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翅目检疫性害虫题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鞘翅目检疫性害虫

鞘翅目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种类繁多,对农林经济作物的危害复杂多样,被列入我国进境与国内检疫对象名单的种类也最多。

第一节马铃薯甲虫

马铃薯甲虫又称马铃薯叶甲,属叶甲科,是危害马铃薯的毁灭性害虫,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被我国列为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

一、名称

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英文名Colorado potato beetle

二、地理分布

最初分布于墨西哥落基山东麓。目前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北纬19-55°范围之间)的多个国家。中国仅分布于新疆。

1811年Thomas Nuttal首先在水牛刺上采到标本,1824年Thomas Say重复采到并命名。从得名到1859年的35年间,没有人注意它。只是由于向西部进军的农民把马铃薯种植推向密西西比河以西,使得马铃薯与马铃薯甲虫相遇才惹出了麻烦,13年间马铃薯甲虫传到了美国东海岸。

1875年俄国、德国为防止马铃薯甲虫的传入而禁止从美国进口马铃薯。1877年英国制定《危险性昆虫法》防止传入。1920年发现传到法国,从此开始向欧洲各国扩散。1949年前苏联发现。1954年中国将其列入《输出输入植物应施检疫种类与检疫对象名单》。1968年首次传入亚洲的土耳其。1987年R.A.Casagrande研究认为目前只有通过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三、寄主与危害状

马铃薯甲虫的主要寄主是马铃薯、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也可危害烟草和天仙子属、曼陀罗属、颠茄属、菲沃斯属的一些植物。以成、幼虫取食叶片和茎梢。叶片最初见筛网状,后可见孔洞与缺刻;还可见黑色粘稠的排泄物。还可传播马铃薯褐斑病和环腐病。在植株的开花、茎叶形成初期受害最重。

四、生物学特性

马铃薯甲虫一年可发生1-4代,发生的世代数与温度有关。15℃以上天数达120d 时可发生2代;15℃以上天数达140d时可发生3代;成虫在土下10~60 cm越冬,

深度与土壤质地有关,多在10-30cm处。成虫期需要取食,飞翔能力较强,且需要飞翔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产卵前期较长,达到30d;将卵聚产在叶背,每块卵15~80粒。成虫可以多种形式滞育或休眠,严寒、高温、光周期等为诱因。成虫的耐饥能力强,供水缺食时可耐11个月。抗寒能力不强,越冬死亡率高,有时可达80%。幼虫共4龄,发育历期一般20~24d,最短只需15d。发育起点温度为8~12℃,最适温度25~33℃。初孵幼虫聚集在叶背取食;2龄开始爬到顶芽上为害。4龄后可为害叶柄和茎干。老熟幼虫在土表下2~20cm造土室化蛹。

五、传播途径

马铃薯甲虫可随寄主植物、其它农产品、包装物和运输工具远传。尤其要注意带土的马铃薯块茎。自然条件下,还可随气流、海流自然扩散。

六、检验与识别

1.检验方法

(1)调运检疫中主要采用直接观察法。

(2)产地检疫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扫网法、目测法、土壤取样法。

2.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9~11.5mm,宽6.1~7.6mm,椭圆形,头、胸部及鞘翅淡黄色至红褐色,头、胸部具黑色斑纹;前胸缘近黄色;每鞘翅上有5条黑色条纹,鞘翅刻点粗大,排成不规则的刻点行,腹面淡黄至黄色,具黑色斑纹;足淡黄至黄色,关节区域和跗节暗色至黑色。以此可与北美其它种区别。头顶上斑通常三角形,称头盖前侧斑,复眼后各有一黑斑,称头盖后侧斑。下颚须末节端部截形,短于其前1节。触角11节,鞭状,1~6节褐色有光泽,7~11节黑色。前胸背板有10余个黑斑,中间每个较大略作V形。鞘翅条纹全部由翅基部延伸至翅端;缝合缘黑色。条纹l与之在翅端几乎相接,条纹2、3在翅端连接。腹部淡黄至黄色,腹板1~5节侧缘具黑斑,1~4节在腹部中央两侧有长椭圆形黑斑。

幼虫4龄幼虫长15mm,砖红色,腹部膨大而隆起。前胸背板骨片,气门片暗褐色或黑色。

马铃薯甲虫与伪马铃薯甲虫L. juncta(Germar)的主要区别

马铃薯甲虫伪马铃薯

甲虫

鞘翅刻点排列很不规则排列规则

成行

鞘翅条纹3与4之

腿节外缘无黑斑有黑斑

第二节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别名稻根象、稻水象、稻象甲,属象甲科,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被我国列为进境二类检疫性害虫和国内检疫对象。

一、名称

学名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英文名rice water weevil,root-maggot

二、地理分布

原产于美国东部。目前分布于日本、中国、朝鲜、韩国、美国、加拿大、古巴、墨西哥、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苏里南。中国的辽宁、吉林、河北、天津、山东、安徽、浙江和台湾有分布。

1976年传入日本的四国岛,1983年几乎扩展至全境,发生面积约占到全国水稻的15%,给生产造成相当大的危害。1986年在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传入途径不详。

三、寄主与危害状

稻水象甲在原产地取食叶生禾本科、莎草科等潮湿地带生长的植物。目前寄主扩大到鸭跖草科、灯芯草科、泽泻科等一些植物。主要危害水稻、稗,还可取食玉米苗。稻水象甲的成、幼虫均可危害,幼虫危害尤甚。成虫啃食叶片,叶面形成长斑痕。幼虫取食根部,甚至钻入根内危害,可造成根系和分蘖减少,发育迟缓,延迟成熟。危害严重时,根部变黑,下部叶片枯死,甚至植株死亡。

四、生物学特性

稻水象甲在日本一年发生1代,在我国一年可发生1~2代。以成虫在稻茬下、草丛中,树木、竹林落叶层间或田埂下土壤中8cm以上部位越冬,越冬有群居习性。每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出蛰,就近取食禾本科嫩叶。5月中旬迁向本田。6月初始见幼虫,6月中下旬发生盛;7月中旬出现一代成虫,迁出,10月上旬全部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栖息于稻株下部,下午4时后爬到叶片取食,日落后2小时最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