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听障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一、听觉障碍儿童概述(一)什么是听觉障碍?我国在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将听觉障碍(hearing impairment)称为听力残疾。
所谓听觉障碍是指因听觉系统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损伤,导致听觉功能感测或理解声音的能力的完全或部分降低,造成言语交往困难,也称听力障碍、聋(deaf)、重听(hard hearing)、听力损失(hearing loss)。
值得注意的是聋未必哑,在我们的意识中常认为聋和哑是并存的,我们也常叫“聋人”为“聋哑人”,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很多聋人的言语器官并没有疾病,只是由于听觉的障碍致使其说话时出现发音不清等现象。
聋人由于听觉系统不完善,导致他对于自己的发音也无法准确监听,他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与人交往时别人也听不清他说的什么,他说话的积极性也没有了。
长此以往,最终导致了他不爱说话,表现出“哑”。
所以大多数聋哑人就是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最终因聋致“哑”。
(二)听觉障碍的分类听觉障碍一般按听力损伤程度分成:聋和重听。
聋又分为一级聋(听力损伤在110分贝以上)和二级聋(听力损伤在91-110分贝之间);重听又分为一级重听(听力损伤在71-90分贝之间)和二级重听(听力损伤在41-55分贝之间)。
WHO(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的划分标准将听力障碍分为:轻度(26-40dB)、中度(41-55 dB)和中重度(56-70 dB)、重度(71-90 dB)、极度聋(91-110 dB)和全聋(>110 dB)。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的分类标准又不太一样,它将听觉障碍损失程度由轻到重分为A、B、C、D、E、F、G等级,具体如下表:听力损伤程度的测量常用纯音听力计测量,若双耳听力损失程度不同,以损失较轻一耳为准。
例如某人的听力损失分别是50分贝和80分贝,那么就以损失较轻的50分贝为准,判断他听觉障碍为二级重听。
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听力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与行为 发展障碍
表现为:
情绪发展障碍 心理需要障碍
社会交往困难
学习障碍
1、情绪发展障碍
听力障碍儿童情绪发展 障碍的表现有:缄默、孤僻、 胆怯、恐惧等。
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 响,听力障碍儿童对外界事 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 缺陷,他们几乎会错过全部 交谈的语言信息。
听力障碍儿童在记忆的基本规律和分类上 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受听力障碍 的影响,他们的记忆与正常儿童有明显差别。
听力障碍儿童记忆的特点
1、听力障碍儿童形象记忆的特点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觉丧失,无法进行听觉记忆,而 是“以目代耳”,以视觉形象记忆为主。
许多专家认为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形象记忆与正常儿 童没有很大差别。
动觉 听力
1)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
① 感知活动贫乏,范围狭窄,缺乏完整性。 ② 听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能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逐
步发展的。 ③ 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缺乏选择性、系统性和
准确性。 ④ 在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感知中,分析能力比概括
能力强。 ⑤ 听力障碍儿童感知活动中往往缺少声音的刺激和
言语的参与,感知能力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不相 适应。
听力障碍儿童思维的发展与正常儿童有许 多共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1、听力障碍儿童思维的发展
1)听力障碍儿童的思 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迟缓
2、听力障碍儿童思维过程的特点
1)听力障碍儿童的分析比较粗略。
2)听力障碍儿童容易找出事物间的差异,而不善于确 定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3)听力障碍儿童的概括多半是初级形式的概括,即泛 化。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

•
(2)对语音感知难度大,残余听力虽然让听觉障碍儿童具备了
一定的听觉感知能力,但无法对语音做出全面、清晰的感知。具 有残余听力的儿童往往失去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词汇量相对 少,理解力相对差。
(3)对声音刺激的感知受到局限,尽管具有残余听力,但是听 觉障碍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还是比较难以通过听觉进行分 辨、感知的。 如果在聋儿2-3岁以前配用各种助听放大设备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对其残余听力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可以使半数以上的聋儿拜托聋哑 状态。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
(一)视觉
人的感觉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当听觉消失之后视 觉也受到影响。听觉障碍儿童认识世界主要依赖于视觉,有 关研究的数据表明,聋童所接受的外界刺激90%以上来自视 觉,以目代耳是聋童感知觉的突出特点。 聋人相对于听力正常人来说有着更高的地视觉敏锐度,更 敏感于边缘视野的刺激信息,更高的图形视知觉加工能力, 更强的视觉搜索能力,更好的视觉记忆力,以及更高的视觉 表象能力。
(三)其他感知觉
• 除视觉与听觉外,感觉还包括皮肤觉、嗅觉、味觉等外部感觉和内 脏感觉、前庭觉、运动觉等内部感觉。听力的损伤对听觉障碍儿童 的触觉、振动觉、语言动觉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1、触觉 • 触觉属于皮肤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 的感觉,叫触亚觉。有研究发现,在学龄初期,听觉障碍儿童的触 觉落后于正常儿童,他们触摸物体动作与正常儿童相比显得少而单 调。在触觉敏感度上,听觉障碍儿童优于正常儿童。研究者认为, 听觉障碍儿童可能更多地依赖触觉信息感知发生在周围环境中的事 件,同时,发音和语言寻训练使触觉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触觉水平。
2、振动觉
举例说明听障儿童的道德行为的特点

举例说明听障儿童的道德行为的特点听障儿童的道德行为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同理心:听障儿童在与人交流时,常常需要依靠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
由于经常面临沟通障碍,他们更加敏锐地察觉他人的情感变化,因此往往对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更加关注,表现出较高的同理心。
例如,当他们看到同伴遇到困难或者感到难过时,他们可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和支持。
2. 责任感:由于面临沟通和交流的困难,听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地依靠他人的协助和支持。
这使得他们更加珍惜他人的帮助,并且更加重视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例如,他们可能会主动承担起家庭或者学校中的一些义务,比如整理教室、帮助照顾弟弟妹妹或者家务劳动等,以回报他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3. 团队合作:由于沟通的困难,听障儿童在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时,更加重视团队的协作和配合。
他们通常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寻求帮助和理解,以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例如,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他们可能会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决策,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尊重他人的意见,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听障儿童的道德行为特点主要体现在同理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社交互动,以及更加敏感地观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愿,展现出了独特的道德品质。
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听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听觉残疾给听力 障碍儿童的整个认知 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 响,使他们的感知活 动与正常儿童相比表 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1、听力障碍儿童感知活动的特点
视觉 触觉 言语运 残余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是产 生的情感体验。
听力障碍儿童的理智感大多与具体的事物 相联系、更多局限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集中 在一个题目的对错、老师的具体评价上面,对 具体形象的材料更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材 料兴趣就差得多。理智感也不够深刻,他们往 往把老师、书本作为真理的化身。
5/26/2020
理智感 美感
1)听力障碍儿童道德感发展的特点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 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听力障碍儿童的道德感比较幼稚直观、 模糊和狭隘,其表现形式主要处于知觉的 情感体验和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 体验两个阶段。
5/26/2020
2)听力障碍儿童理智感发展的特点
2、心理需要障碍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Nhomakorabea分依 赖、固执、任性等。
很多听力障碍儿童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里, 尤其对母亲。当听力障碍儿童已产生孤僻、胆怯等 情绪障碍时,这种依赖心理更为明显。
有的听力障碍儿童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 种心理需要被听力言语障碍所影响,家长又可能忽 视他们的这种需求时,可能会有较明显的固执、任 性等表现。
3)听力障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 的情感体验。
听力障碍儿童的美感比较简单、直观、 肤浅,很难懂得自然美和艺术作品的美;对 于艺术作品更注意具体情节和人物,而对深 刻的思想内涵作品的艺术价值却很少注意, 难以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听障幼儿的心理特点

听障幼儿的心理特点1、认知发展特点(1)感知觉发展不均衡听障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知觉会在一定程度上代偿听觉的缺失,往往发展得较为敏锐。
例如,他们可能更善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动作来理解情境,通过触摸来感受物体的形状、质地等。
但听觉感知的缺失也使得他们在声音认知、语言韵律感知等方面存在明显困难,难以像正常幼儿那样自然地感知和分辨各种声音,对语音的音高、音强、音色等要素理解有限。
(2)注意力发展受影响听障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更多地依赖视觉等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外界环境中过多的视觉刺激可能会干扰他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听觉信息的辅助来明确提示关注重点,他们较难在复杂的情境中迅速聚焦到关键信息上。
不过,当他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也能表现出相对集中的注意力,比如在进行手工制作、观察喜欢的图片等活动时。
(3)思维发展存在局限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听障幼儿因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发展在早期阶段往往受到一定限制。
他们更多地依赖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具体的动作来思考问题,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
例如,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可能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教具、数具体的物品等方式来进行,较难直接通过语言讲解来掌握抽象的数学原理。
2、语言与沟通特点(1)语言发展迟缓这是听障幼儿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由于听力障碍,他们无法正常接收和模仿语音,导致口语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幼儿。
在发音方面,可能存在发音不清、发音错误率高的情况,甚至有些听障幼儿在没有经过专业干预的情况下难以开口说话。
同时,他们在词汇量积累、语句组织等方面也进展缓慢,难以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沟通方式特殊听障幼儿通常会采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弥补语言的不足,如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
他们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理解对方的意图,自己也会用丰富的手势和动作来传达信息。
例如,用手指指向想要的东西表示需求,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等。
听障幼儿特点

听障幼儿特点
听障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和沟通障碍:由于听力受损,听障幼儿在语言和沟通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理解和使用语言,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语音方式进行交流。
2. 认知和学习能力受限:听障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也可能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遇到困难。
3. 情绪和行为问题:由于沟通困难和认知受限,听障幼儿可能会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易怒、焦虑、抑郁等。
他们也可能会表现出社交障碍,难以与同龄人交流和互动。
4. 教育和康复需求:听障幼儿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康复服务,如听力辅助设备、语言训练、心理治疗等。
他们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在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听障幼儿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听障幼儿的教育和康复,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2.有意记忆的发展 聋童有意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
随着生活要求和成人 的教育而产生的(质 的飞跃)。聋童有意 记忆的效果依赖三方 面因素:对记记任务 的意识和活动的动机 ; 情绪作用 ;多种感官 的参与。
第肆
分部
思维特点
1.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
2.依赖感知的 特点、生活情 景或物体功用 进行分类 五六岁的聋儿 虽开始具有一 定的分类能力 (思维水平), 但不会按事物 的本质特征来 分类。
赖视觉、触觉等其它感觉通道,因而知觉信息 动中的处于优势地位。
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受到制约。
第贰
分部
如性 注定 意向 人反 脸射
最 早 为 条 件
聋 童 的 早
。, 期
注
意
现
象
。
3.
2. 1
1.
注意特点
但发如与周
岁 内 的 注
意 多 是 无 意 注
意
光 的 、 活 动 的 物 体 , 食 物 等
再 会
3.概念的扩大和缩小化 由于听力和语言缺陷,
聋儿对语词的理解不深入, 经常出现用词不当。
4.思维发展达到的水平局限
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
(一)情绪的发展 1.冲动性情绪逐渐减少,情 绪的稳定性提高 2.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 (二)聋儿的个性特点 1.脾气倔强,好冲动 2.好动、好奇 (三)社会性发展 1.聋童伙伴范围狭窄 2.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 贫乏
: 鲜 艳 的 颜
色 ,
有 关 就 能 引
起 注 意
围 的 事 物 只
要
半 视 觉 岁
后
,
形意儿 成注童总 和意相体 发和比来 展有,说 都意他, 比注们与 较意的正 缓的无常 慢 。
听力障碍儿童孤独、自卑心理

听力障碍儿童孤独、自卑心理内容摘要:听力障碍儿童心理特征,孤独、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其康复目标、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心理特征、孤独、自卑、心理康复一、听力障碍儿童的基本心理特征自卑心理是听力障碍儿童心理最基本的特征。
心理学认为自卑性格形成于儿童时代。
听力障碍儿童在个体注意认识形成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生理缺陷而产生遮断,从而无法形成正常的意识和逻辑。
自身的生理缺陷和环境的压力、家长的态度、家庭的娇纵和放任、特殊学校的教育环境、社会的态度使聋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在儿童时期常表现为忧郁、悲观、孤僻。
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难以集中注意、追求表扬,贬低、妒忌他人,回避竞争、竞赛,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甚至自暴自弃。
其行为表现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1、孤僻怯懦型。
这类聋儿认为自已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他们对外界、生人和新环境有一种畏惧感和不安感,往往生活于忧伤之中。
2、础啪逼人型。
这类聋儿一般以被动角色出现,但在某些条件下以盛气凌人的进攻形式表现出来,即便是鸡毛蒜皮小事也要借口挑衅。
3、滑稽幽默型。
少数聋儿通过自嘲或扮演滑稽的角色来掩盖内心的自卑。
4、否认现实型。
少数聋儿没有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和面对现实,采取了自暴自弃的否认方式。
5、随波逐流型。
部分聋儿不敢有独立主张,尽量与别人保证一致享受一种安全感。
二、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1、情绪发展障碍: 听力障碍儿童情绪发展障碍的表现有:缄默、孤僻、胆怯、恐惧等。
他们想象力丰富、观察力敏锐,如果不被环境接纳,就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2、心理需要障碍: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
有的聋儿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种心理需要被言语听力障碍所影响,教师又可能忽视他们的这种需求时,可能会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等表现。
3、社会交往困难:听力言语障碍会防碍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
在生活交往中,由于种种障碍,他们会感到自我形象低落,社会表现不成熟,害怕见陌生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爱冲动且容易发脾气。
关注听障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

关注听障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2011年02月25日 11:20来源:凤凰网健康作者:暖风字号:T|T1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
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等。
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聋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
因此,家长必须认识到聋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学习是起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上,听力言语上的障碍会给聋儿带来明显的困难,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
造成其心理、行为不利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同环境交流的能力和机会而导致心理发育迟滞,2、引起个性发展失常,3、造成学习上的困难,4、家长及周围有对他们不正确的态度、行为方式等因素,容易使其健康心理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等。
常见的聋儿心理、行为失常的表现有:缄默、孤僻、畏缩、多动、任性、自我中心等等。
有的聋儿还会有冲动、攻击行为等表现。
听障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情绪发展障碍:聋儿情绪发展障碍的表现有:缄默、孤僻、胆怯、恐惧等。
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几乎会错过全部交谈的语言信息。
视觉在聋儿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情来观察,因此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态,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情绪低落。
要知道,聋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二、心理依赖性强,有严重的心理需要障碍:聋儿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
很多聋儿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里,尤其对母亲。
3~5岁听障儿童的执行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3~5岁听障儿童的执行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听障儿童的教育和康复关注度越来越高。
3~5岁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听障儿童在这个阶段的执行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执行功能是大脑皮层辅助执行认知活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等。
首先,听障儿童在工作记忆中表现出特殊的特征。
他们往往对语言、视觉和听觉信息进行更频繁的切换,导致工作记忆负荷增加。
同时,由于听力缺陷的存在,他们难以将语言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表示,从而影响记忆和信息处理能力。
其次,听障儿童在抑制控制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抑制控制能力指的是抑制冲动、注意力的转移和对注意力的调节。
由于听力缺陷,他们在抑制冲动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困难,同时对目标切换的适应能力也受到影响。
再次,听障儿童的认知灵活性较低。
他们在面对新任务时,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厌恶、不适和逃避行为。
这可能与他们面对听障困难时存在的焦虑和抵触心理有关。
影响听障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听障儿童的听力残疾程度。
对于完全失聪的听障儿童来说,他们无法通过听觉渠道获得语言和外界的信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执行功能。
而对于部分失聪的听障儿童来说,他们可能能够通过辅助听力设备获得一部分语言和外界信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听觉障碍,影响他们的语言和认知发展。
其次,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措施。
早期干预是指在儿童出生后尽早开始干预和康复训练,包括听力筛查、助听器和听觉语言训练等。
早期干预和康复措施的质量和时机对于听障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至关重要。
早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将对他们的执行功能以及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听障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支持。
家庭和教育环境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和教师的经验、支持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听障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
家庭和教育机构应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执行功能。
综上所述,3~5岁听障儿童的执行功能特征和影响因素需针对其听力残疾程度、早期干预和康复措施以及家庭和教育环境进行综合考虑。
听障幼儿心理特征

听障幼儿心理特征一、正确认识听障幼儿心理1.肯定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的共性2.肯定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二、听障幼儿认知的特点1.感知活动(1)信息加工不完整,对事物概念不清楚,理解不完整。
(2)视觉利用:依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较差。
(3)伤到前庭和半规管会影响平衡功能2.注意的特点(1)无意注意占主导作用,有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
(2)稳定性较差,注意广度受限。
(3)注意力分散,注意力的转移代替分配。
(4)转移过程中容易遗漏某些内容。
(5)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
3.记忆的特点:(1)听障幼儿的一般记忆特点:记得慢,忘的快(2)机械记忆、情感记忆比抽象记忆、逻辑记忆好。
(3)无意记忆胜过有意记忆(4)听障学生的视觉形象记忆特: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偏向于使用视觉,所以视觉记忆占优势(5)听障幼儿的形象记忆特点:由于听力的损伤,听障幼儿主要以形象记忆为主。
4.思维特点(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整体发展趋势一样,(2)有思维的特殊性,形象思维阶段往后发展很困难。
(3)分析能力优于综合能力(4)概念的扩大和缩小.由于综合能力不足造成。
(5)听障幼儿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少,从而知识面狭窄,理解力、表达能力和领悟力也处于劣势,这些不足的能力严重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思维不灵活,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5.语言发展的特点(1)从非言辞性语言开始,语言的习得,从理解到表达,同样具有模仿性。
(2)语言发展跟年龄发展是不同步的(3)发展趋势a.如果处于手语环境中,更倾向于手语的学习。
b.处于非聋人环境中,只有简单的体态语c.给听障儿童给予康复训练获得有声语言更倾向于先获得手语,在学习普通话有声语言。
6.学习特点:从模仿开始。
(1)视觉模仿到听觉模仿动作模仿到语言模仿听障:以视觉模仿和动作模仿为主(2)很难获得间接经验习得,大多从直接经验习得(3)知识传授时注意示范作用(4)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强。
浅谈听障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听障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听障学生是指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由于听力障碍的存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面对很多情绪行为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社交能力,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解决听障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浅谈听障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听障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1. 沮丧和自卑感由于听力障碍的存在,听障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和自卑。
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与他人交流,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享受音乐和其他的声音。
这种沮丧和自卑感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情绪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1. 倾听和支持对于听障学生的沮丧和自卑感,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倾听和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
2. 融入和陪伴对于听障学生的孤独和孤立感,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融入和陪伴。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特殊的活动和游戏,让他们融入到群体中,与同学和老师建立友好的关系,解决他们的孤独和孤立感。
3. 教育和引导对于听障学生的愤怒和挑战性行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教育和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他们一些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和沟通技巧,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解决他们的愤怒和挑战性行为。
4. 多元化教学对于听障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多元化的教学。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一些视觉、触觉和其他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和学习压力。
5. 家校合作对于听障学生的情绪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家校合作。
我们可以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困难,共同解决听障学生的情绪问题,共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听障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与他们的听力障碍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倾听和支持,融入和陪伴,教育和引导,多元化教学和家校合作,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简述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简述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1)言语与语言发展。
俗话说“十聋九哑”在听力受损儿童成长过程中,语言是他们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
听觉障碍儿童的说话声音容易有异常现象,如鼻音化,嘶哑声等。
(2)认知与思维听觉障碍儿童的智力问题是专家们争议不休的焦点,对此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
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有滞后的现象。
(3)社会化发展语言是人们之间交往最重要的工具。
听障儿童在交往方面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使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交流系统。
听障儿童性格特征

帮助听障儿童克服自卑心理摘要:听障儿童除了听觉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为帮助听障儿童克服自卑心理我们应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
关键词:听障儿童、自卑、帮助、克服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来源于儿童时期,它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消极影响。
听障儿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心理,他们因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致聋而无法聆听,他们的自卑心理通常表现为胆怯恐慌、内向、不敢自己选择、不愿与别人交流等等。
一般情况下,听障儿童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
生理方面:显而易见就是他们的听力损伤或残障;心理方面:父母的态度、学校环境和社会固有的观念,这些因素就使得这些孩子慢慢形成了胆怯自卑的心理。
听障儿童的自卑心理主要由于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要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就要通过后天环境因素入手,听障儿童的自卑心理是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教育来预防和克服的。
那我们该如何来帮助听障儿童预防和克服自卑心理呢?一、学校、教师的帮助:(一)、倾注爱心及时表扬爱是一副良药,爱是一种感情。
听障儿童虽然听力上有了保障,但他们的感情同正常孩子是一样的,甚至比正常的孩子更为敏感。
听障儿童每做一件事,都急于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情会得到老师怎样的评价,为了满足孩子这种心理,平时应对听障儿童日常生活学习进行细心观察,对于进步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表扬的方式应丰富多样。
可以是一种赞许的微笑,可以是发自内心的语言上得称赞,可以是孩子喜欢的零食或玩具,也可以是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行为。
总之,应根据孩子自身的需要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表扬。
可以是在他们的小额头上贴一颗小五角星;可以是他们击掌说一声“耶”;还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
积极的表扬能让孩子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心情愉悦,在表扬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自信开始建立起来。
(二)、鼓励孩子表扬自我有些听障儿童在私下里活泼开朗,可是在陌生人的面前却表现出害怕、胆怯的心理,同时上课时,总是挑后排的位子来坐,针对这个现象,在上课时,可以安排他们坐在前面的位子,并让他们经常回答简单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聋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二)

; 听力语言障碍会妨碍社会交往,聋童往往难于结交同龄的正常儿童,可能因耳聋被别的孩子欺侮。
全天戴助听器的聋童可能会被认为能力低,可能因此感觉自我形象低落,社交表现不成熟,愿意呆在家里自寻乐趣。
他们会选择其他聋孩子做为玩伴,这样会使他们同正常儿童进一步疏远。
这样的聋童容易产生自卑感,缺少自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五、学习障碍聋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他们在学习上有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
除了听力语言方面的障碍外,还有明显的注意力缺乏的表现,由于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因此容易疲劳,常常会有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总之,聋童的教育问题是复杂而艰巨的。
聋童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一些聋童对成年人存在戒备心理。
作为家长,必须善于观察,并运用聋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所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的方法与其进行交流。
家长也应该充分理解聋童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也应认识到聋孩子同正常儿童有着一样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聋童家长应注意造就一个关怀、理解孩子的环境,不要轻易对聋孩子的性格、行为下定义,不要轻易对聋孩子发脾气;应当多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参与到聋孩子的教育中来;多鼓励他们同正常儿童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在家中避免溺爱和无原则的迁就,更不要忽视对聋孩子的关怀和爱护。
家庭成员要有意同聋孩子多做一些语言交流,同聋孩子做做游戏,进行一些必要的户外活动;也要十分注意同聋孩子的情感交流,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心,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在对聋童的教育上,家长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以顽强的毅力、极大的耐心投入到聋童的每一天的教育中来。
在聋童的听力语言训练、健康心理培养上,家长要有足够的信心,同聋儿康复工作者、学校老师密切配合起来,共同担负起聋儿教育这一艰巨的任务,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材!。
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对于听障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也越来越多。
了解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获得成功。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交三个方面探讨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分析其对教育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一、认知特点1.语言发展受限:听障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他们无法通过听觉来获取语言输入,因此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这也导致他们在词汇量和语法结构上可能会落后于同龄人。
2.注意力集中困难:由于无法通过听觉感知环境,听障学生在注意力的集中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注意力不易持久,这对于学习和注意力密集的任务是一个挑战。
3.空间感知能力较强:由于听觉受限,听障学生往往依赖视觉和触觉来获取信息。
这使得他们在空间感知方面相对较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空间概念。
二、情感特点1.自尊心脆弱:听障学生常常面临着沟通困难、被忽视和歧视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2.情绪易受影响:听障学生由于语言和交流的障碍,可能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困惑,情绪更容易波动。
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焦虑和愤怒,并且对学习和社交产生消极情绪。
3.社会适应困难:由于沟通和交流的问题,听障学生在社交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感到孤立和排斥,缺乏社交技巧和自信,对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融入社会感到困难。
三、社交特点1.沟通方式多样:听障学生由于听觉受限,他们常常需要借助手语、口型、文字和辅助工具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
这使得他们在沟通方式方面更具灵活性和创造力。
2.互助意识强烈:听障学生通常会更加重视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并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给其他听障学生,共同面对挑战。
3.需要包容和理解:由于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和困难,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包容和理解。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提供合适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听障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听障儿童是指存在某种形式的听力损害或听力损伤的儿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听力损伤被定义为“听阈(临界值)低于年龄和种族平均值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50亿听障人口,其中有大约1.1亿听障儿童,占儿童总人口的1.4%。
在发达国家,听力损害影响的儿童的比例通常会更高。
因为听力损害,听障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不同于其他儿童。
在语言发展方面,听障儿童的发育可能落后通常儿童,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口头指令,表达能力也较弱落后。
另外,一些听障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言语发展障碍,异常,或者不典型的语言发展。
听障儿童常常显示出其他形式的发展障碍,例如学习障碍及言行表现障碍等,而这可能与听力损害有关。
因此,听障儿童普遍表现为发展不足,注意力缺乏,以及言语及认知表达能力不足等。
此外,一些听障儿童也可能表现出社交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听懂别人的言语,也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社交互动。
大多数听障儿童也容易被紧张和焦虑所困扰,尤其是在新的环境里,因为他们害怕他们听不懂别人的言语。
与其他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往往较弱,他们也更容易暴躁,抑郁,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此外,由于听力损害,听障儿童缺乏合适的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发展。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中表现学习不良,甚至排斥学习。
听障儿童也可能会在许多方面受到歧
视,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等,并有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
因此,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看,听障儿童通常与正常儿童略有不同。
他们可能会在语言发展,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暴躁等。
因此,需要给予听障儿童适当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拥有如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