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
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庆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措施对策
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庆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措施对策【摘要】重庆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分布范围比较广泛。
地质灾害给重庆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重庆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
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是探讨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庆地质灾害以及相应合理的防止措施。
【关键词】人为因素;地质灾害;重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多,地质环境的质量不断下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提高,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更加严峻。
如果没有积极应对地质灾害,那么将对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必须积极应对灾害特别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重庆的地质灾害的现状重庆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每年因为地质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重庆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连四川,南接贵州,东邻湖北,北部与陕西接壤,是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是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辖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人口3107万。
地理位置: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
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重庆地质灾害常见的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
其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空间的分布规律是:地质灾害主要是沿地质构造线,在公路、铁路沿线以及江河岸坡地段呈现出条带状的分布;在相对高差大且上陡下缓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斜坡上部常发生危岩崩塌,下部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具有典型的上崩下滑的分布特点。
在城镇及人口密集区,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切坡、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加大了对斜坡的改造力度,从而造成边坡失稳或诱发地质灾害,使地质灾害具有相对集中性的特点。
重庆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控措施
重庆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控措施摘要: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以重庆市作为典型代表,主要就重庆市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防控减灾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山,素有“山城”之称。
重庆市地处我国四川盆地东部,周围多山地及盆缘斜坡区,河溪深切,坡陡谷深,其地质构造相当复杂,同时该地区地表的软弱层以及软弱结构发育比较旺,同时该地区又地处亚热带区域,降水相对丰沛,且多大雨和暴雨,降雨量集中,这些因素都导致该地区的地质灾害不但面广而且危害性还特别大。
据统计,重庆市2008年发生的危及城镇、厂矿、交通干线及居住地的地质灾害就达700多处次,其中属于重大地质灾害的就达到78处。
因此有必要对重庆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诱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
1、重庆市主要的地质灾害及诱发原因1.1 滑坡就重庆市城区的地质构造来分析,城区的基岩主要是以砂岩及泥岩等为主,而且其还呈现出不等厚互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弱透水或不透水。
在基岩上部的土层由于主要是以坡积物、残积物和崩坡积层为主要,所以就其透水性来说相对较好,降雨时有利于雨水的渗入,而且当地形条件合适时还能形成良好的汇水及储水能力。
但是,虽然地表的土层具有良好的渗水能力,但是底下的基岩却不具备有透水能力,在雨水下渗到基岩面时,雨水就沿着基岩面向地处排出,这种干湿的不断循环加快了土地的软化,给滑坡创造了所需的地质条件。
根据重庆市地形及地质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土质、岩质和碎块石土三种,不同的地质发生滑坡的概率也不同,具体见下表—1:表—1 滑坡分类统计表1.2 崩塌崩塌(或者称之为崩落、垮塌、塌方等)是指在比较陡峭的斜坡上,岩土体由于重力的作用而突然脱离其母体而出现的一种崩落、滚动,进而堆积在坡脚或者是沟谷的一种地质现象,一旦发生在人口较密集的地区自然会形成灾害。
根据其发生的地方,我们可以将崩塌分为土崩和岩崩,发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发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
重庆市是全国地质灾害极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重庆市是全国地质灾害极为发育的地区之一重庆市是全国地质灾害极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每年雨季有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巨大。
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其次为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滑坡是区内发育最广泛的地质灾害之一,按岩土组成分类,分为岩质滑破和土层滑坡。
岩质滑坡一般规模较大,多发生于软硬相间岩石组成的斜坡区。
土层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滑体一般由粉质粘土夹砂岩、灰岩块石组成,滑面常在基岩表面,多发生于背斜两翼须家河组地层分布区、江河两岸和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带。
崩塌也是区内突发性、偶然性最强的一种地质灾害。
从崩塌体分布的岩性来看有砂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其中砂岩类地层崩塌较多,典型的有北碚区北温泉后山鹞鹰崖崩塌、万州区太白岩崩塌带、江津市的太和镇崩塌带等。
碳酸盐岩类地层崩塌点数相对较少,但规模相对较大,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区,其中长江及其支流两岸相对较为发育,典型的有巫溪县南门湾崩塌、武隆县鸡冠岭崩塌等。
危岩是区内潜在危害性较大的一类地质灾害体,从危岩发育的岩性看,砂岩类地层多于碳酸盐岩类地层,砂岩类危岩占危岩总数的80%,而且规模也较小,尤以侏罗系砂岩的发生频率为最高。
碳酸盐岩类地层发育的危岩数量少但规模相对较大,占危岩总数的20%,多集中于巫溪县及公路开挖沟谷沿线地带,典型的有巫溪县马儿岩危岩、凤凰山危岩带等。
泥石流是区内位移距离最长的一类地质灾害体,区内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大巴山、七曜山和北碚区观音峡背斜两翼,如奉节县的罗家沟泥石流、干沟子泥石流等。
这些地区因地形陡峻且松散固体物质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日降雨量大于50mm时,容易暴发泥石流。
地面塌陷在区内地质灾害中相对不甚发育,全区共有12处。
地面塌陷一类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大巴山、七曜山等地的高位岩溶槽谷区。
二类为不合理开采煤、铁等矿产资源所引起的地面塌2001102陷。
三类少数塌陷为洪水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造成塌陷。
浅谈重庆市涪陵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别的划分 , 采用如下原 则 : ① 带 。岩溶 地貌类 型主要有岩溶 槽谷 、 岩溶 山 严重石 漠化 区 :碳 酸盐 岩裸露 岩 石面 地和岩溶峡谷 。其 中岩溶 峡谷 、 溶谷地 中低 积> 7 O %的地 区;② 中度石漠 化 区:碳 酸盐 山中 的石漠 化面积最 多 。 岩裸 露岩石 面积 5 0 ~ 7 0 %的地 区 ; ③轻 度石 4 3石漠化 分布与构造 的关系 漠化 区 :碳 酸 盐岩 裸 露 岩石 面 积 3 0 ~ 5 0 % 石 漠 化 的 分 布 与 构 造 部 位 有 紧 密 联
・ 一 :
1 、 严 重 石 漠 化 2、 中度 石 漠化 3 、 轻 度 石 漠 化 4、 工作 区 界 线 图 1 重 庆 市 涪 陵 区 石 漠 化 分 布 图
摘 要: 重庆 市涪 陵 区石 漠化 总面积 2 7 2 . 4 2 k m z , 集 中分 布 于涪陵 区乌 江干 流斜 坡地 带及 其 主要 支流 沿岸 。 石 漠化是 自然 多重 介 质 复杂环 境 和社会 经 济 多重介 质复 杂环 境共 同作 用 的产 物 。从 石 漠化 驱 动力 的 来源 划分 , 其 成 因大 体 可分 为 自然 因素 和 人 为 因素 两 大类 。
2 Q ! Q : Q ( C h i n a N e w T e c h n 0 l o g i e s a n d P r o d u c t s
工 程 技 术
浅 谈重庆市涪 陵区石漠化 现状 8水 文 地 质 工程 地质 队 , 重庆 4 0 0 7 0 0 )
川东南涪陵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地震异常特征及其意义
反射 响应 。根据工区实际沉 积背景与不 同岩性速
度 统 计 ,采 用 上 部 为 梁 山 组 泥 岩 ,速 度 为
成 的古分化壳界面古地势 , 从高到低形成不同古水 文 区域 分带 , 即补 给 区 、 径流 区、 排泄 区 。 由于受不 同水动力作用的影响 , 岩溶古地貌各具特色。①在
地 下 水 除了垂 向渗 人外 , 以水 平运 动 为 主 , 溶发 岩
பைடு நூலகம்
显示 当石炭系为峰丛相对高位置时, 反射同相轴会 出现上 提现 象 , 同时其 下 部相 位振 幅会 得到 增强 及
上 提 。反 之 , 当石 炭 系地 层 厚 度 减薄 时 , 同相 轴 出
育, 并具有层状分 布及垂 向上有强弱分带的特征 , 部份强径流带可能形成 网络状联通性好 的溶蚀裂
异常地质成因解释进行 了地球物理正演模拟 , 结果显示 了与实际典 型地震反射 结构相吻合 的地
震剖面特征 。其分别代表 了岩溶高地峰丛与浅洼发育; 泥质充填或半充填的溶洞或孔 隙性非 被
常高的储层发育; 高泥质含量充填物 , 或低速度 、 未被 完全充填的缝洞体发育 ; 9m及 以下 7m~ 的黄龙 组 地层 。 同时 , 于特 殊 剖 面 结 构研 究成 果 , 该 区可 能发 育 的新 型 储层 类型 进 行 了预 基 对
了四种典型异常反射结构 : ①地震 同相轴波峰 、 波谷均表 现为中振 幅 一 弱振幅; ②地震 同相 轴下
拉波峰振幅有强有弱 , 上部波谷反射呈现强振 幅 一中振幅 ; ③地震反射 同相轴明显下拉 , 同时下 拉 同相轴上部反射呈现 中振幅 一 弱振幅、 下部反射振 幅减弱; ④地震 同相轴反射为弱振幅 , 空 近 白反 射或 弱 波谷 反 射 。基 于岩 溶 单元发 育理 论模 型及 该 区沉 积特 征 , 四种 典 型地 震剖 面反 射 对
涪陵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涪陵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文昌禄
【期刊名称】《重庆国土房产》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涪陵区境内的长江、乌江及小溪河、梨香溪、磨溪、渠溪河岸线长200余公里,水系发达,坡陡谷深,软弱层及软弱结构发育,地质灾害发生频繁。
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及地面塌陷等。
据调查,全区有地质灾害隐患811处(其中三峡库区396处)。
【总页数】1页(P35)
【作者】文昌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719
【相关文献】
1.落实措施强化责任努力做好2014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2014年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J], 杨士海
2.提高认识把握重点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2013年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J], 盛国民
3.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努力做好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2013年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J], 杨士海
4.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西宁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
害防治工作纪实 [J], 冶有贵;张惠英
5.2021年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提出——奋力夺取讯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胜利 [J], 钟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大一亚段储层特征研究
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大一亚段储层特征研究顾忠安李友发顾忠安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工程师。
李友发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工程师。
摘要通过对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大一亚段野外地质剖面、钻井岩心、薄片鉴定、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物性分析等地质研究方法对该地区储层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大一亚段的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高能生物滩微相与滩缘微相中,岩石类型主要为介壳灰岩、介屑灰岩和(含)泥质介屑灰岩。
储层原生孔隙在压实和胶结作用下基本消失,但经燕山晚期-喜山期地质构造作用下,储层发生了构造形变和破裂作用,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裂缝,加之成岩后生作用导致储层沿裂缝发育了一定数量的溶蚀孔、洞、缝。
形成了大安寨段大一亚段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以及渗透通道,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裂缝型储层。
关键词涪陵地区;大一亚段;地层对比;裂缝;储层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21.0711地质概况涪陵地区区域构造隶属川东南梳状褶皱带,自西而东有明月峡、黄泥堂、大池干井等背斜带。
上述背斜构造核部由于地质挤压作用出露地面的岩层常为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
由于背斜核部出露地层受挤压程度较为严重,导致地腹深部断层逐渐增多,区域相关背斜多变尖、变陡、AbstractThe field geological profile,drilling core,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edimentary facies study,physical property analysis and otherge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eservoir in the first sub-member of Danyanzhai section in Fuling area,eastern Sichuan.The results showthat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first sub-member are mainly developed inthe high-energy biological beach microfacies and beach margin microfacies,andthe rock types are mainly shell limestone,mesolitic limestone and(containing) argillaceous mesolitic limestone.The primary pores of the reservoir basically disappeared under the action of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but under thegeological tectonics of the lat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period,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ccurred in the reservoir,forming a certain number of fractures.In addition,diagenetic epigenesi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ertainnumber of dissolution holes,holes and fractures along the fractures in the reservoir.An important reservoir space and permeability channel have beenformed in the first sub-section of The Da'anzhai section,which is a typical low-porosity,low-permeability and fractured reservoir.Key WordsFuling District;The first subsection;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Fracture;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175S c ie nce&T e c hno lo g y V is io n甚至倒转。
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作者: 王骏;李东林;覃伟
作者机构: 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页码: 81-8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重庆涪陵区;模糊综合评判法;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摘要:针对传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存在的问题,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模糊集合,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选取6个因子作为区划指标,通过指标等级赋值及隶属函数的构造,阐明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定量计算依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叠加分析工具,获得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经过对比分析,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易发性分区更符合客观实际.。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地震相分析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地震相分析许环磊;刘文俊;鲁杰【摘要】根据钻井岩屑、取心、薄片观察、结合岩石类型、测井分析与地震解释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涪陵地区长兴组可划分为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蒸发台地亚相等,其中以台地边缘礁滩相为主要特征.再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地震异常的反射特征,划分了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丘状、叠瓦状地震相.再结合沉积相和地震相分析为综合评价及有利目标区的确定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4(033)009【总页数】5页(P64-67,80)【关键词】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相;地震相;综合评价【作者】许环磊;刘文俊;鲁杰【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四川盆地东南部位于四川含油气盆地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中低缓构造带,横跨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包括渝东、涪陵、綦江和赤水等勘探区块,持证总面积16 673.464 km2。
本次研究区域为川东南地区的兴隆场-綦江-天堂坝二维地震覆盖区域。
涪陵地区位于梁平县、忠县和万州市间,构造上处于南门场构造-大天池构造以东,大池干井构造-寨沟湾构造以西,属于万县复向斜焦石坝-苟家场-黄泥堂斜列背斜带中拔山寺向斜,构造呈北东向延伸。
通过对川东南地区进行地震相研究,划分出上二叠统长兴组地震相展布情况,总结礁滩体发育的有利区带。
1 沉积相划分及特征1.1 沉积相划分晚二叠世长兴期,研究区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
碳酸盐岩台地相在不同时期、不同位置区域又发育孤立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开阔台地,混积台地及碎屑岩陆棚等沉积亚相(见表1)。
表1 研究区及邻区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沉积相划分表孤立台地台地灰岩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蒸发台地膏坪云坪局限台地碳酸盐岩台地滩间灰岩低能鲕粒滩/生屑滩高能鲕粒滩/生屑滩台内盆地/台洼混积台地陆棚泥岩陆棚灰岩碎屑岩陆棚陆棚粉砂台盆开阔台地1.1.1 开阔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处于碳酸盐台地面临广海的部位,范围广,海域辽阔,地形相对较平坦,水较浅,一般0 m~50 m,沉积环境多处于动荡状态。
重庆涪陵焦石片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涪陵焦石片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吕玉香;胡伟;周军【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2(023)002【摘要】There are four karst combination morphology like ridge-hilllock-valley-middle mountain,ridge-spinal-valley- low-middle mountain,karst-conyon-middle mountain,solution platform-valley-low mountain in this area. Karst cavern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Reach of Juandong River and Baoluan River,main stream of Wujiang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Karst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carbonate lithology combination is the base, and regional structure and neoteetonics are influencing factors.%本区岩溶组合形态分为垄岗谷地中山、垄脊槽谷低—中山、岩溶峡谷中山、溶丘谷地低山四种类型。
岩溶洞穴主要分布在卷洞河流域、包鸾河流域、乌江干流、长江干流。
岩溶发育分布特征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碳酸盐岩岩性组合是其物质基础: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是其影响因素。
【总页数】5页(P59-63)【作者】吕玉香;胡伟;周军【作者单位】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0700;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0700;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相关文献】1.基于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产业空间集聚引导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探讨——以重庆涪陵蒿枝坝片区为例 [J], 谭少华;徐俪毓2.重庆涪陵区大力助推“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 [J], ;3.重庆涪陵区大力助推“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 [J],4.宽焦区与窄焦区冲击波碎石效果的对比研究 [J], 陆劲松;刘励军;崔勇;单玉喜5.重庆焦石片区岩溶水动力水化学及其动态特征分析 [J], 李德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重庆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
,
呈现一种分布层控性 。侏 罗系红 层以及三 迭系巴东组地层范 围内 , 发 生了一半以上的滑坡灾害 ; 砂岩和 碳酸 盐一 类峡谷范
2 . 2 地质 灾 害具有 空 间分布 规律
灾害的工作提 出一些意见 , 望在以后的工作 中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r e r a e m a n y g e o l o g i c a l h a z r a d s i n C h o n g q i n g a r e a , a n d t h e m o s t c o m m o n r a e l n a d s l i d e g e o l o i g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 T h i s p a p e r b e g i n s
重庆市区域内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非常高, 在2 0 世纪 9 0
年代到 2 1 世纪初期 的阶段 内 , 全市范 围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就 很多, 其 中包括了不 同规模滑坡 、 不同大 小的滑坡 , 还有 一些 崩塌事故 、 泥石 流事故 , 均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严重影响到了本 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 ] 。
吴萌 , 郭维君
( 1 . 重庆市永J 1 i 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 重庆 4 0 2 1 6 0 ; 2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 重庆 4 0 2 1 6 0 )
WU Me n g , G U O We i - j u n  ̄
( 1 . C h o n g q i n gY o n g c h u a n Di s t r i c t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Ho u s i n g Au t h o r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 0 2 1 6 0 , C h i n a ;
[冶金行业管理]重庆市涪陵区国土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一五规划
(冶金行业)重庆市涪陵区国土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一五规划重庆市涪陵区国土资源利用和保护“十壹五”规划壹、“十五”国土资源管理主要成果(壹)土地资源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且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进壹步增强。
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6个,开发整理土地近1000公顷,新增耕地500多公顷,核定现有基本农田近10万公顷,补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0多公顷。
通过采取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等措施,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模,在国家紧缩“地根”的情况下,用活用足土地政策,累计上报审批新征土地180余宗,近700公顷,保证了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需求。
(二)土地市场整治效果明显。
通过连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土地市场逐步规范,促进了财政增收和城市建设。
共清理闲置土地200余宗、230公顷;查处土地、矿产违法案件1700多件;确立了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实现了政府对国有土地壹级市场的垄断,共计储备土地1000多亩,为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1.2亿元;建立了土地交易市场,结束了我区土地交易有市无场的历史,共计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58宗,面积70多公顷,成交价近2.5亿元,运营性土地招拍挂率达100%。
五年累计为财政直接收取土地出让金8000多万元,累计返仍、减免出让金7.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移民搬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工作。
(三)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征地补偿安置政策,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实行征用土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和征地补偿登记制度,确保了群众知情权、参和权。
根据土地管理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顺时应势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应付征地补偿费兑现率达100%,被征地农民利益得到了切实保障,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四)地灾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编制了《涪陵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0—2015)》,完成了《涪陵区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制订了《涪陵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运行机制。
重庆市涪陵区山窝岩溶缺水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建议
本次工作共实施钻孔7口,累积进尺965.0 m。其中,未成 离墙,取水点建封闭式建筑物,由专人管理,严禁人类工程
井有两口,有供水意义的钻井有5口,成井钻井试验累计涌水 活动,防止地下水污染。
量470.02 m3/d,可供1 600人的生活用水。
第二限制保护区,位于钻井外围30.0 m范围内,不得设
4.1 开发利用方案建议
125.37
170.00
119.00
6.0
300
SJ06
40.5
61.08
85.70
60.00
40.0
400
SJ07
0.5
145.84
219.50
145.00
10.0
400
表2 配套设备、静水水位和水泵下入深度
井号
潜水泵类型
电机功率/kW
额定电流/A
输水管直径/mm 静止水位/m 水泵下入深度/m
SJ01
SJ05
谷花村塘湾
岩溶裂隙水 嘉陵江组一段
15.0
30.0
南北250.0,东西170.0
SJ06
谷花村下场口 岩溶裂隙水 嘉陵江组一段
15.0
30.0
南北470.0,东西300.0
SJ07 谷花村5社塘房 岩溶裂隙水 嘉陵江组一段
15.0
30.0
南北285.0,东西190.0
5 结语 本区主要岩溶含水层组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相对隔
秀山县官庄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2 (3):102-108. [4]成盛.基于生态需水保护的山岭隧道地下水限排研究[D].重庆:重 庆大学,2016.
- 97 -
总之,本区所需水资源大多来自地下河、岩溶泉、表层岩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涪陵地区位于四川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型沉积盆地,深受东南楔形不整合面的
控制,因此,其发育了复杂多样的构造和沉积造山过程。
涪陵地区的地层及沉积相演化特
征表现在新生代的角度上分为三个阶段:始新世以前的火成沉积期、始新世以来的自然河
流沉积期和须家沟隆升期。
火成沉积期(泥盆纪-始新世)是火成堆积沉积的处于最高阶段,表现为火山抬升生成的火山岩类和二晶状酸性岩类沉积在深受构造控制的断裂带中,
构造老化和沉积演化是相互关联的;始新世以来的自然河流沉积期(始新世-乙丑期),
随着构造的深层抬升,涪陵地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伴随着自然河流的扩展和
调整,沉积过程有了清晰的表现,产出了广泛意义上自然河流沉积相,具有一定的重压、
连及以及断屑结构;最后是须家沟隆升期(仲景期-今),这个时期,涪陵地区主要表现
为山脉基底高程升高,内陆盆构造格局以及中央山脉带的抬升起了重要作用,沉积来源也
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盆地沉积物来自谷口集水和山脉片带,其中山前泥岩的发育更为重要,山前泥岩的结构表现为砂岩细粒组合、花石子重屑层、自密密度排列等;此外,须家沟也
是涪陵地区的标志性河流,它所包含的分支河流和石灰质火山碎屑丰富了涪陵地区的沉积
相组合,从而使涪陵地区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具有多样性与个性化。
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储层发育特征
柏 ∞ ∞ m O
大一亚段( 左)
储 层 。图 2所示 为大 安 寨 段 孔 隙度 、 渗 透 率 分 布 直
背斜 构造 , 研 究 区 构造 位 于川 东 褶皱 带万 县 复 向斜 拔 山寺 向斜 J 。四川盆 地本 身作 为 一个 多 层 系 的 含 油气 盆地 , 地层 层 序 发 育较 全 , 上 三叠 统 一 侏 罗
中伊利 石 和伊 蒙 混层 含 量 较 高 , 分别为 3 3 %~ 4 9 %
和2 3 % ~5 0 % ;高岭 石 和 绿 泥石 含 量 相 对 较低 , 分 别 为 0~1 5 %和 1 3 %~ 2 8 % 。其 中大 一 亚段 黏 土 矿
系 含油气 系统 即在 中新 生代 前 陆盆地 形成 时演 化 而
成 。侏 罗系 在 高 陡构 造 区 由 于 抬 升 而 剥 蚀 殆
2 页 岩储 层 基 本 特 征
2 . 1 岩 石学 特征
2 . 2 物 性特 征
研 究 区仅兴 隆 1 0 1井 在 大 安 寨 段 有 取 心 资料 。 兴隆 1 0 1 井 岩心 物 性 分 析 结果 表 明 : 大 一 亚段 较 致
密, 可 见 溶蚀 孔 洞 , 部 分 被 重 结 晶方 解 石 充填 , 孔 隙
页 岩 为 主 。 早 侏 罗 世 中 晚 期 主 要 发 育 灰 黑 色 页
大 安寨 段岩 石矿 物组 分分 布直 方 图 。
6 O 5 O
皇4 0
3 0 2 0 1 O
0
岩, 富 含有 机 质 , 其 次发育介 壳 ( 屑) 灰岩 , 生 物 含
重庆地区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重庆地区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通过收集前人研究资料,深入分析重庆地区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初步查明了重庆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对区内泥石流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标签:泥石流;发育特征;成因机制;防治措施前言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重庆地区地质灾害种类多、且发生较为频繁,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震等。
1999年1月重庆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737处,其中,泥石流41处,占5.6%;由此可见,泥石流灾害在该地区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查明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1]。
文章对前人研究成果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对重庆地区泥石流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泥石流的危险性及危害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泥石流发育基本特征1.1 泥石流基本类型特征目前泥石流有多种分类型式,按水源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溃坝型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沟床侵蚀泥石流、坡面侵蚀泥石流、弃渣泥石流等。
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坡面型和标准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泥石型和水流型泥石流。
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按暴发频率可分为高频、中频、低频和极低频泥石流。
重庆地区泥石流发生频率高,往往还伴随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泥石流发育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且受人类工程活动和长江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故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破坏性严重,给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1.2 泥石流发育时间特征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如下三个规律:(1)季节性: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周期性:泥石流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涪陵区两处山火灾事故原因
涪陵区两处山火灾事故原因最近,涪陵区发生了两处山火灾事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山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涪陵区两处山火灾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涪陵区山火灾事故概况1.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是一座山地城市。
因地处山区,气候干燥,林木丛生,山火事故频发。
2. 在最近的一次山火灾事故中,涪陵区发生了两起大规模山火,造成了大面积森林燃烧,林木损失严重,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二、山火灾事故原因分析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引发山火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涪陵区的气候干燥、多风,加上高温的天气,使得森林易燃,一旦失火很难控制。
尤其是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山火扩散的速度会更快。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引发山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涪陵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经常会对森林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乱扔烟蒂、燃放鞭炮、焚烧垃圾等。
这些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一旦造成了火灾,其危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3. 森林管理不善由于缺乏有效的森林管理措施,导致涪陵区的森林维护不到位,森林的消防设施不完善,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一旦发生火灾,难以及时扑灭,从而造成了火灾扩大蔓延。
4. 不良的人类活动近年来,涪陵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森林的开发建设也在不断扩大。
不良的人类活动,比如乱砍乱伐、非法野炊、旅游垃圾等,也直接导致了涪陵区森林的破坏,增加了山火的发生概率。
5. 缺乏应急救援能力在涪陵区,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远离市区,救援人员和装备的投入都较少,导致山火发生后难以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援和扑火措施。
这也是导致山火扑灭时间长、扑灭难度大的重要原因。
6. 自然保护意识淡薄在当地居民中,对于自然保护的认识不够,缺乏对森林资源的珍惜意识、保护意识,造成了对森林的不当开发和利用,增加了山火发生的风险。
三、应对措施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山火灾事故原因中的人为因素,应当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提高环保意识,杜绝乱扔烟蒂等行为的发生。
武隆至涪陵乌江两岸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武隆至涪陵乌江两岸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白云峰;周德培
【期刊名称】《自然灾害学报》
【年(卷),期】2006(15)5
【摘要】武隆至涪陵是乌江航运进入长江的咽喉要道,也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现场调查表明,沿岸长约90 km范围内,发育有滑坡24处、泥石流沟2处、较大规模的岩堆4处和多处崩塌。
分析认为,沿岸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河谷岸坡类型密切相关。
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切蚀作用、暴雨以及人类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
目前沿岸多数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少数滑坡受降雨及江水涨落的影响而处于周期性的蠕动变形状态;三峡水库蓄水后,部分滑坡复活的可能性较大,原来稳定的部分岸坡和岩堆也有可能进入失稳状态。
【总页数】5页(P7-11)
【关键词】乌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稳定性
【作者】白云峰;周德培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94
【相关文献】
1.乌江流域武隆至涪陵段新构造运动 [J], 唐将;邓富银;李再会;李伦炯
2.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 [J], 李东林;王骏;张伟
3.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初探——以重庆武隆及其邻近地区为例 [J], 夏凯生;袁道先;谢世友;楚玉春
4.乌江流域思南段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浅析 [J], 杨元丽;孟凡涛;梁风;邹银先
5.重庆市武隆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J], 何太蓉;杨达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李东林;王骏;张伟【摘要】Fuling District is an area with undulating terrain, complex landform, vast mountainous are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layered strat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lit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rainfall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geo-hazards frequently befall Fuling. By investigation of geo-hazards, we have the rough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geo-hazard in Fuling District. With these data,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geo-hazards is analyzed. And with the surveying of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of geo-hazards, some proposals to control geo-hazards are put forward.%重庆市涪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地质构造较复杂,层状地层发育.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下,涪陵区地质灾害十分发育.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初步认识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3【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发生规律【作者】李东林;王骏;张伟【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37;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重庆400000;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重庆4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幅员面积2 941.46平方公里.涪陵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1]涪陵区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地势险峻,地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复杂,降雨集中.涪陵区山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涪陵区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山地斜坡岩土体的自然平衡易受破坏而失稳,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并呈现出规模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本文在涪陵区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基础上,对涪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初步的防治建议.1 涪陵区地质环境背景1.1 地形地貌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和盆边巫山大娄山中山山地的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 200~800米,最低点为南沱镇长江边的三块石,海拔138 m,最高处为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 033 m,相对高差1 995 m.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总的趋势是西北低东南高.西北部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碎屑岩广泛分布,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多为河谷丘陵、低山,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以岩溶地貌为主,多为丘陵山地,河谷多为窄谷.[1]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共1 098.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8%.地貌组合为:丘陵占56.8%,低山27.2%,台地12.1%,山原、平坝占3.9%.坪上低山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共786.0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7%.地貌组合为:低山占50%,丘陵28.9%,平坝、台地、山原占21.1%.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3.5%.该区一般海拔400~1 200 m,地面高差大,多达200~700 m.地貌组合为:低山占67.2%,低中山占15.8%,山原6.6%,丘陵6.4%,平坝、台地4.0%.[1]1.2 地层岩性境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类,主要为寒武系-侏罗系,岩性为一套海相~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和内陆湖相碎屑岩,地层总体上从东、东南往西、西北由老到新,第四系及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到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地层均有出露,缺失第三系地层(图1).区内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河谷阶地及斜坡中、下部,为冲洪积层及残坡积层;基岩地层中,侏罗系地层分布最广,占总土地面积的66.1%,岩性以泥岩、砂岩、页岩为主,有少量生物灰岩出露;其次为三叠系灰岩和石英砂岩,占32.1%,二叠系地层仅在东南边缘武陵山区有局部出露,以岩屑砂岩、灰岩为主,次为泥岩、页岩.1.3 地质构造涪陵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川东南褶皱东垫江坳褶带,区境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形成于燕山运动的第二、三期.在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层再次受到挤压,呈间歇性上升,形成现有的地质构造形态,即川黔南北构造带向北延伸楔入川东褶皱带之中,于区境形成明显的复合构造.属川东褶皱带的地质构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其构造线方向多在北东15°至45°之间,呈雁行排列,背斜紧束,向斜宽缓,即呈隔档式褶皱.断裂一般分布于靠背斜轴部.属川黔南北构造带的地质构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含两个方向的褶皱,多为短轴状构造.断层多沿背斜轴部分布(图1).图1 涪陵区区域构造纲要图1.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形成条件、岩性组合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质,可将涪陵区岩土体分为三大工程地质岩类,即松散岩类、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岩体根据岩性组合与结构特征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坚硬厚层砂岩组、软硬相间砂泥岩互层岩组和软弱薄层粘土岩组.[2-9]松散类岩组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组成,厚度变化大,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部分含碎石土,褐黄色,可塑~硬塑状,结构松散,具弱透水性,力学强度低.坚硬厚层砂岩组由厚层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等组成.岩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砂岩属坚硬类岩石,强度高,但所夹薄层泥岩类岩体的工程性质差,抗压强度多在30 MPa以下,泥岩层面常构成软弱结构面.整个岩组属于坚固性中等——良好岩体.蓬莱镇组、部分上沙溪庙组、新田沟组、须家河组地层可归于此类.软硬相间砂泥岩互层岩组主要由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灰色块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砂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泥岩则较差,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等性能.力学性质相差悬殊的砂岩、泥岩互层,使得斜坡易于发生崩塌滑坡.该类岩组包括遂宁组、部分上沙溪庙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软弱薄层粘土岩组主要由薄层泥岩、页岩、粉砂岩组成,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强度低,易风化.该类岩组包括下沙溪庙组、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坚硬岩组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和少量泥岩组成,强度较高,物理力学性质较好.该类岩组包括嘉陵江组、飞仙关组和二叠系地层.2 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通过地质灾害排查,涪陵区(非库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共561处,其中滑坡509处,占90.7%,危岩崩塌38处,占6.8%,不稳定斜坡12处,占2.1%,泥石流1处,占0.2%,地面塌陷1处,占0.2%.按规模统计,以中小型为主,中型占5%,小型占94.8%.2.1 滑坡区内共发育50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0.7%,小型489处,中型20处.滑体外形多为阶梯状、微凸状,后缘拉裂缝发育,一般呈圈椅状,局部下错变形甚至滑塌,坡体裂缝一般和坡向斜交,呈直线状、之字形等形态,长短不一.部分滑坡前缘见鼓丘,部分滑坡上发育落水洞.滑坡按其物质组成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其中土质滑坡占绝大多数,共496处,占总数的97%,岩质滑坡13处,占总数的3%.土质滑坡滑体厚度大多在2~5 m之间,一般上薄下厚.滑面较为单一,均以松散盖层与下伏基岩接触面为滑移面,滑动面普遍与坡面近乎一致.区内滑坡成灾规模不大,但危险性较明显、危害性较大,多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普遍表现为将房屋拉裂变形甚至歪斜倒塌,滑坡上房屋地基变形、院坝开裂下错普遍,易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如新妙镇塘坎滑坡等.区内滑坡的稳定性受到降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类、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据调查统计,区内509处滑坡中,目前有204处具有明显变形迹象,处于潜在不平衡状态或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地面拉裂、沉降、隆起,建筑物变形等.每年雨季,这部分滑坡尤其是土质滑坡都会出现会出现明显的蠕滑变形.部分滑坡目前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雨、库水涨落、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动力作用下,较易活动,形成整体滑动,从而造成危害.在没有对滑坡进行评估和采取可靠工程措施以前,应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监测、预报,以避免造成人员伤亡.2.2 危岩(崩塌)区内发育38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8%.按规模划分,小型36处,中型1处,大型1处.多为自然因素诱发,多发生于高陡边坡坡肩坡角大于60 °的高临空面,一般发育于沉积岩地层中,在强降雨诱发和重力卸荷营力作用下产生崩塌.陡崖一般发育有多组陡倾裂隙,杂乱排列,不规则状,在主裂隙的控制及降雨的诱发下岩体裂隙进一步加长加宽,直至产生崩塌,典型如新妙镇乌龟堡崩塌.境内危岩(崩塌)全部为岩质,具突发性强、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多发生在持续强降雨之后,其发育过程缓慢而久长,易使人麻痹大意.此类崩塌发生时由于具有相当大的势能,顺坡而下,翻滚撞击,能摧毁其下任何建筑物,影响面较广.由此可见,崩塌灾害的危害大,也不易防治,且此类现象在涪陵区境内较为普遍,陡崖地貌多见,因而应将其列为重要防治对象.2.3 不稳定斜坡区内共发育12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1%.不稳定斜坡多为自然边坡失稳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其中中型1处,小型11处.不稳定斜坡变形迹象明显,潜在不稳定. 区内土质、岩质不稳定斜坡均有发育,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10处,占83%,岩质潜在不稳定斜坡2处,占17%.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多由降雨诱发,同时也有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相对滑坡而言,变形迹象相对较小,变形体在应力集中部位常出现拉裂缝和局部坍塌现象,变形体上建筑物基础下沉,斜坡上房屋垮塌、歪斜、地基变形、院坝开裂下错.图2 涪陵区地质灾害分布图3 涪陵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3.1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涪陵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西部石沱及新妙、中部马武、白涛、清溪、江东及白涛与北部江北一带(图2),东北及东南部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地质灾害的分布受时空影响明显,年内、年际分布明显不均,在行政区域上也具一定差异性.3.1.1 按行政区域统计涪陵区 26个乡镇街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育,江东街道、白涛街道、李渡街道、龙潭镇、石沱镇、新妙镇、马武镇、大顺乡等乡镇较为发育,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地质灾害个数均超过 33个,最多为白涛街道60个.涪陵区地质灾害平均发育密度为19个/ 100 km2,灾害密度较大的乡镇有江东街道、龙桥街道、新妙阵、马武镇、大顺乡,超过30个/100 km2,最大为大顺乡38个/100 km2. 3.1.2 按时间统计区内灾害具有群发性,一般集中在6月~8月,其中发生于7月份的有160处,占31.9%,其次为8月份,共有100处,占19.9%,再次为6月份,共计83处,占16.5%.由此可见,灾害在年内明显分布不均,且多分布于雨季.地质灾害在年际分布具有不均性,以 2008年最多,共163处,其次为2009年,共75处.地质灾害的发生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增强,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增大,地质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加大.3.1.3 按高程统计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在垂直高程上具明显不均性.地质灾害多发育于高程200~800 m之间,此高程区间内灾害点共计 488处,占灾害总数的87%,其余高程段共有灾害点73处,为滑坡、崩塌等,多中小型.越往高处地质灾害越少,发育密度越低.地质灾害与高程的分布关系与人类经济和工程活动有直接关系3.2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其形成条件也不尽相同.涪陵区发育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态环境、人类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3.2.1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控制3.2.1.1 滑坡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坡度为20°~59°的地段,该类坡度的滑坡数量为438处,约占滑坡总数的86%,低于20°和大于60°地段滑坡数量仅为72处,占总数的14%. 滑坡受地形地貌的控制明显,低于10°的地段不发育滑坡,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滑坡数量急剧增多,但超过50°以后,则呈下降趋势,滑坡多集中发育于20°~40°的地段,大于70°的地段滑坡数量很少(图3).由于集中降雨的影响,坡积物在势能的作用下易产生缓慢变形,地形坡度小,相对高差小,坡积物势能相对较小,滑坡变形则小,反之势能较大,则易于产生滑坡,且变形明显,在25°以上的坡体则易产生较快的滑移变形.在40°以上的地段,由于此类斜坡坡积物较薄,物源不丰富,不利于滑坡的产生,因而此类地段滑坡灾害较少且规模小.图3 涪陵区滑坡与地形坡度关系统计图(2)危岩(崩塌)崩塌主要发生于坡度大于60°的自然陡坡地段,多陡崖,在该类地区有31 处,占80%,小于60°有7处,占20%,地形坡度越陡越易引发崩塌灾害,一般为自然因素诱发,如降雨等.此类边坡多为硬质岩强风化带组成,高差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风化强烈,加之构造裂隙发育,岩层被裂隙切割分离,为崩塌易发区段,多分布于区内沿河沿沟两岸,分布广泛.由于岩体具有高势能态势,且具有高陡临空面的有利条件,发育多组卸荷裂隙,与岩层面斜交或垂直,久而久之,裂隙常将山体呈刀削状分割剥离,致使临空面岩体处于孤立临界状态,一旦条件成熟则形成崩塌.3.2.1.2 不稳定斜坡地形坡度是决定潜在不稳定斜坡的类型及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形坡度不一,斜坡的种类及规模则不同.超过60°的地段则易诱发岩质潜在不稳定斜坡,易形成崩塌灾害,且规模大、潜在危害大,隐蔽性强,影响面广,区内存在2处;低于60°易形成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相对较小较缓,规模相对较小,进一步发展则易形成滑坡灾害,境内发现10处.3.2.2 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涪陵区地质灾害有89.9%发育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表1),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广布于涪陵区境内,其表现形式多为粉质粘土和碎石土.该类地层发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多为滑坡,以中小型为主.表1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岩土体关系统计表岩性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合计土体496 - 10 506碎屑岩 13 31 2 46碳酸盐岩 - 7 - 7同时,松散土体的性质却与下伏基岩性质有很大关系,明显受其控制.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下伏基岩关系密切,统计表明随地层岩性的差异而发生显著变化(表2、表3).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和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常构成滑坡基座,地质灾害点分布比例为60%(表 2).在此地层分布的灾害表现特点为多且集中,类型齐全,这与地层的岩性关系极为密切(表3).表2 地质灾害与地层关系统计表地层灾害数量/个所占比例/% J3P 30 5.4 J3S 78 14 J2S 193 34.7 J2XS 31 5.6 J1x 41 7.4 J1~2Z 10 1.8 J1Z 46 8.3 T3XJ 24 4.3 T2l 82 14.7 T1J 14 2.5 T1f 7 1.3地质灾害小面积分布的地层有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和珍珠冲组、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地质灾害点分布比例为40%.表3 地质灾害与岩性关系统计表岩性砂泥岩互层砂岩泥岩灰岩泥灰岩数量(个)332 52 107 52 3所占比例(%) 60.8 9.5 19.6 9.5 0.53.2.3 降雨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涪陵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 072.3 mm,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两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占34%.夏季常年平均雨量422.4毫米,占年总量的39%;降雨日数38天,占全年降雨日数的25%.秋季常年降雨量为284.7毫米,占全年的27%;降雨日数42天,占全年的28%.冬季常年降雨量56.7毫米,约占全年的5%;降水日数26天,占全年的17%.春季常年降雨量308.4 mm,占全年的29%,其中一半以上降于5月据.[10]涪陵区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段雨强较高、日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多夜雨、暴雨.降雨不但软化滑动带,而且增加了坡体自重,沿节理裂隙下渗运移,浸泡软化润滑岩体,改变了斜坡内部应力状态,应力局部集中,致使坡体局部出现各种变形,如裂缝、膨胀、下挫、地面沉降等.因此,降雨是本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区内大部分灾害都发生于这三个月(图4),其他月份发生的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因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达到533处,占总数的95%.图4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统计图3.2.4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控制近年来,涪陵区因不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并呈现出规模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力度加大,公路的改扩建频繁,村民修房筑屋切坡削坡现象普遍,坡地农垦耕作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因切坡削坡时放坡不规范,局部形成陡边坡,进而改变了斜坡的原始状态,对滑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产生了明显的诱发作用.区内受公路切坡削坡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共有80处,修房切坡削坡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共有178处(表4).境内属农耕垦植频繁区,人为边坡开挖垦植频繁,植被人为破坏较普遍,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其进一步发展为滑坡或滑坡变形体.区内受坡耕地人为开挖影响的灾害点共202处.表4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统计表(单位:处)工程活动类型滑坡不稳定斜坡合计公路切坡削坡 79 1 80农业耕种开挖 197 5 202修房切坡削坡 174 4 178引水渠修筑 11 1 12人为加载 36 1 37结合涪陵区城市、交通、水利建设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涪陵区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三峡库区沿江城镇建设、交通工程建设、重要水利工程建设、矿山开发等活动日益频繁,对地质环境扰动也日益强烈,可能诱发新地质灾害.总之,随着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若防范不当,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4 结论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基本查明涪陵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如下:1)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多集中于每年的 6月~8月,与集中持续降雨、暴雨、大暴雨有关.2)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的关系较紧密.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和上统遂宁组、蓬莱组地层出露地区.3)地质灾害随高程的增大而变少,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海拔200~800 m之间. 4)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关系也较密切.地质灾害一般多发育于地形陡坡的过渡地带,如低山山麓带、丘陵斜坡带.5)人类工程活动如筑路削坡、修房削坡和坡地耕种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涪陵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逐年提高.防治地质灾害,必须加强地质灾害基本防治知识的宣传,加大群测群防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科学制定专项防灾预案,这样才能减小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参考文献:[1]苏健建,冯星贵,熊蜀黔.涪陵年鉴[Z].重庆:涪陵年鉴编辑部,2005.[2]王思敬,黄鼎成.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3]郑颖人,赵尚毅.岩土工程极限分析有限元法及其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5(1):91-98.[4]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5]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3.[6]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7]崔政权,李宁.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最新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李功伯,谢建清.滑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治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9]姜得义,朱合华,杜云贵.斜坡稳定性分析与滑坡防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0]廖晓荔,黄跃华,吴波.重庆涪陵区近 56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候研究,2009(增刊):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