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

李东林;王骏;张伟

【摘要】Fuling District is an area with undulating terrain, complex landform, vast mountainous are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layered strat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lit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rainfall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geo-hazards frequently befall Fuling. By investigation of geo-hazards, we have the rough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geo-hazard in Fuling District. With these data,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geo-hazards is analyzed. And with the surveying of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of geo-hazards, some proposals to control geo-hazards are put forward.%重庆市涪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地质构造较复杂,层状地层发育.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下,涪陵区地质灾害十分发育.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初步认识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3

【总页数】6页(P84-89)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发生规律

【作者】李东林;王骏;张伟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37;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重庆400000;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重庆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幅员面积2 941.46平方公里.涪陵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1]

涪陵区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地势险峻,地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复杂,降雨集中.涪陵区山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涪陵区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山地斜坡岩土体的自然平衡易受破坏而失稳,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并呈现出规模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

本文在涪陵区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基础上,对涪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初步的防治建议.

1 涪陵区地质环境背景

1.1 地形地貌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和盆边巫山大娄山中山山地的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 200~800米,最低点为南沱镇长江边的三块石,海拔138 m,最高处为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 033 m,相对高差1 995 m.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总的趋势是西北低东南高.西北部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碎屑岩广泛分布,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多为河谷丘陵、低山,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以岩溶地貌为主,多为丘陵山地,河谷多为窄谷.[1]

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共1 098.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8%.地貌组合为:丘陵占56.8%,低山27.2%,台地12.1%,山原、平坝占3.9%.坪上低山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共786.08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7%.地貌组合为:低山占50%,丘陵28.9%,平坝、台地、山原占21.1%.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32平方公里,占土

地总面积的33.5%.该区一般海拔400~1 200 m,地面高差大,多达200~700 m.地貌组合为:低山占67.2%,低中山占15.8%,山原6.6%,丘陵6.4%,平坝、台地4.0%.[1]

1.2 地层岩性

境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类,主要为寒武系-侏罗系,岩性为一套海相~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和内陆湖相碎屑岩,地层总体上从东、东南往西、西北由老到新,第四系及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到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地层均有出露,缺失第三系地层(图1).

区内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河谷阶地及斜坡中、下部,为冲洪积层及残坡积层;基岩地层中,侏罗系地层分布最广,占总土地面积的66.1%,岩性以泥岩、砂岩、页岩为主,有少量生物灰岩出露;其次为三叠系灰岩和石英砂岩,占32.1%,二叠系地层仅在东南边缘武陵山区有局部出露,以岩屑砂岩、灰

岩为主,次为泥岩、页岩.

1.3 地质构造

涪陵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川东南褶皱东垫江坳褶带,区境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形成于燕山运动的第二、三期.在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层再次受到挤压,呈间歇性上升,形成现有的地质构造形态,即川黔南北构造带向北延伸楔入川东褶皱带之中,于区境形成明显的复合构造.属川东褶皱带的

地质构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其构造线方向多在北东15°至45°之间,呈雁行排列,背斜紧束,向斜宽缓,即呈隔档式褶皱.断裂一般分布于靠背斜轴部.属川

黔南北构造带的地质构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含两个方向的褶皱,多为短轴状构造.断层多沿背斜轴部分布(图1).

图1 涪陵区区域构造纲要图

1.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形成条件、岩性组合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质,可将涪陵区岩土体分为三大工程地质岩类,即松散岩类、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岩体根据岩性组合与结构

特征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坚硬厚层砂岩组、软硬相间砂泥岩互层岩组和软弱薄层粘土岩组.[2-9]

松散类岩组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组成,厚度变化大,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部分含碎石土,褐黄色,可塑~硬塑状,结构松散,具弱透水性,力学强度低.

坚硬厚层砂岩组由厚层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等组成.岩组物理

力学性质较好,砂岩属坚硬类岩石,强度高,但所夹薄层泥岩类岩体的工程性质差,抗压强度多在30 MPa以下,泥岩层面常构成软弱结构面.整个岩组属于坚固性中等——良好岩体.蓬莱镇组、部分上沙溪庙组、新田沟组、须家河组地层可归于此类.

软硬相间砂泥岩互层岩组主要由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灰色块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砂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泥岩则较差,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等性能.力学性质相差悬殊的砂岩、泥岩互层,使得斜坡易

于发生崩塌滑坡.该类岩组包括遂宁组、部分上沙溪庙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

软弱薄层粘土岩组主要由薄层泥岩、页岩、粉砂岩组成,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强度低,易风化.该类岩组包括下沙溪庙组、雷口坡组.

碳酸盐岩坚硬岩组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和少量泥岩组成,强度较高,物理力学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