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合集下载

肝胆疾病的临床生化诊断

肝胆疾病的临床生化诊断

慢性肝炎
好转 预后不良 恶化
22
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由肝外网状内皮细胞合成,具有免疫能力
意义
几乎所有肝疾病皆升高,持续2-3月趋于增高, 易转为慢肝或肝硬化。
恶化(慢肝或肝硬化)
急性肝炎
好转
23
合成尿素
特点 由鸟AA循环合成; 肝细胞损伤时,血氨↑、尿素↓
意义 解氨毒 合成重要的含氮化合物
↓↓
肠肝循环
排泄 石胆酸、熊脱氧胆酸
17
胆汁酸代谢异常
胆汁酸合成缺陷
遗传性疾病
肝脏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异常
急慢性肝病 胆汁酸淤积
肠道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异常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 胆固醇系胆结石形成
18
空腹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
意义
胆汁酸是肝排泄的主要有机阴离子,在外周血中的浓 度很低(肝细胞能摄取门静脉血中90%以上的胆汁酸)。
38
根据结构和功能相关性分类
反映肝实质细胞损害:ALT等。 反映肝脏间质炎症反应:γ球白等。 反映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血清结合胆红素等。 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单胺氧化酶等。 反映有效细胞总数:血清白蛋白等。 反映肝内占位病变或浸润性病变:
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等。
反映原发性肝癌或肝细胞异常增生:AFP等。
胆素原
水解
肠菌 ↓→GA

胆红素(游离)
胆素(尿)
肠菌 ↓
肠肝循环 胆素原——10-20%——————

排泄 胆素(粪)
7
黄疸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含量
<17.2μmol/L,80%为未结合胆红素性。
高胆红素血症
血清胆红素含量>17.2μmol/L或1mg/dl

肝脏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肝脏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1) 原理:
PH6.5
结合胆红素+重氮盐试剂
加速剂
游离胆红素
+重氮盐试剂
次级键断裂
偶氮胆红素(紫色)+ 碱性酒石酸钾钠
吸收峰530nm
直接胆红素
偶氮胆红素(紫色)
间接胆红素
偶氮胆红素(紫色)
偶氮胆红素(蓝绿色)
吸收峰600nm
波长600nm下比色分析,求出血样中总胆红素的含量。
重氮试剂:亚硝酸钠与对氨基苯磺酸的混合液
§ 食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如谷 氨酸加热环缩而成为Glu-p-2。
§ 由肠菌作用所产生的致癌物质例如肠 菌作用产生的胺类与亚硝酸盐生成亚 硝胺类等。
§ 药物的生物转化
大多数药物经不同途径被摄入人体后都要发生分子结构的改变,
药物的生物转化主要是在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催化 下完成的,反应也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反应,通过生物转化, 常引起药物药理活性的变化
加速剂:咖啡因-苯甲酸钠-醋酸钠、二甲亚砜
(2) 方法评价: 推荐的常规方法,线性范围较宽,在342µmol/L(200mg/L)
浓度下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高浓度时准确性和精确性降 低。因此,建议浓度过高时减少血样用量测定。
测定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斑点免疫结合法、火箭电泳放 射自显影法、酶联火箭电泳法等
【参考范围】成人 10~30µg/L >400µg/L作为肝癌诊断标准 【临床意义】
(1)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标 准 : 血 清 A F P测 定 值超过400µg/L(400ng/ml) ; (2)活动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其它肝病病人的诊断.
(3)在脂代谢中的作用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ppt课件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ppt课件

药理活性不变
甲基安非他明------安非他明(N-脱甲基)
觉醒作用
(苏醒作用)
ppt课件
37
肝损伤类型
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
典型药物或毒物
肝细胞死亡 脂肪肝 胆汁淤积 胆道损伤 肝硬化 血管损伤 肿瘤
对乙酰氨基酚、二甲基甲酰胺、乙醇 四氯化碳、乙醇、丙戊酸钠 氯丙嗪、环孢素A、乙醇 阿莫西林、二苯氨基甲烷 乙醇、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维生素A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雄激素、黄曲霉素
18
(二)生物转化的类型
类型
氧化
第一相反应(改变某些基团) 还原 水解
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增加极性基团)
某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
某些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 不大,还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即 进行 第二相反应,才能最终排出。
ppt课件
19
1. 第一相反应
未结合胆红素 (UCB)
细菌(还原) 中胆素原 粪胆素原 尿胆素原
胆汁
95%
10~20% 80~90%
肾 (尿胆素原)
尿胆素 (尿排)
体循环

5%
门V
胆素 (粪排)
ppt课件
48
胆红素代谢
ppt课件
49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定义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
药物(毒物)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
区域 总量的% 70kg人的体液(L) 给1g化合物后血浆浓度(mg/L)
血浆
4.5
3
总细胞外液 20
14
总体液
55
38
组织结合 ---

肝胆疾病生物化学诊断

肝胆疾病生物化学诊断
胆汁酸代谢遗传性缺陷 肝实质性病变时的胆汁酸代谢 胆汁淤积时的胆汁酸代谢
16
第十六页,共37页。
肠道疾病时的代谢异常
在小肠疾病时,可引起胆汁酸代谢异常,如回肠切 除、炎症或分流(如造漏)等,因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受 阻,胆汁酸回到肝脏的量减少,血清胆汁酸水平降低; 同时,由于胆汁酸返回肝脏减少,反馈抑制减弱,致肝 脏胆汁酸的合成加速,血清胆固醇浓度减低。可见血清 胆汁酸水平降低是回肠功能紊乱的一个反映。
了解内容: 胰腺炎和胰腺肿瘤的形成机制。
1
第一页,共37页。
主要内容
(1)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生物化学功能 (2)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3)胆汁酸代谢 (4)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5)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6)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7)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2
第二页,共37页。
一般选用3~5个项目。 实验结果应能指示肝脏的主要功能和损伤
情况。 方法简便,易于标化,便于检查结果在不
同医院流通 。 病人痛苦小,经济负担轻。
26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肝功能实验基础
类型


以肝脏产生或合成的物质为基础
以肝脏代谢物质为基础
以受损组织释放或合成增多 的物质为基础
以肝脏清除排泄物质为基础
1188
第十八页,共37页。
胰腺炎发生机制
梗阻-分泌、反流学说 胰管通透性改变 胰酶细胞内过早激活 胰腺缺血 其他
19
第十九页,共37页。
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
酶学检查 主要有血、尿淀粉酶(AMS)及其同工 酶、淀粉酶肌酐清除率;脂肪酶 ,胰蛋白酶 ,胰弹 性蛋白酶 ,磷脂酶A 等。
急性相反应蛋白检查 主要有C反应蛋白 ,胰腺炎 相关蛋白 等。

第八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PPT课件

第八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PPT课件
.
返回26节
第三节 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一、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二、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
返回27章
返回21节
2. 硫酸结合反应
硫酸供体--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PAPS) 催化酶--硫酸转移酶 示例:
O
+PAPS
O
+PAP
HO
雌酮
HO3SO
雌酮硫酸酯
.
返回22节
3. 酰基化反应
OCNHNH 2
OCNHNHCOCH 3
+CH3CO~CoA
N
+HS-CoA
N
异烟肼 乙酰辅酶A
乙酰异烟肼 辅酶A
肝脏的大体解剖图
二、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
1. 代谢功能(参与糖、蛋白 质、脂类和维生素等物质 代谢)
2. 生物转化作用 3. 分泌和排泄功能 4. 造血功能 5. 激素的灭活 6. 肝脏再生功能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结构
.
返回7节
三、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化
1.蛋白质代谢 急性肝损害时,血浆蛋白质浓度变化不大。
结合反应—第二相反应 存在部位:微粒体、胞液和线粒体内 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 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结合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 酸、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
返回20节
1.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
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UDPGA)
.
返回23节
4.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环氧萘
谷胱甘肽 S-二氢萘醇谷胱甘肽
.
返回24节
5. 甲基化反应
甲基的供体:S - 腺苷甲硫氨酸(SAM)

肝胆疾病之生物化学诊断

肝胆疾病之生物化学诊断

第九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一、肝脏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化学功能(一) 肝脏的结构特点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多功能实质性器官,其复杂而重要的代谢功能与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主要表现在:(1)有丰富的血管网,接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且有肝静脉和胆道系统出肝;(2)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增大了与血窦的接触面,有利于物质的转运;(3)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亚细胞结构,为肝细胞物质代谢提供了场所;(4)含有众多的酶系,为肝细胞物质代谢与加工提供了物质条件。

故肝脏有“物质代谢中枢”之称。

(二)生物化学功能肝脏执行着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作用,它不仅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等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等重要功能。

主要包括:(1)接受来自消化道吸收的各种物质,如氨基酸、糖、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并对其进行加工和储存;(2)合成除γ球蛋白以外的几乎所有血浆蛋白质,如清蛋白、凝血因子等;(3)合成并分泌胆汁酸,调节胆固醇代谢并促进脂肪的吸收;(4)对体内产生和外界进入的非营养物质进行生物转化,以保护机体;(5)参与激素的灭活等。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肝脏是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

体内代谢产生如氨、胆红素等非营养物质或体外进入如毒物、药物、致癌物等经过肝脏的酶促化学修饰,一方面增加其极性或水溶性,易于分泌和排泄,起到灭活、解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有些物质经处理后则其毒性或药理作用会增强。

这种体内外来源的非营养物质在肝脏的代谢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根据化学反应的性质,生物转化类型包括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第二相反应(结合)。

分别由不同的酶系所催化,可发生在肝细胞的微粒体、线粒体和胞液内。

结合反应是体内最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供结合的物质主要有葡萄糖醛酸、活性硫酸和乙酰辅酶A以及谷胱甘肽、甘氨酸等,其中以葡萄糖醛酸结合最为普遍和重要。

生物转化具有连续性、多样性和解毒与致毒双重性的特点。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临床意义
升高
Ø 肝硬化,阳性率在80%以上 Ø 爆发性重症肝炎、急性肝炎伴随肝坏死时 Ø 严重脂肪肝患者 Ø 甲亢、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衰等 47
二、蛋白质合成功能
Ø 总蛋白(TP) Ø 白蛋白(ALB) Ø 前白蛋白(PA) Ø 凝血酶原(PT) Ø 胆碱酯酶(ChE)
48
三、血清胆汁酸(TBA)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 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 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意义: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的反复利用,促进
脂类物质消化吸收。
18
胆红素代谢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正常成年人胆 红素约80%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素, 约20%来源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分解。肝脏是 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称结 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 称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人血液中主要是 未结合胆红素,胆汁中主要是结合胆红素。
39
2、乳酸脱氢酶(LD)
LD有五种同工酶,LD1,LD2,LD3, LD4和LD5。肝脏以LD5为主,其次是LD4。 肝病时血清中LD虽然升高,但敏感度远不 及转氨酶。许多肝外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 死、溶血时也会升高。故LD的监测对肝病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40
3、谷氨酸脱氢酶(GD)
GD是线粒体酶,集中分布在肝小叶的中 央区域。在不侵犯线粒体的肝细胞损伤时, GD正常,当肝细胞坏死时,线粒体受损而 释放出大量GD,血清中该酶活性显著升高。 所以GD正常不能排除肝细胞的轻度损害, 而GD异常提示肝细胞坏死。
Ø急慢性肝病 Ø胆汁酸淤积 §3.肠道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异常 降低 § 4.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课件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课件
2.碱性磷酸酶(ALP)
血清ALP活性高于正常的2.5倍,转氨酶不超过正 常的8倍,90%为胆汁淤积;反之,90%为病毒性 肝炎。ALP检测的缺点是骨病时也升高。胆汁淤积 时血清ALP升高往往和胆红素平行,肝内占位性病 变尤其是肝癌时,即使无黄疸,ALP也常升高。
3.5'-核苷酸酶(5'-NT)
(三)反映肝纤维化为主的酶类
对抗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 延缓肝细胞再生。
2.储脂细胞(FSC): 激活的FSC ①表达ECM基 因,合成大量胶原、蛋白多糖及各种非胶原糖蛋白; ②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 TIMP
3.Kupffer细胞: 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活化 FSC 引起肝细胞损害
4.肝窦内皮细胞及Ca2+ :肝窦内皮细胞释放各种 介质 肝纤维化形成过程的初期起着重要作用。
粪 图10-2 胆汁酸代谢
(三)胆汁酸代谢紊乱
1.先天性疾病: 脑健性黄瘤病 2.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病时常伴有肝 内胆汁淤积或门脉分流,使胆汁酸反流进入 体循环,导致血清胆汁酸升高。 3.肠道疾病 :血清胆汁酸水平降低 ,血 清胆固醇浓度减低 。 4.高脂血症 :胆汁酸代谢与体内胆固醇 的平衡密切相关 。
N, ↑ ↑
N, ↑
↑↑
(一)反映肝实质细胞损害为主的酶类
1.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 氨基转氨酶(AST)
肝富含ALT和AST,胞内/外酶活性为5000/1。只 要有1%的肝细胞破坏,足以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 高1倍。 血清转氨酶测定一直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 准试验。 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可进一步测定AST/ALT比值和AST同工酶。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一节 肝胆的结构及功能概述 第二节 肝胆疾病的常用生物化学检验 第三节 常见肝胆疾病的代谢紊乱及实验诊断 第四节 常用肝功能试验的选择及组合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 + UDP (80 % ~ 90%)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
*
C10
3)排泄
*
结合胆红素通过毛细胆管膜上的主动转运载体,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
01
转运形式:逆浓度梯度的能量依赖的主动转运过程。
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项目筛选的原则。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202X
第一节 肝脏主要生化功能及其代谢紊乱
肝脏解剖结构特点
血管丰富—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且有肝 静脉和胆道系统排泄
2. 微细结构 3.化学组成---含众多酶系
物质的转运基础---大量微绒毛 物质交换的基础---较高通透性 能量保证的基础---线粒体丰富 物质代谢的基础---亚细胞结构丰富
肝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保障
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肝内主要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 糖异生 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酵解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二)糖代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
*
01
02
03
(三)脂类代谢异常
脂肪酸的氧化; 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 酮体的生成; 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 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 (VLDL、HDL、apo CⅡ); 脂蛋白的降解 (LDL)
肝内运输
胆红素摄取的 有效性取决于
肝细胞膜上特异的载体蛋白
肝细胞内Y蛋白和Z蛋白两种受体蛋白
以“胆红素-Y蛋白”(胆红素-Z蛋白) 形式送至内质网。 这是一个耗能的可逆的过程。
部位:滑面内网质

肝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肝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精选ppt
㈣纤维蛋白测定: 中毒性肝炎↓ 肝硬化↓
精选ppt
三、糖类代谢紊乱测定
㈠血糖测定:肝脏损害,BS ↓ ㈡OGTT试验:糖耐量↓ ㈢血中丙酮酸测定:肝昏迷↑
精选ppt
四、脂类代谢异常检测
㈠血清LCAT测定:肝损伤,LCAT ↓ ㈡血清胆固醇酯测定:肝损伤CE ↓ ㈢血清CE/TC测定:肝损伤时↓ ㈣血清磷脂(PL)测定:
四、乙醇性肝脏损害的生物化学
㈠ 乙醇在机体内的代谢 1、乙醇脱氢酶(ADH)氧化体系 2、微粒体乙醇氧化体系(MEOS) 3、NADPH氧化酶-H2O2酶体系 4、黄嘌呤氧化酶-H2O2酶体系
精选ppt
㈡乙醇代谢对机体的影响 1、乙醛的毒性效应。 2、NADH/NAD+↑,乳酸中毒。 3、降低BS、脱水、酸中毒、VitD↓等。
结合胆红素 + 重氮试剂
未结合胆红素 + 加速剂

重氮试剂
2、胆红素氧化酶法:推荐方法
偶氮胆红素 酒石酸
蓝色
精选ppt
五、胆汁酸测定
㈠分类: 游离型
初级
结合型
胆酸(CA) 鹅脱氧胆酸(CDCA)
甘氨胆酸 牛磺胆酸 甘氨鹅脱氧胆酸 牛磺鹅脱氧胆酸
次级
7-脱氧胆酸(DCA) 石胆酸(LCA)
精选ppt
第十三章 肝胆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
精选ppt
主要内容
一、解剖结构基础与生物化学功能 二、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 三、肝病的临床生物化学 四、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五、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六、病例分析
精选ppt
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特点 和生化功能
一、肝脏的解剖特点
肝脏是人体的“物质代谢中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谢中枢— 代谢中枢—蛋白质代谢
合成肝本身所需要的蛋白质 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 100种 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约100种 Alb、PA、TRF和大部分的凝血因子 如 Alb、PA、TRF和大部分的凝血因子 合成多种酶类: 合成多种酶类:肝内酶 (OCT, et al) 拟胆碱酯酶) 血浆功能性酶 (CER, 拟胆碱酯酶) 合成多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 ——磷脂酰胆碱 卵磷脂) 磷脂酰胆碱( 胆碱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乙醇胺——脑磷脂 GSH;嘌呤、 脑磷脂; 乙醇胺——脑磷脂;GSH;嘌呤、嘧啶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I
第二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多数待转化物在第一相反应结束后需要 进行第二相反应才可以排出 部分待转化物可以直接进入第二相反应 反应耗能,由ATP提供 反应耗能, ATP提供 场所:肝细胞微粒体、线粒体和胞浆 场所:肝细胞微粒体、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I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
3.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 3.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 场所:肝细胞胞浆、线粒体 成分:醇脱氢酶、醛脱氢酶 反应:醇、醛脱氢分别生成醛和酸 NAD+ NADH NADH+H+ R - C H 2- O H R-CHO H2O + NAD+ R-COOH RNADH+H+
生物转化—评价— 生物转化—评价—2
2. 靛青绿(ICG)排泄试验 靛青绿(ICG) 原理:ICG在血液中与 在血液中与Alb结合而运输 原理:ICG在血液中与Alb结合而运输 90%以上被肝细胞摄取 90% 以原形从胆汁中排出 方法: BSP试验 方法:同BSP试验 意义:正常时15min 滞留10% 意义:正常时15min 滞留10%以下 主要反映肝的摄取和排泄功能 肝损时滞留增加, 肝损时滞留增加,肝硬化时尤为明显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蛋白质代谢
某些氨基酸代谢相关的酶类释出 如血清ALT水平 如血清ALT水平 诊断标志 血氨升高: 血氨升高:肝利用氨合成尿素的能力 肝性脑病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脂类代谢
TG肝内堆积 TG肝内堆积 脂肪肝 VLDL , TG不能以VLDL形式运出 TG不能以 不能以VLDL形式运出 酮血症: 酮血症:过度脂动员 ,生酮 严重损伤时,ChE/Ch比值 严重损伤时,ChE/Ch比值 LCAT合成 LCAT合成 ,胆固醇酯化
胆绿素
NADPH+ NADPH+H+
胆红素
NADP+
2. 血液中运输 1)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非共价可逆结合)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非共价可逆结合 可逆结合) 意义: 意义:解决水溶-
2) 较少与α1 球蛋白结合 较少与α1 3) δ胆红素 δ胆红素 胆红素与Alb共价结合 Alb分子中的赖氨 共价结合, 胆红素与Alb共价结合,Alb分子中的赖氨 酸残基上的ε 酸残基上的ε-氨基和胆红素分子一个丙酸基 的羧基非酶促共价结合形成酰胺键
血浆蛋白浓度的变化 Alb ,肝合成下降 γ-球蛋白 ,免疫刺激作用 A/G比值 A/G比值 ,甚至倒置 总蛋白 ,因为Alb下降 因为Alb下降 严重时多种球蛋白也会下降 肝坏死等) (肝坏死等)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蛋白质代谢
血清氨基酸浓度的变化: 血清氨基酸浓度的变化: 血清氨基酸浓度 ,肝分解和利用氨基酸 肝细胞释放氨基酸入血 血清氨基酸组成变化: 血清氨基酸组成变化: 支链/ 支链/芳香氨基酸比值 胰岛素灭活减少, 支链氨基酸 ,胰岛素灭活减少,摄取 芳香氨基酸 ,肝利用
非营养性物质: 非营养性物质:
指的是对机体无用或有害的物质,既不能 指的是对机体无用或有害的物质, 作为能源,也不能用以构成组织细胞, 作为能源,也不能用以构成组织细胞,也不 参予物质代谢的调节 内源性:激素、胺类和胆红素等 内源性:激素、 外源性:药物、 60000多种 多种) 外源性:药物、毒物和致癌剂等(60000多种)
生物转化—评价— 生物转化—评价—1
1. 溴酚(磺溴酞钠,BSP)排泄试验 溴酚(磺溴酞钠,BSP) 原理:BSP入血后 入血后, Alb结合运输 原理:BSP入血后,与Alb结合运输 肝细胞摄取 转化(与GSH结合) 结合) 转化( GSH结合 随胆汁排出
生物转化—评价— 生物转化—评价—1
方法:缓慢静脉注射1ml BSP 方法:缓慢静脉注射1ml 后一定时间内测定排出及滞留的量 标准:正常时45 min 后排出95%以上 后排出95% 标准:正常时45 意义:反映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 意义:反映肝细胞的摄取、 肝细胞损伤时血液BSP滞留量增加 肝细胞损伤时血液BSP滞留量增加 滞留量与肝损伤程度成正比
1.与葡萄糖醛酸(GA)结合(最主要的反应) 1.与葡萄糖醛酸(GA)结合(最主要的反应) 与葡萄糖醛酸 底物:含-OH, -COOH, -NH2, -SH等的物质 SH等的物质 底物: UDP-GA提供葡萄糖醛酸基 UDP-GA提供葡萄糖醛酸基 酶: 酯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
反应:胆红素 反应: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概念
biotransformation 人体将某些非营养性物质进行代谢,改 人体将某些非营养性物质进行代谢, 变其溶解性和毒性(活性、药理作用), 变其溶解性和毒性(活性、药理作用), 使之便于排泄的过程。 使之便于排泄的过程。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概念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糖代谢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 脱氢酶, 相关酶类活性增强 增强: 相关酶类活性增强:G-6-P脱氢酶,6-磷酸 葡萄糖酸脱氢酶,PK和LD等 葡萄糖酸脱氢酶,PK和LD等 糖有氧氧化 ,糖异生 相关酶类活性下降 异柠檬酸脱氢酶, 下降: 相关酶类活性下降:异柠檬酸脱氢酶,琥珀 酸脱氢酶, Pase, 酸脱氢酶,G-6-Pase,醛缩酶等
Alb-LysAlb-Lys-ε-NH2 + 胆红素-丙酸基-COOH 胆红素-丙酸基-COOH
Alb-Lys- NH-COAlb-Lys-ε-NH-CO丙酸基丙酸基-胆红素
胆红素代谢-正常 胆红素代谢-
δ胆红素: 胆红素:
特点:呈直接反应阳性 特点:
血中停留时间长, Alb相近 相近, 血中停留时间长,与Alb相近, 胆红素仅4h 胆红素仅4h 可用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检测 检测意义:急性黄疸性肝炎恢复状况的判断指标 检测意义:
酸 + 醇 (酯酶) 酯酶) 酰胺酶) 酸 + 胺 (酰胺酶) 糖 + 羟基化合物 糖苷酶) (糖苷酶)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
第一相反应总结果: 第一相反应总结果: 极性: 极性: ,便于排出或进行第二相反应
活性:功能基团的改变导致活性改变, 活性:功能基团的改变导致活性改变, 可以是解毒, 可以是解毒,也可以是相反
代谢中枢— 代谢中枢—脂类代谢
分泌胆汁酸盐: 分泌胆汁酸盐:促进食物中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TG、Ch和PL代谢的重要场所 TG、Ch和PL代谢的重要场所 氧化脂肪酸,生酮; 氧化脂肪酸,生酮; 合成VLDL、HDL; 合成VLDL、HDL; 合成部分Apo及LCAT等 降解LDL 合成部分Apo及LCAT等;降解LDL 合成和转化胆固醇; 合成和转化胆固醇;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结构 特点及其生物化学功能
解剖结构特点
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
双重血液供应: 双重血液供应: 进:肝动脉 门静脉 出:下腔静脉 胆道系统
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
丰富的肝血窦 肝细胞表面积大, 肝细胞表面积大,肝细胞膜通透性强 丰富多样的细胞器: 丰富多样的细胞器:线粒体 内质网 溶酶体 特殊的化学组成:酶种类多, 特殊的化学组成:酶种类多,含量高 肝特有的酶类 贮存糖类、 贮存糖类、脂类
代谢中枢— 代谢中枢—蛋白质代谢
转化和分解氨基酸: 转化和分解氨基酸: 转氨基和脱氨基 支链氨基酸之外的所有氨基酸都在肝内 代谢 合成尿素以解氨毒
代谢中枢— 代谢中枢—糖代谢
双向调节血糖: 双向调节血糖:
饭后,促进肝糖原的合成、糖分解,血糖 饭后,促进肝糖原的合成、糖分解, 空腹,促进肝糖原的分解、糖异生, 空腹,促进肝糖原的分解、糖异生,血糖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
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 1.硝基还原酶催化的反应: 1.硝基还原酶催化的反应: 硝基还原酶催化的反应 场所:肝、肾等细胞的微粒体中 场所: 成分:硝基还原酶 成分: 反应: 反应:R-NO2 NADH+H+ R-NH2 NAD+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
代谢中枢— 代谢中枢—维生素和激素代谢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酸盐)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酸盐) 维生素的转化
维生素A 维生素A原 维生素D3的25羟化 维生素D3的25羟化 维生素A 维生素A
激素的灭活
类固醇激素、 类固醇激素、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等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 肝细胞损伤后代谢障碍—蛋白质代谢
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
2. 偶氮还原酶催化的反应 场所: 场所:肝细胞微粒体 种类:P450酶类 种类:P450酶类 反应: 反应:将偶氮物质还原成胺 R-N=N-R N=N2R-NH2 2RNADPH+H+ NADP+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
水解反应: 水解反应: 酶: 各水解酶类 反应: 反应: 酯类 酰胺类 糖苷
UDPGA
UDP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II
2. 与硫酸结合 底物: 底物:醇、酚和芳香胺类 供体:PAPS(活性硫酸) 供体:PAPS(活性硫酸) 3. 与乙酰基、甲基和GSH等结合 与乙酰基、甲基和GSH等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