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研究综述
一、选文地位:介绍它分别出现在那个版本的哪个单元、不同版本的
编辑意图分别是什么。二、选文研究综述:相关的学术解读(可以纵览各
名家解读及学术研究,写成综述。)以下为示例:
那么,这部精短作品的魅力何在,到目前为止,对这部伟大作品形成
了哪些研究成果,将来尚有哪些研究方向,对我们的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
又会有什么作用。
1.关于肖洛霍夫的创作:中心文学还是边缘文学
多年来关于肖洛霍夫的创作定位,究竟属于中心文学,还是边缘文学,可谓众说纷纭。
李树森把肖洛霍夫归于边缘文学:“肖洛霍夫反对阶级敌人,但也不
喜欢无产阶级;他歌颂和同情的是中间阶层的人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
感伤主义的情调。”[1]这种观点与苏维埃的“农夫化文学”(他是苏维
埃时期农民思想情绪的表达者)比较接近;但更多的国内研究者都把肖洛
霍夫归入中心文学的范畴。孙美玲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为世界
贡献了许多有才华的作家,“在这样一种新型文学中,肖洛霍夫占据着一
个十分突出的位置。”[2]
这就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他是中心文学的典范,代
无产阶级立言;一种认为他是边缘文学的翘楚,是富农或哥萨克中农的代
言人。比较有新意的是刘亚丁提出了肖洛霍夫是一个“擦边球”的角色,
同时兼有这两类身份。“他的创作既包含了中心文学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又不乏边缘文学的批判性,既说出了历史的真相,又摆脱了被扼杀的结局。”[3]肖洛霍夫的作品同时包含了胜利者和牺牲者的声音。
我个人认为,肖洛霍夫是通过有节制的中心文学身份换取有保留的边
缘文学追求的一个作家。尽管他常常有意识的和边缘文学作家保持距离,
甚至粗暴的提出了将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但本质上他依然是边缘
文学作家,不过是一个有保留的改良的边缘文学作家。他和边缘文学作家
的区别在于:很多边缘作家写作的目的是要否定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而肖洛霍夫则是通过“写真实”,揭露苏联历史中消极的、阴暗的现象,
重新确立人的价值。
在《一个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没有表现苏军的英勇胜利,而是表
现失败的惨烈;没有表现英雄抗敌,而是表现战俘的受难;没有表现胜利
的喜悦,而是表现胜利后的艰辛、不幸和眼泪。正是因为作家卓越的努力,苏联的解冻时期才真正的到来。
肖洛霍夫作品中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是一致的。倾向性建立在真实性基
础之上,或者说,他的真实性本身就是倾向性的一种表现。
历史是由平民和普通人构成的。没有天生的英雄,普通人承担了历史
的责任,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英雄。表现这个主题,是作家的勇气所在。而
不走进作家的内心,就很难真正读懂一个作家,更无法读懂他的作品,这
正是我梳理肖洛霍夫创作的原因所在。
2.关于索科诺夫的形象——战争英雄,还是普通平民
曾雪雨认为索科洛夫是战争英雄。索科洛夫是“一个真正的俄国兵”、“一个勇敢的军人”,“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5]索科洛夫具有俄罗
斯军人的钢铁意志和英雄本色。
傅修延认为肖洛霍夫是一个普通人:“肖洛霍夫显示了他更关怀普通
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作为文学家,他更关
注那些具体的个人,将他们的命运突出到最前面,让人们看到个人、小人物、普通的人作出的牺牲与痛苦。”[6]这一方面反映出肖洛霍夫人道主
义情怀,另一方面又指出索科洛夫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
苏教版则干脆认为:“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这里仅仅用索科洛夫遭
受战争摧残的外在形象,代替了苏科洛夫复杂的内心,难免失之肤浅。
在我看来,肖洛霍夫既不是英雄,也不单是一个普通人,更不是逆来
顺受、几近麻木的人,而是一个英雄的普通人。他如同砂子一样普通平凡,被卷入战争的风暴,四散流浪。大饥荒的天灾,使得索科洛夫成了一个孤儿;但命运给了他另一个孤儿伊琳娜,他们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了
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是,战争的人祸又使得他失去了妻子和女子,接
着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他重新成了一个孤儿。他的眼泪流干了,以至于
显得有点逆来顺受。他心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断裂了。直到他遇见了凡尼亚,两个战争中的孤儿一下子都找到了亲人,凡尼亚需要一个父亲,索科
洛夫需要一个儿子。当索科洛夫重新承担起父亲的重任,把眼泪留给自己,把所有的爱和温暖交给孩子,普通人索科洛夫就成为了硬汉,成为了贫民
英雄。肖洛霍夫写得很真实,没有任何拔高。正因为如此,索科洛夫一个
人的遭遇,才能转变成无数普通人的遭遇,一个民族的遭遇,甚至人的遭遇。
3.关于战争主题:正义战争的捍卫者,还是坚定的反战者
黎汝清认为肖洛霍夫是正义战争的捍卫者:“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
之分,正义战争的烈焰能熔炼一个民族的性格,能激发强烈的爱国热忱。
一个民族,往往在苦难的锻打中,不畏强暴,勇于反抗、奋发崛起的精神
才会闪闪发光,革命战争能促使人民迅速觉醒,提高他们的智慧,纯洁他
们的心灵。”[7]孙美玲则认为肖洛霍夫是清醒的反战者:“战争使两个各自流浪的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的融合为一体的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的地位。同时,这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苏维埃人的命运。”[8]
其实,唯有从政治学、社会学或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认知战争,才会有正义、非正义,侵略、反侵略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对战争的反省和检讨就会限于“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二元对立。“如果超越意识形态的框架,用艺术的方式去感受、认识战争,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都会对人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痛,战争的胜利也不能抹去战争给人心灵带来的阴影。”[9]
人的命运也绝不仅仅是“苏维埃人的命运”,而是战争中所有人的共同命运。肖洛霍夫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契诃夫说:“我的作品没有恶棍也没有天使,我不谴责谁,也不为任何人辩护。”肖洛霍夫则说:“任何战争都不能创造任何东西,战争就是破坏者。我的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唯一的反面人物就是战争。”在诺贝尔获奖演讲中,肖洛霍夫又说:“我愿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好些,心灵更纯洁,唤起对人的爱,唤起积极为人道主义和人类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意向,如果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鉴于此,我在教学中提问:假如被索科洛夫俘虏的德国少校,他的名字叫索科洛夫,他的妻子叫伊琳娜,他有一个孩子叫凡尼亚呢?这一个人的遭遇包括不包括万尼亚?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一个人”遭遇的普遍性。
三、教学史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