度就决定了政策周期的长短,若忽视环境的多变,轻则政策失效,重则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环境的因素。

三、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致政策终结的因素很多,我们要正确认识政策终结这一现象,在实际制定政策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科学地认识政策终结,进一步完善政策终结的责任制度。

二是要进一步构建现行政策评估的相关制度,特别应重视政策评估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

公共政策终结之前应该征求民意,其他的政策终结之前也应该经过充分的协商和广泛的讨论。

三是要进一步营造政策终结的舆论的环境,要力争社会公众舆论的支持。

应该重视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以及交流,要加强对广大公众的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政策终结现象的思想认识,要进一步消除其抵触的情绪,进一步营造政策终结舆论的环境。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