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本学期的西方史学史课程,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了《历史的观念》一书,此书被誉为20世纪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
这本书有理有据地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
但是由于我学识浅薄,所以对于书中所传达的各种思想理论等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能够做到充分理解和领会。
《历史的观念》一书的作者为柯林武德,是极受学界关注的英国20世纪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早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在纯哲学方面,后转入历史哲学,他的思想对20世纪西方的历史理论以及艺术理论有较大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他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语言,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特点,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却又通俗易懂。
柯林伍德反对19世纪以来历史朝自然科学看齐的倾向,主张历史就是思想史。
历史的对象就是思想他指出,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于这句话我早有耳闻,但是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句话的出处正是《历史的观念》这本书。
正如诸多名人名言总是容易被人误读一样,柯林伍德这句话同样被许多人误认为历史研究只是局限在狭义的思想领域,最初的我也是这样认为。
但是当我读到柯林伍德在书中的首次完整论述“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时,我才意识到历史研究好像并不能仅仅狭隘的局限于思想领悟。
我认为作者想表达的应当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不仅是狭义的思想史,而是一切历史行为内在的思想,这个范围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艺术史等,而历史学家需要关注的正是这些历史行为内部的历史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构成历史行为。
柯林伍德在导论的第一节就阐述了“历史哲学”一词内涵的流变过程。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德国历史学家克劳斯·爱森豪威尔的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历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历史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爱森豪威尔在书中提出了“历史的观念”这一概念,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和事实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
历史的观念是一种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方式,它超越了简单的史实,更关注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对于当代社会和未来的启示。
在书中,爱森豪威尔还对历史学的发展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提出了“历史的结构”、“历史的过程”和“历史的事件”这三个概念,强调了历史学研究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历史的结构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规律,历史的过程是指历史的演变和变迁,历史的事件则是历史发展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历史,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读完《历史的观念》,我对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历史是如此丰富多彩,它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录,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反映。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前进。
历史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人生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关注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深入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也积极参与历史学的研究和实践,为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是如此重要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学习历史,传承历史,也为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历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繁荣和兴盛,也愿人类社会在历史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想着这会不会是那种枯燥得能把人看睡着的学术大作。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柯林伍德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智慧老人,只不过他讲的故事不是那种哄小孩的童话,而是关于历史这个超级宏大又神秘的话题。
柯林伍德强调历史是一种思想的探索,这一点可太有趣了。
以前我总觉得历史就是一堆过去发生的事儿,什么年代谁打了谁,哪个皇帝在位时发生了啥灾难之类的。
但他让我明白,历史可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在起作用。
就好比一场战争,它不只是两支军队拿着武器互相砍杀,而是双方不同的政治理念、战略思想在战场上的碰撞。
这就像是在历史的舞台背后找到了操控那些木偶(人物和事件)的线,原来那些线就是思想呀。
他还谈到历史的证据和研究方法。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说历史学家不能像个只知道搜集小玩意儿的收藏家一样,把各种各样的历史资料一股脑儿堆在一起就完事儿了。
而是要像侦探一样,从那些看似零散的证据里找出背后的真相,找出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
这就好比福尔摩斯在调查一个案子,他看到的每一个小细节,可能是地上的一根毛发,或者墙上的一个痕迹,在历史学家眼里就像是一份古老的文献、一件出土的文物,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柯林伍德有时候讲得特别深入,那些哲学性的论述就像一道道复杂的谜题。
我常常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的脑子像是掉进了一团乱麻里,得停下来好好捋一捋。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宝藏,虽然有些宝藏被藏得很深,需要我费点劲儿去挖掘,但当我挖到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
历史的观念 读后感
英国当代哲学家沃尔什在其《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将近现代的历史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
而柯林武德则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尤其柯林武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分析的历史哲学中历史解释的探究影响深远。
在柯林武德之前洛克、休谟等人,为了认识人的心灵,都曾试图建立起“人性的科学”,但在柯林武德看来都失败了。
柯林武德提出“研究心灵的正确道路则是要靠历史学的方法(中译本《历史的观念》p238)”,并在此前提下逐步推进,最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断。
本文将从柯林武德对前人人性科学的批判出发,梳理柯林武德的论证过程。
?对前人“人性的科学”的批判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起点。
在《历史的观念》的导论部分,柯林武德开明宗义,提出了他的基本哲学观“哲学是反思的”。
进行历史思考不仅要思考某种客体,而且要思考这一思维自身对客体的思考。
因而当人在认识其他事物时,也必须认识他自己,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知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只是仅仅是半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完备的。
其次、这种自我认识不是关于人身体的,也不是包含感知、感觉和情绪的心灵知识,柯林武德只把这种关于自我的知识的范围限定在关于“人的认识能力、他的思想或理解能力或理性的知识”(p233)。
?要获得这样的知识,看似易,实则难。
有人撼于困难而认为心灵没有认识自身的能力,理由是正因为人有这种能力,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它,对此柯林武德斥之为“赤裸裸的诡辩”。
那么是否可以用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方法来认识我们自身的心灵的性质呢?柯林武德追溯了洛克、休谟、康德三人为此所作的努力,但认为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
当我们理解自然时,我们从观察相继存在的特殊事件开始,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归纳出自然规律,我们从而依靠自然规律去理解它所适用的一切自然事物。
如果同样的方法被原来建立“人性的科学”,我们将观察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方式,之后寻找联系发现规律。
历史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阅读历史书籍,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独特魅力。
首先,历史带给我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阅读历史,我学会了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这使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复杂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历史书籍中的各种事件和人物故事,让我不断地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锻炼了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历史也告诉我,没有简单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其次,历史读后感给我启示,告诉我重视人的因果律。
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或者行为,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并不重要,但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代的一个决策,可能会对后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可能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
通过阅读历史,我深深地认识到任何一个人的行动都不能孤立地看待,需要考虑到其对其他人、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
此外,历史带给我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
通过学习历史,我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这使我更加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
历史给予我对于世界的开阔视野,我明白了各个文明的共通之处,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处境。
同时,历史也教会我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理念,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共存的世界。
最后,历史读后感给我思考人性的启示。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行为和选择在历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上各种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我认识到人的天性是复杂而多样的。
有人追求权力和利益,有人为了正义和道义而奋斗,有人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通过历史的镜子,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仁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人。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英国哲学家罗宾·乔治·柯林武德的杰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历史哲学的窗口,还引导我们思考历史学的本质和目的。
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观念发展的梳理,更是对历史哲学深入的探讨。
柯林武德在书中明确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
我们过去可能认为,历史仅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和人物的记录,但现在我们明白,历史实际上是关于思想的记录。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社会变革,背后都有其思想驱动。
而历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记录这些事件,更是要深入挖掘背后的思想。
此外,柯林武德对传统史学提出了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史学方法过于简单化,仅仅是剪刀加浆糊的组合。
历史学家们从各种文献中摘录、拼凑,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这种方式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历史往往被简化为单一的叙事。
而真正的史学研究,应该从问题出发,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剪切和粘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背景,而这些背景又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柯林武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那就是深入挖掘背后的思想。
同时,我也对历史学的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通过了解过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预测未来。
而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思想。
《历史的观念》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哲学的机会,还引导我们思考历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对于每一位热爱历史、关心人类命运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必读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篇一《历史的观念》读后感读了《历史的观念》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幻漂流。
也许你会问,一本讲历史观念的书能有啥特别的?嘿,还真别小瞧它!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书挺枯燥的,就像那些无聊的历史课,一堆人名、地名、时间,让人头大。
可慢慢读下去,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书就像是一个隐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洞穴,越往里走,惊喜越多。
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历史的看法,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罗列,而是一种对过去的解读和理解。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平常了解的历史,是不是只是冰山一角呢?也许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
我觉得吧,历史有时候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跟我们玩捉迷藏。
我们努力去寻找真相,可它却总是躲在阴影里,偷笑我们的笨拙。
但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啊,不是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会儿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会儿又迷茫得像走进了迷雾森林。
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真的理解历史了吗?”可能我还只是在历史的大门外徘徊,但至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这扇门的一条缝,让我看到了里面的精彩。
你们说,我们从历史中到底能学到啥?是古人的智慧,还是人类不断重复的愚蠢?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读了《历史的观念》,我觉得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不再那么肤浅了,这一路的阅读,真好!篇二《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历史的观念》这本书,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里想着:“能有多厉害,不就是讲历史的嘛!”可谁知道,这一读就像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越陷越深。
书里说,历史不是简单的过去的事儿堆积,而是有着各种观念和解释在里头。
这让我想起了咱小时候听的那些故事,大人讲的一个样,老师讲的又一个样,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没有绝对的真相,只有不断变化的观念。
我就琢磨着,历史是不是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辩论赛?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观点和证据,争得面红耳赤。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一本由德国历史学家约汉·胡斯克所著的历史学著作,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念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而广受赞誉。
在这本书中,胡斯克提出了许多关于历史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通过阅读《历史的观念》,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胡斯克在书中提出了“历史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更是一门探究真相的科学。
历史学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历史,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以求得真实的历史面貌。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胡斯克还在书中提出了“历史是一种解释”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的解释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多元化的观点和解释,避免一刀切的观点和唯一解释的偏见。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最后,胡斯克在书中提出了“历史是一种反思”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的反思性和启示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研究,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反思。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启示性和指导性,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的反思和启示。
通过阅读《历史的观念》,我对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珍视历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加珍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加珍视历史的反思和启示,以求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不忘过去,更好地面向未来。
历史的观念读书札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札记开始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认识,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
此外,我想要从历史中知道的问题是——对于生命,对于信仰应该怎样思考,我的性格中,认为从过去的思想中给我指导是对的。
这一点可以确定,不会改变,因为过去的伟大人物坚强的在他们的思想之上完成了一生,而这本书提供的是以前的各种学习历史的观念,从中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历史的观念。
在书的开篇,作者简要回顾了一下自18世纪伏尔泰提出“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后,“历史哲学”的发展演变历程。
“对伏尔泰,哲学意味着独立的批判的思想;对黑格尔,哲学意味着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在19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意味着发现统一的规律。
”(P27)然而,在柯林武德眼中,这三种有关“历史哲学”的看法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历史哲学”,具有各自的缺点。
伏尔泰和黑格尔的观点实际上是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并未能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而19世纪实证主义者的观点更是一种“经验哲学”,划入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路数之中。
因而,把以上三者称之为“历史哲学”,是不妥当的。
那么,何为“历史哲学”呢?柯林武德并未从正面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哲学的概念谈起。
他指出:“哲学是反思的。
”(P53)“反思”即意味着指向过去,指向思考的对象本身。
“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决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而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他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
因此哲学也可以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
”(P54)也就是说,哲学探讨的深度要比其他学科更进一步,更接近内核性的层次,它要问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研究某个问题,我们采用某种方法解决某个问题的原因何在?这似乎已涉及到人类的思维规律方面。
虽然哲学探讨人类的思维,但又不能同心理学划等号。
因为哲学是第二级的思想,所以它“从来不涉及思想本身;它涉及的总是它与它对象的关系。
”(P66)厘清了哲学与心理学的界限之后(哲学关心的是“关系”,而心理学是“思想本身”),柯林武德笔锋一转,开始讨论“历史哲学”的有关内容。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我主要与大家交流通过阅读《历史的观念》以及课堂讨论给我的一些启发。
第一,对历史学的认识。
以前上历史课,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把一张卷子写好。
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给填好。
觉得历史,就是这样,只要记住一个一个名词解释。
即使是论述题,也只要将背景、内容、原因填上去就可以了。
可是,这样的教与学,很有可能培养出失去思考能力,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人。
他们不懂得怎样去思考,怎样去组织。
曾经背过的名词解释,看过的书,在考完试以后,也就从大脑了消失了。
想要写作论文,却不知如何思考,如何下笔;想要当一名历史老师,又不知道该怎么去讲解历史。
学了那么久的历史学,最终却不知道收获了什么。
我身边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感受。
通过课堂的讨论学习以及自己的阅读。
我对历史学有了些新的认识。
历史学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历史本身,即过去人类生活的实在过程。
一是指历史认识,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
在我的理解,历史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史料、史实的研究;一方面,则是对历史的认识。
前者比较注重客观性,史料的考证,准确等方面。
后者,比较注重主观性,历史学家对历史史实的思考,对历史的发展的见解。
柯林伍德是一个哲学家,他的书充满哲学色彩。
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探究人的自我认识及其人性的现实的展开的科学。
历史观念在历史上表现为古代人文的历史观念、近代理性的历史观念和“科学的”历史观念等三种基本形式。
历史哲学就是要借助历史思维去认识历史、思想、理性和人性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籍以获得对人性的真正理解。
柯林伍德,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提出历史重演论,一切历史皆是思想史等,表明他注重历史学家自身的能动作用,注重对历史认识的研究。
历史哲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探讨人性。
寻求人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自我理解。
古希腊哲学就会影响着古希腊的历史编撰学。
基督教哲学思想、理性主义、浪漫主义、自然科学等都哲学思想会对历史学产生很大影响,促使历史学的发展。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本书是由柯林伍德著,出版于商务图书馆。
讲述了柯林伍德他自己的一些史学理论和各个不同人物的思想主张。
围绕着历史学这一主题进行,同时也讲到了科学历史学的思想发展。
在本书的译序部分,评价了科林伍德的史学理论在对待传统的史学上,柯林伍德认为:传统的史学是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表现了他对于传统史学的恶谥,把历史学家的工作认为不过是重复前人已说过的东西,然后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形成了自己的东西。
传统的史学家对历史的编撰是剪刀加浆糊的,然后对于“剪刀加浆糊”,本书也有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他们进行的方法首先就是决定我们想要什么,然后就着手去寻找有关他的陈述,在这种陈述中找到了与它的目的有关的某些东西之后,历史学家就进行摘抄编排并加以翻译,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从打造成他认为是合适的样式,由摘录和拼凑各种不同的权威证词而论证自己的观点建立的历史学。
在当时那个历史时间段里,史学家们很难寻找到一个科学的方法来追述历史。
他认为这样的史学是完全徒劳无功的。
因此真正的史学家绝非以剪贴为能事,而必须从某种培根式的概念出发,史学家本人必须确切决定他自己所要知道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必须去寻找一切可能隐藏有自己问题的答案的东西。
凭借剪刀加浆糊的历史不可能教导人们控制人类局势。
在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家厌烦了抄录别人的叙述后,史学家们意识到自己有自己头脑思想,就发现并创立了一种鸽子笼的体系来叙写历史,但这只是对历史学所进行的一种摸索式的方法,终会被一种新的,应当真正成为科学的历史学所代替。
他表示近代科学与近代思想两者前进的步伐是已经脱节,从而不能维持同步,因此他赞成培根式的史学革命。
柯林伍德在书中表达了他的另一重要思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历史就是思想史,是表明一桩历史事件就是一种行为,从中又表现了行为者的个人思想,在史学研究上就要发掘这些思想。
那么历史学家想要知道某个历史事件时,就要在思想上对自己提出明确问题,然后再从思想上解答这个问题。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一本由德国历史学家约恩·赫尔贝特·罗姆佩尔所著的历史学著作。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历史分析和独特的历史观念而闻名于世,对于历史学研究和历史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也对自己对于历史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历史的观念》中,罗姆佩尔通过对历史的多维度分析,提出了“历史的观念”这一概念。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概念,不仅包括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包括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观念的提出为历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在书中,罗姆佩尔对于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记录,更是一种主观的理解和解释。
历史的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主观的、多元的、不断变化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提出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在阅读《历史的观念》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记录,更是一种主观的理解和解释。
历史的观念是一种多元的、不断变化的观念,它受到了时代、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应该是多元的、不断变化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在书中,罗姆佩尔还对于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记录,更是一种主观的理解和解释。
历史的观念是一种多元的、不断变化的观念,它受到了时代、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应该是多元的、不断变化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在阅读《历史的观念》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记录,更是一种主观的理解和解释。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二)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二)《历史的观念》(英)柯林武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人希望认识一切,也希望认识自己。
而且他并不是在他所希望认识的事物之中唯一的一种(哪怕那对他自己来说,也许是最有兴趣的)。
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认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知识就是不完备的;因为要认识某种事物而并不认识自己在认识,就仅仅是半-认识,而要认识自己在认识也就是要认识自己。
P20328、休谟:“显然的是,一切科学都或多或少与人性有关…….因为它们属于人们的认识之内,并且是由他们的能力和才能来做判断的。
”30、自然的过程可以确切地被描述为单纯事件的序列,而历史的过程则不能。
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P21231、思想史、并且因此一切的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
P21332、只有在历史学家以自己心灵的全部能力和他全部的哲学和政治的知识都用于之——就柏拉图和凯撒的情况分别来说——这个问题时,这种重演才告完成。
它并不是消极屈服于别人心灵的魅力之下;它是积极的,因而也就是批判的思维的一种努力。
历史学家不仅是重演过去的思想,而且是在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重演它;因此重演它时,也就批判了它,并形成了他自己对它的价值的判断,纠正了他在其中所能识别的任何错误。
…….对于思想史来说,最完全的错误莫过于假定,历史学家之作为历史学家仅只是确定“某某人思想着什么”,而把决定“它是否真确”留给另外的人。
一切思维都是批判的思维;因此那种在重演过去思想的思想,也就是在重演它们之中批判了它们。
P21333、一个自然过程是各种事件的过程,一个历史过程则是各种思想的过程。
人被认为是历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因为人被认为是想(或者说充分地在想、而且是充分明确地在想)使自己的行动成为自己思想的表现的唯一动物。
P21334、就我们的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而言,组成自然世界的事件的过程在性质上和组成历史世界的思想的过程是不同的。
《历史的观念》
《历史的观念》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
此书为柯林武德遗作,最初于1946年由诺克斯编辑成书,极受学界关注。
199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由杜森编辑的《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澄清了诺克斯版编纂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增收了柯林武德在1926-1928年间所做的历史哲学讲演稿。
篇幅增加三分之一,有助于读者了解柯林武德思想的原貌。
这部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重视,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它要言不烦地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二,作者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训练,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不给人隔膜之感;三,作者思路明晰,语言简练,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历史哲学这一课题的研究者,在近代西方是哲学家远多于历史学家,像克罗齐和柯林武德这样以哲学家而兼历史学家的人,并不多见。
——何兆武
1926年和1928年的讲稿尤其重要,它们包含了柯林武德对其历史哲学思想所做的首次全面阐述。
因此,通过它们,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第一阶段得到了完好记录。
他后期历史哲学的许多著名观点都是在这些讲稿中第一次被阐述,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
——扬•冯•德•杜森。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篇一《历史的观念》读后感读完《历史的观念》这本书,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这感觉就像在大雾天里走路,前面的路模模糊糊的。
你说历史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是过去发生的那些事儿?还是人们对过去的一种解读?也许两者都是吧。
书里说,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对过去的理解和阐释。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历史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背那些年份、人物、事件,可这真的就是历史吗?我觉得可能不完全是。
就拿秦始皇来说吧,以前我们都觉得他是个暴君,可现在想想,他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这难道不是大功一件?也许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那么绝对,不能非黑即白。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作者说得太有道理了,一会儿又怀疑他是不是有点夸张。
比如说,他强调历史观念的重要性,难道没有客观事实重要吗?这让我纠结了好久。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不也是在创造历史吗?可我们自己却没意识到。
也许等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后人看我们这段时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和看法。
那他们的看法就一定对吗?哎呀,越想越乱,历史这东西,真是让人头疼又着迷!篇二《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历史的观念》,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这书一开始,我还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能轻松搞定,可越往后读,越觉得自己像个在迷宫里乱转的小白鼠。
历史,到底是个啥观念?我一直在琢磨。
是像纪录片一样真实记录过去?还是像小说家那样添油加醋?可能都有点吧。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唐朝很繁荣,可到底有多繁荣?是书上写的那些数据,还是诗人笔下的浪漫景象?我觉得吧,历史有时候就像个拼图,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几块,然后靠想象去拼凑出整个画面。
书里还提到,不同的人对同一段历史有不同的看法。
这不是很正常吗?就像我们看一场电影,有人觉得好看,有人觉得无聊。
那对于历史,谁的看法才是对的呢?也许没有绝对的对错。
想想我们自己,每天经历的事情,过段时间再回忆,是不是也会有偏差?那这还算不算真实的历史呢?我都有点怀疑自己的记忆了。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一)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一)《历史的观念》(英)柯林武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历史哲学”这一名称是伏尔泰在18世纪创造的,他的意思只不过是指批判的或科学的历史,是历史学用以决定自己想法的一种历史思维的类型,而不是重复自己在古书中所找到的故事。
P 32、对伏尔泰,哲学意味着独立的和批判的思想;对黑格尔,哲学意味着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在19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意味着发现统一的规律。
P33、哲学是反思的。
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绝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而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它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
因此哲学也可以叫作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
P34、心理学是第一级的思想;它正是用生物学探讨生命的同样方法探讨心灵的。
它并不研究思想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它直接把思想作为某种与其对象完全分享的东西来研究,作为世界上单纯发生的某种东西,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一种能就其本身加以讨论的东西——来研究。
哲学从来不涉及思想本身;它涉及的总是它与它的对象的关系,因此它涉及对象正如它涉及思想是一样之多。
P45、在斯宾诺莎的时代,科学的哲学已不再是由其他哲学探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已渗透到一切哲学研究,并且产生了一套完全是以科学精神来构思的完整的哲学。
P86、大家都认为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就是,他应该认识自己:这里,认识自己意味着不仅仅是认识个人的特点,他与其他人的区别所在,而且也要认识他之作为人的本性。
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首先,认识成其为一个人的是什么;第二,认识成为你那种人的是什么;第三,认识成为你这个人而不是别的人的是什么。
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认识你能做什么;而且既然没有谁在尝试之前就知道他能做什么,所以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
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P117、什么是心理学历史呢?它根本不是历史学,而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科学。
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读后感柯林伍德上来就给我一种要打破常规的感觉。
以前我觉得历史嘛,不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儿,按时间顺序一罗列,加点大人物的事迹就得了。
可他偏不这么想,他觉得历史是一门有思想的学科,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积。
这就好比做菜,不是把食材一股脑儿堆在一起就行,得讲究搭配和烹饪技巧。
历史也是,史实就像食材,而历史学家的思想就是烹饪技巧,把史实变成一道有滋有味的“历史大餐”。
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
我一开始想,这啥意思呢?难道那些战争、王朝更迭啥的都不重要了?后来才慢慢明白,他是说这些事件背后的思想动机才是关键。
就拿一场战争来说,表面上看是双方军队你来我往,拼个你死我活,但柯林伍德会告诉你,得去探究那些领导者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士兵们又是抱着怎样的信念在战斗。
这就像是在扒洋葱,一层一层地深入到历史事件的核心思想。
这让我觉得历史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了,那些古人不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思想的人。
柯林伍德还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学家的角色。
我以前觉得历史学家就是个记录员,像个史官一样把发生的事儿记下来就完事儿。
但他说历史学家得是个侦探,要从蛛丝马迹中还原历史真相。
这可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史料就像碎片一样,而且还可能是被歪曲或者有遗漏的。
历史学家就得像拼图高手一样,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还得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填补那些缺失的部分。
这就好比我自己在生活中找东西,有时候东西不见了,我就得根据各种线索去推测它可能在哪。
历史学家也是,要根据有限的史料推测出历史的全貌。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柯林伍德的思想有时候就像绕口令一样,弯弯绕绕的。
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又扯到那个相关的概念上,感觉就像在迷宫里走路,得时刻集中注意力,不然就跟丢了他的思路。
有时候我得反复读好几遍一个段落才能明白他到底想说啥。
这就像和一个思维特别跳跃的朋友聊天,你得努力跟上他的节奏。
历史核心素养读后感
历史核心素养读后感读完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那些事儿,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又有趣世界的新大门。
首先得说说时空观念这个素养。
以前学历史啊,就感觉那些年代、那些事件发生的地点都是些干巴巴的知识,要记要背,可头疼了。
但是现在明白了,时空观念就像是给历史事件搭建了一个舞台。
你想啊,每个事件都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才能发生。
就像赤壁之战,要是不放在东汉末年那个乱糟糟、诸侯割据的空间里,不在公元208年那个时间点上,那它就不是我们知道的赤壁之战了。
有了时空观念,历史就像是一部超级大片,每个场景都严丝合缝地处在它该在的地方,让人看历史看得那叫一个清晰。
再讲讲史料实证。
这就像是历史界的侦探游戏。
以前看历史书,书上写啥就信啥,傻乎乎的。
现在知道了,原来史料也分三六九等呢。
一手史料就像是历史的亲眼目击者,二手史料可能就是转述者。
要想真正搞清楚历史真相,就得像侦探一样,在一堆史料里扒拉来扒拉去,找证据、辨真伪。
比如说,要研究古代某个皇帝的政策,不能光看正史怎么夸他的,还得找找当时的民间笔记、文物啥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拼凑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过程就像是拼图,一块一块地把历史的真相还原出来,特有成就感。
还有历史解释。
这就有点像给历史事件当翻译官。
同样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就好比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人觉得他是个大英雄,统一度量衡、修长城都是丰功伟绩;可也有人觉得他太残暴,劳民伤财。
这时候就需要历史解释这个素养来帮忙了。
要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局势等等因素,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看法,然后自己也能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这就像是在历史的大辩论场上,每个人都能拿着证据和道理,说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特别热闹。
最后是家国情怀。
这个素养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以前学历史,感觉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儿,和自己没多大关系。
但现在不同了,当了解到无数先辈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法国历史学家布洛克(Marc Bloch)所著的一本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布洛克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理论,对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良多,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历史和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布洛克在《历史的观念》中强调了历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历史是由许多不同的要素和因素交织而成的,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因此,研究历史应该避免过于简化和绝对化的观点,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
他指出,“历史不是单纯把事实发生的顺序叙述一遍,而是把多变的人类行为加以解释。
”历史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积,更是人类行为与意义的交织。
布洛克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他认为历史学要像自然科学一样追求客观的真理,而不是只停留在个人或群体的主观观点上。
他主张历史学家应该严格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详实的研究和理论的构建,以确保他们的研究具有可信度和可验证性。
他指出,“真正的历史学研究应该象富有表现力的实验一样,遵循固定的条款。
”只有这样,历史学才能够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布洛克在书中还提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承前启后,都与前后环境联系在一起。
历史并不是简单的断层和分割的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他还指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不断演进,不可能停滞不前。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推断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布洛克还提到了历史研究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对已有的理论和观点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不仅整理并重新解释封存千百年的资料,而是开辟出需要解释的问题,并探索方法解决它们。
”历史的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与时俱进。
在读完《历史的观念》后,我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和故事,而是我们理解世界和未来的重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当代哲学家沃尔什在其《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将近现代的历史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
而柯林武德则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尤其柯林武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分析的历史哲学中历史解释的探究影响深远。
在柯林武德之前洛克、休谟等人,为了认识人的心灵,都曾试图建立起“人性的科学”,但在柯林武德看来都失败了。
柯林武德提出“研究心灵的正确道路则是要靠历史学的方法(中译本《历史的观念》p238)”,并在此前提下逐步推进,最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断。
本文将从柯林武德对前人人性科学的批判出发,梳理柯林武德的论证过程。
?
对前人“人性的科学”的批判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起点。
在《历史的观念》的导论部分,柯林武德开明宗义,提出了他的基本哲学观“哲学是反思的”。
进行历史思考不仅要思考某种客体,而且要思考这一思维自身对客体的思考。
因而当人在认识其他事物时,也必须认识他自己,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知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只是仅仅是半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完备的。
其次、这种自我认识不是关于人身体的,也不是包含感知、感觉和情绪的心灵知识,柯林武德只把这种关于自我的知识的范围限定在关于“人的认识能力、他的思想或理解能力或理性的知识”(p233)。
?
要获得这样的知识,看似易,实则难。
有人撼于困难而认为心灵没有认识自身的能力,理由是正因为人有这种能力,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它,对此柯林武德斥之为“赤裸裸的诡辩”。
那么是否可以用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方法来认识我们自身的心灵的性质呢柯林武德追溯了洛克、休谟、康德三人为此所作的努力,但认为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
当我们理解自然时,我们从观察相继存在的特殊事件开始,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归纳出自然规律,我们从而依靠自然规律去理解它所适用的一切自然事物。
如果同样的方法被原来建立“人性的科学”,我们将观察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方式,之后寻找联系发现规律。
洛克、休谟和康德三人的思路皆是如此般与自然科学方法相类比而形成。
?
失败的原因何在柯林武德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心理学不成熟”或先前所谓的诡辩所能回答的。
柯林武德的回答是“它的方法被自然科学方法的类比所扭曲(p37)”。
他开除的良药是用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灵,从而取代人性的科学。
?
既然柯林武德提出用历史学的方法取代人性的科学,那么历史学的方法一定与人性的科学所采用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有质的差异。
然而柯林武德没有急于给出二者间的差异,而是先从设定历史思想的范围来分析自然事物与人类事物的差异。
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认为自然的变化与历史的变化不是一回事。
自然界存在亘古不变的“固定类型”,变得只是这些“固定类型”在时间长河中的特殊形式。
相反,这样的“固定类型”在人类历史中并不存在,“特殊形式”的短暂性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特色(p40)”。
这种十九世纪之前的自然观很快被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取代,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兴起之后,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已证明自然界也没有不变的“固定类型”。
伯格森(Bergson)、怀特海(Whitehead)等人更是将进化论思想上升到哲学层面。
如此以来似乎自然与历史之间的鸿沟已经消失,柯林武德却不以为然,他于是转向“历史”这一概念,以考察这一鸿沟是否确实消失。
?
他在此提出了事件的外在性与内在性(the outside and the inside)这样一种说法。
历史学家总以“人事(human affair)”为研究对象,柯林武德将每一历史事件划分为“事件的外部”和“事件的内部”。
外部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他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p242)”内部则是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
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始终的是体现出内部与外部统一的行动(action),历史研究需要从发现事件外部入手,深入事件的内部,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思想。
反观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只是一件件仅有外部而无内部的事件(event)的序列.也就是说,科学家研究自然,要找出一件件事件之间关联,并归纳出规律,而不是去寻找本来就没有的思想。
于是柯林武德顺次推论出他的着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
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P244)?
现在,问题回到对“人性”,也就是对人的心灵的研究这一初始问题,柯林武德已经说明历史学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的方法是如何认识人的心灵?
既然已经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家该如何去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柯林武德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历史学家的心中重演(re-enact)历史人物的思想。
这大概类似于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为冯友兰着《中国哲学史》所做的审查报告中所提出的“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历史人物的思想早以成为过去,后人是否可以重演历史人物行动背后的思想,这是问题的关键。
?
也许有人会用时间的流逝性这一特性来质疑对过去所发生思想的重演。
柯林武德在书中多次强调历史的过去是一种活着的过去,过去的永存性活在现在之中,因而历史知识的对象是思想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只有当认识者在心中重演时才能被认识清楚。
在《历史的观念》的第五编第四节,柯林武德再次试图论证思想重演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思想行动绝不仅仅只是在意识之流中的显现,在间隔一段时间后,仍旧可以被复活。
如果这种重演对于我自己有效的话,那么就应该在我对他人思想的重演中也有效。
他举例说,对于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样一个命题,可以被我思考上几分钟,但经过一阵间隔之后,我仍旧可以重新思考它。
因为思想本身没有被卷入当前的意识之流,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站在那个意识之流之外的。
思想行动固然可以发生在确切的时间之中,但思想行动并不以感知和感觉那样的方法与时间直接相关联。
尽管原来经历某个思想当时的情绪、感受等背景不能复活,但思想的复活应当可以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思想”一词,似乎被柯林武德狭隘化为可以推理的思想。
但在真正的历史上,这样的思想实在有限,日常意义上的思想多少是会包含感情或其他成分的。
?
历史学家该如何去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以上只解答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能够再现,
但认识者(历史学家)是否具备重演思想过程的能力柯林武德对此多少有循环论证的嫌疑。
他认为“历史的探究向历史学家展示了他自己心灵的能力。
”(p248)柯林武德是一位深受康德批判哲学影响的哲学家,他重视对自我认识历史能力的批判,但在这里,批判似乎并未进行。
柯林武德只是举例来类比他的重演方法,试图说明认识者有重演历史人物思想的能力。
我们重演梭伦的思想,类似于我们去解读一位朋友给我们写信所表达的思想,因而我们可以有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去认识别人的心灵或者一个时代的集体心灵。
与之前所使用的“思想”相比较,这里的“思想”一词的外延又被柯林武德扩大化了,不再限于可推理的思想。
沃尓什嘲笑柯林武德是在用“直觉”去重演思想。
最终柯林武德有气无力地得出了他的结论。
这个结论中,他首先使用的是“如果”这一含有假设意味的词语,这使得他的论断看起来只是一种假说。
?
“如果历史思维是一种可以探测变现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这些思想的方法,那么看来洛克的或就击中了真理,历史知识就是人类心灵关于它自己所有的唯一知识,所谓人性科学或人类心灵的科学就把它自己溶解在历史学里面了。
”(p250)?
尽管柯林武德的论证终究不能让人十足地信服,融入历史学中的人性科学也并未成功。
也许柯林武德本来没有打算解决人性问题,他谈论人性问题,只是想借此以引出他的历史哲学观。
他也由此提升了历史学的地位,强调在自然科学之外历史学的自足,这才是他的可贵之处。