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控制课程报告.

合集下载

GPC实验报告

GPC实验报告

GPC实验报告引言概述:GPC(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是一种广义预测控制方法,首次由Clarke等人于1985年提出。

它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通过使用系统模型和预测算法来实现控制目标。

本实验报告旨在详细介绍GPC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其控制性能。

正文内容:1. GPC的基本原理1.1 GPC的背景和发展GPC起源于经典的预测控制方法,通过将系统的模型与预测算法结合,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GPC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GPC的基本思想GPC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预测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行为进行预测,并根据这些预测结果计算控制信号。

它的核心理念是将预测作为控制决策的基础,以实现对系统的优化控制。

1.3 GPC的算法流程GPC的算法流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建立系统模型、预测未来的系统响应、计算控制信号和实施控制。

这些步骤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

2. GPC的关键技术2.1 GPC的系统建模GPC需要准确的系统模型来进行预测和控制。

建立系统模型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物理建模、基于数据的建模和混合建模等。

实验中,我们将选择适合的建模方法来获得准确的系统模型。

2.2 GPC的预测算法预测是GPC的核心部分,影响着控制性能的优劣。

常用的预测算法包括ARX模型、ARMAX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等。

我们将选择合适的预测算法,并优化其参数,以获得准确的预测结果。

2.3 GPC的控制器设计基于预测结果,GPC使用优化算法计算最优的控制信号。

控制器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控制目标、系统约束和性能指标等。

我们将设计合适的控制器结构,并调节参数以满足控制要求。

2.4 GPC的实时实施GPC是一种实时控制方法,需要考虑计算能力和实时性要求。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实时实施GPC控制,并对实时性能进行验证。

3. GPC的应用案例3.1 GPC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GPC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化工、电力、制造等领域。

预测控制算法在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实现的报告,800字

预测控制算法在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实现的报告,800字

预测控制算法在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实现的报告,800字
报告名称:预测控制算法在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实现
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探讨预测控制算法在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预测控制算法的术语和原理,然后探讨了预测控制算法对分散控制系统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在分散控制系统中实施预测控制算法的实施过程。

本报告结合了研究结果,认为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采用预测控制算法可实现更好的性能控制,并且提出了在分散控制系统中实施预测控制算法的技术方案。

一、什么是预测控制算法
预测控制算法是一种利用模型识别和输出反馈的控制策略,是一种基于预测的状态估计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性能。

预测控制算法通过对系统状态的预测,使系统能够更快地收敛到参考点,从而有效地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

二、预测控制算法对分散控制系统的影响
分散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设计受到时间延迟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难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性能。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认为采用预测控制算法可以改善分散控制系统的性能。

预测控制算法通过预测系统状态,能够更快地收敛到参考点,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跟踪性能。

三、实施预测控制算法
预测控制算法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实施要考虑几个因素:(1)模型参数的选择和估计;(2)预测控制器的参数设置;(3)预测控制器的调试;(4)分布控制系统的诊断;(5)预测控制器的集成等。

四、结论
本报告介绍了预测控制算法的原理,并讨论了其对分散控制系统的影响,并介绍了在分散控制系统中实施预测控制算法的实施过程。

研究表明,预测控制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性能,从而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

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控制系统的分类、特点和基本环节,掌握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控制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控制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能够使用常用的控制仪表和设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认识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如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

2.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了解不同控制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3.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学会运用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包括稳定性、收敛性、动态性能等。

4.控制技术的应用:了解控制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如工业过程控制、机器人控制、自动驾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控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控制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如《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控制原理,如《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等。

机械工程中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研究报告

机械工程中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研究报告

机械工程中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研究报告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在机械工程中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机械工程中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Adaptiv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AMPC)技术,并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首先,对AMPC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了AMPC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潜力。

最后,对AMPC技术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 引言机械工程领域中,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控制方法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作为一种新兴的控制策略,可以在实时调整模型参数的同时,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

因此,AMPC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AMPC技术原理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对未来的系统行为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决策。

AMPC技术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与实际系统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3. AMPC技术方法AMPC技术主要包括模型建立、预测优化和控制决策三个步骤。

首先,通过系统辨识方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然后,利用模型对系统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测,并通过优化算法求解最优控制策略。

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决策,并实施相应的控制动作。

4. AMPC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AMPC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例如,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通过实时调整切削参数,可以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

在机器人控制领域,AMPC技术可以实现对机器人动作的精确控制。

此外,AMPC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机械振动控制、电机控制等领域。

5.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AMPC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我们设计了一套实验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比传统控制方法和AMPC技术的性能差异,评估了AMPC技术在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鲁棒性方面的优势。

6. AMPC技术的局限性尽管AMPC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预测控制实验报告

预测控制实验报告

预测控制实验报告摘要:本文报告了一项关于预测控制的实验研究,旨在对预测控制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

实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预测控制算法对目标系统进行控制。

实验结果表明,预测控制在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1. 引言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动态模型的控制策略,其可以通过对目标系统的未来特性进行预测来优化控制输入信号,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预测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对于复杂系统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设计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目标系统,即一个简单的加速度系统,用以模拟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控制系统。

然后,通过使用预测控制算法对该系统进行控制。

2.1 目标系统建模我们使用了一个二阶传递函数模型来描述目标系统,该模型表示了系统的加速度响应特性。

通过测量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并运用系统辨识技术,我们得到了目标系统的模型参数。

2.2 预测控制算法选择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MPC),该算法利用目标系统的模型进行控制。

MPC算法通过不断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和性能,并通过优化过程来选择最优的控制信号。

我们基于目标系统的模型参数和性能要求,设置了MPC算法的相关参数。

2.3 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我们将目标系统的模型参数输入到MPC算法中,并根据目标系统的状态实时更新预测,并生成最优控制信号。

通过不断迭代和优化,我们最终实现了目标系统的控制。

3.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对预测控制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详细评估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预测控制算法对目标系统进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传统的PID控制相比,预测控制算法在系统响应速度和抗干扰性能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4.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预测控制原理和应用的研究,验证了预测控制在系统控制方面的优势。

预测控制算法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系统状态和性能,并通过优化控制信号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的优化。

本实验的结果对于工业生产中的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预测及决策技术应用》课程实验报告

《预测及决策技术应用》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预测与决策技术应用课程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成绩:实验1 德尔菲预测法【实验题目】某公司为实现某个目标,初步选定了a,b,c,d,e,f 六个工程,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需要从六项中选三项。

为慎重起见,公司共聘请了100位公司内外的专家,请他们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工程,并对这三项工程进行排序,专家的意见统计结果如下表。

如果你是最后的决策者,请根据专家给出的意见,做出最合理的决定。

专家意见表排序 1 2 3 a 30 10 20 b 10 10 40 c 16 10 20 d 10 15 0 e 14 46 10 f 20 9 10【实验环境】• Excel【实验目的】• 掌握利用德尔菲法进行定性预测的方法 【实验步骤及结果】本实验中,要求选择3个项目进行排序,则可以按每位专家是同等的预测能力来看待,并规定其专家评选的排在第1位的项目给3分,第2位的项目给2分,第3位的项目给1分,没选上的其余项目给0分。

在本实验中,1T =3分,2T =2分,3T =1分。

上表中,对征询表作出回答的专家人数N=100人:赞成a 项排第1位的专家有30人(即a,1N =30),赞成a 项排第2位的专家有10人(a,2N =10),赞成a 排第3位的有20人(a,3N =20)。

所以,a 项目的总得分为:3*30+2*10+1*20=130分。

同理可以分别计算出:b 项目的总得分为:3*10+2*10+1*40=90分;c 项目的总得分为:3*16+2*10+1*20=88分;d 项目的总得分为:3*10+2*15+1*0=60分;e 项目的总得分为:3*14+2*46+1*10=144分;f 项目的总得分为:3*20+2*9+1*10=88分。

由此,绘制下表。

并从总分按高到低排序,得到前三个项目是e、a、b。

专家意见表排序第1位第2位第3位得分\分排序分值\分 3 2 1工程a 30 10 20 130 2b 10 10 40 90 3c 16 10 20 88 4d 10 15 0 60 6e 14 46 10 144 1f 20 9 10 88 4该方法用统计方法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定量表示预测结果。

球磨机的预测控制策略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球磨机的预测控制策略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球磨机的预测控制策略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球磨机是一种常用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矿山、建材、冶金等行业。

球磨机重要的控制参数为转速、进料量、排料量等。

传统的球磨机控制策略主要基于经验和试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控制精度低、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测控制技术在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运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对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精准的控制方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与提高。

本课题旨在研究和应用预测控制技术对球磨机的控制和优化,提高球磨机的控制精度和生产效率,从而为相关行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球磨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系统分析和建模。

2.基于预测控制技术,建立球磨机生产系统的数学模型。

3.构建球磨机的预测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策略和算法。

4.开发预测控制系统软件,实现对球磨机的控制和优化。

5.对预测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分析控制效果和优化效果。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1.完成球磨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建模,确定数学模型和控制参数。

(2周)2.学习和掌握预测控制技术,研究和设计球磨机的预测控制策略和算法。

(4周)3.开发预测控制系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和编码。

(3周)4.进行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分析控制效果和优化效果。

(4周)5.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

(3周)四、预期结果和成果:1.建立球磨机的数学模型,设计预测控制策略和算法。

2.开发预测控制系统软件,实现对球磨机的控制和优化。

3.对预测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验证控制效果和优化效果。

4.撰写关于球磨机预测控制策略和应用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

五、研究预算:预计研究经费为人民币50万左右,主要用于实验装备购置、实验用材料和软件开发费用等。

先进控制技术实验报告(3篇)

先进控制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先进控制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先进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先进控制算法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提高对控制系统优化和性能提升的认识。

二、实验器材1. 实验台: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台2. 控制系统: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等3. 软件工具:Matlab/Simulink、Scilab等三、实验原理先进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控制领域,主要包括模型预测控制(MPC)、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等。

这些控制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提高控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 模型预测控制(MPC):基于系统动态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状态,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最优控制策略的设计。

MPC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鲁棒性,适用于多变量、时变和不确定的控制系统。

2. 自适应控制:根据系统动态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控制效果。

自适应控制具有自适应性、鲁棒性和强抗干扰能力,适用于未知或时变的控制系统。

3. 鲁棒控制:在系统参数不确定、外部干扰和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下,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性能。

鲁棒控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控制系统。

4. 模糊控制:利用模糊逻辑对系统进行建模和控制,适用于不确定、非线性、时变的控制系统。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实验(1)搭建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包括电机、电源、传感器等。

(2)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设计MPC、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算法,并实现算法在Simulink中的仿真。

(4)对比分析不同控制算法在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2. 温度控制系统实验(1)搭建温度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包括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控制器等。

(2)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模型预测控制设计报告

模型预测控制设计报告

模型预测控制设计报告引言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MPC)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算法,它在过程中基于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并优化控制动作以使系统的响应最佳化。

本报告将对MPC算法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

MPC算法原理MPC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的响应,并通过求解优化问题来计算最佳控制动作。

MPC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的物理特性、实验数据等,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的,用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状态方程等形式表示。

2. 预测系统响应:基于已知的系统初始状态和当前的控制动作,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的状态预测。

预测的时间范围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3. 优化问题求解:根据预测的系统响应和控制要求,构建一个优化问题,并通过求解优化算法找到最佳的控制动作。

优化问题的目标可以是最小化误差、最大化系统指标等。

4. 调整控制动作:根据求解得到的最佳控制动作,对系统进行调整。

通常需要考虑控制动作的可行性和实时性。

MPC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MPC算法在许多工业控制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1. 化工过程控制:MPC在化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准确的模型化和优化求解,MPC能够更好地控制化工过程的温度、压力、浓度等参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 电力系统控制:MPC在电力系统的控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发电机组的控制,MPC能够减少能量损失、优化电网稳定性,并满足不同的负荷需求。

3. 汽车控制:MPC在汽车控制中被广泛应用于敏感系统(如刹车、悬挂)的控制中。

通过对车辆动力系统的控制,MPC能够提高车辆的操纵性和安全性。

4. 机器人控制:MPC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通过准确的模型预测和动作优化,MPC能够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路径规划。

《管理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报告

《管理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报告

《管理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报告《管理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决策树与移动平均预测法的操作及应用指导老师:班级:学号:姓名:专业:2012年11月1日目录目录一、概要 (3)1、管理预测与决策的实际应用 (3)2、相关知识 (3)二、移动平均预测法 (3)1、移动平均预测法 (3)2、季节调整预测值为 (4)3、季节调整预测值数据 (4)4、季节调整预测值折线图 (4)三、平均值预测法 (5)1、平均值预测法 (5)2、平均值预测法表格 (5)2、平均值预测法折线图 (6)四、上期值预测法 (6)1、上期值预测法介绍 (6)2、上期值预测法表格 (7)3、上期值预测法折线图 (7)五、指数平滑预测法 (8)1、指数平滑法计算公式 (8)2、指数平滑法数据 (8)3、指数平滑法折线图 (9)六、决策树法 (9)1、决策树定义 (9)2、案例 (10)七、时间序列预测法 (11)1、时间序列预测法步骤 (11)八、课程设计体会 (12)一、概要1、管理预测与决策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课程,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活动日益复杂多变,规模越来越打,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直观预测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需要有科学系统的决策理论。

2、相关知识本次管理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巩固已学的预测与决策相关理论,学会用Excel,决策树等相关软件进行预测与决策。

内容包括:移动平均预测法,平均值预测法,上期值预测法,指数平滑预测法法,决策树法,时间序列预测法。

二、移动平均预测法1、移动平均预测法移动平均预测法仅对最近的一段时期的数据求平均。

n被认为是与预测下一个时期相关的最近的时期数于是下一个时期的预测值是:预测值=最后n个值的平均2、季节调整预测值为第二年一季度:季节调整预测值=(7465+7332+6264+7118)/4=7044.75 第二年二季度:季节调整预测=(7332+6264+7118+7947)/4=7165.25第二年三季度:季节调整预测值=(6264+7118+7947+7987)/4=7329 3、季节调整预测值数据如下:4、季节调整预测值折线图如下:三、平均值预测法1、平均值预测法平均值预测法使用了时间序列的全部数据点,下一个数据点的预测值为:预测值=所有数据求平均值2、平均值预测法表格如下:2、平均值预测法折线图如下:四、上期值预测法1、上期值预测法介绍上期值预测法忽略了除最后一个数据点外的时间序列的所有数据点。

基于预测控制的先进过程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预测控制的先进过程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预测控制的先进过程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工业生产越来越复杂,生产过程中需要监控和控制的变量数量也逐渐增多。

传统的常规控制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生产对于高效、高质、低耗、低排放的要求。

因此,先进的过程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势在必行。

预测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控制技术,可以通过预测未来的过程变量进行控制,能够对生产过程的变化、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等因素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控制。

因此,预测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研究热点。

但是,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不同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别,针对不同的过程需要进行不同的研究和探索。

本研究旨在基于预测控制技术,开展先进过程控制技术的研究,尝试解决工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些复杂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 研究内容1. 综述基于预测控制的先进过程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分析国内外研究热点和难点,梳理出研究重点。

2. 研究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分析模型的特点、优点和适用范围。

3. 探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同的优化算法、控制策略和参数调节方法,处理实际工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耦合等复杂问题。

(二) 研究方法1. 组织文献调研,梳理国内外基于预测控制的先进过程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2. 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研究,选取少量样本数据,构建二阶ARMA模型进行数据拟合、预测和误差分析,根据数据的特点、非线性、季节性和趋势性进行参数调整和精度优化。

3. 进行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对于复杂工业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实现控制策略和参数调节,优化系统控制性能。

三、研究预期成果(一) 理论方面:1. 综述先进过程控制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国内外医疗行业预测控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总结其研究热点和难点。

2. 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研究,针对不同的工业生产过程,建立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预测模型,实现数据拟合、预测和误差分析。

预测控制-开题报告

预测控制-开题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多变量解耦预测算法研究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姓名蔡东东班级08092811学号08928106指导教师左燕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预测控制是源于工业过程控制的一类新型计算机控制算法。

7 0年代后期,它已应用于美法等国的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

1978 年,理查勒特( Rchalet )等在文献【l】中首次详细阐述了这类算法产生的动因、机理及其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从此,预测控制(P r e d i c t i v eC ont r o l )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算法的统一名称,便开始出现在控制领域中。

预测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1 鲁捧性问题预测控制作为一种复杂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方法,有着强烈的应用背景,它所具有的强鲁棒性已为大量的系统仿真和工业实践所证实。

当对象参数未知时,通常采用参数自适应算法来估计对象参数,根据确定性等价原理,建立间接式的自适应广义预测控制。

然而,当被控对象具有未建模动态、参数时变、非线性及有界干扰时,这样建立的自适应算法未必能使广义预测控制的强鲁棒性得到保持。

为此,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开展了提高算法鲁棒性的研究。

由于实际的生产过程大多是复杂的动态过程,精确建模具有特殊的困难,因而,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对象特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模型误差。

尽管模型误差无法预知,但根据它的历史数据,仍有可能用某些方法对未来时刻的模型失配作出某种预报,由此提高输出预测的精度、改善算法的鲁棒性。

文献【3】利用预测误差的历史数据建立误差预测模型,通过误差预测修正输出预测。

文献【4】则是将人工智能方法引入预测控制,在对实际运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选择对系统输出有重要影响却难以归并到数学模型中的状态特征作为特征量,由此建立系统状态特征与预测误差之间的定量或定性映射关系,实现对预测误差的智能补偿。

从反馈校正的实施方式出发,针对预测控制单一输出反馈的局限性,文献【5】通过分析过程的中间信息,综合利用模型预测和误差预测,针对工业串联系统提出一种多反馈的预测控制结构,及时地抑制了扰动和模型失配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抗干扰性。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控制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针对工业控制中涉及到的非线性、时变性、模型未知等复杂问题,预测控制(MPC)作为一种优秀的控制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中。

传统的预测控制方法主要针对线性模型设计,对于非线性模型的预测和控制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更高效、准确的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经典的非线性分类和回归模型,具有理论保证、泛化能力强等特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半监督学习、多分类问题、序列预测和时序预测等领域都有良好的表现。

SVM与MPC的结合可以充分利用SVM的优越性,提高预测控制的效果,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过程中。

二、研究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探索SVM与MPC结合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提高预测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推广应用于工业领域。

三、研究内容:1. SVM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预测控制中的应用;2. 普通预测控制算法及其存在的问题;3. SVM与MPC的结合,构建广义预测控制算法;4. 通过实验验证该算法的优越性。

四、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计算模拟的方法,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实现SVM与MPC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并与传统的预测控制算法进行比较验证。

五、研究意义:1. 提高预测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推广应用于工业过程;2. 丰富SVM应用领域,推动SVM算法的研究和发展。

六、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提高了工业过程的控制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本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对于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

七、翻译英文:Research Report on Generalized Prediction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I. Background: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control technology ha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In view of the complex problems such as nonlinearity, time-varying, and model uncertainty involved in industrial control,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as an excellent control strategy. Traditional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s mainly design linear models, and the predic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nonlinear models are poor. Therefore, more efficient and accurate algorithms are need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is a classic nonlinear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model with theoretical guarantees and strong generalization capabilities.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cademia and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Good performance in fields such as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multi-class problems, sequence prediction, andtime series predi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SVM and MPC can fully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SVM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control, and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industrial processes.II. Research purposes:Through this research, explore the generalized prediction control algorithm of SVM and MPC combination,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predictive control, and promote its application in the industrial field.III. Research content:1.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V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ediction control;2. The ordinary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and its existingproblems;3. The combination of SVM and MPC to construct the generalizedprediction control algorithm;4. Verify the superiority of the algorithm through experiments.IV. Research methods:This research uses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method to realize the generalized prediction control algorithm of SVM and MPC combination through MATLAB programming,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traditionalprediction control algorithm for verification.V. Research significance:1.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predictive control andpromote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processes;2. Enrich the application fields of SVM and promote the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of SVM algorithm.VI. Expected results:Through this research, a generalized prediction control algorithm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has been constructed, whichimproves the control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Atthe same time,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of greatsignificance and promotion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control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Translation: Chen Kangjie。

(完整版)模型预测控制

(完整版)模型预测控制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学生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现代控制理论实验题目:预测控制小组成员:李博(12018000748)金蒋彪(12018000747)专业:2018级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专业1、实验目的 (3)2、实验原理 (4)2。

1、预测控制特点 (4)2。

2、预测控制模型 (5)2.3、在线滚动优化 (6)2.4、反馈校正 (7)2。

5、预测控制分类 (8)2.6、动态矩阵控制 (9)3、MATLAB仿真实现 (11)3.1、对比预测控制与PID控制效果 (12)3。

2、P的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14)3。

3、M的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15)3.4、模型失配与未失配时的控制效果对比 (16)4、总结 (17)5、附录 (18)5.1、预测控制与PID控制对比仿真代码 (18)5。

1。

1、预测控制代码 (18)5.1。

2、PID控制代码 (19)5。

2、不同P值对比控制效果代码 (22)5.3、不同M值对比控制效果代码 (23)5。

4、模型失配与未失配对比代码 (24)1、实验目的(1)、通过对预测控制原理的学习,掌握预测控制的知识点。

(2)、通过对动态矩阵控制(DMC)的MATLAB仿真,发现其对直接处理具有纯滞后、大惯性的对象,有良好的跟踪性和较强的鲁棒性,输入已知的控制模型,通过对参数的选择,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3)、了解matlab编程。

2、实验原理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计算机控制算法,最早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领域。

预测控制的优点是对数学模型要求不高,能直接处理具有纯滞后的过程,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模型误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因此,预测控制目前已在多个行业得以应用,如炼油、石化、造纸、冶金、汽车制造、航空和食品加工等,尤其是在复杂工业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分类上,模型预测控制(MPC)属于先进过程控制,其基本出发点与传统PID控制不同。

预测控制解析PPT学习教案

预测控制解析PPT学习教案
稳态余差问题
因只有比例控制,所以有余差
脉冲响应系数长度N的选择
与采样周期Ts有关(N~过渡过程/Ts)
输出预估时域长度P的选择
P大,鲁棒性强,但计算量大(阶跃过渡/2)
控制时域长度M的选择
M大,鲁棒性强,但寻优难(一般M<10)
参考轨迹的收敛参数α的选择
α大,鲁棒性强,响应慢; α小,易超调振荡
预测控制的结构
yr
参考轨迹 设定值
u
y
滚动优化
被控对象
预测模型
ym yp
预测器
e
预测控制三要素
1)预测模型2)反馈校正3)滚动优化
第4页/共52页
预测控制的基本特征(一)
预测模型
利用系统现时刻和未 来时刻的控制输入以 及过程的历史信息, 预测过程输出的未来 值(以预测控制策略 的优劣)
常用:
误差权矩阵Q的选择
反映对不同时刻逼近精度的重视程度
控制权矩阵R的选择
引入R是为防止控制量过于剧烈变化。若整定中,控制量变化大, 则r=0,待系统稳定后,再加大r。一般,r很小。
第19页/共52页
5.与DMC比较
MAC算法在一般的性能指标下会出现 静差, 是由于 它以u作为控 制量, 本质上 导致了 比例性 质的控 制。而D MC算 法与此 不同, 它以 直接作为控制量,在控制中包含了 数字积 分环节 ,因而 即使在 模型失 配的情 况下, 也能导 致无静 差的控 制,这 是DMC算法的 显著优 越之处 。
U1(k) [u(k N 1) u(k N 2) ... u(k 1)]1T(N1) U2(k) [u(k) u(k 1) ... u(k M 1)]1TM
第1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共52页

混杂动态系统的预测控制器设计与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混杂动态系统的预测控制器设计与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混杂动态系统的预测控制器设计与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混杂动态系统作为一类非线性系统,包含多个动态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其行为具有复杂的稳定性和非线性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针对混杂动态系统的控制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预测控制是一种先进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它可以在理论上处理不确定性、非线性、时变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被广泛运用。

针对混杂动态系统的预测控制器设计和性能分析是混杂动态系统控制研究的重要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混杂动态系统的特殊性质,进行预测控制器的设计与性能分析,以解决混杂动态系统的控制问题。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1. 研究混杂动态系统控制理论和方法,对混杂动态系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2. 设计预测控制器,并对控制器的性能进行分析,包括稳定性、收敛性、鲁棒性等指标。

3. 针对混杂动态系统的实际控制问题,进行仿真实验和实际应用验证,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混杂动态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混沌理论、动力学系统理论等。

2. 预测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模型预测控制、自适应预测控制等。

3. 针对混杂动态系统的预测控制器设计与性能分析,包括控制器结构设计、状态预测模型的建立、控制信号的生成等内容。

4. 针对实际控制问题,进行仿真实验和实际应用验证,对控制器的性能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学习混杂动态系统和预测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混杂动态系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设计预测控制器。

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应用验证,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验证和性能分析。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1. 提高对混杂动态系统控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混杂动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预测控制课程报告

预测控制课程报告

2013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目 录1.问题描述.....................................................................................2 2.要解决的内容...............................................................................2 3.建模. (2)3.1 阶跃响应模型.....................................................................................................................2 3.2 脉冲响应模型.....................................................................................................................3 3.3 阶跃响应模型参数S 和脉冲响应模型参数H 的确定.. (4)4. 无约束预测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分析 (4)4.1 搭建无约束预测控制闭环系统...................................................................4 4.2 控制时域m 与预测时域p 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6)4.3 控制量加权u i Γ与输出误差加权1y i Γ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7)4.4 系统的跟踪性能......................................................................................8 4.5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10)5. 约束预测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分析 (11)5.1 约束问题的描述.....................................................................................11 5.2 控制时域m 与预测时域p 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13)5.3 控制量加权u i Γ与输出误差加权y i Γ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14)5.4 系统的跟踪性能......................................................................................15 5.5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16)程序附录 (19)1. 问题描述已知被控对象为()()()()()xt Ax t Bu t y t Cx t =+⎧⎪⎨=⎪⎩ 其中()()()()()1234x t x t x t x t x t ⎡⎤⎢⎥⎢⎥=⎢⎥⎢⎥⎢⎥⎣⎦,()()()12y t y t y t ⎡⎤=⎢⎥⎣⎦ 010051.211 2.56000011280 6.40110.2A ⎡⎤⎢⎥--⎢⎥=⎢⎥⎢⎥--⎣⎦,0001B ⎡⎤⎢⎥⎢⎥=⎢⎥⎢⎥⎣⎦,10001280064.010C ⎡⎤=⎢⎥-⎣⎦ 控制目标及约束:在控制量作用下使1y 跟踪设定值。

预算控制实训报告

预算控制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预算控制的需求日益增强。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备预算控制意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我系特组织开展了预算控制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预算控制的理论知识,掌握预算控制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实践能力。

二、实训目标1. 理解预算控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调整的全过程。

3. 培养学生预算控制意识,提高学生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预算控制基础知识- 预算控制的概念、原则和目标- 预算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预算控制与企业战略的关系2. 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步骤- 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技巧- 预算编制的工具和软件3. 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监控- 预算执行的考核和奖惩- 预算执行的调整和优化4. 预算分析- 预算执行偏差的分析方法- 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预算执行偏差的改进措施5. 团队协作与沟通- 预算控制中的团队协作- 预算控制中的沟通技巧- 预算控制中的冲突解决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 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 每组选择一个企业作为实训对象,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收集相关数据。

2. 预算编制-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财务预算等。

- 利用Excel等软件进行预算编制,提高编制效率。

3. 预算执行- 指导企业进行预算执行,监控预算执行情况。

- 分析预算执行偏差,提出改进措施。

4. 预算分析- 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

-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预算调整方案。

5. 团队协作与沟通- 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沟通能力。

- 解决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训效果。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预算控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调整的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测控制课程论文题目DMC算法matlab编程与仿真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教师二0一三年一月五日DMC算法matlab编程与仿真摘要: 预测控制在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而动态矩阵控制是预测控制中一种重要的算法。

本文分析了动态矩阵控制算法的原理以及算法包括的三个主要方面: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反馈控制。

并通过仿真实例,来进一步表明动态矩阵控制算法的优越性。

关键词:预测控制,DMC,仿真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大型复杂和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品质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就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机控制算法。

利用状态空间法分析和设计系统,不仅提高了人们对控制对象的洞察能力,而且还提供了在更高层次上设计控制系统的手段。

因为工业对象的结构、参数和环境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按照理想模型得到的最优控制在实际中不能保持最优,有时会引起控制品质严重下降。

预测控制的提出不要求对模型结构有先验知识,也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系统辨识,直接就可以设计控制系统。

预测控制算法汲取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优化思想,滚动的在线优化,克服了不确定性,增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预测控制算法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

预测模型是展示系统未来动态行为的功能,任意给出未来的控制策略观察对象的在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输出变化,为比较这些控制策略的优劣提供依据。

滚动优化不是一次离线进行的,而是反复在线进行的。

反馈校正可以在保持模型不变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误差进行预测并加以校正,还可以在线辨识直接修改预测模型。

因此预测控制能有效地应用于复杂系统,它在工业过程和其它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

二、动态矩阵控制算法( DMC)预测控制是智能控制方法之一,目前提出的预测控制算法主要有基于非参数模型的模型算法控制( MAC) 、动态矩阵控制( DMC) 和基于参数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 GPC) 等。

动态矩阵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被控对象非参数数学模型的控制算法,它是一种基于对象阶跃响应的预测控制算法,它以对象的阶跃响应离散系数为模型,避免了通常的传递函数或状态空间方程模型参数的辨识,又因为采用多步预估技术,能有效解决时延过程问题,并按预估输出与给定值偏差最小的二次性能指标实施控制,它适用于渐进稳定的线性对象,系统的动态特性中具有纯滞后或非最小相位特性都不影响改算法的直接应用,因此是一种最优控制技术[4]。

20 世纪80 年代初,Culter 提出的动态矩阵预测控制( DMC) 算法是MPC 中的一种重要的算法,是一种利用被控对象的单位阶跃响应采样序列作为预测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

算法原理图1 所示。

图1 DMC 原理图DMC 算法分为三部分: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

2.1预测模型在DMC 算法中,首先需要测定对象单位阶跃响应的采样值)(iT a a i =,i=1,2,……。

其中,T 为采样周期。

对于渐进稳定的对象,阶跃响应在某一NT N =t ,后将趋于平稳,以至i a (i>N)与N a 的误差和量化误差及测量误差有相同的数量级,因而可认为,N a 已近似等于阶跃响应的稳态值)(∞=a a S 。

这样,对象的动态信息就可以近似用有限集合{}N a a a ⋯⋯21,加以描述。

这个集合的参数构成了DMC 的模型参数,向量a={}N a a a ⋯⋯21,称为模型向量,N 称为模型时域长度。

虽然阶跃响应是一种非参数模型,但由于线性系统具有比例和叠加性质,故利用这组模型参数{}i a ,已足以预测在任意输入作用下系统在未来时刻的输出值。

在t=kT 时刻,假如控制量不再变化时系统在未来N 个时刻的输出值为)(~),2(~),1(~000k N k y k k y k k y +⋯⋯++,,那么,在控制增量)(k u ∆作用后系统的输出可由)()(~)(~01k u a k y k y N N ∆+= (2-1)预测,其中⎥⎥⎥⎦⎤⎢⎢⎢⎣⎡++=)(~)1(~)(~000k N k y k k y k y N M 表示在t=kT 时刻预测的尚无)(k u ∆作用时未来N 个时刻的系统输出。

⎥⎥⎥⎦⎤⎢⎢⎢⎣⎡++=)(~)1(~)(~111k N k y k k y k y N M 表示在t=kT 时刻预测的有控制增量)(k u ∆作用时未来N 个时刻的系统输出。

⎥⎥⎥⎦⎤⎢⎢⎢⎣⎡=N a a a M 1为阶跃响应模型向量,其元素为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N 个阶跃响应系数。

式中,上标~表示预测,k i k +表示在t=kT 时刻预测t=(k+i)T 时刻。

同样,如果考虑到现在和未来M 个时刻控制增量的变化,在t=kT 时刻预测在控制增量)(k u ∆,⋯,)1(-+∆M k u 作用下系统在未来P 个时刻的输出为)()(~)(~0k u A k y k y M P PM ∆+= (2-2)式中⎥⎥⎥⎦⎤⎢⎢⎢⎣⎡++=)(~)1(~)(~000P k N k y k k y k y M 为t=kT 时刻预测的无控制增量时未来P 个时刻的系统输出。

⎥⎥⎥⎦⎤⎢⎢⎢⎣⎡++=)P (~)1(~)(~M M PM k k y k k y k y M 为t=kT 时刻预测的有M 个控制增量)(k u ∆,……,)1(-+∆M k u 时未来P 个时刻的系统输出。

⎥⎥⎥⎦⎤⎢⎢⎢⎣⎡-+∆∆=∆)1()()(M k u k u k u M M 为从现在起M 个时刻的控制增量。

⎥⎥⎥⎥⎥⎦⎤⎢⎢⎢⎢⎢⎣⎡=+--11121000M p p p a a a a a a A ΛM ΛM M ΛΛ称为动态矩阵,其元素为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阶跃响应系数。

2.2滚动优化DMC 是一种以优化确定控制策略的算法。

在采样时刻t=kT 的优化性能指标可取为∑=+-+=P i M i k i k y i k q k J 12)](~)([)(min ω+∑=-+∆M12)1(j j j k u r (2-3)即通过选择该时刻起M 个时刻的控制增量)(k u ∆,⋯,)1(-+∆M k u ,使系统在未来P (M P N ≥≥)个时刻的输出值)1(~k k y M +,…,)(~k P k y M + 尽可能接近其期望值)1(+k ω,…)(P k +ω。

性能指标中的第二项是对控制增量的约束,即不允许控制量的变化过于剧烈。

式中,i q ,j r 为权系数,P 和M 分别称为优化时域长度和控制时域长度。

显然,在不同时刻,优化性能指标是不同的,但其相对形式却是一致的,都具有类似于(2-1)的形式,所谓“滚动优化”,就是指优化时域随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

引入向量和矩阵记号⎥⎥⎥⎦⎤⎢⎢⎢⎣⎡++=)()1()(P k k k p ωωωM , Q=diag(1q ,…,P q ), R=diag(1r ,…,M r )则优化性能指标式(2-1)可改写为22)()(~)()(m in R M QPM p k u k y k k J ∆+-=ω (2-4)式中,Q, R 分别称为误差权矩阵和控制权矩阵。

在不考虑输入输出约束的情况下,在t=kT 时刻,)(k p ω,)(0k y p 均为己知,使J(k) 取最小的)(k u M ∆可通过极值必要条件)()(k u d k dJ M ∆求得))(~)(()()(01k y k Q A R QA A k u p p T T M -+=∆-ω (2-5)这就是t=kT 时刻解得的最优控制增量序列。

由于这一最优解完全是基于预测模型求得的因而是开环最优解.2.3反馈校正由于模型误差、弱非线性特性及其它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按预测模型式(2-2)得到的开环最优控制规律式(2-5)不一定能导致系统输出紧密地跟随期望值,它也不能顾及对象受到的扰动。

为了纠正模型预测与实际的不一致,必须及时地利用过程的误差信息对输出预测值进行修正,而不应等到这M 个控制增量都实施后再作校正。

为此,在t=kT 时刻首先实施)(M k u ∆中的第一个控制作用 )(k u ∆==∆)(k u c M T[][])(~)()(~)()(001k y k d k y k Q A R QA A c P p T P P T T T -=-+-ωω (2-6) )()1()(k u k u k u ∆+-= (2-7)其中)001(Λ=T c)()(211P T T T T d d d Q A R QA A c d Λ=+=- (2-8)由于)(k u ∆已作用于对象,对系统未来输出的预测便要叠加上)(k u ∆产生的影响,即由式(2-1)算出)(~1k y N 。

到下一个采样时刻t=(k+1)T ,不是继续实施最优解)(M k u ∆中的第二个分量)1(+∆k u ,而是检测系统的实际输出y(k + 1),并与按模型预测算得的该时刻输出,即)(~1k y N 中的第一个分量)1(~1k k y +进行比较,构成预测误差。

)1(~)1()1(1k k y k y k e +-+=+ (2-9)这一误差反映了模型中未包含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模型失配、干扰等。

由于预测误差的存在,以后各时刻输出值的预侧也应在模型预测的基础上加以校正,这些未来误差的预测,可通过对现时误差e(k+ 1) 加权系数i h h,(i =1,2,…,N )得到)1()(~)1(~1++=+k he k y k y N cor (2-10)式中⎥⎥⎥⎦⎤⎢⎢⎢⎣⎡++++=+)1(~)11(~)1(~k N k y k k y k y cor cor cor M 为t=(k+1)T 时刻经误差校正后所预测的系统在t=(k+i)T (i=1,…,N )时刻的输出.⎥⎥⎥⎥⎦⎤⎢⎢⎢⎢⎣⎡=Nh h h M1为误差校正向量,其中,1h =1。

经校正后的)1(~+k y cor 的各分量中。

除第一项外.其余各项分别是t=(k+1)T 时刻在尚无)1(+∆k u 等未来控制增量作用时对输出在t=(k+2)T,…,(k+N)T 时刻的预测值,它们可作为t=(k+1)T 时刻)1(~0+k y N 的前N 一1个分量,即 )11(~)11(~0+++=+++k i k y k i k y cor ,i=1,…,N-1而)1(~0+k y N 中的最后一个分量。

即t=(k+1)T 时刻对i=(k+1+N)T 输出的预测,可由)1(~0++k N k y 来近似,即)1(~0++k N k y =)1(~++k N k y cor ,上述关系可用向量形式表示)1(~)1(~0+⋅=+k y S k y cor N (2-11)其中⎥⎥⎥⎥⎦⎤⎢⎢⎢⎢⎣⎡=1001000010S ΛΛΛO O M M M O O ΛΛ为移位矩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