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重点知识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而广阔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在高二历史必修三中,第五单元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一、列强入侵中国与中国封建社会危机的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入侵。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和科技相对滞后。

这导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军事、政治、经济危机。

列强入侵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形成,包括内忧和外患两个方面,即内忧指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产生,外患则指列强入侵的背景和原因。

二、中国反侵略战争与保卫国家独立的斗争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反侵略战争,展开了保卫国家独立的斗争。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艰难的时期,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勇敢地与列强进行斗争。

这些战争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

三、戊戌变法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抗争面对列强入侵和封建社会的危机,中国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抗争力量。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中国社会的危机,并推动社会进步。

其中,戊戌变法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改革运动,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变法救国”。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改革运动未能取得成功,但这一尝试为中国的后续变革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

四、辛亥革命与旧中国的终结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旧中国的终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于民主与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国革命派所做努力的结果。

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格局,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革命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旨在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归纳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十四课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革命史观 : 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西学东渐:多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②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西学思想传入中国;③清政府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④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

2.代表人物:(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各国律例》《四洲志》,核心思想:师夷长技(军事技术))、(2)魏源(《海国图志》最详实的地理专著,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清朝统治影响: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挑战;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此后介绍世界历史知识的书籍陆续出版。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鸦片战争之前: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之后: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地主阶级中出现洋务派。

2.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3.目的:直接(镇压革命、抵御侵略)、根本(维护封建统治)4.实践:洋务运动5.作用:(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 (2)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3)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5)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6、影响: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复习(共3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复习(共34张ppt)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国家名称 征伐时间
鼎盛时期 疆域范围
所涉及的 文明
结果
了解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的内容和影响;
亚历山大远征
蒙古西征
希腊文明
埃及文明 基督教 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伊斯兰教 文明
蒙古西征图
印度文明 儒家文明
了解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的内容和影响;
国家名称
亚历山大远征
拉丁语,印第安语
政治 ①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建立联邦制、共和国;①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文化 ②实行权力制衡。③自由女神是重要文化符号 ②考迪罗主义盛行。③拉丁舞是重要文化符号
相同点
①以欧洲文化为主;②受黑奴贸易影响;③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破坏;④文化融合,具有多元 性特点;⑤种族歧视
文化
美国文化 英国文化为主
政治
政治文化呈现出民主、法治特点
种族 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不 血缘
同 点 宗教
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种宗教
语言
美“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
多源,混血社会 ①多种宗教;②天主教是主要宗教,印第安人 的多神崇拜仍存在
一战期间,列强驱使亚非拉人 民充当炮灰,从事劳役,掠夺 财富,激化了与亚非拉人民间 的民族矛盾。
宗主国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

放松了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亚非拉 地区民 族独立 运动的
殖 民 者
印度
印度教、伊斯兰教、种 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提
英语、法律、政府体制、 文官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是说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守,对外部世界⼀⽆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学习的具体内容、⽅法和⽬的,引导着⼈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

⼆、“中学为体,西学为⽤” 1、背景: (1)外有西⽅列强的侵略(第⼆次鸦⽚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之上,独⽕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师夷长技以⾃强”的思想。

3、⽬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西⽅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场洋务运动,创办了⼀批近代企业,开设了⼀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商业,与外国进⾏商战; b ⽂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新,实⾏君主⽴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

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代表及主张: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2)发展: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影响: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点一:整体概述《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人民出版社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

整本教材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科技的交流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民族独立的斗争展开。

知识点二: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中西文化的交融、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等。

知识点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

内容包括:封建政治的基本特征、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变革、科技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等。

知识点四: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科技的交流与影响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科技的交流与影响。

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世界科技的发展与影响、传世文献的重要性、航海事业的发展与影响等。

知识点五: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民族独立的斗争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民族独立的斗争。

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晚清政治体制的危机与变局、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及其影响等。

知识点六:第五单元世界近代史的发展第五单元主要介绍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

内容包括:19世纪末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变化、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反抗、世界战争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联合国的建立和冷战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等。

知识点七:穿插的历史哲学思考教材还穿插了历史哲学思考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启迪。

在每个单元末尾都会有历史留言、历史讲座等篇目,对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和综合运用。

知识点八:普及的历史常识教材还普及了一些历史常识,如历史年表、历届中国古代思想家等。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 考点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 考点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历史背景(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3)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国家政策(1)目的: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措施①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

②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

③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3.主要表现(1)希腊化世界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②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③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2)希腊化时代①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②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③文学、科学的发展(3)西亚、北非文化: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蒙古的西征(1)背景: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2)概况(3)影响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2.东西方交流(1)条件:蒙古的三次西征。

(2)表现①推动东西方的互相了解②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③民族分布的变化: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1一、《诗经》与《楚辞》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1、先秦散文①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传》的文学成就。

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汉赋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

后者是汉赋的主流。

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

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必修三的历史课本完了,平时大家有主动去复习学过的内容吗?你还记得在第五单元,我们学过哪些历史知识点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5、实践:洋务运动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三、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要点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综合学习要点 岳麓版 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综合学习要点 岳麓版 必修3

第五单元知识综合学习要点(一)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甲午战争)①.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

②.代表: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创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兴办海军等。

③.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④.特点: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但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没有任何触动。

(注意:这一阶段,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将西方的上帝和中国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洪仁玕《资政新篇》指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都没有真正的实施。

)二.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辛亥革命)①.主要内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②.代表:康、梁的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某某的某某某某方案③.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某某义”。

④.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是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三.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①.主要内容:前期宣传某某、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③.指导思想:前期是、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⑤.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经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说明:①.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相适应。

②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浅入深。

变化为:器物-制度-文化。

③.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最终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斗争,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清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知识清单)
1、结合本单元导言部分,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出现的背景。

2、为何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具体活动和影响)?魏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如何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
他们的思想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全球,去重新认识世界,但是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其思想也未付诸实践。

4、地主阶级洋务派搞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主要目的及代表人物有哪些?
5、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活动有哪些,结果如何,如何评价?
6、维新派提出维新思想的历史背景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有哪些?
7、维新思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基础知识清单)
1、试总结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主要阵地及活动基地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5、维新派和激进派在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上有何不同?为什么?如何理解?(基础训练P68)
6、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7、阅读基础训练P71综合梳理。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知识框架及练习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知识框架及练习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新思想萌发(19世纪40年代):(学习西方)(1):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持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纪地理志。

(2)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含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国御侮)。

意义: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代表:、、、、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口号:“”。

作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败,洋务运动失败(启发: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也要学习政治制度)3、资产阶级代表:(学习西方政治)(1)维新派...:早期:王韬、郑观应(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政体代表人物::《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旗号宣扬变法理论。

(将儒家学说和西方政治学说有机结合起来)梁启超:《变法通议》,鼓吹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主权在民。

代表作《天演论》。

作用: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成分,力量弱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势力顽固)(2)革命派...:主张建立政体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代表:孙中山确立:1905年同盟会纲领正式确立其为奋斗目标初步实现:、1911年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3)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文化——运动背景: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之后,我们满怀新的希望,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新学期!现在请跟着我,一起熟悉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第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解读】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1。

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提纲一、单元线索二、知识综合阶级派别时间背景思想主张实践层次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d鸦片战争战败,民族危机严重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启迪了思想解放洋务派19C60-90d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19C末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①变法②君主立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戊戌变法制度思想启蒙革命派19C末20C初①民主革命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激进派20C初(1915)①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②尊孔复古逆流③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无产阶级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重点强调]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学习的主题、目的是寻求强国御侮、救亡图存方案。

学习者由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代表。

[解答疑惑]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不断演化的原因:(1)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加剧,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西学不断传入,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无产阶级产生、壮大。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看眼看世界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2、代表: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3、活动:(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5、影响:进步性: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姓名班级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复习提纲【学习目标】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①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长征;③抗日战争;④人民解放战争。

5.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①卢沟桥事变;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③侵华日军罪行;④中国军民的斗争;⑤抗战胜利及意义。

第18课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一、空想社会主义1、背景:(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发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

二、《共产党宣言》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阶级矛盾暴露并激化。

(2)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大思想来源)。

(4)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投身革命活动。

2、发表:1848年初发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

3、内容:(1)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3)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4、意义:(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必修三历史第五单元提纲

高中必修三历史第五单元提纲

一、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①思想:鸦片战争前,清朝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 ②政治:鸦片战争前,清朝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清朝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愚昧无知,妄自尊大,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政策,愚昧无知,妄自尊大,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略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 强国御侮之道,萌发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重机加重主要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目的: 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维护清朝统治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维护清朝统治影响: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②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②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 内忧外患内忧外患实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意义1、军事—强大了国防,一定程度抵御了外敌、军事—强大了国防,一定程度抵御了外敌2、经济、经济---------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3、思想、思想---------兴办了新式的学堂,培养了人才兴办了新式的学堂,培养了人才兴办了新式的学堂,培养了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因①经济上:①经济上:19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②政治上: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②政治上: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③阶级关系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③阶级关系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④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影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精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精讲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西学东渐1、概念:所谓西学,是指近代的西方科学知识、社会知识。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的科学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的过程。

2、背景列强: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加紧对中国侵略;清王朝: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主观努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

3、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50S)理解“开眼”:率先主动了解西学、学习西方,开启近代西学的第一步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出现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技术目的:主要:抵御外来侵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封建统治特点:没有实践,但具有启迪作用,使“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4、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90S)“中体西用”理解: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指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是根本;“西学为用”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维护封建统治。

总之,即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维护封建统治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根本目的:维护清封建统治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内容:实用技术—---物质实践:洋务运动(思考: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本质如何?焦点:是否学习西方技术救世变革。

本质:维护封建统治。

)5、早期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最初:持洋务派思想立场;中法战后,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6、维新思潮------------民族资产阶级(19C90S) (甲午战争后)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主义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思想: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民危: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维新派思想特点:西学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思想特点的原因:根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分) 态度: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2分)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 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 (2)根据材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 化持有的偏见。(2分) 偏见: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全面肯定西方文化。(2 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
原因: 客观:①儒家思想中的民贵君轻有利于反对君主专制; ②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 主观:③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思维点拨:原因类问题解题规律: 1.比较类:主观、客观(阻碍、推动) 2.时代特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3.近现代中国:本地、世界 4.根本、直接
探究三:‘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特征
B.创办新式报刊
C.鼓吹民主共和思想
C
D.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
材料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 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 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 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 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 法国大革命》 (2)根据材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主题:救亡图存追求民族独立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探究主题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 思潮 洋务 思潮 维新 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态 主要原因 度 “中体西用” 利用儒家思想 宣传资产阶级 政治学说 对待西方文化 的态度 学习西方 技术 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重点知识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重点知识

第一课时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一、新思想的萌发:(一)魏源与《海国图志》背景: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维新思想:(一)背景: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这次变法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2) 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③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近代前期(1840--1919)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主要主张:抵抗派器物制度思想文化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①探索具有广泛性;②探索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③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④探索具有继承性;⑤探索具有曲折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重点知识
第一课时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
一、新思想的萌发: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
背景: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维新思想:
(一)背景:
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这次变法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
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2) 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③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近代前期(1840--1919)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主要主张:抵抗派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①探索具有广泛性;②探索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
③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④探索具有继承性;⑤探索具有曲折性。

二、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政治:袁世凯北洋军阀实行封建的专制统治。

文化: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1915――1919)新文化运动前期
a标志:1915.9 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b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c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d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
鲁迅成为文学革命的典范《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疑难解惑】
1、近代先进思想演进线索
第三课时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程标准】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原因
1、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

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

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撰写文章(2)创办刊物(3)创办社团
(4)翻译著作(5)论战(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③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为什么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儒家思想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④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利用)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全盘否定)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孔子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其决定的)
实质: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存在的某些合理内核,对后世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等问题)——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等问题)——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